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文轩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

学习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以下小编准备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一

室内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色彩。现阶段,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开始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的享受,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以及健康方面尤为关注。现代的家居特别注重设计的舒适、高雅以及实用性。好的家居设计,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室内颜色的差异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将色彩设计有效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色彩的心理、生理以及物理效应进行分析。

自然界的色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人们之所以能分辨出这么多色彩,是因为所有的色彩都有自己较为明显的特征。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力和感染力都较强,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利用视觉感受周围的`事物,从而在心理以及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通过大脑中的联想等,形成自己的思维。

(一)物理状态的色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色彩的观察可以将其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所以人们观察到的不只是色彩本身,还有统一起来的光和物体。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物理状态,例如远近,大小等。同时色彩的还能表现居住者的性格,如居住者选用的色彩为暖色调,就可以看出此人性格开朗,热情。反之使用冷色,则居住者性格较为内向,稳重。与此同时,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心情也是不同的。暖色使人心情愉快,而冷调则使人平静。所以应用色彩时,背光的房间由于不接触阳光,所以应尽量采用暖色调,而向阳的房间则选用冷色调,可以使人感觉凉爽。此外,装修房间时,并避免或少用黑色,黑色看久了会使人产生乏味且郁闷的感觉,且其有较强的分散注意力效果。

(二)色彩会对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般,心理因素以及知觉活动都会对心理性视差产出一定的影响,色彩视觉就是对色彩感应错误的一种表现,使一种心理性视错。

1、对同时对比进行分析。

将两种不同的颜色同时放在一起时,就会突显出对方的颜色。也就是说,当红色和绿色在一起放置时,就会使红色更加突出,绿色也会更加显眼。此种现象就是色彩同时对比现象。在固定的对比条件下,绿色在人的视觉下,也会感觉发蓝,当灰色与橙色放置在一起时,当会感觉到蓝色,当灰色与蓝色放置在一起时,就会稍显褐色。这就说明,当两者色彩同时产生作用时,就会产生对比效果。相邻的色彩会使原物质的属性随之更改,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

2、对连续对比进行分析。

因视觉效果影响,物体在运动中,就会因颜色的强烈对比产生刺激感,出现视觉残像,也就是当人长久的注视红色时,再看周围,都会有发绿的感觉,这就是连续对比产生的错觉。

二、色彩对于人情绪的影响。

暖色分为红、黄和橙色,暖色可以让人心情舒畅和兴奋。在暖色中红色可以加速心律跳动,但是长时间接触红色时,会感觉到焦躁和疲劳,更甚者会导致出现筋疲力竭的状态,所以在室内设计时不应过多的应用红色,特别是在卧室中,以免出现疲劳。在暖色中黄色是最为显眼的颜色,它可以使人产生喜悦感,对逻辑思维的提高也有较大的帮助。在古代权贵较高的人多以金黄色为主要颜色来制作服饰,但是金黄色的过量使用会使人产生不稳定感,导致行为较为任意,所以在室内设计时应将黄色尽量与其他色彩搭配使用。橙色能够使人增强活力和食欲,利于钙的吸收,因此橙色比较适合用于餐厅的设计中。但也应适量的使用,过量的使用会使人兴奋,产生不良情绪。

在冷色中有青、绿和灰色,其色彩清静感较强,略带几丝忧郁。绿色更富有生机感,能使人切实的感受到青春和健康以及永恒,有助于帮助消化和保持镇静,对于压力过大者和身心感到疲惫的人能够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消除疲劳。蓝色能够舒缓紧张的情绪,使人使人想到大海、蓝天等较为广阔、深沉的环境,能够有效调节体内的平衡,使人保持平静的心态,所以在设计室内时应多关注此种特性。

结语。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就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对于色彩的认识也各不相同,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表达。在对室内的设计中,表现也较为明显,将同样的卧室粉刷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创作的空间性格也会随之改变,色彩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要性。而室内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色彩,将色彩充分的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中,就能够设计出个性较强,且赏心悦目的房间,从而使家人之间的感情能够更加和谐,使人民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二

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理论;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够发现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福建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本文我们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开展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

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2002年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钱景彬于2003年为了了解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福建省宁德市8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畲族学生比例为45.43%,通过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检出率明显偏高,畲族学生主要在恐怖、自责、身体等症状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等于2006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167名初一到初三年级畲族学生开展测查,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scl-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3]。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

1.家庭影响是主要方面。(1)2003年钱锦彬通过调查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影响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家庭因素。畲族家庭大都经济落后,调查发现有88.14%的畲族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下。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不能接受全程教育,很多畲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这无形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其次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方法,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2006年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关于家庭环境对畲族中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不是十分突出。家庭经济状况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4]。

2.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畲族山村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学生数少,而且学校分布分散,规模很小,大都是单班教学,甚至实行多种程度的复式教学。教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及自身思想因素的干扰,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热情。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竞争意识日趋增强,新旧价值体系逐渐更迭,现代文化对传统观念形成撞击,这些因素强烈冲击畲族百姓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得原本信息闭塞的畲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此外,年龄增长,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情绪上的激烈浮动,生理上的骤然变化,造成了心理上的许多矛盾,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

2014年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选取福建闽东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所学校作为对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个测验设计了100个测验项目,包含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效度量表等八个内容量表。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466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可信问卷为445份。其中男生218份,女生227份。调查结果显示:存在1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95人(男生46人,女生49人),占总数的21.35%;具有2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30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占总数的6.7%;具有3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15人(男生10人,女生5人),占总数的3.4%;具有4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6人(男生3人,女生3人),占总数的1.3%;标准分达到65分以上而需要进行特别指导的1人,占0.2%。从调查结果来看,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与2003年钱景彬的调查数据“45.43%”相比,畲族中小学生目前存在某种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1.35%。这个结果与许多部门的权威调查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基本一致,说明福建闽东地区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属于严重的范围。

十多年来,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过去有很大改进,问题没有原来调查的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有:。

1.畲族中小学学生就学环境得到很大改进。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偏僻农村(畲族学生大都生活学习在偏僻农村)学生数的急剧下降,因此农村的许多完小校、单人校等进行拆点并校,而且大都均往城镇搬迁。所以畲族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明显改善。这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趋普及和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的国家级文件达到11份。其中国务院文件6份,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家五年计划纲要2份,有关部委出台的专题性文件3份。尤其是2008年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例如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这些文件的实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上不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增强。因此,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问到“是否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近4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

以闽东地区为例,虽然畲族中小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下降了,但是还是有21.35%的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卑自责、孤独倾向等。

1.学习依然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教育强调素质培养,但是学习结果仍然是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标,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对着中高和高考,压力很大。因此,由于学习压力引起心理焦虑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总是放心不下”,有的学生“夜里睡觉时总是想着明天的功课”等。

2.经济还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少数民族民众很多在偏远的山区居住和生活,那里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李辉等人(2004)通过调查,认为经济的贫困与现代化的冲击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根源。比如,就白族学生而言,经济水平较高的大理白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水平落后的维西县的白族学生。所以,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明显比国内常模低[5]。畲族中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3.民族因素对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影响。虽然65%的畲族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没有差异”、35%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但是54%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且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不足之处明显”,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是畲族而感到自卑。

4.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不足。首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各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自身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各个民族的学生也都有各个民族独特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开展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这个特点。其次,从畲族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的研究少。从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多;而从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畲族自身特有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少。而后者恰恰可能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三,干预研究和衔接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研究的报告几乎没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之间的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性研究是空白[6]。

1.关注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流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畲族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品质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这种认识和作法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不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减少并不能代表心理就健康。心理健康不但是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将积极心理因素注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优势力量和建设学生的正面能量。比如畲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首先要从积极的认知加工方面关心畲族学生,引导畲族学生积极地看待世界,例如自尊、希望、乐观、宽容、自我接纳、耐挫折等;其次要从积极的情绪体验方面关注畲族学生,培养畲族学生的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和幸福感等;第三要从积极的社会态度方面关爱畲族学生,形成畲族学生的仁慈、爱的能力、利他行为、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等[7]。

2.注重畲族自身积极的因素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虽然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影响着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得出的基本都是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塑造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态是不利的。可以从畲族自身具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或民族性格等方面挖掘积极影响。比如,畲族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的民族性格,对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8]。在对畲族学生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时,勤劳俭朴、质朴淳厚、团结协作、忠诚勇敢等是学生普遍选择的,说明畲族学生认同自己民族的良好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挖掘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活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突出的。比如,廖全明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10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发现: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生为8.4%,需要解决学习困难问题的中小学生为36.6%,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为51.2%,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学生为35.8%[9]。畲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调查中54%的学生认为“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政府、学校和家庭,尤其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适应和满足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努力促进畲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三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在中学教育里是复杂的,从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际关系紧张。

从调查材料来看,出走的中学生大多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导致弃学离家出走。

其次是人格异常与逆反心理。

人格异常的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闹矛盾而突然出走。

第三,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角色观念变异与拜金心理。

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以外的东西,比如早恋或迷恋于网吧。此外,拜金倾向严重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漫不经心,逃学去挣钱,或学某些歌星、影星,离家外出闯天下。

最后就是盲目从众心理。

当媒体披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有的学生就加以仿效,以为是解脱的好方法。从众心理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若盲目从众,将有百害而无一利。5名女孩就是出于对尼姑的片面了解而做出轻率的举动。

所以,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活。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

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

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

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生理方面。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高三孩子的学习欲望。

如何能让高三的孩子提高学习的欲望呢?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目标视觉化。

比如说你要考某个大学,你可以搜索到这所学校的图片看看,或者亲自到这个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环境,气氛,在脑海想象自己在这个学校学习生活的场景、感觉。这种直观化的目标和模拟想象会不断的给你补充动力,挖掘你的`潜能,让你坚持到最后。

也许有的同学会怀疑这个办法的有效性,我们不妨一起来玩一个小小的身体游戏。请你起立,左脚向左横跨半步,两臂平举。现在请往左转,手指往外与手臂成一直线,当身体转到极限时,请在手指指到的墙壁某处,用眼睛标定一个记号,然后反转身体,恢复原状。此刻请你闭上眼,在脑海里浮现自己转身的画面,不过在画面里你转的角度要比刚才转得更大。

这种模拟想象做个两三次后,请睁开眼,实际转一次,看看跟第一次转得有何差异。是不是转得比先前更大呢?我相信一定是的,因为你在脑海里所做的突破先前限制的想象,在身体上就产生了新的状态,得到了优于第一次的结果。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当某件事情摆在面前的时候,尤其是重复了无数遍的事情,比如背单词,书还没捧起来,你就已经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如果你不立刻行动,你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你的不良情绪做斗争。这样你就会失去学习的欲望。

人的积极性会使一切都动起来。积极性导致行动,行动也能逐渐强化积极性,从而积累起冲劲,而冲劲对于迈向成功是无价之宝。比如,你是否想过,要防止一个静止的火车头滑动,所需力量是多么小?你只需在每个驱动轮前面放一块一英寸厚的木头,这火车头就动不了。但同一个火车头如果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就可以撞穿一堵5英尺厚的钢筋水泥墙!积极主动,立刻行动的人也是这样。人一旦行动起来,就能克服难以想象的障碍。如果你厌恶背单词,就请在你计划的时间内举起书本,一次把它记下来,解决掉它,消灭它。

或许以上方法不能完全提高高三孩子的学习欲望,但至少可以减轻孩子对于考试的恐惧和负担。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四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周上一节心育课,使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也要给于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指导。下面我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

案例:预备铃已响,我还未踏数控班的教室,就听见小宋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回到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撂,上课了,他还是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左顾右盼,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坐好,注意听讲,不能三心二意,这么聪明的你应该是应该认真听讲的”。他低下了头,而后的时间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十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小宋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迟到、旷课、逃课,上课经常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在公共场合爱起哄,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事通”,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家庭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小宋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常年带着,由于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他经常不回家。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宋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对他很头疼,缺少与他沟通。虽然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16岁——17岁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小宋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我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小宋了。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小宋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开始愿意回家了。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小宋同学的心理障碍除家庭而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做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持冷漠的态度。小宋从初中就受到老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改变他呢?我和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商量决心重塑他的形象。每周不定期的找他谈话,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而且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我们推荐他去,给他鼓励,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图文混排比赛中,又推荐他去,他又成功了,获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经常找我和帮教老师谈心,他表示一定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且他回家能主动和父母交流。有一次他问我:“老师,我还是以前的坏学生吗?”我立即就否定了,并且告诉了任科老师对他的肯定,这位同学激动不已。他让老师、家长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当他领到红红的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和老师们重视小宋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明道理,消除他错误的认知因素,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确立适合他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他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指导他重点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有关内容,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小宋回到了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现在小宋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为此,学校首先从教师抓起,号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觉学习心理学,鼓励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心理专家到校讲授《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理论,不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老师积累个案,搞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为全面开展心理教育较好地准备师资。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艺术开展心理沟通活动,最后,我愿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担成长路上的风雨,分享阳光灿烂的心情。

1.攻击性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那就是在孩子很小时教育不足娇惯有余,而当孩子长大上学之后出现问题了,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非打即骂,学生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攻击性问题,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对于农村生源的家长尤其重要,笔者就接触过只因家长一句过度的责骂,学生就拿上家里的钱出走,或摔门而去进而参与拦路抢劫的犯罪行为等惨痛的案例。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指导,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广泛社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各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往往降低入学门槛,近年来职校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违纪现象呈逐年增加势头。这些违纪事件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损坏公物、吸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盗、勒索、人身伤害等。

教育违纪学生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件棘手之事,甚至感到头痛。其实只要把握违纪学生的心理,从诸多违纪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甚至杜绝违纪现象不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重点分析打架这种违纪行为,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案例:2009年10月18日,某职业学校学生刘某,因一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对方,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后,刘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跑回宿舍取来短剑,将同学常某刺伤致死。刘某被公安机关监控起来后,他及其同乡哀求公安干警先放他回去睡觉,说明天还要参加考试,可见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

一、打架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学生打架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打架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文献都有力地证明:冷漠无常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也有的是因家庭教养方式简单,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如父亲的粗暴,母亲和父亲一样的不容孩子,使孩子受到了身心的伤害。孩子自然从小就学会了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另外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模仿。但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照做。

2、缺少家长监控的孩子易打架。

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3、容易滋生打架的家庭模式。

不少打架斗殴的学生的家庭多有不幸,或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缺少温馨的家庭环境,他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另外,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也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打架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打架的温床。

(二)个人原因:

1、发生小碰撞,互不道歉,矛盾升温。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碰撞、小矛盾或小误会是很正常的,如买饭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些同学不会处理,不能严于律己,总觉得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于是打架就很容易发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

2、法律意识淡薄。有许多打架犯案的学生事后非常后悔,原来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喜欢在打架后评理,他们的认识很朴素,在打架之前完全认识不到违法。比如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对方打了我,我就应该再打他”。说到底其实就是社会法制观念不强的体现。

3、心理不够健全:现在有许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迁怒于老师或者同学,极容易引发打架。还有一种是好面子。在中国一旦发生纠纷,围观者甚多,此时就涉及一个面子问题,为了面子就不能认熊,因此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是必然的,没办法呀,在中国就是谁的拳头硬谁是英雄,其实这也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一种表现。另外,就是中职生的情绪不稳定性造成的,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青春期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指挥和建议,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有时候通过发脾气可以让自己显得很独立很有力量,甚至可以有效的拒绝别人的指导,使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也许,打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

4、讲义气:本来有些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有人适当劝阻就会没事。但有些人呈江湖义气,为朋友特别是为恋人“两肋插刀”,以示其"英雄气概,令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打架。

5、酗酒:中职生由于酗酒而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饮酒前并没有明确的打架动机和准备,但当饮酒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因饮酒过程中的几句话等因素引起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动手打人,甚至殴打伤害无辜。

6、不喜欢学习,爱打人,除了性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外,还有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因素,因为,步入学校后,尤其是面临毕业学习、考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同伴相比,学习没有一点优越感,感到自卑,同时也难以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因此有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映,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以权威定势,恐吓学生,导致学生情感偏差,行为失控,要用自己的“强”来掩盖自己的“弱”

7、本身是一种病态。有些学生小的时候患有小儿多动症,有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智力比较低下,与一般学生在一起时,也容易发生打架的现象。

(三)学校原因。

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教育方式简单,动则体罚,甚至一些学校不问具体原因,只要学生打架就一律采取罚款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工作方法。其本意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惩戒,达到防止学生打架的目的。这样的校规无形之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有钱,打了人也不用担心。换句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打人。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老师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学生们必须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讨价还价。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之中,势必使一些学生学会了霸权,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崇尚强权的种子。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岐视差生现象。

8(四)社会原因。

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影视中的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他们觉得打架很帅,很威风,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和社会上的混混一起进进出出娱乐场所,受他们的不良影响。

(五)其他原因:

与季节有一定关系:打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如春季,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二、建立三级预防对策,有效减少学生打架。

有效地减少学生打架无外乎两种,是一是预防,二是惩罚。我认为对于中职群体而言,预防比惩罚更为重要。

1、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打架事件的发生。初级预防是针对整个学生人群进行的,它有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原因和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校园打架事件的发生。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之所以打架,除了本身的性格问题外,还因为他是个法盲,不懂得法律知识以及违法所承担的严重后果,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伤人的严重后果——很多都要被处分或判刑。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对校规校纪有深入的认识,做到有规可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多替他人着想,避免过激言辞,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头脑应该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学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在校园内开设校长信箱、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咨询热线,既给学生提供了心理宣泄的载体,又给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适时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如果有什么委屈或遭遇暴力冲突,就会首先想到老师,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作为学生本人学会正确调解自己的情绪,摒弃烦恼,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消匿于无形之中。在家庭预防方面,家长要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满足沟通的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际交往的和谐。第四,要多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校园中打架行为往往是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干的,老师在工作中要恰当地对待他们,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他们通过不良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上,要相信他们,并委以适当的工作,对待他们要和对待“好”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差的同学,道德品质也肯定差,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他们要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批评,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转化其不良情绪表现,使不良行为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五,学校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宿舍、教学实验楼、食堂、运动锻炼场所、文艺娱乐场所、黑板墙报、画廊、广播等硬环境,充分运用,定期宣传打架的后果和危害;二是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建设、优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一般情况下打架发现得越早,干预效果就会越好。不是所有的打架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是教育者、父母和同伴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作为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联管制度,每个楼层每天安排值日老师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巡视,对于有暴力苗头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认真地解决。如果看不出问题或者看出了问题而不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在二级预防方面,学校应建立一个核心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值班老师、生活老师、学生代表等,他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一些即时性的警告信号,并针对这些信号进行干预。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的反应。作为学校要健全打架应急预案,立即劝阻打架的双方,第一时间疏散围观者如发生伤人、财物损失或双方不听劝阻,事态继续发展,难以控制,应迅速报告校领导和校公安室,如有伤者,应协助送附近医院抢救。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做好善后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处理,一定要让其承担与其过错对等的惩罚,要严格处理,而且还要大量宣传,作为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厌其烦地讲清暴力行为对他人及其自身带来的危害;也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暴力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以警示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其它的同学从打架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总之,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面应联合起来,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一个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发展空间,打架现象就一定会在中职学校逐步减少。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五

学生的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极易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对我校471名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我校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表现来说是: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证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原因为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2、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调查报告)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切实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并努力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进一步发展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如此教师怎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又怎能不喜欢读书学习?因此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是单纯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社会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美好,他们就产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当然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如果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人格)发展的严重扭曲或缺陷。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校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也存在家庭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或单亲家庭,会让小学生有低人一头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将随着时代潮流,进入成人社会。要从根本上提高新一代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就必须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尊重儿童应有的权益,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六

近年来,进入我国的“韩剧”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一股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韩流”。据新浪网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83.12%的人喜欢“韩剧”,在问到你最喜欢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时,有54.55%选择了“韩剧”,在这当中,67.81%的网民都是青少年[1]。“韩剧热”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一些的心理倾向与需求。

一、“韩剧”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生活的内容若缺乏变化则会变得陈旧,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就会缺乏生气,流行的出现与人们企图打破这种趋向的动机有关。人有一种基本欲望,即想要从自己周围环境中寻求新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流行之所以存在,z正是本身具有新奇性的缘故。流行与人们的求新欲望有关,人们即使生活上自由自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十分满足,但若长期处于没有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总会逐渐感到厌倦,甚至不堪忍受,终于产生摆脱陈旧生活模式的欲望。流行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用不断变化的新面目满足人们的求新欲望。在我国文化市场上,“韩剧”引进之前,国外影视剧以欧美为主,人们对以惊险、复仇、离奇、科幻、灾难等为主题的欧美商业大片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而“韩剧”的出现恰恰迎合了人们求变、求新的心理。“韩剧”更多的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生活化、细节化的描述手法展示人生百态。如家庭剧《加油!金顺》通过几家人的生活琐事,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同打开隔壁人家的门看他们家的生活。所谓“越不像戏剧的戏剧越是真正的戏剧,越不像小说的小说越是真正的小说”虽然韩剧并不张扬,但却慢慢滋润观众的心灵,恰如一股清新的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新的心理。其次,欧美商业大片无论从投资力度、场景设计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已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特技化展示方式和商业化的运作很难再有新片产生超越。而“韩剧”则按照电影的技术要求精雕细琢,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像薄雨、雪原、浓雾、湖滨、村庄、枫林等自然美在镜头中得到了精致的呈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音乐旋律也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转换,音画相配,与剧中人物的情感遭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在音乐合成方面表现出精湛的技术。唯美的形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给人以新异的.感观享受。第三,“韩剧”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剧中对韩国本土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剧中所呈现的城市、住所、饮食、生活习惯,展现了独特的韩国文化魅力。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却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这对看惯了金发碧眼的西方美人的中国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二、“韩剧”满足了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是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出现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事、上级等对其所表现的爱护与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人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一员。马斯洛特别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过孤独的生活,总希望有些知心朋友,有个温暖的集体,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保持友谊和忠诚。在我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汉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精髓已渐渐被我们遗忘,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新的异族文化的入侵,使人们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人心中充满迷茫和不安。中韩文化一脉相承,共同、相似的文化观念,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天伦之乐,甚至爱情观,价值观都极其相似。韩剧中所表现的那种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待人有礼,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即两种文化差异越小,共同的意义空间就越大,交流的障碍就越少,彼此产生认同感就更容易”[2]。因此。许多人在“韩剧”所展现的浓重的儒家文化中体验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韩剧中,家庭伦理剧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中央电视台引进的大多也都是家庭伦理剧。它之所以如此的打动人,使得观众欲罢不能,很大原因在于人们从中体验到了爱和温暖。《看了又看》的导演张斗义也承认:“韩剧之所以打动了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很多东方观众,原因可能就是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有些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3]现代都市生活,职场上尔虞我诈,人际关系淡漠,现实生活中爱的缺失,可以在欣赏韩剧的同时,在剧中呈现的艺术世界里寻找到补偿。所以“韩国影视剧中演绎的这种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感情故事,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跟随剧中人物去体验生命情感中的至善至美”[4]。正如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梁旭明说:“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韩剧,与其说他们哈韩,不如说这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在这个转型社会中日益缺失的那种温暖的情感。”再者,快节奏的生活,急功近利的心理。使现代人普遍处于社会和生活重压之下,人们急需一种释放压力的渠道,而韩剧唯美的画面,舒缓的节奏,细腻的处理,丰富的情感为观众建构了一个日常生活的“乌托邦”,几种艺术元素完美融合,和谐共振,如同是一架梦幻飞行器,令困顿于快节奏、高竞争生活中而身心疲惫的城市居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美妙的梦想之旅,在剧情中部分地实现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韩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

三、各电视台的“从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并播出韩剧《嫉妒》,从至今,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了《爱情是什么》、《初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真相》、《奔》、《孪生兄妹》、《四姐妹》、《看了又看》、《明成皇后》、《人鱼小姐》、《黄手帕》等韩剧。同时,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陆续播出了《天桥风云》、《星梦奇缘》、《爱上女主播》、《蓝色生死恋》等韩剧。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将近年来涌动的“韩流”推向了一个辉煌顶峰。《大长今》去年在韩国播出时,收视率超过50%,cctv索福瑞对全国31座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长今》的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在中国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韩剧热”。由以上可以看出,随着“韩剧”收视率在中国的提高,上至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电视台纷纷跟进,只要打开电视,到处皆是韩式对白,韩国风情。一些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后指出,在购买物品和欣赏电影,音乐时,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过舆论指导者的宣传后,就更具有说服力。各电视台的“从众”行为,客观上对“韩剧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打开电视,满眼皆是韩剧人,一些观众最初可能被动的选择了“韩剧”。正是由于被动选择,所以产生了认知失调。菲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会使人的心理上发生不愉快,有时有压迫感。因此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越强烈。为了达到认知协调人们就会改变认知因素失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而且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因此,为了达到认知协调,人们就会转变态度,对“韩剧”由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接受。而且研究还发现,大众宣传对改变人们的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韩剧热”的出现对中国的文化市场提出了挑战。我国近几年也出产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但为什么没有形成一股潮流?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探求一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与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探讨和深思。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七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至今仍有少部分农民还不清楚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心存疑虑,怕参加合作医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从对义丰、郭猛、冈中、龙冈、盐都车站等地进行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群众对“新农合”认识不到位。据调查样本统计,目前农民的参合率是77,仍有23的人群没有参加。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35岁左右的青壮年,他们认为现在身体好好的,不需要参加合作医疗。客观上这部分人的发病率也是最低的,似乎近期看不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在参加的人群中,有79的人员是自愿参加的,说明绝大多数人是支持合作医疗的。真正表示不是自愿的只有16,他们对政府大力推广农村合作医疗的宗旨和目的缺乏了解,认为搞合作医疗是不是又想打农民的注意,掏农民的腰包。在既得利益的认识上,有86的农民认为合作医疗对他们有直接好处,认为没有好处,或者说至少目前没有得到好处的只有14,也有极少数已经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后来又退出去的。

2.对现有农村合作医疗条件不满意,对从医人员缺乏信任感。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条件,调查中有68的农民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至少能看到在不断地改善;31的农民对此不满意,反映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仍有待改善。在医疗服务体系上,对现有的医疗服务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77,不满意的占22,说明医疗队伍、医疗服务方式和医疗水平有待改进。从地区分布看,对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盐都车站和龙冈果林场一带,需要引起当地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3.看病后的结算和报销费用手续繁琐,起付标准高。医疗费用报销方面:在门诊看病时的结报方法是,直接凭参加合作医疗的编号本报销30的费用,在上级医院的大型检查费用报销15;住院部分的结报方法是,在符合规定范围内先减掉基金300元,剩余的按照比例,300~4000元报30,4000~7000元报35,7000~10000元报40,10000~0元报45,超过20000元报50,区级补偿封顶20000元,其中小于4000元的费用在所在医院报销,大于4000元的费用须报到区局。调查中,有60的`农村居民反映手续复杂,程序多,不方便费用的结报。若按季度处理,从申请到费用回到农民手中需要3~4个月的时间。对于经济困难又是大额费用的农民来说,时间显得长了一点。调查中也有个别农民反映,有些乡镇结报费用不规范,采用记帐方式记录看病的费用,年底一并结算,但诊所记帐的数目不公开,报销费用多少由诊所说了算,影响了合作医疗的形象和声誉。

4.医疗费用偏高,看病费时费钱。调查中发现,只有60的农民一生病到医院去看门诊,而有40的人得了感冒、头痛等小病都是自己买药吃,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这主要是担心到医院看病贵,而且跑一趟医院费时、费力又误工。郭猛一农村居民反映说,参合后看病取药规定到当地诊所,而当地诊所的药品价格贵,按参合标准报销的药费低于外购药品的差价。也有不到20的农村居民担心花费多,存在小病挨、大病等的现象,不顾病情硬扛着不去医院就诊,能把小病扛成大病。

5.转诊手续并不复杂,但农民群众却反映繁琐。调查中了解到,从乡镇医院转诊至上级医院,反映手续比较麻烦的占62。目前的转诊程序是,所在乡镇卫生院的主诊医生开具转诊证明,经科主任签字、院长批准后直接交办公室备案,就可以报销到上级医院看病后的费用。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不知道这种程序,未先备案直接到上级医院,看病后遭遇报销费用麻烦的问题。程序并不复杂而出现大多数人感觉麻烦的情况,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八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行投资类活动.分析、认识影响他们股票投资决策的各种心理因素,对于促使大学生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以及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曼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20)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投资心理分析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九

中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丰富多彩,心理学一般将它们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三大类。这里主要介绍普通中学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过程的特点。

由于青年初期生活实践的内容逐渐丰富,社会交往内容日渐增加,学习内容日益复杂、系统与完整,因而,中学生社会化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过程的水平得以迅速地提高。

1.认识过程的特点。

(1)感知和观察质量提高。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少年期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但也有观察程序不合理,观察精确性不够,容易草率下结论等不成熟的表现。

(2)注意品质得到较好发展。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稳定和具有目的性,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注意的广度、分配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他们大都能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及时而又迅速地转移注意力。

(3)记忆已达到新的水平。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有:意义识记占主要地位,机械识记逐渐减少,对无意义的材料,也能采用“人工记忆术”有效地加以识记;有意识记发挥重要作用,兼顾无意识记;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质量明显地超过少年期的水平。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内容上,比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要高一倍多,比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多四倍,但部分中学生否认必要的机械识记,认为是“死记硬背”,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消除对机械识记的错误认识。

(4)思维品质获得了很大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既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开始从直觉经验型向理论逻辑型转化,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与此同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迅速发展,对事物认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探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例如,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看问题孤立偏激,易走极端等。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灵活性与敏捷性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周全,既能抓住关键问题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能不忽略个别重要的具体细节;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考问题速度快,能很快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辩证思维获得明显的发展,青年初期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能够较为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而同一个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存在往往依存于其它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例如,曾有专家对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初一、初三、高二)就“自由”概念的理解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初一学生属于第一级水平,即认为自由就是不受管束,但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坏事,也必须受到制裁。初三学生属第二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要受到纪律的约束,高二学生属于第三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一切由自己,并能认识到“一切都随心所欲,并不是自?quot;、”自由应受到纪律的约束,没有纪律的约束,也就没有自由。“由此可见,初中三年级是理解到自由和纪律的基本关系,但并不透彻,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则能多层次地理解,达到辩证思维水平,他们已经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不被名人权威吓倒;创新意识强烈,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中学生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学习活动中。1988年举行的第1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第20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考题难度极高,以致参赛国的领队提出抗议,说:”这是考诺贝尔奖的题。“而我国参赛的9名中学生全部获奖,物理获得金奖;化学获得金牌总数、个人成绩和全队总分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这说明中学生很有创造潜力。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创造性越来越大,发散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强。表现在他们不受旧思想、旧观念、旧思维方式的束缚,善于改变思维方向,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让中学生给如下故事命题:一个传教士被野蛮部落虏去,被强迫与野蛮族的女头人结婚,否则要被处死。传教士拒绝,终被野蛮人用沸水烫死,分而食之。大部分中学生的命题为”锅中惨剧“、”清炖牧师“、”宁死毋娶“、”自由无价“。显然,这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强。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总体而言,男生优于女生。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对女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内容丰富多彩。随着生活、学习范围的扩大,青年初期的中学生喜欢唱歌、跳舞、诗词、书法、绘画及体育活动等,借此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好、恶、欲等不同的情绪情感。他们常常对所爱的表现热烈,对所憎深恶痛绝,取得成就则欢欣鼓舞,遇到不平则愤而慨之。

(2)情绪两极性突出。青年初期学生的情绪尚不够稳定,情绪的两极性比少年时期更为突出,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绝望,而且常常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3)情绪、情感的文饰与内隐性。少年期的面部表情常常是内心世界的晴雨表,而青年初期的中学生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体验不完全一致,掩饰作用较突出。如有的中学生明明痛苦,却可以毫不在意;明明对异性朋友爱慕,却可以做出庄重、回避的姿态,明明对人厌烦,却可能强装笑脸;明明心虚胆怯,却能故作镇静等。中学生在表白自己真实情绪时选择性很强,一般不愿向别人吐露真情,即使对密友也会保留一些内在的个人隐私。中学生情绪的内隐性和闭锁性,是他们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结果,但对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情感带来了一定困难。

(4)情绪的延续性。中学生的情绪很少出现儿童期的哭笑无常现象,而更多地显现出心境状态。某件事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可以长久留在心头,虽已时过境迁,但很难消退。碰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有的中学生往往由热情、爽朗、爱说爱笑而变得沉闷、抑郁,感到万事皆不顺心,一切黯然失色,甚至几天都不理人,而碰到高兴的事情时,又感到心旷神怡,飘飘然,似乎万事如意,干什么都有劲头。

(5)情感趋向深刻而稳定,带有浓郁的社会性。青年初期的社会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敬爱感、集体荣誉感等已得到较稳定的发展。中学生对知识及对美的追求要比少年更主动更自觉。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前提下,中学生的情感逐渐深化趋向稳定。普通高中学生比较好管理,与他们的情感深刻和稳定有关系。

3.意志过程的特点。

中学生意志品质自觉性有所增强。他们对动机、行动目的及后果的认识更加自觉,开始自觉地考虑未来的职业与生活目标,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之前能冷静思考。

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已能独立地完成各种任务。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成人对他们应多给予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否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与对立。

此外,中学生在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质也有较大发展。他们大多具有恒心和毅力,能善始善终地完成既定的任务,良好意志品质逐渐形成。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学生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在不利环境作用下,可能出现一些易激动、不冷静、缺乏自制的行为;容易受外界事物和他人暗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易产生动摇、畏难和悲观情绪;对积极意志品质(如勇敢有主见)与消极意志品质(如鲁莽、固执)的界限认识模糊。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学生。据可靠资料评估所得,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目前,贫困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但是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目标不能单纯地放在经济上的资助,更要侧重于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力支付学习生活费,这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1.自卑、悲观地面对学习、生活。

在高校中,有着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障碍,过于将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从而退缩、逃避、离群、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学生长期压抑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将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其学业难以为继,少数学生甚至走向极端。

2.比一般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生活压力。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也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人际关系受挫。

自卑是贫困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成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渴望融入群体,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自卑的心理和自尊心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易敏感,易冲动,常常让周围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一些贫困生竭尽全力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经济上的劣势,因为承受过多的压力,使得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1.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

这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90%的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山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一是家庭收入少;二是家庭子女多;三是意外灾害,使家庭经济水平出现经济危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上的贫困,迫使贫困大学生很难实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等,从而使其处于边缘位置。

经济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为了维系学业,在学校期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但同时为了获得奖学金又要拼命学习。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既要学习又必须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成绩排名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强烈。

2.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第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学生活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只是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新环境中失去了成绩优势,因此只能获得较低的评价。

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第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很多心理有问题的贫困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没能理性地正视“贫困”这个问题,很多贫困生都以贫困为耻。他们无法战胜自己,心门无法打开,以致把一些情绪埋在心里,再选择畸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偏激地对待生活,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针对贫困生的高校学生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效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化解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地给予诊治;对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识别和及时干预等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尽一切可能阻止过激事件的发生;一旦过激事件发生,能快速反应,按照有关预案做好心理稳定工作。

1.基本原则。

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社会关注。

全社会要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影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即经济困难。

3.学校关注。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及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加以解决。通过构建“奖、贷、补、免、捐、勤”等多方式资助体系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通过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建立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氛围,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自我调整。

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一点。通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减轻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将经济压力转为学习生活动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当前困境。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理论界,(12):204~205。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一

混凝土施工中,为保证混凝土浇捣的和易性,混凝土中加入的水分往往比水泥水化作用需要的水分要多4~5倍。这部分游离水蒸发后,在混凝土内部留下许多毛细孔,混凝土会产生体积收缩,一般称为游离水蒸发收缩。另外,水泥水化作用也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称为混凝土自收缩(或称混凝土干缩)。所以说混凝土本身存在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裂缝是它固有的一种特性。根据试验测定,混凝土收缩值的大小和水泥品种、用量、掺水量、骨料规格、振捣密实性和养护好坏有关。如潮湿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其收缩值比在干燥条件下养护的收缩值减少。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收缩裂缝有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3种。1)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刮风天气易于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多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产生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在塑性状态时,受炎热天气,阳光直射、刮大风影响,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尚未有强度,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2)沉降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一般沿主筋通长方向,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常在浇灌后发生,硬化后停止。沉降收缩裂缝产生原因是混凝土浇捣后骨料颗粒沉落,水泥浆上浮,受到钢筋或大骨料的阻挡,使混凝土互相分离。3)干燥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养护完毕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为表面性的较浅较细裂缝,多沿短方向分布。干燥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养护不规范,表面水分散失过快,而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小,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的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后产生裂缝。

2.2温度裂缝。

1)内约束裂缝内约束裂缝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例如,混凝土养护期间受寒流侵袭,混凝土表面急剧降温,就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内约束裂缝深度一般只有30mm左右,表层以下仍保持结构完整性。2)外约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期间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上升很快,一般在混凝土浇注后72h达到最高温度。由于混凝土内部散热慢而混凝土表面散热快,这种温差在混凝土表面引起拉应力。当混凝土后期均匀降温冷却时,受到基岩或老混凝土垫层约束,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外约束裂缝多发生在施工后2~3个月或更长时间,多在结构中部出现。外约束裂缝较深,或是贯穿性的,破坏结构的整体性。

2.3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的,其位置与沉陷方向一致。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与沉降值成正比。沉陷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结构构件落在未经处理的回填土或松软地基上,混凝土浇灌后,地基侵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而导致沉陷裂缝。特别是平卧生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如薄腹梁),由于侧向刚度差,配筋少,最易引起弦、腹杆或梁的侧面产生沉陷裂缝。另外因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支撑底部松动以及过早拆模,也常导致此类沉降裂缝出现。

2.4其他施工裂缝。

1)滑模施工、构件制作脱模、运输、堆放、吊装中,有时会产生各种裂缝;2)后张预应力构件和预制空心板抽芯过早或过晚,会使混凝土塌落或拉裂;3)构件吊装时吊点不正确;4)构件堆放时支撑垫木不在同一直线上,构件运输时遭受剧烈震动和冲击;5)侧向刚度差的构件在吊装时,侧向未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造成弯距过大、应力集中等情况而使构件产生吊裂;6)高层建筑滑模施工中,安装模板没有锥度,会将混凝土表面拉裂;7)模板提升时间过长,混凝土与模板黏结,易出现水平裂缝;8)地面施工中,过多的抹压触动,常使表面出现龟裂。

3总结。

只要有针对性地对裂缝产生进行预防和控制,做好设计、施工、后期管理维护的工作,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损失的。

作者:金明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二

只要一提八(9)班的小芳(化名),老师都知道,班里的男生都听她的,怕她。小学就是有名的“女老大”,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有一次在我的数学课上不仅吃泡泡糖,还和后面的`学生说话、做小动作,让她坐好,她还犟了起来,最后我让她去班主任那里,她把笔一扔说:“去就去,有什么不敢的”,在班主任的说服下,自己认识到错误了但不好意思给我道歉,第二天我上课时电子白板打不开,她主动上来帮我打开。我又给了她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事后她悄悄地在我桌子上放了一份保证书,是这样写的:“我亲爱的向老师,在你的课上我表现得非常不好,对此我感到非常的歉意,这是我反省后向你写出的第一份保证书,也是最后一份,以后无论我的心情好坏都会按时进班上课。我是一个好强的人,被别人批评会很难过,所以希望老师能多多鼓励我,那样我才能好好学习。我说的话会做到,请老师放心。”

小强(化名)是八(10)班最难管的“问题学生”之一。有一天课上他可爱说话了,当我第三次提醒他坐好时,他居然还顶嘴,我让他去找班主任,他边走嘴里边嘀咕着。事后,我才知道他那天手机丢了心情不好。由于新班主任也处理不了这件事,最后我让他去德育处,他居然还威胁我。平时他是调皮也会说点脏话,但从来没有想到他还会威胁人,真的让我害怕,并不是害怕他对我的威胁,而是担心这个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该怎么办!

三、“问题学生”更需要关爱。

从我工作的这几年里发现,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来自于单亲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的家庭或是留守儿童。作为教师可能都不想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但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就是会遇到,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学生呢,是他们自己想成为这样子的吗,不,不是,他们还小,他们还不懂得事理,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指引他们,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去理解、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的困惑,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三

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而今,人才市场更加关注能力型的选手,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竞争使得人们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很多父母又由于自身工作不方便照顾孩子。因此,让孩子选择一所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寄宿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状况现象。

对寄宿生进行心理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心灵剖析、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手段进行了解,把握寄宿生的心理现状及成因,及时了解个体的心理现状,掌握详实的资料。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们有的太过外向,有的太过内向,体现为如下不良的心理特征:

1、随心所欲,比较任性。个别寄宿生年龄小,可脾气犟得很。平时极富挑战心理,喜欢做不应该做的,而且不听劝告,似乎有种故意违反闹风头的感觉。

2、习惯不良,学习被动。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马虎,书写混乱,看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在学习中没有计划,一切学习过程都是在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下进行,由于新旧知识联系不起来,所以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容易走神,或做小动作,思维低下,记忆能力差,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比较低。

4、缺乏安全感,性格孤独、自卑。主要表现为上课发言不积极,课余沉默寡言,或独自一个人玩,不合群。

通过调查和分析,形成如此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1)优越感浓厚。部分寄宿学生的家庭条件在班上相对较好,于是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中没有学习的动力,属于学习的被动者,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喜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过度膨胀。他们很容易造成交往的障碍。

(2)自身的过度施压。部分寄宿生家庭条件不太好,但为了搞好学习,其父母借钱读寄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我照顾能力是最强的,但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是最大的。过度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学习发挥的不正常,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3)自身的独孤心理作怪。寄宿生由于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孤僻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导致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出现异常。

2、来自家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教育以及心理沟通。

(1)父母期望过高。有部分父母把自己这一辈没有实现的愿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父母的高要求他达不到,月假一回家听到的便是父母的唠叨声,甚至打骂声,这一切使孩子长期处于孤独之中、高压之下,心理负担过重,久而久之有了厌学情绪。

(2)父母的不闻不问。有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很少顾及孩子,孩子看到别人的家长经常来学校问这问那,而自己好像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懒散,内向,自控力差了。

(3)父母与子女分开,不能有效进行亲子交流,这是影响寄宿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易出现情感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喜欢独处、优柔寡断、冷漠,所有这些心态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4)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学生的父母教育思想简单,平时一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则动粗。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四

声乐教学课程当中的内容设置比较随意,这种课程内容设置会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再就是声乐教材非常单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乐教学教材,大多数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因此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的观点,学生的接受程度被教师忽视了,教材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高校其余教学在心理方面的教材也是不充足的,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长期的缺乏声乐教学心理建设方面的教材,目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声乐教师都是借用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而且教材借用的情况非常复杂,最主要的是这些教材里面关于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少的,因此找寻适合高校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材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还要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问题,因为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还没有开设关于声乐心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师也是缺乏的,有的学校在新开设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时候也是没有专业教师的,因此很多的声乐教学心理课程都是有兼职教师教授的,这也就使得整个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质量普遍偏低。在声乐教学心理课程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只是将声乐教学心理课程作为一个小点穿插在了声乐教学当中,只是单纯地灌输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将情感真实地传递个每一位学生。

二、高校声乐心理课程的教学性质。

现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被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一类是学院的音乐教育,还有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三种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专门从事音乐的专业性人才,而师范院校的影月教育理念则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定的,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则是面向非师范类的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不管是哪种院校的音乐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声乐心理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声乐教育作用的不断加深,学校的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素质教育,使得声乐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校园的艺术文化活动也随之出现,比如说在校园中出现的校园歌手之类的声乐比赛,这些比赛的出现让大学生参与声乐教育的积极性变强了,歌唱成为了高校学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参与中发现,能够真正参与声乐教学的学生是很少的,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内心的需求。

(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激情四射的。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最关键的阶段,而声乐艺术则是通过聆听来实现学生的审美感知的,当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将自己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欣赏音乐是审美的前提,而欣赏音乐这一活动也正是人心里活动的一个体现,高校的声乐心理教学正是从心理因素这一方面去引导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塑造不同的学生音乐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审美的外部感受。

(三)能够提高大学生声乐的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声乐心理教学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深影响的,表演的过程需要声音和表现能力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内外部力量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声乐心理教学的心理过程。

四、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演唱者演唱技巧的发挥、对歌曲中的艺术进行表达都是需要演唱者自己进行控制的,而控制的行为正是其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的反映,歌唱者在歌唱的时候需要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表达的形式离不开自身的感觉、记忆以及气质这些心理因素,如果想要在声乐教学中获取较好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运用艺术的思维来判断、分析在实际演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去解决,因此研究声乐心理教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凌敏洁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五

摘要:介绍了大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引发网瘾问题的案例,分析了他们缺乏自信、沉迷网络的原因,最后通过现实治疗法的辅导策略,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增强自信心,学会理性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重视。

一、个案介绍。

休学。

复学后,张某虽然有意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但仍喜欢长时间待在宿舍,很少与人交往,仍没有学习热情。班主任和班内的同学都反映张某对人态度冷淡。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不爱学习,沉迷网络的原因可能来自学生本人,也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来说,张某沉迷网络、缺乏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庭和学习的压力。

父亲的期望和自我的要求过高,使张某经常为今后的毕业和就业感到焦虑。作为家中的独生子,父亲年迈体衰,母亲早逝,张某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他就读的是化工专业,在初高中阶段他都喜欢学习化学,成绩不错,但来到大学,化学的学习任务较重,知识点多,他适应能力差,跟不上课程进度,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自卑心理。

由于从小缺乏家庭关爱,心理曾受母亲离世的打击,张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总是采取沉默、冷淡、保守的态度,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与张某建立可信任的`关系时,我发现其实他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对自己有深刻的思考,学习能力正常,但对别人和对自己都缺乏信任,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未来。有时候张某会因为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而耿耿于怀,并否定自己的能力,所以张某的朋友非常少,在人际关系和群体活动中难以找到乐趣。在有限的成长环境中,张某的爱与归属和乐趣等心理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3.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对乐趣和归属的需求。

在没有爱的现实环境下,人会转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找爱,寻找被认可、被接受的网络环境。在网络世界中,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可以选择角色,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上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功,获得成就感,所以得到了很多心灵空虚的大学生的青睐。

三、辅导策略。

辅导员通过询问、观察和分析,认为张某的自卑心理是网瘾问题的主要成因,运用现实治疗法对张某进行辅导。现实治疗法倡导者格拉塞(williamglasser)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所选择的,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可能因为未能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和缺乏成功的自我认同,从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和行为。

现实疗法中的选择理论可以用来作为网络成瘾的康复方法。从现实治疗法的观点看,张某的部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所以他选择上网打游戏的行为来尝试满足需要。根据分析,辅导员采取了以下的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一般会把值得信任的老师作为认识自我的媒介,正面的师生关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为了增进信任,辅导员主动约谈了张某,()选择舒适的办公室,跟他单独聊天。在第一次谈话中,辅导员关心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以倾听为主,引导他谈论了他的家庭和对自己的看法。他诉说完自己的焦虑后,心情得到舒缓,并表示会配合做好后期的辅导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后期辅导的重要基础。

2.改变思考方向,培养自信心。

张某觉得自己的外貌不佳,能力差,还觉得别的同学经常看不起自己。辅导员针对张某的看法,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以积极果断的思想取代自我贬低的思考方式。谁敢说自己从没取笑过别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同学的玩笑并不能说明美与丑。如果外表不美,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所以既要体会别人的感受,也要学会保持宽容,这样才能收获友谊。

3.订立契约,树立目标。

张某沉迷网络游戏多数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寻找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课,他也会放弃游戏,认真上课。辅导员与张某讨论了目前的行为和生活,协助他明白如何为自己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张某对自己的将来感到焦虑,辅导员根据他对化学的兴趣,向他讲解了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帮助他确立职业目标,探讨为了达到目标,他目前还有待提升的能力。根据目标,要求张某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以契约的形式写下达到目标的每月计划、方法、步骤,鼓励他依照契约行事,并定期检讨进度。订立契约和目标的方法可以让张某明确奋斗方向,清楚自己的承诺,契约以文字形式记录使他能严肃对待,激发实行的动力。

4.交际能力训练,体验成就感。

为了提升他的自信,辅导员首先需要帮助他提升交际能力,慢慢寻求成就感。征得他同意后,辅导员决定安排张某每周2次到辅导员办公室担任助理,帮助处理事务性工作,如整理文件、发放通知等,借此机会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肯定和为他人服务,使他能亲身体验到成就感。

由自卑心理引发的网瘾问题严重时会阻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需要更多方面的关注,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老师,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对网瘾学生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除了以现实治疗法辅导,还要配以人本治疗,根据被辅导者的身心变化调整辅导策略。

参考文献:

[1]贺金波,黎少游。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现实治疗和选择理论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六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预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人们并未从本质上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尚未普及,以感性经验为本质特征的实用理性仍然发达,相信“能见为实”,甚至道听途说不注重实验检验,科学推理,使得许多迷信思想以讹传讹,久酿成灾;也使许多迷信思想死灰复燃。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变动的加剧,市场经济风险,加上我们社会体制、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使整个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迷信思想乘虚而入。

2.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地开发和塑造期,也因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但是至今社会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方式来有效抵制迷信思想的传播和迷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重学习轻思想,重成绩轻素质,重课堂轻课外,重批评轻引导。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学生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迷恋。教师队伍应对封建迷信保持清醒的认识,但这方面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二)个体原因。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迷信操纵者善于察言观色,使得迷信行为以假乱真,甚至迷信借助科学,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这是现代迷信的基本特点。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己经享有崇高的威望。传统的迷信如果要继续生存下去,如果要想占领部分市场,就必须变换形式,进行科学的包装,些现代的占术师、算命先生,便精心策划,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方式为自己披上件“科学”的外衣,把占卜、算卦说成是科学预测,重拾封建糟粕说成是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尚未掌握科学方法的人来说,听是某某预测学,便误以为是门与其它学科并立的科学,其实与真止的科学预测风马牛不相及。由于现代迷信以科学的借口出现,常使一些科学索养较低的人们真假难辩,从而把些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的东西加以信奉。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3.模仿和从众心理。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4.病态心理作祟。

大学生们都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受了各种的挫折和困难,灰心失望,不能接受现实,满腔热血无处洒,英雄无用武之力,渐渐的却只剩下自鸣自怜。由此,外界环境的压力就很容易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事实上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由于病态心理的作祟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通过迷信行为来逃避现实,而反过来这种迷信心理和迷信行为却又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甚至精神疾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七

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影响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最普遍的问题是保护层厚度、混凝土质量和节点处理问题。1)保护层厚度问题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得不到保证的现象非常普遍,箍筋保护层更是如此。箍筋外露,主筋的保护层一般也达不到设计要求。设计尺寸小的构件,对施工的要求更高,如大型屋面板,设计保护层只能有10mm左右,施工时稍不注意,保护层就不能保证。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型屋面板保护层厚度不足10mm,约有20%的板的钢筋保护层几乎为零。没有保护层的钢筋锈蚀速度很快,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使用。2)构件的节点问题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节点也是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部位,如北京石景山电厂冷却塔,72个梁柱的节点只有3个基本完好,38个节点钢筋锈蚀,其余节点钢筋外露且有不同程度的锈蚀,结构使用年数约。节点的质量问题是节点混凝土强度偏低,约10mpa。3)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提起混凝土的质量,强度总是要放在首位。但是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来说,密实性与强度有同等的重要性。混凝土的质量对其耐久性能有很大影响。低质量的混凝土抗碳化、抗腐蚀的能力差,构件的寿命低。

1.3设计问题。

1)安全度我国的设计规范都有结构或构件的抗力大于或等于作用效应的规定。设计者往往取r略大于s,甚至r等于s。这样做在当时可使结构的造价略有下降,取得了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设计规范的改进,用现在的规范去校核,结构的安全度一般都不满足。可以说,我国有一大批旧的建筑物属于这种类型。2)耐久问题以往的设计是不大重视结构耐久性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是以抗力为主并考虑稳定等性能。构件的尺寸小,混凝土强度低,抗腐蚀和侵蚀的能力极低,加上施工偏差、使用管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件破损的速度极快,使用寿命较短。因此,适当提高混凝土的设计等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优质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论文(案例18篇)篇十八

自卑心理的产生是很微妙的,他们会因为自身的某些条件不如他人而心生自卑,刚入学校的大学生们也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学生自卑的原因,找到办法帮助他们进行自卑心理治疗,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请看下文。

心理失衡。

大学新生,都是高考中的优胜者。从简历来看,全国每所大学的新生中左右都有着值得骄傲的过去。在他们当中,有各级各类的三好学生,也有各种各样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的优胜者。周围人们的夸奖、羡慕,使他们颇有几分优越感,自视为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设想,踌躇满志地走进了大学。然而,他们绝大多数人很快就发现,这里“高手云集”、“强手如林”,相比之下,自己不再具有昔日出类拔萃的“尖子”地位,而成了不引人注目的普通一员,有些新生甚至发觉自己已由“鹤立鸡群”的地位降格至“鸡立鹤群”的窘境。

这个时候,他们自身带有的优越感以及自豪感受到了刺激,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失落和焦虑,而这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有的人因此奋发图强,而有的人则盲目自信,渐渐的转为自卑自弃。

心理准备不足。

许多新生自卑感的产生,也与他们对适应大学的新环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关。他们过去在中学里的“尖子”地位,使他们自视颇高,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一些,并认为到大学后依然会像在中学一样成为班上的学习尖子和主要干部。但别的同学在中学时也是佼佼者,甚至许多人比他们更为突出;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进入大学后成绩不能在班上继续名列前茅,甚至还会暂时落后。由于对这些情况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一旦学习成绩落后、社会地位下降,他们在心理上就觉得难以承受,以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原来的“自我感觉良好”走向“自我否定”的极端。

专家指出,之所以有的大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原因就是他们从高中开始学习方面就会养成一些习惯,而到了大学,学习的知识以及方式就会发生改变,这时候学习上不适应,也会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1、认知改变。

从认知上来说,首先,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存在固我有价值!”自己身上的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一种特质都是你自己独有的。

2、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

在做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往积极的方面去想,就算最终失败了,也是有他的价值的。

比如说,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这是不是说明自己没用,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呢?绝对不是,考试除了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所得之外,它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帮助自己看清哪些知识是自己的盲点,以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针对性的复习,只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只强调考试的前一个功能,如果从后一个功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考试失败就没什么了,正是失败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成功。

3、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能行!

4、目标建立。

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清晰的目标,为完成目标一步步的行动,也是大学生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的一个渠道。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时候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一步一步的来,目标越细致、越好操作越好。别总和别人做比较,当自己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的鼓励自己。同时,积极行动,行动是自信的必要条件,没有行动获得的不是自信,而是自负。

1、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时候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一下子就想吞掉一个大鱼,要一步一步的来。目标越细致、越好操作越好。

2、和自己做比较,不和别人做比较。当自己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的鼓励自己,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永远都会存在比自己强的人。

3、成功的时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厉;如果失败,则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后改进和完善。

4、做行动的巨人,行动是自信的必要条件,没有行动获得的不是自信,而是自负。

如果自卑心理常常存在的话,那么对于自己的生活还有学习都是会带来很大影响的,而且这种状态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建议大学生朋友可以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保健,学会纠正自己的这种自卑心理。

结语:大学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是如今一部分大学生极其想知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的认知也逐渐的变化,各种比较随之而来,他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卑心理治疗,接受这些事实,然后才能更好的努力奋斗,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观看建党周年体会与感受(通用2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总结的一种宝贵财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次自助旅行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希望能够将这种感悟和启发分享给

    最优电气焊实训心得范文(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体悟和领悟的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案例,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为了提高生产技能

    热门对语法课的总结和感受(案例16篇)

    范文范本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作品,如散文、议论文、小说等,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写作者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3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

    专业中心药房的个人总结(模板21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为个人职业规划提供有益参考。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经过精选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帮

    优秀参观飞机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花垣飞机场,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

    实用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6篇)

    情况报告是对某一特定情况或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书面材料。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来自专业机构和学术界的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最优医院护士工作心得体会及收获总结大全(15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增强我们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关于工作心得体会的范文,仅供参考。icu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

    实用古代戏曲的心得体会版范文(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通过这个经历,我收获了许多关于团队协作和沟通的经验,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

    实用敬老心得体会范文(14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掘自身潜在的优点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思路和参考。这天我们去了**镇居委会

    优质CCU护士年终总结大全(14篇)

    对于年终总结,我们应该全面、准确地反映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医院这一年来的护理工作到达年底也算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