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纸韵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下面是一篇针对黑龙江省教育改革的总结与展望,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一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0000;立足于以中药与天然药物为主导的生产、经营、研发业务,并向保健食品等方向拓展;着力打造专科用药、普药、传统中药三大目标市场。二、战略目标弘扬“以人为本、以干取胜、以德兴业、以实扬名”的企业精神,以“0000”牌现代中药产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年平均递增15~20%;分别实现产值2.5~3亿、销售2.5~3亿;获取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8个。三、主要项目1、建立完善以营销为中心、营销管理为龙头,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现代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支撑,各部门协调一致、服务于市场需求的高效运行机制。2、重点产品推进目标:将00颗粒系列产品作为战略品种,实现销售超亿元,使其位于我国治疗结石类中药的领军品牌。3、围绕产品结构调整,重在科技创新,坚持“三个结合”,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生产经营与科研相结合、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相结合。重点开发能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新品种,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成药产品。四、保障措施1、充分发挥企业的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三大目标市场的的开发力度。1.1我们的重点产品采用稳健的价格政策和区域控制,强化渠道和终端的维护,确保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的稳定、提高。1.2进一步扩大医院网络,与重点医院以及专家共同建立学术推广平台,扩大结石类、乳腺类专科用药的宣传推广力度和影响力,促进市场开发。1.3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物流、快批的商业合作,针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普药以及传统中成药市场,进一步开拓新市场,渗透终端,扩大产品的销售规模,寻求增量。1.4加强自有队伍和代理商队伍的建设,推行以自有队伍为主、代理商为辅的立体营销模式,围绕市场,发挥“同仁堂”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各自的渠道、终端优势,填补市场空白,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企业与代理商的共赢。2、建立健全有效的营销保障系统。2.1建立企业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畅通、高效、实时,为快速准确决策提供依据。2.2在新品研发上: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围绕特色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大投入;研发目标采取“长中短”相结合,推出、储备、在研三步并举,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开拓市场。2.3强化执行力,夯实目标成本管理、降本增效、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以科学地、有效地企业管理来保证市场。3、培育和谐氛围,以先进的企业文化赢得市场。3.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视各种困难,强化危机意识教育,从干部队伍建设抓起,建立一支跟上时代、跟上市场、跟上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和员工队伍。3.2倡导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精业的风尚,在企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崇尚先进、和谐和睦、市场第一的良好氛围。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二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深化调整,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因此,统筹谋划我县卫生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抓住重点,立足发展,确保我县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建设,为人民健康服务。

一、“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下,经过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平均期望寿命69岁,婴儿死亡率为2682‰,新生儿死亡率为11.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3.79%,孕产妇死亡率为154.76/十万人。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0.26‰,初步达到“十五”计划规定的目标,有的已提前完成。

2、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到20,全县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县级5个,乡镇12个;有卫生工作人员3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0.087人;开设病床305张,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0.082张;全县有合格村卫生室所,村医,私立医院1家,个诊所27家,初步健全了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3、群众的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全县卫生机构净增固定资产价值555万元,五年来,新增房屋建筑物面积11455平方米,总投资元,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大楼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还陆续添置了血液净化系统,五官设备,呼吸镇痛装置等先进医疗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县的就医条件和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全县有12个乡镇卫生院,其中2个中心卫生院,截止年底,已有3个,医疗卫生单位相继新建了门诊大楼,住院大楼,新增医疗用房面积2850平方米,总投资196万元,预计年将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的危房政建任务。

五年来,全县共完成农村改水受益人口万人,完成农村改厕处,改厕普及率达%。乡镇卫生院一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工作。逐步推进,进展顺利,预计“十一五”期间%的乡镇卫生院将达到“三配套”目标。

5、积极预防工作得到的落实,全县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基本得到控制。2004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发病为209.23/十万,低于全市平均发病水平。全县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全县基本消失了丝虫病,连续多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十多年无自喉病例,“九亿农民健康活动”已启动,城镇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60%以上。

6、卫生执法监督建设得到加强。

我县自8月组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以来,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效果明显。一是积极派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监督业务培训,全县卫生监督队伍的法律、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二是加大食品卫生监督力度,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上级的总体部署,采取经常性卫生监督与专项卫生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把卫生监督的各项业务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对医疗市场的依法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四是对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饮水卫生、化妆品卫生、职业卫生、生物制品等进行监督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7、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实加强全县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卫生局党组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通过抓理论学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了党风的根本好转。行业作风建设在县纠风办、监察局的指导下,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在全县开展了卫生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群众对卫生系统行风建设满意率达84%,存在的问题通过整改也在不断的解决,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正逐步展现。

8、加强医疗业务管理。2004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年业务收入1394万元,比去年增长303万元,其中县级机构861万元,同比增长147万元,乡镇卫生院533万元,同比增长56万元。县医院围绕“科技是先导,管理是保证”的指导思想,加快医院硬件建设,大力推进医疗资源重组,,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传染科项目正按预期目标进行。中医院继续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益;全县12个乡镇均坚持以预防保健工作为龙头,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广大群众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为目的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努力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较大进展。

9、中医药事业进一步振兴。

县中医院有中医药人员40人,中医床位25张;县医院和多数卫生院都设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机构的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特点与优势正逐步体现。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发展保障,极大地改善了我县人民的就医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治水平,推动了卫生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疾病结构的变化、医学摸式的转化以及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县卫生事业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医院的设施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太合理,急救能力仍需提高。

(二)卫生人才严重缺乏,乡镇和村级的卫生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三)卫生投入的水平与卫生发展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补偿机制尚未理顺,有效落实国家卫生经济政策的难度较大。

(四)“乡村一体化管理”进展缓慢,医疗机构缺乏创新意识,医疗服务竞争力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管理力度不大,部分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五)一些单位对上级指示贯彻落实不到位,大部分卫生院对村医的管理力度不够。

(六)防病治病任务仍十分繁重。

首先,一些急性传染病虽得到基本但防治工作稍有松懈,某些传染病仍有局部暴发流行的可能,同时,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存在有蔓延之势。其次,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问题都将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也将呈上升趋势。这些都说明,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必须高度重视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确保我县公共卫生安全,确保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具体把握好以下原则:

1、发展卫生事业与调整和优化结构相结合,注重质量和效益。我县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县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给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县医疗卫生设施与政府《“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从横向上看,应注重城镇和农村卫生机构功能的发挥;从纵向上看,应注重医院特色专科建设,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扩大总量的同时,要注重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多地吸引、应用、开拓现代医学科技在果和管理技术,依靠科技进一步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农村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两大战略重点的落实,县、乡之间发展仍不平衡,急需下大力气,以逐步缩小差距。因此,必须因此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发展。

3、坚持廉政建议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卫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二)发展目标。

1、进一步完善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包括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网络为主的三大卫生体系,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2、消灭或控制对公共卫生问题有危害的主要疾病。

3、加强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存时间。

4、发展中医药事业,实施科教兴医战略。

5、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全民抗疾病风险能力。

6、加强乡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2、防预保健与疾病控制,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控制疾病的传播流行,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一是落实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和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到2010年,妇幼保健工作要达到以下指标: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在90%以上,系统管理率在70%以上,住院分娩率在50%以上,新法接生率在90%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30%以上,管理率达1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以上,产后防视访视率达8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0/十万以内;儿童保健工作目标分别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40‰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4%以内,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在70%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在50%以上;二是继续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和疾病控制力度。到2010年儿童计划免疫以村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90%以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50/十万以内;三是加强对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和治疗;四是继续抓好疟疾,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防治;五是开展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和监测防治工作。

4、医疗急救,加强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完成医疗急救中心120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完善抢救设备,加强急救人才培养,修订和完善各项抢救工作的流程与制度,确保“急、危、重”症抢救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5、农村卫生。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在以前在全县推行,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强乡村一体管理体制,减轻农村居民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6、社会卫生,依据《国家卫生区域标准》要求,“十一五”期间要掀起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的高潮,到2010年底,全县要有五分之一的行政村达到“文明卫生村”标准;2010年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新增受益人口万人;2010年农村改厕达标率达到%,农村改炉改灶达标率达%,城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以上,农村达%以上。

7、无偿献血。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临床输血规范》,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弘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大力开展节约用血、科学合理用血、自身输血、防止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发生;大力开展成份输血,五年内成份输血使用率要达到%以上。

8、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以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健覆盖率25%以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单项保偿制度覆盖率%以上。

9、中医药事业。到2010年,50%的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疗诊疗活动,乡镇卫生院有90%的能开中医门诊,县中医院和县医院的中医人数有所增加,中医药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

10、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重点培养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名技术骨干;县乡卫生技术人员大专文化程度达85%以上,本科文化程度达25%以上,村医80%以上达到相当于中专文化水平。

11、到2010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增加到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现在的0.087人提高到人。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争取加强投入力度,改善服务条件。

(1)争取中央、省、市对卫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并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改善人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使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农村卫生事业作为一项社会基础性工程,政府应通过完善的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切实把必需的工作经费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足额划拨。

(3)要动员全社会多渠道筹集卫生资金,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探讨利用其他领域资金发展卫生事业的新路子。

3、动员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响应“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并认真组织实施,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知识的普及率、知晓率。教育每个公民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消费,推广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创建卫生城镇、文明村活动。

4、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及卫生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准入制度和加大打击非法行医的力度,净化医疗市场。加强以食品卫生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促进公共卫生秩序的改善,保证食品、生活饮用水、生物制品、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卫生。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5、加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加强与防治艾滋病各委员单位的协调配合,严格按照《昭通市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和“五项工程”实施意见》及《盐津县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0年)》和《盐津县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及四项艾滋病防治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落实各项措施,控制艾滋病在我县的扩散蔓延。

6、以结核病为重点,切实加强鼠疫、霍乱、疟疾、菌痢、病肝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结核病防治项目,加强双向管理、双向转诊及督导工作,切实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及上级有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指标;二是抓好鼠疫、霍乱、疟疾、菌痢、病肝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克服松劲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加强督导,严防工作走过场和敷衍了事;四是抓好新修订《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它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五是化强疫情报告和管理,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疫情漏报自查制度和疫情漏报、瞒报、缓报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传染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7、以实施第二轮“降消”项目为契机,全面推进妇幼卫生工作。一是认真总结过去,全面贯彻“一法两纲”精神,组织实施好第二轮“降消”项目;二是做好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安排,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督导和检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甘心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真负责地抓好项目工作的落实,把项目工作抓出成效;三是认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强化孕产妇系统和儿童系统管理,做好危急孕产妇和危急儿童的转诊与护送;四是进一步巩固县、乡、村三级保健网络,强化各级医护人员和保健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8、加大人才培养。

要求各医疗机构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观。把人才优势当作重要竞争优势,紧紧围绕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这个三个环节,加强卫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医疗机构要有年度人才培养计划和用人计划,要从业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人才培养发展基金,要选拔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要注重培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9、加强药品监管力度,降低药品采购成本。

近年来,药价虚高的问题社会反响非常强烈。今后,卫生局将加大对医疗机构药品进销活动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进药渠道,坚决制止医疗机构在药品进销活动中收受回扣和开单提成现象。县医院、中医院临床用药要严格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采取跟省标的办法采购,跟标采购药品的品种必须占医保用药目录的80%以上,且必须是在中标药品经营企业采购;其它医疗机构的进药渠道必须报卫生局备案。不执行招标采购或进药渠道不报卫生局备案的医疗机构,卫生局将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对收受回扣和开单提成现象要严肃查处,并追究领导责任。

10.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保障工人合法的健康权益。

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增强企业法人卫生法律意识,促进盐津经济健康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摸清全县基本情况,二是继续完善各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所涉职业危害因素申报工作,三是开展企业负责人职业卫生法规培训,四是与相关部门配合,力争组织开展对全县厂矿工人职业健康体检工作。

11、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树立紧急救治的重要观念,认真抓好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一是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增强责任心,克服厌战情绪和松劲麻痹思想;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使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开展培训演练,使全体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熟练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做好应急物资、药品的储备,以便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五是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处置及时,措施得当,控制有效。

12、以管理体制为重点,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十一五”期间,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要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秩序,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效益。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

(2).继续巩固住院费用清单、收费价格公示制度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13、切实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增强网底服务功能。

(1)为切实提高乡村医生业务素质,保障农村群众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每年将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组织开展乡医生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到2010年,乡村医生培训率达98%以上。

(2)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础调研与宣传动员,乡村一体化管理率争取提前完成市局下达指标,“新农合”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展。

14、以开展“先教”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

“十一五”期间,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要求全体卫生工作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始终以人民群众放心满意为最高准则。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制度,提高服务优势,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和药品招标有关规定,坚持医疗、检查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公开,杜绝药品回扣、开单提成、吃、拿、卡、要、高收费、乱收费以及医生个人利用职务之便自购自销药品等不良行为和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单位要自查自纠,抓出实效,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努力打造医疗卫生行业新形象。对累教不改,累禁不止的单位或个人,卫生局将立案进行调查处理。

15、加强财务管理,严格内部审计制度。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卫生局将对17个卫生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一次财会法规及相关业务培训,强化财会人员法律意识和监管意识,提高业务技能;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要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完善分配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职务犯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贯彻审计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今后,卫生局将重点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内部审计,审计内容包括主要包括财务综合管理、药品采购、劳务分配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

二oo五年四月十二日。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三

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强县”战略,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紧紧围绕教育保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简要。

总结。

如下。

一、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十五年免费教育,突出行业发展重点和难点,优化教育资源,全县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按照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规划,创新办园模式,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积极发展,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乡镇学前教育为基础骨干,村级幼儿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格局。截至目前,全县配套公办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校附设幼儿班14个,村级幼儿。

教学。

点8个,支持公办民营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5%。

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为100%。

3.特殊教育有序推进。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切实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全力抓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截至2019年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6%。

4.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完成高考巡考等系统的升级改造。努力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2017年县中学成功创建为省二级示范校。高三年级毕业学生本科上线率人数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办学质量得到社会一致好评。截至2019年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5.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依托州内外职业学校,东西协作、校地合作、对口支援等契机,助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州内外中职学校共计录取初中毕业学生1174人,东西协作赴浙江免费就读职业学校16人。近年来,职普招生比例逐年上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作用显著提升。

二、改革及发展成效。

6.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在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大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县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有效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契机,教育系统灾后重建总投资15556万元。其中新建普惠性隆康幼儿园总投资1000万元。小学原址新建总投资4199万元,第一小学新建综合楼总投资1500万元。玉瓦中学迁建项目总投资6157万元。七一南坪中学新建综合楼总投资1000万元。9所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总投资1700万元。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资金总投资6604万元。其中新建漳扎镇幼儿园总投资746万元。新建张家湾幼儿园总投资679万元。新建永和小学总投资1928万。新建罗依小学综合楼总投资630万元。新建马家小学教师过渡房总投资205万元。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总投资2416万元。

多措并举按采用公招、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外县调入等途径,补充58名学科急需教师,夯实中小学师资队伍。以“国培”“省培”为抓手,通过东西协作、校地合作、对口帮扶、基金会平台等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幼儿园1000余名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激励教师终身学习,提升学历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6%以上,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达64%、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73%,较2015年有明显提高。健全完善教师和干部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实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和名优骨干教师、名优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特色学校计划。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校长选拔任用、交流制度。

8.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坚持实施“帮困助学”工程,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十三五”期间通过各种资助项目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累计有13594名学生受益,共计资助金3176.734万元。全面落实国家学前“一免一补”、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两补”、高中阶段“两免一助”惠民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享受生活补助普惠政策。教育扶贫成效显著,2018年政府全额投入576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情满校园、幸福九寨”课后服务工作并步入常态化。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达到全覆盖。各种普惠性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助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

在南中、第一、二、四小学建成创客教室;

开通了“县腾讯智慧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教育”、与内地远程线上学习等教育信息化趋势日渐显现,全县各学科教师能很好利用信息化交流学习,如发布研训信息、展示学习成果、推送主题学习文章、引领教师学习课改理念、交流学习心得等进行随时随地的研修提升学习。

三、

目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虽然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灾难等因素影响,目前教育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留不住优质生源、教师,优质教育资源外溢现象严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信息化教育滞后等因素,噬待解决。

下一步工作中,全县着力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区域内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突出学前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选课走班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聚焦民生关切问题,加快推进5g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具有九寨特色的教育研学平台,提高并保障教育公平等领域,努力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深化教育事业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四

(征求意见稿)。

2017年12月。

目录。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二“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二)规划基本原则。

(三)规划总体目标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六)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十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为全面实施《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使我市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精致淮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市,完成由人力资源大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跨越,编制本规划。

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增长情况:2010年底,全市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2%,2015年底达到9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10年底的86.53%增长到2015年底的95.4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年底的68.2%增长到2015年底的91.16%。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跨入发展新阶段。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幼儿园从2010年的112所增至249所,在园幼儿人数从2010年的34647人增至70714人。学前教育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规范办园行为,建立优秀园帮扶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为83.5%。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36%,提前完成《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的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的目标。

崭新篇章。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以“三个强化”、“四个着力”、“四个突出”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县域内校际差异度明显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辖三区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验收,濉溪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

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五年来,我市高考连创佳绩,在报名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本科达线人数大幅增长,且高分段学生集中。规划建设市一中东校区,办学规模约7000人,投资概算6.8亿元。

四是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实施《淮北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积极接纳残疾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开展残疾学生康复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

(二)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资源得到集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完善市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市政府成立了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合并四所中职学校成立了淮北市工业与艺术学校,解决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市职业教育园区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职教资源实现了空间上的大集聚。

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淮北市职教园区,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2012年起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职业教育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关于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渐趋完善。

四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制定5年高职学分制试点办法,建立学籍转换和学分互认制度,创新中、高职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机衔接。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性的、融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职渗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途径。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交流备案制。

二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市教师补充与优化长效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补充和聘任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开展教师援疆和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比学习、比业务、比敬业、比奉献”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教师。“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8人次、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3人次;省级一等奖62人次,省级三等奖以上200人次。获奖档次和获奖人数均居全省前列。11名教师评为安徽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一是高质量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整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年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年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十二五”期间拨付义保经费近9亿元;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技能资助,“十二五”期间拨付资助经费近4亿元;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工程,完成投资9648万元。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得到推进。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加强检查评估,落实全省各地标准化建设规划。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符合综合防灾安全要求。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等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软件、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行督查评估,进行量化考核。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三通两平台”建。

设为重点,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优化设备配置。2014年,出台《淮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5年来,共投入资金1.39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为100%;“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学校高达95%;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为100%,“三通工程”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

四是加大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严格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对口、免试”招生政策,禁止任何义务教育学校招收特长生。坚持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赢得新赞点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以“政治生态清明、文化生态清新、自然生态清雅”为标准,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解决了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公转”。推出淮北教育微博、局长网上热线、在线访谈等栏目,教育系统信息发布量一直在全省教育系统和全市各部委办局中稳居前列。实施中小学招生、编班阳光工程,坚持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做到了招生政策、计划、范围、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重大违规招生处理结果“七公开制度”,坚决杜绝条子生、关系生,实现了义务教育招生“零择校”,普通高中招生“零扩招”,主城区热点学校全部实行“阳光分班”,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基本原则。

二是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紧扣教育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同时切实加强教育同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民主参与,集思广益。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切实提高社会参与度。

四是分区规划,统筹发展。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措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三)规划总体目标。

到2020年,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现代国民教育,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到2020年,全市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市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学校布点更趋科学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得到更好发展,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具有淮北特色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推进以法治教。

一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组织开展师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完成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任务。

三是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坚持依法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出台市、县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范,加强市、县区督学和责任督学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开展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发布县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报告。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等专项督导评估。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畅通教育纪检监察投诉渠道,加大对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三重一大”廉政风险排查,加大教育违法违纪查处力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慵懒散贪”专项整治。

(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逐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幼儿园,扩大园均规模,提高办园质量。坚持依法办园,严格审批程序,落实办园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保全市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94%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落实《淮北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市一中东校区建设,提升普通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顺应高考改革新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且具有较高水平,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的淮北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3所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建成30个省、市级配套的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联盟。三区一县各建成1个职业教育扶贫致富培训基地。到2020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六)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构建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师学习与资源平台。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组织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为管理手段,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互结合,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七)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不断加大区域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名师引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具有更高水平、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教师队伍。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市学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教学录播室、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全面实现市、县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涵盖全市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九)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批事项,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开展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试点,更多地运用政策、标准、财政等手段,大力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民办学校审批程序,加强民办学校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一)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完善教育民生工程的内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多元化的扶贫助学政策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教育附加费、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委托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各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采取划拨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

(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经费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理财,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坚持制度理财,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立项评估和经费使用考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分配和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四)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从教行为,切。

实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的引进、交流和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稳步推进教师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制定优惠政策,将教师住房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周转房建设。

(五)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

结合中小城市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等措施,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通过实施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均衡;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扩大校长教师的交流的范围,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推动区域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继续深化学区管理制和“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加快各区域学校优质化进程。

(六)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

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进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务公开,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七)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协调,积极配合,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五

“十二五”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协调发展。全校上下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学术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支撑教学功能进一步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研实力明显提高。

“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各级各类项目832项,其中自然科学项目484项,人文社科项目348项;发表学术论文6240余篇,其中sci收录614篇,ei收录485篇,istp收录28篇,cssci收录652篇;获各类科研奖励6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等其他省部级奖5项,市级奖3项;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项;出版专著95部;举办学术讲座660余场;发放科研奖励925万元。从2014年起,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2015年我校进入自然指数(ni)中国大学百强榜,位于中国内地高校第93名,师范院校第19名,同时在中国大学esi高被引和高影响论文排行榜(toppaper)上表现优异,均居第137位。

(二)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以学术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学术队伍建设为中心,逐步形成人才、资源、项目、基地有机配置的良好科研环境,科研氛围不断浓厚,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新增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中心1个,获批“115”产业创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智库2个。

(三)产学研合作开展有序。

“十二五”期间,学校与淮北市人民政府分别签署深化科技合作协议和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江苏圣苏新药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四达医药协同中心。主持淮北市科技计划横向项目50余项、软科学项目8项,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项目60多项。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训支持,在淮北市杜集区建立博士工作站1个,在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积极参加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皖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淮河文化研究”、“皖北古代思想家研究”、“皖北名镇古都研究”等18个传统文化课题获准立项;顺利完成《皖北文化九讲》的编撰与出版,获得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积极从事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播,特别是《淮北赋》、《口子赋》、《淮北三字经》、《宿州志》等的撰写对当地历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有益的帮助。

(四)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

学术交流经费逐年增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十二五”期间共举办校外专家学术讲座300余场,校内专家学术报告360余场,承办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15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20余场,有效地促进了与校外的沟通交流以及校内各学科间学术研究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五)科研管理日趋规范。

逐步完善各种学术规范、学术评价考核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与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制订《淮北师范大学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淮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淮北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严把结项关,结项率和结项优良比例明显提升。2014年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结项优秀率占30%,良好占50%,位居全省第一。人文社会科学处2012年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足依然明显,横向项目经费所占比例较低,服务地方意识不强,服务地方能力不足,成效不明显,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有待加强,重点重大项目有待突破。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文社会科学提出新要求;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创新引领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校事业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科研促进教学,科教结合育人;科研支撑学科建设,力争获批国家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综合交叉科研创新团队的汇集,特色创新群体建设;重大科技项目选育,重大科技成果孵化;高端科研平台建设,特色实验室选育;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为科研工作上水平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学校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综合科研创新团队。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学研工作取得实效并得到社会认可,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术环境和氛围明显改善,基本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2、具体目标。

(1)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选育计划”

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立项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承担国家级项目的份额。启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选育计划”,选定若干研究方向,集中力量,协同出击,努力实现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力争实现“十三五”期间年科研经费平均增长20%。

(2)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孵化选育计划”

以标志性成果产出为重点,强化成果意识。启动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孵化选育计划”,加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的选育,取得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加大转化前景广泛的应用研究成果的孵化力度,产学研工作取得实效,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明显提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4项。

(3)实施“特色创新群体建设选育计划”

以学术带头人遴选与培养为中心,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

设。启动实施“特色创新群体选育建设计划”,重点培育和扶持研究方向稳定、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潜力大、研究特色鲜明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培养一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力争新增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3-5个。

(4)实施“科研特色实验室(基地)建设选育计划”以优势和特色为导向,建成若干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启动实施“科研特色实验室(基地)建设选育计划”,汇集人力物力,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引导校内实验室功能聚集,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体系。力争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2-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级智库1-2个。

(5)实施“国际科研合作引导选育计划”

以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人事处,启动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选育计划”,积极拓宽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渠道,搭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合作与协同能力。

(6)实施“科技精准服务地方选育计划”

助学校扶贫点工作。组织科技工作小组,深入工作一线,提供技术支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抓手,为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库服务。

四、“十三五”期间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创新科研激励、科研评价、科研管理和科研绩效分配制度,营造追求卓越、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加强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创新科研评价和分类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加强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绩效分配政策;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信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二)畅通科研管理环节,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明确学校与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项目负责人和责任学院的责权利关系。加强协调,畅通学院与相关职能处室的管理和服务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依据“六个选育计划”,细化建设内容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赋予学术带头人在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科学研究、团队组建、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学校科研事业全方位健康发展。

划”顺利实施。围绕“六个选育计划”,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整合科研资源。以“六个选育计划”为纽带,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培育青年学术骨干,打造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综合交叉的科研创新团队。重视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和智库建设,保障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强化管理,理顺关系,优化环境,服务到位,打造良好的科研平台,促进学校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教融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树立科教融合理念,深化科教结合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实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计划,选派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前沿科研项目研究和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建设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六个选育计划”,促进高水平论文和标志性成果产出,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高水平大学提高有效支撑。

(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放式的科研氛围加强校校、校所、校企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和深化科研开发合作。鼓励和支持以项目、平台建设为载体,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效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加大教师出国访学研修和培训力度,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培养国际化学术队伍,分开设专题国际学术论坛,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理顺科研管理环节。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为广大教师提供高效优质的科研服务。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六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石作用,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黑政发2006〕28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前教育取得新进展,幼儿入园率有所提高。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总体上进入全面巩固提高和“双高普九”的新阶段。全省累计有130个县(市、区)通过了省级“两基”评估验收,其中有15个县(市、区)被评为国家级“两基”先进单位。全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内。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瓶颈”问题得到一定缓解。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6所,培养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学术带头人400名,占全省职业教育教师总数的2.8%,比“九五”时期提高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由“九五”时期的36所发展到62所,地市级覆盖率达到100%,在校生年均递增率为20.8%。有4所普通高等学校以优秀评价通过了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4所高等职业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示范性建设职业学院”。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8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581项。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在学研究生年均递增率达到28.5%;现有博士授权单位1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国家二级学科博士点72个;硕士授权单位25个、一级硕士点107个、二级硕士点542个;省级重点学科增加到144个,有35个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到17个;有36所学校与15个国家的67所大学开展了98个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有20多所高等学校共招收4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350人,公派出国人员1321人。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万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九五”时期的55人上升到—3—142人。全省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24年。

(二)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上收到县,形成了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实行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完善了“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到6000多所,在校生总数达到63万余人,占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完成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分流教职工4.6万人,初步建立了中小学教师聘用和职务聘任的用人新机制。小学、初中一年级全部进入义务教育课改新课程。有利于选拔人才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中、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得到有力推进。全省完成大学生公寓建设60万平方米,建立了高等学校食用农产品集中采购制度。

(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省属本科学校新增专业中,直接为老工业基地服务的专业达到41个,相关专业达到2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69.6%。—5—建成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0个、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10个。在全国率先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招收学员3228名。实施“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培养计划,选派2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工作。年均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以上,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人次。年均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8万多户,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致富项目60余项。建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7个。全省高等学校年均承担科研项目2000多项,共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1034项,获得科研经费近60亿元。

(四)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教师占96%。实行了新任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乡、校五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络,共培训教师30万人次,新课程专任教师培训面达到100%。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6.1%、96.2%、99.1%,分别比“九五”时期提高14.8、10.6、1.3个百分点,小学教师培养实现了专科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近50%的专业教师获得了相应专业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了高等教育“长江学者计划”和“龙江学者计划”,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33.3%。建成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5个,—6—完成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近1万人,培训骨干教师9000余人次。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启动实施,100%的高中及城市初中和小学、70%以上农村初中和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70%的职业技术学校建有校园网,80%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职业教育网站。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基本完成,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两所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4万人。

(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基本建立了义务教育县级以上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和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了教育经费稳定增长。2005年教育总投入达到170.7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入101.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80.5%和94.6%。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3.7亿元,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二期义教工程、“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重点工程建设,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200万平方米,建设校舍面积250多万平方米。

(七)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工作,全省城市中小学共安排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5万人,实现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为全省8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全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收杂费,对12.4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贫困生给予生活补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省市县三级助学工作体系,共落实国家助学贷款1.75亿元。为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了绿色通道,省级奖学金由“九五”时期的200万元增加到400万元。各级政府助学基金累计达到2.13亿元,基本保证了农村学生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成功举办“宏志班”,使一批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全省大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比“九五”时期增加了近一倍,进一步缓解了因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难的状况。通过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实施高等学校招生“阳光工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明显提升。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完善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出台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30多项政策,形成了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使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八)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完善了教育法律法规的配套体系建设,形成了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了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普遍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推进了教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工作。

二、“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从国际国内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形成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新技术革命和相应的结构调整,使竞争进一步向拥有先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倾斜。黑龙江省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把教育作为科技进步的前沿力量,大力发展教育,加速科技进步。

(二)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看,产业结构调整为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基地和农业资源大省,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将不断扩大对技术应用型、智力创新型、能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拉动人才需求层次结构进一步上移。黑龙江省要在农业关键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新医药)、能源、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新突破,就必须依靠发展教育,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劳动者素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从社会需求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看,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人民群众对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独生子女为基本特征的家庭结构的形成,群众对子女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能力日趋增强,接受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成为普遍需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人民群众对职业培训、继续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逐步把接受业余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同时,黑龙江省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在“十一五”时期将持续减少,为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将对教育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为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从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与现有教育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的主要矛盾。

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偏小,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显得乏力。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还有很大差距,“应试教育”为主的倾向仍较大程度存在。高中阶段教育瓶颈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普通高中资源不足与中职教育生源不足问题同在;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乏力的弊端,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还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等学校生均办学条件紧张,银行贷款还本付息压力沉重,教师队伍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短缺问题普遍存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较好的衔接与沟通。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统筹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以教育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2.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困难群体、薄弱学校和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普及率,为各类人群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3.坚持统筹和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各类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教育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4.坚持人才强教的原则。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5.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行政执法监督,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切实加强教育督导,保证教育事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协调发展,教育结构明显优化,学校布局趋于科学合理,初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显著缩小;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进一步建设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具体目标是:

1.教育普及程度:全省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8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左右。

2.学前教育:加快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全省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县(市、区)适龄幼儿达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他县(市、区)适龄幼儿达到基本普及学前一至二年以上教育。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率达到60%左右,接受学前一年以上教育率达到75%。全省70%的乡镇建立中心幼儿园。示范性幼儿园达到3%至5%。适龄幼儿入园(班)率达到70%以上。

3.义务教育:在“十一五”初期完成拜泉、富裕和林甸3个县“两基”攻坚任务,使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由“十五”时期的97%提高到100%。抓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以上,小学五年保留率和初中三年保留率分别保持在99%和97%以上,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内。已经实现“两基”的经济发达地市县区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实现全省“双高普九”县(市、区)的比例达到38%以上。

4.扫盲教育:15周岁至50周岁人口(青壮年)文盲率继续控制在1%以内,全面扫除15周岁至24周岁有学习能力人口(青壮年)文盲,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普遍得到开展。

5.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力争达—14—到17万人,在校生达到42万人左右,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大体相当,在校生年均递增率达到5.5%。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中等经济水平县(市、区)毛入学率达到80%;其他县(市、区)毛入学率达到75%。

6.特殊教育: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县(市、区)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其他县(市、区)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至二年教育。基本实现“普九”的农村“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达到或接近当地义务教育水平。未实现“普九”的贫困地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低于80%。残疾青少年接受到一至二年职业技术培训或中等职业教育。

7.少数民族教育: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的民族聚居县(市、区)争取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省农村争取普及学前一至二年以上教育。基本实现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均衡化,在民族中小学实施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90%以上的民族中学实现“校校通”。通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优质高中教育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使少数民族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低于全省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完善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

8.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70万人左右,其中,省属院校达到65万人(年均递增率为5.8%左右);民办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占全省在校生总规模的15%左右;成人本专科教育在校生规模14万人左右;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90万人左右,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6万人左右,其中,省属院校(所)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3.5万人左右(年均递增率为20.1%)。

9.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育教师均持证上岗。幼儿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40%和75%,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县(市、区)幼儿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60%和85%,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全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5%以上,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县(市、区)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县(市、区)新补充的初中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县(市、区)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8%。全省高中、高职高专、本科高等学校教师具有研究生(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分别达到5%、30%和60%以上。

10.高校科技:建立国家级(含教育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全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00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建立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5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基地2个)。在省属高等学校组建10个科技创新团队。全省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争取每年达到3000项,五年科研总经费争取达到90亿元。

四、“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使特殊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普及率接近本地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努力做活、做强、做大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逐步使均衡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体居民,使更加公平运行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4.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教学管理,深入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新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切实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努力提高高等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各级政府办教育的责任,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改革为动力,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使所有的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学校卫生设施和食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努力扶持一批农村示范性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到2010年,全省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比“十五”期间扩大2倍。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将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落实由输入地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办学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使全省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县域高中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示范高中建设,扶持薄弱高中,促进高中教育质量提高。在全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教育水平,稳步扩大普通高中规模。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提高就业人员的层次。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领导,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实施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创业教育,开展订单式培养。认真开展初中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落地人才的致富能力。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新突破,积极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2010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数量达到300所左右,其中,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50所左右。建立高水平的农村职教中心64个、标志性职业学校10所、专业公用学生实训和教师培训基地10类30个。完成10大类50个骨干专业建设。建立技师学院10所、高级技工学校18所、示范性技工学校11所和名牌专业60个。

3.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增强高等学校创新与服务能力。

按照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增长幅度,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依据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实施学校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学科专业的调整,从严治教,走特色发展之路。

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程,倡导名校名师课程上网,加强立体教材应用,加大以精品课程和名优教材建设为牵引的整体教学改革力度。实施“名师工程”和“高校教学名师奖励计划”,推选一批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优秀教师,激励教授投身于本、专科教学,尤其是投身到基础课程一线教学,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力争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行学分制,强化素质教育。建立教学评估工作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示范性高职专业30个。

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建设省级重点学科190个左右,其中,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70个。继续重点推进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的211工程”建设,使其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发挥211工程”院校对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的省部共建工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工业化建设需要,调整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的布局结构,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定岗倾斜”的原则,制定学科梯队选拔、培养和引进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加强政府引导,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高等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实施“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与学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工作紧密挂钩。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全过程,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培训,使其获得人才测评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实现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

积极参与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筹备工作。围绕赛会备战工作,在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场馆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等计划,提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水平。

4.以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养成教育,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体魄和防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全面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环节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研究。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日常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教育公平的考试评价体系。

5.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导向,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明确成人教育定位,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以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采取函授、业余教育的形式。完成成人高等学校的功能和布局调整,充分发挥成人高等学校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以城镇职工(其中包括下岗和转岗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实施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对在职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15周岁至24周岁脱盲人员普遍接受技术培训,掌握一至二项致富实用技术。逐步形成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各类教育需求的开放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6.以多元化办学为方向,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学前教育实行以政府办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积极发展民办高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民办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完善民办学校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多种形式办学的新格局。

7.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力度。

认真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06〕53号)精神,建立县、乡两级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和信息网络服务站,构建县、乡、村、户之间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教育体系。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新增专业重点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急需的专业倾斜。加强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实施新型工业化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加大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工程,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建设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海外学人科研资助计划、新世纪人才培养和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支持计划。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和教师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担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托6个校企合作委员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技术攻关、合作研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等,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8.以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重点,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发挥我省国际交流的区域优势和来华留学的语言优势,加强与国外先进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扩大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俄语人才,为地方经济贸易提供人才支持。突出教师国际化和学生国际化两个重点,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做好教师与学生“两出”和“两进”工作,促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质量和水平。

五、“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领导,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要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善教育发展环境,为教育多办实事、好事。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关于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组织实施好教育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创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局面。教育系统内部要建立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机制,实行跟踪问效,加大督办检查力度,保证各项任务落实。

(二)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不断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的法人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引导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

2.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建立吸引、任用优秀人才的用人机制,促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

3.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高中和大学招生考试内容和办法,探索和实行多元评价、多次考试、多样化入学方式相结合的改革。继续实施招生“阳光工程”,使招生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发挥招生考试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搞好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衔接;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改革和调整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4.继续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协会作用,推动后勤服务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严把农村学校教师入口关。实行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制度和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可以晋升高级教师职务。

2.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和依托部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培养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试点工作。

3.实施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工程。

坚持人才强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考核评价机制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加快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师、校长和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和管理水平。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2%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保证培训工作正常开展,重点做好骨干教师和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一轮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为重点的培训,培养3500名省级骨干教师,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面达到100%,中、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70%左右,学科带头人培养达到800名。

5.建立优秀教师定期表彰奖励制度。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定期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鼓励广大教师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受全社会尊敬的人。

(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1.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深刻变革,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教育网络建设、通信资源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2.加快推进城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推动中小学校普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教育。

3.进一步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建设工程,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全省城乡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重点扶持30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开发50个专业150项课件,实现网上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4.加强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建立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推进名校名师课程上网。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网络及远程教育,实现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教育经费管理。

1.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各级政府要依法合理安排教育经费预算,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收部分,按照上述分配原则和要求,安排教育经费,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定“三个增长”,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标准,不断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提高生均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把学校建设成标准化学校。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要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且向社会公布,确保经费落实到位。

2.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修订《黑龙江省义务教育投入条例》,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持续增长。重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寄宿制学校,提高教育整体规模效益和质量。

以政府投入为主,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保证高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搞好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的高等教育投入格局。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增加投入,确保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有效实施。

规范教育收费,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费附加的有关征收和管理政策,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费,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教育捐赠或出资办学。

3.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坚持勤俭办教育,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拨款办法,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共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坚决反对一切浪费现象和学校建设中追求奢华的现象,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对公办学校贷款的管理,控制贷款规模,注重防范并努力化解贷款风险。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并加大监督力度,预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六)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依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2.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

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多种形式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完善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3.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助学贷款国家代偿制度。继续实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的“绿色通道”制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加快地方教育立法步伐,研究制定《黑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和《黑龙江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修订《黑龙江省义务教育投入条例》,继续完善与教育法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把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2.加强教育法制宣传工作,认真落实教育“五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度和教育行政处罚制度,强化教育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逐步建立以教育决策、信息咨询、督导评估、政策指导等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确立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治校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重视教育司法,发挥教育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开展教育法律咨询服务活动。认真落实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教育法律救济制度,重视教育行政诉讼、教育法律纠纷的处理,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4.继续实行对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明确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教育工作、考核主要领导干部政绩和进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八)加强综合治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强化学校安全稳定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认真落实稳定压倒一切、师生安全重于泰山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对全体学生及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畅通的学校师生诉求渠道,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稳定队伍建设,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程。建立健全学校综合治理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逐级建立责任制,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七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市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一)突出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框架。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保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初步构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传统又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新成果;终身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满足市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计算机教育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扎实推进;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三年内消除学校危房;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资源重组,使学校布点合理,教育资源效益得到应有发挥;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建立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

(二)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

2010年,全市3-6周岁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8,城乡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市区构建较完备的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网络,同时大力提高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并向农村城镇延伸。全市城乡形成网络合理、教学配套、条件优越的幼儿教育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

201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普九”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城乡小学都能按时入学,三类残儿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以下,农村控制在3以下,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5。市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大力发展特教事业,完善三类残儿随班就读指导网,并建立健全特教科研网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初中职业教育,使之能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普通高中教育。

到2010年,在巩固现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12年制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普及率达85以上,其中市区初中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农村力争达到75。

——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初步形成与普教、成教有机沟通,长期与短期结合,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职前职后相结合,城乡相结合,初级高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资格就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沟通普职成,连接职前职后,加强中等职教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成人教育。

2010年全市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力争使50以上的乡镇文技校达市级一类文技校标准,年实用技术培训保持在2万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科教兴村计划,覆盖所有乡镇,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乡和示范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函授等远程教育手段,使终身教育延伸到每个乡镇(街道办)。

——师资队伍建设。

疏通教师进出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32.4、37提高到40和45,其中市区分别由46、53提高到60以上,高中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全力实施名师工程,全市形成一支由10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到。

2010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撤并45所完小和教学点,49所完小降为教学点。扩大保留校校园面积、新建教学和生活用房;黎口小学、汀浒小学、华侨小学完小建成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保留校的配套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准,逐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一个乡镇办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一至三所完小和若干个初小教学点的农村小学办学模式。

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新建综合大楼;××小学创办市级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度假区优势,打造品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市一中争创一级达标校,初中部易地搬迁,校本部创办独立高中,新建标准运动场和400米跑道,添置教学仪器,新建实验大楼和校园网,力争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旅游职业中专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创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占地300亩、在校生2500人以上;××中学扩大校园面积,新建标准化运动场;××中学2005年全部撤并到兴田中学,2007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

(三)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利用和扩大教育资源,加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办学方向、具备办学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土地征用、配套费征收、校舍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发扬各自优势,办出各自特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三保”机制,即保教师工资、保学校正常运转、保学校危房改造和必要的建设与发展。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和责任落实制度。

3、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不断优化干部教师队伍,按“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着力做好精简内设机构,压缩非教学编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妥善处理好内部人员的转岗、待岗培训和分流。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人才政策,运用职务评聘、工资倾斜等政策导向,促进教师有序流动。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定期到各类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轮流执教。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管理,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设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新教师试用期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抓好宣传、建章立制、奖优罚劣,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落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列为学校的基本工作任务,健全培训工作机构,建立培训基地,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各种培训计划,抓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校级管理干部,加强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工作,建立健全校长公开选拔和任前公示制度,巩固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4、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振兴提供物质保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办学模式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加快非义务教育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消费。建立并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资助特困生制度;鼓励各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和捐资助学;运用多种融资办法,为发展教育提供经费支持。

5、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撤并、搬迁置换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布局调整方案和组织实施。城乡建设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生活小区必须依法配套建设或出资统建学校等公共设施,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也必须全部用于教育。

6、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完成“两基”工作后,进一步强化“普九”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普九”。继续采取“流生报告制”、“普九督导评估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实现“普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加快“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普高与职教的比例,在保持职教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普高所占比例,保证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努力在普教、职教、高校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不断加强教育网站建设,积极推行远程教学,为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服务。努力扩大自学考试覆盖面,利用高等教育和各级培训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7、加大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及招生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切实执行《××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省级和市级重点教育课题的研究,加速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为先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认真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搞好学习宣传、师资培训、硬件设备等各项配套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倡导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培育创新思维与提高实践能力的统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组合,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和教育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办法。全面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变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全面的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全市城乡全面实行《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对教师工作实绩的形成性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价。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消除制约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现象。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观念,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初中招生实行科学合理的就近入学招生办法。继续坚持全市高中招生加试体育的制度,探索新的体育考试办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检测。职业高中招生要继续完善“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8、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运用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督导评估、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全市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普法教育制度。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9、实施振兴××教育的四项工程。

(1)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的动力,加快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课改的组织领导,要在观念转变、政策保障、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经费投入、条件配备、组织实施等方面落实各项措施。认真总结和交流课改经验,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重点抓好中小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大课改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选拔培养优秀教师和学科骨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育人观念和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努力办好城村德育基地,将基地升格为股级单位,把基地建成具有多功能的××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

(2)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办学水平评估意见及实施细则》,坚持开展办学水平评估,争创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健全完善培养名师、名校长工程,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教师队伍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队伍。

(3)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使教育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坚持农村发展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方向;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工程。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完善××教育网站功能,加强局机关与学校的网络交流;发挥电大的作用,形成市级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网上学校。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八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根据我乡教育现状,实事求是,立足长远。对我乡一所初级中学、高亭中心完小和所辖9所村小及中心幼儿园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布局调整,特制订本校园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教育状况。

1、学校布局:高亭中心小学现有8个村级小学、2个教学点,点多面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不一致。

2、生源状况:现有学生2356人,36%即848人是留守儿童。而且随着生源的增加而增加。就读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

3、师资:我校现有教师75人,属于严重缺编单位。师资的不均衡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4、教室、教师宿舍及其他:中心本部有学生723人,现有教室11个,1―3年级班均人数达80人;教师宿舍13套。60%的教师没有住房。

(二)2011-的发展预测。

1、学生人数20达到4548人。小学生3780人,中学生1678人。

2、我乡留守儿童达848人占36%(不包括中学生)。大多寄住在亲戚和老人家里。生活、学习极不方便,这样的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他们迫切渴望有一个安适的学习环境,外出务工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有个稳定就读环境,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将中心完小办成寄宿制学校势在必行。

二、规划的可行性。

整合我乡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和调整布局,建设标准化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我校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形成相对集中办学规模。

根据我乡的调研情况和现状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点多面广,师资配备难的问题,只有优化资源、合理调整、科学布局,形成相对集中办学的格局,这样既没有浪费教育资源,也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严重缺编的困难,又能集中有限的资金来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我乡教育发展的需要。

留守儿童848人,占36%,大多寄住在亲戚和老人家里。生活、学习极不方便,这样的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他们迫切渴望有一个安适的学习环境,外出务工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有个稳定就读环境,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规划后利于校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配套设施先进、功能齐全。

三、布局调整及校园建设规划。

根据我乡村组、人口分布,地域状况及其他实际情况,20―逐步进行布局调整,规划如下:

(一)、学校调整布局:

1、高亭乡设一个初级中学、四个完全小学,即高亭乡初级中学、高亭中心完小、永华完小、承上完小、板梁完小。东冲、联合并入永华完小;金坪、板梁合并入板梁完小;十联、黄里高年级集中到承上完小;宜秋塘、窝黄并入高亭中心完小,大元、高堂、大城高年级集中到高亭中心完小;中心完小办成寄宿制学校;十联、黄里、高堂、大城、大元只设教学点。

2、建设一个12--20个班的`标准化中心幼儿园。

(二)、校园建设规划:

按照《xx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高堂、大城、大元4―6年级并入后,中心小学学生人数达多人,40个班,在2011年--期间,需完成征地8亩,新建一栋40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学生食宿楼,一栋教师宿舍楼,一栋综合楼,新建一个标准化运动场、一个新校门、一个校园广场、环校公路及各种配套设施。(详见规划图)。

2、永华小学规划:

对现有教学楼进行加固维修亮化、新建一栋综合楼、改建一个标准化运动场。

3、板梁完小规划:

新建校门、围墙;一栋教师宿舍楼;一栋综合楼;一个标准化运动场。

4、承上完小规划:

拆除村大礼堂和旧办公室。扩建校园面积2亩。新增围墙150米。新建教师宿舍楼一栋,新建综合楼一栋,新建运动场一个。改、扩建教学楼一栋。

四、工作措施。

1、做好宣传,让广大群众对调整布局有个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意义,从而形成共识。

2、深入调查各村各校实际情况,摸清2011―年入学学生数,掌握第一手资料。

3、结合各村各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不重复建设。

4、实行相对集中办学,适当保留教学点。

五、规划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011年,完成学校基本情况调研。制定学校校园建设规划。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完成中心小学教学大楼建设和学生食宿楼建设项目;完成板梁完小围墙校门建设。

完成中心小学教师周转房和综合楼项目建设、板梁完小综合楼项目建设、承上完小教师宿舍项目建设。完成永华完小教学楼改建。

完成中心小学配套实施建设、永华完小综合楼项目建设、板梁完小教师宿舍项目建设、承上完小、板梁完小的操场及配套实施建设。

2015年,完成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

六、规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中心完小:一栋1550平方米20个教室的教学楼,资金约170万元;教师周转房40套1400平方米,资金约160万元;一栋1800平方米的食宿综合楼,资金约200万元;一栋72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约80万;校门围墙、运动场、绿化等相应的配套实施约100万、征地80万。

永华完小:新建一栋40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约44万元;维修改造教学楼宿舍楼1200平方米、运动场等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约65万元。

板梁完小:教师宿舍楼400平方米,资金约44万元;综合楼一栋300平方米资金约33万元,围墙校门约30万;操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约10万元。

承上完小:综合楼300平方米,资金约33万元,教师宿舍一栋400平方米,资金约44万元。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约10万元。

七、校园现状图、规划图(附后)。

八、结论。

调整布局后,全乡共设高亭中心本部、板梁、永华、承上四所完全小学。保留大元、大城、黄里、十联、高堂五个教学点。优化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乡的布局调整是可行的。

需要更多资料请浏览。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九

蔬菜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长的重要食品。发展蔬菜产业对满足市场需求,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以及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为了加快发展步伐,促进我县蔬菜生产实现新突破,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更新优良品种、强化科技服务、发展订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蔬菜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蔬菜面积2.51万亩,其中精细菜1000亩、菜用型洋芋0.86万亩、萝卜白菜等大路菜1.66万亩,年产鲜菜9700吨,产值425万元。

设施蔬菜以城郊为主,建设日光温室33座,年搭建中小拱棚300多个,设施面积约240亩。种植品种涉及12类40多个。年产精细菜约3000吨,占市场销售量的37.5%,比2000年上升22.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经营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大户,年收入超万元的有20多户。

客观评价,蔬菜生产有发展,但仍处于松散式、低水平的.绶慢发展。其生产能力与城乡蔬菜消费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与适宜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吻合、与全省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差距日益拉大。突出存在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淡旺季明显,结构性、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差,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一是区位、土地条件及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适应多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要求;二是境内少有工业,无污染源,生态环境适宜无公害蔬菜生产;三是科技服务水平较高,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撑条件有保证。

2、制约因素:除了农业劳动力不足、农田水利及农电基础设施落后等客观原因外,群众对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不足,墨守种粮把稳老观念,思想保守,只图省事简单,吃苦创业精神差;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不求进取;缺少过硬的组织、协调等行政手段,资金扶持乏力,行政推动力度不够。

(二)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国内外大市场蔬菜消费发生重大转折。反季节超时令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由大宗菜转向多样化和特需化,消费由大众化转向多元化、高档化,质量要求由一般化转向优质化、营养无害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多样化的蔬菜产品需求量与日剧增,放手发展蔬菜生产面临新机遇。

第二,蔬菜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是种植最高的作物之一。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选择。省内外不少地区把蔬菜生产当作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县内市场需求旺盛,实施蔬菜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据调查测算,全县城乡居民年蔬菜消费量1.6万吨,其中精细菜约0.8万吨。而目前的生产水平不足1万吨,精细菜仅0.3万吨,缺口高达0.5万吨。特别是消费旺季时值生产淡季,精细菜基本依赖外调。扩大设施菜田,提高生产能力,才能绶解季节性供需矛盾,逐步扭转城乡居民“吃菜难、买菜贵”的被动局面。

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来自本网-,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

《规划》从10个方面对“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从3个角度对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理清了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9项20个方面重点发展任务。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内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更加顺畅,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将学校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力争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

五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逐步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积极建设现代智慧校园六是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机制创新,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对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七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放办学步伐八是持续拓展服务社会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九是全面提升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朝着提升办学层次目标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早日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是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全校师生的殷切期待,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担当。全校师生将在“十四五”规划引领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奋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河南医专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据悉,学校自2020年底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各相关部门高度负责、相互配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经过动员部署、广泛调研、研究编制、征求意见、完善审定等环节,数易其稿后审定发布。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一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就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时代。直属高校应把握历史契机,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求直属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同时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求直属高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属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上发挥先导作用。

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履行编制程序,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领会国家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编制过程中如遇超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请示;规划文本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同意后,要按时报我部审核,并根据我部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学校党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

(二)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内容。要全面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

(三)扩大民主参与、强化有效集中。要广泛发动院系、部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教(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咨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要与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要走出校园,主动征求学校理(董)事会成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智库机构、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细化任务分工、有力推动落实。要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并可根据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考核评价等分领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配套的分规划。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规划落实工作,统筹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着力改变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

我部将在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经验交流和相关培训。各直属高校应严格把握规划编制进度,于2021年4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文本报我部审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见修改后,一般应于2021年8月底前审定通过“十四五”规划正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二

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医改的综合效应,健全医疗服务保障系统。经过十三五的成功转型,十四五是中心步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明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中心在今后的五年内得到全面、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结合中心实际,特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秉承“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宗旨,以满足基本需求、完善服务功能为出发点,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特色。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为巩固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使中心更好更快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建立专业人才梯队。

随着中心业务发展,人才资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短缺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中心医疗工作的开展,制约了中心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1、十四五期间,继续呼吁政府增加机构人员编制,达到各类人员标准配置。

目前中心下设4个服务站,辖区常住人口2.3万人,铁路小区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约5000余人。而中心现有人员编制48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40人。按医护防最低配比,应将编制人数提高到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60人。

2、请进来,走出去,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弥补技术人员匮乏。

(1)请进来:结合中心目前实际情况,今后五年,希望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重点引进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较强科研能力、良好医德修养的临床骨干,提高中心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与对口支援医院协商,定期派驻专家开展专家门诊及带教中心青年业务骨干,提升年轻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

(2)走出去:每年选派2-3名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鼓励有能力的员工继续学习深造,解决其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保证送得出,学得好,留得住;同时加强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三基"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作风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

(3)打造品牌科室,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着力于中医理疗项目和适宜技术的开展,将中医健康管理及指导纳入日常工作,继续保持中医科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将口腔科作为重点科室,更换口腔椅等诊疗设备,加强口腔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知名度,使口腔科成为中心的另一张名牌;全科门诊继续摸索预约诊疗的慢病诊疗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基础,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建立健全预约就诊制度,提高居民就医依从性。

(二)发挥慢病管理优势,继续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

十三五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以慢病管理团队为中心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未来五年,继续拓宽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将服务对象从慢病患者逐步扩大到重点人群及全人群,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1、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加强对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发病例登记管理工作,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参与度。

2.提高家庭医生式服务水平,继续规范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流程,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减少或延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

3.以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为契机,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加强慢病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达到慢病管理“提质不瘦身”。

4.继续强化三级网络建设,筑牢三级网底,加强对乡村医生地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工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解决乡医年龄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的问题。

5.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强市;支持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支持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儿童、妇产、精神、重症医学、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居民健康生活方式。

1、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自助式健康小屋的功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加快家庭健康保健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功能。

2、深化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

3、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自我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

4、增加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探索健康教育新模式,关口前移,将健康教育大课堂搬入学校、幼儿园。

(三)、完善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1、医疗设备:十四五期间,中心已更换或添置了部分医疗设备,如x光机、彩超机,但其他设施基本上已到使用年限,还需要有计划地添置或更新,如多功能救护车等。另外,4个服务站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如血、尿分析仪、中药煎煮机等。

2、信息建设:呼吁相关部门,加快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实现辖区内尤其与二级医院的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双向转诊平台通畅,患者辅助检查数据及健康信息无障碍读取。

3、环境建设:合理调整布局,继续加大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力度,因地制宜做好院内绿化,美化环境。

4、基础设施建设:响应卫计委关于建立医联体的号召,积极筹建完善业务用房,配备相关医疗设备。完成计划免疫3a门诊建设,打造妇女保健、儿童保健a级门诊,完善母乳喂养室配置。

完善桥梓服务站的配套基础设施;对平义分服务站进行修葺维修;重新规划北宅服务站整体布局,与北宅村委会、镇政府、卫计委协商,在服务站原址增建二层楼房,增加服务站使用面积,改善居民就医环境。

(四)、创新机制,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继续深化由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创新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

1、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2、完善中心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的落实,继续强化社会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环境卫生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等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推行民主管理,发挥党支部、工会、职代会作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会,扩大内部民主;聘请社区居民监督员,设置服务意见箱,实行主任接待日,保护、奖励投诉,强化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促进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普惠。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联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素质。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使全体人员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应有作用。

推进情感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营造出为民服务贴心、诊断治疗精心、社会救助尽心的浓厚氛围,真正使老百姓省心、放心,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成自己的家。

通过优质服务和宣传推广,让社区群众认识和接受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起维护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筑在厚重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惠民政策、重大意义,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行业作风建设,使社区群众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卫生服务实惠,从而信任并乐于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十四五期间参加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将中心的文化建设活动推向高潮。

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社区卫生服务。

严格落实基本医药制度,认真执行零差率药品政策。对临床医生、村医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对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和处方合格率。中心和村卫生室全部统一配备使用零差率药品,对统一配送的基本药物实行同质同价,零差价销售。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宜医通”这一智能监管系统全覆盖,门诊使用率达60%,住院结算使用率达100%,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消费更加透明。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三

《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年11月17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复,现正式对外发布,政策解读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就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武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服务我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攻坚开创新局面,教育治理呈现新面貌。截至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090个,在校学生287.65万人,教职工23.78万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园率达到92.03%;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8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4年。

“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发展阶段对武汉教育提出新挑战。城市发展定位和人口政策调整,必将导致我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校生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中学的入学压力将成为主要矛盾,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人口老年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城乡、区域学龄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对武汉教育主动顺应这种新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新发展理念要求武汉教育展现新作为。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优质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要求武汉教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抓住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规划》的编制历经四个阶段:

一是全面启动阶段。20-年12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编制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形成初稿阶段。20-年9月形成规划初稿,随后开展了教育系统内外近10轮专题研讨进行修改,逐步定型。

三是沟通衔接阶段。20-年以来,通过官网公示收集群众意见,通过书面征求市直相关委办局和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对各类意见进行分析和吸纳。同时,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沟通衔接,对接国家新政策、对接全省教育规划、对接市委市政府新要求。

四是决策报审阶段。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成了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环节,于20-年7月26日通过市教育局委局工作会集体审议,8月19日报市发改委初审通过,10月11日-副市长召集相关委办局研究意见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批复》(武政办〔20-〕131号)。

《规划》共分五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建设项目,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即: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教育总体发展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要攻坚六项关键指标,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5.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系数(小学0.5、初中0.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5%)、中职教育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

确立两大价值取向: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普及普惠、优质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学位供给问题,全面应对学龄人口新变化给武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二是解决均衡协调问题,努力实现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三是解决民办教育监管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坚持四大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三是坚持教育强市;四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施五项重大改革: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夯实六大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强化专业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四是强化教育督导,落实主体责任;五是强化教科研支撑,提升教育品质;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严格监督检查。

完成七项重点任务:一是育新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二是扩容量,优化布局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三是提品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保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五是优生态,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六是促开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和区域教育合作中心;七是强治理,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八大建设工程:一是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二是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三是高中阶段学校提质扩容工程;四是学校专用教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五是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六是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建设工程;七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八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建设工程。

(一)以持续扩大学位作为基础支撑。

“十四五”期间,扩容量,满足入园入学需求是重要任务。一是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编制好《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35)》及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满足学位供给。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按照3年不少于250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少于7万个的目标,使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梯度推进240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每年30所、五年150所竣工投入使用,增加中小学学位不少于20万个。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全面提升60所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按照“一区一校”目标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

(二)以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按照当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部署,深化各类教育改革,以改革驱动提升效能,优化教育整体生态。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打造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以“3+1+2”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为重点研究方向,打造3所国家级、30所市级和一大批区级新课程改革示范校;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入学范围,实行“公民同招”。推进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按照“缺额全补”的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校医、心理健康维护等人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管理;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监管,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学费专户管理制度和第三方质量认证评估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深化公有主体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专项治理工作,区域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以内。

(三)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本目标。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切实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二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管理规范化,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优质高中资源占比稳定在85%以上,重点打造15所左右领航学校和20所左右特色高中;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支持3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60个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五是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部地共建、省市共建和市区校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属高校对标“双高计划”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六是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出台《武汉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探索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四

2006。

年到。

2010。

年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北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谋划和实施“十一五”老龄事业规划,对加快推动我区老龄事业,实现老龄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津市老龄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五”期间,我区老龄事业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会各方面支持下,取得新进展。

—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基金实力不断增强。

48199。

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100。

%按时足额发放,其中:企业人员。

47722。

名、事业人员。

477。

名,人均养老金水平分别为。

751。

元和。

1273.7。

元。全区有。

57.6。

%的村实行农民退养补助制度,享受补助的老年农民。

2.07。

万人。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目前全区有

1253。

60。

岁以上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

798。

人、农村。

455。

人,

65。

岁以上城镇老年人在享受原差额救助的基础上,按当年低保标准的。

10。

%上浮。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规范,五保供养老人有。

246。

人,每人每年生活补助金平均。

4173。

元。

—一老年人就医条件得到改善。

在辖区内建立了由

4

个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1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7。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区。

9

个镇。

126。

个村全部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资,实行大病统筹。启动了区、镇、村三级卫生机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一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取得进展。

全区各类养老机构

8

家,床位。

504。

张,达到千名老人。

10.7。

张。开展了“镇街、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工程,建成“星光老年之家”

17。

个。

—一村(居)为老服务工作水平提高。

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确立了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权益维护等五项服务重点。全区共有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562。

支,志愿者。

5000。

余人。

—一老年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区和镇街建设两级示范性老年大学,初步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全区共有老年大学

4

所,在校学员。

650。

人;村(居)有各类老年文化体育等组织。

191。

个,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有。

11000。

人,两项合计老年人。

11650。

人,占老年人口。

24.9。

%。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人民法院对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司法行政系统设立了“

12348。

”法律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区建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区、镇街、村(居)委会三级老年维权组织进一步健全,调解涉老纠纷的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重。预计,到。

201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6

万,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

18%。

;到。

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9

万,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

24%。

203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11。

万,占当时全区总人口比重的。

28%。

接近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峰值。

当前,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水平与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还不高,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还不健全,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居家养老的环境支持力度不够,老年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等等。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思想上、物质上、政策上和制度上积极应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迎接我区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各项准备,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服务业初步形成规模;建成覆盖全区城乡的三级老年教育网络,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更加普及;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护,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得到弘扬,代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应坚持的原则是:(。

1

2

3

4

)积极探索体制创新,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三、主要任务。

(一)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

2010。

年,参保率达到。

95。

2010。

2007。

年初步建立起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

2010。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建立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农村五保供养体制,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二)着力解决老年人看病难。

60。

以上老年人医疗优惠的范围和报销比例。

2010。

年,以村(居)委会为单位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

100%。

普及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对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卫生保健知识。

(三)强化居家养老服务。

进一步加强村(居)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按照《天津市关于加强社区(村)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抓好基础工作,增强村(居)为老服务的功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

2010。

年前,所有村(居)全部建立健全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和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负责组织开展各项老龄工作。

推动建立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社和日间照料服务站,到。

2010。

年,全区村(居)建有老年服务站,并配有为老服务的专门人员。完善村(居)老年活动中心(站、室)、“星光老年之家”的服务功能。鼓励村(居)为空巢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设立“服务呼叫网络”或“呼叫门铃”,使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得到及时帮助。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倡导志愿服务者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等,为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提供生活关照、亲情陪伴等服务。

建立健全村(居)老龄工作“六册一卡”制度,即:村(居)老年人总名册、六种重点服务对象名册、老年人协会会员名册、老年学员名册、维权骨干名册、为老服务队伍名册和老年健康卡。

(四)建设老年福利服务设施。

进一步增加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发挥好国办养老机构示范指导作用,增加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

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我区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的发展。到。

2010。

年,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增加到。

1000。

张,达到每千名老人。

17。

张。

城区道路和养老机构场所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达到无障碍设计要求。

(五)发展老年教育事业。

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天津市老年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提高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及生命生活质量为目标,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心的方针,鼓励和支持非政府组织举办老年教育,推动老年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渠道、教育活动多层次、办学方式多样化;把重点放在社区、基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传媒手段,不断扩大我区老年人受教育面,提高老年教育覆盖率。

2007。

年,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在学的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口的比例(简称老年教育入学率)达到。

7

30。

%以上;到。

2010。

年,建成覆盖全区城乡的三级老年教育网络,老年教育入学率达到。

10。

%,老年教育参与率达到。

40。

%,两项合计,到。

2010。

年,老年教育覆盖率达到。

50。

%以上。

2010。

年,

80。

%的镇街开办老年学校,村(居)办好老年学校分校或老年班。

继续推动群众性老年教育活动。把普及村(居)老年教育作为基层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列入村(居)老龄工作考核目标。

(六)普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建设和改造一批新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完善基层村(居)老年活动站(室)的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星光老年之家”等老年设施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活动和健身项目。支持和引导老年人自发组建各种形式的文体队伍,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晚年生活。区老龄、文化、体育等部门适时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艺术节和老年运动会等。

(七)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和《天津市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并纳入普法教育内容。加大老年法和实施办法在社区、农村的宣传力度,把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敬老、爱老思想道德观。继续开展“敬老文明村(居)”和“敬老好儿女”的评选表彰活动。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继续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增强老年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各级法律服务机构优先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继续办好“。

12348。

”法律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倡导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义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通过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窗口、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发放家庭律师卡等形式,把法律服务送入老年人家庭,为老年当事人提供适合的法律服务。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和《天津市法律援助若干规定》,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人民法院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老年人酌情减免。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及时受理涉及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认真对待老年人的报警和求助,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和基层老年维权组织认真做好老年人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建立健全信访登记制度,对老年人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结果。

(八)推动养老服务业。

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九)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按照自愿量力原则,支持老年人继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专家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组织他们参与教育培训、技术咨询、科技扶贫、医疗卫生、咨询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在教育青少年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支持农村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等经济活动。积极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老龄工作的主导作用,把落实规划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实施计划,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协调推进,确保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认真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搞好调查研究、统筹计划、宏观指导、组织推动和监督检查。

(二)发挥老龄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

1

)“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部分,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民政局等配合。(。

2

)“着力解决老年人看病难”部分,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配合。(。

3

)“强化居家养老服务”部分,由区老龄委办公室牵头,区民政局等配合。(。

4

)“建设老年福利服务设施”部分,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建委等配合。(。

5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部分,由区教委牵头,区老龄委办公室等配合。(。

6

)“普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部分,由区文化局牵头,区体育局等配合。(。

7

)“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部分,由区司法局牵头,区公安局、区人民法院等配合。(。

8

)“推进养老服务业”部分,由区商委牵头,区民政局等配合。(。

9

)“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部分,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科委、区劳动局、区人事局、区委老干部局、区工会等配合。

各成员单位对承担的任务要指定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相互间合作,对一些任务交错、业务衔接的内容,由牵头单位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协调行动。

(三)加大资金投入。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建立老年事业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增加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老年活动场所、老年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扩大发展老年福利服务机构规模,区财政对今后新增的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四)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和老年群众组织建设。

定期对基层老龄工作干部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老龄工作干部队伍的整体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加强老年群众组织建设,规范管理,丰富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在开展老龄工作中发挥参谋助手、桥梁纽带和助老服务作用。建立健全以老年人协会为主体的村(居)老年群众组织,在老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承担村(居)老龄工作和老年人活动具体组织实施的任务。

(五)加强老龄科学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

密切关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认真研究老年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充分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老龄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提供科学指导。

(六)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

各部门和各镇街要按照本规划要求,根据部门职责和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落实不力的,要追究相关责任部门、责任地区和责任人的责任。区老龄委办公室要发挥好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总结评估。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五

“十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战略。坚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质量提高”,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落实。薄弱校改造不断加快,新建改建薄弱中小学校舍。

21.3。

万多平方米,对口支援农村薄弱中小学。

198。

所。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总面积达。

95910。

平方米。投入改造资金。

7162。

万元。全市布局调整共计撤并学校及教学点。

137。

所,调整后新建校舍。

32800。

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

5804.2。

万元。积极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春风行动计划”,已有。

301。

名定期支教教师到达农村学校岗位,

59。

所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实现对接,送教下乡。

2600。

多人次。学前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

(二)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

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

60%。

全市。

30%。

的普通高中被纳入省重点普通高中管理序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末期的。

2005。

年高考,进入大学本科录取线的考生。

6461。

人,比。

2002。

年增加。

36%。

2001。

年增加。

41%。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新增校舍面积。

21800。

平方米,现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4

所,省级重点校。

2

所。

(三)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意见》,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完善依法规范管理的有关措施,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指导。“十五”期间,全市民办学校发展到

30。

所,在校学生。

32166。

人,教职工。

2232。

人。

(四)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我市的中小学“经历教育”行动研究作为原创性课题,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走进经历教育》、《经历教育案例集》、《“十五”经历教育成果选编》和德育地方教材《经历教育活动指导》

1?12。

册;召开了全国实验区负责人会议;“经历教育”被省政府评为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获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五)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召开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千人大会,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及配套措施。全市分别成立了城镇初中和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积极创建“课堂教学开放校”,层层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展示活动,层层开展各学科说课、基本功竞赛、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较好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开展对教师的师德评价和对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的考核,即“一评三考”。实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这些工作得到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教师“评聘合一”被教育部、人事部作为教育系统教师职称评聘的基本做法,推广全国。实施“园丁培训工程”,选派优秀教师到北京、东北师大、吉林师大培训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十五”期间,全市培养、培训市级骨干教师

1000。

名、县级骨干教师。

2000。

名、校级骨干教师。

3000。

名。

(七)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也有很大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兴业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四平大发展、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思路。

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目标。

2010。

年,实现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80%。

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适应需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

99%。

96%。

以上。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有较大发展。

4.5:5.5。

的目标,结构趋于合理。

终身教育。初中和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各类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初步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按照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坚持因地制宜,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存发展的空间。根据学校布局实际和生源预测情况,编制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在“十一五”时期,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批办学条件标准的寄宿制学校。

95%。

卫生室达。

95%。

图书室达。

95%。

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心校要积极推进“新三室”建设。到。

2010。

年中学和中心校要完成。

90%。

的“新三室”建设,村小要完成三分之一的“新三室”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工程,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加强师资培训,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应用,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城镇教师与乡村中小学教师“校对校”定期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春风行动计划”,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解决农村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等问题。

大力控制中小学学生流失,巩固“两基”成果。

(二)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提升高中教育整体水平。

积极稳步地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内涵发展,出名师、建名校、创名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向上一级院校、国家重点大学多输送优秀人才。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高中建设,加强一般普通高中、农村普通高中建设。开展“联帮促”活动,建立起联谊、协作关系,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鼓励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面向企业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及其他各类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

实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做到“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发挥示范校作用。推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做好四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以吉林师大分院为基础,通过整合资源,建成一所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

50%。

(四)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进一步深化“经历教育”行动研究。巩固已有成果,在深化上下功夫。搞好“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加强《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质量。强化德育实践,注重活动育人。通过课堂教学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推动“经历教育”及整体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历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影视、读书、环保、科技等教育活动。

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五)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长,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身心协调发展。重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管理,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和业务指导,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总结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加强课程改革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建设和装备,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深入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构建狠抓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机制。强化课堂教学、教研、教学评估、教学指导、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创新教学活动载体。开展各种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抓好教育科研工作。做好“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加强课题管理与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推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素质。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校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个性与特长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坚持系统的师德培训和经常性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宣传,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奖惩和表彰制度。并把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开展骨干教师、拔尖人才培训,实施“名师”工程,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新师资培养质量。

深化“一评三考”工作。继续把“一评三考”作为教师考核管理、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和常态机制,作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科学实施,深入推进,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规范考核工作程序,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好教师考核档案。发挥“一评三考”的导向、激励、制约作用。坚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加强教师考核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足额到位。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努力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强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与发展教育的责任。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预算内投入,要依法做到“三个增长”。

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与“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体制。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来源。妥善解决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撤并学校的资源继续用于教育,或变现后用于新学校的建设。

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管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使用效益。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

(二)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制度创新。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民办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和方式参与学校项目投资与建设。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以职务聘任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强教师交流,完善学科带头人遴选制度。

(三)加强教育管理,落实依法治教。

认真搞好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规范和制约作用。加强对各地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教育教学情况、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督导评估和专项检查,将督导报告向社会进行公告。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宣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树立依法治校的思想和理念,明确依法治校的目标与任务,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学校安全责任体系,构建全员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格局。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完善协作机制,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加强信访工作,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尽力避免群体访和越级访。

治理教育乱收费。落实教育行风建设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大纪检监察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学校收费的检查监督,查处乱收费、乱办班等问题。

(四)以人为本,解决好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困难群众教育问题。

95%。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六

)

》实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效益,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县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工作简要回顾。

9

个国家级先进称号和。

65。

个市县级先进称号。

(

)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市、县、乡镇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资达到

4.5。

41。

所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楼房化面积达到。

61.8。

万平方米,学校楼房率达到。

95.8%。

按照市政府要求,实施学校加固维修和功能提升工程,对全县。

66。

所中小学进行加固维修和功能提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工程,装备微机。

3230。

台、大屏幕。

240。

个、教学仪器。

628913。

(

)

学生课桌椅。

13400。

套,前两批共。

83。

2

所、一级园。

3

所、乡镇中心园。

22。

所,居全市农村区县前列。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

17。

所成为市级一类校、

1

所成为市级示范校。开展教育系统“红旗单位”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评选命名“红旗单位”

101。

个。

2006。

10。

2009。

4

月建立了教育局网站和网上办公系统。

(

)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有效实施。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法制纪律、心理健康和品德行为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学生“三姿”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突出实践育人、班级育人、环境育人特色,实践育人经验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实施精神关怀和高中学生党建工作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介绍。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依法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健全完善了县、协作区、乡镇和学校四级教科研网络。持续深入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扎实开展送课下乡和课堂教学竞赛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身特点、新颖独到的课堂教学模式。

2009。

11。

10。

年被评为市级艺术节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2010。

2

月,王口镇中学的舞蹈节目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展演获得二等奖。连续。

5

年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农村区县团体总分第一、二名,连续四年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比赛,均获优异成绩。

2009。

年、

2010。

年两次在全国初中女子足球比赛中荣获冠军。积极探索学生发展多元评价机制,深化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办法,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我县评价改革经验在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会刊上发表。

(

)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干部管理条例》和《静海县教育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合理配备学校领导干部,确保干部结构、素质和能力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007。

8

月组织了第四轮校长选任,

208。

人当选,其中新任校长。

10。

人。注重抓好干部学习,每位教育干部每年读政治业务书籍。

2

本以上,记读书笔记。

2

万字以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少于。

2

篇。

2009。

6

名校长到国外学习进修。中学校级干部具有大本及以上学历的达到。

95%。

小学校级干部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到。

98%。

分别比“十五”末提高。

3

个和。

2

2325。

名,占教师队伍的。

32.8%。

比“十五”末提高。

3

个百分点。

2008。

6

69.17%。

比“十五”末提高。

15。

个百分点;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

69.68%。

比“十五”末提高。

27。

个百分点;高中教师本科率达到。

91.3%。

比“十五”末提高。

13。

个百分点。

9

名干部教师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养对象,

574。

名教师成为“天津市。

265。

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学员。

8

名教师成为特级教师,

27。

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名师,

321。

名教师成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

(

)

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全面提升。

学前一、二年入园率连续五年保持

100%。

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

95%。

比“十五”末提高。

6

个百分点。小学“四率”保持。

100%。

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到。

98.5%。

以上,毕业合格率达到。

98%。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

97.5%。

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100%。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

93.5%。

比“十五”末提高。

2

个百分点。

2010。

年高考,

600。

分以上考生。

121。

人,比去年增加。

38。

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

1897。

人,比去年增加。

120。

人,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

52%。

9

96%。

以上。成人教育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

351。

”红证工程培训和技术短训达。

48。

万人次,推广农业新品种。

38。

个,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

指导思想。

)

》实施为抓手,以全国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保安全、保质量、促均衡、增实力、上水平”的基本思路,积极构建具有静海特色的和谐发展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促进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兴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及智力支持,为打造崭新静海做出新的贡献。

(

)

工作目标。

2015。

年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具体目标是:

——办学条件。幼儿教育建成。

6

所市级示范园、

15。

所一级园,乡镇中心园全部达到市颁标准,新建。

2

20。

6

所市级示范校。

——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工作争创全市全国先进水平。

——队伍建设。实施队伍培养“。

332。

”工程,即培养。

30。

名市级骨干校长和教师,培养。

300。

名县级骨干教师、

2000。

名乡镇校级骨干教师。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拼搏进取的干部教师队伍。

——质量效益。学前一年、二年入园率保持。

100%。

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

97%。

100%。

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达到。

99%。

以上。残疾儿童受教育率达到。

98%。

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

99%。

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

98%。

高考质量指标保持全市农村区县领先位置。成职教中心中职在校生人数达到。

2500。

人以上,至少有。

5

个专业进入全市特色专业和现代化标志专业的行列。每年完成。

2

15。

个。加强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每年完成。

8

万人次培训任务。社区教育有效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

)

深化改革,全力推进事业发展。

1.

高水平发展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突出抓好学前三年普及率,努力提高。

1

100%。

高中教育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本科上线率,全面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2.

800。

人以上的中职招生任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抓好职业培训,采取长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讲授操作结合的形式,努力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急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3.

(

)

成人学校建设,力争使。

90%。

(

幼儿园。

)

的管理指导,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

)

改善条件,全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1.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审计监督和专项检查,严格控制经费支出。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落实经费投入政策,并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保证学校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教,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校园经济,拓展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2.

2015。

年底,将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部建成现代化学校。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全力实施校舍加固维修和功能提升工程,使中小学校全部做到“小震不修,中震不坏,大震不倒”,全面提升校舍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观瞻性。

3.

2011。

年开始到。

2015。

年,对我县高中学校布局进行调整。

2015。

年,县城保留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第六中学、瀛海学校。

4

所高中校,农村保留唐官屯中学、独流中学。

2

所高中校,加上新建大邱庄中学,调整后全县高中学校达到。

7

所,形成布局较为合理、优势相对集中、规模更为适宜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县要新建扩建。

20。

所中小学幼儿园。

4.

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校园信息化和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水平。逐步为全县教师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建立一个邮箱,开办一个博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网站和学校内部网上办公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网上办公、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提高网上宣传交流、办公管理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校长和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

(

)

落实方针,全力实施素质教育。

1.

加强学校德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作用,完善网络德育平台和资源建设,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落实以《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加强“三姿”教育和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展实践育人、班级育人和环境育人特色。加强班主任工作,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注重家校沟通,实现“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常态化。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改革,创建形成一批高效教学模式,形成静海教学改革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力开展科技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学生科技节,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四级网络”作用,引领推动教育教学上水平。完善学生评价办法,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

2+1。

”项目,组织好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体育节。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强化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保证师生饮水安全,搞好卫生健康教育和学生传染病防控工作。

4.

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面落实艺术教育课程,积极培养艺术师资队伍,改善音美教学条件,争创国家一类标准。拓展艺术教育领域,突出静海特色,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组织办好每年一届的学生艺术节,推出优秀节目参加全市全国展演,打造艺术教育品牌。

(

)

把握关键,全力加强队伍建设。

1.

规范干部教师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干部管理各项规定,搞好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改善干部队伍知识、年龄、性别结构。完善教育干部述职述廉、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监督等措施,使全县教育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抓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静海县教师行为要求》的贯彻落实,继续开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系列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

2.

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化建设。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扎实组织干部教师继续教育,

265。

”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大力实施队伍培养“。

332。

”工程,加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命名第三批静海名师和首批静海名校长。广泛开展教师基本功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为教师成长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积极组织教科研课题研究和论文评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

3.

落实和提高教师待遇。全面落实教师政治待遇,积极发展优秀教师入党。健全完善教代会制度,鼓励教师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全面落实教师经济待遇,努力提高教师福利水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师住房、班车问题,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关心幼儿教师生活,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探索试行农民幼儿教师保障制度。

(

)

统筹发展,全力推进教育均衡。

1.

推进办学条件均衡化。坚持教育经费通盘考虑,并向农村学校倾斜。健全重点帮扶机制,每年筹措专项资金用于支援农村学校。大力推进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做好校舍加固维修和功能提升工作。整合优化设施设备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使用效益。

2.

推进教师队伍均衡化。坚持统筹配备师资,每年在大学毕业生中招录一批新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幼儿园任教。坚持科学控制流动,严格控制教师从缺编单位向超编单位流动和农村教师向县城流动。制定鼓励政策吸引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形成支教长效机制。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出台农村优秀师资奖励办法,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3.

推进教育管理均衡化。强化规范管理,大力开展“百校行”、“十百千”活动,定期举办学校管理培训班,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管理,加大薄弱学校、班级、学科治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抓好“三风一训”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积淀学校人文精神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

(

)

加强领导,全力营造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1.

坚持优先发展齐抓共管。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的责任,切实优先发展教育。发挥党、政、工、青等部门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政法、公安、工商、市容、交通、卫生、食药监、文广和消防等部门作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努力营造教育持续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安保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学校安全远程网络视频监控和红外线报警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互联,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努力创建“平安校园”。着力做好教师提案、群众信访和矛盾化解工作,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3.

推进依法治教。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国家、市、县教育法律法规,强化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教职工和中小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推进依法治教。

4.

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全面督导考核乡。

(

)

(

)

的教育工作,推动落实乡。

(

)

(

)

两级行政组织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全面加强督导工作,推动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教育督导组织和体系建设,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强教育督导科研,创新督导办法,提高督导实效。着力提高督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价与指导作用。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七

教育质量要提高。

《规划》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提高文化修养、生态文明素养和综合国防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规划》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关键位置,提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终身从教。《规划》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同时改进教师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关注。同时,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将得到健全和完善。

《规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习者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

补短板促均衡精准帮扶。

教育脱贫促公平。

《规划》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

按照《规划》要求,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教育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规划》明确,将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入园机会和保教保育质量;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提升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规划》明确,将对经济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利;做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

同时,《规划》还提出,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保障招生考试公平公正;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协调区域城乡服务国家战略。

教育结构将优化。

《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统筹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模,消除城镇“大班额”。

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优化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抓手。《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的短板,《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创造终身学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

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规划》提出要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更加着眼国家战略需求。《规定》指出,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增计划主要用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9.北京两会工作报告解读。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八

实施计划是指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等方面对某项工作作出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就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时代。直属高校应把握历史契机,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求直属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同时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求直属高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属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上发挥先导作用。

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履行编制程序,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领会国家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编制过程中如遇超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请示;规划文本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同意后,要按时报我部审核,并根据我部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学校党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

(二)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内容。要全面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

(三)扩大民主参与、强化有效集中。要广泛发动院系、部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教(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咨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要与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要走出校园,主动征求学校理(董)事会成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智库机构、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细化任务分工、有力推动落实。要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并可根据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考核评价等分领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配套的分规划。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规划落实工作,统筹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着力改变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

我部将在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经验交流和相关培训。各直属高校应严格把握规划编制进度,于2021年4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文本报我部审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见修改后,一般应于2021年8月底前审定通过“十四五”规划正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打造教育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擘画温州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蓝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草案)》。

(一)确定新时期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高效能治理)方向和要求,提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原则,谋划形成温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到2025年的战略目标。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一体化、终身化等趋势,精准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需求,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明确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效导向,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考试招生、合作交流等领域创新力度,总结凝练“十三五”一系列成功做法,拓展创新“十四五”发展重要举措。

(四)明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研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措施,健全教育督导、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和机制;研究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开展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等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前期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7月,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8-10月,结合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开展谋划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向市发改委报送我市教育希望纳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

(二)形成基本思路(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9-10月,成立编制小组,启动谋划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11-12月,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老同志、社会人士和市级有关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建议并作修改完善。

(三)拟定《规划》框架(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2020年5-9月,相关处室(单位)起草专项规划(附件2),编制小组起草教育“十四五”规划框架。6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2020年9月至2021年初)。2020年10-12月,起草形成教育“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规划》(草案);3月,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汇报,修改形成《规划》人代会审议稿;2021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各专项规划同步进入印发程序。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附件1),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配合编制单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任务,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强化咨询支撑。成立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支持。

(三)强化方法创新。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做好规划编制谋划工作。

《规划》从10个方面对“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从3个角度对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理清了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9项20个方面重点发展任务。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内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更加顺畅,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将学校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力争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坚持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不动摇;实施文明校园层次提升工程;扎实推动“双高工程”建设任务落实;推动校园整体规划分步落地实施。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紧盯行业发展动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四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五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逐步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积极建设现代智慧校园。六是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机制创新,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对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七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放办学步伐。八是持续拓展服务社会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九是全面提升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朝着提升办学层次目标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早日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是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全校师生的殷切期待,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担当。全校师生将在“十四五”规划引领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奋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河南医专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据悉,学校自2020年底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各相关部门高度负责、相互配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经过动员部署、广泛调研、研究编制、征求意见、完善审定等环节,数易其稿后审定发布。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全(19篇)篇十九

x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历年xx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镇已流转土地x万多亩,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种植各类蔬菜x多亩,种植中药材近千亩,大棚西瓜种植x多亩,小麦良种繁育x多亩,牲畜存栏x万头,渔业养殖水面x多亩。探索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新兴产业经营模式,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镇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着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一是制定实施了《x镇工业发展实施方案》《x镇工业发展奖补细则》;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镇进驻规模企业有x水泥制品有限公司、x纺织品有限公司、x纺织品有限公司、x有限公司、x县x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近x亿元。二是积极打造x高速出入口轻工业板块,大力发展以“x纺织”“x纺织”“x纺织”为核心的纺织制造产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目前我镇共完成招商引资近x亿元,其x塑业投资x万元正在有序建设;投资x余万元的x宇耀纺织品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正在运营。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20xx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贫困人口x人。2014年脱贫x户x人;20xx年脱贫x户x人;20xx年脱贫x户x人,x村、x村出列;20xx年脱贫x户,x人;20xx年脱贫x户x人,贫困村x村顺利出列。20xx年拟脱贫x人,20xx年实现全面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x镇卫生健康工作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计划生育自20xx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在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年出生率达x‰;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享尽享;婚检、孕检、基因检测等各项工作均都能按照县要求的如期完成。卫生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争创“群众满意医院”,基本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

稳步推进医改工作,积极进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家庭签约服务项目,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x人,家庭签约人次x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x人,办理慢性病本x人,全部进行了管理;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家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均在x%以上,全面实现了孕产妇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加强乡村一体化工作,投资x余万元全部建成“规范化乡村卫生室”,各卫生室配置了水冲式厕所,改善了卫生室环境,引进执业(助理)医师x人,进一步提高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社保任务圆满完成: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在我镇的落实。每年养老保险缴费率达100%,到龄人员信息采集完成任务数100%,全民参保任务达100%,就业脱贫全部实现百分之百帮扶,百分之百就业。社保所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各x次,培训人数达x人,x人实现成功创业,申请创业补贴x人,共计x万元。创办就业扶贫驿站x处,建成x处,现已吸纳就业贫困户x余人,并且全部签订劳动合同。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落实低保工作,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使扶贫户、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目前我镇农村低保户x户,x人,其中扶贫户有x户x人,城市低保x户,x人,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优抚工作:已为我镇优抚对象x人,享受60周岁退役士兵补贴的x人做好登记造册和抚恤金发放工作。临时救助工作:我镇共救助完成因病因灾人员x户,给予每户x-x元不等的救助金,确保临时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我镇80周岁以上老年人x人已逐人登记造册,每人每年x元高龄补贴已发放到位。x位百岁老人,每人每年x元的长寿保健费也已享受。为x位特困供养对象,按时发放五保金,确保五保老人生活无忧。认真落实殡改工作,同时对死亡人员的火花费用进行补助。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社会志愿者队伍,引领群众参与各类赛事节庆活动。对全镇x个镇级、x个村级文化中心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20xx年x月x日,x县文化东部协作区双基运营现场会在我镇x村综合文化中心召开。

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镇村完善x个便民服务中心,严格落实《x镇关于加强村室建设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水平实施意见》,实行全程代理,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xx村成功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其余x村均顺利通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验收;三是做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镇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镇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开展无职党员评先评优活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社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冬至包饺子活动方案大全(14篇)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参与者的特点和活动的可行性。活动方案B:精心策划的主题晚会,包含多个节目环节和互动环节,旨在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20xx年12月2

    大学学生会月工作计划(模板18篇)

    学生会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各项活动和项目。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制定一份可行性强的学生会工作计划。1.进行文明宿

    最新社区开展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19篇)

    总结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步,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提高自己。这里有一些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塑料瓶变成节日的灯笼。还有

    2023年尊老爱幼关心妈妈(优质12篇)

    优秀作文是文字的魅力和灵魂的表达,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产生共鸣。借助以下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写作的要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奶奶正

    2023年幼儿园教师请假条(模板20篇)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参考范文中的一些优秀表达和句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总结和领悟范文范本的精髓,才能在写作中有所突破和进步。尊敬的:我是幼儿园__班的__老师

    最新神奇的小细管大班教案(热门16篇)

    教师编写的大班教案,可以使教学更加有序,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大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在日常生活中,孩子

    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热门17篇)

    写工作汇报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发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汇报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2023年游青龙瀑布(专业13篇)

    优秀作文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思想,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创作。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具有感人至深的主题和优美动人的语言表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今天,我们游览了位于

    最新程序员个人工作年终总结大全(19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呈现的是一些个人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

    2023年家校协同育人讲座心得体会(通用16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些都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