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曼珠

规划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规划计划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一

“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濉溪县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濉溪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健康濉溪”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也是统筹推进“健康濉溪”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节点。为全面推动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总书记“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以及《安徽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卫生健康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县域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全县基本建立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融医疗、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十三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至“十三五”末,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3.59‰,孕产妇死亡率8.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52‰,婴儿死亡率2.56‰,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6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91.68%,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3.6%,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60%以上,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省市前列,“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百年目标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要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承上启下的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安徽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阶段,是建设健康新安徽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阶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濉溪县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节点,是推动濉溪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随着供给侧改革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健康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从关心治疗逐渐转向关心预防、养生及整体健康管理,为健康服务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新方式。

“十四五”期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人口自身均衡压力进一步增大,人口发展已经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预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等问题凸显。鼓励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家庭能力建设、强化养老保障等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重点着眼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更加深入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实施“健康濉溪”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着力构建重大疫情防治体系等“四条主线”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原则。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人人享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重人民群众享有服务的感受和实效。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3、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原则。优化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病防控,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多元化办医格局。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健康濉溪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卫生健康事业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进一步规范,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供给。

到2025年,健康濉溪建设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游,力争建成全国“健康中国”示范县,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期望寿命接近80岁左右,居民各项健康监测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指标。

到202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逐步提高,区域内住院病人医共体就诊率逐步提高,上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达到合理水平。

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医疗资源总量适度增加,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结构逐步优化。

到2025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县、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更加健全,人才队伍更加合理,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机制更加完善。全县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监测网络覆盖所全县域,全县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以内。

到2025年,妇幼健康服务能级和水平显著提升。与濉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妇幼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妇幼健康服务项目核心指标进一步巩固优化,妇幼健康工作内涵深入拓展。

到2025年,老年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一)全面深入推进“健康濉溪”建设。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把卫生健康工作与发动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户户动员、人人参与,形成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新机制,推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

2、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积极创办优质健康科普专栏、开设公益性健康节目,形式多样的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和增强健康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县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为县级媒体、机关、单位、学校、商场、车站等有关单位和各镇(园区)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支持;建立全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主动开展健康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教育;加强市、县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探索开展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针对群众健康需求和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任务,面向全人群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促进卫生健康事业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发展。进一步推动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服务,不断拓展医疗服务新模式,着力推进医疗服务从医院内走向家庭。

4、全面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保护行动。开展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婚前、孕前、孕产期、儿童等阶段特点,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大妇幼人才培养力度,务实应用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在农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城镇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工作。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强化政府监管职能,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依法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利,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宣传职业健康知识,指导用人单位做好员工健康管理,评选“健康达人”,建设健康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从源头消除、减轻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优化职业卫生服务。不断提升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病医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标准和规范,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医养结合政策配套衔接。普及老年健康知识,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构建养老服务网络。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

(二)全面完成深化医改工作目标。

1、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建强党务专兼职队伍,理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重点、要点。抓好医德医风建设,把党的领导融入公立医院治理各环节,把党建工作贯穿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全过程。

2、全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发挥医共体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濉溪特色医共体建设模式。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要求,构建“人员配置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医共体发展模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权责清晰、高效有序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的共同体。

3、全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政府治理、健全法人治理、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将社会效益与运行效率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激发医院生机活力,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公立医院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多元办医格局,加快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公益性导向、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4、全面建立完善现代卫生健康监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能力,健全卫生健康行政许可、日常监督和行政处罚等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统一、运转高效、执法有力的工作机制。推进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强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依法加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非法采供血、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专项行动,维护卫生健康服务市场秩序。

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专业高效、统一规范、公正文明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促进全县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科学核定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每万名常住人口配置0.7-0.9名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面积1500-3000平方米,重点建设约谈室、合议室、听证室、陈述申辩室、警示教育室、模拟执法室、罚没物品暂存室、培训室、档案室、应急物资储备室、快速检测检验中心、在线监督监测指挥中心等功能用房,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参照《卫生监督机构装备标准〔2011版)》,配置监督执法装备和快速检测设备。完善监督执法用车保障措施,满足日常卫生监督检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需要。

5、全面实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强化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的主导地位;逐步推动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建立以基本药物为核心、慢性病用药为主的基本用药统一目录,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配送和管理模式,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间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同质化;大力保障短缺药品供应,调整完善省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多部门协同高效处置药品短缺问题,健全县、镇两级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制度,落实短缺药品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合理设置急(抢)救药等特定药品库存警戒线;加强医疗机构用药用械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药品和医用耗材阳光采购机制;完善县、医疗机构两级储备制度,形成错位互补储备格局。

6、全面推进综合医改相关工作。以促进有序就医为核心深化医疗制度改革,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更好保障病有所医为目标深化医保制度改革,以规范药品供应保障为重点深化医药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县医改办、县医管办综合协调功能,突出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动政策集成、力量集成、经验集成,实现综合医改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

(三)全面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加速推进重大基础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区域卫生资源,合理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医疗资源差距。重点推进濉溪县公共卫生应急中心、濉溪县南部次中心医院、濉溪县医院补短板能力提升、濉溪县河西新区医院、濉溪县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濉溪县中医医院补短板能力提升、濉溪县双堆新城医院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

2、培育引进优质医疗资源。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医疗团队及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精尖新大型医疗设备。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瞄准医疗前沿、组建优势学科团队提供以先进医疗技术为特色的医疗服务,加快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医疗专业。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加快推进高危孕产妇、新生儿、创伤、胸痛、卒中等五大救治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儿科、麻醉、心脑血管等区域性诊疗中心建设。

3、加强县镇等级医院创建工作。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指导县级医院全面开展三级医院创建工作。支持濉溪县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支持濉溪县中医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支持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建设。支持南坪、四铺、临涣、孙疃、五沟、铁佛、双堆等创建二级综合医院,打造县域内区域医疗中心。

4、推动办医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加快推进民营医院建设,落实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有关政策。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专科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术地位、职称晋升、技能鉴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申报认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提供强力的政策支持,在医疗机构评审评定、技术准入、住院医师规培、省级资金申请、人才招聘、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

5、多维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积极构建与国内领先医疗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引培结合,以高峰人才引领高峰学科,促使我县医疗机构在高端技术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并借助已引进团队项目所属医院的品牌效应和专科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树立我县各优势医疗专科在淮海经济区域内的临床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

6、加强改善医疗服务。全面开展预约诊疗和“互联网+”医疗模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预约诊疗,通过电话、网站、微信、手机app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丰富预约的形式,门诊号源全部开放预约;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推行自助服务、网上支付,加强推行诊间支付,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为患者就诊过程提供更多便捷和帮助。

(四)全面构建重大疫情防治体系。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统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三方力量,建立各自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疾控体系。按照“统筹规划、能级分工、常规下沉”的原则,合理构建统一质控、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检测网络。

3、提升疾控机构硬件建设及科研能力。开展县级疾控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对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仪器装备条件,持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应急现场处置能力。在各类人才培养项目中,优先扶持公共卫生领域,培养符合疾病预防控制实际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并加大科研创新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的工作力度。

(五)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1、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省、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进一步完善优化城乡居民“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共体,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城乡统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转设为社区医院,提升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内涵,深入开展基层特色科室建设。进一步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完善财政投入、人事薪酬、医保支付、价格管理等配套政策,力争到2025年底县域就诊率达到合理水平。

2、全面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努力实现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从“缺”到“有”到“优”的转化;统筹调度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数额(含备案制数额),推动“县管乡用”机制落实到位;按照“两个允许”要求,推进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予以保障,收入分配按照公益二类管理和运行,有效解决基层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使基层全科医生与县医院同等条件的临床医师水平相衔接,2022年实现全覆盖。加快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建设,2023年实训基地实现全覆盖。

4、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制度措施,强化各业务条线工作责任,不断提升项目整体工作水平。推进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打包拨付给医共体,由医共体统筹管理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逐步建立由家庭医生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到2025年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显著提高。

(六)提升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水平。

1、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落实《中医药法》,贯彻实施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合理配置和优化中医药资源,不断完善以县级中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为补充,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培育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临床专科,建成一批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临床专科。健全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支撑平台。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对患者处方真实有效性的网络核查机制,实现与人口健康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通。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达到全县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远程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中医馆)建设,积极发展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2、推动中医药服务多元发展。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项目,并利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健康干预。进一步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改善中医药疫情防控救治基础条件。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按标准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积极开展中医药“医养结合”工作,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开展中医医疗、护理、养生、康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探索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含中医特色综合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

3、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结合,完善中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着眼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德业双修、中西医贯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西学中”高级人才,推动生命科学创新突破。组织开展市“名老中医”评选工作,建立中医药人才褒奖激励机制。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继续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及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继承工作,建设名医名家工作室和学术流派工作室,系统学习传承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围绕中医药服务发展需求,加强中医护理、中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各类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高水平重大疫情救治专业技术队伍(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加强应急储备和日常实战演练,承担区域内重大疫情救治和培训任务,辐射带动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和人才储备能力提升。

4、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科技资源整合,组建多学科、跨领域、结构合理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中医药协同创新。继续加强国家和省中医临床重点学科建设。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加强重大疾病、慢性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解决制约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治能力。支持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广泛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七)全面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1、完善智慧医疗基础支撑体系。推进县卫生健康智慧基础服务建设,优化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增强支撑卫生健康数据统计分析、共享交换、业务协同和开放互通能力;完善以“人口家庭、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为基础,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医疗卫生全流程智能服务为指引,强化业务驱动的医疗健康数据整合归集,实现基于人口家庭基础数据的出生信息、死亡信息、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应用交互,形成健康智能服务大数据资源体系;开展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化研究和规范化应用,建成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制定全民健康网络信息安全规划,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医疗健康数据存储保障机制,加强数据应用分级和授权管理;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和行业网络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加强数据安全服务审查和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2、构建智慧健康应用体系。探索以行业大数据分析为主的医疗服务绩效、质量管理和运行监测的公立医院动态管理,加强医药费用和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共卫生智能服务体系,重点拓展以妇幼、老年、慢病等特殊群体为主的智能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针对慢病人群,利用移动设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个人健康体征动态监测,开展疾病智能预测预警,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状态跟踪监测,及时提供健康干预和风险防控。实现全县与市级采供血机构信息实时共享和血液资源调配,加强以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为重点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形成全县公共卫生大数据监测网络,完善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

3、创新智慧医疗服务应用。持续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提升医院智慧化服务应用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进多学科融合发展为基础的大数据医学科研教学工程,推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建立重大疾病智能诊疗决策支持服务系统。融合基因检测相关技术,开展精准医疗服务。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抓手推进全县分级诊疗制度逐步落实,推进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服务。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建立疾病智能早筛与预防机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分级评价合理水平、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省级下达水平、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水平为目标。

(八)全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1、积极推动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区域联动网络构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独立设置的卫生应急办事机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二级以上医院、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明确卫生应急工作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省、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相关规划与规范,推动一体化区域卫生应急云平台建设,加强各级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运行,建立健全建立健全县院前急救指挥管理系统、急救车辆监管系统、公共场所和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2、推进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将联防联控机制的核心要素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应对全过程的有效协调和良好合作。进一步完善监测与预警机制,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动态分析、科学评估和及时预警。建设适应于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求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完善县疾病控制机构、二级以上医院生物实验室网络体系,推进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毒物、环境卫生应急检测、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检测等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提升实验室快速准确检测、筛查和鉴定能力。提高市、县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建设管理水平,重点抓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综合救治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应对大流行时病人激增的医疗应对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3、积极推进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加强和规范二级以上医院卫生应急工作,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救援队伍、信息化、装备储备等建设,实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规范化开展;做好区域间、部门间和军警地之间紧急医学救援协调联动和信息沟通。进一步提升综合、危化、中毒、传染病、烧伤、儿科、应急心理干预、中医等八大类县镇两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区域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实战能力,推进陆地与空中医疗救援工作,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能力建设,搞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急救设备配置。

4、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体系规范化建设。推进全县院前急救体系规范化建设,建成覆盖城乡,涵盖县级急救中心(站、分站)、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以及乡、村卫生机构的立体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加的院前急救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快推进全县急救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主城区及各镇(园区)政府所在地院前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设置合理,农村地区急救站点按建制镇设置,实现城乡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县、镇两级急救中心(站)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适合水平,急救分站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合适水平,县级急救中心(站)全部达到独立型设置标准;全县急救车辆及车载设备配置齐全,急救医疗队伍建设达到规定标准。

5、积极推进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做好卫生应急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卫生应急队伍管理与能力提升。建立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和执行程序,以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常态运转保障制度。组织开展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培训,举办跨区域、跨部门联合应急演练。全县各级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年度卫生应急与自救互救培训率达到合理规范水平。

6、积极推进卫生应急社会支撑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本着“先行示范、打造特色、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的理念,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卫生应急“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全面建立县级紧急医疗救援志愿者组织。

(九)全面提升人口家庭服务水平。

1、依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广泛宣传“全面两孩”生育政策,营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两孩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让适龄的生育群体愿生、敢生。开展出生人口监测预警,建立出生人口预报制度,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优化服务管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做好再生育审批工作,优化办事流程,简化证明材料,推行网上办事。落实人口监测统计调查制度,高质量完成人口监测工作任务。

2、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建立完善并逐步实施两孩家庭生育津贴、购房补贴、奶粉补贴、税费减免、男性陪产假等奖励和优惠政策,切实保障生育人群合法权益。加强母婴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和关怀关爱工作。

3、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推进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建立完善我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服务供给体系、综合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构建生育和新家庭支持保障体系,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机构,公益化指导、普惠性服务、社会化运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基本普及,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4、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生育服务咨询指导,大力普及孕前优生知识,实现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应检尽检,提高检查质量。建立评估制度,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重点培训风险评估和咨询指导,提高孕前优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坚持实行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严格标准规范,建立评估制度,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服务能力,为育龄对象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加强计划生育药具工作,开展覆盖城乡的“避孕节育随访服务/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十)全面加强卫生健康领域价值理念和文化氛围建设。

1、构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聚焦领域独有精神内涵,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重要价值导向凝心聚力,构筑卫生健康领域价值理念。探索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方针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打造顺应时势、直抵民心、独具特色的使命愿景、目标任务和价值观念;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将新时期卫生健康职业精神落到医疗服务中,让医务工作者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让医院回归初心、回归本质、回归传统、回归梦想。

2、构建“四梁八柱”的文化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倡导***总书记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医卫文化精神,构筑好新时代医卫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夯实“制度、礼仪、大同、法治、服务、职业、信用、善德”八大卫生健康文化。厚植医院文化,将文化建设理念凝结到医院精神之中,渗透到医院的规章制度,贯穿于医疗实践中,以文化理念引领医院文化建设。

统筹规划区域卫生资源,完善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加快卫生健康基础建设类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衍射,形成基本医疗全覆盖、特色医疗筑高地、优质资源相互补、集成保障促高效的医疗卫生发展空间格局,为建设健康濉溪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期间基础建设类重点工程项目汇总。

序号。

单位。

项目。

投资金额(万元)。

1

濉溪县公共卫生应急中心。

濉溪县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大楼项目。

15000。

濉溪县紧急医疗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濉溪县医用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2

濉溪县医疗能力提升。

濉溪县南部次中心医院项目。

71000。

3

濉溪县医院补短板能力提升项目。

31500。

4

濉溪县河西新区医院项目。

14000。

5

濉溪县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项目。

41000。

6

濉溪县中医医院补短板能力提升项目。

9400。

7

濉溪县双堆新城医院项目。

22100。

8

濉溪县村居医疗卫生补短板能力提升项目。

10650。

9

濉溪县精神专科医院建设项目。

15000。

10。

濉溪县眼科医院建设项目。

15000。

合计。

249650。

1.濉溪县公共卫生应急中心项目:

该项目包含濉溪县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大楼项目、濉溪县紧急医疗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和濉溪县医用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项目位于濉溪县南部次中心,总投资15000万元,建设周期2020-2022年,其中:

濉溪县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大楼拟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约28000平方米。新建检验中心楼、卫生应急及信息培训中心楼、综合保障楼(流行病学调查)、业务办公楼、疫苗冷库等;购置微生物检验仪器设备、理化试验仪器设备、公共卫生应急设备、疫苗冷链系统、实验室负压系统、健康体检中心仪器设备、传染病疫情信息化设备等。

濉溪县紧急医疗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新建包括应急指挥调度大厅、医疗急救培训中心、120调度系统、120指挥车及运转救护车等。

濉溪县医用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为了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全县医疗物资储备库,主要储备重点药品、重点防疫物资、重点医疗救助设备等物资。项目建设包括物流、仓储设施和办公设施,占地10亩。项目总投资0.5亿元,建设周期2020-2022,目前正在前期准备中。

2.濉溪县南部次中心新城医院项目:

该项目位于濉溪县南部次中心新城,根据南部次中心建设整体规划,拟建一所占地122亩,设置800张床位,三级规模的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1312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9200平方米,拟设置医疗床位800张,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用房、配套用房等;地下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包括地下室、地下停车场、人防等。同时配套室外道路、绿化、围墙、综合管线、环卫设施等。项目总投资7.1亿元,建设周期2020.09-2023.12。

3.濉溪县医院补短板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位于濉溪县医院院内,总用地约111亩,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包括医技综合楼、后勤综合楼、感染科、核医学科、精神科、高压氧、食堂等;地下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为地下车库。建设信息中心,购置医疗设备;同时配套室外道路、绿化、救援飞机坪、污水处理站等。项目总投资3.15亿元,建设周期2020.09-2023.12。

4.濉溪县河西新区医院项目:

该项目位于濉溪县经济开发区河西新城,根据河西新城建设整体规划,拟建一所占地25亩,设置100张床位,一级规模的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286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620平方米,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用房、配套用房等;地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地下室、地下停车场、人防等。同时配套室外道路、绿化、围墙、综合管线、环卫设施等。项目总投资1.4亿元,建设周期2020.09-2023.12。

5.濉溪县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项目:

该项目位于濉溪经济开发区民营路南侧,龙柏路西侧,规划建设用地70亩,按照二级专科医院规模建设,总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其中:门诊住院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独立发烧门诊住院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行政后勤保障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配套室外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综合管线、环卫设施等。项目总投资4.1亿元,建设周期2020.09-2023.12。

6.濉溪县中医医院补短板能力提升项目:

7.濉溪县双堆新城医院项目:

该项目位于濉溪县双堆集新城。根据双堆集新城建设整体规划,拟建一所占地37亩,设置220张床位,二级规模的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4700平方米,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用房、配套用房等;地下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包括地下室、地下停车场、人防等。同时配套室外道路、绿化、围墙、综合管线、环卫设施等。拟新建业务用房22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21亿元,建设周期2020.09-2023.12。

8.濉溪县村居医疗卫生补短板能力提升项目:

对全县213个村卫生室、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升级改造,完成基本医疗、基本公卫、中医药、残疾人康复、老年人临时看护、计生业务等功能室升级改造进行,配置相应设备。项目总投资1.065亿元,建设周期2021.9-2022.12。

9.濉溪县精神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濉溪县百善镇。根据南部次中心新城建设整体规划,拟建一所占地45亩,设置300张床位,二级规模的专科医院。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含门诊、医技、药房、治疗室、厨房、行政办公室、配电室、污水处理站、门卫室、附属设施等;地下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包括地下室、地下停车场、人防等。同时配套室外道路、绿化、围墙、综合管线、环卫设施等。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周期2021.09-2023.12。

10.濉溪县眼科医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濉溪县开发区。根据河西新城建设整体规划,拟建一所占地20亩,设置150张床位,二级规模的专科医院。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含门诊、医技、药房、治疗室、厨房、行政办公室、配电室、污水处理站、门卫室、附属设施等;同时配套室外道路、绿化、围墙、综合管线、环卫设施等。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周期2021.09-2023.12。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园区)政府要从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卫生健康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将卫生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规划的协调推进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目标,抓好工作落实,合理推进规划的实施。县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措施落实。

(二)强化政策保障。各镇(园区)、各有关单位要紧紧围绕卫生健康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着力突破“看病贵、看病难”重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宣传引导。完善与全媒体协调合作机制,继续强化正面宣传、典型宣传和健康传播。加强健康促进和科普知识宣传,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引导群众全面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加强政策解读和先进典型宣传,树立卫生健康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维护群众知情权,掌握舆论主动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思想道德和医德医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意识,全力打造卫生健康行业的形象代言和鲜明标识。

(一)强化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卫生健康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切实担负起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责任制,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逐年逐条细化,纳入年度计划,确立年度目标,明确相关责任,扎实有序推进规划,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卫生健康规划体系建设。各镇(园区)、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紧紧围绕全面深入推进实施“健康濉溪”战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着力构建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四条主线”工作,编制本相关发展规划,确保各项规划目标协调一致,相互衔接,统筹推进全县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强化规划执行监督评估。本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镇(园区)、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评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监督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规划的硬约束。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二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谱写十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为切实做好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十政办发〔20xx〕17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十政办函〔20xx〕24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和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实际,特制定十堰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如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十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放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思考和谋划,以规划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总结我市“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任务,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构建起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与我市建设发展相匹配的科学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奋力打造“健康十堰”和建设秦巴山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作出新贡献。

(一)发展的基本判断。

“十四五”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将由注重公平性、可及性向不仅注重公平性、可及性,而且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转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将从碎片化、阶段化向整合型、连续性、一体化转型;医疗健康服务的链条将向前端预防保健和后端康复护理延伸,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

(二)规划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健康十堰”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主线,立足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基础布局,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更加有效地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存量与增量、数量与质量、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实现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优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合理高效、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三)编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制定规划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健康十堰2030”规划纲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和新冠肺炎疫情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为引领,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2、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思维统领规划,注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卫生健康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与软件水平同步提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为长期发展创造条件。

3、坚持科学合理。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注重兼顾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施性。既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坚持谋划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又要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制定与我市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既要注重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把握,又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4、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科学筹划、兼顾各方,既要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既要统筹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工作整体推进,又要集中研究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全局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有所突破;既要因地制宜,突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又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加强规划衔接,使各层次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协调、形成合力;统筹兼顾做好近中远期的目标衔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并由相应科室提供基础材料和相关数据:

(一)编制背景和现状分析(委规划负责)。

(二)发展趋势和总体构想(委规划科负责)。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委规划科负责)。

(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

1、医疗资源设置规划(委医政科负责)。

2、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委规划科负责)。

3、公共卫生发展规划(委疾控科负责) 。

(五)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县域医共体发展战略(委医政科负责)。

2、农村基层卫生发展战略(委基层指导科负责)。

3、中医中药发展战略(委中医科负责)。

4、专科和民营医院发展战略(委医政科负责)。

(六)提升公共卫生能力。

1、疾病预防控制战略(委疾控科负责)。

2、妇幼卫生提升战略(委妇幼科负责)。

3、卫生应急保障战略(委应急办负责) 。

4、行业综合监管战略(委法规科负责)。

5、健康十堰发展战略(健康十堰办负责)。

6、健康老龄化战略(委老龄健康科负责)。

7、爱国卫生发展战略(健康十堰办负责)。

(七)卫生要素和平台建设。

1、卫生人才科技发展战略(委人事科)。

2、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委人口政策科负责)。

3、卫生法制建设战略(委法规科负责)。

4、卫生信息化发展战略(委规划科负责)。

(八)保障措施(委规划科及相关科室负责)。

根据市政府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时间要求,按照市级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的原则。

十堰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分5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20xx年9月底前)。包括制定《十堰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十堰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十堰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市卫健委、发改委等相关职能部门、湖北医药学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 ;成立十堰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班,下达职责分工,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要求等。

(二)初稿起草阶段(20xx年10月底前)。主要任务是与上级规划部门做好沟通衔接,组织工作专班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工作情况,针对“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领域的难点短板重点调研,分析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展“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十堰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基本思路。

(三)征求意见阶段(20xx年12月前)。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载体,广泛征求委业务科室、相关部门、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需要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完善规划文本。

(四)衔接论证阶段(20xx年3月前)。与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卫生健康领域的专项规划衔接,与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十堰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规划衔接,完成规划论证工作,提交委主任办公会、党组会研究审议,形成规划送审稿报市相关部门审查。

(五)报送审批阶段(20xx年6月前)。按照相关报送程序要求,提请市政府审定发布。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四五”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事关未来五年十堰市卫生健康发展大局,任务重、责任大。为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成立十堰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由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规划科。

委各科室、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把“十四五”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年度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统筹协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编制工作进度安排,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增强沟通协作,提高规划质量。委各科室、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专人配合做好规划的研究制定,建立规划编制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协调沟通,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当地医药高等院校专家技术资源优势,及时聘请抽调专业人员组建专班开展科学合理的实地调研,对规划目标和重大措施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要合理安排规划进度,加强与上级卫健部门的沟通对接,吸纳各方专家和社会各界合理的意见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三)创新编制方法,强化规划支撑。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坚持开门做规划。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使规划研究和编制过程成为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回应关切、形成共识的过程。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要努力使“规划”成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实施健康十堰发展战略的“路线图”,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任务书”,以及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和提质量的“项目库”。要发挥规划编制咨询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为规划研究、编制与实施提供持续长久智力支持。要提高编制科学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深入研究和科学编制提供精准依据。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三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政工作的根本保障。民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从严治党的制度举措,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政工作各方面。立足民政部门实际,进一步压实民政部门党组(党委)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深化标本兼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锤炼民政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为推进民政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健全民政工作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部门之间政策衔接、工作对接、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广泛调动各方资源力量,激发民政事业发展活力。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补足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改善基层民政工作条件。

(三)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进一步加大民政事业发展资金保障力度,切实扩大民政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资助项目的范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和支持民政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慈善捐赠事业,有力促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建立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的资金分配决策机制,规范民政专项资金使用发放流程,加强民政专项资金公示公开,强化民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政资金使用、监管和支出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益。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基层民政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优化机构设置,充实人员力量;加大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岗位设置和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社会组织人才队伍。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基层民政公共服务,推动民政社会服务多元化。

(五)推进法治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推动依法行政,高度重视法治民政建设,重视城乡社区法治宣传,加强民政法治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提高民政工作执法水平。成立民政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科学实用、协调配套的民政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助推和提升民政领域依法行政质效。将社区信息化建设纳入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加强民政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推进信息化与民政业务整合贯通。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四

《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年11月17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复,现正式对外发布,政策解读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就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武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服务我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攻坚开创新局面,教育治理呈现新面貌。截至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090个,在校学生287.65万人,教职工23.78万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园率达到92.03%;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8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4年。

“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发展阶段对武汉教育提出新挑战。城市发展定位和人口政策调整,必将导致我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校生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中学的入学压力将成为主要矛盾,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人口老年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城乡、区域学龄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对武汉教育主动顺应这种新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新发展理念要求武汉教育展现新作为。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优质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要求武汉教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抓住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规划》的编制历经四个阶段:

一是全面启动阶段。20-年12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编制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形成初稿阶段。20-年9月形成规划初稿,随后开展了教育系统内外近10轮专题研讨进行修改,逐步定型。

三是沟通衔接阶段。20-年以来,通过官网公示收集群众意见,通过书面征求市直相关委办局和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对各类意见进行分析和吸纳。同时,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沟通衔接,对接国家新政策、对接全省教育规划、对接市委市政府新要求。

四是决策报审阶段。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成了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环节,于20-年7月26日通过市教育局委局工作会集体审议,8月19日报市发改委初审通过,10月11日-副市长召集相关委办局研究意见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批复》(武政办〔20-〕131号)。

《规划》共分五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建设项目,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即: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教育总体发展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要攻坚六项关键指标,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5.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系数(小学0.5、初中0.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5%)、中职教育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

确立两大价值取向: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普及普惠、优质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学位供给问题,全面应对学龄人口新变化给武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二是解决均衡协调问题,努力实现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三是解决民办教育监管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坚持四大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三是坚持教育强市;四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施五项重大改革: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夯实六大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强化专业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四是强化教育督导,落实主体责任;五是强化教科研支撑,提升教育品质;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严格监督检查。

完成七项重点任务:一是育新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二是扩容量,优化布局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三是提品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保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五是优生态,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六是促开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和区域教育合作中心;七是强治理,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八大建设工程:一是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二是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三是高中阶段学校提质扩容工程;四是学校专用教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五是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六是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建设工程;七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八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建设工程。

(一)以持续扩大学位作为基础支撑。

“十四五”期间,扩容量,满足入园入学需求是重要任务。一是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编制好《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35)》及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满足学位供给。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按照3年不少于250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少于7万个的目标,使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梯度推进240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每年30所、五年150所竣工投入使用,增加中小学学位不少于20万个。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全面提升60所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按照“一区一校”目标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

(二)以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按照当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部署,深化各类教育改革,以改革驱动提升效能,优化教育整体生态。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打造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以“3+1+2”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为重点研究方向,打造3所国家级、30所市级和一大批区级新课程改革示范校;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入学范围,实行“公民同招”。推进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按照“缺额全补”的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校医、心理健康维护等人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管理;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监管,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学费专户管理制度和第三方质量认证评估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深化公有主体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专项治理工作,区域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以内。

(三)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本目标。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切实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二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管理规范化,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优质高中资源占比稳定在85%以上,重点打造15所左右领航学校和20所左右特色高中;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支持3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60个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五是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部地共建、省市共建和市区校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属高校对标“双高计划”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六是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出台《武汉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探索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五

“十四五”时期是信阳师范学院建设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向大别山区域综合性大学迈进的关键时期。20xx年10月,学校印发了《信阳师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为科学编制我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参与度,真正做到开门编规划,有效凝聚各方智慧,共同谋划好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经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关注学校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求规划编制意见建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自通知之日起至20xx年1月15日。

可以围绕“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问题短板,“十四五”期间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目标定位、战略举措,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合作办学、后勤保障、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

希望您的意见或建议聚焦主题、观点鲜明,突出战略性、创新性、可行性,既可从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角度,也可就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建言;既可是三言两语的真知灼见,也可是主题突出、材料详实、论证充分的文稿。

1.意见建议主体,既可以是单位、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2.意见建议稿可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专用电子邮箱:

3.可以来函来电。来函请寄:信阳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规划管理科(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南湖路237号,联系人:葛文鹏,邮政编码:464000);来电请拨打电话:

4.当面交流,请直接到学校行政楼523室。

1.来稿请注明“‘十四五’规划意见建议”字样。为方便与您联系,请注明您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我们会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2.学校将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分析筛选,对可行性意见建议将在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时予以采纳。

衷心感谢您对信阳师范学院建设发展的关注、支持和贡献!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六

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进入新征程,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四个标杆区”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推进杭州民政事业“六大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对我市打造“幸福示范标杆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根据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要求,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杭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以增进人民福祉和社会活力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智慧民政建设为主载体,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契合人民需求,提升智慧民政服务水平;在全省率先打造全市域精准保障、幸福养老、和谐治理、温暖城市、移风易俗、智慧民政六大示范区,助推杭州“一城一窗”建设,不断夯实“中国幸福示范标杆城市”民生基础,确保杭州民政工作“全国领先、全省示范”。

(二)编制原则。

1.坚持示范引领与补齐短板统筹谋划。“十四五”规划要与杭州民政“六大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在围绕服务中心大局中寻坐标、找定位。要重点结合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对民政领域存在的问题短板进行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以问题解决倒逼工作、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为“十四五”高起点谋篇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2.坚持科学预测与突出重点高效协同。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融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智慧民政服务新时代,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审慎研判好民政服务对象从“特定群体”向“社会公众”转变、工作布局从“城乡统筹”向“城乡一体”转变、工作机制从“管理服务”向“智慧制度”转变,着力通过局部突破带动全局破题,加快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3.坚持成果运用与借力外脑精准管用。认真总结提炼“十三五”规划实施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鲜活案例,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学者的“外脑”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声音,吸收借鉴近几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搞好成果分析和运用。加强对重大事项的多角度论证和多方案比选,搞好基础数据分析和绩效目标、资金测算,确保规划能落地。

4.坚持服务大局与保障民生有机统一。立足杭州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大格局,突出民政事业规划的前瞻性与引领性、约束性和操作性,努力实现周期能检查、易评估,确保规划目标真正贯彻于工作全过程,提高规划引领水平。特别是针对困难群众、高龄失能老年人、大病群众、留守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问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及时发现、主动救助、关心关爱、定期回访等制度体系,回应社会更多的关切期望。

参照国家和省、市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杭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研究、编制形成、报审发布三个阶段。

(一)前期研究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1.开展调查研究。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县(市)民政局要对事关民政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重大问题主动开展调查、进行深入调研,明确规划重点内容和重大事项。

2.形成基本思路。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县(市)民政局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基本架构和基本思路,特别是对未来五年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工作载体,要按照项目化要求,提出具体化、可操作、强引领的工作意见。

3.加强工作联系。加强与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就我市“十四五”时期民政工作重大目标、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等开展对接,研究提出“十四五”民政事业规划框架结构和总体思路。

(二)编制形成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

1.开展建言献策。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杭州民政“两微一平台”、“一报一刊”等媒体开设活动专栏等方式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征询社会公众意见建议。

2.研究重大事项。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研究并论证“十四五”时期我市民政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民生事项,做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思路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

3.完成规划草案。在规划框架结构和总体思路基础上,充分吸收社会公众合理的意见建议,结合论证通过的“十四五”时期我市民政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民生事项,起草并完成“十四五”规划草案。

(三)报审发布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上半年)。

1.广泛征求意见。对完成的规划草案,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吸纳各方面建议,并与国家和省民政规划草案衔接后,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咨询论证。组织专家、学者对修改完善后的“十四五”规划草案进行论证、评审,形成《规划》报审稿。

3.规划报审发布。对论证修改后的《规划》报审稿,经相关流程审批后发布实施。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原则上与总体规划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20xx年上半年出台。区、县(市)规划编制要基本与市“十四五”规划工作同步。

(一)加强各个环节的审核把关。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程序多、要求高,各处室(单位)的前期研究成果、形势分析研判是确保规划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主要负责人务必统筹安排、抓实抓细、严格把关,确保各项任务内容在时间节点内高质量完成。

(二)加强民生指标的前瞻调研。充分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立足杭州民政实际和示范引领导向,组织力量对关键性民生指标作好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在发展目标和指标的确定上,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纳入“六大示范区”建设重中之重。

(三)加强智慧治理的途径拓展。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切实从社区一线、服务群众出发,加大智慧治理、社区大脑、智慧民政的“一盘棋”谋划,重点对瓶颈短板,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研究解决的途径措施。

(四)加强规划过程的沟通协调。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要充分考虑民政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强化业务指导,加强与各地民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帮助基层解决好现实问题,做到规划不盲目、有压力、增动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何凌超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金富,党组成员、移民办主任周伟华任副组长,各处室、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杭州市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周伟华兼任主任。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县(市)民政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筹力量、形成合力,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任务。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办公室、福利处分别负责牵头“两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县(市)民政局是本地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启动编制工作,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

(三)发挥智库作用。办公室、社工指导中心牵头组织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编制、论证等智力支持,充分运用有关民生民政领域研究成果,使规划能够更好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七

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完善低保对象综合认定标准,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采取“单人户”纳入低保等措施予以保障。积极运用好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化平台,完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充分利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明确基层组织及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巡查、摸排、走访等形式,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切实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健全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物价变动情况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全面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户籍人口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要及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逐步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集中托养服务。

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完善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对支出型临时救助严格按照审核审批程序办理,合理设定乡镇(社区办)临时救助金审批额度,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办)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积极开展“先行救助”,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对于重大生活困难,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根据具体情形分类分档设定救助标准,适当提高救助额度。

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基本生活陷入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农村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更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拓宽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切实解决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水平;强化乡镇(社区办)社会救助职责,明确承担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村级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较多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实施政府购买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专业化。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实现基本生活救助申请异地受理。

(二)打造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养老服务发展。

继续落实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年满70周岁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80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高龄津贴;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经评估确定为轻、中、重度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分档提高补贴标准,用于护理支出。

统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建任务列入土地出让合同,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民政部门参与项目联审、验收,已交付产权人的养老服务设施由民政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全面开展城镇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专项治理,清查自2014年以来新建城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情况,定期通报,2025年前全面完成整改。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标准配置社区养老服务用房,确实难以改造配足养老服务设施的,探索以经济补偿筹集资金补齐缺口。2025年底,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空间用于养老服务。

切实发挥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效能。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对已建成的1个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52个养老服务站强化业务指导、资金保障,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养老服务平台,有序向老人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围绕老年人服务需求,拓展短期寄养、日间照料;探索开展助餐、助浴等日常照料服务,并做好精神慰藉、心理关爱等服务项目。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继续实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提升改造工程,2022年底,市桐鹤养护院、潜口、呈坎、洽舍、杨村、富溪养护院建成投入运营,在优先保障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前提下,剩余床位主要保障经济困难的农村失能、高龄、重残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强化乡镇敬老院区域性养老服务和指导中心的职能,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农村居家老年人。推进农村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发挥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前沿阵地作用,与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服务能力提质扩容。继续实施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每年改造不少于20户。强化家庭赡养老年人的主体责任,落实监护人对孤寡老人的监护责任。发挥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专业社会组织作用,支持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安全防范等护理服务。大力发展家庭照护床位,全面推行家庭照护床位,并逐步完善相关服务、管理、技术规范和补贴政策。实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计划,对照顾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每年至少提供1次养老护理技能培训。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鼓励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短期托养服务。鼓励各类社会资源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组织农村留守妇女、低龄健康老年人等群体照护农村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培育农村互助服务队伍。

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充分支持区怡养院开展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在扶持政策上与民办养老机构同等享受。推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优先保障政府供养对象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和老年残疾人集中养护需求。15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入住50人以上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必须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大力培养既懂“医”又懂“养”的“双护型”医养结合人才,鼓励职业医生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提高养老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能力,增设隔离功能并配备必要的防控物资和设备,加强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培训。

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推进智慧养老机构和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创建工程,对社会力量新建、改扩建的智慧养老机构床位和入住老人,兑现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实行公建民营的智慧养老机构,给予房屋租金减免优惠;已投入运营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创建智慧养老机构,自创建达标后下一年度起,按照有关要求上浮运营补贴。将智慧养老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对获得国家和省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的养老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等,按照有关要求给予一次性奖补。

(三)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和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儿童福利保障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长环境,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相关社会福利标准相衔接。孵化培育关爱儿童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工作。加强乡镇(社区)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区创建工作,区、乡镇成立未成年人保护站,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

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落实残疾人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各项保障制度,协同残联等有关单位完善残疾人权益保护政策。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建设。

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持续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街面巡查协同配合机制。抓好源头治理和受助返乡人员回归稳固工作。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救助。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推进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站点运营机制改革。强化政府监管,推行双随机抽查、约谈、审计、专项检查等监管手段。健全慈善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落实好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信用记录制度。

(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

紧密围绕市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的战略部署,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居(村)民需求单元为主线,在居民自治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城乡社区协商,认真履行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职责,探索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结构,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加强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推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区、乡镇、村居(社区)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体制,协调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跟进解决问题。完善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举办村(居)委会骨干培训班,建立健全村(居)民议事会制度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依法依规做好新一届村(居)和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全区100%的村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深化“四议两公开”制度、“阳光村务工程”制度,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实行“微信治村”微改革,实行村务线上线下公开。规范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民情恳谈会议,不断完善部门协作、监督检查、考核奖惩、责任追究机制,推进村级事务流程化、阳光化管理。

健全社区治理机构机制。积极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实施“枢纽型”服务管理,逐步实现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全覆盖。完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依法厘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心理疏导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等社区矛盾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工作,开展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建立城乡社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群防群控组织体系,引导群众加强自我防护。推进城乡社区民主议事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机制,培育协商人才,科学制定协商方案,规范议事协商程序,引导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提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利用率。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大数据应用,探索社区数字化管理,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便捷高效的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多平台交互和多终端同步。坚持试点引路,有序推进,在巩固人家社区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扩大智慧社区建设覆盖面。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服务机构,编制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等制度,做好与城乡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和物流布局,探索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质转型。增加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社区建设能力,促进城乡社区服务项目、标准的衔接和均等化,并积极发展农村社区在生产、养老、救济等方面的互助,探索在农村社区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社区物业服务。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搭建农村留守、高龄、空巢老年人联系走访网络,普遍建立网上农业服务站点,积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持续完善“一约四会”建设,全面推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

优化城乡社会工作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低于全区户籍人口的1‰,加快推进乡镇(社区办)社会工作站建设全覆盖,创建示范性社工站。鼓励乡镇、村(居)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到乡镇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治理人才基础。建立健全社工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工人才的学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符的薪酬福利与激励政策,落实社会工作者法定权益。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推进各部门、各领域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推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五)优化专项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社会服务效能。

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严格按照《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设立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评估工作、作出评估等级结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落实社会组织重大活动报告制度,通过年度检查、抽查等手段,多举措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严格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事项。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搭建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成立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各乡镇成立社会组织服务站,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邻里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着力培育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到2025年,区不少于15个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创新服务方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提供社区服务、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深化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建设动态更新的区划地名数据资源体系,编纂区《地名录》《地名志》等系列图书。加强地名文化研究,依法依规做好地名命名管理工作。加强地名数据库建设,探索开展地名网站、地名查询热线、地名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系列地名服务。与相邻区县分别签订平安边界协议书,联合开展界桩联检工作,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营造和谐平安边界。推进城乡地名设标,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加强地名标志管理,建立地名标志巡检制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具有电子定位和物联网功能的新型地名标志,为社会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地名导向和信息服务。持续开展“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地名文化遗产认定,推动地名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

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根据《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制定我区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破除殡葬陈规陋俗,倡导文明节俭新风,全面实行火化,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提供树葬、撒葬、骨灰存放等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加强城乡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做好区城市公益性公墓(市笔架山)、市公益性骨灰堂及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填补空白点,达到全区全覆盖。规范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后续养护,探索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强化管理维护。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实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

有效提升婚姻收养服务质量。继续推动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丰富婚姻登记颁证形式,开展婚姻登记证补领工作,完善婚姻登记数据信息,实现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推动婚姻登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信息联网查询功能。深入推动“互联网+婚姻服务”,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联合多部门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情感沟通、心理疏导等服务。加强婚姻家庭文化建设,推动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度、健康文明的婚嫁礼仪。加强收养登记管理工作,完善收养登记程序,规范收养评估工作,健全收养评估机制。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八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打造教育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擘画温州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蓝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草案)》。

(一)确定新时期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高效能治理)方向和要求,提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原则,谋划形成温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到2025年的战略目标。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一体化、终身化等趋势,精准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需求,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明确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效导向,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考试招生、合作交流等领域创新力度,总结凝练“十三五”一系列成功做法,拓展创新“十四五”发展重要举措。

(四)明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研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措施,健全教育督导、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和机制;研究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开展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等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前期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7月,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8-10月,结合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开展谋划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向市发改委报送我市教育希望纳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

(二)形成基本思路(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9-10月,成立编制小组,启动谋划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11-12月,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老同志、社会人士和市级有关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建议并作修改完善。

(三)拟定《规划》框架(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2020年5-9月,相关处室(单位)起草专项规划(附件2),编制小组起草教育“十四五”规划框架。6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2020年9月至2021年初)。2020年10-12月,起草形成教育“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规划》(草案); 3月,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汇报,修改形成《规划》人代会审议稿;2021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各专项规划同步进入印发程序。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附件1),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配合编制单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任务,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强化方法创新。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做好规划编制谋划工作。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九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点击查看向公众发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十三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十三五期间,xx石油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部干部员工,坚决贯彻集团公司“价值引领、创新驱动、资源统筹、开放合作、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的要求,顺应市场革命发展大势,积极融入xx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尤其是新班子成立以来,企业经营创效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各项经营管理指标达到了建企以来的历史峰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2019年,xx石油成功创建绿色企业,经营规模在销售企业排名第7位,纯销、零售、机出同比增幅排名区内销售企业第1位,销售企业发展进步能力前50位的州市公司由6家增加到8家,版纳、昭通、临沧公司排名发展进步能力第1位、第2位、第5位。

(二)主要发展业绩。

1.油气规模稳步增长。面对成品油市场资源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战频发,xx公司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扩销创效,成品油销售实现“五连增”,市场份额达58%。

2.非油业务快速发展。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管理与经营并行,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平台、品牌价值效应、优势客户资源,深入挖掘xx小粒咖啡、普洱茶、xx白药等地方特色商品,做实常态化营销、精准化营销,不断完善加油站服务功能,改善顾客消费体验,非油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3.销售网络持续完善。xx石油把营销网点作为“生命工程”来抓,积极抢占增量、守住存量,维护了成品油销售网络的基本稳定。

4.人才强企深入推进。牢固树立“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没有人才一切归零”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加快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持续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建立了层级合理、序列清晰、管理规范的三支人才队伍职位架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5.综合管理全面强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严管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管理机构不断优化,省公司机关机构由18个优化为15个,审计分部由10个调整为6个,州市公司机关科室由137个压减至94个,精简43个,县公司由131个压减至116个,精简15个,完成油库大班制改革、州市公司机关和县公司“三定”工作。

二是省地两级机关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建立完善“1+4+n”绩效考核体系,最大限度调动干部员工积极性。

三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包含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岗位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制度体系,从纵横两方面开展制度梳理共计796项。

四是不断提升“三基”工作,开展“强基础、防风险、促发展”及“四查”活动,53项专项审计,4316项工程结算审计,提出并被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375条,促进增收节支金额3.09亿元。

五是强化依法依规从严治企。严格合同精细化管理,加大合同规范管理整治力度;。

建立纠纷案件分类管理制度,加强纠纷全程跟踪管理,从严落实发案单位负责制及重大案件月报制。重大纠纷取得积极进展,生物柴油诉讼再审胜诉,石虎关、新石站取得阶段性胜诉,诉讼成效显著。

六是加强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持续提升加油站液位仪深化应用质量,大力推进油库立式罐自动计量系统改造应用,严格油品出入库质量检验,市场反应总体平稳。七是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和员工劳动保护工作,无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报告病例。

6.党建优势有效发挥。强化党委领导力、基层组织力、队伍创造力,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推进。分层分类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快构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企业管理生态。

二是细化党建责任清单,落实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职责,做到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三同时”,大力开展“党员一线送服务、助力营销我先行”等活动,促进经营管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

三是抓好纪律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员工廉洁自律意识。组织巡视整改“回头看”,对整改的4方面69个问题123条措施逐一对照审核复查,进一步巩固了整改成果。“十四五”是集团公司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xx公司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打好市场攻坚战,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商的重要时期。为强化目标引领,落实工作部署,有序推进公司健康发展,凝聚干部员工共识,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服务商,根据销售事业部《关于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函》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划。

(一)成品油行业发展形势。

成品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随着xx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品油消费量快速上升,2020年,xx成品油消费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经济下行压力、新冠疫情的三重影响,整体价格有所下降。

(2)市场环境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规模总量将不断扩大,xx省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构想,发挥西南桥头堡和“一带一路”区位优势,gdp将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低碳转型仍是能源战略方向,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收窄和能源消费增速放缓是能源消费的三个确定的趋势,预计石油消费的峰值将在2030年前后。xx作为电力大省,尽管清洁能源交易占比居全国首位,但伴随着城镇发展、大基建投资项目的快速推进,预计未来五年,省内柴油消费仍将处于逐年小幅递增的态势。随着中国石油xx炼油项目建成投产,xx成品油资源从输入变为输出,从资源末梢变为资源前沿,成品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019年12月9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管网分离后,xx成品油供应市场将更为多元化,管道资源公平无歧视向任何第三方开放,“全国一张网”为公平竞争提供条件,xx公司油库周转次数将有所上升,现有库容有可能难于满足需求,中转运量增加,经营成本上涨,经营压力与创效压力巨大。“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成品油流通方面的政策,开放土地二级市场、下放成品油经营资质审核,放开加油、气、电站土地使用范围,对xx成品油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从不利因素看,加油站经营和网络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但由于土地供应增加,土地成本有望下降,停业农村网点可进一步盘活,乡镇加油站及新能源项目将有更多机会。

2.中国石化成品油出口竞争态势以及海外销售业务发展空间。xx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是中国对西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地处“三亚”合肩“两洋”的独特地理位置,是国内唯一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省份,是“一带一路”的交通大枢纽。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国内诸多大型央企、民企进入缅甸、越南、老挝等地发展生产或投资建设项目。一方面,进入异国生产和建设的国内企业希望能与国内品牌企业搭建起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满足生产建设用油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缅甸等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油品和石化产品需求也在迅猛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以缅甸为例,自2017年政府放开成品油外资经营后,缅甸国内加油站多达2000余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且存在周边境外市场商业信誉较低,资金风险较大的问题。

3.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替代影响。

4.国际上不少西方国家提出2040年禁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同时推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快速发展,对油品市场冲击巨大。

(1)天然气。xx省政府于2020年3月发布《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气化xx”战略目标,构建多元供气格局,加快推进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建立健全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体制机制。对车用天然气主要指导意见是,统筹规划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机场、物流集中区、旅游区、公路客运中心、船舶停靠点等建设cng/lng加气(注)站,预留建站用地。鼓励发展油气、油气电合建站;。

鼓励交通运输、物流等企业自备加气站。文件着重于天然气管道、储备设施、页岩气开采等建设,形成多层次储气体系,多气源供应保障,供需平衡的供用气格局。

(2)电、氢能源。xx省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流域,设有溪洛渡、白鹤滩、向家坝等国家重点项目大型水电站,以及众多中小型水电站,水电资源丰富。xx省政府倾向于用富余电力进行电解制氢与氢能源应用,并推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要求公务车、执法执勤用车、新增更新市政工程车、公交、旅游客车、出租车、城市配送车辆电动化;。

给予充电桩建设补贴;。

实行充电车免限行、免停放费的政策。并要求各州市政府相关部门细化出台相关政策,现昆明市出租汽车管理局已明确发文要求,自2019年7月1日后到期报废更新的巡游出租车必须100%使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经济新常态下,依靠增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可持续。绿色新能源成本不断降低,自动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人工智能和5g技术发展如火如荼,远程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崭露头角,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的“互联网+加油站(便利店)+第三方”新零售商业模式,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将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转变。高效利用销售企业庞大的客户信息、交易数据等资源,依托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客户行为分析,深入洞察客户需求,策划开展精准营销,实施定制产品和服务,整合现有各类分散资源、准确发现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将成为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一)发展思路“十四五”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期,也是集团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实现各项目标意义重大。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集团公司“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夯实xx石油“油非”发展基础,提升技术、服务,聚焦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坚持新发展理念,建强人才队伍,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商,助力xx石油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愿景xx石油未来五年将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企业发展的方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低碳、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全心全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周到的服务,加快建设覆盖云岭大地39万平方公里的一个个“汽车生活驿站”,满足汽车时代人、车需求,为人民美好生活加油助力。

(三)发展目标。

3.网点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零售终端网络,全力布点城区、边境口岸、高速公路、重要县域及乡镇网络;。

快速提升非油品网络竞争力,汽服网点、在营快餐项目、广告开发站点等规模不断扩大,打造一流的综合服务样板站点,全面实现多业态网络布局,确保网络发展优质高效。

4.安全数质量管理目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重伤数为零(含承包商);。

无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报告病例;。

建设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三同时”执行率100%;。

安全资格取证率100%;。

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从业人员职业危害合同告知率100%;。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职业危害警示标识设置率100%;。

从业人员劳动保护设施配置率100%;。

各级政府和总部油品质量抽检合格率100%,避免群体性质量投诉和质量事故。

(一)境内油品销售。

1.发展重点抓住xx省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市场即战场”的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市场竞争,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实施精准营销,确保市场份额不下降,努力扩销增效。

2.主要措施。

(1)提高成品油资源创效保供能力。围绕购进创效,结合市场情况,及时调整资源结构,优化库存管理,提高资源整体运作水平。不断优化供应商队伍,做好供应商管理,拓宽资源渠道,提高市场预判能力,增强资源议价能力。持续推进物流优化,合理匹配市场需求与油库资源辐射范围,及时调整一、二次物流流向,确保资源供应。

(2)提升成品油零售业务综合竞争力。优化零售网络,弥补现有网络缺陷。强化数据分析,夯实有效竞争基础。解决客户痛点,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做实精准营销,做大机发销售,提高竞争效率。加强营销风险管控,确保规范化经营管理。

(3)做精做强直销批发业务。一是夯实现有客户群体,加大新客户开发力度,提高市场掌控能力。二是主动向油品综合服务商转变,以服务站稳市场,增加直销业务附加值。三是提高客户综合管理水平,挖掘客户数据应用潜力。四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打造能进能出、协作分工明确的高素质综合型队伍。

(二)境外油品销售。

1.发展重点发挥xx公司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力争实现境外成品油贸易零突破。

2.主要措施。

(1)专题上报获取总部支持,批准并获得相应出口资质和配额。

(2)与具备出口资质和配额的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借助对方资质和配额出口。

(3)发挥xx公司品牌资源优势,通过与国内企业战略合作搭建与其境外项目或下属企业的供应关系并实施出口供应。

(4)发挥红河、版纳、临沧、德宏等邻边地市的区位优势,发动现有营销团队,摸清境外市场,并逐步拓展境外销售范围。

(5)找准切入点,针对境外市场产品供应现状,从石化产品、润滑油等附属产品分批次突破境外市场,逐步搭建相对稳固的境外合作关系。

(三)非油品业务。

1.发展重点持续打造“人车生活”生态圈,坚持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提升服务品质,坚持线上线下联动,站内站外相结合,稳进与创新并行,探索跨渠道合作,培育自有品牌,发展非油品业务新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主要措施。

(1)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采销联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构建以中央。

仓集储为主、门店前置仓分储为辅的仓储体系,提升便利店商品供应保障能力。(2)优化品类结构。建立以常规商品为基础,爆款商品为主打,总部重点商品和定制商品为核心,生鲜果蔬、家电、家居、快餐为补充的商品体系,突出环保产品的高毛利竞争优势。到2025年,柴油站点尾气液加注机安装逐步推进,润滑油、沥青销售稳步增长。

(3)拓展便利店功能。积极拓展“便利店+n”业态,坚持系统抓和重点抓相结合,大店做精、小店做细,有站必有店。打造核心门店和县区培育示范培训店。

(4)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数据赋能和共享发展,完善“互联网+加油站+便利店+第三方”的新零售模式,开展精准营销,创新购物消费体验,为客户提供品质服务。

(5)全力加快新业务发展。跨界融合,打造汽服专有品牌,加快发展综合汽服,拓展广告业务。

(四)成品油网络发展1.发展重点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统筹发展质量、网络维稳、投资回报等要求,紧盯地方“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不断巩固提升加油站网络优势。

2.主要措施。

(1)全力发展优质网络。强化“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意识,发挥州市公司地缘优势,重点关注县城城区、高速公路、乡镇及口岸网点,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租赁、他有我营等模式发展“十四五”规划站点,确保网络份额不下降。加大盘活储备项目力度,加强企地合作,盘活闲置土地,突破网点发展瓶颈。

(2)千方百计维持网络稳定。全力以赴抓好拆除还建,到期续租,因地制宜采用“他有我营”、短期租赁等轻资产发展模式,打好打赢网点发展“保卫战”。

(3)超前设计理念,补足硬件短板,提升便利店品质、网点外观形象,提高进站率、通过率,深入内涵挖潜,全力支持零售、非油业务扩销增效。

(五)交通新能源。

1.发展重点优化新能源网络布局,新建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和充换电配套设施,探索布局加氢站。

2.主要措施。

(1)扩宽资源渠道,弥补省内资源缺乏的问题,引入省内lng工厂供应商,提高紧急时期的保供能力。

(2)完善网络布局,在g80、g85、g56三条主要出省国家高速以及g214、g320国道加油站内增加lng加气功能;。

在昆明、曲靖、大理优选位置好、产权规范、土地空余站增加cng加气功能。

(3)加大客户开发力度,创新开展油气服务联动等新营销思路,做大直分销经营规模;。

加强库存管理,降低损耗。重视客户反馈,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客户粘性。

(4)积极探索充换电业务,一方面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厂例如北汽集团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省会城市、州市首府建设换电配套设施;。

另一方面在现有高速公路及部分城区站点增设充电功能,开展综合服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实现学校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紧紧围绕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制定好校团委“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全面落实“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促进学校“大德育”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的行动纲要》,依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建带团建,突出共青团改革主线,深化实施“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网络转型、组织提升”五大行动,始终把握思想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育人大局,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

落实共青团改革工作,强化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共青团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团员先进性不突出、团组织运行不规范、团学组织协同不够力等问题,进一步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和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强化思想引领,激发青年学生自我奋斗精神,遵循“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的原则,着力解决团员发展标准模糊、团员教育质量不高、团员作用发挥不充分、团教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

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关于学校共青团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意见》,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做好学生权益维护和困难帮扶工作。持续巩固校团委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增强青年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纵深推进学校共青团改革。

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在工作内容上聚焦,牢牢把握共青团是政治组织的根本定位,着力做好为党争取青年人心的政治工作,避免事务化、简单化;在工作方式上聚焦,牢牢把握共青团是群团组织的定位,着力用群众工作方法来做青年工作,避免机关化、行政化;在工作注意力上聚焦,牢牢把握青年学生工作需要慢工出细活、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着力把已经部署的工作做深做实做持久,避免频繁“换频道”。系统制定改革任务分解方案,逐一对照细化落实举措,逐项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逐级压实工作任务。突出强化在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改进推进改革的方式方法,夯实基层基础,激发组织活力,抓好骨干培养。聚焦关键问题、明确改革重点项目,突出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改革。不断增强共青团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基层落地。

(二)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引领。

1.深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活动。“进支部”,激活基层团支部的思想引领功能,提升活动的普遍性和覆盖面,每个基层团支部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团日活动,广泛开展五四集中主题团日活动;“进网络”,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线上宣传。“进团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团干部的必学课和团校培训的首要内容,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2.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支部、进团课、进网络,组织团员青年广泛参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探索“青年学习社”的建设,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泛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3.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活动”,开展好主题团课和主题团日活动。以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为抓手,通过演讲、书画、朗诵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平台,抓住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4.选树青年学生榜样典型,开展优秀青年事迹分享活动。持续抓榜样引领,广泛选树宣传勤奋学习、爱国奉献、道德践行等各类学生典型,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组织开展好各级各类评优评先工作,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成长体验报告会,发挥各类青春榜样的作用,用优秀青年的故事激励教育学生,发挥朋辈引领的作用。

5.深入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骨干,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突出核心目标;引导培养对象在学习研究理论的同时,坚持实践导向;要从党性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工作锤炼、对外交流、朋辈教育等方面科学设计培养路径,从把好“选人关”、严格学员管理、做好跟踪培养等方面把握培养关键环节。

6.组建青年讲师团队。成立青年讲师团是深入推动“青年大学习”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共青团改革的必经之路。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深入基层、走进青年,围绕党的理论、党史国史、国情省情、形势政策、成就故事等,开展面对面、互动性的宣讲交流。扎实提升青年讲师团工作实效,着力把握好导向性、针对性、艺术性、安全性、实效性,引导青年讲师团成员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员”、青年民意的“传递员”和青年成才成长的“服务员”。

7.加强节能管理,推进卫生节约型校园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团员先进性,配合学校在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形成节约教育理念和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导向,提倡应用新型节能材料及新型能源。积极参加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积极参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专项行动,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美丽的校园,创建全国、全省文明学校。

(三)以职业体验为依托,着力丰富劳动教育新内涵。

在现有的“食堂帮厨”、“校园巡逻”、“园艺养护”三项职业体验外,拟开发“校园快递驿站”、“实践基地教练”、“健康厨房”等职业体验项目。践行职业体验,能够有效地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引导中职生正确定位未来的职业,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立志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性择业,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四)以促进青年学生成才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素质拓展。

1.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继续参与组织校园“三星杯”、“冠军杯”冬季运动会等传统活动,依托校学生处组织开展“大课间”、“每周一练”等课外文体活动;加强体育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依托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通过分层设计,形成浓厚互动氛围,帮助同学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扩展内涵外延,挖掘承载意义。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深入探索校园文化和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结合空间,为校园文化活动赋能,在开展好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扩展内涵外延,将项目设计运行和践行职业精神相结合,将创新活动形式和教育引导学生相结合,将丰富校园生活和学生成长服务相结合,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需求,受到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生态圈。结合我校办学特色,依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拟开发“健康厨房”职业体验项目,小范围内为热爱健身和运动的师生提供有偿营养餐订制服务。计划牵头组织“我的青春故事”品牌演讲比赛,为青少年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加强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激发学校文艺体育类社团活力,开展层次多样、内涵丰富、以社团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各类文化产品展示平台,扩大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辐射面与影响力。

3.推动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日常化、便利化开展。进一步落实好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对接工会,确保每一位在校师生都已完成志愿者个人的实名注册工作。加强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作为班级团支部基本职能。鼓励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中亮出团员身份,充分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培训、总结工作,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为即将到来的第十六届省运会做好服务准备。

(五)当好桥梁纽带,落实权益服务。

1.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师生。继续实施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制度,完善校团委书记班子与基层团组织联系制度。实施“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实行“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学校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

2.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做好节假日送温暖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的作用,及时了解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3.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权益维护中心,完善维护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推动落实《关于学校共青团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意见》,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做好学生权益维护和困难帮扶工作。以权益维护、学生申诉、互助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为工作内容,以全体学生为工作对象,通过校-部-班三级体系,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聚焦学生较为关心的教学教务、后勤保卫、交通安全、住宿饮食、校园消费、奖学金等问题。做好学生申诉委员会工作,加强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积极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功能,畅通沟通交流渠道,重视学生意见建议,促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以“团支书茶话会”、“青年面对面”为品牌,打造线下系列活动,倾听学生呼声,反映热点诉求,宣传工作成效,以创建学生成长满意度体系为目标,形成调查、评估、反馈等工作项目,解决实际困难,服务学生成长。

(六)用好网络平台,坚持推进战略转型。

1.用好用活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推动学校团委思想引领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继续着力探索在网上开展思想引领、文化引导等工作,运用好官方微信、微博、抖音、qq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着重网络思想引领、文化产品制作和周边文化设计。加大融合力度,探索线下工作和线上新媒体宣传联动机制,发挥好团属新媒体矩阵功能。加强团属新媒体统筹管理,把好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积极参与主旋律、正能量传播。

2.着力打造“**团委”微信公众号,力争达到常规推送制度化,主题推送精品化,原创推送多元化,热门话题深度化的内容生产标准。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发生校内外重要事件时,发掘青年之思考、传递青年之声音。充分认识当代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实践调研,了解当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生产青年喜欢、青年需要、青年认同的内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打造“ta说”系列人物专访,挖掘校园中具有闪光点的校园明星,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

3.不断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加强青年传媒中心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积极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关注时事热点、传递同学声音、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媒体队伍。开展学校共青团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学校团干部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大力建设一批数量充足、较具影响力的信息员、网评员队伍,培养校园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占领舆论阵地。聚合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青年教师和校园内拥有较大影响力自媒体的学生,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股力量,带领广大师生在网络空间传播青春正能量。

(七)从严治团,加强组织建设。

1.深化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严格发展团员标准,控制发展团员数量,规范发展团员程序。通过学习培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伴分享、选树典型等方式,注重运用网络手段,丰富和完善团员经常性教育载体,提升团员经常性教育成效,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落实“三会两制一课”,规范基础团务,开展团员教育评议工作。深化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做好不合格团员处置、完善团员激励表彰机制,健全团内关怀帮扶机制。探索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用好全校团支部书记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实现对基层团支面对面的交流。持续推进“智慧团建”,对学校团员、团组织和团干部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加强教工团组织建设。

2.完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加强团组织团学会的指导,全面深化团学会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成长服务和维护学生权益、表达学生愿望等功能,进一步精简优化学生组织机构,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常任代表、提案常态化等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和培养,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参与学校民主治理。全体学生干部必须深入同学、了解同学,及时向学生处、校团委报告同学状况和重要舆情,当好桥梁和纽带。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团学会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团委的统筹和指导下,努力形成以团组织为枢纽核心,以团学会为主体组织,以学生社联、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为骨干力量的“一心双环”工作格局。加强对学生干部日常管理,学生组织换届程序规范,公平公正,主要学生干部以公开竞争方式产生。健全培训交流工作机制。

3.加快学生社团联合会建设,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管理。贯彻落实《**社团管理办法》,加快学生社团联合会建设,推动学生社团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细化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发挥社团管理在学校意识系统工作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思想引领,发挥社联、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学生社联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推动管理、评比工作规范化、网络化、轻纸化。设计好校级社团、星级社团、社团年检、社团立项等制度的内在逻辑关联,结合社团活动大数据,提升社团引导的科学性,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和生命力。加强重点社团建设,使学生社团朝专业化、精品化、社会化发展。

1.政策保障: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共青团中央专门提交《关于将青年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提案》,这一举措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行动导向,不仅能推动促进青年发展的各项举措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更好的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也能让更多青年切实感受党的关怀,不断增强政策获得感。

2.学校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开创学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从严治党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明校园。大力培育体育精神,倡导崇尚探究的科学文化、和谐进取的人文文化、科学民主的管理文化。实施德育领先、读训并重、体教结合、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践行文明精神、强健体魄、团结奋斗、争创一流的校训。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监控,在强化规划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把握规划的推进和执行情况。同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研究,并可根据形势需要对相关内容和实施举措做出必要的调整与修订。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其中明确,到2025年,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全省不少于26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7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5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建有老年大学学习点。

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健全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普惠性资源进一步扩大,补齐农村、边境民族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短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到2025年,全省普惠幼儿园占比达85%,普及普惠县占比达30%以上,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高质量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到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并持续巩固;到2025年,全省不少于26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中教育普及提升。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协同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创新,逐步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教育格局。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建设职教强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和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全省重点产业发展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25年,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至4所,建好17个州市级职教园区,建设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5所和专业群15个。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内涵建设、分类发展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双一流”建设成效更加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辐射能力明显提高。到2025年,实现全省16个州、市高等学校全覆盖,打造3至5个一流学科、550个一流本科专业和800门本科一流课程。

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构建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教育发展成果的新格局,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完备,畅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渠道,促进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

关注热点。

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掌握1至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发展规划》中称,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完善考试和成绩呈现方式,落实好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积极稳妥推进体育100分和音乐美术各20分考试工作。到2023年,县级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民办普通高中公费学位全部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域内各初级中学,并确保足额录取,分配比例进行年度动态调整。

为此,《发展规划》在“发展任务”中提到,切实加强体育教育。推动教育、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的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体系。支持体育传统特色校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配齐配强体育师资,全面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完善学生体育竞赛平台,夯实学校体育发展基础。积极发掘云南历史文化体育资源,开设富有云南特色的体育课程。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新局面。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考试评价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掌握1至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加强改进美育工作。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配齐配足音乐、美术教师,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强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积极开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因地制宜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继续建设5个艺术教育试点县和150个美育特色学校,依托高校建设大学生艺术团,在中小学建设交响乐团、管弦乐团。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常态化的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管理,健全学校美育工作评价机制,将美育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培养学生1至2项终身受益的艺术特长。

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十

安陆市地处于大洪山、桐柏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境内有府河、漳河和清水河。府河是汉江的一级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地,是我市林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和条件。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是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机制体制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发展现代林业为主题,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核心,以有效发挥多种功能和效益为目标,大力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大力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大力治理和改善石漠化和沙化生态系统,大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不断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和林业经济总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承载能力,有效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满足人们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落脚点,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不断增强林业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林业生态效益。

统筹生态和产业,统筹城市和农村,兼顾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区划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和主导功能,实施不同的政策措施,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提高林业建设的能力水平和质量效益。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依法治林。

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氛围。加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力度,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

到2025年,全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得到加强,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以骨干交通、水系廊道、集镇乡村为依托的绿色生态网络和绿色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全社会保护森林、重视生态的意识普遍提高,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全市林地面积达55万亩;森林面积达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6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218万立方米;全市林业总产值达20亿;全市道路、河渠绿化率达95%以上;全市公益林、天然林管护率达100%;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

一是加强府漳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实施防沙治沙和长防林工程,形成带状绿色生态防护带。二是以西北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工程,加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全面提升生态防御能力。三是以西北部围山山脉和东北部槎山山脉为主,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构建全市绿色屏障和生态承载的主体。

一是搞好城市增绿和拆迁透绿工作,在城郊结合部营造风景林和环城防护林带,让森林进入城市。二是进行森林乡村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美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三是在交通路网、河、渠及堤防两侧建设生态景观带,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农田林网,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一是将全市森林科学划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不同的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实行分类经营。二是以马尾松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培育银杏珍贵用材林等为重点,进行森林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三是对全市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因素影响的林分,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可持续经营等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优化森林资源。

一是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为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3大特色种植基地。二是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银杏、油茶、森林食品、森林康养、花卉苗木等5大支柱产业。三是努力打造以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府河湿地公园、槎山民俗区为主的生态文化观光区。

一是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创作,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漫画、美术等生态文化作品。二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银杏文化,特别是金叶银杏在银杏文化中的地位,在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适当规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科普馆。三是积极搭建林业生态文化宣传基础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林业生态文化节庆活动。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根据各乡镇(处)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生态区域条件、林业建设的重点和任务的差异性,我市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分为四大功能区:

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雷公镇、王义贞镇、烟店镇、孛畈镇、国有白兆山林场、国有黄金寨林场。

该区域是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是府漳河、清水河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安陆市西北部的生态屏障,该区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任务较大。

保护古银杏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石漠化治理,遏制水土流失,提供生态防护、生态景观。

保护天然林、古银杏群落和生态公益林,适度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实行封山育林、封育补植,加强石漠化生态治理,发展茶叶、银杏、板栗、柿子、食用菌等非木材林产品。

赵棚镇、接官乡、洑水镇、陈店乡。

该区域是我市东北部的生态屏障,马尾松低产林多,林分质量低。该区域自然立地条件较优越,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的空间较大,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区域内油茶、花椒等经济林和柏用材林产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较大。

加强生态治理和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经济林产品和用材林产品,为安陆东北部生态旅游提供充足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保护和发展森林植被,加强油茶、花椒等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建设松、柏工业原料林基地。

李店镇、巡店镇、辛榨乡、棠棣镇、木梓乡、南城办事处等。

该区域水网密布,水库众多,湿地面积大,是我市沙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市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区内森林覆盖率较低,岗地、河滩土地资源丰富,立地条件较好,林地拓展空间大,适合于林业产业建设。

防风治沙,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减轻自然灾害,为粮棉油生产提供生态防护,保障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加强土地沙化治理,大面积营造府漳河和农田防护林;大力发展杨树工业原料林,培植银杏用材林和林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保护基本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

府城办事处、南城办事处、李店镇、赵棚镇、烟店镇、王义贞镇部分区域。

该区域立地自然条件较优越,是我市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大。

为安陆及周边县市的城乡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绿化苗木,美化居住环境。

培植大规格的银杏绿化苗木及其它苗木花卉基地和农旅融合、休闲观光基地。

以府漳河沿线区域和大型水库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构筑生态防护带,规划营造防护林面积0.5万亩。拟争取国家投资500万元。

在府漳河流域,建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治理沙化土地。在雷公、王义贞、烟店、孛畈等乡镇及国有白兆山、黄金寨林场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规划石漠化治理。治理石漠化、沙化土地8000亩。拟争取国家投资1600万元。

在府河沿线营造生态防护林0.3万亩。拟争取国家资金300万元。

在高铁、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50米以内,山区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第一层山脊线以内的可视范围,以银杏等生态树种为主,在交通线两侧营造生态网、景观带,计划面积2000亩,争取政策资金200万元。

以庭院绿化、村庄绿化、路渠绿化为主,开展植树造林,切实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规划到2025年建设国家森林乡村5个,新发展绿色乡村5个。争取奖补资金150万元。

拟争取奖补资金50万元。

以古银杏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为基础,以森林生态、野生植物保护、古树名木为核心内容的封山育林建设2万亩。拟争取国家、省投资200万元。

对全市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因素影响的林分,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可持续经营等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万亩。拟争取国家投资360万元。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谋划森林资源保护项目。实施5大生态保护项目,计划争取资金2100万元。

在安陆市古银杏森林公园境内建立以银杏(特别是金叶银杏)物种资源保护为重点,对全市百年以上古银杏资源进行保护,建设银杏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金叶银杏基地。拟申请国家投资300万元。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体系,开展以府漳河、清水河,幸福、三合水库等主要区域湿地修复治理,大力建设府河湿地公园,建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到2025年维持全市湿地保有量9.498万亩,修复治理湿地2000亩。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

以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为重点,实施王义贞镇银杏、巡店鹭鸟等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工程,健全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对王义贞镇、孛畈镇全市4000多株100年以上古银杏资源进行保护。拟争取国家投资100万元。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管护机制。以森林公园、国有白兆山林场、黄金寨林场为重点区域,实施公益林封育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确保全市生态林面积达11.2182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92076.8亩,天然林20155.5亩。拟争取国家、省投资1000万元。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实行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遏制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拟争取国家投资500万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我市森林资源保护。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谋划,计划争取资金2300万元。

计划在我市白兆山林场、王义贞镇(钱冲景区)、孛畈镇、接官乡、赵棚镇建设森林防火三期建设,建成后可有效监测森林防火面积达10万亩。拟争取国家、省投资1500万元。

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县乡村监测体系,不断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急能力,配备测报数据采集系统、无人机监测集成系统、高智能监测站点、远程诊断设备等。拟争取国家投资100万元。

我市共设置7个基层林业工作站,目前已完成赵棚林业站、接官林业站标准化建设,2020年将完成雷公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计划完成王义贞、烟店两个基层林业站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林业站将在通讯、交通、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等设备方面得到巩固提升,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拟争取国家、省投资100万元。

完善国有白兆山、黄金寨林场和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设林区道路5公里,防火隔离带9公里,分别在两个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各改扩建防火蓄水池两个,每个防火蓄水池蓄水量不低于2万立方米。拟争取国家、省投资300万元。

建设100亩银杏基因库,争取国家资金300万元。

依托龙头企业,争取建设以银杏、油茶、花椒、花卉苗木、特色林产品为原材料的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实施4大产业项目,计划争取资金4200万元。

建设铅笔柏珍贵用材林培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培育珍贵用材林0.2万亩,拟争取国家、省投资200万元。

在赵棚、陈店、接官、洑水等乡镇发展油茶、花椒等木本油料林1万亩,拟争取国家、省投资1000万元。

引进市场主体,建设以白兆山景区、钱冲景区、黄金寨林场为依托的森林康养项目,拟争取国家投资2000万元。

发展以银杏(金叶银杏)苗木基地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重点以王义贞镇花园村、赵棚镇团山村、李店镇盛世闻樱、南城月亮山、烟店镇碧山村的花卉苗木产业。拟争取国家、省投资1000万元。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林业发展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加强林业干部队伍建设,给予林业机构队伍财政经费保障,促进林业队伍正规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对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林业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林业基础建设保障制度,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林业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将林区的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对生态地区加强生态保护造成的效益进行补偿,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银杏良种培育、林业机械生产和应用、森林抚育、木本粮油及生物能源林培育等项目进行补贴。

深化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土地利用和保障机制,科学确定林业用地规模,严格审批重大项目征占用林地手续。采用区域占补平衡机制,规划预留生态建设和绿化用地,将未利用地、沙化土地、荒地、“四旁”闲置土地、木本经济林地和部分低丘岗地纳入林业用地,科学拓展现代林业发展空间。完善合作共建与投融资机制,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手段,解决现代林业发展所需资金。建立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强化以林业产权管理为中心的现代林业管理体系建设。

严格贯彻执行林业法律法规,加强林木采伐、木材经营加工、林地征占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加强公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以增强执法透明度、公信力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健全林业执法机构,切实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林业执法监督,提高林业执法水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要坚持并完善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执行。各级党委组织和监察部门要把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重大毁林案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以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十一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事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各方面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坚持创新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是关键。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

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创新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擘画蓝图、明确目标。创新开创未来,实干成就梦想。切实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脚踏实地向前进,创新中国必将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十二

三、中标信息。

供应商名称:滁州市森源林产资源交易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滁州市南谯区政务新区7号楼315、316、317室。

中标金额:76800.00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服务类。

服务范围:招标文件约定的内容。

服务要求:响应招标文件要求。

服务时间:2020年8月15日前。

服务标准:完全响应招标文件要求。

五、评审专家名单:

范业平、胡宏权、张立民、邓生云、魏玉娇。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收费金额:3000元。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他补充事宜。

1、若投标供应商对上述结果有异议,可在中标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在工作时间向代理机构提出质疑(异议),质疑材料递交地址:芜湖市鸠江区万科城南区34-902室,联系电话:18555155132。

若投标供应商对质疑处理意见有异议,可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向芜湖市财政局提出投诉。

2、质疑提起的条件及不予受理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财政部《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等法律法规,现将质疑提起的条件及不予受理的情形告知如下:

(一)质疑应以书面形式实名提出,书面质疑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质疑人的名称、地址、邮编、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2、采购人名称、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包别号(如有);

3、被质疑人名称;

4、具体的质疑事项、基本事实及必要的证明材料;

5、明确的请求及主张;

6、必要的法律依据;

7、提起质疑的日期。

质疑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需有委托授权书)签字并加盖公章。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提起质疑的主体不是参与该政府采购项目活动的供应商;

2、提起质疑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

3、质疑材料不完整的;

4、质疑事项含有主观猜测等内容且未提供有效线索、难以查证的;

5、对其他供应商的投标文件详细内容质疑,无法提供合法来源渠道的;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地址:芜湖市鸠江区政通路66号。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浙江建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芜湖市鸠江区赤铸山中路万科城南区34栋。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龚工。

电话:18555155132。

十、附件。

1、采购文件:详见附件1。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十三

《规划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林草事业发展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以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林草事业发展的12个主要目标,其中有2项约束性指标,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10项预期性指标,包括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8%,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亿亩等。

《规划纲要》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布局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三区四带”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规划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的12项重点任务。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保护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物种资源。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加强荒漠生态保护,推进荒漠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做优做强林草产业,巩固生态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强林草资源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综合监测,开展成效评估。共建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早期火情处理,提升保障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深化林草改革开放,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健全国有林场经营机制,理顺国有林区资源管理体制。实施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项目。

《规划纲要》从6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林草支撑体系,包括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法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网络感知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纲要》要求,要建立以“双重”规划为基础,以林草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林草专项规划为支撑,由国家与地方规划共同组成的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规划体系。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实施评估机制,将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林长制考核。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十四

近日,《湖北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林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5%,森林蓄积量达4.9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55%,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500亿元,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省林业将按照“四屏一系统”,即“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鄂东北大别山、鄂东南幕阜山四大森林生态屏障和鄂中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优化发展空间布局,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筑牢省委提出的“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态安全格局。

未来5年,我省将推进实施长江、汉江、清江及平原湖区生态廊道,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湿地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等十四大林业重大生态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规划提出,我省将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优势绿色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林业碳汇行动,高质量提供绿色生态产品。到2025年,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明显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考核,引导全民参与,确保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十五

实施计划是指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等方面对某项工作作出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就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时代。直属高校应把握历史契机,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求直属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同时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求直属高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属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上发挥先导作用。

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履行编制程序,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领会国家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编制过程中如遇超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请示;规划文本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同意后,要按时报我部审核,并根据我部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学校党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

(二)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内容。要全面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

(三)扩大民主参与、强化有效集中。要广泛发动院系、部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教(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咨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要与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要走出校园,主动征求学校理(董)事会成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智库机构、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细化任务分工、有力推动落实。要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并可根据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考核评价等分领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配套的分规划。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规划落实工作,统筹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着力改变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

我部将在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经验交流和相关培训。各直属高校应严格把握规划编制进度,于2021年4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文本报我部审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见修改后,一般应于2021年8月底前审定通过“十四五”规划正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打造教育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擘画温州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蓝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草案)》。

(一)确定新时期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高效能治理)方向和要求,提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原则,谋划形成温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到2025年的战略目标。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一体化、终身化等趋势,精准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需求,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明确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效导向,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考试招生、合作交流等领域创新力度,总结凝练“十三五”一系列成功做法,拓展创新“十四五”发展重要举措。

(四)明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研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措施,健全教育督导、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和机制;研究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开展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等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前期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7月,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8-10月,结合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开展谋划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向市发改委报送我市教育希望纳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

(二)形成基本思路(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9-10月,成立编制小组,启动谋划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11-12月,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老同志、社会人士和市级有关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建议并作修改完善。

(三)拟定《规划》框架(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2020年5-9月,相关处室(单位)起草专项规划(附件2),编制小组起草教育“十四五”规划框架。6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2020年9月至2021年初)。2020年10-12月,起草形成教育“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规划》(草案);3月,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汇报,修改形成《规划》人代会审议稿;2021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各专项规划同步进入印发程序。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附件1),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配合编制单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任务,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强化咨询支撑。成立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支持。

(三)强化方法创新。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做好规划编制谋划工作。

《规划》从10个方面对“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从3个角度对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理清了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9项20个方面重点发展任务。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内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更加顺畅,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将学校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力争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坚持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不动摇;实施文明校园层次提升工程;扎实推动“双高工程”建设任务落实;推动校园整体规划分步落地实施。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紧盯行业发展动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四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五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逐步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积极建设现代智慧校园。六是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机制创新,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对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七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放办学步伐。八是持续拓展服务社会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九是全面提升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朝着提升办学层次目标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早日实现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是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全校师生的殷切期待,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担当。全校师生将在“十四五”规划引领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奋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河南医专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据悉,学校自2020年底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各相关部门高度负责、相互配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经过动员部署、广泛调研、研究编制、征求意见、完善审定等环节,数易其稿后审定发布。

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汇总16篇)篇十六

一年来,县发展和改革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发改委的精心指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及县属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县发展和改革局紧紧围绕全县经济运行、项目建设、粮食安全、价格监测、产业发展、体制改革、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争取新作为,认真落实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年来,局班子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加强机关管理、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组织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首位,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一)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发展和改革局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有力推动复工复产达产,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特点预测预警分析,当好县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经初步分析,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6亿元,同比增长4.2%。预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8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10万元,同比增长4%;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亿元,同比持平;预计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0.7亿元,同比下降22%;预计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00元,同比增长6.2%;预计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5元,同比增长8.2%。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2020年,西盟县计划实施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2项,预计完成县内投资,其中县内投资11.63亿元,跨县投资1亿元,同比增长20%。

二是瞄准政策导向,项目储备加速扩容。县发展和改革局紧盯中央、省、市投资动向,提前谋划项目储备。截止目前,目前储备“十四五”规划项目495项,总投资685.1亿元;边境城市重大建设项目20项,总投资29.6亿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重大工程项目140项,总投资188.69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项目22项,总投资22.95亿元;2021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券需求项目23项,总投资29.7715亿元;2021年提前批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需求项目16项,总投资32.8684亿元;谋划智慧城市项目16项,总投资16.24亿元。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带动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1项,争取中央资金1.17亿元;争取省预算内基建项目1项,争取资金0.06元;争取省预算内前期工作项目1项,争取前期费0.0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项,争取资金0.9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案两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4个,估算总投资4.14亿元,拟申请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31亿元;正在编制“一案两书”项目5项,估算总投资12.92亿元,拟申请发行专债6.39亿元。

(三)粮食安全管理稳步推进。

2020年全县粮食收购预计1997吨(混合粮),其中:国有粮食企业预计收购730吨,军供粮预计收购7吨,个体涉粮户1260吨。预计完成粮食销售2004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预计销售737吨,军供粮预计销售7吨,个体涉粮户1260吨。

1.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取得成效。进一步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和粮食安全意识,根据《2020年普洱市国家粮食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内容和量化评分标准》要求,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并积极做好上报材料和接受考核的各项基础工作。

2.依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一是加强粮食市场监测;二是切实加强对县内市场的调查分析,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建立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机制;三是加强报告制度,特殊时期实行粮油价格、库存销售等信息一日一报。正常情况一周一报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四是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规定,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五是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证的年审工作,并加强对《粮食收购许可证》发放的管理,严格按规定进行粮食收购资格的受理与审核,对已发证的企业建立健全经营者档案,定期年审,确保了粮食质量安全。

3.做好粮食库存清查工作。根据云南省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及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存在问题整改“回头看”实施方案的通知》(云粮考核办发(2020)4号)和《普洱市2020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关于印发《西盟县2020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西发改发(2020)65号),按照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和分工,督促企业做好自检自查工作,按照检查的内容和时间、进度安排,督促企业做好自检自查工作,一是通过发改、财政等相关部组成检查组,按照“属地”管理和“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原则,严格依照国家规定对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的所有粮食进行了检查;二是认真按质、按量完成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通过企业自查和市级普查,我县的库存粮食质量良好,实物与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银行资金账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库存与货款相对应,无资金占用问题。目前公司代县政府承储县级储备粮(混合粮)650吨,通过使用粮食检测仪器对储粮进行认真检测,未发现霉变、虫粮等情况。

(四)加强价格收费管理。

一是完成清理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工作,转发并清理落实了降低一般工商业用电电价。二是继续做好全县收费统计工作,不断加强价格收费管理。三是继续开展市场价格监测。每周对农贸市场、超市等集市开展价格变动情况收集,定期开展重要商品价格日常监管,持续开展节日市场价格重点监测,确保节日期间物价稳定。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细化工作目标。按照西盟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20年深化改革台账及改革工作要点、重点要求,县发展和改革局细化台账分解到各责任股室,明确责任人、牵头领导,有效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严格按照县委改革办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同时积极做好深化改革工作情况上报工作。

2.加快推进改革。草拟上报了《西盟县建立投资运行机制完善投资运行预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实施意见》、《西盟县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实施意见》、《西盟县关于完善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一体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中共西盟县委、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西盟县关于制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西盟县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西盟县制定贯彻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措施》、《西盟县制定贯彻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的措施》、《西盟县关于加快放宽服务业准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

(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加强与企业联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与疫情重点保障企业对接,深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及时梳理上报《疫情重点保障企业资金需求表》并对接金融部门给与信贷支持。目前我县共有6家企业确定纳入重点企业资金保障名单,7家企业纳入复工复产支持推荐企业名单,合计贷款4640万元。二是严格落实重点疫情防控企业和复工复产企业贴息支持名单。省级反馈贴息名单共8家企业,已获得贷款的4家企业中符合贴息要求的有3家,积极同县财政对接具体贴息事宜。三是加快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实行贷款企业名单制管理有关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我县申报工作。

2.加快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根据2019年营商环境考核结果,针对本单位考核指标做好整改工作,同时根据《西盟县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好工作责任。二是按照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做好政务完善系统后台的事项,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积极报送云南省“互联网+监管+督查”系统、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后台的事项认领、完善。三是配合各牵头部门做好涉及我局的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佐证材料提供工作。

3.推进能源项目各项工作进度。一是加快小水电清理整改。按照《西盟县小水电站清理整改“一站一策”实施方案》的整改任务分工及时限要求,邀请第三方开展新厂河电站及新厂河二级水电站的竣工验收工作,同时配合县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办公室做好其他整改工作。二是根据《关于给予提供相关材料的函》(普发改电网函〔2020〕61号)文件要求,协助提供我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供应保障基本情况。三是协助普洱市供电局做好西盟县35kv南规变二期工程项目核准。

4.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抓好信用信息公开及“双公示”公开工作,结合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关于梳理规范权责清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成员单位的信用信息目录,及时将梳理的信用信息目录、信用信息数据发布在信用普洱网站。二是做好信用修复工作,按照国家、省、市推送的“黑名单”,做好失信主体的信用修复工作。三是监督、指导各部门做好10类行政执法类信息的数据归集和上报工作。同时协调好各成员单位,抓好信用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加快推进我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七)其它工作顺利推进。

1.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村(组)干部、挂包帮责任人及驻村工作队为主导继续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工作,积极组织、督促群众参加行业部门开展的种养殖技能与就业技能培训,让农户学知识、用知识,让农户学技术、懂技术并将生产技术运用于生产中。改变陈规陋习,倡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风尚,构建美丽文明新农村。

2.持续查缺补漏,加快推进“美丽县城”及特色小镇建设。西盟县“美丽县城”共规划项目32项,总投资4.54亿元,截止2020年底,预计实施项目26项,可完成投资3亿元(2020年预计新增投资1.1亿元)。通过对69项具体指标进行自评,预计可达97分。西盟佤部落小镇项目累计可实施10个子项目,完成投资7.3亿元。目前已落实到位资金6.38亿元(含1000万省级前期工作经费),其中企业到位资金4.85亿元,政府资金到位1.43亿元。

3.加强部门协调,完成绿色经济考评工作。由于绿色经济考评工作实行错年评价,2020年绿色经济考评工作还未启动,需等市级反馈各项指标后才能开展核算工作。县发展和改革局于5月份配合市绿色经济办完成2019年绿色经济考评工作,其中:绿色gdp总量为24.66亿元,同比增长84.19%,全市排名第10位(未含加分);2018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280.03亿元,同比增长26%,全市排名第9位;2018年绿色发展指数为81.09,全市排名第7位。

4.“城市大脑”项目有序推进。为加快我县政务数字化进程,县发展和改革局依托普洱“城市大脑”平台推动西盟佤族自治县县级平台数字驾驶舱建设。驾驶舱计划接入21个部门106项指标,在手机、平台、电脑中均可以实现免登录直接进入驾驶舱,为领导决策提供数字依据。目前,此项目招标谈判工作已顺利完成,正在进行合同签订和资金申请等相关事宜。

5.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持续改进干部作风。引导全局党员干部积极参加“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学习,督促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认真研读《***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意思想三十讲》等重要讲话精神。今年以来,县发展和改革局党支部共开展“两学一做”11次、讲授党课3次、召开组织生活会1次、党员民主评议会1次。

二是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增强引领发展能力。坚持订阅《党建》、《云岭先锋》、《云南党风》等党建报刊杂志,依托线上工作群、云岭先锋app等,推送微党课,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学习;积极选派党员干部参加省、市、县组织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使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进一步增强。

2021年,县发展和改革局将继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省、市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及时分析经济运行情况。

聚焦国民经济权重指标、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在促投资、稳工业、扩消费等方面加强研究,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全县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全县经济平稳增长。

(二)紧牵项目建设“牛鼻子”,全面扩大有效投资。

1.实行制度化管理,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县级领导联系挂钩重大项目推进制度,由县级领导牵头负责,采取“一个项目、一个联系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责任单位、一个推进方案”的项目工作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面推动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机制,做细、做实前期工作,抓开工、推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推进永业水库、哥老哨水库、翁嘎科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御景茗城、县人民医院等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大“美丽县城”、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东朗河水库、代格拉水库等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尽快竣工投产,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2.把握发展态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力度。重点结合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十四五”投资指标为基础,科学制定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及目标任务,全面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任务督查力度、要素保障力度,加快专项债券储备项目“一案两书”编制工作,推进排水防涝、文化旅游提升、医疗卫生等中央预算内项目的前期工作,提升项目成熟度,提高资金争取效率。同时做好“两新一重”项目谋划,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政策带动项目,用项目落实政策,全方位做好新时期投资工作,促进“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稳定增长。

3.加快项目储备。一是协调并配合供电部门做好我县2021年电网建设,主要做好农村电网改造、沿边边境电网建设、主城区电网建设、抵边乡镇(村)电网建设、对外电网建设及智能化电网建设等工作,积极争取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结合专项债券申报工作,协调工信等部门做好2021年专项债券的储备工作,积极争取项目。三是协调住建部门做好新建小区充电桩建设项目用地预留工作,加快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建设;配合住建部门做好我县2021年“两污”建设,主要做好西盟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协调加油站建设,做好在建加油站的监管工作,实现重点路段加油站合理布局,满足市场保供需求。五是加快推进我县医疗废物收转运行能力建设项目。六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数字普洱”改革建设的要求,按照市级统一部署,推动我县城市大脑建设并探索具有西盟本地特色的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

4.加强指标体系管理,完成各项考核任务。对照全省特色小镇考核办法、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全面梳理佤部落小镇“七大要素”、美丽县城四大目标69项具体指标,加快项目实施,补齐短板,确保各项指标顺利达标。

5.强化平台建设应用,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加强政策学习,掌握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不断完善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做到按时办结率100%,业主满意率100%。

(三)加大粮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力度。

1.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搞活粮食购销活动,特别是做好“惠民生,保供给”粮油平价销售工作,做好粮食管理工作,保证入库粮质量;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和智能化提升改造建设,提升储粮管理水平常态化。

2.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工作,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与县应急管理局协调完成救灾物资采购工作,做好救灾物资的保管、发放工作。

3.按照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工作要求,继续做好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救灾救济粮、学生用粮等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同时加强引导,督促公司积极筹措粮源,按时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任务,确保粮食供需平衡。

4.切实加强对粮食仓储安全工作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指导检查仓储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储存。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重点加大安全储粮、安全生产的督查力度,确保全县安全储粮、安全生产无事故。

(四)加强全县价格监测、监督和收费管理工作。一是持续做好价格监测和价格认证及价格政策宣传工作。重点围绕2020年价格收费中心工作,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二是根据上级要求,认真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

(五)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审核政策法规。

1.持续做好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续工作。切实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宣传政策规定,及时有效解决改革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的协调联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纪依法查处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和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予以严肃处理。

2.结合实际,草拟相关改革政策文件。继续完善2020年度深化改革工作台帐科目,同时认真组织完成2021年度深化改革工作台账。

(六)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全力抓好挂钩帮扶工作。

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紧紧围绕“一收入四保障两提升”,持续派驻干部积极开展挂钩村扶贫工作,重点抓好永业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继续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工作,积极组织、督促群众参加行业部门开展的种养殖技能与就业技能培训;继续想方设法为挂钩村发展找政策,建设找项目,产品找销路,切实为挂钩村的发展做实事做好事。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抓好挂钩帮扶工作。

(七)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

全力抓好信用信息公开及10类行政执法类信息公开工作,结合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关于梳理规范权责清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成员单位的信用信息目录,作为信用信息归集的依据,并及时将梳理的信用信息目录、信用信息数据发布在信用普洱网站上;同时协调好各成员单位,根据“应公开尽公开”的原则,做好10类行政执法类数据的公示公开工作,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数据的上报质量。其次做好信用修复工作,按照国家、省、市推送的“黑名单”以及县区行政处罚产生的对企业不良信息的推送,根据省级修复条例,做好失信主体的信用修复工作。

(八)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一是积极同县委组织部对接,做好县级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和智慧党建指挥中心建设工作。二是数字转型,以西盟城市大脑建设为抓手,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等方面,持续开展符合西盟特点的“数字赋能”建设,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九)抓好各项目标责任落实。认真抓好签订的各项目标责任任务的落实,稳步推进党建、党风廉政、巩固脱贫成效、河长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宣传思想工作、工青妇、老干等工作。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初三数学教学计划(模板18篇)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内容安排。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初三《代数》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其图象和统计

    2023年开业典礼主持人主持词(汇总17篇)

    主持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应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会议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2023年叔叔阿姨建议书(热门15篇)

    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能简单地充当复述或重复性的角色。这些范文中的意见建议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建设奥运场馆的叔叔们:叔叔们,

    最新医院护理协议书范文(18篇)

    护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护士们需要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请大家注意,这些护理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最新党员互评评语条(专业18篇)

    阅读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范本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心得深刻体会(专业15篇)

    学习心得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情,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下面是一些学习心得的实例,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动力和思维方式。20年来,毛卓云同志累计管理教育艾滋病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体会(专业2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刘秀祥1986年出生,2008年,刘秀祥曾因“千里背

    最新医药的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激励自己、改进自己。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和思路。医药SPD指的是医疗卫生材料及医疗器械专业

    最新又到一年离别时(优质23篇)

    精心构思和组织结构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要注重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九月的微风送爽,在您眼里的孩子们,此刻都已背

    最新小学生压岁钱(实用19篇)

    优秀作文能够展现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这个春节,我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