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FS文字使者2023年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自由朗读课文,与作者对话。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女娲造人》探究性教学案例实录

襄阳区黄龙中学李华枝

参与学生:黄龙中学七(4)班

本课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1:是从猿猴变的。

生2:是女娲造的。

生3:是上帝造的。

生4:是神创造的。

生5:是天使造的。

……

师: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从神话方面来说吧,中国神话说是女娲创造了人,西方神话说是上帝创造了人。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

师:我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展示图画),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你们也可以将她画的更美,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造人”的故事。

(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6: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生7:女娲为什么造出来的是“人”?

生8:女娲为什么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

生9:女娲为什么要让男人和女人配合创造后代?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谁能主动回答一下?

生10: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是因为女娲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很孤独,她想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让世间显得生机勃勃。

生11: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女娲为什么造出来的是人?因为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允许虚构或想像,神话是一种美丽的向往,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12:我回答第三个问题:女娲为什么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我觉得“人”这个字是象形文字,像人的模样,上半部是人的上半身,下半部是人的两条腿,“人”由此而来。

生14:我觉得分三步:女娲为什么造人?造人的方法是什么?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同学们跳读课文,很快找到了答案)

点评: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化被动为主动,很好。

师:我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

生16: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

生17:是一个工作勤奋的人。

生18: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生19: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生20: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生21:是一个有智慧、极其聪明的人。

生22:是一个手非常巧的人。

生23:是一个考虑周全的人。

……

生24:因为她有趣。

生25:因为神话给我们以教育意义。

生26:她文学性强,故事很美,人物很形象。

师:我归纳一下: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她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点评:对课文进一步研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理解更深刻,好。

师: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像,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

生28:她既然神通广大,为什么不叫天上的天兵天将帮她造人呢?

生29:我想她应该让天下大雨,雨点溅落到地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小娃娃。

生30:她本领既然那么大,我想她用手一指,地上的万物就变成人了。

生31:她吹一口仙气,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人。

……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神奇,这些方法的确比文中的方法高明多了,说明你们更聪明。那么我们再想一下: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未来50万年以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想像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生32:我想50万年后的人应该是没有头发吧,头发是烦恼丝,没有头发就不会有烦恼了吧。他们应该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环境污染的世界上。

生33:他们应该有三头六臂,聪明、有力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34:他们穿着超薄的衣服,这些衣服既散热又保暖,随季节而变化。

生35:他们不知道饥饿,生活在海底。

生36:他们长着翅膀,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自由自在。

生37:他们的皮肤会变色,感情起了变化,肤色就会变。

生38:他们住的房子吊在半空,想飘就飘,可以住在家里游览各地的美景。

生39:他们的头应该很大,手很小,腿很短,因为多脑力劳动、少体力劳动的缘故。

生40: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有特异功能,是超能力的人。

师:大家的想像很奇特,也千奇百怪,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把你的想像整理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就叫“50万年后的人类”。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点评:跳出课文的框框,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开阔思路,培养能力,好。

上完此课,我不禁为学生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像而惊叹。我们不能拿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学生,他们怪奇的想法连我们老师也自愧不如,教学相长,此话信然。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应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导朗读。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奇特而有趣。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女娲神话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体会这篇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会认“娲、藤”2个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看来同学们都有理想、有目标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说实话,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没好好想过以后准备干什么。因为我们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读完小学就考初中,读完初中考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我也没想过要是考不上要怎么办,幸好该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报道,是一个记者问一个牧童:你为什么放牛?牧童说,攒钱。记者再问:攒钱干嘛?牧童说,娶老婆。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说,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说:生娃,放牛!我那时候就感觉这牧童很可悲,我说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问我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不要像那个牧童一样!

幸好,我发现真像那个牧童这么想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我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义。

痴想隐秘凝成诱惑海潮喧腾攀上一瞬间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关键词蕴涵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8、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9、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体验失败或者挫折以后,要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11、“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2、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执着。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提问、总结。

1、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2、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板书:

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

(三)整体感知: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板书:山——海)

2、“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板书:信念、全新)

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举例子说明:大家到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没有?知道这些著名学府是怎么样的吗?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4、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山。(板书:山)

5、“山”又有何特点呢?——“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板书:铁青、无数)

6、“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铁青: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实现理想,得克服长期性和艰巨性。人们起初往往对此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1、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古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人类由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注音。(莽莽榛榛、神通广大、生气蓬勃、疲倦不堪、兴高采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藤”和“娲”,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女娲怎样创造人类?

女娲造出来的人是怎样的?

你认为女娲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开天辟地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单寂寞,她用黄泥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喜欢,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个生物叫做人。接着又造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的起因。开天辟地后,万物具备,世界上没有人类。

第二部分(2——12):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5):写人类广泛出现在世界上。

第二部分(16——17):写女娲把人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创造后代,使人类代代延续。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学提示:

1、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2、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鼓励学生脱离书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要求要生动详细。:

3、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二)体会神话想象的特点。

1、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想想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象。

四、交流感受。

学完本课,你对“人”及“生命”有何看法?

五、总结课文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六、当堂训练

请发挥你的想象,拟写一段女娲和她造的第一个孩子的对话。

板书设计: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补充建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知识目标

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都能对号入座。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不甚好。老是靠不到主题上来。)

5、那麽,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这道题开放性很强。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

现摘抄几则如下:

马茜茜: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为吾敬之人某某。

王彬: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徐云龙:村中之翼。

嵇姗姗: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于刚: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杨一帆: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七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