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梦幻泡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注重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教学实践中的变化和突发情况。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一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3、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对表示未知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一)问题导学。

1、初步感知,明确列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板书:位置)。

这是11班上课时的座位表,你能说说张亮同学坐在什么位置吗?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学情预测:1、用“第几组第几座”来描述;2、用谁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3、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

师:在数学中,我们有规范的说法。竖排称之为列,横排称之为行,列通常情况下从左往右数。请你指出第一列,第二列。行通常情况下从前往后数。指出第一行,第二行。

(在确定列时,就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了吗?

学生发现“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更简单明了。

师再指图中的两个学生,说说他的位置:巩固第几列,第几行。

师:第4列第3行是谁的位置?

活动2【讲授】点拨助学。

(二)、点拨助学。

1、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老师用(2,3)表示这位同学的位置。你能看懂其中的含义吗?

表示第2列,第3行(读法相同)。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她俩是不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数字相同,但先后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

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拓展延伸。

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继续简化,用方格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师:说出这一列同学的位置:(生说师写)(3,1)(3,2)(3,3)(3,4)(3,5)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3,几)引导(3,a)表示。

那这一行的同学该怎么表示?(a,5)(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交流互学。

(三)交流互学。

1、明确观察点。

师:现在我们回到教室,你能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吗?

预测:(2,5)(6,5)。

生说各自的理由,师引导:要想看班长的位置,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面对面)请学生站到讲台上,说一说,第一列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指一生的位置说出数对。

2、说出数对,全班找到他。

3、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比如: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课件)。

活动4【测试】检测悟学。

(四)检测悟学。

1、用数对(3,2)表示果盘的位置,那么樱桃的位置在(,),苹果的位置在(,),西瓜的位置在(,),香蕉的位置在(,)。

学生观察图示完成练习。

2、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所在列就是楼房的单元,行就是楼房的层数。

出示: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

(1)如果用(2,5)表示王老师家所在的位置,则宣老师加在(),马老师家在(),张老师家在()。

(2)姜老师家与马老师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又比王老师家高一个楼层,姜老师家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学生独立完成,做题中遇到困惑可以问老师或者同桌交流。做完后,课件出示答案,问:对那道题有困惑?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二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知道如何是收益最大;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感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或小组到家附近的银行做调查、网上调查。

教学用具:多媒体、堂上小组汇总用纸: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中,只要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内容,才是生动的最具创造性的素材。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也才真正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复习引入。

2:利息是计算方法?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生财之道。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怎么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多的回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与百分数》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调查最新的利率,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1:自己或小组为单位,汇报家附近银行最新的利率、国债和理财产品。

(给一个调查表学生自己填写,并用于小组讨论与汇总)。

2:汇报完后与课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3:提出问题,你知道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吗?

(学生根据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再汇报)。

综合网络的结果,调整理利率的原因大体如下:

a: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规划。如:为了限制房地产过热,可以调高利息。

b:抑制通货膨胀,调高利率,引导储蓄,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

c:控制外汇汇率及外汇储备,调高利率,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增加有利于人民币的升值。

活动(二)利用调查的利率来给李阿姨设计收益最大的储蓄方法。

1:带着以上的问题,让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方法?

3:各小组补充?

4:开始计算。

5:小组汇报你选用了那种方法,并把答案算出来。(温馨提示:理财产品有很多种,越高回报率的产品存在的风险越大)(同时板书)。

6:学生自己看结果选取最优方案(尝试成功的喜悦)。

7:总结:确定储蓄原则:

能定期不活期,

能长期不短期,

能国债不储蓄。

8: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老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活动(三)了解千分数、万分数。

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百分数,但你知道吗?除了百分数还有千分数、万分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页,自己阅读学习。

1:交流感知;练习本自己写千分号、万分号!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看自己能写多少个千分数和万分数!

2:尝试让孩子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千分数、万分数(自己准备好ppt展示)。

三:本课小结。

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本课的收获,并回家分享给爸妈知道,自己的理财经验。

四:拓展练习:

结合自己调查的利率表,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供自己六年后上大学用,并算出到期后的本息,明天汇报!

板书设计:

生活与百分数。

整存整取国债理财产品。

a:1+1+1+1+1+1a:1+1+1+1+1+1a:一次6年。

b:2+2+2b:3+3。

c:3+3。

确定储蓄原则。

能定期不活期能长期不短期能国债不储蓄。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四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

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

3.交流看法。

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

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1.分析第一个图形。

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2、分析第二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

3.分析第三个图形。

总结。

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

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2.易错题分析。

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儿歌《秋叶飘飘》课文《秋天》让学生谈对秋叶和秋天给人的联想。(秋叶多彩:美丽愉悦、欢快明朗;草木枯黄摇落:暗淡伤感;硕果累累:丰收喜悦)素有“小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牧也对秋天情有独钟,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8),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助学》的预习积累。

(三)学习诗作:

一读:识秋物,赏美景。

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驻足。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二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这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一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学生回答之后师作结:

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一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10、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再读:嚼字词,参妙意。

11、学生再读诗作,师作总述过渡:

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一句写景,是近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12、细节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枫林晚”与“枫林美”的区别。(《助学》)。

(2)“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不同。(参看《教学用书》)。

提示:引导学生去说,切不可直接讲明。

13、小结: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描述诗的内容。(见《新教案》)。

14、学生背默全诗,教师点评指津。

(四)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六、课堂练习:《助学》学习测评部分题目。

七、课堂小结:让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感悟启发。

八、布置作业:完成《助学》学习测评中余下题目。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六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教学建议: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如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材安排了折纸的活动,通过学生的折纸,获得其中的折痕,应该说,这些折痕都是笔直的。然后对这些折痕作不同的处理。有两个端点的称为线段,只有一个端点的为射线,没有端点是直线。这些活动对学生建立上述三个概念,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

又如在平行线的认识上,安排了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引出了平行线。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移一移、折一折等活动,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是互相平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平角、周角以及量角与画角中,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以提供他们形象地认识抽象概念的平台。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题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是学习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

如学生在操作活动后逐步认识了直线、线段与射线,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汽车的灯光、到一条笔直的公路(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学习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p18)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像学生经常有所接触,但在学习了平行线后,再来说一说这些图像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习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p21),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习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的身边的事例中进行学习,是学习本单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

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但为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材仍安排了较多的`自主探索的题材,通过学生独立、或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如学生在认识垂线的概念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的内容(教材p22),请学生自己在公路上设计确定一个车站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是从一点到已知直线中,距离是最短的。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结论性语言教材并没有出示,而是通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这一认识。所以,在开展这一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几个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从中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又如在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的小鱼平移活动(教材p17),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需要学生在方格纸上自己摆一摆,通过摆的过程,来寻找互相平行的线段。当然,寻找的活动需要学生自主地探索,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说一说互相平行线段的特点。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七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述,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务必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潜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透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潜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潜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样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样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齐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样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是怎样明白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此刻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样明白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齐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生处。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此刻,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齐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明白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透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此刻,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此刻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能够站起来,也能够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述风景的古诗有很多,此刻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期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必须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

景:{白云-人家。

枫林-霜叶。

情:热爱-自然。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八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九

二 教学目的 。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探究兴趣。 。

3.背诵《水乡歌》,熟读《小山村》回答课后的问题。 。

4.自学故事、自读短文,理解内容。 。

5.培养爱问的好学习习惯。 。

三 教学重难点:没有拼音辅助认字是训练重点;记忆30个识记生字 。

四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卡片等。 。

六 课时安排 。

课时分配共6课时 课题 课时 。

《小山村》 2课时 。

《水乡歌》 2课时 。

语文天地 2课时 。

《小山村》第一课时 。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诗,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

2 自主识字。 。

2) 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

5) 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

6) 用“        ”组词。 。

3 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 。

三 再读,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 。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

五 复习巩固生字。快速认读字、词。 。

《小山村》 第 二 课 时 。

一 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轮读、指名读(主要针对那些学习稍困难的学生) 。

三 指导书写生字。 。

1 比较分析那些的字的字形、笔画、笔顺。 。

2 观察每个字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

3 范写,边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字。 。

四 作业 :1 练写生字。 。

2 整理识字卡,把“イ  ミ 提手旁 ”的字归类,看看自己能人多少个。 。

《水乡歌》第一课时 。

四. 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习语言。 。

1. 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读通顺,遇到不流利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

2. 齐读课文,想想水乡什么多。读完后,用笔标出关键词。 。

3. 师生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意境。 。

师:水乡什么多?生:水多。 。

师:什么样?    生:“千条渠、万条河……” 。

师: 水乡什么多?生:桥多 。

…… 。

六. 背诵课文。   七 质疑。    八 快速认读生字卡片。 。

九 作业 :“咱们的家乡什么多。”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

《水乡歌》第二课时 。

一 复习。认读生字卡片。指名认生字组词。 。

二 练习。说话练习:“我爱江南,因为……” 。

三 指导学生写生字。 。

3 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参考相关资料画一幅江南水乡的风光画(选作) 。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来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热爱。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历经风雨的索桥,给300年后的人们传递着温暖,惊险的铁索桥,表达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白鹤梁的悠悠往事,牵动着后人珍惜古老文物的情怀,神奇的兵马俑,展示出艺术的迷人风采。一处处遗迹,浸润着民族的精神烙印。五篇课文,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述、说明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从遗迹入手,追寻先人足迹,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浏览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长城赞》                       2课时。

《索桥的故事》                   2课时。

《我站在铁索桥上》2课时。

《白鹤梁的沉浮》2课时。

《秦始皇陵兵马俑》2课时。

辅导写考察报告2课时。

召开报告会2课时。

长城赞。

这是一副长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在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体会上下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及深远的意义。积累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中国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对联的上下对仗。

教学构想   鼓励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课前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课堂上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朗读,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小黑板,录音机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长城的知识,了解对联的常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3、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二、初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师范读对联。

2、指读课文,正音。

3、质疑。

三、精读课文,感受雄伟。

以“课文上下联分别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为切入点,统领学习。

1、指名读课文的上联,思考: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从长城上你看到了什么?

3、有感情朗读上联。

4、指名读下联,思考:读了下联,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具体理解“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

6、你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丽?

四、美读成诵,深切体味进行有感情地朗诵。

1、指导学生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正确断句。

2、课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板书课题后交流资料:如长城的长度、历史、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同时引导学生在查资料时要查阅具有权威性的资料。

3、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4、生自读,师领读。学生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

5、生再读,指生读。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交流。如:巍峨丰碑、长龙烽垛、隘口。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在书上标出来。

交流:上联纵写(时间)长城的历史,赞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下联横写(空间)长城的气势,赞美长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学生默读找出:起春秋,历秦汉,及辽远,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感受修筑长城的历史悠久。

引导学生感受修筑长城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默读下联,然后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长城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回顾长城东达黑龙江,西至新疆,南到湖南,北达内蒙古,时而遨游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穿行于戈壁莽原上,时而又休憩在沙浪翻滚的沙漠之中。

让学生结合下联后面的语句感受到这条象征中华文明古国的巨龙,跨越了中国的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纵横十万余里,起伏奔腾,其实壮丽磅礴,确实是人类的一大奇观。

学生练习,然后以同位互读,男、女声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背诵此文。

作业设计。

1、熟读成诵。

2、交流长城资料,小组合办手抄报。

3、查找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板书设计。

长称赞。

罗哲文。

上下两千年 巍峨丰碑 (时间)。

纵横十万里 壮丽奇观 (空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交流资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背诵课文。

二、交流资料。

1.交流有关歌咏长城的诗词。

2.交流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三、默写课文。

在背诵的基础上,检查默写课文的情况。

1、指名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体会对联的特点。

你发现这幅对联有什么特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顺序。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这幅长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表达了对我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

五、交流“我的视角”。

1、全班交流,填写“我的视角”。

2、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思考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六、教师推荐阅读:

《过八达岭有感》(明熊伟)。

《诗三首》(清魏源)。

《登万里长城》(清康有为)。

通过资料的共享,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城的气势雄伟,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学生默写课文。同位互相检查。

改错。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3、读写结合小练笔。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长称赞。

第一小队 第二小队 第三小队 第四小队。

(标出加分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一

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数100以内的`数。

(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

教科书第6页得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输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书,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一、揭示课题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好在那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

小组讨论后再班内交流。

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这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天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看谁数得又快又对,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这么多星星,怎样数呢?学生数过后,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十几的数,先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在告诉全班同学。

5、想想做做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五、总结评价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几的数,把它告诉老师或同学。

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够强,时间安排不够。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二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一课时。

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

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

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

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但我却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

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

7、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

第九课的论据:

第八课的论据:

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

名:出名。

斯:这。

馨:指品德高尚。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字词听写题: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三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自然美景图片。

教法:朗读法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一会变成。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云、云、云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板书:

小时候 大自然 引起幼稚的幻。

大自然少年时 奇异的情感。

心中最美的诗 青年时 微妙的音符。

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读后。

每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可回避地面对三种客观环境,一是家庭;一是社会;再一就是大自然。

对襁褓期的婴儿来说,社会是遥远的,大自然是未知的,他朝夕可见的是妈妈甜蜜的乳头,轻柔的双手和满含笑意的眼神。

等到懂事的童年来临时,会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社会是生疏的,大自然则是无比神秘的。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就是作者从一个世纪前的亲身经历中精心切取的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接触大自然的纵断面。在短短的7段文字中,作者自述了童年对大自然的幻想,少年对大自然的梦想,青年对大自然的遐想。

读者对作者的喜爱与痴迷,肯定会感同身受;但是不会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竟然写到足有40余处声情并茂的自然景色。诸如,在描写客观的自然界时有:白云、晓雾、雾色、海、海岛、沙洲、湖沼、莫愁湖、湖光、水边、地气、森林、山色、峰峦、峦影、清凉山、石头……在描写自然界的装饰与建筑时有:小城、垂柳、华灯、扫叶楼、雨花台、远寺、白帆……在描写时间与季节时有:初春、星期日、清晨、黄昏、晚霞、落日、落照、月光、月下、夜……在描写空间与地域时有:天空、郊外、桥畔……除了这些有目可以共睹的景象之外,还回响着有耳可以同听的钟声和箫笛声。

作者几乎是在不经意间把读者领入出神入化的自然景色里,他一方面给我们展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精美画卷,另一方面还以神来之笔,或贬抑或张扬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课文的1、2段,写的是作者充满幻想的童年。他不喜欢读书,不知道诗,却偏爱上天上的流云、地上的垂柳;爱上风烟的清寂、湖山的秀丽;爱上落日的余晖和远远的钟声与箫笛声。他竟然幻想“做一个‘云谱’”,幻想“和那窗外的月光、雾色融合为一体,飘浮在树林间,随着箫声、笛声远去……”

课文的第3段,写的是作者充满梦想的少年。他基本没读什么书,也没听过诗,只是坐着幻想的魔毯,继续做着奇异的梦。

课文的第4、5、6、7段,写的是作者充满遐想的青年。他大病初愈,已然开始读书深造,不仅自己喜爱读诗,而且喜欢给别人读诗。他的思想转向辽阔的海、远去的白帆,化入湖光峦影,绘出诗情画意,在他的生命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此刻,大自然是心中最美的诗,作者也成为讴歌大自然的最美的诗人。

作者宗白华生于1897年,他的7岁至17岁,应是在1904—19xx年期间。作为距离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的小学生,去理解他们祖辈都没有赶上的时代,显然是勉为其难的。而且,今日的小学生已远非昔比,科技进步到影视时代和数字时代,他们已能较早地接触形象中的社会,甚至很小就有机缘跟随大人去游历名山大川,从而有了辨别是非区分美丑的实感,甚至形成价值观念的雏形。

据此,教师应该看清当代小学生认知中的长短,组织实地观察或运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让大自然走进学生的心里,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生动活泼地进行美的教育。

大自然是作者心中最美的诗,也是广大读者心中最美的诗。美感的特征不但具有直觉性,而且具有愉悦性和超越性。当作者“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雾色融合为一体,飘浮在树林间,随着箫声、笛声远去……"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时我的心最快乐。”作者从悟到“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到“充满诗情画意”,到“结成微妙音符”,到“灵犀一点,脉脉相通”,不仅是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恰恰是美感的超越。

在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本课时,自然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要素。从文字的感知到生活的感知,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是创作之母。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家的天梯。”学习《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须要找出那些展现联想与想象的语句,并从语境反观作者的心境与再创读者的心境。

在本课,联想与想象的例子俯拾皆是。“天上的流云,一会儿变成海岛沙洲,一会儿变成峰峦湖沼。”这种云龙苍狗的变幻,属于相似联想。“一种遥远的情思吸引着我,让我在森林里、在落日的晚霞里、在远寺的钟声里有所追寻。”这种似远如近的映像,属于接近联想。“夜里,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又是凄凉,又是幸福,与远远的箫笛声融合在一起,则属于对比联想。

这些联想与想象,自然植根于对自然美的基本形态的细心观察和持久积累,但同时它也发酵于审美者的情趣与体验。在《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中,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千姿百态。“天上的流云,一会儿变成海岛沙洲,一会儿变成峰峦湖沼”“清晨晓雾弥漫的海,落照里白帆掩映的海,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显示着美的壮丽;“那四周的山色浓丽清奇,似梦如烟;初春的地气,在山水里蒸发得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个透明体”,体现着美的幽静。

大自然是如诗如画般的优美,它需要优美的人以优美的心境去激赏。人们在柔媚、和谐、宁静与秀雅中,去领略心旷神怡的愉悦,去陶冶高尚隽美的情操。作者历数了童年到青年的“华灯一城梦”,其用意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和力图感染读者的“明月百年心。”

教学内容:向往绿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难点: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五、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话描绘它。

板书:

我喜欢绿色、迷恋绿色。

向往绿色。

绿色生命的音符“我”心中的一首诗。

教学内容:古诗四首。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四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二、读熟诗句: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四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板书:

晚日。

晚春江 情寄友人 远山晚景 绮丽。

春草怀恋家乡。

望乡。

作文教学内容:作文我爱大自然。

目标:

知识: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美景,通过自己观察,了解它的它的特征,然后把观察到的写出来。

能力:练习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通过观察与描写自然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能把观察到的写具体,并有一定的顺序。

教具:例文 教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三、同学互动,激活思维。

1.准备:自由介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初步说说从哪些方面展开?

2.分组:喜欢同类景色的同学分为一组,小组内交流,选择表达方式。

3.互助:有困难的小组可向其他小组或教师求助。

四、交流展示,互评互长。

1.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观察的景物的奇特,介绍其特点。2.分小组展示,评议。

3.提示写法。(1)注意介绍景色的奇特。要抒发你对大自然的赞美。

(2)可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写自己亲近的自然往事。

(3)可以写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倡议与措施。(4)注意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4.学生动手写作。

5.引导评改:

(1)请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修改作文的,推荐修改方法。(2)请学生用推荐的方法修改本次习作。

(3)评改示范:

a.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自己修改,疏通语句。  b.同桌互相修改。 c.开展美文赏读活动。

板书:

把你喜欢的自然美景奇特写具体。

我爱大自然把自己和所写的自然景色联系起来,表达你对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自己的描写的景色,自命题目。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四

《骄傲吧,祖国》讲述的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争的荣誉的事。

课文有这么一句“我们身背二三十千克重的登山装备,脚穿四千克重的登山靴,在光滑而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课前预设是通过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背着沉重装备攀爬冰坡的艰辛。但讲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那不还是好事吗,南极的风那么大,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就不会被风给吹跑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很突然,没有准备,转念一想,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有的同学对登山的艰辛理解还不深刻。课堂上需要解决。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装备重到底是好事还是困难。

通过讨论引导:

1,南极的风确实大,但会不会大到每时每刻就能把人给吹走这种地步。同学们讨论不会,假如这样的话科学家都不用去考察了,因为人一下地就会被风吹走。

2,让学生想象自己背六十斤重的背包,再穿八斤重的鞋子去春游或爬山,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都说那肯定太累,玩的也不开心。我反问,那在暴风雪中爬冰坡不是更累吗?这不正是说明科考的艰辛吗?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课后想想学生的质疑和课前预设不符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更加深学生对登山之难,科考之难的理解。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六

设计思路。

回顾报告写法――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一、课前回顾。

二、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

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感兴趣的话题吗?

生交流,说明原因。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趣还真广泛,下面同学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成研究小组。

学生找伙伴。

师:同学们,在拟定计划书之前,请想想你们都要搜集那些资料,到哪去搜集呢?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是调查、访问、记录、摘录、网搜等。

师:下面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好工,每人负责好搜集的资料,从哪一种渠道搜集资料,开始拟定计划书。

生分工,拟定计划书。

三、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筛选标准: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这个资料已由还是未有;资料中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撰写时可以仿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成四部分,努力做到问题明确,方法恰当,结论清楚。

报告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个同学执笔,然后集体讨论修改,完成小组合作的成果。

教后记。

优点:学生喜欢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

缺点:撰写调查报告有一定困难。

第二单元教案I(优秀17篇)篇十七

1.学习“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认识“站、坐”2个生字。

2.认识笔画撇、弯钩,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耳”、“手”。

3.了解我国的京剧文化,激发学生对京剧文化的兴趣。

1.认识笔画:撇、弯钩。

2.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耳”、“手”。

一、复习导入。

1.生字复习“口、耳、目、手、足”(书空笔顺、口头组词)。

2.昨天我们认识了有关人的器官名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人的姿态动作的知识。

二、播放歌曲《中国功夫》,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播放歌曲屠洪纲的《中国功夫》。

2.了解歌曲中的歌词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名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相机出示这两句话。

3.师介绍:这两句话是古人规范人的良好行为姿态的一种标准。

【设计意图】。

用歌曲引出学习内容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情。

三、学习名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1.学生自由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习“站如松,坐如钟。”

2.学习生字“站、坐”。

(1)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区别。

(2)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左右结构。

(3)给生字扩词。

注意名言与生活相结合,感受古文之美,古人之智,激发对国学的热爱。

3.结合近期的常规训练加强理解,边读边练习坐姿和站姿。

4.读名言,学习“行如风,卧如弓。”,出示图片理解。

5.师相机补充介绍这句名言的意思: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象弓一样绷直身体。

6.结合图片加深理解并简单介绍我国的京剧文化。

【设计意图】。

把学习和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名言并以名言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一举两得。

四、认识笔画,指导写“耳”、“手”字。

1.出示生字“耳”和“手”,学生观察。“手”的'第一笔平撇,第四笔弯钩。

2.认识笔画撇、弯钩,师范写笔画,生练写。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讲解(“耳”字写的时候里面的两个短横间距要均衡;“手”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弯钩压在竖中线上,第一笔撇为平撇。)。

(2)学生根据课本中的田字格生字书空笔顺。

(3)写字操调姿(师巡纠姿)。

(4)学生在课本上练写,师巡指导。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超级糖果屋(实用19篇)

    幼儿园小班是孩子们开启学习之门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开始了解世界、认识自我。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小班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启发和借鉴。每个糖果都有自己的衣服,有

    语文我是一只小虫子教案(模板15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和工具。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教学验证和调整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1、会写“尿、净、

    预防地震中班安全教案范文(20篇)

    中班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教学技巧,能够灵活应对幼儿的需求和反馈。如果您对中班教案的编写不够熟悉,可以看一些范文来提高自己的水平。1、在看看,说说

    课文打电话教学教案(实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份详细规划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教学工作的文件。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农村书记年度述职报告(热门18篇)

    撰写述职报告时,需要注意逻辑清晰、语言简明扼要,要突出重点,使上级和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工作情况。如果你正在写述职报告,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八年级生物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实用19篇)

    教学计划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

    幼儿园教师家长会的发言稿大全(18篇)

    家长会是家长和老师之间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桥梁,通过此平台可以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以下是一些精心整理的家长会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尊敬的各位家长,

    2023年幼儿园区域活动教案范文(23篇)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教学内容合理性和教学质量的基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选的幼儿园教案示例吧。圣诞节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阳神密特

    小学一年级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的教案(模板15篇)

    编写教案是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准备的过程,它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参考范文来了解一年级教案的编写规范和技巧。下面老师简单提几点必要的要求(日后可以逐

    中班美术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的歌唱家(模板20篇)

    中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接下来是一些中班教案的编写要点和示范,欢迎大家交流和讨论。核心提示:《乘风破浪》是湘版小学美术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