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影墨

教案应该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教师在编写初二教案时要注意突出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二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三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四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五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六

我国的三大自然和经济区是选修2地理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2第一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始了。我们也开始了高三地理选修课的学习,从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的地理学习,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建造地理知识大厦的材料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要构建大厦了。以前我们多是去单独的去看问题,现在我们要综合的看问题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结合,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我们从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来,知识更加综合,问题更加接近实际。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第一单元的学习。

[板书]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播放一组中国的自然,人文图片。

[讲解]由这组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景观各有特点,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也是各有千秋。这就是我们该单元所讲的区域差异。那么就让我们从自然方面开始吧。

[板书]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提问]初中时我们讲了我国的地形,那个同学能谈一下呢?

[归纳]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承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同时同学们考虑它的划分与三大阶梯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板书]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讲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同样,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也要变化,如气候的变化,会使土壤,动植物等都发生变化。看幻灯片(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土壤)。

[讲解]看到雪松,黑土地想到东北;看到骆驼刺,沙漠想到西北;看到椰林,红土想到南方。不同的植被土壤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正如课本上所说“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那么什么要素起决定作用呢?在我国,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它们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同学们看p3第二段,总结一下,回答我让你们思考的问题。(此时,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

[总结][板书]划分标准不同[叙述]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区的特点,咱们来看一组图片(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

[总结填表]。

活动。

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

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该区较脆弱,易受破坏。

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叙述总结]通过本节学习让我们学到了怎样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各大自然区的特点。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我们学到了一些地理学的方法。深刻体会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布置作业]思考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来考虑一些现实问题(如你对西部大开发在自然方面的看法,对南水北调在自然方面的看法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2、使学生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3、使学生明白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4、继续加强学生的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疑点:

1、重点: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西北干旱半干区的东西差异;。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2、难点:理解陆地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挂图;各自然区景观图片;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并多种教学法的结合。

六、教学步骤。

[总结导入新课]我国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它们的划分是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引起的,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基本要素。各区的特点刚同学已从植被,水文等方面叙述了。现在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引起的,同样在各区内部仍有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这样各区的内部会怎样呢?现在我就来学习。

[板书]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叙述]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时思考为什么在同一区会有这些不同的景观。

[活动]播放图片(热带季风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讲述]看了这些图片,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些都是东部季风区的景观,可表现形式却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就要从头说起,我们学习过由于太阳的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式不同的,正是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纬度的景观不同。在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很大,所以差异就很明显了。这正是由于热量条件变化的原因。同时,在本区的北部气候湿润程度随着局还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成为东西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北向南,我们将该区划分为四个自然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现在同学们看课本p6-7总结各区的特点。

[板书]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北部湿润程度)。

2、分区及特点:(表在课件上完成)。

 

活动。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主要产品。

大豆,玉米。

小麦,棉花。

水稻。

咖啡,可可椰子,油棕。

 

 

 

 

 

 

 

[叙述]同学们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的原因是热量条件变化产生的,那么西北干旱半旱区的内部又是怎样呢?让我们继续看一组图片。

[活动](播放图片:草原景观图,荒漠景观图)。

[叙述]我们刚看到的两幅图,都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景观,可一个是“风吹草动见牛羊”的大草原,一个是“大漠孤烟直”的凄凉荒漠。差别巨大是为什么呢?是东部季风区的南北热量差异吗?不是,因为它们几乎在同一纬度,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本p7-8。

[归纳]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东部季风区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是离海洋远近造成的,也就是水分变化。随着水分的变化,从东到西,植被这面“镜子”可充分的体现:。

[板书]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干湿程度:分区。

生产类型。

畜牧业,旱作农业。

绿洲农业。

主要产品。

牛,羊,奶制品。

旱粮,葡萄,棉花。

 

 

 

 

 

 

 

 

 

 

[叙述]我们学了的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都是水平地去看的,现在我们从垂直方向看一看,又会怎样呢?那咱们到青藏高寒区去看看。青藏高寒区也存在着水平方向的分异,由于地形和海洋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在青藏高寒区有很多高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那里,这使得该区的垂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不同的自然带。由于这种垂直差异的显著,使得该地的人类活动也受其影响,河谷耕作,高山放牧,可见人地关系是多么密切啊,这就需要我们和自然和平共处,只有人地关系协调了,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板画]三、垂直分异:

[总结]:今天我们到三大自然区内部走了一趟。使我们更加感到自然的博大和多姿多彩。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域性的鲜明的学科特点。

[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的两道题。p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

中部。

西部。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

中部。

西部。

最快。

较东部慢。

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板书]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

位置。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补充说明]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请同学们看图1.17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它的意义是:

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

[板书]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出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作业布置]:从传播媒体上搜集有关本地与东部、中部或与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七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材知识结构由“三级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省级行政中心”四部分组成。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必备知识、基础知识。掌握这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各章教学创造较好条件。是掌握中国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从地理教学过程来说,要学习中国地理,必需首先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形成我国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特别是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因为空间位置制约着一个地区的自然和资源环境,并影响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专题内容,学生并不会太生疏。因为在小学学习过,很多名称在日常生活、读书读报、看电视也都接触过,因此可以说除了三级行政区划知识学生是一知半解以外,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知的。但如果离开地图,学生就难以全部默出,而且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分布和简称了解不确切,对我国行政区分布未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往往张冠李戴,搞错位置,还有对我国各省区轮廓特征注意不够,分辨不出,对简称中一些名称易写错、读错。不过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会感兴趣的,如能用活动、游戏、竞赛、评比方式教学,学生积极性会很高。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本节内容涉及到很多的地名,对于一个刚接触中国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还是生疏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训练熟悉掌握。同时应该避免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地名与地图上的位置不能紧密联系。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九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一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

第二组:(女生做)。

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1、物质由_________组成。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___力。3、分子间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1、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2、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然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

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2、固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液体没有________却有一定的_________,气体既没有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

3、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三个物态变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属于液态的是()。

a、冰b、铁钉c、树木d、啤酒。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二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并使知识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较复杂,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中国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平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近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近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四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1、学生的基本知识检查,重点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普遍掌握;

2、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要求认真和方法正确;

3、学生的基本知识应用能力,针对普通型应用题,强调单位换算、解题格式等;

4、学生的实验探究分析和基本技能,要求知晓环节、增强探究意识,并且理解实验过程。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基础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学习,但缺乏主动学习性。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答题规范性存在大量的问题。

三、各章节的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三要素;超声波与次声波;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声速及回声的相关计算运用。

第二章(物态变化):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物态变化及现象分析(其中对晶体熔点、凝固点和熔化凝固图象分析;水的沸腾中沸点的理解作突出强调)。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作图分析;生活中的透镜运用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的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基本应用。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道。

四、复习的基本要求:

1.梳理各章节基本知识,形成结构,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细讲多练,技能知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明确;

3.注意纠正学生学习及考试中的错误心态,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综合性进行课堂练习,分析讲解中加强学生的练中记忆、练中巩固和练中归纳能力。

五、具体措施:

1、抓住课本,夯实基础.

先由学生看课本再现知识,再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以点代面,突破学生的薄弱点,教材中的难点。完善学生物理知识结构,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便于学生记忆。一般性的考点通过练习再现,重点、难点以例题形式出现。

2、把握重点,专题复习。

3、针对考点,强化训练。

4、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精讲巧练的教学模式。采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和练习,去感知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疑难并提出,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疑问去精讲点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做好了期末考试之前的复习计划,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好时间进度,与老师一起共同进步。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五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六

教学环节及步骤

时间安排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3分钟通过复习使学生能

够熟练掌握上节课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督促群体落实知识,注重互考实效。抽测学困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互助。结对互考,落实知识。个别学困生代表小组进行组间交流。对学生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导入新课由复习问题引出新课。

了解学习

目标引导

学生解读

学习目标齐读、解读学习目标

17分钟通过预习使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地理知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双色笔做好标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

学会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0分钟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3、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你知道哪几条河?

4、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教师讲解原因?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场各是什么?

2、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畜种各有哪些?

3、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及主要的农业区?

4、完成p10活动题1

【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

【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及干旱的图片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及“三江源”的图片

【展示】日光城拉萨的图片及丰富的太阳能。

【展示】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

结合课文和多媒体展

示,用读图分析的方

法解决学案问题1、2题。

(学生上黑板板演)

结合学法指导,解决学案问题。

展现问题的小组代表,不仅要说结论,还要说解决问题的操作、思维过程

学案问题解决后,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

如时间充裕,学生总结;

时间不充裕,则倾听老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1、学生在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牧业为主很好理解,但是在理解这些地区为什么还会有农业可能会出现问题,给学生及时点拨。

2、西北地区气候及成因、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及成因、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原因、分析内蒙古草原和青藏地区草场不同及成因需要教师精讲完成。

反馈

5分钟知识梳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解决监测与运用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学生条理意识不强,教师要注重指导。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

2、了解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的矿产资源。

3、了解我国巨量的化学资源以及如何保护“蓝色国土”及其保护的意义。

重点。

难点我国海底资源的储量及海洋资源的利用。

了解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资源选择扫描《中国近海资源分布图》、《中国海洋》、剪辑《郑和下西洋》、《人与自然》、《海洋知识》等几个片段。

预习设计收集有关海洋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教学反思或修改意见。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看书71页,了解我国海洋生物的知识。问:

1、我国海洋生物有多少种?鱼类有多少种?其中经济鱼类有多少种?

2、我国的四大海产是什么?

3、我国的最大渔场是什么?

4、舟山渔场有哪些条件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

5、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为多少?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有哪些?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看71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分别是多少?

2、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分布在哪里?

3、我国已发现滨海砂矿多少种?

4、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有那几种?

5、我国发现的各类砂矿床有多少个?

6、我国探明的'砂矿储量为多少?

三、具量的化学资源。

问:为什么日本对周边国家不断的进行挑衅?谈谈你的看法;。

看书72页,找到我国两个代表性的盐场,谈谈你对海洋化学资源的认识。

四,保护“蓝色国土”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四大海产四大渔场。

2,海水养殖。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海上油气资源。

2.海上砂矿资源。

三、巨量的化学资源。

四、保护“蓝色国土”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我设计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1.物质存在的状态。

2.物态变化。

3.用微观模型解释物态特征及物态变化的原因。

最后,练习巩固。

§1-1物态。

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情景1:观看影片。

对冰加热,熔化成水,再汽化成水蒸气。

问题:冰去哪了?水又去哪了?气从哪来?

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过渡: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情景2:物体分类(学生活动)。

出示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

观察分好类的三堆物体,思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引出:固、液、气的不同特征。并填写“固、液、气特征表”。

固、液、气特征表。

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形状体积一定体积一定形状没有固定形状一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

二、物态变化。

情景3:再次观看影片《水的变化》。

问题1:物质存在的状态总保持不变吗?

问题2:在什么条件下,水发生了状态的改变?

引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发生变化。“温度变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条件。

三、用微观模型解释物态特征及物态变化的原因。

设问: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

情景4:观看图片“物质的微观模型”。

四、练习。

布置作业:

p41~2。

练习册本节练习。

初二地理第一章教案(优秀19篇)篇十九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1课时。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板书]

[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银行营业经理工作总结(模板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

    建委精神文明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精选19篇)

    对于团队而言,月工作总结是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工作进展和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让我

    业余大专生自我鉴定(实用17篇)

    范文范本是用于参考和学习的典型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写作范本的信息,以下是一些不错的资源和网站,可以供您参考。

    黄果树瀑布参观心得感想(优秀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去过很多地方,比如充满民族

    初一以责任为题(优秀16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是作者对某个主题或事件的叙述,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充分展现自己的文笔和思想深度。

    入团申请书完整版(热门20篇)

    通过入团申请书的撰写,申请者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明确自己对团组织的认识和期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入团申请书样本,请大家参考。尊敬的团组织:我是_

    档案管理暑期社会实习报告(优秀24篇)

    实习报告是对自己所从事实习工作的评价,也是对所在企业的评价和建议。实习报告的范文展示了学生对实习过程的真实记录和感受,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xx年7月19日

    写让我敬佩的一个人(通用17篇)

    优秀作文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写作者才华与思考能力的展现,每次读到优秀作文都能让我受益匪浅。优秀作文是一片璀璨的明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读到优秀作文

    公务员局年终述职报告公务员局述职报告(优质14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问题和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总结。这份述职报告范文是作者对自己工作表现的真实反映和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成功的姿态小学六年级(实用17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并学习。记得那是去年三月份的一天,我报名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