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雨中梧

教案的评估和反思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它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一

《纸的观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纸》中的第一项活动,它是从“观察一张白纸”开始,让学生详细观察描述一张白纸有哪些特点,然后比较两张不同纸的主要区别,能用数学的.测量方法科学的比较纸的厚薄,进而寻求各种纸的共同特征: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探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整个教学设计主要由三个观察活动组成,以纸的观察为主线,把重点放在比较各种纸的不同及观察纸的纤维上,把难点放在寻求纸的共同特征上。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能做到依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情境――观察思考――预测论证――总结深思的四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展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平台,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果,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观察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由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报告评分。培养学生在观察后及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更完整了。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二

科学概念: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每个小组准备: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

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

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

3、揭题:

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玩摆。

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猜想: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我们的研究方案第()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

摆摆动的快慢与是否有关。

我们的猜测: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展开研究。

师: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能眼花,尽量数准了,即时记录。最后完成的小组整理好材料,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比比哪个小组研究过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准确。

生:自主实验。

(1)研究摆线长短。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的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2)研究摆锤轻重。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严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不谋而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祝贺你们!

五、巩固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能。

师:(出示大屏幕)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确呢?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发现新现象,产生新问题)。

师:还有这样两个摆,绳子一样长。猜测:他们摆动快慢一样吗?

生:一样。

师:老师做,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有发现请马上举手。(演示实验验证)。

生:不一样快。

师:为什么?

生:摆锤的长短不一样。

师:实际上摆的长度并不只是单纯的摆线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师:关于摆还有很多奥秘,同学课下想继续探究吗?

生:想!

师: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无关。

摆绳的长短有关。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四

教学准备:

1.纸巾、玻璃杯、筷子、毛巾、报纸,每人1份。

2.古代造纸的影像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收集的纸样和查阅到的资料,重点介绍造纸的资料。

2.教师介绍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图意。

二、我来造一张纸。

1.阅读教材上的造纸步骤,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教师演示一遍造纸的过程。

3.学生独立操作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4.为了让自己的纸干得快一些,可以把它放在电热台板上烘烤。

5.小心地把自己造的纸揭下来,放在桌子上,相互比较;纸的厚薄均匀程度。

6.设想:如果要造一张很薄的纸该怎么办?如果要造一张彩色的纸该怎么办?

三、了解现代的造纸工艺。

1.提问:现在的造纸厂是怎样造纸的呢?

2.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现代的造纸工艺和一些特殊用途的纸。

3.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

四、布置课外任务。

继续收集各种不同的纸,下节课带来观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五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六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396743。

+78+86+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七

2、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3、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4、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一、新课引入。

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

(1)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1)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九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一、引进。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十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一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三

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

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为学生准备: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聚焦

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

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

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

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

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

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

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设计意图】

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

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设计意图】

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学生在第1课就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养蚕经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观察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认识蚕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然后用放大镜重点观察蚕吃东西用的口器、运动用的腹足和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从而建构对蚕的外部形态的认知。最后针对前面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的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十四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记录、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二、知识与技能。

1.推测、验证衣料的吸水性。

2.找出衣料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对推测进行实验探究的意识。

2.在对衣料吸水性研究的过程中,初步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体会探究的乐趣及成功的快感。

3.让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准备:

1.五块相同面积不同材质的衣料。

2.烧杯、水、墨水、镊子、滴管、抹布、托盘。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想看吗?

(师表演魔术:一只不透明的杯子,里面塞入一块海绵。把杯子晃动、倒扣,让学生感觉这只杯子是空的。往杯里慢慢倒入一些水,再将杯子倒扣过来,水却没流出来。)。

师:咦,怎么回事?大家推测一下,我刚刚倒入的水到哪儿去了?(板书:推测)。

……。

师:你们的想法真奇妙!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取出杯里的海绵,捏出里面的水。)。

2.师:为什么我倒入杯子里的水没有流出来?

【设计意图】魔术因其神秘而倍受学生喜爱,用它进行情境导入,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迅速卷入到认知对象上,特别是学生的推测与实际结果相符或相近时,学生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师:因为海绵具有吸水性。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体能吸水?(板书:问题)。

……。

(老师板书出学生回答的物体并选择衣服作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

师: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说明你们平时都特别善于观察。但由于时间有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只来研究做衣服的材料,也就是衣料的吸水性。(课件出示课题,师板书课题。)请大家把书翻到第35页,快速浏览一下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科学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是科学课有别于其它学科课的一大特色,也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学生举例越多,越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找科学证据,将来他对科学的兴趣就越浓。因此,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举例是可取的。

3.师:同学们,生活中汗水和雨水都会把我们的衣服弄湿,请看大屏幕。(播放cai课件:运动时和下雨时的着装。)。

……。

师:你们说的这些衣服吸水性都比较强,能吸收身上的汗水,所以让人感觉舒服一些。那么下雨时,人们往往会穿雨衣,这又是为什么呢?是的,雨衣吸水性很差,雨水落在上面就会流走,不会弄湿我们的衣服。

小结:不同衣料吸水性的强弱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学会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是一种能力,要让三年级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设计不同坡度的问题来进行相机诱导和潜移默化地训练。

二、学习探究。

(一)认识不同衣料的吸水性不同。

1.请大家取出信封里的衣料认一认,摸一摸,推测一下什么样的衣料吸水性比较强?什么样的衣料吸水性比较弱?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因素)。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师:根据你们的汇报,我听出来了,大家推测出衣料吸水性的强弱与衣料的厚薄、粗糙程度、材质以及软硬程度、松紧程度等因素有关。(相机板书:厚薄、粗糙程度、材质、软硬、松紧。)。

【设计意图】推测是一种能力,是区分有没有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推测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科学课教学中。

师:可是,没有经过事实证明的猜想是没有说服力的。怎样才能检验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必须像科学家一样,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3.课件出示实验器材。

师:老师特地为你们准备了这些实验材料:五块大小相同、材质不同且标有序号的衣料,五个装有同样多水的烧杯,还有墨水、镊子、滴管。请各小组认真讨论,你们准备选择哪些实验材料?计划怎样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板书:计划)。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5.汇报。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热火朝天,相信各组已经计划好了自己的实验方案,让我们来汇报一下。注意:汇报时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法。当同学汇报得不够完整时,小组内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

师:同学们真不错,能想出这么多办法来研究问题,我从你们身上感受到了科学家的那种钻研精神。

【设计意图】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面临问题,没有人教你怎么去解决,要凭个人的能力去设法解决。让学生面临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是科学课教学的一大任务,也是有别于先前自然课教师“抱着走”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6.分组实验。

(2)大家的实验已经完成,请整理好实验器材,把桌面擦干净。

(3)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结果。)。

7.归纳。(板书:分析)。

师: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板书:结论):衣料的吸水性与衣料的厚薄、粗糙程度、软硬程度、松紧程度、材质等因素有关。实验证实了我们刚才的推测。

8.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实验叫对比实验,科学家们也是像你们这样经历“问题、推测、计划、实验、分析”一步一步做科学的。

【设计意图】感性的东西只有上升到理性层面,科学才能深入人心。蛹只有羽化成蝶才能实现质的跨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获得的信息,适时渗透“统计”思想,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得出的结论会铭记在心。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课件出示资料包:“尿不湿”和“游泳衣”)。

1.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许许多多吸水性强和吸水性弱的材料不断被发现,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造福于人类!如一片婴儿用的“尿不湿”尿布,即便吸入了1000毫升水,仍然滴水不漏,而且还能保持较好的通气性。游泳衣采用吸水性弱的材料制成,能起到防水的作用,还能减小人游泳前行时的阻力。

2.生活中相关的应用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请搜集更多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好吗?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研究了衣料的吸水性,走了科学家科学探究的道路。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就能领略到科学的奥妙,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课是一个引子,是一个振动点,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唤起学生做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并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年级科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6篇)篇十六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相关范文推荐

    宝宝笑了小班健康教案大全(22篇)

    教师在编写小班教案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体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班教案是指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乡镇政务服务管理工作总结的报告(优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内工作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成果,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看看他人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微信改变人生(模板19篇)

    人生是一种体验,无论是痛苦还是喜悦,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近期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人生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

    最好的报酬(模板19篇)

    通过写作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这些范文充分展示了作

    炼钢二车间安全工作总结(精选21篇)

    安全工作总结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组织的要求,更是为了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这些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反映了不同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亮点和问题。1、车间采取责任区域划分的属

    宠物宠物的范文(15篇)

    写好作文是一个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平时多加练习。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我有一位亲密的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

    电大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4篇)

    教师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自己所掌握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理念的调整和提高。如果你正在写教师工作总结,那么以下范文将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虎年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模板20篇)

    实习报告是实习结束后向导师和企业领导展示自己实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以下是一些来自实习生的实习报告,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实习期间遇到的挑战和所取得的成果。经过了一学期的

    改善班级卫生建议书范文(16篇)

    通过分享自己的意见建议,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合作。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教育质量。尊敬的李校长:您好!您每天进了学校,可

    似水年华高一(专业19篇)

    优秀作文不仅具有准确的语法和拼写,还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句型运用。想要写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先阅读一些好的作品,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营养。不过多久,我们见面了,见面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