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优秀17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灵魂曲2023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优秀17篇)

教案应包含适当的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幼儿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参考教材和课程标准,以下范文符合教学要求,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改一丝不苟

评指点鼓励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二

这一周学校交待一个任务,叫新教师上一堂课给师傅听。我简单准备了一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上了一堂课给师傅听。上了以后,深切感受到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

这篇课文是中年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及请他做客的事,从中表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以培养学生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地好习惯。课文内容比较好掌握,但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还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人物品质,我重点选取了第二件事叶老邀请肖复兴去他家做客的事,解决为什么要以爬山虎为题,从中感受叶老的伟大人格。经过师傅的教导以及自己的反思,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抓住关键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

课文要表达的是对叶老人格的赞扬,而这种赞扬则是通过委婉在地写爬山虎的特点的过程中来体现的。比如说课文中有这么一句: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是什么时候作者在哪看到的爬山虎,这个时候的爬山虎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两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上来。接着我又紧跟着提出为什么此时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爬山虎真的能让人一下子凉爽吗?学生在他细品后得出是由于感觉到叶老先生的亲切、平和让“我”仿佛感到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叶圣陶先生就像这爬山虎一样给人带来阴凉。我从下面的文字“叶老先生见了我,向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中感受到的。假如叶先生对我不理不睬,我一定会感到更燥热。这实际是作者心情的写照,而并非爬山虎真的会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学生从这一句爬山虎的讲解中可以得出叶老的人格魅力所在,而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2、创设情境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在讲解第二处爬山虎的时候,我提出了同样的爬山虎,为什么在“我”的眼中感觉不一样了呢?学生可以得出这是在下午看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这是在肖复兴和叶圣陶爷爷做了一次十分融洽的交谈。叶爷爷给年少的肖复兴留下美好的印象后看到的。于是我让学生想象肖复兴和叶老会是怎样一次交谈,他们会聊些什么。学生纷纷放飞想象的翅膀,说可能聊学校的趣事,如何写好作文,肖复兴的爱好等等。学生在想象这些交谈后,深切体会到叶老的亲切。而再来读此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则更加能体会叶老的人格:知识渊博,对人亲切、随和。学生通过想象他们的对话自然而然能从爬山虎想到叶老的人格。这也少了我生搬硬套让学生记住叶老有知识渊博,对人亲切、随和的特点。

当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

情境一: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情境二: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显得虎虎有生气。

在讲述这一重点句时,我挖得太深,以致于学生回答不上我提出的问题--表面上在写爬山虎,实际在写谁什么?一方面由于我引导不够,学生总是不能回答到答案的关键部分。此外,对于课上阅读的缺乏使得学生凭空想象,而未从文本出发。导致学生对于叶老人格的特点抓不住关键。

情境三: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肖复兴去叶老家做客,他们可能会聊些什么?我在此穿插了叶老对学生写作文的几点建议:1、要反复地修改;2、要多读自己的文章;3、要准准确用词。

实际上,这些内容的穿插对于文章的理解并未有多大作用。文中的内容已经比较多了,要引用的内容也要多与教材分析挂钩。这样的设计反而画蛇添足了。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点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我相信再上这堂课我会处理地更好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思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1)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做人与作文)。

(3)指导朗读:表达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读书。

3、议议、记记。

(1)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2)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自己动笔在笔记本上记方法。

五、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体会描写爬山虎是为了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相机指导朗读进行评价。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朗读、背诵这些语句。

六、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七、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四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

出示图片,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长情况,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谁能说说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叶子很美丽。)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自由朗读

三、

四、五自然段,你对那一自然段段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二: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爬山虎就像壁虎一样,在墙上一脚一脚地爬,一脚一脚形容得比较生动。如果用一步一步这个词,好像是说爬山虎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爬,就不可以形象地突出爬山虎的脚的爬)这个自然段里把爬山虎的脚比做什么?(蛟龙的爪子)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看图片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图片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哪一句话突出了爬山虎脚巴在墙上很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爬山虎具有什么精神?(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芽生长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五

这篇课文上完第二课时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刚开始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没什么,你讲了之后我觉得有好多东西要学。”真是这样的!我用了三课时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后还经常有补充内容要讲,这不由得让我回过头来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确,这篇课文包含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语句要怎样写才干净、不啰嗦;怎样用词才准确、符合实际;书面语言应如何规范使用。

其次是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肖复兴记忆里是永远挥抹不去的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殷殷期待和热情鼓励。

最重要的,是学习叶老先生的为人、为文。叶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一丝不苟到一字、一句、一标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六

一、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愣住、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1)从重点词语入手,把课文读通顺;

(2)从词语入手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冬天来了,绿色明显减少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

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

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个著名的人;是个文学家……

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再读课题。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应该写的是什么?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1、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之后,你觉得文章是写爬山虎的吗?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生字教学

真了不起呀,我想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就更不在话下了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学生读。

3、理解词语中了解课文。

“堪称楷模”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文中哪一句话有这词?读读。

是谁堪称楷模?他的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品质堪称楷模?(板书人品文品)

出示:我上初三的时候,写了一篇叫《一张画像》的作文,经我的语文老师()在北京市少儿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了叶圣陶爷爷给我xxx的作文后我xxx了。(在此处插入对"愣住"的理解)

在他的批改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犹如()。

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1、读文,从"愣住"入手,读懂第一部分

过渡:不过。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理解"愣住":什么是"愣住"?(吃惊,惊讶)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个词呢?(学生读)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说说?

(3)这要花了多少心血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老人的心血吧!齐读

(4)请大家再找一找,叶老先生还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直接小结:如此认真的批改,无怪乎作者看了会愣住,会惊呆啊

(5)发散思维想像画面。

生:出现了叶老先生认真修改的画面

师:你会用个什么词来形容他吗?(一丝不苟)让我们再看看这篇修改文吧。从这修改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这修改中,还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出示修改方法)

师:叶老先生那么忙,但他还是那么认真地改着,那么聚精会神、那么孜孜不倦地改着……这一切,让肖复兴同学感受到了什么?(填词)我们又怎么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吗?这真是一个文品堪称――――(楷模)的人啦。

不仅如此,他还为肖复兴写了一则评语,谁来读读?(出示)这一则评语又给了肖复兴同学什么感受?(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2读文品句,从"燥热、融洽"词中入手,理解第二部分

过渡:是呀,一个大作家对一个初中生的作文如此的认真细致地修改,怎么不令肖复兴感动呢。更让肖复兴同学感到意外的另一件事,那是什么事?(这一年的暑假,他收到了到叶老家做客的邀请,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邀请这个初中生,这能不让他感到高兴吗?)看看以下几个填空题怎么填?(出示句子)

更让我激动的事,那年暑假他还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一进门扑入()的是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它使我消去了夏天的()。(对“燥热”进行体会)

通过和叶圣陶爷爷十分xxx的交谈(插入对"融洽"的理解)我才明白为什么他是一位xxx的大作家。这真是一个()的夏天。

1、“燥热”什么意思?找到文中描写这意思的一段话了吗?读读,“仿佛”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心情?特别是从哪几个词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激动的心情?(跳跃闪烁)

出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请你来读一读。读得十分自然。你来读,读得十分亲切,你再来读,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起来读!这时,你感受到肖复兴同学的心情了吗?谁来说说?是呀,这就是叶老的人品,他待人是那么的真诚,平易近人,他的人品真得是堪称楷模呀。(板书平易真城)

正因为叶老的人品,因此看那一墙的爬山虎(引读)――绿得沉郁,(出示)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你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请你来读一读,我们女生来读一读。请大家再美美愉快地读一读。

3、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四、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根据板书引说)因为第一次――――,因为那个夏天,他懂得了,模糊懂得了――――(为什么说是“模糊”懂得?)再读这段,说说感受。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了吗?为什么课题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出示)大家知道吗,肖复兴同学长大后成了什么吗?(简介作者)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喜欢的段落。

2、与同学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文品)

邀请做客平易真诚(人品)堪称楷模

设计这篇教案时,我想语文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扣紧教科书文本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过程,我们教学首先要固本强基。不管语文课堂怎样改革,都应该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扎扎实实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因此,这篇课文我从词语入手,让学生去品词品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写了两件事,每一件事我都设计几句关键的填词句子,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这件事的主要内容,再从关键词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理解内容。设想是好的,可惜时间不够,我只好把原设想的最后一段结尾、总结放在了第二课时,本来想把全篇课文一口气上完,未能如愿。这节课虽有美中不足,但我教学意图达到了,整节课的教学做到了如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总而言之,还是好的,因为把最后一段放第二节上也是可以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八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尾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我紧扣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字,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词斟句,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句子的含义。

听着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逐层剖析自己对词句的理解,这是我在预设教案时没有考虑到的,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看来,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一步。我忙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这种感受融入课文,有感触地朗读。孩子们摇头晃脑,又一次有声有色地投入到句子的朗读中。

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时:“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时,我让孩子们再一次回顾一下那个夏天对我的意义。于是,课堂内再一次精彩纷呈。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深深地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确是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感受到作者从中受到的启迪,为作者今后的写作、为人之路指明了方向。忽然,我脑海中灵光一闪,何不让孩子们就这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孩子们在心灵深处对学习、为人处世留下烙印。于是,我抛出了最后一个话题:“孩子们,今天这两节课,对于你来说,有意义吗?有何意义?”因为有了先前的感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于是,我让孩子们抓紧时机,写下心中的感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

一、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分层次读,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情感体验法: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绿叶书签,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整合学习法: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选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进行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以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一)复习引入,指导学法。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交流上节课收获”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并相机奖励写有修改方法的绿叶书签,为突破难点埋下伏笔。再小结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读、划、议、品”,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课文中那些语句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采用“读、划、议、品”的学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汇报环节中,用写有文中出现的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作为奖励,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三)以读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初读、细读、赏读中,在形式多变的个人读、分组读、齐读中,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引导学生理解:“融化”一词,一般指什么?(固体遇热变为液体的过程。)在文中又是指什么呢?(作者心情从紧张到轻松的变化。)再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吗?”这样,使学生在细细品味中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问启思,突破难点。

教学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就更有趣了。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如: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感悟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总结全文的环节中,我邀请得到写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体现叶老先生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今天送给大家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借这一枚小小的绿叶书签,不仅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叶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许还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阅读,深化体验。

为进一步深化体验,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及拓展资源文章进行相关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名人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父子或同龄人之间),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为第三课时的打写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六)课外延伸,强化目标。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作为礼物送给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们以帮助、启迪的良师益友,表达我们的谢意。希望凭借这一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本课知识、情感目标。

看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二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叶圣陶对文章一丝不苟”,有的说“叶圣陶待人平易真诚”,有的说“叶圣陶给了作者很多帮助,使作者受益匪浅”,有的说“叶圣陶的人品和文品堪称楷模”……于是,我捕捉学生的回答,说:“那么,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老先生对文章一丝不苟,待人平易真诚呢?”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抓住了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这个故事。

课堂上,珍视多元。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结果,学生的热情很高,对话水平也提高了。

课堂上,巧用时机。在学生领悟课文之后,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看题目文章应重点写爬山虎,而文中写爬山虎的段落只有两段,那为什么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我及时抓住学生产生的这一疑惑,引导学生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以上是这课的收功之处。

课堂上,导语作用不够。我这样导入:“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感动着我们,让我们不能忘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中,相信你读了这个故事后,会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如果从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导入我认为效果会更好。因为我们前段时间学过爬山虎的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三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改一丝不苟

评指点鼓励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四

(生默读第二大段,边看边划句子。)

师:谁来读第一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并请大家想一想,这几句话,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生: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茂盛。

生:这个爬山虎很特别,会在夏天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师:是呀,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作者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他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竟会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邀请,去他家作客,这是万分荣幸的事情。这个凉爽,实际上是作者的心情,而并非是爬山虎真的会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生:因为他们的地位太悬殊了,一个是一流的大教育家、大作家,一个是普通的初中生。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去邀请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作客。不管是谁,心里都会感激动的。

生:那倒过来说,如果作者心情不好,不管看到什么景色,都会觉得很烦的。

师:是的,景色是根据人的心情来描写的。现在我们来看作者第二个描写爬山虎的地方。

师:谁来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好好感受一下,作者这一回又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生:这回描写的爬山虎与上一次描写爬山虎有点儿不同,上回写的是顺路看到的,这回写的是在室内看到的。

师:谁能说说到底不同在哪里?

生:上回写的是零星的,这回写的是大片的。

生:这次重在写颜色,浓浓的,像西湖的水一样。

师:请大家再去好好默读一下,说说这颜色的描写,会不会与上面的对话描写不相符。

生:是的,我是有点觉得突然冒出一句爬山虎的描写,这和赞美叶老有什么关系呢?我真有点搞不明白。

生:我觉得是有关系,并且关系很大,浓浓的,像西湖的水,看起来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叶老这个人的学问深浓,知识像西湖水那样广博。

生:是的,还虎虎有生气呢。

生:这就是说,叶老虽然年纪大了,但学问深,精力仍很旺盛。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作者是花,叶老是绿叶,是叶老把他培育成了人才。

师:是的,作者写绿叶,是说叶老甘当绿叶,为培养新人甘做人梯,这样的.精神很伟大。

师:谁来读第三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一生读,其余学生默读思考。)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记在我的心里,讲得多好呀。名义上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写作者永远记着他的这位扶他成才的恩师。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肖复兴,你会讲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叶老先生,没有你的帮助,就成不了今天的我。

生:叶老,你是一生遇到的最大恩人,我要以你为榜样,培养出大批的人才。

师:讲得真好,不仅要自己成才,还要为祖国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生:我是渺小的,叶老才是伟大的,我虽然今天成了著名作家,但没有叶老,我是不能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

师:如果叶老今天还健在,看到肖复兴这样的文章,他会怎么说?

生:如果我是叶老,我就会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生: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应尽的本份。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谁对你有过帮助吗?请你也用你的笔,像肖复兴那样来写一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五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六

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十七

《月光启蒙》一文中作者孙友田的母亲的一言一行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母亲的一言一行有着一定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母亲的言行去等同于文中的母亲的言行,成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一大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在学生朗读、领悟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是饱含深情的,对母爱的认识是到位的,于是我让学生先找自己的母亲与文中母亲的共同点,在共同点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统一的,但随后在不同点的讨论上却发生了分歧,部分学生对家长(母亲)的体罚行为认为不是母爱。抓住这一点,我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大讨论:我先让他们分成“两派”,各说各的理,各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在他们辩论的同时,我在一旁加以引导,终于使全体学生都能真切地体会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对我们的爱,都是为我们的健康成长着想的。”

为此,我又一次穷追猛打,对母亲我们有了深刻的认识了,特别是对母亲曾经有过误解的孩子。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教师师德师风个人自查报告 幼儿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的(优质8篇)

    辞职报告通常包括对工作表现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对离职原因和未来计划的说明。请大家阅读以下开题报告范例,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优秀报告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幼儿教师师德

    2023年读家庭教育书心得体会参考(精选8篇)

    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进行审视,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最新伤感爱情的句子经典(大全8篇)

    标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简练的文字,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强烈的效果。标语的创作过程中,可以从选材、独特的表现方式、引发共鸣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其吸引力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案(通用8篇)

    教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上。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小学数学解方程教案篇一《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

    最新狼教学设计导入 小学美术教资欣赏课教案(精选8篇)

    答谢词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总结自己对他人帮助的体会,进而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写一篇答谢词时,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并向他们表示感谢。以下是小编为大

    水管站工作计划(模板8篇)

    后勤支持是组织保持高效运转和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药师工作计划范文10:与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遵从性和安全性。水管站工作计划篇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

    2023年大学生酒店实践体会 大学生酒店实习报告(精选11篇)

    人生的意义在于对自己和他人做出积极的影响,创造价值。总结写完后,我们应该进行反复修改,确保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接下来是一些智者的智慧总结,希望能为你的总结提供一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语文复习计划(大全10篇)

    制定学期计划时,我们应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制定出可行的计划。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建议。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2023年小学生国庆假期周记(模板8篇)

    为了推广体育精神,我们将举办一场令人期待的盛大运动会。运动会宣传要有亮点,让人们心动不已!运动会宣传希望能吸引更多同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和成长的收

    最新幼儿园小班好娃娃教案反思(通用13篇)

    初二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的特点。下面是一份中班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幼儿园小班好娃娃教案反思篇一1、引导幼儿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