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助力乡村振兴的人物 土地流转助力乡村振兴事迹(汇总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曼珠2023年助力乡村振兴的人物 土地流转助力乡村振兴事迹(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助力乡村振兴的人物篇一

小交,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古河乡石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桥头村共有178户、560人,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同志按照古河乡党委“党建作引领、产业筑基础、美丽搭载体、乡风提内涵”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狠抓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带领石桥头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自20xx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以来,该同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按照乡党委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更好推动工作,该同志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滦南县、昌黎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学习考察,引导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认识差距、比学赶超。注重发扬民主,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符合石桥头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创建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村干部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员先行先试做示范,也调动起群众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该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形成的农业生产实际,为石桥头村确定了皮毛动物养殖和果菜种植“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远程教育、党员之家开设“专家大讲堂”,定期聘请农技专家来村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组织村内养殖能手和一般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养殖观念。20xx年,全村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养殖量达到2万只,石桥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动物养殖大村。为改变单一养殖结构,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该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鼓励村民发展黄瓜、甜瓜、桃、葡萄等果菜种植,并积极帮助棚户引进新品种。20xx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座,棚菜面积累计发展到320余亩,棚均销售收入达3万元。在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5元。20xx年,投资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落户,石桥头村建成5座高标准温室对外承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目前,石桥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2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石桥头村是20xx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近年来,该同志又提出“绿、美、亮、净、硬”五字标准,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合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及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座;翻新柏油路800米,村内主副街道基本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安装路灯40盏,全村路灯达到85盏,实现主街道全部亮化;在村内栽植绿化树木500棵,经过近几年的绿化攻坚行动,村庄绿化率达到了42%;清理村内及周边残垣断壁6处,清理垃圾1400方,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23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改造提升村内废旧坑塘,建成占地4亩的百姓公园,完善休闲步道、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并融入当地传统民俗,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同时,对村址周边围墙进行美化,粉刷绘制文化墙1400平米,村庄更加靓丽多彩。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离不开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近年来,该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培树村民“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以环境美促进精神美,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20%的家庭达到了精品美丽庭院标准。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同时,团结村内有成就、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内便得到有效化解,成功做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石桥头村保持了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助力乡村振兴的人物篇二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xxx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xxx的切身感受。

20xx年,xxx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xxx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xxx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xx年8月,xxx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xxx没有放弃。20xx年,xxx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xxx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xxx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xxx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xxx、xxx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助力乡村振兴的人物篇三

小珍,女,门巴族,1993年3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本科,西藏自治区xx县xx乡xx村人。“走出去只为了更好的回来”。放弃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大学一毕业,带着在大学四年期间与其他各族同学交流学习所绽放的先进思想,带着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获所得,毅然决然踏上回乡之路,成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家乡建设发展出谋划策,贡献青春力量。

20xx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党范围内广泛、热火朝天地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回望过去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如何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将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激发全村党员群众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创业信心,饱满干事创业热情,不畏创业途中泥泞艰难;将党史的学习教育办得生动有趣,农牧民群众听得明白,理解得了,领悟得到,做到不仅入耳,还入心入脑,知道今日之和谐稳定、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应该恩向谁报,成为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成效的关键。

小珍同志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xx人,清楚地知道由于过往“三不通”(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思想并不活络,相对落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认可度、理解度都远远不够。想要深入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且卓有成效,就得找到一条适合村内现状的途径。“上级部门发放的学习资料多为汉语、藏语,门巴语又没有文字,群众不识字也不通语言,这样开展,他们大部分就算想看想学也可能被消磨为不愿学、不想学。村内有广播,现在村内大部分群众不会看、不会读,但是他们会听,也愿意听呀!没有门巴语党史的学习资料,我们自己可以做啊,我们可以做一系列门巴语党史小故事音频,用村内广播每周广播,这样不仅辐射范围广,还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起召集大家开大会一起集中学习,更愿意被村民接受呀!”

说干就干,小珍立即着手准备,从故事改编、故事翻译、音频录制全部独立完成,一手操办,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演”将一个个二维化、遥远有距离感的纸面故事立体化,革命先贤志士生动化,大大增加村民学习“食欲”。

故事改编是最耗费心血的一环。故事是否生动有趣,能“引人入胜”,用通俗地表达,准确地反映出党史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描绘出党史人物勇于、甘于在革命道路上披荆斩棘、在乌蒙磅礴里走泥丸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为做好这个工作,拉珍要反复通读故事内容,上网搜索相关党史材料,重新为故事凝根铸魂,“重塑肉身”,加上自己的感悟理解,抛砖引玉。故事翻译是最需斟酌储备的一环。拉珍虽然是门巴族人,但作为受汉语普及影响,汉语中的“偏难怪”词语也会存在拿不准、不知道如何翻译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大问题,她向阿爸阿姐、村内年长老人请教,有时候一个词要请教多人,综合意见,再反复斟酌抉择如何翻译,只为了翻译正确表其意,把党史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更精准地传递给每一位受众。音频录制是最孤独磨人的一环。录制设备简单,仅靠一部手机,收音效果差,为了录制效果好,杂音小,拉珍每次都要等到自己儿子熟睡,夜深人静时开始“孤独录制之旅”,一个故事经常录了又推翻重录,有时候一小段故事内容要录制不下10遍,才能达到拉珍要求。录制时,拉珍还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克服口语中不自觉带出的语气词。夜晚清风蝉鸣,一人一灯一手机,一遍又一遍,一节又一节,将“小事”当成“大事”,用“匠心”倾注。一篇故事经常录着录着,就到凌晨2、3点了。

就是这样的用心用情,坚持不懈做这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贴民心近民意的门巴语党史小故事音频,村内营造起浓厚的党史的学习氛围,系列门巴语党史小故事音频也获得了乡党委的高度认可,并每期获得乡公众号《xx新窗口》的转载,将党史的学习材料共享全乡,辐射全乡,这项创新举措为党史的学习解决了群众普遍存在的“三不”问题(不会认、不会读、不会写),打开了开展党史的学习的新方式,找到了关照现实,符合村内实情的新途径,获得了党史的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的新成效。

助力乡村振兴的人物篇四

男,汉族,中共党员,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一级主任科员徐xx派驻xx区潘家堡镇邵家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乡村振兴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守岗位,深入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发动广大党员对村务工作献计献策,党员认同感、荣誉感明显增强。村级重大事项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2022年,争取“幸福宜居村”项目资金500万元,维修村部资金35万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竭尽全力做好此次防疫工作,拉开了全镇村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同阻击疫情的序幕。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退缩、不畏惧,忙碌在防疫第一线,第一时间深入茨榆坨镇,与广大党员干部吃住在一起,14天日夜奋战,圆满完成支援一线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助力乡村振兴的人物篇五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从大城市返乡创业。村里有了年轻人就有了活力,在带动家乡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xxx也是众多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员,只是创业的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20xx年,在广州闯荡的xxx回到了家乡平江县,他感兴趣于家乡的`文化和手艺,通过一番考察,xxx开发了谷雨烟茶品牌,致力于家乡土特产品的开发。但由于经验不足,他的谷雨烟茶项目一度中断,这让xxx一筹莫展。

紧要关头,xxx的项目遇到了转机。

那是20xx年的3月,xxx参加了碧桂园“青创10万+”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这个研修班是企业专门为平江返乡创业青年开设,致力于提高青年们的创富带贫技能,这帮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忙。

xxx更是从中获得巨大收获。他不仅学到了创业本领,还获得了碧桂园提供的50万债权投资,让曾经的谷雨烟茶项目起死回生,继续落地经营。

至今年9月中旬,生产谷雨烟茶的湖南古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已突破700万元。xxx说,公司自有和辐射的茶园有20xx多亩,帮助1140名群众增加了收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