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必备素养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MJ笔神音乐教师必备素养论文(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音乐教师必备素养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师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越发被重视,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指出,我国中学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与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加以提升。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学科素养、中学教师、音乐学科。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音乐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为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音乐课程改革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根据我们在西北及西南共计九个地区的问卷调查和反馈结果来看,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就目前来看,一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思想陈旧。在我国部分地区,音乐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般停留在对歌曲的教唱,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引导;而高中由于在高考指挥棒导向作用下,多数学校存在经常挤占音乐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次,教学设计欠妥,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不当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比如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音乐课的轻松愉快,还可能对音乐课产生逆反情绪。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再次,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多媒体喧宾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但有的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单靠播放现成的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很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件制作上牵强附会,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乐之外的东西上。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弱化了音乐课堂教学,要知道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

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更好地推动新课改发展,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音乐学科特征的基本品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书育人是一项影响社会和个体,具有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因此,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是教师恪守职业规范、坚持高尚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要使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20xx年8月,笔者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会议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次与会代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他们大多思想先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世界接轨。会议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学者的直接交流与观摩,使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了世界音乐教育潮流,领略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其魅力,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先进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笔者认识到,通过对当今先进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标准》的解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新课程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二、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传统音乐技能。

音乐是横跨多学科的一门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传统的音乐技能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等方面,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如器乐演奏技能和视唱练耳能力是从小培养且需要不断反复练习,“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传统音乐教学,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也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

(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

新课改逐步深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掌握中学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课件制作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件制作。

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科学应用,必然给音乐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并学会收集或制作素材,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频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对一些音频的剪辑处理,如音乐片段的截取或连接、曲调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乐制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电脑音乐创作凭借其方便的操作、丰富的音响效果被人们喜爱并迅速推广。因此,教师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会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些音乐制作软件种类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三)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和社会音乐教学的桥梁和有效补充,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指导课外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包括合唱组织及训练能力、乐队组建及训练能力、舞蹈创编能力、晚会组织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艺术学科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现的过程,这既是音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怎样更科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应该用什么方式呈现音乐的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学习、审美、认知的方法,关系到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审美情感的深入与升华和对蕴涵其中的美的认知。

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也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同时,努力调控情绪,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势利导地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指令。

四、科研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信息更替频繁,社会变化加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此外,教师终身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培养该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学音乐教师更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只有教师全面提升其学科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4]王玉华.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音乐教师必备素养论文篇二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7册第4课金属)

自然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任务。

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不同的'课堂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自然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媒体、学生”三维双向反馈构成的信息交换系统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这一系统反映了主导、信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以《金属》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小学自然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1][2]

音乐教师必备素养论文篇三

历史课堂教学讲究上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因此传统的教学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一条中心线索来安排教学。如今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于是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两条线索前后对应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以《追寻生命的起源》[1]的内容为例做一详细说明。

1.导入新课:教师询问学生对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

【设计说明】教师/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用通俗易懂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先畅所欲言,说说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从而导入课堂教学,为后来由浅入深的探究作准备。学生回答后,概括出目前主要的几种观点。

2.(多媒体显示)上篇:万物从何而来?――人类的追寻之路。

神创说:西方――上帝创造万物论;中国――女娲抟土造人。

外星起源说: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

地球自身进化说:生命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

3.重点介绍生物进化学说。

(多媒体显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继承发展了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观,并用大量事实进行了论证,指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诞生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

赫胥黎发展生物进化论: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论证了“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它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教师:这些观点到底哪个有道理呢,我们先回顾150年前人类起源大论战,看看前人的观点与争论。

【设计说明】结合多媒体显示的长颈鹿进化演示图引导学生概括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让学生学以致用,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问题。

4.(多媒体显示)你的祖父是猴子变过来的吗?1860年6月30日,英国教会在牛津大学精心策划了一场关于进化论的辩论会,这就是在人类科技史上著名的“人类起源大论战”。

【设计说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赫胥黎代表科学的进化论一方,威尔伯福斯主教代表神创论的一方,双方的根本分歧在于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威尔伯福斯主教猛烈攻击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理论是“猴子理论”。

了解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科学与宗教的区别,了解人类认识不断提高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5.介绍前人的观点与争论后,教师询问学生今天支持哪一种生命起源观点,然后教师也来讲解自己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追寻过程。

(多媒体显示)上篇:万物从何而来?――我的追寻之路。

童年时代:从小父母外出打工,我是奶奶带大的,奶奶一直生活在农村,没学过文化。自从听了奶奶讲的女娲抟土造人传说后,我就相信了神创论。那时家乡的习俗,过年时要到神庙先祭神,还要跪拜,仪式结束后再准备吃年夜饭。

少年时代:学习了进化论,又特别喜欢外星科幻作品,相信进化论和“外星起源”的观点。彻底批判神创论,同时对于一些与神有关的祭祀活动也很反感,有一次因为过年时不肯去神庙祭神和奶奶吵架。

中年时代:时光飞逝,如今已经快到中年,回首万事,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对神话故事也有新的看法,特别要把一般的神话故事同邪教思想区分开来,现在过年时,我会先去祭神,再吃年夜饭。也许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也许是为了让奶奶高兴吧。不过老家的神庙已经倒塌,村里人就在家里简单祭神,没人再去重修神庙了。如今我觉得研究地球生命自身的进化比研究外星起源更有实际意义。如果地球生命起源于外星球,同样会面临着一个外星的生命是自身进化还是神创造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也特别敬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为科学所作的探索与努力。

【设计说明】教师讲解自身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课堂讨论,把本节内容有机贯穿起来,并以自身不断成长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践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真正做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理念。

6.(多媒体显示)材料分析:阅读下面达尔文的生平材料介绍,概括达尔文作为一个科学家具备了哪些优秀的科学品质?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材料及回答略)

7.进化论还无法解决的三个理论问题,体现了进化论的局限,说明科学理论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进化,从而讲解生命科学其他领域的探索情况。(材料略)

8.(多媒体显示)下篇:万物归向何方?

(学生回答后概括)

(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大力发展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探索未知的外星世界等。

【设计说明】增加这部分内容使课堂教学前后对应,让学生通过人类对生命起源及其发展的认识对生命未来发展问题进行关注,来培养崇尚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对生命起源问题教学的升华。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笔者运用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追寻之路和笔者自身对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的追寻之路两条线索,以及“万物从何而来”和“万物归向何方”前后对应来进行课堂教学。其中教师自身对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的追寻之路和“万物归向何方”这部分内容都是作者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本节课中教师作为一个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对生命的起源问题展开探究,并且以教师自身三个阶段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作为另一条教学的主线以平等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探究,最后通过简短的“万物归向何方”问题的讨论实现探究的升华,把一堂介绍生物科学知识内容的课设计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1]朱汗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第112页.

音乐教师必备素养论文篇四

摘要: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升综合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促进学科教学与教师成长的重要的因素,在新的形式与环境下,对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化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素养。从教师的专业化入手,探讨教师的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素养;实现途径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行者,也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行者,因此提高教育的水平,尤其高职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高职教师的素养,而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就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因为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技术的水平,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

一、高职教师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素养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心里素质,专业素质,还有审美情趣,高职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相反对于高职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是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实在专业化的要求反而比高校的教师的水平要求更高。

首先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任何一个教师进行教学的敲门砖,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的知识,而且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常文利认为,高职教师的文化素质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这是对于面对的教学实体来说的,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不是追求学术的群体,对于相当多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了解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即使你知道了,你不能通俗的表述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对牛弹琴,这样的话,你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一个高职教师如果只是对专业的东西进行汲取的话,那么他就会固步自封,最后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手段,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在文化素质方面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在于精修一二门的情况下,广泛的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高职教师。

其次是心理素质,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主体,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教育中的一个弱势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者,因为他们是失去了进高校的机会,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对于教育有着一种反感。所以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些惊人的现象,不是学生害怕老师,而是老师害怕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老师的教育成果,因此老师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它也是高职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说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是要求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要克服以往那种知识传输的模式,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心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由于教学工作的繁琐,高职教师很是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而且所面对的教学的主体来说,也是素质比较的低下,因此要时刻的避免这种心态,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克服在人生中、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志存高远,主动的适应教学主体时刻变化发展的社会,强化迎接知识经济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挑战的心里素质。

再次是审美情趣。对于高职教师来说,要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因为社会进步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者与教育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较大的变化,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和受影响的阶段,所以作为老师来说,应该调整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纵览社会各个角度,各种流行的文化的交融,在教学中加以展现,尤其是新鲜流行的时尚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看来说有着较大的兴趣。这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提升,而且更有可能是达成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道很好的桥梁。

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这个是重中之重,栗显进认为高职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之外,要做到四个转变,那就是:“在教学观念上,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素质结构上,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教研能力上,由弱势向强势转型。”当然这个不是简单的四句话能够概括的,实际上,它是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在世界性教育大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境外的教育思想、教育资本不断的涌入,而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看来越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达到的一个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站住脚,才能立于世界的不败之林。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就要密切的关注专业的发展。

因此要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能力,就只有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备了高职教师的素质之后,就可以进行教学,但是要全面的提高高职教师的素养的话,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的素养是专业化发展的前提,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是高职教师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他们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的`历程可以说在中国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了,而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应该还只有300多年的历史,那就是从1681年算起,因为在这一年,拉萨尔在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才是真正的师范学校的诞生。我国从1994年开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的地位,为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表达就是视教育教学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路程。教师专业化,通常认为包括这几个方面: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为教师成立专门的机构,确定教育的内容与措施,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持续不断。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高职教师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树立高职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知识。教育的新观念是指,教师应该认清知识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从教者的条件,而只是一个前提,有知识不一定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而且即使一时是一个好教师,也不一定永远是一个好教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有可能就会落在了时代的后面,高职的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调整充实自己,使得高职教育成为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其次是加强高职教师的职前培训,缩短教师的适应期。一个教师,实际上来说,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学专业这两个专业,学科专业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敲门砖,而教学专业则是一个教师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优秀者的保证。如果一个高职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的素质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话,那么是一个失败的教师。而高职的教师往往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还有学科教育论等课程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职前培训,只有经过了这个培训,才能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再次是建立高职教师在教育的制度,树立终身学习和反思的观念。高职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人文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文教育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而这个是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比如数学的教育,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那么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几乎是重复的工作,教师要做的事不过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沟通,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但是高职教师却有着相当的时间性的要求的,如果说其他的教育存在着上面所说的“高原现象”的话,那么在高职的教育中,就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高职教育的面向不是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是学生的职业的教育,市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要时刻的把握这个导向,否则就会毁掉一个学生的从业机会,而这个就要求高职教师时时刻刻的学习,不仅要提高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业内之间的交流,把握市场的导向,学校应该支持教师参加过内外的学术教学交流,发挥高职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创新意识。

最后是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这个是最基本的,但是却也是最为首要的,我们要保证从教人员有最基本的从教资格,否则其他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要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严格的审查教师的从教资格,确保教师的专业性与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教师的专业化是从教师的素养中出来的,它的专业化发展不过是要求素养不断的提高,也即只有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确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不可否认,当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是高职教师素养提高的瓶颈,比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尽管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继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还有对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过低,我国对于普通高校的准入资格要求过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过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中,研究生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20%,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了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教师专业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树立专业理想。作为一个高职教师,必须正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灵活机智的运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方法,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本着对主业知识的爱好,对学生尽责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兴趣,自主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良好的称职的高职教师。

第二,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全面发展。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授予者,同时他也是一代人的培养者,他的影响是一代人在这个社会的放射,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人。否则,他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专业能力,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前提,方法能力是一个学生如何解决意见事情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主要的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是畸形的人,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是失败的教育。

第三,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里的专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能力,包含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全部内容,而不仅仅是专业学科的能力。比如首先是与人沟通善于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主体来因材施教,抓住一代一代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教学创新能力,尽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或者是实地教学,不要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还有时刻学习的能力,比如学习新的知识与新鲜的事物,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尽快的把握市场的导向,开拓新的学科。

总之,高职教师的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与保证,而高职专业化的实施又促进了高职教师的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保证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音乐教师必备素养论文篇五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必须具备高等教育的功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教会学生“做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人文素养缺乏症”越来越严重,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现状外化成为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学习生活、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的行为与和谐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和大学精神存在严重偏离。思想道德方面,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对党的认识不够,不能够积极踊跃地向党组织靠拢,理论水平较差,不能全面掌握党的基本知识,认为“两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心理素质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因为一点小事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较脆弱,在判断是非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轻信别人,思维比较单一,对自己认准的立场不管对错都坚定不移,容易被别人利用;学习生活方面,厌学情绪泛滥,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提不起兴趣,知识面窄,缺乏文化内涵的积淀,由于家庭的过分呵护,自我意识比较强,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都不强,外形放荡不羁,卫生习惯较差;[3]协作精神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工作中注重突出自己,较少考虑整体利益,甚至个人主义严重,在团队中的组织纪律性较差。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扩招制度的实行带来了生源素质的下滑

扩招制度的实行使大批边缘学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但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生生源质量的下滑。本来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就低于普通高校学生,扩招以后,由于录取分数线的一降再降,生源素质更是大大滑坡。

(二)高职艺术生的知识水平导致了人文知识的匮乏

由于艺术类学生高考录取时更侧重专业分,文化分要求相对较低,这导致高职院校艺术生文化底蕴较为薄弱,除了少数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选择艺术类专业并不是基于自己的艺术特长、天赋或者爱好,主要是由于文化学科功底较差,到高二、高三时看到考普通类的高校希望不大,转而打擦边球,成为艺术类考生。这类学生文化知识薄弱,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是经过短期培训速成的,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人文知识的匮乏和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

(三)艺术教育的理念遏制了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艺术教育的理念中有着很深的实用主义的烙印,专业性的技能可以养家糊口带来物质财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值得下功夫去钻研和探究,而艺术教育以外的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等就备受冷落,被视为毫无实用价值的学科。因此,艺术教育领域出现了“重专业、轻素养”的理念,学生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扎实就是高素质的人才,忽视了个人修养、精神品格、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规范和养成,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艺术学生的特点影响了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艺术类学生普遍不关心政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缺乏兴趣,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意识强烈,不喜欢受纪律约束,在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崇尚自我的行为习惯,不在乎外界的目光,落拓不羁,自由散漫,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艺术类学生由于崇尚艺术,而内心普遍轻视文化课程,这又影响了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和领悟,导致他们的文化素养难以提高。

三、提升高职艺术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理清学科性质

就职业教育而言,教育理念要把强调专业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又有理想、有追求,是热爱祖国、心系社会、有责任担当的人才。学校要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等提升人文素养的学科课程,通过传授学生人文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得到提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得以锻炼,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得以提升,人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教育从小抓起

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氛围及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对孩子影响巨大。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父母应加强自身素养的修炼,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优良品格和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营造人文素养浓厚的家庭氛围;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树立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的观念,不要为了应试而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注重其行为养成,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学生的自我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

校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校园文化呈现的是何种思想意识必然会引导学生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开设一两门素质教育的课程就能显著提升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感悟和启迪的过程,是一个经过长期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高职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重视舆论导向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大家庭、大学校,社会舆论对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传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受众人群的行为。因此,要摒弃在大众传媒中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主义、拜金主义及违背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应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