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飞雪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

通过编写和使用初三教案,教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初三教案的精彩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一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二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

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3、关于《山海经》。

三、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1)回顾学过的鲁迅作品;。

(2)请学生简要叙述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3)展示图片并明确。

四、重点研读(事件、感情线索)。

1、细读阿长(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是什么?生讨论,师明确)。

2、阿长其人(提炼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3、情系阿长(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4、祈祷阿长(生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寻找阿长——回想身边的阿长。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一导入新课。

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整体把握内容,理解斑羚飞度的壮举。

(3)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联系生活,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教学难点:人与动物中,人类究竟充当什么角色。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故事导入。

1.课件播放故事视频:蚂蚁脱险。

2.导语: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的举动。今天,我们要认识动物世界的新朋友——斑羚。

(课件播放斑羚图片及资料)。

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刻,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板书课题:斑羚飞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欣赏课文《斑羚飞渡》,勾画出生字词语。

2.生字词语练读。

(课件展示课后读写词语)。

3.快速回忆课文内容,然后抢答:

(1)读完全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回顾课文,印象给你最深的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按照情节的四个环节理清思路。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复述内容。

(2)请各自用四字词语概括四个部分。(尽量用原文词语)。

参考答案:进退维谷——出现彩虹——斑羚飞渡——走向彩虹。

三、悟读精彩,走进审美。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

提示:第1个问可以以短语形式归纳,第2个问可以套用人物形象分析用语。

3.请一学生饱含感情地读斑羚飞渡的情节,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小组合作探究:彩虹出现了多少次?都有什么作用?

6.小组汇报,教师指导归纳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演练。

8.找出与你此刻的心情产生共鸣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9.总结精神:用“我看到了一群的斑羚”说话。

10.飞渡过程仅仅几秒钟就可以完成,而作者却把这一场面详细展开,写的扣人心弦。飞渡过程中哪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如果让你来写这一场面,你还会有什么创新?找一找,谈一谈。

四、体验生活,反思文本。

(课件播放“5.12”汶川大地震中最感人的母爱情景《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

学生说感受……。

3.请以学习课文的体会和感受用“关爱亲情,就是”和“珍爱生命,就是”的句式来说说生活中你将如何去践行。

老师示范:“关爱亲情,就是”。

学生自主深情述说:“珍爱生命,就是”。

把学生现场创作的践行宣言,开头与结尾加上“朋友,请珍爱生命。”,然后让学生和着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读自己创作的散文诗。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五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二、学习第一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老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

3、赏析课文。

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六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正面描写的作用,学习细致的正面描写表现少年精神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二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

2、朗读课文至少一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顶碗少年”,写在书上课题旁边。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赵丽宏,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5分钟)。

1、谁能上来写一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出处?

2、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赵丽宏?

(赵丽宏,1951年生,比老师大19岁,比你们大58岁左右,上海崇明人。他也是我们常说起的“老三届”中的一员。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现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他在新浪网上有个人博客。

三、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10分钟)。

3、顶碗少年的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让作者念念不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谁能概括地再说一遍。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4、作者为什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呢?

(因为这件事启迪作者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能退却,而要鼓起勇气,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被顶碗少年坚持到底的精神震撼,所以念念不忘。)。

5、请同学们圈画出第2到6段中直接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顶碗的语句。请同学分别朗读圈划的语句。(5分钟)。

6、能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顶碗少年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吗?(5分钟)。

(“惊羡”是哪两个词意义的组合?)作者抓住了哪些令人惊羡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这些带有杂技表演特征的动作描写对我们学习描写有什么启发?)。

7、再次朗读第2段中描写顶碗少年开初表演的文字。“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老师读)“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齐读)。

8、第3段、第6段中对顶碗少年完成最后一组动作时又是如何描写的?

8、请大家想一想,三次描写少年表演顶碗的过程,为什么第2段很详细地写了整个表演的过程,而第3、第6段却只描写了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的完成情况,其他就不写了?(因为对顶碗少年来说,表演最后的成功在于完成最后一组较难的动作。第一次表演时,前面的动作描写的越详细,精彩,就越突出后面的动作难度大,表演成功的难度大,形成反差。也为下文表演失败,出人意料作了铺垫。而到了第3段、第6段,对顶碗少年和观众来说,前面的表演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了,只有最后一组动作是否能完成才是重点,所以其他就不写了,只重点描写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了。)(5分钟)。

9、面对两次表演的失败,顶碗少年的表现又有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描写少年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8分钟)。

(圈划出原文中描写的句子。第一次失败,少年也觉得是意外,还很镇定。第二次又失败,少年也对自己的表演能力产生了怀疑,开始失去信心。在老者的安慰和鼓励下再次鼓起勇气。表现了顶碗少年面对失败,虽然也产生过信心动摇,气馁,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没有退却、鼓起勇气坚持到底的精神。)。

10、朗读第3段、第4段。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七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重点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二、解惑释疑(新授)。

(一)、导入:《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它。

(二)、朗读课文,熟知文意。

(三)、析读课文,探究问题。

1、交流课前预习答案: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不利条件: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

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给他们分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家人、遗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

(四)研读课文,解惑答疑:

1、人们怎样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

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我们:?

2、我们到底能不能让愚公搬家?

1)、神仙移山为何不帮愚公搬家?

2)、作者为何不写愚公搬家?

3)、我们可以告诉愚公搬家吗?我们从愚公的形象中读出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续写:两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四部分:测案。

思考问题:

1、愚公的形象:

智叟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八

1、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当前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3、积累下列词语。

吆喝 拘囚 丞相 高官厚禄 大声疾呼 拍案而起

嗟来之食 宝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一课时

本文是怎样选择和安排典型事例,用事实证明观点的。

1、导入新课

1961年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伟大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历史学家吴晗写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谈骨气》。

板书课题:2谈骨气吴晗

2、作者简介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马人。

3、生字词学习(资料)

1)要求学生齐声朗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解决。

4、轻声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同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作者在课文中提出什么主张?

明确: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即中心论点)

2)开头引用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

(全班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深入理解“骨气”的含义)

3)(点名朗读三、四自然段)要求学生概括段意,分析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

第三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

第四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含义也不同。

这两段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分析,增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中心论点具有不辩驳的气势,支持论点。

4)课文提出中心论点后,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论点的?

明确:精选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5)要求学生口述文中的三个事例并分别拟上小标题。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九

1、会读本课秧、萎、赖、锻、雅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莫名其妙、从从容容、语重心长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读书能说出句子中含着的深刻意思,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的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二、学习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种树人的话。

三、学习难点: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并能从中悟出做人的哲理。

四、学习准备:桃花心木图片、有关林清玄的资料。

五、导学提纲: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4、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张海迪的故事,学生阅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上不会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这是有的人悲观消沉,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得更直,从而战胜困难,成为杰出的人才。孩子们,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又会怎样去做呢?今天咱们就从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我会读:枯萎、锻炼、空地、种树、插秧、基业、幸而、一番、考验、转化、优雅。

2、我知道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番锻雅勃。

3、不理解的词语有:

4、我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5、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四、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

《生命与和平相爱》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是当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一个犹太青年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介绍了一个犹太家庭、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愿望。

文章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感受犹太青年杰出的语言才能,在细心研读中剖析成才的深层原因,在选择诵读中领悟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联系当今世界现实,在拓展训练中净化心灵,热爱和平,珍爱生命。

文章的教学思路设计: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深入阅读,探讨问题。

妨句练习,提高能力。

诵读文章,领悟主题。

拓展训练,净化心灵。

课前预习,课堂展示:

了解“犹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由于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文章《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内容难以难于理解,学习兴致也不浓厚。

因此首先从挖掘文本开始,把学生对课文的研究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从文本入手,挖掘到许多丰富的精彩的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拓展加深,由点带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可以组织学生在认真钻研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上网浏览、翻阅相关书籍等形式深刻理解文本内涵。

如《辛德勒名单》――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一面镜子、犹太人为何多出伟人、犹太人的家教等等。

通过课题探究,同学们深深明白:犹太民族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民族灾难,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这跟犹太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族精神有关。

《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以小见大,通过探寻戴维这个优秀人物的成长经历,引出了犹太民族的智慧与文化。这样的学习探究不但使学生不再感到晦塞,不再觉得乏味,而且也能够使文本迸射出了生机活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文章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何写的,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深入阅读,探讨问题。

细心研读中剖析戴维成才的深层原因。

问题设计(这些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老师进行概括归纳总结)。

1、一个人:戴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12岁小学毕业时写下的愿望是什么?

2、一个家庭:戴维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一个民族:犹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围绕三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内容。

民族――引出个人――家庭背景,社会根源――成长之路――抒发感情。

问题探讨:作者为什么开篇就写犹太民族,而不直接写戴维?(处理文章的结构,课后第一题)。

三个问题的层层深入,由对课文内容的再次把握到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深入课文的内容,才能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准确的解答。

该教学环节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对于“戴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探讨,我设置的由横排第四排回答,原则上各个回答必须独创,不能重复,八名同学回答完毕之后,或者个别同学不能回答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刚刚开始回答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解答,因为如“语言才能强”“灵活”“精干”“天真”“快乐”“冷静”“成熟”等问题是浅层次的显性的。越往后面的回答,就要求学生的概括能力了。

一个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前面设问句全部读了出来,但是没有进行概括。

内容如下:

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聪明过人的天分。

如何进行概括呢?

我给示范了一句:戴维是一个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的人,之后学生便豁然开朗,进行了“戴维是一个充沛的精力,而且具有聪明过人的天分的人”和“戴维是一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事情兴致盎然的不满28岁青年人”。

最后老师或者学生进行总结:

戴维是一个具有杰出语言才能的优秀犹太青年,这是因为他有一个和谐宽松热爱知识重视文化的家庭,更是因为他有一个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

三、妨句练习,提高能力(这个环节可以并入第二个环节之中)。

在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

以“我”为语述对象,仿照上句写一段话。

这个活动实践很是热烈的。例如:

我是一个奋发进取的中学生,这是因为我有一个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更是因为我有一个充满和谐人文氛围的中华民族。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犹太民族“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精神的时候,也有一种民族自尊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情感教育上能得到升华。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是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创新力的课堂体现。

语文的生活化,要求学生在加强课外阅读的时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所以应该是只有阅读注意力、阅读思辨力、阅读创造力三者形成了,才能形成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才能够养成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四、诵读文章,领悟主题。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一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2、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一、读课文,引入新授。

二、明确文章结构。

说话――对话,仅插入一段对艺术品的介绍。

三、读课文,感知对话中人物的手段和性格。

2、医师的人品:爱病人――高风格――讲廉洁――有尊严――顾影响――有礼节――讲情理(实质呢?)

3、如何处理一个见不得人的物品呢?

送给:大恩人――好朋友――坏蛋――古董商――大恩人

身份:救命者――医师――律师――演员――古董商

4、开头的愁眉苦脸为何?

5、最后写律师给演员、演员给老太婆的过程否?

可猜想,有意味,写法不流于重复。

6、律师送法与意识和小伙子的方法相似否?

外表身份不同,本质一样。

7、用一个物品检验出了什么?

四、讲出个人对文义及结构的理解。

五、得出中心。

六、由文章看作者,得出写作特点。

七、学生小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会主题。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二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感受美的内涵。

引导法讨论法。

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论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

肃然起敬()吝啬()()滑稽()。

摄取()谚语()愧悔()。

1、作者谈论了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例:美言: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美言:

赏析:

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美。

以“论不美”为题写一篇小随笔。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三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四

知识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感悟人性美。

1、掌握小说中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2、学会探究题的解答方法。(难点)。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

二、研读赏析:

(一)、鉴赏人物形象(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你欣赏的人物,并说明原因。同时,分析圈划文中与人物相关的语句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归结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通过抓人物描写方法来概括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正侧等)。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关注小说一系列事件)。

(3)、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通过作品主题挖掘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答案形成思路:(教师引导)。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五

学习目的: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了解作者的非凡经历,说出给你的人生启迪。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交流。

2

读读、思思。

交流、明确。

3

组织交流。

明确。

二、理解性阅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理解性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

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反复诵读文中诗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仿写一段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仿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及带给你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拓展性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组织。

学生活动。

1

学生说说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学生书面准备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阅读资料。

天才与苦难。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凑到极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四十六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五十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机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形翻译他的思想。她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八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她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十至十二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十三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它亲人。

苦难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其次,他才是一位天才。三岁学琴,十二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是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亲身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全国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还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命运对霍金同样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了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没有发出声音,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命运带给霍金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但命运在他顽强的挑战面前似乎退却了,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要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的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六

教学要求: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构想: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七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教具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

两课时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一、导入新课:

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1、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2、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

1、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2、指3、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2)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3)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4、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

5、请找出具体的语句

6、并理解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7、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8、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四、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

五、布置课后练习:

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庸()碌谀()词扶掖()

廓然无累()涕泗横流()枘凿()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枘凿廓然无累重蹈覆辙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八

人啊,最难的是选择。名利、地位、亲情、自由、幸福、快乐、游戏、学习当诸多问题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人们往往被迫做出各种抉择。而最难达到的是选择时候遵从本心。而有一个人他就做到了。谁?(陶渊明)。

介绍介绍你对陶渊明的理解。

析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隐居后的一首诗。《饮酒》。

大家把这这首诗歌大声的自由的朗读一遍。发现没有本诗无一处写酒。为何叫饮酒呢?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系列共有20首。本诗是第五首。陶渊明在自传里说平生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人家说酒后吐真言,我们今天就好好研读陶渊明的酒后真言。

品悠然: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诵这首诗,你读出了陶渊明隐居后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二生读。

2,陶渊明的悠闲生活状态用诗词里面的一个词语描述:悠然。

再细读诗歌。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生活的悠闲。

车马喧见飞鸟相与还。

车马喧。

1.在人境,说明他不是隐居山野。车马喧是指什么?与世隔绝。为何无车马喧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描述一下陶渊明采菊的场景。

2.见能否换成望或者看。苏轼也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3.从此句诗词我们看出陶渊明已完全与景物融为一体,远山、黄菊,东篱、还有采菊人皆满是悠然之意。我们把这种意境称之为物我合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艺术境界分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4.读,可不可以重读“见”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看山,看云,看飞鸟,揣摩一下陶渊明此时的心理。

2.读出闲适里面的愉悦之感。

3.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品心远:

陶渊明为何能做到如此:悠然。

1.心远什么意思。

2、远离什么?亲近什么?

远离凡尘俗事、远离功名利禄,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过一种随心而安的低碳生活。

不背负太多的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样的人是快乐的'。所以他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他悠然快乐。

品真意:

所以陶渊明在本首诗的结尾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你来帮我用现代汉语翻译一遍。

2,什么是“真意”?陶渊明的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是?陶渊明因为懂得了人生真意所以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悠然。

4,揣摩一下陶渊明此时的情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读出得意之情。

5.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吗?你认为人生真正的意义是?

上帝赋予每个人不同发才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不一样,有的人肩负着变革社会,推动时代发展的责任。有的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陶渊明显然都不是,但他用自己的文字为我们寻找到了一方精神的宁静天空。

愿你们在人生路上,也能遵循本心,找到自己的人生真意,虽辛苦但快乐!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十九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和有关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抓住重点语句品味深层含义。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

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交流交流吧。师出示交流的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

3、师总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啊。可我们不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父亲能不能帮助我们。

预习反馈。

(一)、学生自测:小组交流预习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师解疑。

小组长带领全体组员交流各自预习情况,补充缺漏知识点,修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分三块进行:作者介绍、背景解说、字词音形义积累。

(基础知识主要由学生在课下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二)、课堂展示:各小组推荐预习知识点较全面的学生展示(分版块逐一进行),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其他学生摘记、订正、补充,再识记。教师补充,指导学生完成专项笔记人整理,相机板写学生发言中的重要知识点,以检测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展示时要求说明是哪一段哪一行的哪一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做好标记并纠正、补充)。

xx。

1、自主读思: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歌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好奇和遐想。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二十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因此确立三个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基本常识,体会议论文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的严密性。其中(1)(2)为教学的重点,(3)为教学的难点。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以此来化解难点。本文观点鲜明、结构谨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来做个算24点的游戏。(出示4张x牌)。

(生算)。

生1:5×6—(3+3)=24。

生2:(5+3)×(6—3)=24。

生3:3×5+6+3=24。

生4:(5—3÷3)×6=24。

生5:(5—3+6)×3=24。

2师:殊途同归,同学们真聪明。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都很喜欢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创立一个兴趣场。)。

(二)、初读课文,找出观点。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找到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语句”是议论文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两个故事。(投影)。

(1)上帝为人间制造了一个怪结,被称为“高尔丁”死结,并许有承诺: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怪结的人都失败了,最后轮到亚历山大,他说:“我要创建我自己的解法规则。”他,(想一想他会怎么做?)于是他就成了亚洲王。

(2)据说有一位母亲在病榻前照顾长期生病的儿子,由于儿子活动不便,吃药、饮水都很不顺当,即使用吸管(当时只有直管)也由于要低头而显得很艰难,母亲为此忧心忡忡。回家后在洗衣服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了洗衣机的出水管,可以灵活弯动的出水管结构使母亲灵光突现:。(想一想她有怎样的灵光突现?)。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归纳。

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亚历山大和那位母亲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创造性思维)。

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穿插故事,可让学生感兴趣,更可以此来激活学生思维。)。

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勾画。(生答: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进行尝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这样处理是针对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好地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理念)。

生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生正: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物开始的,伽俐略还只是一个学生时就发现摆的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道尔顿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生反:历只有一个伽利略,只有一个瓦特,只有一个道尔顿呀!

生反:知识和态度、意识、尝试是形成创造力的要素,可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尽善尽美的。

生正:我们中国古代有个叫黄道婆的农村妇女,她发明了纺织术,显然她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但她同样具有创造力,要知道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就是从实践中来。黄道婆虽然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知识。

生反: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一般人想做到确实很难的。

(设计意图:学生辩论得非常精彩,你来我往。两方面都给于肯定,尤其应指出弱者的不易。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思维的火花越发的耀眼。通过辩论的形式处理教材,又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辩论,虽然很稚嫩,但勇气非凡。)。

6、我在这里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让大家共同参与。在这里,我想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其他同学充当嘉宾。

请看:(投影)某“奇思妙想”栏目正在做一期节目,主持人问了嘉宾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彩虹图形,你会把它想像成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参与者将如何应对?(要求:嘉宾回答和主持人点评相间。)。

(讨论、扮演)。

生1:像一座架在河上的五彩桥;(主持人点评)。

生2:像妈妈彩色的晾衣绳;(主持人点评)。

生3:像爸爸肩上那根挑水的扁担;(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创设节目参与的情境,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7、师: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能力,给出了最精彩纷呈的答案,这就能证明一点,大家都拥有创造力。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8、师:读完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家以《“1+1=1”的联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示例: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一张天罗地网;

生1: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心弦;

师:他讲得很好!就像这样扩散自己的思维,来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谁接着说。

生2:一点冲动+一点不成熟=一个不小的错误;

生3: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任翁态度=一个民族的腾飞;

师:大家很不简单,各抒已见。思维互相磨砺、碰撞,闪射出创造的火花。

(设计意图:培养小组的合作探究意识,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五)、热情结语,作业布置: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处在一个x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文明最美丽的花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不尽资源与动力,创新也是个人成功的途径,创新是从观念到行动的革命,创新需要有境界、有气魄、有胆量。我真诚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我把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制成贺卡送给在座的每一位,也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句你所喜爱的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然后制成贺卡,送给你的同学或师长。

(设计意图:小结的语言应x似火,作业的布置应巧妙新颖,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段慷慨陈辞,更受到时代感、使命感的感染。文道统一。)。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教学中树立这样的几种意识很是重要:

一、文本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本堂课我在施教时注重了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了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理解文本。

二、层次意识。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四个步骤进行探究活动:寻———寻作者的观点,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解清文章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的严谨;辩———辩各自对文章观点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拓———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探究意识。本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

四、表达意识。本堂课我较多地提供了让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我相信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将大有益处。

又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把时间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x,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限度的教学效益。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x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初三语文名师授课教案(实用21篇)篇二十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故事,懂得认真练字的重要性。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师在题目上打上小问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读一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课文中的长句子能读得正确、流利吗?(出示长句)。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用评议。

4、再次练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

2、解答刚开始上课时提的问题。“他”是谁?“红圈圈”是什么?

3、你们了解邓小平爷爷小时候什么事?

4、文章讲了邓爷爷小时候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巩固生字字音。

2、教学新偏旁。

3、自学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4、反馈,检查。

5、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呢?

6、指导写字。

7、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六、教学后记:“次”较难掌握。

相关范文推荐

    战胜癌症心得体会(模板1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写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读书是一件良好的习惯,但如

    研制精品课程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

    个人年终总结案例(汇总15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进行概括和反思的一种方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个人总结的例子,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光阴似箭,不知不

    办公室人力资源工作年度总结大全(20篇)

    一年一度的年度总结,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和反思,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而进行的规划和准备。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史记内容读后感(精选21篇)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它可以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以下是一些读后感的典型例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予了我们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农村培训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有助于培养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请欣赏以下学员为大家分享的培训心得体会,相信你一定能够从中找到共鸣。这次农村教师教

    入团培训课心得体会及感悟(专业20篇)

    在写培训心得体会时,要注重对自己的培训过程、收获和成长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入团培训是每个新团员的

    党员自学材料心得体会(热门22篇)

    党员心得体会能够促进党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践行党的纪律和要求。下面是一些党员同志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随着党的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

    建筑工程公司项目部工作总结范文(14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的月工作总结,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借鉴吧。xx年上半年xxx办公

    苦难是一笔财富(实用20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精彩表达,展现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观点。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