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全文解析(优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梦幻泡秋夜全文解析(优质8篇)

即兴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瞬间的真实与情感,有一种无法预测的神奇之感。即兴表演的关键在于什么,如何找到灵感和创造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即兴表演经典片段,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精彩的表演吧。

秋夜全文解析篇一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译文

让黄莺呜叫也叫不完,让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诉说,也说不清。这妻点孤独愁苦,十年萦绕心头从未间断,这愁苦搅乱春风。旧地重来妻子却再也看不见。但小楼东边的杨柳,却依然如旧。曾记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题诗,而今墙壁残破诗句成影成踪。

长满兰草的沼泽地,新涨起妻片碧绿溶溶,凋落的红花含着遗恨翻腾。看身上已经穿得破旧的春衫,清楚地记得这是当年送别时,你在灯下连夜剪裁制成。折磨我的是成边成际的思念之苦,算起来,往事像云烟妻样,从眼前经过妻切总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成边际,只能靠着阑干目送远去的飞鸿。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注释

这:妻作“奈”。

闲愁:妻作“江心”。

十年:虚指,很多年。

恼乱春风:谓心绪为春风所撩乱。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

故人:指戴复古的再娶之妻。

同题粉壁:共同在粉壁上题诗。

兰皋:江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新涨:刚刚涨。

溶溶:形容水盛的样子。

破春衫:此衫是十年前离别时妻子在灯下赶制的衣衫,故言。春衫,妻作“征衫”。

谩然:徒然。谩,通“漫”。

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飞鸿:飞翔的大雁。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赏析

戴复古《木兰花慢》,与其妻所作《祝英台近》背景相似,应为同一婚姻悲剧。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略)。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指出:“《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与《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词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起笔便充满哀伤。又是一年春天,处处莺啼燕语。词人面对大好春光,满腹伤心事,即使让那啼叫不停的莺和燕来诉说,恐怕也无法说尽,更何况人鸟语言不通,它们如何了解词人的伤心怀抱?“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十年不断之隐痛,却道为一点闲愁,貌似平易却更见痛之深。恼乱即撩乱,宋人口语。十年以来,每逢春天,这种心情就格外为春风所撩乱。词情遂指向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时妻子作诀别之词,有“后回君若重来”之句,故下边写出“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十年后的这天,词人终于重来旧地,小楼东畔,杨柳依依,仿佛当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的情景,可是早已是物是人非,故人杳不可见矣。“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犹记得,当日夫妻双双粉壁题诗,而此时,只剩下这破壁颓垣,题的诗已无影无踪。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复古之师陆游,也有相似恨事。陆游与唐婉夫妻恩爱,无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开,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之句,可与此词歇拍参读。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兰皋语出《离骚》“步余马兮兰皋”,指生长芳草的水湾。眼前春水新涨,绿波荡漾,流不尽的落花残红,也带不走词人胸中涌起的旧恨新愁。换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尤为蕴藉。“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戴复古与武宁妻子是重婚,这事情中间可能有些曲折,从《辍耕录》所载“父怒,妻宛曲解释”大约可知。从临别前夕,妻子在灯下连夜为丈夫缝制春衣这一细节,也看得出她对丈夫的原谅,她仍然爱着丈夫。本来已下决心,在戴复古归家之后便从此永诀,但分别时仍忍着诀别的血泪把自己的全部情爱缝进衣服里,此时,这春衣已穿破了。但旧事记忆犹新,也看得出词人对妻子的感激与内疚。但是,重婚毕竟是不能容忍的。

她所选择的路,竟是一死。“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谩通漫,漫然即徒然。妻子一死,人天永隔。相思只是徒然自苦而已。自苦,实为内疚。

想起那两三年的幸福生活,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但是“无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词人凭栏远眺,落日之苍茫,楚天之无际,何异心情之苍凉落寞。长空中飞鸿远逝,又何异愁苦之弥漫无极。结句语意略近《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原诗并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妇也。若结句有取于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词用绵丽之笔,写哀惋之思,可以称为佳作。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评石屏词曰:“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这首缠绵悱恻的悼亡词正是复古词绵丽本色的集中体现。

秋夜全文解析篇二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翻译: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秋夜全文解析篇三

在水亭旁注目远望,归期还没到,猜测着还差几天。隔着绿色的帷幔屏风,画着新长出的眉毛,犹如遮挡着半边的'脸。片刻飞起的淡淡的薄雾,被西风吹得不留一丝痕迹。顷刻,变化不定,夺回了月亮。

乘云到了玉皇大帝家。人世间敲打三下鼓,试着自己判定今生,更是看了好几次,小住为最佳。何用形状像钩子一样的玦,相伴着半菱花。不要遣怪发鬓苍白的嫦娥。

秋夜全文解析篇四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谁来背一背呢?

2、指名学生背诵。

3、(过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描绘了边塞地区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一批批充满豪情壮志、斗志昂扬的戍边战士们的形象,通过诗人的描写,让我们心中涌起对这样一群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敬佩之情。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来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二、理解诗题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断句并引导学生说诗题含义。

3、带着自己对诗题的理解,齐读诗题,注意断句。

三、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提起他,同学们你们对他了解多少?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4、学生背诵《示儿》

5(过渡)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宋朝统治者能够收复失地的信心。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吧。

四、初读古诗

1、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停顿,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示范读。

4、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5、齐读古诗。

五、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过渡)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前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而修辞手法?(不是,夸张,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这也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夸张)

7、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板书:山河壮丽)

9、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10请全班男生带着这种激动、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11、(过渡)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齐读整首诗)

12、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字中体会到的?(从“泪”字体会到的)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13、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金人占领了)

补充背景材料:

1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15、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16、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所以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六、小结提升

1、自由练说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4、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

秋夜全文解析篇五

从“胡尘”的想象直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我用了一段语言渲染,在学生感知百姓生活极度痛苦的前提下,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此时最渴望的是什么?然而盼望越深,失望越大。紧接着讲一年的苦难,十年的折磨,六十五年的辛酸与煎熬,引导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遗民之泪”以及“尽”字中的无奈、痛苦、愤恨的心情。层次性的朗读体味“又”中的复杂心境。“尽”“又”二字的朗读、品味既是对北方百姓的心情的感受,更是对诗人陆游“希望、失望,但不绝望”的百转千回心绪的体悟。

秋夜全文解析篇六

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对于诗歌艺术颇多会心之论,他曾以小幅绘画为喻,揭示绝句短诗含蕴深广意境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性的。其说见《姜斋诗话》卷二: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画幅中,收摄万里的风光,决不是将山河城郭按比例缩小而罗列于纸上。艺术作品塑造了生动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虽着墨不多,而意境则浩无际涯,颇难以道里计。

不过王夫之认为只有盛唐绝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则未必尽然。他所举崔颢《长干行》,含情脉脉,蕴藉有致,实为诗意之一境,如司空图《诗品·含蓄》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人论诗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这种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蚕尾续文》),便是例子。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别有一种凌云健笔,龙腾虎跃于尺幅之上,而气吞万里,有如司空图所云“真体内充”,“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诗品·雄浑》)的风概,一般出于长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诗仍属绝句,其为咫尺有万里之势,与崔颢《长干行》相比照,似乎更当得起“墨光四射,四表无穷”的崇高评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强艺术感染力量。陆游这首诗,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又哪里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呢?这种恢宏壮阔的境界,在盛唐绝句中还不多见,却于中唐以至宋代诗人笔下不断有所开辟,是值得我们特殊注意与珍重的。

秋夜全文解析篇七

基于统编教材着力体现“1+x”群文阅读探索,我力图构建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以精读课文有效延伸为主要路径进行文本组元的群文阅读方式。以此形成对陆游的爱国之志形成助力理解。

身在南方的诗人陆游并未选择平凡安逸生活,而是时刻心系北方百姓,期盼收复失地,他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家国情怀演绎的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最最难能可贵的吗?课上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壮丽山河图”“遗民泪望图”是学生显而易见的,但诗题中的“陆游北望图”往往是学生注意不到的。为此我从百姓的“望”引到陆游的“又”,结合陆游立志“一寸丹心唯报国”以及《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诗作,展示了陆游坎坷而忠贞报国的一生。这样下主题更为凝聚,整合资源以家国情怀为线索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深情,让品味诗作与解读诗人两个内容相互支撑。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诗歌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家国情怀,课上一系列的推荐以及课后让学生背诵陆游的一爱国的诗,制作爱国古诗词手抄报、进行爱国古诗词交流的语文活动,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大大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王崧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这一课,总的感觉还是上得比较满意,只是感觉自己的话还是有点多。怎样让学生能入情入境,而又能再让老师轻松一些,是值得以后继续琢磨的。

秋夜全文解析篇八

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