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

时间:2023-11-22 作者:雅蕊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自己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供广大教师参考学习。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一

一、总体要求: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二、具体做法。

1、复习时把读懂文言文文本作为重点,利用每一个文段编织知识网,对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必须牢记其常见的词义,对经常出现的文言虚词则要把这个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重现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识网络。

2、多让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次话不假。

3、多做翻译练习,经常把老师讲过的文段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水平。

4、多总结做题的经验,掌握考场阅读的规律和选择答案的方法。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二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三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分类。

[教学内容]。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如: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这是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不过,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定语前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3)的“还者”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

(二)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动词是“许”,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问:“何以战?”(《曹刿》)。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

“谁与”是“与谁”(跟谁),“何以”是“以何”(凭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装句,还有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认为这是修辞方面的倒装句,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

四、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有承宾省略等。

(1)儿俱,(   )啼告母。母闻之,(   )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

(3)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1)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

(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狼》)。

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   )而走(   )也。(《赤壁》)。

(2)于是王召见(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颇》)。

(3)具告(   )以事。(《鸿门宴》)。

(1)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2)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是常有的事情。如: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陈涉》)。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廉颇》)。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   )指示王。”(《廉颇》)。

如果补读出来,则(4)是“上使扶苏外将兵”,(5)是“使相如归赵”,(6)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   )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   )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

(4)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桃花源》)。

根据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2)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所以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3)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汉南”是“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4)的“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

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如: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狼》)。

(6)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7)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   )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   )俱。(《荆轲》)。

(10)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

五、其他句式。

文言文当中还有其他种种句式。

(一)复句。

(1)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

(3)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

(5)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

复句的情况跟现代汉语差不多,(1)是并列复句,(2)是假设复句,(3)是条件复句,(4)是假设-转折复句,(5)是多重复句,层次是“今君乃亡赵走燕,/(转折)燕畏赵,//(因果)其势必不敢留君,///(连续)而束君归赵矣”。

(二)语气句式。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形成了四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扁鹊见蔡桓公。(《扁鹊》)。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5)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

(6)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8)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以上的句子,(1)(2)是陈述句,(3)(4)是疑问句,(5)(6)是祈使句,(7)(8)是感叹句。

(三)固定格式。

文言文里还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记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需要记住的格式是,(1)的“如……何”,(2)的“何……之有”,(3)的“如……何”,(4)的“得无……乎”,(5)的“无乃……乎”,(6)的“何……为”。

【典型例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

d.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解析:a有“也”无“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断句的“者”,而是代词“的人”,“夷门抱关者”是“夷门抱关者的人”),b、c、d都是既有“者”,也有“也”。所以,答案是a。

二、哪个判断句与例句相同?

例句: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战》)。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褒禅山》)。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d.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药》)。

解析:例句实际上是“此乃孤之罪也”,是一个有“也”无“者”的判断句。其他各句,都是有“者”有“也”的判断句,只有d没有“者”而有“也”,所以答案是d。

三、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c.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解析:比较一下几个倒装句,a应该是“不欺余”,b应该是“有何功”,c应该是“莫许之”,都是动宾倒装。d应该是“一片孤帆”,是定中倒装句。d与众不同,答案便是d。

四、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b.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d.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d)。

解析:例句的“上使外将兵”是“上使扶苏外将兵”,省略了兼语。只有d上省略了兼语,所以答案是d。a应该是“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介词宾语。b应该是“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了介词。c应该是“与之坐谈”,省略了介词宾语。这三句都跟例句不一样。

【模拟试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五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口生一般都是本专业的`好学生,但大多数学生在数学方面却有很大的不足.如何在一年内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口高考数学复习法.

作者:刘瑞华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64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六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七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八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九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依靠情节呼应和逻辑关系推断出其意义。

修辞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即利用上下文中并列、对偶、同义复用等修辞,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1、并列。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2、对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同义复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组词推断。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1、太尉尽辞去《段太尉逸事状》。

推辞去除。

2、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

败坏。

3、罪且及副元师《段太尉逸事状》。

涉及,牵连。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常考必考通假字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一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二

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学生提前解答近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b.近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习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词语解释题“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翻译题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中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翻译的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鉴赏题。我们要善于抓住相关的情节的疏通,特别是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初中所学文言文课文积累来帮助分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要学会控制训练的时间、节奏把握。

本节课没有在阅读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阅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自己规定完成时间作完《阅读新视野》中的相关阅读练习,并结合评价标准思考判断自身解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的特点与缺陷,以便有针对性的修正。教学后记中考在即,如何搞好复习?该是各位老师共同思索的问题,而文言文较其它文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显然,文言文的复习教学也将是复习课教学中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改逐课过关为“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复习法,收效很好,这里把它介绍给大家,但愿能有所帮助。

(一)设计预习《学案》(亦如“教案”,供学生使用),明确复习目标、重点、难点。

由于《学案》的设计,使学生在自学时有了方向,而且,每课时都把目标及重点又进一步分解,这样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清复习思路,提高复习效率。

在《学案》上,对重点举例进行了解析,如关于“词的古今义”复习,古今变化情况,一般有三种,即一是古今词义相同,如:人、水;二是古今词义不同,如:牺牲;三是古今词义相近,如痛恨、感激……。复习的重点是“不同和相近”两种情形,这在预习《学案》中对学生给予明确指出。

在《学案》上,对复习难点的预习作出了指导。如:词的古今义的复习,其难点是“如何较准确地判断词的古今义有变化,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此,我在《学案》中明确了方法:读悟、回忆、判断。读悟即认真读、多读细读原文,在读中悟其语境意义,切忌不读而凭想当然;回忆,即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回忆其用法,注意古今的结合,在不能准确把握判断时,可运用于现代文中进行理解,再结合文言文上下文分析把握。这样经过读悟、回忆,一般都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二)预习和讲练结合,以预习为主,讲练为辅。

复习课教学同样要有预习,文言文也是如此。共28篇诗词曲,17篇古文,各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范围、重点,学生要么是如切肉片样一块一块地切开来,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直接影响复习效果。

1.精心设计预习自学训练题。

每教时复习前,我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预习自学《学案》,明确了复习的范围,而且围绕各教时复习重点设计了这样几类题型。

(1)强化识记题,主要是古诗文中名篇名句的背诵,这类题目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另外,各教时涉及的作家作品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我在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以“简介”的形式要求学生识记。这样,令学生在识记过程中得以熏陶,真正保证并实现了古文教学的初衷和大纲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实际质量。为了保证预习到位,每节课前我都将这类题目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对不合要求的,限定时间完成,并跟踪督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归纳疏理题,要求根据各教时复习的目标重点,把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类整理。如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专项复习,对词义古今有变化的30多个词,在《学案》中已为学生疏理出例句,让学生判断出有变化的词并解释;又如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的复习(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学案》已有例析,并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进行了归纳,要求学生对归纳出的句式进行判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质量。

(3)感悟理解题,根据复习的目标重点,结合具体的篇目,要求学生写写思想感悟。如结合实际谈谈学习《马说》,在今天它有何社会意义;用一段形象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夜静之景;例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和感受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可谓一箭双雕。(4)能力考察题,根据目标重点要求学生从指定的篇目中完成一些题目(当然,这些篇目是能体现这一重点的)。如从《桃花源记》中找出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并分析,找出省略句并补充完整。这也作为检查自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上我将根据检查情况,设计练习进行补救。(5)深化训练题,此类是以课外一些短小古文设计成的训练题,旨在对目标重点的复习把握,作些相继的补充。如在复习《捕蛇者说》一文时,关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之说,我将那篇短文打印在《学案》上,围绕目标设计了些训练题,让学生去完成,不过这类题目不多。

2.讲练力求做到精、简、明。

(1)有的放矢,会的不讲。每节课开始时检查《学案》情况,学生整体把握较好则不讲,个别把握不好个别辅导。讲的内容,练的内容,不超出目标,不偏离重点,简洁明白。

(2)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讲析复习重点、难点,总是与练结合起来,上面谈到的“课内训练”“深化训练”也都是这里的练,它围绕目标中的难点而设计,有的通过检查自学发现已不再是难点的题目,便在练中一带而过,有时,根据情况,还会补充些“加深题”。总之,不管是讲的,还是练的,始终围绕“精、简、明”展开。

(三)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以专项为主,综合为辅。

1.分块处理,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把它们分为八块,分别是:1.诗词曲;2.词类活用;3.词的古今义;4.一词多义(实词);5.一词多义(虚词);6.通假字;7.文言句式;8.文言文体裁。

(1)重点集中,围而歼之。明确了八块的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为重点而重点,把初中所学的文言篇目,对能体现各块重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尽可能地不让一个漏网,带领学生集中消灭之。

(2)部分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专项训练中去,如实词的理解,课文的背诵。明确指出各个专项训练的重点篇目中的实词,要正确理解把握,篇目中需要识记的内容亦明确要求掌握。把大量的实词和需要记忆的内容分解到八个专项中去,这样把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保证了训练的容量与质量,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学生吃饱吃好。(3)明确篇目,确立范文,各个专项根据文言文对该专项的体现情况进行分解,如《桃花源记》中的古今义变化的词较多,则把它列入“词的古今义”专项;有关“铭、记、说”等的文章纳入“文言体裁”专项中,这样明确了范文,突出了重点。28篇诗词曲,17篇文言文依据其示范性,进行有效地分解,达到了分而歼之,便于学生轻松掌握。

2.综合训练,把句法、词法、体裁等相近的项目进行合并训练。

(1)针对性综合。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扩大训练面积,增加训练的重点项目。当然,这增加的训练的项目权重比例视“专项训练”存在的问题大小而定。如“一词多义”专项中的“虚词”复习,复习时是较难的古文知识,那么在综合训练中再加以强化,保证学生经过补救后完全地理解把握。这段的训练仍以课内语段为主,以本为本。

(2)系统性大综合训练。循重点而行,增加训练难度,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感悟能力,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补充些课本以外优美文章进行训练,把各专项的重点有机地分解到具体的美文欣赏中去。

(四)加强文言文课堂结构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

1.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学案》检查占有15分钟左右,“课内训练”“深化训练”占有25分钟左右,而教师的重难点的点拔仅用10分钟左右,这样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动手动口上,以学生为主。课堂的复习始终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多读多说多讲。而且背诵欣赏,讨论分析,板演训练,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抛砖引玉,重在点拔,使学生在读、讲、练中对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升华。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三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笙: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笙,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闵?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四

我们知道,近几年来,辽宁以及全国各地的文言考试材料大多来自人物传记,因为人物传记语言比较平稳,翻译难度较小,适于直译,这就为设题提供了方便条件。材料大体的形式是,首先介绍这个人物的字、号、出身,然后再介绍此人小时候或年轻时候的天赋、性格,接着记叙此人在任职期间的政绩,最后写他离职、亡卒以及当地人们对他的评价。鉴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应先重点解决以下这些词,因为它们都与当官的人有关:

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新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身(告老还乡)。

这些词在高考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应该特别留意,另外,对于官职名、年号、科举各个阶段称呼等也应该给予重视。

在文言的复习中,课本是不应忽略的。因为在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广大考生们把高中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五

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六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考文言文教案(优质18篇)篇十八

no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no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no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no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no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no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no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no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no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no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no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no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no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no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no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no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no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no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no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no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no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no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no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no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no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no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no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no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no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no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no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no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no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no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no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no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no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no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no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no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no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no4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no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no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no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no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no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no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no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no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no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no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no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no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no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no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no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no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no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no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no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no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no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no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no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no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no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no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no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no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no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no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no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no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no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no8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no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no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no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no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no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no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no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no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no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no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no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no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no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no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no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no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no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no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no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no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no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no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no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no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no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no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no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no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no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no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no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no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no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no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no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方案(汇总19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意见,以及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活动方案范文中的案例是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和目标来设计的,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地理教学论文选题(优质20篇)

    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本或典范。范文范本4:下面是一篇关于青春期教育的范文范本,对于父母和孩子们来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摘要:在二十一

    四年级第二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优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体育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

    物流运输管理实训心得(热门22篇)

    运输是指将人员或物资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运输行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推动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有债离婚协议书(实用20篇)

    离婚协议是解决婚姻矛盾的一种方式,通过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有助于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请仔细阅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离婚协议示例,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高级管理人员简历(实用15篇)

    通过个人简历,雇主能够对求职者的能力、经验和个性特点作出评估,为面试提供筛选的参考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简历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可以借鉴一些好的写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及案例(优秀16篇)

    人生的目标。目标和人生的关系。目标与空想的区别。目标设定的程度。失败者和圣人的故事。愿力对人生的影响。主角转换之一-从”模糊人“变为”清醒人“。人生的目标。人生

    七一建党节党课演讲稿(专业17篇)

    党课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引导、提高政治站位的重要机制。探讨党课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是提高党员素质的关键一步。本站发布七一建党节演讲稿2019,更多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卓越教师培训总结(精选16篇)

    通过写教师总结,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亮点和不足,以便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教师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写好自己的教师总结会有所帮助。本次的国家级高职高

    医护防疫心得体会(热门21篇)

    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与感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心得体会。推荐大家一起来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相互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近年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