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笔舞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一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

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于是在看似困难而不困难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问路在何方,同时你却早已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于是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乱,最终你败了。也许就缺少那么一点的心静,就成功了。在你急问路在何方时,你是否还想起过一路美在何方?也许它早已被你抛在脑后了。

困难似山却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点美的眼光,多一点角度的变换,它会化作轻烟。而美似山上的树,山下的你远望着山上的树,是否在那不经意之间,山上的树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二

cdan。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三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写到"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这是朱老先生对联想中的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的一个好例,在本章中,对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论述可以说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细细品味这其中奥妙。

介绍了联想的含义后,作者写到"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这是在写联想的性质。我认为是非常真实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我们晚上休息时,本应是一个意识渐去,身心放松的过程,但白天所见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脑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现,你越想摆脱他们,联想就越活跃的进行,由此可知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而且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它们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写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接下来作者在颜色,有历史性的作品和音乐方面论述了联想势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关键"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绍了对这个问题的两个学派,肯定的是内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赞成形式派的主张,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中。作者认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联想最多只能增加对一个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这就是本章中作者传授给我们的道理,看起来很平淡,但运用到生活中,却可以反应出很多事实。比如你在街上听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爱拿手的,脑中就不免有许多回忆联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会充满甜美快乐,但这这是联想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经历。真正的美感经历在于"无所为而为",摒除内心的一切联想杂念,宁静专一,只在意那件事务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现在心中,否则只是无端的快感。

在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朱老先生教会我们的就是静下心来,拥有一颗纯粹纯洁的心,一颗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颗只属于自己的心。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四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行的阐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结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我们可以学到看待一件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并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谈美》,我想,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成语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如:《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又如: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五

第一次见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在大三一次写意花鸟课上,课间休息时看到老师的桌上放着这本书,当时由于好奇就翻了翻,谁知道这一翻不要紧,里面通俗易懂的词句很快吸引了我,老师何时站在我旁边的我都不知道。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又仔仔细细的把这本书看了两遍。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向我们讲了《什么叫做美》。此篇文章中先生就提出了: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这就说明美的产生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并且他还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模仿自然,觉不能产生最高的美,只有艺术里面有最高的美,因为艺术纯是心灵的表现。艺术与自然相反,它的目的就在于超脱自然的限制而表现心灵的自由”;“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从中我们看到以下几点:

第三,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再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也会不相同,就会出现“情人眼底出西施”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认识美的时候,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美的出现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理想化的结果。

朱光潜先生不仅仅只是在探讨纯粹的美,他还将美提升到人生的高层面。在文章最后结束的篇章中,他把人生的艺术化分析的及其透彻。现摘抄几条和大家共同欣赏:

艺术是情趣的互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读完此书就只想说声:“慢慢走,欣赏啊!”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需要我们有驾驭生活的本领,有情趣的去享受生活。在生活的道路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心境,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带一颗感激的心去珍惜生活,因为美处处都存在。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六

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是最令我惊奇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

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

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一直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因为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非常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大概就能体会到了。“鲜美”呈现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

生活的美还需要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

在“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篇中写道:“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的点。”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若生活没有“觉得有趣味”的欣赏,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美是欣赏,美是生活的趣味!

朱光潜《谈美》让我认识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七

作者开篇就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在于学会发现美并欣赏美,“谈美”非“谈风月”。

作者明知身处危急存亡之秋,仍有心思来谈论“美”,换句话来讲,普通人连温饱都不足,何有精力来讲究美学呢?可能在大众眼里,脱离物质基础谈精神追求是空想。

然而,作者不急不躁地解释,“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现世是名利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利害网,忙忙碌碌地兜转于利害关系之中。人常常对自身境况感到不满,同时又对别人的境遇心生羡慕。

人处于现在和过去,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以及对某种经历的态度不免会有不同。

在过去那个时空的自己可能会感到无比绝望,而从现在往回看,原来自己还是很坚强地挺过来了;在过去那个时空的自己可能经历着无比心酸的事情,而从现在往回看,原来还有更令人酸辛的事情等着自己;在过去那个时空的自己可能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而从现在往回看,原来还有自己早已渡过那条爱情的河。

过去到现在的这间隔以及这期间所积累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看法和态度,究竟需要多久以及需要如何跳出自身的观察视角,这依人而异。

作者认为“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那么,当我们处于某种困境时,是不是也可以放长远去看,或者跳出自身视角来看?又或者直接逃离现实世界,沉浸到创造出来的美感世界。一般而言,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完全与现实世界隔离。

作者认为,艺术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的,仅模仿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便难以让观众欣赏真正的美感。但我认为,现实生活和大自然创造的“艺术”更超乎想象,总有些人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荒诞人生,总有些自然景观展现了什么是鬼斧神工。

文的最后“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我无比赞同,把生活当做艺术品来雕琢,善于发现身边的趣事,把人生过得更具情趣,欣赏这独一无二的人生。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八

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从事美学研究六十多来著译宏丰,他的早期美学著作有《谈美》、《文艺心理学》《谈修养》,翻译的《歌德谈话录》、克罗齐的《美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特别是翻译了黑格尔的110万字的美学巨著《美学》,在学术界赢得非常高的赞誉,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刊称为我国美学史的一代宗师。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到:一棵古松长在园里,任何人一看见它都认为它是一棵古松,古松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表象,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的形象见到到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一棵很美的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我们看见与否,它都是很美地在那个园子里,这种美并不存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丑是美的残缺,那棵古松是美或是丑,审美标准都不是由古松自己决定的。

在此,朱先生把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以较高的美学理解力做出刨析,给后人在阅读和赏析做出了杰出的艺术贡献。如: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大家都知道这是失宠于汉成帝之后班睫妤书写的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看到诗中的词句“奉帚”、“金殿”、“徘徊”、“玉颜”、“寒鸦、“日影”运用运用种种联想拟人式的想象唤起意象,并且采用《诗经》中比、兴手法,托物沿志,对情景人物刻画地入木三分使得读者受意非浅。

由此看来,他的对诗的独到理解,无不看出他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把洗练和精粹都凝结在他的《诗论》中,并运西方美学理论诠释中国古典诗歌所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认为没有脱离人生艺术的人生,应当以指向审美的存在提升品格。

在《谈美》一书的开场白中这样写到:“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太紧迫了”。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中写到:“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做到免俗。也就是说:人要以最高的境界来提高修养、完善自己,去投入社会人生,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人生的最终目的。

读大师的《谈美》感触颇多,怨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潦此几笔了,但是,我还是奉您之嘱托,给等在天堂的您写这封回信吧。叩首!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九

美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略带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作者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人的品质思想,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书中说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计较”。正如所说的这样,美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体评价的最美的人物。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观当下,现在仍是有不断地事件是为了利益的争夺。

之前,不断受关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中央加大对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数不胜数的官员落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盖了国家的所有部门。贪腐现象只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个产物。所以归根结底,腐败是由社会个人贪图利益的不正之风所引起的,这些正是与朱先生所说的人性美相对立的。书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欲而不断贪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充满真能量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成语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如:《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又如:他说话常故弄玄虚,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

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习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正如高尔太说:“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美感经验,起事不过数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这就是移情和意境的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探寻美的旅程中,我们也该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从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过不断提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这个流传千古的佳话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更好的体会意境做好铺垫。课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个故事,化身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这样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提升审美的过程。

朱先生告诉我们,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语文的学习就是体悟情感之美的过程。语文的学习就如同在孩子心灵播撒一颗美的种子。不同的文章蕴藏着不同的灵魂,饱含着不同的养分。每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都在不断地浇灌这颗美的种子,不断地熏陶,终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破土而出,丰盈他们的人生。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一

这是一本大学时代我一度无法驾驭的书,彼时我总以为人嘴两张皮,世界本没有规则,知识和规则都是人为臆想出来的东西。

我一直觉得医学是门很没有美感的学科,它会让我很难通过直觉去感受世间万物进而产生共情,求真和求因的思维定式使我在美感的路上渐行渐远,这便是大学时代我一直抗拒它的原因,若不是别无选择,我定会放弃。从宏观来讲,个体生命之于人类历史,人类历史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银河系,银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更高维度的空间存在形式犹如一粟之于沧海。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长生,医学的存在是整个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和不舍,如果非要把医学强加一个美的概念便是人类对于渴望和不舍亘古不变的执着吧,但也不属于医学本身。

朱光潜先生说,美是“无为而为”,美感是物我共情的感受,不掺杂利己和实用的感情色彩亦不掺杂联想和意义。

图书馆里,她坐他对面,他看着她,心里想,“这就是个男人啊,这宽广的臂膀,这175的身高,以后衣服都不用买了,她的我都能穿”。她哪里美呢,是哪里让他生出的美感呢,她认真说一件事时专注的样子,她点菜时专业品评的样子,是的,这举手头足里流露出来的积淀和多年的偏执留下的痕迹让他生出了共情,每每此时,便觉赏心悦目;彼时初见,只一眼就痴了,“这个妹妹好似哪里见过”,心生熟稔,不问缘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对美感最好的诠释,物我合一,是顾不得思考的;而有些人,最美的是性格和声色,铅华褪尽也未减半分,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把眼中情人的美放大至极致,外人觉得,他那么帅怎么会娶了她,可是唯有他知道在这段婚姻里他赚了多大。两个人能生活在一起一辈子,肯定是在抛却最本能的生物快感的满足以外,还有其他的可以欣赏的特质吸引着彼此,对方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和暖和散发的荷尔蒙一样深深吸引着你,令你不能自已。

我明晰地感知到生命的流逝,知道三十岁和四十岁的区别,知道三十五岁的极盛和四十岁的力不从心,到了五十岁不免生出“随他去吧”,知天命就是这个意思。等容颜和荷尔蒙随着光阴都耗尽时,能够欣赏的不再是勃勃生机下的欣欣向荣,而是岁月留在生命里的从容不迫和圆融豁达,抑或是历尽千帆过尽后的深邃隽永耐人寻味。

一直活在我们心里的不是三皇五帝、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而是史官和诗人笔下的人情世故和过去未来。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二

今天终于好好看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对自己的有很多的启迪和明悟!中学时看过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好像只有第一部分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然而如今重新听一遍朗读版,心里收获感觉颇多。心理学和美学真的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和领会的!这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会更深,更有智慧!

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

《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人不但移情于物,而且极易模仿物的形象。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考证、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但欣赏却要有考据学、批评学作基础。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外物、人心婚媾后所产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但是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但是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想象多半是再现的,即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想象也有创造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有选择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托物”两种结果。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情感的阴驱潜率使诗人对于出于己者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旧经验的新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原来似散漫、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散漫、不重复。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后来都做到脱化规律的境界。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这只是一种本钱,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的,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近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三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青翠挺立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全都――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考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立刻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留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考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欣赏它的青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视角进行综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端详、去构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们作为老师,可以如植物学家一般依据同学的生活环境、学习现状等去推断同学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画家般去感受同学的共性、体会同学的品行和趣味、挖掘同学不被他人察觉的闪光点;如木材商那样规划同学的前途、思忖同学的进展方向、培育目标。那样,不同的同学才真正地在老师的眼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我们在进行训练教学的同时,才能真正地本着关爱同学的原则开展与实施。

就如,有的老师能针对不同同学的优势或特长,支配相对应的工作,使得同学不断地树立自信念,转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多的赐予同学尝试、熬炼、争论、沟通等活动,让同学从不同的活动中展现自己,让老师全方位地了解同学,发觉同学多样的美;再针对同学的特点,也可以量身定做地支配一些学习活动,使同学更乐观地参加学习,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师生合作示范:仅在语言上进行沟通;在绘画方面进行合作;综合语言沟通与绘画合作等等。不论哪一种形式,同学在参加老师示范的过程中,都能乐观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很多想法由于同学间的差异,会形成老师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从而迸发与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维的火花,同学们的共性因此而得到张扬,同学的生命在老师的呵护与培育中得到进展。

师生的共同示范中,同学亦在老师的协作下,乐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维;在老师的鼓舞下,更投入地更专注地进行创作与表现,使得美术课堂中的示范环节也成为了提高同学生命的质量,满意同学心智成长需要,促进同学生命价值体现的一个良好途径。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四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五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这种说法和我画画的理念不是不谋而合嘛!于是果断买了。

书的最后一句话说:“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我读完了确实是这样的感受。册子虽小,但是内容真的是太丰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种名家的画作,我没见多的画几乎占一大半。我买的是电子版的书,里面的高清大图让我惊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写出好多心得,简直收获太多。

我自己从15年坚持每日画画到17年真的这样一天不落地实行后,我慢慢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绘画风格。让我很开心的是,看我画的人也通过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我的画的确是我的心借由画面表达的形象来表现我内在的情趣的。这样的说法简洁而准确,非常棒。

朱光潜的众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艺术家这个头衔,不过他的确知道艺术为何物,也知道做艺术的人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们常常说,我们应该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认为我们也很应该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就因为自己的不断努力才会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会收获朋友们的时刻挂念。去年也找了同龄人学了我需要学习的那部分画画技巧,收获了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朋友。我明白了美在于创造,更在于辛勤和规划。就拿我学画的那个美女举例,在别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乐。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静地画画,为了拥有自己的独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当然别人看到的只是她发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图。

这就像我刚毕业的时候看到有位同事带寿司当午餐时想的一样,她好有钱可以买寿司吃。后来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寿司。我现在出去和朋友们吃饭,她们都知道我做的饭很小资,一定要给我点颜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状态中的每一张美图,都是我自己亲手创造的生活,很多人认为我每天都是在创造美。

谈美这本小册子虽然内容不多,我却慢慢地读了挺长时间。借由书中的一段话来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吧: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六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朱光潜先生为人的准则,也是《谈美》一书最基本的观点。书中这样比喻,当你走在一条河流的两岸,如果你在河岸的这边,你就会发现对岸的景色比这边的美,而当你走到了河的对岸时,你又会发现对岸的景色又要比这边的美。对此,朱光潜这样说道:你在河的这边,对岸对于你来说是孤立的,你在欣赏它的时候是不受它的羁绊的,而这边的景色却因为你身处其中,为其所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俗世中的我们总抱着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态,将它当做自己的垫脚石。须知唯有独立绝缘地看待事和物,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方能体察其美,若怀实用性目的,则心态已失。佛家经典《心经》的前三个字就是“观自在”,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获得。

全书也是以此为目的,把其中经历的各种过程、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棵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也是作者通过本书向我们传递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风平浪静,特别是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初学者”,总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顿,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分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从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体察生活,欣赏生活,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就能安闲自在地玩味另一种生活,并从中得到美感。

举目凝神,我仿佛看见朱先生透过这茫茫的红尘俗世蹙起双眉、栏杆拍遍。

最后,以阿尔卑斯山上路牌写给游人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七

过去几年,虽然没看几本书,但保留了一直买书的习惯,看书架上崭新的书籍,想着它们可能一直在等我去看,这次看《谈美》是因为这本书特别的薄,从名字上,也没有书架上另外一些书看上去那么晦涩难懂,很幸运看了《谈美》。

开篇就立刻吸引住了我,《谈美》开篇所述,美是关注事物本身,而不是关注事物的其他价值,比如看一棵松树,看它风姿卓越,看树是树,而不是木材,不是什么植物科,只是松树。这里和上一本《作文六要》的观察有一些相似,我们观察事物,可以有很多角度,观察事物本身,美会更容易被看见。

赏美功力可以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类似于灵感,小时候不知为何我们要大声朗诵,如果孩童时看《谈美》就好了,这样我可以早一点知道,朗诵多了,也许嗓门就会有记忆,如要作文时,喉肌也许会帮大脑做出选择,发出一个脑细胞也意想不到的好词来。漂亮的书法也是一样,不一定是大脑去控制手写出漂亮的字,而是因为练习足够多,手部肌肉的记忆使得笔下生花。

足够的聪明才智,并不能造就美,美很多时候是下苦功夫之后,创造的结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仅靠智商是不可以创造新的美。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生活本身,观察自己,或跳出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自己是否学会欣赏。会欣赏会更自由,虽然现在还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但是我想,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终有一日,可以体会到,会欣赏则会更自由的状态。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八

最近刚读完朱光潜的美学,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全书可以说非常薄,没有太多的铺陈啰嗦,全文阅读下来,就好像跟一个亲切的老朋友在聊天,听他讲述他对真善美的经历和见解。真诚、坦率、质朴、亲切,严谨。这里提到严谨,是因为全书语言透着朋友的真诚亲切,却没有一丁点啰嗦和故弄玄虚,这是做文章极为难得的。现在流行的网文要么以篇幅弘大引人注目,要么以情节离奇引人眼球,这是写于上个世纪的文章,经典之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文章从多个角度,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向我们一层一层的揭开什么是美的面纱,不同场景下美的层次,以及真善美的关系。把美放在关系里去看,又抽离出关系来观察。以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娓娓道来。如观察古松的三种态度,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等,信手拈来的古诗拆解出美的特性,以及主观上容易产生的理解误区。

对美与游戏,美与创造、美与格律、美与自然、美与模仿等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利用诗词、生活经验、哲人故事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说理解读。美是关于于个人体验的存在,是主观的。是自然的更是创造的意向。是来自于关系之中又脱离了关系的主观创造,美也分个体美和群体美,群体美是一种更为纯粹和高阶的美。

认识和理解美是对灵魂的净化之旅,美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通向文明的道路之一。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观点如下:

(1)美是基于现实基础之上脱离了一切关系的共鸣。主观态度不同,观察到的意向世界就不同。同样是一段音乐或者一幅画作,不同经历的人,品味出的体验是完全不同。带着实用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有什么用,带着功利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能带来多少利益,只有抛弃了所有的主观的.念头,理智的思考,打开心灵用直觉去感悟作品,与作品建立意念上的连接,才能体会到美。所以作者告诉我们,美是直观体验,脱离理性思考的感受。

(2)美的创造是理性与直观的统合。源于模仿、精于练习、成于创造。表达传递这种美需要借助工具,语言为载体戏剧、电影、诗歌、散文等等文体为包装的体裁外壳,通过直观创造把意向传递出来。这是汇聚了意识、技巧、潜意识于一体,手、脑、心于一体的创作行为。大家之作必然是知行合一的呈现,真善美浑然一体的表达。

(3)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这是创造美的至高境界。我们于文学作品中呈现美创造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是谱写生命之美的一生。如果说艺术工作者是由于职业需要而专门进行语言或者工具技巧的训练,以作品的方式来创造美,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具体个人的生命活动,这是一段由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个人自我关系三者谱写的成长史,是人类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在生活历练中不断刷新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及平衡,不断进行着选择和创造,每时每刻都是对人性善恶的考量,从时间角度回顾一生,那些总有闪光的片段,熠熠生辉的一瞬印刻在心上,那一定是人性之美闪耀的时刻。

认识美、创造美、提升美学修养就是在修炼人性,净化心灵,自律言行,提升素质。

谈美读后感高中(优质19篇)篇十九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海洋日的活动方案(优秀18篇)

    活动方案是对活动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安排和分工的一份指南,我们需要有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才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可以查阅一些活动方案范文,以获得更

    传统节日元宵节写(优秀16篇)

    传统的元宵节还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元宵节的家庭聚餐菜谱,让团圆的时刻更加美味。当人们还沉醉在春节的喜悦中时,余

    苗木供应合同纠纷(热门20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件,具有约束力,双方应按约定履行,任何一方违约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你正在寻找合同协议的范例,那么以下的合同协议模板可能会满足你的需求

    绿化工程冬季施工方案范文(15篇)

    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和困难,我们需要及时与工程师和相关部门沟通解决。以下是一些关于施工风险控制和安全防范的实际经验,供大家参考。土方工程冬期施工前应做好

    辅导员工作总结心得范文(18篇)

    月底了,我想写一份总结来总结自己这一个月的工作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时可以适当借鉴一下。一、用爱心谱写教育的篇章。的感情

    假如你会克隆(优质13篇)

    优秀作文是个人文化修养和思辨能力的体现,可以在学术、职场和社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大家对优秀作文表达方式的关注,小编挑选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庆祝中国医师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5篇)

    策划方案的核心是明确目标,合理分析和利用资源,有效实施和监控过程。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验证的策划方案,它们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区实际,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吧(汇总23篇)

    阅读是一种拓展视野的方式,读后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智慧。请看以下一些读者的读后感,他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或让我们产生共鸣,或让我们有所思考

    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17篇)

    在工作计划范文中,我们可以总结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一些公司内部员工编制的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根据嘉定区20__年内

    房产经纪人个人工作计划(热门20篇)

    一个好的工作计划书应该包括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时间安排、资源需求等内容,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计划书是在工作中对任务、目标以及完成方式进行规划和概述的重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