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八篇(优质)

时间:2023-04-09 作者:储xy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一

调查时间:20xx年6月—12月

调查对象:西葛中心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

调查方法:观察法、谈话法

我们把游戏看作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这是对幼儿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学习成长的特点的尊重,是对幼儿教育规律的尊重。只有让游戏伴随着童年,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欢乐,让教育隐含在游戏之中,使游戏既能保证教育上的自由,又能使儿童发展的过程实行自主建构,才能促使幼儿个性健康的发展。总之,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游戏完成教育价值引导。幼儿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系统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领域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教育观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新大纲提出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必然要求彻底改变现状,不仅要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还应通过教育去实现教育目的。

首先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这不仅是因为儿童最喜欢它,它占有儿童的时间最多,更重要的是游戏最适合儿童发展,最能满足儿童发展需要,能最好地促进儿童成长。由于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特点,而将幼儿教育与小学区别开来,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成为幼儿教育的特色。

其次,由于幼儿园游戏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游戏,它是在教育的特定环境下进行,因而具有教育性特点,幼儿园游戏已将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有机结合。把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性体验、游戏性体验看作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现将目前我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情况做调查,情况如下:

1:我园的办园理念是“民俗乐童、游艺树人”,因此,我园开展的大部分游戏都以民间游戏为主,紧贴主题。

2:我园的游戏丰富,形式多样,同一种游戏材料可以有多种玩法(如口袋的玩法,可以踢,可抛接,可头顶、可用腿加跳等)

3: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易拉罐、pvc管、废旧报纸、旧地毯等)制作了大量的户外玩教具,如哑铃、套圈、轿子、毛驴、龙、高跷等等,丰富了活动材料。

4: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后开展了关于如何幼儿有效开展民间游戏等教研活动,以便工作中更好的准备和组织游戏。

5:教师在实际组织操作中,对部分游戏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如改编歌谣、改编游戏规格等,使游戏不枯燥,更适合本园幼儿。

6:幼儿园在10月份举行了亲子游园会,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12个游戏,有效的促进了家园共育的进行。

1、我们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比较差,游戏的材料、玩具及活动场地都受到一定限制。

2、游戏时间相对较少。

3、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

4、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在游戏中没有选择权,不够积极,有时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游戏。

5、游戏目标的定位上,老师会定位在单纯的模仿练习动作上,而忽略儿童本身的游戏的兴趣点,很少给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

6、在户外游戏活动时儿童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散。

7、家长对游戏的偏见,有些家长孩子是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哪些知识,对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够了解。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1) 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 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

(3) 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 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

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二

相比以前的任何一代人,现在的蓓蕾们物质生活都更为丰富,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更为完善。在郴城,许多只有两三岁的小孩,便在幼儿园里开始了人生最初的集体生活。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还在假期将幼儿送入各种培训班。于是,幼儿园和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勿庸置疑,幼儿园和培训班的增多,既方便了年轻父母,又对下一代的启蒙教育和健康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幼儿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中心城区各幼儿园收费差距巨大,有一学年上万元的,也有一年只需一千多元的。与之相对应,教学条件也是参差不齐。部分幼儿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整齐,但也有不少人在一个社区或单位租一至二套住房,甚至就在自己家中摆一些桌、椅,就变成了住宅式幼儿园。

一些住宅式幼儿园甚至就是一家人办的,没有一个教师具备幼师资格。教学设施也极为简陋破旧,一些旧桌椅,一块泛白的黑板,再加一些脏乱的玩具。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让各个层次的幼儿园都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幼儿教育应讲究循序渐进,因人施教。但调查发现,一些小幼儿园只是大体按年龄分成几个班,一律讲授统一的知识,使低龄幼儿很难跟班学习。还有些幼儿园为了培养神童,突出成果,给幼儿灌输一些难度大的知识,过早地开发幼儿智力。

在一些教学条件差的幼儿园,由于没有露天活动场所,又顾忌小孩的安全问题,几乎没有户外活动,幼儿一天到晚基本上被关在屋里,一些全托的幼儿则是近一个星期不见天日,个别幼儿甚至坐在角落里发呆,不爱说话,极为怕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幼儿,极易形成孤僻的心理。

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幼儿园为了稳住生源,满足家长的虚荣心,便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家长说,他5岁的小孩过节经常吵着要父母买东西送老师,父母问他为什么,小孩竞说当官要送礼,令父母吃惊而又意外。还有的家长反映,小孩说送了东西给老师,就不会挨骂,还会受表扬,得红花。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三

相比以前的任何一代人,现在的蓓蕾们物质生活都更为丰富,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更为完善。在郴城,许多只有两三岁的小孩,便在幼儿园里开始了人生最初的集体生活。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还在假期将幼儿送入各种培训班。于是,幼儿园和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勿庸置疑,幼儿园和培训班的增多,既方便了年轻父母,又对下一代的启蒙教育和健康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幼儿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中心城区各幼儿园收费差距巨大,有一学年上万元的,也有一年只需一千多元的。与之相对应,教学条件也是参差不齐。部分幼儿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整齐,但也有不少人在一个社区或单位租一至二套住房,甚至就在自己家中摆一些桌、椅,就变成了住宅式幼儿园。

一些住宅式幼儿园甚至就是一家人办的,没有一个教师具备幼师资格。教学设施也极为简陋破旧,一些旧桌椅,一块泛白的黑板,再加一些脏乱的玩具。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让各个层次的幼儿园都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幼儿教育应讲究循序渐进,因人施教。但调查发现,一些小幼儿园只是大体按年龄分成几个班,一律讲授统一的知识,使低龄幼儿很难跟班学习。还有些幼儿园为了培养神童,突出成果,给幼儿灌输一些难度大的知识,过早地开发幼儿智力。

在一些教学条件差的幼儿园,由于没有露天活动场所,又顾忌小孩的安全问题,几乎没有户外活动,幼儿一天到晚基本上被关在屋里,一些全托的幼儿则是近一个星期不见天日,个别幼儿甚至坐在角落里发呆,不爱说话,极为怕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幼儿,极易形成孤僻的心理。

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幼儿园为了稳住生源,满足家长的虚荣心,便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家长说,他5岁的小孩过节经常吵着要父母买东西送老师,父母问他为什么,小孩竞说当官要送礼,令父母吃惊而又意外。还有的家长反映,小孩说送了东西给老师,就不会挨骂,还会受表扬,得红花。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四

学号:

专业:教育管理专科

教学班: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程;农村;幼儿园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

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

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20xx年以上有168名,占19%,5~20xx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五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的性质和实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课程;农村地区;幼儿园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其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掌握本质为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构建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市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14个集体公园和165个私人公园(1个六星级、4个五星级、3个四星级和15个三星级我们把幼儿园分为六个等级,六星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0%。

根据调查结果,宁波市钦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四种课程模式:主题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和单元与综合主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所选教材大部分是浙江省编写的教材(新旧都有)。对园本课程的研究处于观望状态,50%没有开展,40%构思,只有10%尝试。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经趋于多样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理念已经得到认可,尤其是综合主题教学模式 已经被广泛使用。

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性质的片面理解

1.课程是一门学习科目或教学材料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 学校教育 的真实反映。在采访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答: 你的幼儿园开设什么课程? 语言、数学、常识、音乐、艺术所以在老师眼里,课程就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科书成为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科书和孩子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抓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视野狭隘,只重视 教什么 ,而没有注意 为什么要教 和 如何教 ;只注重孩子的认知学习,忽视孩子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发展,忽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是学习活动

课程是学习活动 受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是教材 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儿童的学习活动。这种认识在星级幼儿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采访中,当被问到什么是课程 当时,许多幼儿园表示,他们已经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如自己制作小吃,带小的,种植小树等 有的幼儿园认为很重视孩子的操作,在操作中设立实验室让孩子发展;其他幼儿园把角落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 课程理解作为孩子的学习活动,与前者相比,可以关注孩子的体验、孩子的需求和兴趣,而不仅仅是关注 教什么 ,也注意 如何教 ,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这种理解倾向于将注意力引向表面活动的形式,取决于活动本身的目的,而忘记了活动的目的。过于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主导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和儿童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课程的实施仅限于课堂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有些老师把课程实施简单理解为上课,经常安排一整天的活动,总想把孩子喂成大胖子。在这一天的活动中,老师组织了7次集体活动,时间长达3个小时,上课时间占孩子在幼儿园时间的40%。即使是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的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时数也只有每周15节(6天),占7.5小时,约占幼儿园儿童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规定大班每周12节课,占6小时,仅占幼儿园儿童总学时的16.7%。可见孩子的学习时间已经大大超标了。孩子如何在一天内消化这么多教学内容?在这里,虽然老师把课程理解为 活动 ,但这 活动 显然只是老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孩子主动的学习和情感体验。

(三)高度重视利益集团的活动

1、以兴趣小组为课程改革的旗帜。从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发联系起来,这被视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所有幼儿园都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唯一途径,于是纷纷成立了兴趣小组。

2.满足父母的需求。因为父母 看着成龙,看着女人变成凤凰 他们渴望并且经济富裕,为了弥补教育的不足,他们尽最大努力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因此,幼儿园的兴趣小组越来越繁荣。

四.讨论

(一)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性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也不在于认识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明确: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理念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课程。

农村幼儿园分散,难以管理,大多数小型幼儿园条件较差,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农村幼儿园总体布局的调整,定期进行评估和考核,促进幼儿园更加规范和规模化,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在经济条件上可能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优势,根据当地特点开展园本课程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陈鹤琴先生还指出,自然和社会是活生生的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眼于充分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研究,逐步构建适合自身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雕刻家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的调查中得知,随机抽取的880名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83人,占20%;中专512所,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人,占4%,一级教师124人,占14%,二级教师43人,占5%,77%不分级。因此,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教学年限来看,20xx年以上168人,占19%,5-20xx年167人,占19%,5年以下513人,占59%。可以看出,教学经验长的教师供不应求,师资队伍相对年轻。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一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不稳定性。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该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人均年收入不高(平均收入不超过2万),也缺乏深造和出国留学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雕刻家培训仅限于教师个人职业技能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式教师 转化为专家教师 。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征之一是满足 反思 和合作 。因此,建议建立以各级业务部门负责人、中央幼儿园为出路、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课程研究与实施能力。

(4)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雕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人均收入低,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投身于当前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六

学号:

专业:教育管理专科

教学班: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程;农村;幼儿园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

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

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20xx年以上有168名,占19%,5~20xx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七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核心是课程。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映。在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场?”“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的旗帜。在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守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带来很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自然、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刻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守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20xx年以上有168名,占19%,5~20xx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的力度。

刻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刻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与建设中去。

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篇八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重知识、重学习理念的影响,食育是相对比较忽视的领域。在笔者所在地区,尚没有开展食育研究与实践的幼儿园或科研团体。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本园幼儿、家长的调查,了解我园“食育”的现实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学习与食物和饮食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食文化,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在我园食育课题组教师研讨论证、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家长实际情况制定。问卷初稿在征求幼儿园骨干教师、业务园长、区名教师、省特级教师意见后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分析

本调查对象为我园新入学小班新生,共6個班级24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为88、75%。填写时要求以幼儿监护人填写为主,观察、询问幼儿后如实填写。

1、调查显示,幼儿都能够掌握用勺子吃饭的技能,大部分幼儿能熟练使用勺子吃饭,具有自主独立进餐的能力。但在家能独立进餐的幼儿却只有33%,可见幼儿虽具有独立进餐的能力,但在家里却并没有做到独立进餐。

2、有42%的幼儿能够安静就餐,有50%幼儿能愉快用餐。可见只有约一半幼儿在家中就餐时情绪状态良好,而很多幼儿用餐时的愉悦心理还有待提高。

3、有57%的幼儿能在固定地方就餐,另有43%的幼儿无法在固定地点进餐。可见有将近一半的幼儿就餐时还无法专注。

4、进餐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只有55%的幼儿,另有33%的幼儿进餐时间都要达到1小时左右,还有12%的幼儿每天进餐时间长短不一。可见有将近一半幼儿进餐时速度较慢,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进餐时没有集中注意力。

(二)健康用餐习惯——有一定的进餐卫生意识,但尚不完备

1、只有约38%的`幼儿在就餐时能够保持餐桌整洁,众多幼儿尚未能够做到不让饭菜弄到桌上。可能是幼儿手指精细动作还没发育完全,幼儿控制手指进行挖舀喂食时的平衡性还不稳定;也有可能是家长没有在这方面予以指导教育。

2、 63%以上幼儿能够做到饭前洗手,可见家长平时对这一卫生习惯比较重视。

3、能够做到饭后漱口的幼儿比较少,只有约22%,其余42%的幼儿完全没有饭后漱口的习惯,36%的幼儿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可见饭后漱口这一习惯大部分幼儿在家里尚未养成。

4、约39%的幼儿能做到饭前不吃零食,24%的幼儿饭前要吃零食,37%的幼儿有时吃有时不吃。可见饭前吃零食的幼儿还是比较多的,这可能是导致很多幼儿正式就餐时吃不下、不肯吃的一大原因。

1、调查显示只有32%幼儿能做到不挑食,38%幼儿经常挑食,30%幼儿有时挑食,可见挑食是幼儿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2、幼儿最喜欢吃的菜中,肉类选择的最多,其次是鱼虾,然后是蔬菜,爱吃蔬菜占26%,存在一定的偏食现象。

3、在烹饪方式方面,幼儿最喜欢的是红烧,占46%,其次是煎炒和油炸,分别占32%和20%。这可能是受本地区饮食文化影响,苏南地区的人爱吃红烧的菜肴,尤其是荤腥偏爱红烧。

4、幼儿最喜欢的零食根据举例多少排序,依次是饼干、巧克力、蛋糕、冰激凌、果冻、肉干、糖、海苔、山楂、坚果,可见大部分幼儿喜欢吃的零食以饼干、甜食为主。

(四)家庭进餐教育——有较好的理念,但并没有落到实践

进行家庭进餐教育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家长对孩子进餐习惯的教育理念,调查结果如下(见表4)。

⒈问题1显示,当面对宝宝不愿意吃饭,或者一边吃一边要玩时,大部分家长选择的是大人喂的方式,其次是用零食玩具来哄孩子吃饭,也有少数家长选择任由孩子不吃或边玩边吃,能够想办法让幼儿独立进餐的人数少之又少。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家长认为吃饭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能少吃或不吃,同时家长又缺乏引导孩子独立就餐的意识和能力,可能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引导孩子。

⒉问题2显示,家长主观意识中,对进餐习惯培养的方法选择中,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以鼓励为主,家长以身作则,其次是改善烹饪方式、创设愉悦氛围,也有家长选择顺其自然或惩罚这两种方法。可见在大部分家长的观念中,关于引导幼儿进餐及如何培养进餐习惯,家长都是愿意以鼓励引导为主,进行正面教育。

1、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进餐自主权

对于家长们感到头疼的挑食问题,我们应更多地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被自己主观所左右,幼儿挑食可能有自身原因,如心理性因素怕腥味等,也有可能是经验性偏食,还有可能是过敏性偏食等。家长应了解孩子偏食、挑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逐步矫正,不宜强迫他每餐必须吃完所有饭菜。平时不要刻意强调幼儿的挑食,一方面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成人可用自己对食物的喜爱影响幼儿。

2、以身作则,注重对幼儿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

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幼儿对食物和饮食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身边的各种食物,认识各种食物的来源以及它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帮助幼儿对不健康食物可能带来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在培养幼儿饮食卫生习惯时,家长可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来进行正面的示范,与幼儿一起坚持做到卫生习惯要求,从而让幼儿形成固定的心理卫生意识。

3、重视情绪,创设温馨的进餐环境,营造舒适愉悦的氛围

饮食与精神、情绪联系密切,被强迫则会不喜欢。因此在进餐过程中,应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进餐的压力。平时应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饭菜吃完,建立成就感。可把孩子实在不吃的,或现有饭量减半,让孩子体验吃光饭菜的成就感。

另外,家长可以尝试与幼儿一起亲手种植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加深对健康、营养食品的了解;可以让幼儿一起尝试参与食品制作,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增进对健康、营养食品的认识和情感,帮助幼儿悦纳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逐渐对健康、营养食品产生喜爱之情,远离垃圾食品,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行為,拥有健康的身体。

4、家园合作,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相互配合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老师与家长可以相互配合,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开展相对应的食育活动。例如在幼儿园的点心和午餐,可以开展自助就餐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取餐具、取食材,等大家都自助取好后,一起开始享用。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幼儿时间和机会成长,同时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让家长产生误解。

幼儿园还可以利用生活体验室开展一些简单的烹饪活动,或者带领幼儿参观食堂,了解做饭菜的过程。并鼓励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尝试合作烹饪食物、或参与买菜洗菜择菜等,还可用照片的方式带到幼儿园跟同伴分享,培养他们参与食物制作的热情,让他们对食物产生情感,从心理上接纳食物。

此外,如果父母和老师每天在幼儿面前都能愉快享受的进餐,幼儿也会被这种情绪所感染而愿意去品尝。日本鼓励教师甚至其他员工与幼儿一起进餐,与幼儿培养更像家人的感觉,教师与幼儿一起就餐时必须以好的状态,对食物由衷的喜爱去影响幼儿。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一起陪孩子进餐,共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