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参照标准,通过比较自己的作品和范文,我们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进而改进自己的写作。在这里,我们汇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满足大家对于不同题材的写作需求。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一

用料:三七花、槐花、菊花各10克。

制法:将上3味混匀,分3次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平肝清热,祛风凉血,降压。

适应症:肝郁化火,风阳上扰型高血压。

地黄花粥。

用料:地黄花9克,小米100克。

制法:将地黄花研为细末,调入小米粥内即可服食。每日1剂。

功效:滋阴清热,除烦止渴。

适应症:肝肾阴虚所致的糖尿病。

金莲花茶。

用料:金莲花5克。

制法:将金莲花放入杯内,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2剂。

功效:清热解毒。

适应症: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及咽炎、中耳炎等。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二

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云南省饮食文化可追溯夏商时期。千百年来,这一“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沉淀,饮食与文化早已相互渗透、密不可分。饮食体现了云南的文化,文化反映着云南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民的社会生活最离不开的是一日三餐乃至多餐。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得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中国许多省份的支柱产业和替代产业。如何把云南省宝贵的饮食文化资源同动态的旅游活动相结合,做到既弘扬饮食文化,又发展了旅游产业,使之更为特色化,这就涉及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了。

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旅游处于一个高峰时期,刚刚发展起来的云南旅游形式一片大好,这个落后的少数民族大省给世界耳目一新和感受。饮食作为一个吃的概念是古老的,但作为一个旅游的概念却是新的。专项旅游的发展给我们的饮食文化也提供了一个舞台,而这个舞台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云南省的饮食文化不仅是吃这么简单,更有许多文化藏于其间。其中,吃的顺序是云南省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一)“俗文化”中求趣。

在云南省饮食文化中,很多是由“俗”文化组成的,在云南的饮食习俗中,人们的“趋吉”心理表现尤为强烈,不少年节和喜庆之日的食品都带有祈求平安幸福、向往进步光明之意。中国传统节庆多用“吃”来纪念或庆祝,因此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食品。如有些地区除夕之夜吃鱼,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象征,鱼作为宴会的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后谁都不吃,寓意这尾鱼是今年剩下来留给明年的,表达了人们对“年年有余”和家业发达的渴望。因此,在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原则,它能让一道普通的菜肴富于韵味,从而吸引旅游者更拥护它。

云南饮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从原始蒙昧时代到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形成了富有云南省特色的形形色色的饮食习俗。弘扬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也就是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思想。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以略窥一斑。如手撕鸡肉烂饭、老鼠稀饭,老鼠干、蛆虫稀饭、鹌鹑肉汤等等。所以在推出特色旅游饮食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把握这些传统的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更多人的文化素养。

(二)创新中求规范。

饮食文化事实上包含着传统文化和边缘文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野史)两部分。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存在传统饮食文化旅游和边缘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之区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传统开发还是边缘开发,都要注重在创新的过程中强调一定的规范,避免在某种因素下盲目地求效益而忽视了文化本身带有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的很大目的是为了弘扬云南省的文化内涵,即希望通过吃的途径将云南省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传给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开发者要充分地在饮食旅游文化产品种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意见,规范地遵守开发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在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不超过其承载力的前提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地方的民族地方特色充分挖掘,进行旅游包装后推向市场。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的生产。

总而言之,云南饮食文化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具有浓厚的文化性,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出的理想品种。同时也是近几年来才把它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产品单独开发。就它的发展状况而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的去研究,让它为云南省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三

韩国人认为端起饭碗吃饭这种行为不规矩。

如果去到韩国家庭做客或有韩国客人在场,出于尊重,要记得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端起来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触桌上的饭碗。

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里,“你吃饭又没人抢,干吗要抓着碗不放呢?是不是担心别人抢你的饭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

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在炕上吃饭的坐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

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

在餐桌吃饭的坐法: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宾主席地盘腿而坐。

年青人更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

如果遇上房间太小,可以将餐桌摆在院子里,铺上席子便可。

韩国人用餐的习惯是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小、尽量不谈商业话题。

他们认为,吃饭就是休息、享受的时候,伤脑筋的话题尽量少提。

给长辈倒酒时得用双手,喝时得侧身手掩以示敬意。

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到韩国人给你倒上杯7分满的白酒,千万别介意,这是出于“盈则满”的儒家理念,涵盖着祝福启示的意味;而且,他们只为别人倒酒,自己的酒杯是不倒的,“劝酒、劝酒”,要人家劝了,帮着倒了酒,才能喝。

: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

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

筷子的用法:筷子只负责夹菜,而扒饭、捞汤则是勺子的专利。

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

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

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礼节的国家,就是在餐桌上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矩”。

比如斟酒,韩国老板权先生介绍说:“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则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为对方斟酒;双方熟悉之后,则可单手为对方斟酒,但如果对方是长辈,则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低端斟酒。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

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碗吃饭喝汤(这点与我国传统正好相反)。

先喝汤再吃别的食物;用餐时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

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用餐时咽到骨头或鱼刺时要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迭起来放在桌子上。

韩国是由南向北延伸的半岛国家,四季分明,因此各地出产的农产品种类繁杂。

又因三面临海,海产品也极为丰富。

谷物、肉食、菜食材料多样化,黄酱、酱油、辣椒酱、鱼贝酱类等发酵食品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使韩餐的主料和辅料互相搭配,再加入辣椒、大蒜、生姜、香油等调味品,更使韩国风味进一步完善。

韩国的饮食结构以谷类为主,由各种烹饪方式制作的菜肴为配菜。

饮食起名的时候一般将主材料放在菜名的前面,后面加烹饪的方式,如紫菜包饭、海带汤等。

韩国饮食以其食用功能分为主食、副食和甜点。

主食:主要为饭、粥、米糕片、稀饭等。

一般以米饭为主,其他根据需要适当调节。

副食:副食的第一作用是增进米饭的口味,第二是补充营养,副食的种类很多。

副食主要以汤为主,有以汤汁为主可泡饭吃的汤类、汤汁与菜量相当的煲类、加一点汤汁煸炒的火锅类,还有在火上直接煎烤的烧烤和鱼肉串类、在平底锅中略加油煎的煎饼类,在蒸锅里反复炖成的清炖类、红烧类,以牛肉、海鲜为材料的生脍,生菜、熟菜等蔬菜类,牛肉和猪肉煮后切片的煮肉片,还有腌在辣椒酱、黄酱、酱油里的腌菜、发酵的鱼酱等等。

甜点:吃完主食和副食后,食用的甜点主要有韩国传统的饼糕、油果、茶食、蜜饯以及什锦水果汤等。

常见的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以及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另外用韩国式的调味佐料拌制而成的各类小菜。

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入辣椒,所以韩国菜馆里所用的佐料基本上是辣椒粉与大蒜,在此基础上又加有多种不同风味的调味品,因此韩国菜除了辣味以外,还有独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

他的种类很多,既有一种蔬菜做的,也有把几种蔬菜掺在一起做成的。

韩国人喜欢约朋友到郊外野餐,尤其是在春天,三五知己来到郊外山坡,席地而座,大家一齐动手,把带来的糯米饭放到槽子里捣成“打糕”,然后分享。

此时,大自然的美景与亲友欢聚的快乐相交融,远比吃本身更为重要。

“韩定食”:宫廷菜传统风味、各式小菜摆满桌面。

有用小麦煎饼包裹肉类、蔬菜等八种小菜食用的“九坂板”,以及加放肉类、鱼类、蔬菜、蘑菇炖煮的火锅“神仙炉”。

“石锅拌饭”:白米饭上盖上黄豆芽等蔬菜、肉和鸡蛋等辅料,盛在滚烫的石头锅内,加放适量的辣椒酱后搅拌而食。

多种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独特的风味,锅底的锅巴更是一绝。

铁板烧:牛肉和牛排在铁板烤熟,以生菜、芝麻叶等蘸辣椒酱或豆瓣酱食用。

泡菜 :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食品。

有百余种泡菜,主要材料是萝卜、黄瓜等各种蔬菜。

鲍鱼、虾酱等也可作调味料,营养丰富。

另外还有泡菜火锅、高丽参鸡汤、包饭套餐、冷面、拌饭等。

韩国的传统酒大体分为浊酒、清酒(药酒)、烧酒三种。

其中,烧酒是高丽以后得以普及的传统酒。

传统民俗酒主要有文杯酒、杜鹃酒、法酒、安东烧酒、梨姜酒、小菊酒、红酒、五梅奇酒等。

传统茶主要有高丽人参茶、绿茶、枸杞子茶、双和茶、生姜茶、枣茶、柚子茶等,高级野生茶则有雀舌茶。

此外还有食醯、水正果等清凉茶。

韩国的传统茶以茶叶、袋泡茶、粉制品等多种产品销售。

在中国,一提到韩国饮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只有泡菜,而且仅仅是辣白菜。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的确,泡菜在韩国饮食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无论在繁华的首尔或是在乡村,在居民的住宅院落或阳台,看不到大大小小的泡菜坛子是不可想象的。

泡菜是韩国最主要的菜肴之一,而且韩国泡菜的种类和美味的丰富,绝对超出了一般的外国人和没有到过韩国的人的想象。

据考证,韩国的泡菜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诗经》里,出现的“菹”字,在中国的字典里“菹”字被解释为酸菜,韩国人认为这是世界上首次有文字记载泡菜的文献。

由于韩国所处地理位置的冬季寒冷、漫长,所以在韩国的古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乳酸菌,是韩国人从食品中取得必要营养的一种途径。

最初的泡菜只是用盐来腌制蔬菜,到16至17世纪,传进来的辣椒使泡菜的制作出现了革命般的变化。

由于韩国海多,辣椒去除了用鱼类制作泡菜的腥味,所以被当做香料使用,从此开始诞生了种类数不胜数的韩国泡菜。

糯米糕,在韩国传统饮食中可称得上是节日食品的台柱子,吃米糕在韩国几乎是和吃谷物的历史一样长。

韩国人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岁、结婚、祭祀,制造糕饼祈求平安。

春节或中秋节等节日也制作节日糕饼,农历三月三要做杜鹃花饼糕,中秋的时候做松饼。

韩国很多饮食文化和中国十分相似,比如正月十五吃五谷饭,端午节喝菊花酒等。

糯米和粳米都是做韩国米糕的原料,米糕的做法和中国大同小异,有“蒸糕”和“打糕”之分。

韩国米糕多做成甜饼和各色花式的.点心,甜饼和点心多数有鲜、咸、甜等味道的馅,甜饼还要在外面粘上花瓣并放在平锅上用油煎。

在过去,韩国的贵族非常重视节日吃米糕,在韩国博物馆和韩国传统饮食研究所里,就展出着考古挖掘出的数百年前贵族吃米糕用的精美瓷器和民间遗留下来的制作米糕的专用器具。

记者在韩国的市场上、在汉城的韩国传统饮食研究所里、在全罗南道顺天乐安邑城里,都看到和品尝了多种精美的米糕,甚至在面对那些制作得五彩斑斓、精美异常的梅花、柚子花、桃心、桑叶、桃子、梨、苹果、柿子、小西瓜等米糕饼而不忍下嘴。

韩国的年糕(糯米糕)制作,用类似中国的花色糕点木模(米糕的木模非常小,制成的米糕点心一般只有核桃大小,木模有陶制和木制两种),扣出五花八门和各种形状的小点心。

节日送礼不能缺了米糕,尤其送娘家礼中不能缺,据说米糕里还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的含义。

搬家的时候,还有做米糕分给邻居的习俗。

在韩国的出土壁画里,韩国的新罗时代(公元676年至935年)就有了打糕的场面,在朝鲜时代(公元1392年至1910年)韩国的米糕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韩国人说,如果有人来一趟韩国而没有吃到水原的烤排骨,那他的韩国之行无疑是打了一个大折扣。

在水原市开业已有60余年的“三父子排骨店”最为著名,这里每天的食客可达五六百人,高峰时曾突破过2000人。

三层小楼里的各个餐厅布置得韵味典雅,厨师先在大厅前的花园里表演了拿手的排骨制作;满头银发、仪态端庄的老板娘则在旁边做详细的技术讲解。

水原排骨选用的是上等牛的牛脊部分带骨肉,用刀交错片成长50厘米、10厘米宽、厚2至3毫米的薄肉片(肉片的尾部仅保留一根骨头,表示是排骨),然后撒上盐、香油、芝麻,折叠起来腌制2天以备烤制。

上桌时,排骨烤至鲜嫩喷香的8成熟,然后蘸芥子酱或咸肉酱吃,也可以蘸着由香油、糖、果汁、蜂蜜调出的佐料吃。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四

饮食能直接体现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的发展过程,是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该民族的饮食文化展现出来,同时,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也影响和决定着这个民族的主要食物种类和加工制作。因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生存的环境、气候、民俗民风等存在差异,所以云南拥有旖旎多姿、奇特多彩的饮食文化。

二、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多彩的饮食文化。

1、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拥有人口约430万。饮食以酸辣麻甜为主,种类和烹饪技艺在少数民族中遥遥领先,有许多风味独特的小吃和菜肴,如乳扇、凉粉、粑粑等。白族信仰佛教,因此,食物以素食为主,还配以各种腌菜。制作腌菜是白族妇女的特长,除了腌制新鲜蔬菜外,还做各种酱类、肉类,如腌火腿、腊肠、香肠、饭肠(将糯米填入肠煮熟即成)等风味美食。酒是白族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酿酒就成为白族家庭的一项副业。酿酒的种类根据所用的原料和配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窑酒、干酒、糯米酒等。白族妇女喜欢喝糯米酒,据说该酒对孕妇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茶是白族人的另一种重要饮品。主要分早茶和午茶,清晨起床,白族人就开始烤茶,全家人都享用。午茶又叫休息茶,原料与早茶稍有不同,放入乳扇、米花等食物,连小孩都喜欢喝。此外,白族人很讲究就餐礼仪,就餐时,长辈要上座,小辈坐在两旁,随时给长辈添酒夹菜,这也反映出白族人民尊老的传统美德。

2、傣族。

傣族大都居住在热带河谷和坝子地带,这些地方地势平坦,炎热潮湿。由于居住地区水利条件便利,傣族以水田耕作为主。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耕作条件,以及较高的生产技术,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傣族人最爱吃软米和糯米,这两种食物柔软香甜,可以捏成团,适应傣族手抓食的饮食习惯。在糯食中,“毫甩”(米线)是傣族人最喜爱的美食,它柔软细长,有韧性,是傣族食而不腻的早点之一。“酸”是傣族饮食的一大特点,由于气候炎热,酸味可以消暑解热,心旷神怡,还有助于消化,因此,傣味佳肴以酸为主,如酸笋、水腌菜、树番茄、木瓜、柠檬等。“辣”是傣族饮食中的另一种主要的口味,因为辣可以使人出汗散热,增加食欲,还能预防感冒。在傣族的各种烹饪方法,如煮、烤、蒸、凉拌中,辣是主味之一。“苦”味菜肴在傣族中最受欢迎,这些苦味菜能帮助人体消炎解毒,对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是难得的原生态保健品。苦味菜通常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内脏,如马蹄菜、苦瓜、莫吉利花,以及鸡、鱼、猪、羊等消化系统的苦汁。傣族人最喜欢的凉拌菜“撒丕”就是用这些苦水拌“毫甩”和生牛肉末烹调而成。此外,傣族人还视野菜和昆虫为佳肴。云南德宏位于亚热带,植被丰富,野菜的种类繁多,如:鱼腥草、马蹄菜、水蕨菜、芹菜、芫荽、青苔、竹笋、野生菌等,这些都是傣菜中的山珍,美味可口。昆虫入菜也是傣族饮食的特色,能入菜的昆虫有蜂蛹、蚂蚱、蝉等,具有高蛋白的营养价值。傣族一直延续着饮酒的习俗,这是傣族男子的普遍嗜好,有两种类型:由紫米、糯米制作而成的米酒,由糯米饭发酵未蒸馏的水酒。这两种都是傣族人盛情款待宾客时的席上饮品。可见,傣族菜肴丰富独特,营养丰富,是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哈尼族。

梯田是哈尼族赖以生存的土地,梯田里产出的稻米是他们的主食。这种稻米大部分是红色的,俗称“红米”,这种稻米很抗饿,非常适应哈尼族离家较远的梯田农耕生活。除了主食外,哈尼人还特别喜欢吃蔬菜,如茄子、辣椒、苤菜、韭菜、西红柿、白菜、萝卜、芫荽、薄荷、魔芋、四季豆、竹笋等。在这些蔬菜中野生植物是非常多的,如:水芹菜、车前草、鱼腥草、鸡脚菜、蕨菜、鸭舌草、甜菜等。很多可以用来做蘸水的佐料,其味道独特鲜美,可称一绝。哈尼豆豉是哈尼族桌上的必不可少的一道下饭菜,没有它,哈尼族人会感觉这顿饭不够完美。生食是哈尼族的另一种饮食习惯,通常用于生食的食物都是野生植物,如:韭菜、苤菜、薄荷、芫荽、刺芫荽、葱、蒜、草果芽等,可以用它们做成凉拌菜,此外,动物的血也是哈尼人生食食物之一。酒和茶是哈尼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两种饮料。他们将采集的新鲜茶叶洗净后放在锅里翻炒,然后晒干,茶叶就加工好了。纯粹原生态制作的茶叶,清香怡神,是最健康的生态饮品。焖锅酒又称“小锅酒”,是哈尼族自制的一种清酒,由于气候寒冷潮湿,梯田耕作又大多在水中进行,这种酒可以暖身提神,是劳作一天后哈尼男子放松解乏的最佳酒水。哈尼族丰富多彩的食物类型,独特的烹饪方法,健康的植物生态食品是云南少数民族饮食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4、德昂族。

由于受到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德昂族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和习俗。他们聚居的地方气候炎热潮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谷物和瓜果。德昂族以大米为主食,杂粮为辅食,还喜欢糯食,如粑粑、汤圆等。野生蔬菜、竹类、菌类等如香菜、鱼腥草、茶叶菜,也是德昂族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受诸多因素和不够发达的烹调技术的制约,德昂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烹制方法:舂、烤、煮、剁、腌。食物鲜美可口,为周围其他民族所不及。被誉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以种茶、制茶出名。他们的茶分为烤茶和泡茶两种。烤茶是最具特色的一种饮品。把茶叶放在茶罐内,在火塘边烤,然后用开水冲,香气扑鼻,香味浓郁,是一道健康佳饮。而泡茶则是用清甜的泉水放入竹筒冲泡茶叶而成,是德昂人在田间劳作后必喝的饮料。这些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德昂族经济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丰富。

5、佤族。

佤族的食物以农作物为主,如:稻谷、玉米、小麦等,以狩猎物、采集物为辅。狩猎是佤族一种主要的食物补充手段,由于居住地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狩猎,猎物资源丰富,因此狩猎一直是佤族最喜爱的活动,猎到的山鸡、野鸭、野猪等是佤族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另外,采集物也是佤族另一种食物补充的方式,其中食虫习俗是佤族食俗中的一大特色,这是佤族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蟋蟀、蚂蚱、蝉、飞蚂蚁、土蜂等。佤族还爱捕捉水生动物,如:鱼、泥鳅、鳝鱼、螃蟹、石蚌等。除了其他民族经常吃的蔬菜:南瓜、冬瓜、黄瓜、青瓜、青白菜等以外,南瓜尖是佤族爱吃的一种特有的蔬菜。另外,佤族也吃诸如山药、野薯、野韭菜、野芹菜、蕨菜、野芭蕉等野菜。野竹笋是佤族人经常食用的一种野菜,采集后进行加工,制成笋片、笋丝等美食。菌苔类植物是佤族饮食中另一道独特的风景,如:鸡枞、黄鸡棕、奶浆菌、马屁泡、木耳等,为人们的身体提供必要的维生素。佤族饮食的制作方法主要有煮、烤、煨三种。其中,烂饭和稀饭是最有特色的。根据不同的食物原料,可分为鸡肉烂饭、老鼠烂饭、昆虫烂饭几类。“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取鲜嫩乌骨仔鸡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然后放茴香叶、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色泽鲜艳,味道鲜香。“老鼠稀饭”是取野生鼠类,先用火将毛燎光,再将肚杂除去,然后同大米一起煮食,拌上盐、辣子等佐料。苦茶和水酒是佤族民间传统的一种散热解渴的清凉饮料,闻名于阿瓦山。苦茶的汁越浓、味越苦,越受到佤族人们的喜爱。水酒是佤族人酿制的一种低度酒,营养丰富,口感舒适,是佤族庆典、婚、丧、送鬼做祭、修盖房子等民间活动必备的饮品。

三、口译策略。

1、解释性音译。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饮食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而少数民族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在口译时,经常直接音译出该食物的名称,然后加上对这一食物总体的介绍。如:哈尼族的白旺是用猪、羊、狗的鲜血制作成的剁生。根据这一内容,译员可英译加上简洁的解释:“baiwang”(atypicalhanifood)。拉祜族的“俄朴”是拉祜族的特色食物之一,根据该传统食品的材料和做法可简单口译为“epu”(stickyricecake)。佤族的食品“麦雅”是佤语,意为“鸡肉烂饭”,所以也可用音译加注的处理方式:“maiya”(chickenporridge)。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听者很快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根据做法和味道。

云南少数民族食物因其做法独到,味道鲜美而出名。因此,在对外交流中,口译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在口译这些食品时,尽量能译出食物的材料、做法和味道。如:傣族的“炸牛皮”、“酸肉”是傣族人喜爱的传统食物。在交流时,可根据这些食物的做法和味道来进行口译:“friedoxhide”,“sourmeat”。佤族的“酸耙菜”,纳西族的“猪膘肉”,怒族的“荞砂饭”都可以采用这一口译方法来传达这些独特的传统食物的做法和味道:“sourvegetable”,“preservedpork”,“ricefriedwithbuckwheat”。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外来客人迅速明了地了解和接受少数民族食物,进而更加了解这些少数民族饮食中特有的传统文化。

3、根据食物材料。

云南少数民族食物以山珍物品为主,都是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中经常接触的植物、昆虫等。在对外交流中,要介绍这些食物,让其他人能更清楚地了解和接受这些食物,口译员就必须翻译出这些食物的材料。如:傣族的“菠萝紫米饭”,纳西族的“丽江鸡豆凉粉”和“虫草鸭”,怒族的“肉拌饭”,等等,就可以根据食物的原材料来翻译这些食物:“purplericecookedinpineapple”,“lijiangbeanjelly”,“duckcookedwithchinesecaterpillarfungus”,“glutinousricewithmincedmeat”。这样能在对外交流中把云南少数民族饮食中的色、香、味传达出来。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种类多种多样,饮食文化独特鲜明,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是对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准确口译出这些传统食物及其文化意义是口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任务。

文档为doc格式。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五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國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饮食,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根基。通过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发现问题并取长补短。现在,中国的饮食越来越强调食物的营养搭配和烹调的合理。而美国的饮食也越来越注重对色香味的追求。随着中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两国的饮文化将产生新的特点并出现新的改变。但是每个人始终都应该有着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文化、吸收精华,使两国的饮食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陈芬森.西方饮食在中国[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六

本文主要通过饮食方面的对比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对饮食文化的了解,进而探究与饮食相关的历史以及对中美国民思想观念的区别。一方面,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另一方面了解美国甚至西方的思想观念。在日益国际化的时代形势下,开阔视野,促进与多国的文化交流。

自古,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历史文化为主要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重点介绍。

1.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色:中国菜讲求颜色搭配,色泽诱人,给食客的视觉系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则是菜肴烹饪后的香气,喷香扑鼻是中国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饭餐的味道要咸淡适口,酸甜相宜。不过古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随之改变。

养:中国菜讲究的是通过荤素搭配来均衡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究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菜不仅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饭菜养生是中国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美国饮食文化

冷:无论到美国哪个州或小镇的餐厅或酒吧就餐,都会免费提供一杯白开水,特点是无论冬夏,水里都会加冰快。这恐怕是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适应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处美国的北部小镇,当室外温度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一杯含着冰块的水放在桌上时,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单点上一杯热水,而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请求,在美国餐馆里的服务生眼中会显得非常的奇特。

生:众所周知,美国人不仅爱生着吃菜,就连牛排都是爱吃带血丝的。在美国,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组合成一份丰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国人吃饭,甜点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正餐的结尾必备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为每顿饭画下完美的句号。如果时间不够或实在没有准备甜点,哪怕是从便利店买来一包迷你奥利奥,美国人都不会错过甜点的诱惑。

除此之外,美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烹饪工艺不同。中国料理常用炒锅和旺火炉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赖于烤箱并且少油。区别与中国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2.调味独特。美国西餐调味用品种类与中餐大相径庭。例如中餐炖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却常用来烘焙甜点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国人当做水果的苹果和柠檬,却在h饭,烤肉时作为调味料重点使用。

(一)中美文化的渊源

1.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玉米小麦,畜养牲畜。在饮食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上,中餐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粮食作物,副食为肉,蛋类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据着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顿饭,主副与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类的组合处处体现出融合统一的民族追求。

2.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的源头应该成为欧洲文化,它的源头来自地中海地区,由于天然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必须通过探索自然来寻求生存,这就导致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的肉类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发展农耕业,自然粮食的产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对此的需求就随之减少。一个土豆就可以是他们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西方人更多是讲求的是个人本位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饮食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绝不会随着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顺序上都会彼此单一分开,开胃菜,主菜,甜点,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美国人的饮食观念更趋向理性化,不过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单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数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麦片,开水冲泡的燕麦加上一点葡萄干,坚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营养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国,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对上。厨师长会把对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与摆放上,配料的新鲜与颜色的搭配上,装饰盘子食物的艺术性上,而不会过多的关注食物的味道的组合和创新上。例如,在烹饪上厨师长是绝对不会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为了菜肴颜色的美观,也是在装盘的时候进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黄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鱼搭配明艳红的小番茄。各个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确,绝不混合。

在中国,又是完全一副不同的景象了。中国人“爱”吃,“能”吃,“讲究”吃,更“重视”吃。自古中国人就研究“吃”,也许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吧?中国的职业结构决定了大多数人口的职业是农民,由于天天和农作物,牲畜打交道,自然对食物有种割舍不了的情感。

饮食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不仅能满足我们生存的基本要求,更能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不同的地域特征,人文气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理念。通过对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了解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各国间友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七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搞懂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搞懂,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法国烹调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还坚持“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的做法是他们不赞成的。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再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一)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因为肯德基老头的炸鸡不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连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所以全世界的肯德基味道都是一样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深受卡尔文教派影响的荷兰人连自己都说过“如果说法国人是为吃而活着,我们荷兰人则是为活着而吃”,这也就不难搞懂“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牛排、炸鸡、色拉,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二)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搞懂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一汤匙”、“半碗”、“适量”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适量”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有时候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可能也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要求,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即兴的发挥。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又比如红烧鱼,冬天的颜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更考究,布置更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新疆的“全羊席”,广东的“全鱼席”,北京的“全鸭席”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便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著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法式羊排”,一边靠着羊排放土豆泥,另一边配煮青豆,加两片番茄、三片生菜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泾渭分明。所谓“土豆烧牛肉”,也不过是烧好的牛肉加煮熟的土豆,绝非把土豆牛肉一锅煮。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的烹调目标。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搞懂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八

河源客家美食有三个系列:一是风味餐,主要有盐局鸡、水蒸鸡、红焖肉、酿豆腐及一些小店的全猪、全牛、豆腐套餐。

二是湖鲜餐,主要是万绿湖码头所在的新港镇及湖内锡场镇提供的桂花鱼、鲶鱼等湖鲜。

三是野味餐。

此外,五指毛桃汤、客家娘酒和米排粉被称为河源餐桌上的“三宝”。

购物土特产品有米排粉、黄沙柿饼、顺天红薯干、五指毛桃、客家娘酒、竹木工艺品、紫金辣椒酱、连平香菇、酸萝卜等。

客家美味,唇齿留香。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源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主流菜系东江客家菜有了创新和提高,更讲究主料、原汁原味和乡土气息,并发展出了一些极富特色的民间餐饮。

东江盐局鸡、红焖猪肉、东江酿豆腐、上汤桂花鱼、客家酿三宝、娘酒醉河虾、清煲草鱼、水晶鸡、薯丝煲、咸香鸭是十大客家名菜,深受人们青睐。

近年来,川、湘、东北菜和西式快餐等纷纷抢滩河源,丰富壮大了河源的饮食家族,可以满足您多方面的口味需求。

东江盐?h鸡。

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骨酥味香,并具补益功效,是客家菜系中的传统名菜。

据传是一位贤慧的客家妇女为了让久病的丈夫开胃口而特意精心制作,丈夫吃后很快康复,这种烹调法也流传下来了。

东江酿豆腐。

沿用客家人传统制作技巧,豆腐滑嫩,馅料味美,原煲上席,滚热烫口,香味四溢。

红烧猪肉。

色泽金黄,风味独特,爽口软滑,肥而不腻。

水晶鸡。

客家菜中的创新产品,鸡色黄润光亮,原汁原味,肉嫩味鲜,汤汁香浓。

咸香鸭。

选用本地特产土鸭精心制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是一味独特的下酒好菜。

清煲草鱼。

选用本地优质水源饲养的草鱼,配以多种佐料烹煲,肉质滑嫩,鱼味鲜美。

上汤桂花鱼。

选用万绿湖特产桂花鱼精心制作,刀工精细,鱼色乳白,口感鲜美,清甜嫩滑。

娘酒醉河虾。

娘酒香醇,河虾肉爽,鲜甜可口,营养丰富,原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主要补品,摆上筵席,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酿三宝。

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色泽各异,形态美观,味道独特。

薯丝煲。

选用本地特产红薯丝配以多种佐料精制,薯丝爽口,滑而不涩,美味香浓。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九

通常我们所说的主食是指米、面、杂粮等,副食是指肉、蛋、菜等食物。主食和副食二者缺一不可。

有人提倡多食肉少吃粮,这不符合养生之道。有人要减肥,只吃主食,不吃副食,结果却适得其反,多余的淀粉在体内会分解成葡萄糖,并转化为脂肪储藏起来。有人觉得主食没有营养,不吃正餐,饮食无常,零食不断。这些都不符合饮食养生的要求。

2、细粮与粗粮的比例是4:6。

吃粗粮成了近年来的一种新时尚。很多人喜欢吃粗粮,认为它营养价值高、入口感觉好,而且对牙齿、面部肌肉等都比较有益。

可是,粗粮虽好,也不宜多吃。因为其中含有过多的食物纤维,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还会损害到人体的生殖能力。日常饮食,细粮与粗粮的比例控制在4:6最健康。

3、酸性与碱性。

事实上,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由我们的味觉决定的,而是与它的矿物质含量有关。

所以水果中通常吃起来酸酸的,如柠檬、杨桃,然而它却是碱性食物:又如米饭,面类并无显著的味觉反应,可是为酸性食物。若以日常食物分类,大部份动物性食物,属酸性食物,如鱼类、肉类、贝类。此外,大多数谷类、部份坚果类亦属于酸性食物。

4、小火与大火。

多吃用小火(焖、炖、热、煨)烹调的食物,少吃用大火(炸、爆、烧)做的食物。

5、寒与热。

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别。营养专家建议,寒者以热补、热者以寒补的平衡膳食,如果破坏了这种平衡必然伤身,维持这种平衡才能延年益寿。

比如:夏天炎热,喝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寒冷,就喝红小豆汤;吃寒性的螃蟹一定要吃些姜末,吃完还要喝杯红糖姜汤;冬天吃涮羊肉,一定要搭配些凉性的白菜、豆腐、粉丝等。

6、饥与饱。

不可过饥过饱,过饥则伤肠,过饱则伤胃。科学饮食,对保护脏器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长期饥饱不均,不仅影响胃肠功能,日久还会得慢性消化道疾病。因此,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

7、荤与素。

荤与素二者的合理搭配,可以让人既饱口福,又不致于因吃动物性食物过多,而增加血液和心脏的负担。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这样的膳食结构比较利于长寿。

8、干与稀。

每餐饮食都应该有干有稀,有的人图省事只吃干食,不仅影响肠胃吸收效果,也易引起营养成分比例失调。当然餐餐吃稀的,也不是良好习惯。营养专家建议,胖人先稀后干,瘦人先干后稀。

9、品种与数量。

每天进食的食物品种越多越好,但是数量上要适当控制。

10、酸甜与苦辣。

多吃苦辣食物,少吃酸甜食物。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

:西餐是对欧美等西方国家菜点的统称。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西餐也以它独特的风味,美观新颖的外形,丰富合理的营养,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我国大陆,西餐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渗透与发展,已经逐渐地构成了足以冲击中国餐饮市场的饮食潮流。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多元的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西餐在中国的环境中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促使餐食,菜品的营养更加合理科学;在进餐环境方面,西餐更加注重适合中国文化的环境改造;在饮食模式上,经过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的西餐不仅涵盖了中餐的餐饮文化特点,而且将这种特点经过凝练,形成了西餐自身的创新特点。

西餐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间,西餐在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地互生成一些不可剥离的共性:首先,两种饮食都是以补充人体膳食,改善人们营养结构为主要的目的,两种餐食都是采用蔬菜、肉食以及过制品来进行加工的;其次,中国饮食与西餐不仅是改善人体机能的填充物,而且在饮食文化上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它们分别承载了种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精髓,对于推进中西方文化建设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有就是中国饮食与西餐的用餐工具,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只是在用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在餐具的使用总量上,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同点;最后是中国饮食与西餐在追求营养价值,制作工艺精美以及改进和创新的方式上也有着极高的共同点。

1.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的搭配与手工艺的精湛,在制作中采用了煎炸烹炒的方法,尽可能的做到了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文化在这方面体现出了提高营养,全面搭配的饮食观念;而西餐注重热量的汲取,在制作方面比较简单,色泽、工艺相较而言没有中国的那样考究,西餐在注重简约的同时,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与互补。

2.饮食模式

西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饮食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

3.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增加进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相对而言,中国饮食是以谷类纤维为主的膳食结构,大多菜肴工序长,制作手法深奥,进餐主要用筷子和勺子,也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国饮食与西餐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国饮食文化与西餐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随着更多的交融合作,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餐的经营,制作无论是膳食结构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已经融合了中国饮食文化,特别在中国大陆,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西餐饮食观念的改善,更是对西餐文化的一次洗牌;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在吃的过程中追求的气场,热闹,现在在更多的西餐厅也随处可见,人们往往把聚餐的地点选择在了肯德基、必胜客等这些西餐经营场所;再有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色香味俱全也在西餐中逐渐地得到了体现,西餐经营者在逐渐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后,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膳食结构,比如最近在各地电视台中常出现的一句广告语“到肯德基吃饭。”这一理念的转变就恰恰迎合了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影响的基调。

随着西餐在我国发展趋势日益看好的局面形成,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研究者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在交流融合上创新,使之互补性更强,膳食的营养更加科学,从而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长远发展。

[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xx(05).[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xx(05).

[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01).[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01).

[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1995(03)等。[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1995(03)等。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一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二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三

韩国的用餐礼仪非常的讲究,对于餐桌的宾主座次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要优先服务长辈。因此,不能随意座位,而且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后晚辈才能动筷。

2、用餐顺序。

如果和韩国朋友一起就餐,那就要遵守韩国人的用餐顺序,即饭菜上齐后,先用勺子盛一口汤喝完,再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米饭,在这之后就可以随便吃任何东西了。而且餐桌上的每一样食物都应该品尝一下,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3、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只能用于夹菜。

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同,韩国人都是用勺子吃饭、喝汤和捞汤里的菜,筷子只用来夹菜。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了,即使汤碗中的菜你用勺子怎么也捞不上来,也千万不要用筷子去夹。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筷子和勺子同时拿在手中,用筷子时就把勺子放在桌上或筷架上,同样的,用勺子时就把筷子放在桌上或筷架上。

4、不要端碗吃饭喝汤。

在韩国端着碗吃饭喝汤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用餐时一定要把碗放在桌子上,用勺子一口一口的慢慢吃。由于不用端碗,用餐时,左手通常都是规规矩矩的放在桌子下面。

另外,不喜欢吃的菜可以不吃或少吃,但不能够挑挑拣拣,这是非常无礼的体现,而共享的食物,也要夹到自己的盘子里再食用,酱料也是如此。

5、餐桌吃饭时务必要端坐。

餐桌是韩国传统的矮腿小桌,比如我们去吃韩定食,就会用到餐桌。就食时,选用跪坐在自己的脚跟上的姿势,如果用手摸脚、或双腿叉开或伸直都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被认为是侮辱人的行为。

如果要与人交换调料、酱料,一定要用右手,用左手交接物品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6、就餐时要注意保持小声、安静。

韩国人认为吃饭是休息、享受的时候,因此用餐时,很少交谈,即使交谈声音也不大,交谈的内容也是一些轻松的话题;我们在用餐时也要注意别漏出嘴里的食物,咀嚼的声音要小;如果咳嗽或是打喷嚏,要将脸转向一侧用手或是纸巾、手绢等捂着嘴,并表示不好意思;需要使用牙签时要用一只手遮着使用。

7、就餐完毕也要遵守礼仪。

用餐结束后,应将勺子和筷子放在桌子或筷架上,不能将筷子立在食物上,也不能把勺子和筷子搭放在饭碗上,用过的餐巾要叠好放在桌子上。

与长辈或上级一起用餐时,应等长辈或上级放下勺子和筷子后再放下自己的勺子和筷子,要等长辈或上级起身离开后,才可以起身离开。

在结束一餐后,一定要说“我吃好了”或“谢谢您的款待”等问候语,以表达对主人的感谢,也是自身礼仪的体现。

礼仪文化。

不能端起饭碗吃饭:韩国人认为端起饭碗吃饭这种行为不规矩。如果去到韩国家庭做客或有韩国客人在场,出于尊重,要记得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端起来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触桌上的饭碗。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里,“你吃饭又没人抢,干吗要抓着碗不放呢?是不是担心别人抢你的饭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在炕上吃饭的坐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

在餐桌吃饭的坐法: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宾主席地盘腿而坐。年青人更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如果遇上房间太小,可以将餐桌摆在院子里,铺上席子便可。

用餐习惯:韩国人用餐的习惯是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小、尽量不谈商业话题。他们认为,吃饭就是休息、享受的时候,伤脑筋的话题尽量少提。给长辈倒酒时得用双手,喝时得侧身手掩以示敬意。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到韩国人给你倒上杯7分满的白酒,千万别介意,这是出于“盈则满”的儒家理念,涵盖着祝福启示的意味;而且,他们只为别人倒酒,自己的酒杯是不倒的,“劝酒、劝酒”,要人家劝了,帮着倒了酒,才能喝。

吃饭的顺序: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

筷子的用法:筷子只负责夹菜,而扒饭、捞汤则是勺子的专利。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

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类、大酱、咸盐、味素等各种原料烹调而成。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四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以食为天”,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两句话,说的直接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有着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中式烹调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烹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中华食文化。世界三大菜系之一,深远地影响了东亚地区。菜谱来源于中国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菜肴。总结为:色、香、味、意、形。被称为国菜五品。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学好它,并在不断实践中发扬、提高、创新,使中国烹饪向着方便快捷、合理营养、药膳保健、适应不同层次人体需要的食品等方面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我们称他们为八大菜系。分别是四川菜系、山东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安徽菜系。

但欧美西方,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方。但西方是发达与不发达并存。许多老华侨告诉我们,西人不善治饮食,西人不考究饮食。的确,西式烹饪电气化、机械化程度高,强调营养、热量、速度等等,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从总体上说,西餐比较单调乏味。拿英国人来说,他们比较保守,尊重传统的东西,其烹饪也是如此,以原汁原味、清淡著称。美国菜式是在英国菜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烹调方式与英国大体相同,只是美国人注重效率,比英式烹饪更为简化。

美国饮食除了“快”字,恐怕再也找不到什么闪光的字眼了。美国是重玩不重吃的国家。德国菜式也比较简单。俄式菜主要讲究的是数量和实惠。法国烹饪用料考究、口味浓郁、质地鲜嫩,很讲究饮食礼仪和服务方式,是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法国烹饪发展的高峰期19世纪中晚期出现的一系列烹饪巨著曾为欧美各国普遍接受,奉为标准,可见法国烹饪又是西式烹饪的代表。然而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推崇备至。中餐被法人誉为“世界最佳饮食”。在法国人眼里,中国厨师个个像魔术师,那些被称为神秘、古怪的中餐烹调法给世人带出了最无穷尽的美味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烹饪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其中的主线就是要把握好“烹饪”的本质特征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转化与优化。从与相关产业的链接和作用效果上,要抓住产业经济的特征,在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工业化及文化属性等加快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要素上去体现。烹饪产业化的发展不是哪一方面的单一属性的体现,应该是包括几类发展方向的聚合体,要遵循其基本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传统中国烹饪的文化性和包容性特点,开辟产业化发展的新的空间。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几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五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餐饮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餐饮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过去餐饮业的高利润收入也渐渐下降。餐饮企业如何降低支出成本,增加营业收入,实现餐饮企业的有效发展,是现今餐饮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餐饮企业如何降本增效简单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餐饮业;降本增效;建议;发展。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增收。用最少的经济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方法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如今国内餐饮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降本增效是餐饮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本的降低会使价格降低,从而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所以,降本是服务于增效的。只有达到经济效益的提升,降本才是成功的。面对餐饮业的市场环境,笔者提下面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

在餐饮行业,采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采购人员是被其他人羡慕的肥差。在采购过程中,价格的回扣可以让有的采购人员小赚一笔。这无疑让公司承受了额外的支付成本。因此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1.建立原材料采购计划和财务审批流程厨房部负责人以本餐厅的经营收支、物资储备情况确定物资采购量,并在当晚做出统计表,然后填制采购单报送采购部门。采购计划由采购部门制订,经财务部经理批准后,以书面方式通知供货商。2.建立采购询价报价体系由财务部设立物资价格专员,调查市场最近的物价,通过本餐厅的日常消耗来制定预算报表。通过与采购员每天的采购价进行对比,确定是否存在差异,以便于及时更正,防止采购员回扣现象。同时,询价报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使采购员货比三家,减少餐厅的成本支出。3.建立完善的验货责任制度对于采购员购买的物资,库存管理员要对其数量、质量、标准与计划以及报价进行严格的审核。不能因为与采购员的关系而通融,对采购物资的多少和种类必须按照餐厅采购计划表。验货结束后,立马签字填写验收凭证。库存管理员对采购物资开始负责,物资出现相关问题,库存管理员无合理解释应承担一定责任。其次,对于一些活鲜品,由活鲜品管理人员进行二次验货,并做记录.保证供货商所供的活鲜品种的质量问题,当夜死亡或过夜(第一夜)死损,事先与供货商制订好退货或活转死折价收购协议,并由库管及活鲜供应双方签字确认并报财务部。

二、加强库存管理制度。

库存管理是餐饮行业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库存管理涉及到对物资的存库量,物资的使用情况,物资的报损情况以及初入库的登记管理等。加强库存管理制度有利于改善餐厅经营支出结构的合理性。1.对采购物资的库存量必须依照本餐厅的经营情况来控制设置合理的库存量上下限,一是方便及时进行物资采购,二是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损失或变质。库存管理最后通过计算机管理控制,以便于计算机自动报警,及时补货。针对仓库内的菜品销售情况,用计算机统计出数据,更加合理安排少采购库存量,对滞销菜采取减少供应,以避免原材料变质造成的损失.2.实施规范的报损报丢制度,尤其是对高档海鲜、烟酒等高价位的物资报损情况,必须登记并制订合理的报损率,报损由部门主管上报财务库管,规范报损账单。对库存量制度的完善后是有利于减少损失的程度。但同理,报损制度的确立必须经过财务部门的参考,制定详细的报损单,报损品种需由采购部经理鉴定分析后,签字报损。采购部经理有权知道报损原因,报损单上对超过报损率的物资必须给予说明。报损情况定期向总经理汇报等。

三、科技创新有利于降本增效。

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借助互联网管理是十分简单有效的。也具有一定的监督效果。通过计算机系统化来实现餐饮企业的经营合理核算,统计成本支出方向,分析市场行情等。计算机管理节约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成本开支。首先,根据本餐厅的规格档次及市场相关行情来制定菜品的价格,计算获得的毛利润。依据月数据的盈利状况来调整菜品价格,计算最优价。其次,在库存管理方面,计算机系统后台对物资的自动登记、自动提示、自动报账可以减少餐饮企业的损失情况。让餐厅对应急物资、销售物资情况、库存物资存量情况清楚掌控。再次,统计分析市场物资价格情况。财务部每月要召开成本分析会,分析餐厅经营的每一菜品、每一台、每一宴会、每一个厨房的成本率,将各个单位的成本与获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做出一本分析报告书。方便采购部门对物资采购进行参考和分析。餐饮的菜品定价是根据市场来确定的,以保证企业的利润。最后,建立菜品实时销售电子表,挂放在餐厅大厅,方便消费者进行特色消费。也促进各厨房厨师的工作动力,对销售高的菜品厨师进行奖励等措施。

四、财务监督制度的完善和人员服务的优化。

1.餐饮企业的成本重头除了人员管理,便是物资采购,这也是和其他行业的最大区别对物资采购的资金必须实行实时监控,首先是对资金的流向。其次是资金具体支出监管。财务监控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人员对餐厅支出信息的了解,制定完善的财务计划。同时,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监督力度,防止采购人员拿回扣,减少企业成本支出。2.服务是一项无形的成本支出和利润回报优化服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可以提升餐厅的口碑和企业形象,无形中加强餐厅的竞争力。为此,餐饮必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服务人员的气质和形象突出本餐厅的服务特色。使他们树立一切为餐厅,一切为宾客的服务意识,并能按服务标准,程序来进行工作。这是餐厅无形资产的提升,也是忠诚客户培养的重要环节。

五、结语。

降本增效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降本增效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市场扩张的脚步。对餐饮企业降本增效,严格的采购制度、库存制度、财务监管制度、计算机系统统计分析体系建立和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都是不可缺少的。餐饮的发展需要一步一步进行,转变发展思维,利用创新思想,最后使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令军.企业降本增效的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6):76.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六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食医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尚书·酒诰》就有如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仪规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七

继奢侈品、旅游之后,饮食文化成为了法国的又一张名片。于法国人而言,食物早已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它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生活的艺术和创造的源泉。因此,饮食文化成为了独特而不可代替的精神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美食文化也在传统和创新中和谐地丰富和发展。饮食文化反映了法国的文明发展,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一、菜肴文化。

讲究的调料搭配简单的菜样。法餐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及菜肴烹饪的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欧芹,龙蒿,肉豆寇,藏红花,丁香花雷,调味汁达百种,既讲究味道的细微差别,还考虑色泽的不同。相对于种类繁多的配料,菜的类别不过十来种,点餐的顺序是:头道菜是凉菜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种“头道菜”,但只能选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吃完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是一顿饭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种“排”,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很方便。接着便是餐后甜点,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国的特色菜肴有马赛的“普罗旺斯鱼汤”,鹅肝,巴黎龙虾,红酒山鸡,鸡肝牛排,焗蜗牛等。

第二、就餐文化。

法国人十分注重用餐的礼仪,餐具的摆放是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法国,最简单的摆放方法是盘子在面前正中位置,餐巾放于盘内,盘子左边放餐叉,右边放餐刀和汤匙。盘子的正前方从左至右依次是水杯,红酒杯和白酒杯。法国人不仅注重用餐礼仪,还特别追求进餐的情调,法国人甚至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将同桌进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一位世界级的膳食家曾说过:“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因此,法国人对于食物绝不只是停留于填饱肚子的阶段而已,它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享用一顿正式的法国菜要花上四五个小时,从开胃菜,海鲜,肉类,乳酪到甜点,虽然程序繁复,但重要的不是吃进多少食物,而是在品尝佳肴中,也充分享受餐厅高级气氛,欣赏餐具与食物的搭配。

第三、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也是法国的一大特色。自1686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商人来到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咖啡馆后,巴黎的咖啡馆就一直兴盛不衰。在巴黎城内外,人行道、广场、花园,几乎无处不是咖啡馆,并且生意异常红火。咖啡与法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早餐的牛奶咖啡搭配羊角面包,到法国上班族的下午茶,咖啡伴随着法国人的生活,对于遍布各处的咖啡店就不足而奇了。法国的咖啡文化源远流长,绝非吃喝消遣般简单。一杯咖啡配上一个下午的阳光和时间,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种散淡的态度和做派。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在路边的小咖啡桌旁看书、写作,高谈阔论,消磨光阴。自上世纪以来,咖啡馆往往成了社会活动中心,成了知识分子辩论问题的俱乐部,以至成了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标志。白色的桌子、蓝色的咖啡杯、随风飘扬的遮阳棚、忙碌的服务生、当然还有悠闲的风琴,这些都是法国咖啡馆的特色所在。这些咖啡馆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和蒙帕那斯诞生,而后走向辉煌。法国的文学和艺术新思潮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些咖啡馆也亲眼目睹了法国文化从萌芽到鼎盛。

第四、葡萄酒文化。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葡萄酒作为法国人每天餐桌上的必备品,已成为法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法国作为世界上葡萄酒的主要出产国,全国有10个生产葡萄酒的地区,品种繁多,以波尔多地区生产的葡萄酒,香槟地区的香槟酒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在餐桌上,法国人也十分讲究酒与菜肴的搭配,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胃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玫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香槟则惯用于庆典。

戴高乐将军曾经感叹道:“谁有办法治理一个有246种奶酪的国家?”其实目前在法国奶酪已经高达487种,也就是说法国人可以一年365天,天天吃不同种类的奶酪,因而在法国人的餐桌上,奶酪也是每餐的必备品。法国的奶酪大致有八类:新鲜奶酪,花皮软质奶酪,水洗软质奶酪,蓝纹奶酪,山羊奶酪,硬质未成熟奶酪,硬质成熟奶酪,融化奶酪。吃奶酪也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搭配方式可以更好地感受其浓郁的风味。一般来说,温和的奶酪,一定要配上柔顺的葡萄酒;味道咸重的奶酪,则要搭配比较强烈的红酒。新鲜初熟的奶酪,应选择质地较脆的法国面包,而浓郁陈年的奶酪,则适合味道偏重的全麦面包。法国美食的形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是众多因素下的产物。

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和经济条件。

长时间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形成发展了法国各地的饮食传统。丰富的肉类菜肴,勃艮第的奶油酱汁不仅归因于勃艮第养牛的卓越,大部分还归因于该地区几个世纪以来经济的繁荣。在另一方面,山区有利于制作坚硬的奶酪,这些奶酪能保存较长时间。历史上,在经济有限的区域,大部分家庭以畜牧业为主要谋生手段,这样就出现了各种食物生产系统工程。

2、与法国的民族性密切相关。

法国人十分重视饮食,一位法国烹饪家曾有过一句名言:“发现一道新菜,要比发现一颗新星给人类造福更大。”美食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生活的片段还是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艺术。这是法国菜肴经久不衰的原因,另外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也使法国创造了许多世界上浪漫美妙的生活形式,尤其是对于法国的贵族,他们的特点是骨子里的奢靡和享乐,在宴会,狩猎等活动中,红酒必不可缺,这促进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因而法国的饮食之所以举世闻名与该民族对于美食孜孜不断的追求密不可分。

3、法国饮食博采众长。

法国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相邻,这有利于法国烹饪博采众长。公元1533年,意大利公主凯瑟琳·狄·麦迪奇下嫁法国王储亨利二世时,带了30位厨师前往,将新的食物与烹饪方法引介至法国。法国人则将两国烹饪的优点加以融合,并逐步将其发扬光大。路易十四别出心裁地发起过烹饪比赛,厨师们竞相献艺,各露绝招。17世纪,法国学习意大利使用刀叉,初步形成如今的西餐礼仪,经过二三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法国菜征服了各国的美食家,成为欧美西餐的代表。

法国近年来受经济不景气的冲击及年轻人饮食习惯的改变,传统昂贵而精致的美食,整体的价格及水准上皆有下滑的趋势。越来越少的法国人愿意花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只为了吃一餐。法国的两大权威美食评论宝典《米其林》以及《高特米优》开始倡导物美价廉的新饮食文化,很多过去高不可攀的餐厅都试着大幅降价以吸引更多的食客前往。对于想要品尝法国美食的朋友,到地道的法国餐馆,享受美酒与菜肴的完美一餐也不是可望而不可求之事。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等现代化的程度,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前卫,美食始终是一个国家传统而古老的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生活的一种映射,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饮食和文化的论文大全(18篇)篇十八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下面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个视频(请点击)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

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

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用餐俗例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

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

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

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

由于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

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

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

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离席时的礼仪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第二:进餐时的礼仪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

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

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谢您的热情招待,欢迎您及家人有空到我家做客。

相关范文推荐

    我最喜欢的一幅画(通用18篇)

    优秀作文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的文字艺术,它让读者在思想触动和文学享受中得到满足。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抄,希望能够让大家对作文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论文(优质15篇)

    行政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能够承担起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任务,确保任务的完成。下面是一些行政工作中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合理的开展档案管理工

    水田承包使用权转让合同(模板18篇)

    转让合同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保障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转让合同的范文包括了合同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的合同起草有所帮助。转让人(以下简

    倡导低碳环保生活倡议书(实用20篇)

    环保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涉及到我们对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希望通过这些环保总结样本的分享,能够增强大家对环保的认知和意识。各位领导、同事: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结大全(17篇)

    在教师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刚刚过去的xx-xx

    火星上有想象(热门22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富有思想、观点清晰、结构严密、语言优美的文章,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提高。

    设备的工作计划(通用23篇)

    通过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对工作进展进行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在以下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中,您可以找到对应您所需的不同行业和职位的样本。写作要点第一,内容要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范文(19篇)

    技术工作总结需要系统地回顾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撤消处分的申请书(精选17篇)

    申请书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润色,确保语言流畅、句子通顺、逻辑清晰,以增加其吸引力。填写申请书是我们申请进入某个组织或机构时必备的步骤。申请书应该结构清晰,逻辑连贯

    销售人员晋升的个人述职报告范文(17篇)

    述职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绩、工作经验和工作困难等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在这里,首先感谢在座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