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笔尘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通用18篇)

高三教案是指为高三年级的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这里有一些经典的大班教案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5。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通过学习,培养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先一起认识2(1),在通过动手操作,创造认识更多的分数,从而掌握分数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练习题),为每个小组准备不同形状的纸若干张,胶水,剪刀。

2、学生准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围在一起吃月饼。今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强强一家也围在一起吃月饼,强强和弟弟看着香甜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嚷嚷和吃月饼。可妈妈说:“吃月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

“1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

2、老师看他俩回答得这么好,决定奖励给他俩一块大月饼。(师拿出一个圆形纸片,分成大小不一的两部分。)

问:“你们看,老师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接着问:“要分的大小一样,得怎么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才公平)

师:“那我到底要分给他俩几块呀?”(生回答)

师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二分之一

1、同学们,你们从老师给你们的纸中选择一张试着分分它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动手分)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让两名生回答)

3、师:同学们都是对折以后分成了大小相同的两部分,这样分我们我们叫(生答,师板书:平均分)

4、师:谁能用上“平均分”这三个字,再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生回答)

5、师:老师就把这块月饼奖励给他俩(师边说边把圆剪开,粘在黑板上)强强拿着月饼可高兴了,他说(课件出示:把一块月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名读这句话

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答后进行辩论)

生观察后回答,是引导生注意“每份”、“它的”两个词,并把这两个词变成红色。

7、面和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刚才分的过程,注意要把那些特别重要的词突出出来。(生小组交流)

8、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那谁能试着写写二分之一?(生到黑板上写,是再强调分数的正确写法)

(三)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二分之一,其实这个大家族中还有许多新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够运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赶快行动起来吧。

2、生用不同形状地纸动手创造分数,并把它贴在黑板上,用分数表示出来。

3、师有选择的让生说说意义。

4、同学们,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小巧手创造了这么多分数,像2(1)、3(1)、4(1)、8(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我们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我们来观察一下,分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不一样?(生答)

让生看书,了解各部分名称,是相应板书。

(四)、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选择能用4(1)表示的图。

2、为涂色部分写分数或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3、写分数,看看每个小图形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师发给每组图片,小组讨论后交流)

(五)联系生活,谈分数生活中的运用。

生自由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分数

(六)升华总结

师:是,不仅这些图形和纸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课下,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分数,下节课交流。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课前准备:每组两袋人民币、教学多媒体课件。

实物:各种文具。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看一看,想一想。

师:同学们在家里写完作业后最喜欢做什么?

师:现在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好吗?

(课件演示“明明当家”的动画故事:妈妈不在家,明明当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交钱;又去药店给妈妈买药,交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进储蓄罐。)

师:看完刚才的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发现,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说一说。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人民币,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小组活动,初步认识人民币)

汇报认识情况。

2.再看一看,说一说

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人民币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认识方法

师:对了,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值、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各种人民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新发现?

3.课件展示整套人民币,以游戏的方法再次辨认人民币

抢答反馈小组活动的学习效果。

师:看,有一只不服气的跳跳熊要考考你们了。跳跳熊跳到哪张人民币旁边,就请你快快说出它的面值是多少,看谁答的又对又快!

课件演示跳跳熊,学生抢答。

4.分一分,理一理。

师:请大家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理一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又快又好。

5.汇报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节课的学习能起承上启下作用,更为学生今后学习亿以上的大数奠定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设疑求证法为主,以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多媒体,数字卡,数位卡和数级卡。

课时划分:

14课时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教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中感受到认识大数的必要性,并建立一定的数感。

教学准备:

数位表、计数器、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现在老师想利用几组数据来展示生活中更大的数。

黑板出示;

1.我国领土面积为96000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70平方米。3.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

4.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总面积是44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000人集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5.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

学生根据所出示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请学生说出一些大数的事例。提出问题: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你知道这个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吗?师生交流总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复习请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十个一千是多少?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变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那么十万十万地数,十个十万又是多少呢?(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照这样讨论下去,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交流汇报: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十进制

讨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

数为顺序表。

教师指出: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z叫数位。

让学生江北京市人口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师:现在你知道这个数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吗?

(2)学习数位分级

师: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做一做题。

三、巩固练习

1.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

2.一个5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这个数是()位数。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四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语文课的汉字“分”字入手,利用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五

本节课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采用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及改写。

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我的感觉还不错。具体是这样的:

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心里想好一个数字,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报出自己的数字,然后由我把这些数字写在黑板上,转行时,故意让这些生成的数有含有两级的数,含有三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其次,让学生把这些数给读出来,指名学生来讲解自己的读法,并告诉其他学生读数时要注意什么。接着,采取竞赛的方式,指名两位同学,和其他同学一起由老师报数,学生写数。写完后请学生给大家讲解写数的方法。借着黑板上的数,顺势复习数位顺序表,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顺势复习每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讲明自己是如何进行大数比较的。

最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位数,并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整堂课都秉着老师做学生的促进者的理念,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足之处:

在带领学生复习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时,没让学生很好的区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异同。这些以后将注意,以免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大数接触的不多,我在教学时,先以同学们学习过的万以内的数为例子,因为他们熟悉,所以很感兴趣。分别给出几种家用电器的价格,让同学们猜一猜、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想,同样的读法和写法,在应对万以上的数字,同学们也应该很快掌握,不料,在学完数位顺序表后,同学们对着表试读大数,写大数却出现一些问题,如12345678990,学生读:一百二十三四千五百六十七八千九百九十,这样不正确的读法出现,当时我很费解,加上一个单位有那么难吗?为什么总是忘记了呢,后来我想了很多办法,分小组,让同学们自己写出来一个数,同桌读出来,再小组上批改,老师在黑板上给出来数字,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出来,大量的做题训练等等一些方法,通过两天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可以做到读数很准确。想了想,也不难明白,小学生学习知识,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对于数的学习,他需要把大数和以前学习的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和小学生比较。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春节)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新年的钟声吧!(放映春节晚会倒计时的课件,师生一起倒计时数数。)

师: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一起倒数的10、9、8、……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距新年钟声还有多少秒。)同学们都是用“秒”作单位,为什么不用“时”或者“分”作单位呢?(因为刚才倒数的这段时间太短了。)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1.认识钟表。

(1)认识电子钟表。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这些钟表来计量秒(课件出示各种式样的钟表),这是电子钟表(课件出示一个电子钟),钟面显示的是什么时刻?(6时35分。)“分”后面的这两个数表示秒,现在是6时35分10秒(课件出示一个电子表),钟面显示的是什么时刻?(3时45分17秒。)

(2)认识秒针。

生1:最长的那根是秒针。

生2:最细的是秒针。

生3: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钟面上有1根针,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课件:秒针闪动并出示字

幕“秒针”)。

2.认识时间单位“秒”。

(1)认识1秒。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

生:1秒。

师:对1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2)认识几秒。

师:秒针从12走到1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秒针从12走到l是5秒。

生::秒针走1大格就是5秒。

师:秒针从12走到这儿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秒针走1大格是5秒,秒针走了6大格,就是30秒;再加2秒也就是32秒。

生2:秒针走半圈是30秒,再加2秒,也就是32秒。

师:秒针从1走到3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15秒。

生2:不对,不对,秒针是从1走到3,不是从12走到3,所以经过的时间是10秒。

生3:秒针走了2大格是10秒。

生4:对,经过的时间是10秒。

师:真聪明!孩子们也来拨拨钟吧!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拨一次秒针。其余的小朋友注意观察,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经过了多少秒?(小组活动:拨钟、认钟。)

师:谁愿意在实物展示台上来拨一拨,请全班同学认一认。

生.:一边拨秒针,一边问:“秒针从12走到8是多少秒?

学生齐答:40秒。

生2:一边拨秒针,一边问:“秒针从3走到8是多少秒?

学生齐答:25秒。

(3)体验1秒有多长。

生:“嗒”。

生:我可以拍1次手。

师:1秒钟真的可以拍1次手吗?看着钟面试-试。(播放课件:秒针走动。学生看着钟面,尝试1秒钟拍一次手。)

师:1秒钟你还能做什么?

生:我可以跺1下脚。

师:试试看!

师:1秒钟你还能做什么?

生:我可以说1个字。

师:试试看,行吗?

生:行。

师:谁能按照秒针走动的节奏数一数(学生数,师注意调控节奏)。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停顿数秒)轻轻地数,1,2,……

3.感受1秒的价值。

播放课件,师相应进行解说:

(1)世界上最快的飞机1秒钟大约可以飞行2600米,坐在这样的飞机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一眨眼就不见了。

(2)三峡水电站1秒钟大约可以发电2700千瓦/时.相当于大约300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量。

(3)2006年中国1秒大约产值67万元。用这笔钱大约可以捐助1000名失学儿童。

(4)在男篮世锦赛上,中国运动员王士鹏在最后1秒投进了一个三分球,将中国队成功地带入了八强。

(5)中国飞人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而他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还不足1秒。

师:孩子们都在为1秒而惊叹,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时间多么宝贵,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它。

生2:我们要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生3: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生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

4.探索“分”和“秒”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生1:60秒。

生2:1分。

师:秒针走1圈有的认为是60秒.有的认为是1分,到底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观察“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想一想分和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播放课件:时钟走1分钟,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请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哪组先来汇报讨论的结果。

生: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是1分,秒针走1圈是60秒;所以1分=60秒。

师:孩子们都发现了“分针走1小格的同时秒针走了1圈。(板书:分针走了1小格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是1分;(板书:1分)秒针走1圈是60秒;(板书:60秒)所以1分等于60秒,60秒等于1分”。(板书:1分=60秒)

5.体验1分有多长。

(生做口算。)

师:数一数,一分钟你做了多少道?

生1:15道。

生2:18道。

生3:16道。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一分钟大约能算16道左右的口算题。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呢?

课件播放:一分钟可以踢25下毽子;可以从一层走到三层;可以画一个小朋友;可以从1写到20。

三、巩固应用,加深秒的认识

1.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

师: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你会选择正确的时间单位来表示吗?请拿出题单填一填。

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用“秒”来计量时间呢?

生1: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是用秒来计量的。

生2:红绿灯的时间是用秒来计量的。

生3:微波炉热牛奶大约需要30秒。

生4:电梯运行一层楼大约需要2-3秒。

生5:跑50米大约需要10秒。

2.体会秒的应用。

师:孩子们很善于观察,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的确是用秒来计量的。2007年10月24日我们的祖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卫星,她叫什么?(嫦娥一号)对,“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她满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飞向了蓝天。我们来看看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课件播放:发射“嫦娥一号”。)

3.谁跑得快?

师:赛跑的成绩是用秒来计量的。(课件播放:50米赛跑的情景。)

师:50米比赛中,跑得最快的是几号?

生:3号。

师:为什么不是1号跑得最快?

生:都是跑50米,用的时间最少跑得就快,所以是l号跑得最快。

4.估一估。

师:红绿灯的时间也是用秒来计量。(课件播放:马路上红绿灯以及计时器)

师:当我准备过马路的时候,正好遇见了红灯.我要等多久才能通过呢?

学生齐答:60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计时器上显示的是“60”就是60秒。

(生估时。)

师:人行绿灯亮了多长时间?

生1:18秒。

生2:21秒。

生3:20秒。

生4:20秒。

师:实际时间是20秒。

5.欣赏。

生1:60秒。

师:有这么长吗?

生2:30秒。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我一边欣赏,一边数的。

师:你随时随地都在关注时间,这种意识真是太好了!

生3:我感觉用了30秒。

师:你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实际休息了30秒。

五、全课小结,梳理归纳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收获吗?有些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计量很短的时间可以用秒作单位。

生2:我认识了秒针,它是钟面上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一根针。

生3:我知道了分和秒之间的关系:1分=60秒。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时间单位--秒,知道了60秒=1分,并且还感受到1秒钟很短。是啊,1秒的确很短,但是它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七

l       教学内容:

l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其非认知品质的健康发展。

l       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正方形纸片

l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点

1、结合实例,感知特点

生:硬币表面是平的,乒乓球的表面是弯的。硬币只有正面看才是圆的,乒乓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师:说得好!足球、乒乓球这一类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形物体,硬币是圆形物体,它的正面的圆形是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手中的书和圆形学具的边缘,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长方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师:有同学举例说车轮是圆的,那么车轮不做成圆的会怎么样呢?动画演示:车轮为椭圆的轿车上下颠簸着驶入画面。(生哄笑)

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就会平稳行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圆的奥秘。

3、操作讨论,发现特点

师:现在四人一组,用发下的圆形纸片来研究圆的特点。

屏幕显示:“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看有什么发现?”

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讨论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通过同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在圆的中心。

师:真聪明!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

生2:我通过测量还发现了对折后的折痕长度都相等,每条都是10厘米。

生3:我这个圆的每条折痕都是8厘米,我共测量了4条。

……

师:(板书:都相等)可以折出多少条折痕?(学生回答后板书:有无数条)我们把对折后的折痕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出直径并标上字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出直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圆中的线段是直径吗?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直径的意义。

生4:通过测量,我还发现直径的一半也相等。

师:很好!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半径及字母。)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半径。

屏幕显示图形:下面的线段是半径吗?(回答后引导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师:“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句话对不对?(学生回答后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什么知识?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板书:圆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画圆

生:想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生:他拿圆规的方法不对。(圆规应该拿在手柄处)

生:他画圆时可能针尖移动了位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圆规两脚一下近一下远。(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学生边汇报,师边示范用圆规画圆)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二)、初步感知圆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边都是直直的。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课桌里的圆片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弯弯的。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三)、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1)引导学习圆心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

(2)自学半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生:从圆心出发至圆边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圆边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圆上任意一点。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3)自学直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ef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它没有通过圆心。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四)、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1)探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2)汇报

生: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师收集了一些在代表性的发现)

展示发现1: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展示发现2: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展示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请原创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好。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我们不单为中国人民而自豪,更为我们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面自豪。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

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大家还记得它吧!(课件出示太极图)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课件出示构成图)。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四近十分钟的努力,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师:其实啊,生活中圆的魅力无处不在,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探索出关于圆更多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圆  的  认  识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九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二年级1班去春游,同学们分发食物),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发铅笔,如3个人分9支笔如何做到公平;或12本作业分给4名同学等等。学生在我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生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平均分”,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如“把15支粉笔、或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铅笔,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母、分子的意义,但本课时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数线的名称。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学具,获得产生分数的实际需要,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数的形成,并理解“分数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简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时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课件出示:(视频展示)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给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兴地吃了两块西瓜。

师:像分西瓜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生:我妈妈在夏天的时候,也这样切西瓜给我们吃。

师:妈妈在切西瓜的时候,每块的大小是怎样的?

生:每块的大小都是一样多的。

有:有时候,我和姐姐两人吃一个苹果,奶奶把苹果分成一样多的两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爷爷给我和弟弟带回四个桔子,我和弟弟每人两个。

[点评]教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看短片,说生活,初步体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分组活动,探求新知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纸做的“饼”,咱们也一起来分一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纸片。

师: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给小组成员。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沿直线剪开,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分给每位同学。

[点评]这一细节,教师匠心独具,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人数不等的小组,分别有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和五人组,便于学生体验“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由于小组成员人数不同,得到的份数必然是多元的,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认识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在这一环节,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人数不同,有很多的小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数,同学们都很谦让,小组长们把多的一份给了其他成员。成功地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相互谦让的美德。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几份?

生1: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们小组有3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们小组有4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们小组有5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个人一个小组,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还有一份放在中间,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话,我们还需要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我们以后会学到。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中的分圆活动,亲身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描述数学问题的严谨性。

师:我们把这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数来表示呢?(作短暂停留),这个数既要能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试着设计一下吗?可以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设计,小组讨论,显出为难情绪。教师巡视,与学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但讨论很热烈,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引导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感觉很困难,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写在前面就写了“53”,把5写在后面就写成了“35”,与整数一样了。

教师适时夸赞:同学们真聪明,爱动脑筋,我们的祖先也和你们一样,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发明了这种新的数:把表示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写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数写在上面,并用短横线隔开,35(分数产生了!),由于这个数是在分东西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五分之三。

课堂顿时沸腾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不由自主地念着分数:五分之三。

[点评]分数的产生,从质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分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分数,读分数。)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呢?师生共同说: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师:你能试着把你手中得到的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吗?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分数吗?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写作:25,读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写作:15,读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写作:55,读作:五分之五。我还发现,我就是得到了一整个圆。

师:你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55和一个圆的“1”比一比,谁大谁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通过比较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学会讨论交流。

3、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学准备:

小黑板、两个杯子、课前让学生搜集含有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先设计一个让小组长记录本节课本组同学举手次数总和的环节,伏笔)

1、让我们先一起来和一位老朋友叙叙旧——分数。

2、他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我们认识,大家欢迎吗?——百分数。

3、你想这位新朋友说些什么呢?

引出并板书课题:百分数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百分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受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1、出示两杯糖水(糖水的质量分别是20克和25克)。

师:你知道那一杯最甜吗?为什么?

师:这样猜科学吗?那要知道什么才行?

2、接着出示糖的`质量分别是7克和9克。

师:现在你认为哪一杯最甜?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哪一杯最甜,只看糖水的质量或者糖的质量可以吗?要看什么呢?(糖的质量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4、比较。

师:我们来算一算,每一杯中糖的质量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一号杯:7÷20=二号杯:9÷25=)

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通分成100分之35、100分之36进行比较)

(一号杯:7÷20=20分之7=100分之35二号杯:9÷25=25分之9=100分之36)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像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另外一种形式(书写35%、36%),它的名字就叫百分数。现在好比较了吗,因为分母都是?我们一来就发现了这位新朋友的第一个好处,易于比较。

设问:百分数是怎么构成的呢?引出并认识百分号。(怕大家忘记,老师还是给你们编个口诀吧:一根棍儿,斜着放,上下各有一粒糖,前面还有一个数。)

1、学习读法。

(1)电视里,新闻联播里肯定听主持人读过不少百分数,那,你会读吗?

(2)读出两个百分数。

设问交流,读时应注意什么?

2、学习写法。

(1)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老师知道了咱班的同学都拿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和老师

分享分享好吗,现在我来做个调查。

(2)你会写吗?

及格率:百分之六十六优秀率:百分之三十一点八

设问交流,读时应注意什么?

3、即刻反馈,“过关斩将”。

第一关,请读出下列各数:

第二关:

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在这些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分数吗?(0%、0.5%)最大的呢?(300%)

第三关:

100%和50%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师:在这些百分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你能很快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这是为什么呢?(指出:因为百分数固定分母都是100)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那百分数到底是什么呢?

师:请你说说35%、3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说35%、36%这两个分数都表示什么?(这两个分数都表示)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我们就叫做百分数。(板书)

师:这句话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种关系我们叫

做?(倍数关系)对!所以百分数又叫做。(板书)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师:回顾我们学过的分数,这两位新老朋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小黑板出示: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都有分子分母,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倍数关系。)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2百分数的认识

一号杯:7÷20=20分之7=100分之14=35%读作:百分之三十五

二号杯:9÷25=25分之9=100分之36=36%读作:百分之三十六

及格率:百分之六十六写作:

优秀率:百分之三十一点八写作:

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归纳圆的特征,并能准确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组生活中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如太阳、圆月、汽车的车轮、呼拉圈、光盘、钟面等)

1、刚才欣赏到的那些漂亮图片中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2、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地方能看到圆?

(学生衣服上的纽扣、身上的硬币、桌子里的杯子等等)

请学生用手指一指这些物体上的圆,并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看来,在我们的大自然中、生活中圆是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虽然不熟悉但和我们处处在一起的圆。(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初步画圆

1、刚才看了那么多的圆,说了那么多的圆。接下来请大家用你能想到的办法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2、请学生交流画圆的方法。如借助圆形的物体画,还有书上讲到的方法或是用圆规画)

3、通过刚才的看圆、说圆与画圆,你觉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总结:以前学过的平面徒刑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圆比较光滑,没有角。

4、大家介绍了很多画圆的方法。为了使我们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勤劳、智慧的人们制成了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dd圆规。

三、认识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1、认识圆规。

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好的圆规,一起认识圆规的的构成并介绍圆规两脚的功能: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以随意叉开。

2、尝试画圆。

1)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学生独立画圆。

2)刚才老师转了转,发现有些同学要么没画好,要么画出来的不圆,下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注意观察如何使用圆规画圆。(使用实物投影仪,教师示范使用圆规画圆)

3)说说,老师刚才是如何使用圆规画圆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两脚叉开dd固定针尖dd旋转成圆。

4)学生按照这个方法再练习画一个圆,同时思考:通过两次画圆,应该注意什么?

总结:针尖要固定,不能移动;两脚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5)练习画一个两脚之间距离是2厘米的圆。

四、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教学圆心:刚才我们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找出你刚才所画的圆的圆心,并标上字母o。同桌相互检查一下,有没有标对。

2)教学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的线段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指导学生画一条圆的半径,并标上字母。在我们用圆规画圆时,这个半径就是指什么?(两脚之间的距离)因此圆的大小就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让学生联系画一个半径是4厘米的圆,画出一条半径,标上圆心和半径的字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圆,看一看,自己画的、标的还有什么地方部不对。

3)教学直径。

出示一个画有一条直径的圆,让学生观察这条线段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总结:像这样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同学们你们画的圆也有直径,请你画一条圆。

4)闭好眼睛,回想标圆心、画半径与直径的方法。

2、练习,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说说哪些不是半径或直径,为什么?

3、研究圆的特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现在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圆的特点。

1)出示一张圆形的纸,你能找到它的圆心吗?(把圆对折两次)

通过对折,你还发现圆有什么地方比较特别吗?(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学生汇报回答上述四个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前面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和直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吗?(板书:d=2r)

4)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掌握了圆的特征,谁来总结一下圆的特征。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的第1题。

填写表格,并说一说半径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的第2题。

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表示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师提问:使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先要确定什么?(求出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

3、判断题。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直径是半径的2倍。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4厘米。

4)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

5)两脚间的距离越大,画出的圆就越大。

六、欣赏生活中的圆

谈话:瞧,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感觉怎么样?

师小结: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七、全课总结

谈话:其实短短的一节课,要想真正了解圆还不太容易。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起,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圆的世界吧!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物质)

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板书课题)

3: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景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小组讨论。

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

(1)、说一说你们觉得水是什么样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

(3)、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用途呢?

(4)、水和生物有什么关系?

6、老师发现你们了解的真多,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教师板书水的特点。)

(三)、水在哪个袋中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摸和掂就能判断出来哪袋是水吗?为什么?

哪些肯定不是水可以摸、掂的方法辨别出来?理由是什么?生汇报。

4、师:(出示记录单)大家看一下这张实验记录单,你能看懂吗?

5、师:你们在辨别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记录单。

(学生记录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三年级的同学对于这样的表格记录还是初次接触到,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引导学生分析记录也是十分需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记录,使记录的内容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使小朋友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6、师: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辨一辨,但是我要求:(出示合作的注意事项)

7、生:操作。

8、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9、师:同学们,你们辨别出这些物品在哪个袋中了吗?说说你们的方法和理由。

11、生汇报。

13、如果打开袋子不让看还可以怎么办?

用鼻子闻一闻

14、师:闻就知道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生汇报)

15、师: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用闻的方法来辨别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物品。记录员作好记录。

16、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袋子看一看吧!

17、生:打开袋子检验。

18、师:全部猜对的小组举手。

19、师:老师发现你们太会研究了,像个小小科学家。

(这一探究环节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应用各种感官进行别、探究,学生的发现,想法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课堂引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现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必须的,学生只有在平常严格的规范自己的各种科学行为,才会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分类,认识固体、液体、气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想把这些物体分类储存,可以怎么分?你们会按什么标准来给它们分类?请大家试一试。

2、生:试着将七种物体进行分类。

3、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5、生汇报。——(形态)

8、小结:通常,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就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板书)

(五)、拓展延伸

2、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陕甘宁地区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录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知道全球淡水资源缺乏,从小增强珍惜水的意识。)

3、师:同学们,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人人争当节水小标兵,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八、板书设计:

1、水

特点:无色、无味、透明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四、教学阐明: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七、教学媒体:

硬件环境: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圆的认识》自制课件

教师准备:教学用大圆规、直尺

学生准备:自带剪刀、白纸、直尺、画圆的工具等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能说说吗?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的确圆是无处不在的。(打开有关生活中圆的课件)问:同学们你们从中又看到了圆了吗?你会画圆吗?动手试一试,看谁想的方法多。

3、怎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还有其它方法吗?

师根据学生口答边画圆边归纳方法:

(1)定长(2)定点(3)旋转

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再画一个圆,并很快把它剪下来。

要进行套圈比赛的圆肯定比较大,用圆规画行吗?怎么办?

4、揭题:为什么站成圆形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心

1、圆形画好了,游戏可以开始了吗?套圈用的瓶子要放在哪儿呢?

2、你能很快找出圆的中心吗?试一试,找出刚才剪下的圆的中心。谁先发现,谁就先上来介绍。

说明: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师板书:圆心o)

(二)认识半径

2、要站在圆上,随便哪一点都可以吗?为什么?怎样证明?(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

说明:象这样,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3、你能画出几条半径?

4、认识特点:在同一个圆里,有()条半径,它们的长度()

5、想一想:(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什么?针尖固定的一点呢?

(三)认识直径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看看书、动动手画一画,看看能画几条?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教师板书:(1)直径:d

(2)d=2r或r=1/2d

追问: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圆的直径,会不会是黑板上圆的半径的2倍?你认为应该怎么说?(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3、口答: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4、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三、全课总结

四、延伸拓展

1、同学们想一起到篮球场玩套圈游戏,你会怎么安排?说说你的想法。

2、在篮球场上要画一个直径6米的大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

站在这个圆上的同学中,离得最远的两个同学最多相距多少米?

追问: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两端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3、利用发现的规律你能测出硬币等圆形物体的直径吗?

4、生活中哪些物体必须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课件出示两辆跑车)让学生展开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讲述:同学们,其实何尝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都成了美的使者和化身。(显示生活中圆的魅力)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溪、热、奔、兄、锻、炼、睁、奈、何、间”。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法。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3、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10个,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溪水,池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溪水和池水都是水妈妈的孩子,为什么大不相同呢?

说明:同是水妈妈的孩子,有何不同。问题带有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出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溪”。

溪:注意右半部分笔画,书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圈出生字自学。

2.小组反馈。

奔:注意前鼻音。

热:注意上半部分字形,书空。“热”的反义词是“冷”。

炼:注意“火字旁”及右半部分的书写,书空。

睁:注意后鼻音,这是一个形声字。

间:编口诀,一字开花。

说明:学生字以自学为主,可巩固已有的识字方法,并从他人处学到好方法。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知

1.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池水为什么会变得又黑又臭?小组讨论。

3.交流。

(1)池水不听溪水的劝告,出示课文1-4节。

同桌分角色读1-4节。

根据提示语的表情反复朗读练习,先以小组进行竞赛,然后在全班交流。(注意词语:热情、唉、无可奈何)

(2)出示句子“池水——不愿意动一动”

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水平。

4.师小结:池水因为一直躺着不动,所以最后变得又黑又臭。

5.和小池不同,溪水变得怎样?

出示第五节。指导朗读。

6.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扩展说话感悟道理

1.出示填空

溪水锻炼得结结实实的,兴奋地说:“()。”

池水难过极了,自言自语地说:“()。”

2.读文后明白了什么?

(五)巩固生字总结全文

1.抽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练习。(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填一填)

(1)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

3.描一描,写一写。(看清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七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目标解析

通过对“分数墙”的解读,既能帮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的性质提供了空间。用好“分数墙”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展示分数墙,直接点题

(2)在交流中小结分数的相关知识点。

(3)复习知识点后,让学生独立解决书上的四个问题,再汇报交流。

人教版秒的认识教案篇十八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情境导入

1、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6、观察列式与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这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完成在本子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学生自由阅读理解:(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

(2)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思考:还有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可以种些什么?

4、学习思考题。

(1)光碟出示第106页思考题:

(2)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再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

(3)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4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