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

时间:2024-01-22 作者:雅蕊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的选段,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一

在当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和司法改革过程中,法律创制,即法律如何产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我国法学界对此一直有很热烈的讨论,可却始终未能澄清一些基本认识。近几年,要求建立判例法制度的呼声不断,这已在学术界、立法与司法实务部门引起了很大反响;另一方面,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不断加强,民法典等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对现代社会法律创制的发展趋势及中国法律创制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明确阐释。

法律创制是指具有法律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按照一定法律程序和方式创造、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则的活动。法律创制的结果是产生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规则。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创制通常包括立法创制和司法创制两种形式。

立法创制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创造、制定法律规则。立法创制的主体是立法机关,但立法机关却并非惟一的立法主体。立法机关可以通过授权将立法权交由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形成委托立法。立法创制需要遵循法定的程序,这种程序通常可分为准备程序、正式创制程序、完善程序。其中,正式创制程序包括提出法案、审议、表决通过、公布四个环节。立法创制的结果是产生制定法。

司法创制是司法机关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形成判例从而创设法律规则。司法创制的结果是形成判例。判例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所作出的,具备特定的要素和体例并具有典型性,可以为司法机关审理同类案件所遵循的'判决。这种判决中所体现和确立的法律规则称为判例法。以判例法为基本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的法律制度,称为判例法制度。

在当今世界上,以制定法为基本特征和基本法律渊源的大陆法系和以判例法为基本特征和基本法律渊源的英美法系,构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法系,这是一个历史形成的、不可无视的现实。但两大法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并非截然对立。事实上,法律发展历史,特别是现代社会以来的法律发展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虽然现今两大法系在根本特征上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法律创制主体、法律渊源、法律规则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愈来愈多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至于两大法系之间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在法律创制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英美法系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制定法作为调整手段,制定法的数量大量增加,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法系中多数国家虽然未正式承认判例为法律渊源,但却越来越重视对判例的研究和整理,很多判例,尤其是终审法院的判例,在司法实务中具有很高的效力和权威性,而且这类判例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法律创制已经明显呈现出了创制主体二元化、法律渊源多样化、创制手段趋同化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法律创制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顺应现代社会法律创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中国应建立的法律创制模式是:以立法创制为主,以制定法为基本法律渊源?以司法创制为辅,以司法解释和判例为补充性法律渊源;通过监督和转化程序,形成立法创制和司法创制良性互动的法律创制模式。

(一)以立法创制为法律创制的主要形式。

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创制法律既是宪定的制度,也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制现实所决定的必然。我国宪法、立法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我国目前已经制定出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和其他配套单行法律法规。它们建构起了我国社会生活的一般行为规范体系,维护了人们的生活秩序,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显然,按照我国的传统与现实,立法创制占主导无疑是一个应该坚持的既定方向。

(二)以司法创制作为立法创制的补充。

法律创制除立法创制外,就是司法创制。虽然我国立法法未赋予司法机关创制法律的权力,但司法创制在我国的存在却是一个客观的、不容否认的事实。司法创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法律适用解释;二是判例解释。从解释主体以及法律构造来看,二者同属广义上的司法解释。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二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 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希望能帮到大家!

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第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

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1)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2)名茶初兴

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它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三

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四

自由价更高。

若为爱情故,

两者皆可抛。

2、《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跟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4、《沙扬挪拉》。

最是这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5、《左岸》。

如果你是活的想真心爱一次,

千万不要站在原地不动,而要走出去。

这个命中注定属于你的人是没有的,

只是你偶尔这么想,给自己一个偷懒的借口。

一见钟情的故事并没有骗人,

只是这点种子还须日日更新方能不死。

不要说累啊累啊,你想放弃了,

你不是追求激情、追求划过夜空的闪亮吗?

这么,即使成为繁星点点中的一颗也要付出一生。

所谓爱情,它原本来自欲望,

只因保持欲望的美丽比什么都难,

我们才选择了克制!

因此绝不要相信什么“精神恋爱”可以拯救世界,

这套说法有利于社会却无益于心灵。

危机四伏的夜晚,爱情受到了挑战,

可要不是四面楚歌它何以变得弥足珍贵?

不要感叹世风日下、抱怨生不逢时,

哪一个时代不是人情冷暖、爱恨交加?

如果你是女人,

请在你做好女儿跟母亲的义务外,

留出一点空间给自己。

不论你的名字叫莹莹还是亮亮,

总是辛苦世界的繁忙中一点光鲜跟明媚。

如果你是男人,

不要把世界扛在你的肩头。

请相信你的女人,

她除了身体之外没有哪里比你弱小。

所以,不管你叫左岸还是右岸,

都不要做这梦想的船只停靠的彼岸。

爱情,并不是宗教的避难所,

恋人,也并不是教会里的神甫跟信徒。

如果你幻想躺在它的床上寻求一份安慰,

这么悲剧的帷幔就会悄悄把你笼罩!

起来吧,带上你的剑!

背叛跟出卖正把它磨砺得雪亮!

出发吧,相爱的人,

不要妄想道德跟公正会给你们施舍!

你要去的地方比战场还要惨烈,

你要经历的事情比斗争更为残酷。

不要害怕伤痕累累、不要害怕倒下,

因为你的内心充满了爱,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恋爱,恋爱,恋爱……。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五

市场经济的变化导致当代人际关系出现复杂化、表面化、功利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怎样?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应当说,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愿望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但同时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进而感慨万千:“生活像爬大山、趟大河”、“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条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苦乐年华。”

究其实,这是由于现代人受人际交往中的传统观念“防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人们交往的一个传统基本策略是一个“防”字。防人即防“人说”,防“人心”。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难度量”等。从这种封闭的设防立场出发,中国人由防“人论”变成防止“失言”,自己则尽量“不言”、“少言”,勿“直言”、“传言”、“大言”、“谎言”,并努力做到“会言”。中国人人际交往的误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防”字,它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坦诚、自若、轻松的交往风格是相冲突的。难怪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认为跟人接触是难上加难,轻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浅了不行。由于每个人的苦乐不均,品格不同,修养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每人都是“君”,“伴君如伴虎”。交往不再是万无一失的了,一不小心交往就会变成伤害,如同刀锋和伤口的接触一样。生活紧张,关系也紧张。现代社会的交往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艺术,人们自然感到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并难以应对自如。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导致人们交往空间范围的缩小。当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交往欲大大增强。过去那种集中于亲友、邻里之间、出于感情、心理需要的人际交往逐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在交往中已不满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是除了注重感情的需求外,还希望在增加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朋友,觅得发展的机会。这样,人们交往机会的增多,交际时间的缩短,交际需求的加大,交际面的拓宽,导致了交往的深度趋于浅显,大大不如以往那么牢固、稳定,而体现出流动性较大的特征。这种人际交往的表面化,一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可以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表现:拓宽人际交往的网络,扩大交友的范围。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在频繁变换交友对象的同时,让人感到人际之间的深入了解趋于困难,甚至感到人和人交往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有时还会因朋友的退出和远离而出现各种有害的不良心态,如浮躁心态、焦虑心态、迷茫心态、失落心态、逆反心态、怀旧心态、自危心态等。由于一些现代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社会变革的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引发的现象,结果怨天尤人,哀伤不已,或走向另一极端,或封闭自我,拒绝交往。

现代社会的生产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当代人在社会生产中将较多的目光专注于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交换双方都强调互惠互利,而且利益大小均等才能成交。这种经济利益上的等价交换的功利主义因素,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倘若某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对甲来说只吃亏,不受益,那么他一定会退出交往或放弃这种人际关系。某种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能够得以维持,那一定是双方都有所获利,而且获利的大小基本均衡。不少人奉行“只交有用的朋友,不交没用的朋友”的交友原则,正是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因素的加大。这种功利主义因素导致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削弱,而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交往日趋增多,功利目的渐次增强,并成为人际交往中无形起作用的重要法则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强化了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在人际之间的交往中,个人的正当要求希望得到满足,个人的正当权益希望受到保护,个人的性格爱好希望得到展示。因此,人格平等及人格尊重就成为人际交往的又一重要原则,进而形成人际交往的个性化特点。这个特点与以往社会交友的原则有所差异。传统的人际交往信奉互谦互让、互谅互解,强调一个“忍”字。由于对于“忍”的认识不同,理解迥异,使得一部分当代人逐渐厌恶了忍耐而推崇个性意识。应当说,在诸多新的交往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交往的对象,这本是无可非议的。现代人注重关系平等,相互之间大都不存在谁限制谁的问题。相处投缘就经常往来,双方感觉较差就中断走动。人们交往不愿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愿受到较多的限制,听从别人的命令。相反,交往个性意识增强,希望对方给予自己较多的自由度,希望个性发展能受到对方尊重。这从一个角度讲,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但从另一方面讲,一味强调个性自由、只凭个人意志行事、交往,久而久之,很可能削弱统一和纪律,结果使人际关系松散冷漠,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危及到社会健康、文明、公正、安全地发展,其后果是严重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六

穿越建筑时空的隧道,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凝聚着无限的魅力,建筑作为人类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是人类真善美的结晶,它还涵盖着民族的、文化的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被社会确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在多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许多包含了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对它们所表现出的装饰艺术风格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理解建筑的本质。

人类建筑从穴居、构木为巢到砖木瓦石建筑、钢筋砼建筑、钢铁建筑,再发展到今天采用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从“防风雨,避寒暑”发展到“凝固的音乐”、“艺术之母”、“绚丽的图画”、“石头的史书”、“住人的机器”,再到当今认为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显形文化”等等。人们对建筑理解的视野变得广阔深邃,建筑创作的哲学观念亦随之升华,并从多视角定位。勃罗德彭特对建筑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表示建筑必须具备内部空间,其形状、尺度必须满足该建筑的各种活动;第二建筑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他指出建筑的外面(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应在封闭空间和外部环境中起到屏障或是过滤作用,特别是对声、光、热的控制;第三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无可置疑的文化象征作用就是在“功能主义”建筑中依然存在。第四建筑是资源的利用者。这种资源包括材料资源、人工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等等。建筑的过程就是这多种资源的使用和积累,且每种资源的利用都会增加建筑的价值,新建筑也使所处地段增值。

2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2.1建筑与文化的关联。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2.2环境、建筑、文化共同构建“城市树”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3中国传统元素的范畴。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所以以下只是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还有谐音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

4现代装饰设计的思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与“现代”都是水火不容的。比如,西装虽然“战胜”了旗袍,但后者在某些场合依然风光;钢筋混凝土公寓楼对青砖四合院则是羡慕加嫉妒……。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占据出版业的主流地位,但传到西方以后,与二十六个字母形成了天作之合,一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文化传播方式,进而影响了全世界。评书与广播,“百家讲坛”与电视,编读互动与网络,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绝配”。因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风格,一旦形成“绝配”或“准绝配”,“传统”就能发扬光大,“现代”也能落地生根。

5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史亚丽.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2]葛颂.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08).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七

1、我的理想生活是,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做什么,不负啥责任,同我爱的,以及爱我的人,一起坐着说话,笑着看日落。

2、我喜欢向没有知识但是聪明的人学习,他们那一套不讲理、原始,令人难堪,但往往行得通。受过教育的女人事事讲风度,连唯一的武器都失掉,任由社会宰割。

3、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4、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痊愈,如我。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腐烂,如他。原来这些年,他痊愈的只是外表,有一种伤,它深入骨髓,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肆虐。

5、一千零一个愿望太多了,只要实现一个就足够了。

6、有些人似乎注定总要相遇,而且从来原因一样。

7、我再沦落,我还是爱我,可是为着要别人爱我,我不得不做些叫他们看得顺眼的事。

8、许多人并不相爱,却可以相处一辈子,爱是非常容易令人厌倦的。

9、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10、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辛苦,这一代最辛苦的是已经认为辛苦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11、什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12、为工作出力永远获得报酬,为一个人费心事最划不来。

13、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14、一生像似太长,却又太短,待搞清楚有何心愿,二十一年已经过去,那么四十岁之前若不匆匆把所有该做或不该做之事做妥,之后也无甚作为,所以人人不够时间。

15、一个人的心原来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如果没有人主动爱人,则没有人会被爱,困难已经过去,也就不必讨论值得与否,努力面对现实是正经。

16、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17、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18、在一群样在草地上吃早,一辆车开来,只有一只羊没有去看车静静地吃草,这只样显得特别孤独。

19、有些事情还没有讲完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20、一家人的事最好一家人关起门来说清楚,最忌找外人来主持公道,不僵也会搞僵,外人许存看热闹之心,可能惟恐天下不乱,言语传来传去,又易生误会。

21、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22、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23、一个人要超越他的环境及出身,进步是不够的,非要进化不可,那样大业,岂能人人做到。

24、若能表达,爱也好,恨也好。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25、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26、女孩子有时的任性只是想向你撒撒娇,不用争辩,她没有怪你什么,傻笑一下,哄哄她,她会很感动地更加爱你。

27、骗一个人,要费好大的劲,不在乎她又如何肯骗她,所以将来有人苦苦蒙骗你,千万不要拆穿他。

28、人的理想永远忽隐忽现,却不离不弃,在沮丧失望的时候,理想会来鼓励他,但理想虚无缥缈,无从捉摸。

29、那些刻在椅子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的风,寂寞的森林。

30、你给我一滴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所有的海洋。

31、没有人见过深海鱼流泪,以为她从不懂伤悲,可是,那是因为她一直呆在深深的海底,她的眼泪别人看不见而已。

32、每个人总有不愿意公开的秘密,千万不要苦苦相逼。

33、默笙,我很清醒,一直很清醒的看着自己,沉沦。

34、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35、她整个人被生生的撕成两半,一颗心却仍然徘徊。有那么一刹那,她竟觉得会这么永远下去,宇宙洪荒,海枯石烂,她永远站在他的门外。

36、经过那么多年,我还是输给了你,一败涂地。

37、人们不解释的主要原因是根本不在乎对方的想法,无关重要的人,对无关重要的事有点儿误会,有什么关系,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于当事人生活毫无影响,何劳解释。

38、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砂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

39、女孩子向你发脾气,那是因为她爱你,把你当成最亲的,最贴心的,最有安全感的人,千万不要和她发脾气。静静地等着,等她消气后后悔地去抱你。

40、你要改是因为你自己愿意改,不要为任何人,怕只怕那人会令你失望,你又得打回原形。

41、哭要一个人躲着哭,笑呢全世界陪你笑。

42、人其实很难真正自由,锁住人的,往往是那人自己。不知不觉,我们不是做了感情的奴隶,就是事业的婢仆。

43、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

44、如果回忆像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45、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46、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47、她为你掉眼泪了,不要道歉,不要安慰,紧紧地抱住她,告诉她你在,就能够。千万不要自责地离去,因为她这时候最需要你。

48、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49、答通常吸引男人的是这种冷漠,但是男人终于娶的是仰慕他的女人,没才干的女人靠嫁人过活,有本事的女人靠自己过活。

50、可能是我的性格过于消极吧,只要是那些忧伤而凄美的,我都喜欢。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八

二十世纪末,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互连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发布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都日趋成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信息己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社会发生着一场变革,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是其主要内容,信息化管理则是利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所进行的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lim市场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现在lims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为接受,在美国每年要召开一次lims大会,讨论lmis的有关问题。在国内,lims在九十年代开始为人们所知道,并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一些初步推广,但总的来说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当然也受到了各种条件的制约:体制、观念、经费等等,但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硬件基础条件和人们的观念。

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30年代,柏纳德就写书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同一时代维纳发表了控制论和管理,他把管理过程当作一个控制过程。50年代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1958年盖尔写到“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时数据处理一词已经出现。

信息管理系统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1970年,ena定义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很明显这个定义是出自管理而不是计算机。他虽强调了用信息支持决策,但没有强调应用模型,也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所有这些均显示了这个定义的初始性。直到1985年,出现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一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当时达到的水平。它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在高、中、基三个档次上支持管理活动。但人们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解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或部门)过去和当前运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来获得所需信息,从而达到控制企业行为并对企业的未来状况提供预测资料,从整体上辅助企业的领导进行决策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获取信息是否及时、信息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intranet网络,并且利用internet/intranet实现企业信息的快速采集、发布、存储、处理和交流,从而有效的管理企业。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设备更新速度快,人员和设备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实现人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无疑将给企业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方便。

信息管理系统在80年代即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大量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讯、交通、运输、商业、建筑等各个行业,通常被称为无纸化、无笔化管理工程。由于我国计算机硬件发展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经济发展过程相对滞后,计算机软件开发市场疲软,缺乏安全性,再加上软件开发人才稀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我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引进消化国外产品,对国外一些产品加以汉化、改造,但这些产品适应性差,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我国各行业生产的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对mis系统的开发来探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思路。

(一)辅助分析。

企业等对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以各种数据作为依据。在人工的数据处理方式下,只能提供定期的报表,难以根据需要提供各种综合分析的数据,使得企业的决策活动只能是依靠经验,往往带有盲目性。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低水平的运作,会造成大量的浪费,而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数据组织起来,可以随时提供各种所需的数据,能保证决策的准确、及时。

(二)规范化管理。

企业等组织中的许多数据管理并不像财务管理那样有严格的制度,常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数据采集的时间、格式和计算方式等往往是根据经验和公式完成的,而且又不便于审核,容易引起混乱和错误。计算机系统则能为数据处理提供明确的尺度使之标准化、规范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九

摘要: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应从课程的内容设置、目标达成、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切实提高高职体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评价。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在高职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体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从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目标达成、教学评价等三个维度,对如何切实地提高高职体育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内容设置。

1.加强基础素质。

一年级开设“全修”体育课。主要根据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师资等具体情况,突出健身性,开设田径、球类、游泳等以全面增强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体育课,使高职阶段的学生具备应有的身体素质。

2.兴趣结合专业。

二年级开设“专项”选项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的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为主的一些运动项目,例如球类、舞蹈、游泳等,这部分体育课采用“三自主”的方法来实施。

第二部分是由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体育教研室教师结合兄弟学校的一些经验做法,针对我院所设专业对于学生(日后的劳动者)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在突出专业性质、职业性的前提下,自主编写的高职体育校本课程。

例如:我院的主要专业设置是化工类,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在化工、轻工、环保等领域从事化工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等基本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人才对于体育的要求是:具有很好的耐力,上下肢协调性,目测力,下肢的静力力量,反应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长时间工作能力,等等。根据这一目标群,我们设置了如下的校本课程,内容诸如如越野定向运动、野外生存技巧、国标舞、桌球,等等。冀望通过这些项目,使学生的耐力、上下肢协调性、目测力、灵敏性等素质得到发展。

又如建筑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与建筑工程的结构和检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就设置了引体向上,双杠的支撑摆动、屈臂伸,平衡木的走跑跳以及攀岩、爬绳、爬竿、手倒立、障碍跑等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抗眩晕能力(脑部前庭)、平衡能力、上肢悬爬能力、灵敏能力等素质。

这部分的教学实施主要是采用“定向”教学、即相应的“专项”配合相应的专业,两者挂钩。具体实施是由任课教师带领以整班为建制进行的集体练习,每次课的练习内容不超过两项,由教师根据实际进行安排。

从近几年的具体实践效果来看,“专项”的第二部分很受学生的欢迎。许多女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明白了相关的身体素质与自身今后的就业息息相关的道理,也比较乐于进行体育锻炼了。

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学生经过“全修”与“专项”体育课程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与专业身体素质,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笔者认为必须从相关理论知识和运动习惯上进行加强,为此,我院体育教研室也同时编写了高职运动保健康复手册这本校本教材,每个学生一本,从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到日常的一些保健康复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一些劳动常见病的起因与预防治疗方法,对学生非常实用,一些兄弟学校也借鉴我院的做法,各自编写了相关的手册。

运动贵在坚持。为了防止学生步入职场后就疏于锻炼,我院举办了各类体育俱乐部,以自愿参与的会员形式来开展持续的运动锻炼,以期在学生离校后能够保持运动习惯,进行终身体育。从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俱乐部形式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方面确实是有实效的。

二、教学目标达成。

1.教学效果个性化。

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上是与之前的“专项”课程设置的要求一致的。除了与公共的基础全修体育课程中的要求相同之外,其余的无不体现了各自专业的个性化要求。例如,餐饮专业主要是女生,如果教学目标要求这些女生具有较强的肌肉力量与跑跳能力,她们肯定不会积极配合教学。实际上,对于她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应是形体、耐力、灵敏、协调、柔韧以及掌握几种舞蹈技术等方面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各个专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后,都能够具备适应本专业要求的专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及运动保健方面的理论知识。

2.运动负荷合理化。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无论是发展体能、学习运动技能,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等,都与学生实际从事运动练习紧密联系,都与学生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以及在承担一定运动负荷时及其后的感受与体验紧密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讲,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是体育教学面临的特殊问题。正确认识、安排与调控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看家本领之一。在教学中控制运动负荷是非常困难的,我院的做法是:

(1)分项预设负荷。运动负荷的预设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前根据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的原理与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过程,以及节奏的安排。运动负荷的预设是体育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

教师首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预设运动负荷。例如快速跑、耐力跑等全身性负荷一类运动,负荷的预设基本上是以运动中及运动后的最高心率为依据。又如投掷、跳跃等局部性负荷的运动,由于对于学生身体的局部会产生很大的负荷,所以应该以身体局部的感受为判断运动负荷大小的依据,肌肉酸涨、无力、打软等等都是到量的一些内外在的体现。还有一些对于心理压力与身体压力都有较大负荷的.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运动,运动项目负荷的预设相对比较复杂,首先是要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然后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具有危险性的运动。在相对紧张和用力的状态下,人体更容易疲劳,所以该类型的运动一般来说是在有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两到三组的练习,一旦感觉学生动作不够流畅、不够干脆时,即可认为达到了一定负荷而停止练习。

(2)符合学生实际。安排负荷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层以及性别的差异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体机能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高职阶段的学生的相对安静心率逐渐有所下降,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尤其是承受无氧代谢和局部用力和静力用力能力逐渐提高,所以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有一定的负荷。其次是要考虑同年龄层中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运动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达到的效果可谓因人而异,体能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体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讲,可能已经是苦苦支撑甚至是不能承受了。

所以说教师在安排负荷的时候必须做好学情分析,掌握特殊学生情况,以利于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负荷的安排。

(3)适时调整负荷。为了科学安全地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一定运动负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正确、有效地进行调控,因为不可能在课前全部掌握和掌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法全部预知学生承受运动负荷后的反应,体育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承受运动负荷后的情况,并与学生及时沟通,听取学生的建议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及时、科学、合理地通过调控外部负荷,实现调控学生内部负荷的目标。

实际上要精确地掌握和控制运动负荷是非常困难的。当前世界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很多都借助于高科技电子仪器设备来监控运动负荷。一线普通教师应更多地从理论学习、经验积累以及与学生的实时沟通上来进行运动负荷的科学控制。

三、教学效果评价。

1.过程为主、结果为辅。

体育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实际进步,没有一个好的过程,就算是能够在考核中符合要求,也不能视同获得好的教学结果。因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一样,只有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过程中来,才能准确地看到哪些学生尽力了,哪些学生是在糊弄。

2.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体育教学评价同样应该具有人文关怀,以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是只让教师说好话,在教师克制自身主观情绪、注意方式方法、对事不对人的前提下,该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批评,必须让学生学会承受挫折。既表扬又批评,是一种科学辩证的人文主义精神。

3.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教师评价学生时,学生也在评价着自己和别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显得更加轻松与随意,学生更能够听得进去。

综上所述,只要在评价过程中把握住上述三个原则,教学评价就能够有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设置是高职体育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目标达成是高职体育有效教学的内涵体现,而教学评价则是高职体育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抓好这三个维度的提高与建设,高职体育教学将会更加富有实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十

前一种思路,即将“社会”理解为一个领域,进而侧重于从社会事业、社会管理,以及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制度安排等来理解社会建设的内涵,其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人的认识。陆学艺先生所概括的国内学界理解社会建设的四派观点,即强调保障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建设派”,强调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维系社会秩序的“社会管理派”,强调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的“社会结构派”,以及强调以“社会”规制权力、驾驭资本的“社会重建派”,[3]前三派都可以归入这种理解思路,其间的区别只在于具体侧重面的差别而已。质言之,它们都将社会建设理解为主要由政府主导和举办、同时一定程度上有社会协同参与的社会民生事业、社会管理事务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的推出与完善等;实际上,这也是政府对于“社会建设”所持的基本观点。而无论是民生的保障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创新和转型,还是社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等)的调整与优化,都离不开“公平”这一基础性的价值或者说核心价值。因此,在这种理解下,社会建设无疑主要是面向社会不平等而展开的,目标是控制和缩小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是其核心价值理念。

马歇尔认为,先后于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公民权利(civilright)和政治权利(politicalright)对于社会不平等几乎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直到社会权利兴起,社会不平等现象才开始实质性地减小。在社会权利兴起发展的20世纪,公民权跟不平等的资本主义阶级体系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福利国家”的建立,在马歇尔看来乃代表了公民权特别是社会公民权所蕴含的平等主义,在对抗社会难以容忍的不平等中的一种胜利。

也就是说,在鲍曼看来,现代“社会国家”,或者说,现代世界中那些与我们的“社会建设”概念相对应的实践,主要是围绕现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而展开的,其核心价值是帮助人们应对风险,是安全。当然,在上面的引文中鲍曼也明确承认,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而不是普遍的看法。

普遍的看法依旧是,现代“社会国家”的核心任务是“财富的再次分配”,也即控制社会不平等。

不过,鲍曼的话却可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社会建设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重新认识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特别是当我们已经无可回避地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鲍曼的观点,也正是从一个“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的人的体验出发回顾现代“社会国家”的实践,从而对现代“社会国家”之核心任务、基本价值的重新体悟。

当然,在随后的文字中,贝克表达了对于焦虑能否以及如何促成和维持一种新的社群的不确定。但是,风险社会中普遍的焦虑必将催生对于安全的普遍需求,从而促使一种围绕安全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应该说是合乎逻辑而难以辩驳的。

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笔者才意识到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社会建设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不可能是“风险社会”的例外。也许,在收入、财富、保障、福利、教育以及各种机会依旧存在着巨大的、令人压抑的不平等,特别是在“底线公平”依旧没有得到完全保障的中国社会,说“不平等的社会价值体系相应地被不安全的社会价值体系所取代”,为时尚早。但是,面对我们已无可避免地置身于其中的“风险社会”日益增长、四处弥散的不确定性,我们的社会建设在面向不平等、增进公平感的同时,应比以往更加自觉地面向不确定、提升安全感,并非无稽之谈。换言之,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必须同时面向“阶级社会”的不平等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

可能有人会问:面向不平等的社会建设与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建设真的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吗?确实,面向不平等、强调“再分配”的社会建设,并非完全没有顾及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之所以要实行“再分配”,或者说要保障马歇尔所说的“社会权利”,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人们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机”或者说“风险”的能力,这也是鲍曼之所以从今天的角度回顾现代“社会国家”的实践时说“社会国家的核心任务是保护”的原因。不过,从根本上讲,两者在性质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

而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建设所要“保护”的,则是全体社会成员,因为在今天这一全球性“风险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确保自外于四处弥散、无孔不入的风险,而它所要帮助和推动人们应对的,主要也已经不是“标准生命史”下那些可预期的危机,而是从根本上讲不可预期的“风险”,如一种突发的新的传染病,一种新的网络病毒,一场突如其来的环境灾难或经济风暴,一次不知如何发生的技术事故或不清楚其社会后果的技术革命,甚至一场恐怖袭击……对它们的应对方略不可能事先规划安排,而只能事后处置。

有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政府的退出,必将导致公平的流失。这一点,实际上已为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在“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的主导下政府大规模退出公共福利部门而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的扩大所证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已为我国这一二十年来因教育(过度)产业化、医疗(过度)市场化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医疗不公平的扩大所证实。而如果说上述理由说明了政府在面向不平等的社会建设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必要性,那么,前述之“可以事先规划安排”的特点则为政府的作用提供了可行性。

由此可见,在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建设中,政府除了要“释放”社会,还社会以相对独立自主,还要通过与社会的积极联系与互动来支持社会,就像在面向不平等的社会建设中,社会要在服务的提供乃至资源的募集上支持政府一样。当然这一切,都只有在政府权力受到必要约束、社会运行受到有效规范的民主法治架构下才能健康展开。

参考文献:

[1]王小章.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浙江学刊,(1)。

[3]陆学艺.在“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6.

[5]李培林.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组织载体.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

[6]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3-11.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十一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北京奥组委”)现面向社会征集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以下简称为“奥运会奖牌”)设计作品(以下简称为“本次征集活动”)。

奥运会奖牌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重要元素之一,是展示北京奥运会理念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奥组委衷心欢迎和邀请有志于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本次征集活动。如决定作为应征人接受北京奥组委的.委托、参与本次征集活动,可通过北京奥组委()下载本邀请函及后附文件。(以下简称“征集文件”)。

应征人应认真阅读征集文件,按照其规定准备应征方案、签署相应法律文件,当面提交或者通过邮递的方式送至下述地址。送达时间以应征文件当面提交或邮递送达后,北京奥组委签收的时间为准。

提交(邮递)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7号708室。

邮政编码:100083。

收件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文化活动部。

联系电话:(010)66691852。

上述邮递地址电话如有变更,北京奥组委将在及时公布,请应征人投邮时注意更新。

此致。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十二

摘要:本文分析灾难谣言产生缘由,论述了灾难谣言传播的几个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关键词:谣言灾难谣言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

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认为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限的,但还是能传递信息,树立或毁坏名声。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同样没有消灭谣言,反而使谣言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近年来谣言借着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路径也更为复杂。显然身处新媒体时代的谣言比起前新媒体阶段的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

一、灾难谣言的定义以及产生缘由。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就开始系统研究谣言,对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国内民众士气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n认为,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在某些区域的人们之间以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却缺乏相关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on和n,gist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民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国内学者胡钰则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上诉四种定义较为接近,都涉及到谣言与现实的事或人有关联,都是为了竭力使人信服。

灾难谣言作为谣言在灾难时期的一种形式,是针对灾民对于信息需求而产生的谣言,出现在地震、水旱等天灾人祸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但它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的传播方式除了以往人际口头传播外,更加依赖于互联网络、手机等方式,在各个方面上都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增强趋势。

t列出了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卡普费雷指出,“谣言永恒的循环再现,证明它是一个深藏于集体意识中的解释系统,通过一个有利的时间而现实化的结果”。

面对灾难,民众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无能为力,会缺乏安全感,人心思危。即使社会各类组织开始行动救援,但迫于共同体的共同权利意识,民众内心的困惑没有在短时间内消失。灾难谣言正是抓住能够满足民众对于了解不明朗的情况、信息缺乏的高度渴望而产生的,它也能够让在民众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宣泄情感。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滋生了大量灾难谣言,诸如“大地震的发生是因为触怒了神灵”等。尽管这些谣言在事后都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对当时唐山震区一带还是引起了恐慌。

二、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特点。

1传播渠道多元化。

当互联网、手机媒体尚未勃兴之际,灾难谣言的传播通常依靠人际传播。由于人际传播的特点,传播效果与范围有所限制,主要局限于灾难发生地及其周边地区。如唐山大地震后,灾难谣言主要在其震区及周边一带传播,经过近1年的时候,才传播到其他地区。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途径主要分口头、互联网络、手机短信三种。除了人际传播外,传播渠道有:

(1)通过网络bbs、留言板等进行群体传播。

(2)通过电子邮件、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人际、群体、组织传播。

(3)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了人际、群体传播。

(4)若谣言在网络上成为热门的讨论议题时,可能成为大众媒体报道的对象。当谣言经大众媒体披露后,不使用新媒体的受众也会得知消息,使得影响的层面更为扩大。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在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中同时传播,渠道也从人际传播延伸至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呈现出多元化渠道传播趋势,传播范围更大,速度更快,危害与控制难度随之加大。

2传播效果最大化。

随着灾难谣言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发展,传播效果呈现出最大化。其一,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直接导致灾难谣言传播速度空前快速,以往较长的传递时间段极大地缩短。技术的保证让社会成员能在相近时间段内参与到同一事件中,增大了谣言传播的信源基数。唐山大地震后的部分谣言历经一年多才从周边地区扩散开,而汶川地震后,仅仅在几天时间内,大量灾难谣言通过各类媒介传递至各个地区,甚至于境外部分国家、地区都有所耳闻。第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大了人口的流动性,社会信息获知途径不再是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中的长者口述信息的单向传递模式,社会成员间的社会联系复杂化。面对灾难,彼此会更积极地依靠各样的信息途径来进行联系,这样就导致谣言传播面较之以往更广泛。第三,同样因为通讯手段的发展,谣言内容没有了旧时口耳相传时以讹传讹的夸大化与变异性。这种高度的信息保真性使社会成员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大致相同,从而间接地增加了谣言的可信性,加大了传播效果。

3传播目的多样化。

灾难谣言传播的目的性呈现出多样化。

(2)满足信息渴望。灾难的发生导致的信息闭塞,加重了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探知欲和危机感。灾难谣言往往涉及一些人们感情或地理上感到亲切、关心的人或事,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满足当时人们信息缺乏的求知欲。

(3)娱乐。或许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灾难谣言。但是这些谣言有趣的一面成为了这些人传播的目的。同样有一部分仅仅为了转发信息而传播这些谣言,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4)蛊惑人心。灾难谣言传播目的的多样化加大了对谣言控制的难度。如果传播目的仅仅是前三类的话,谣言会因民众的兴趣减弱而在较短时间内遭到淘汰、消失。因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谣言传播则是需要防范的难点与重点。

4传播主体年轻化。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呈现出传播主体趋于年轻化。首先,技术手段决定主体年轻化,年轻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其次,年轻人的生活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紧密相连,网络生活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交流是最熟悉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最后,大多数灾难谣青的传播都是出现在年轻人集中的网上论坛、社区、qq群等处。这些因素使得年轻人在灾难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成为传谣信谣,甚至制造谣言的主体。

5传播内容自我消亡化。

正如卡普费雷所言“所有的谣言都是注定要消亡的”。谣言具有的一些娱乐性质能够吸引公众,但正如同新闻所具有时效性,谣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时效周期。一旦公众获取了官方权威信息,失去了对谣言的兴趣,那么谣言将消失于大量的.新闻信息量中。

为了能够引起民众的兴趣与好奇心,灾难谣言通常夸大其辞。一旦好奇心过去了,消退的兴趣就需要更多的刺激与夸张性来弥补。灾难谣言需要为一个小细节而夸大整个事实,这样反而导致了谣言不堪一击。

充满夸大性的灾难谣言过了时效性,一旦没有新的内容补充,其将自行消亡。

三、新媒体时代对灾难谣言的控制防范。

灾难谣言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控制防范提供了依据。

1政府主流媒体加大报道力度,加快报道时间。

首先,政府主流媒体应该重视报道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报道应该在灾难谣言传播之前,第一时间消除民众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其次,主流媒体应该在民众关心的话题疑问上提供解惑答疑的功能。这样就减小了灾难谣言产生的空间。最后,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内容上应该更详尽,选取面更广泛,消除民众对于灾难认识的模糊性。t的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的公式。减小事件的模糊性将降低谣言产生的几率。

2编辑强化“把关人”意识。

web2,o时代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以往较高的入门门槛不复存在,人人都能在网络中发布信息,报道新闻。大量的灾难谣言正是通过网络这个渠道快速地传播,甚至部分站成为了灾难谣言传播的阵地。网站编辑的把关人作用需要加强,不能片面地追求点击率而忽视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时聊天工具与手机短信传播限于当前网络管理的局限性,对于谣言内容传播的管理方式和办法有待于日后网络管理法制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3民众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谣言传播的主体,民众尤其部分年轻人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完善。在主流媒体发布官方信息之前,民众应该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甄别,在如今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年代,民众尤其年轻人应该拥有证伪谣言的意识。

灾难谣言发生于灾难之后,有其特殊性。主流媒体、网站编辑和民众了解灾难谣言的特点、发展阶段,就不易被谣言内容所蛊惑。那么,这些谣言自会失去时效性,逐渐自我消亡,遭到淘汰。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十三

小高层特点二:上下快捷,省时省力,对于居住者来说,出行时上楼下楼是一个必须时时考虑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人们的居所没有电梯,都是多层或是低层,年复一年严寒或酷热,负重或身体不适,尤其是身体有了病痛总感觉越来越爬不动,直叫人喘粗气,眼发黑,正是为了解决这些传统居住方式带来的生活不便的问题,许多消费者就把眼光注意到购买电梯住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土地越来越稀缺,带电梯的小高层住宅必将是今后都市流行的主流。

小高层特点三:采用现代主义设计,在风格上讲究的是简洁、朴实,避免多余的装饰和过分的细部雕琢,一切从功能出发,造型适度,空间构图明朗美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十四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从古至今,敬老行孝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人都应该遵循它。从“孝”的字源来说,是儿子搀扶老子或者是儿子背负老子的意思,它表达的是对父母尊敬与爱的情感与行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孝,善待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父业。”汉代贾谊在《贾子·道术》中指出:“子爱利亲谓之孝。”综上所述,孝是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爱戴,即赡养和尊敬父母就是孝。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涵义包括:。

首先,善事父母。孝既包括对父母的物质奉养,又包括对父母尊敬与爱戴。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荀子说:“能以事亲谓之孝。”从中看出,奉养父母,尽心尽力地替父母做事都是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这表明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现。为父母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比较容易,但体贴与爱戴父母,给予父母精神方面的奉养,是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其次,尊祖敬宗。自从周代开始,孝的主要内涵开始包含尊祖敬宗,而且施孝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祭祀。《礼记·祭统》指出:“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其证明人将孝的伦理观念寄托在最普遍的宗庙祭祀仪式上,而祭祀的精神实质则在于尊祖敬宗。

再次,传宗接代。如果说祭祖是出自于对祖先的崇拜,那么传宗接代则是对生殖或生命的崇拜。《孟子·离娄》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也提到:“孝有三:大孝不匾,中孝用劳,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都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孝作为人口绵延的一种保障,要求人们把组织家庭和生儿育女作为最基本的、最义不容辞的义务,否则将被社会所歧视和惩罚。

最后,爱护自己。儒家认为子女传承着父母的血脉,生命是父母对自己馈赠,因此儿女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轻易地毁坏和伤害。比如《孝经》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爱护自己,是对孝深层次的领悟。

综上所述,传统孝文化中养老、尊老、敬老和爱护自己的伦理观念对于调整家庭伦理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然而传统孝文化中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传统孝观念强调“无违即孝”,它重视父母的绝对权威,忽视了子女的独立人格与自由,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的自由平等和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合。传统的孝道过分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与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相悖。传统孝观念倡导祭祀、认同死得全尸、重视土葬等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器官捐赠、火葬、保护耕地等相矛盾。所以,在孝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我们应该吸取其合理有益的部分,对于其中不合理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应该予以摒弃。

二、当代社会“孝”观念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的孝意识逐步弱化,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一)当代社会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不能供养父母的现象。

所谓“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向父母提供经济帮助和生活照料,是中国传统孝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义务。然而,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孝道缺失现象。有些子女认为父母是累赘,是家庭的负担,不给父母最基本的生活保证金,甚至虐待父母,使父母晚年生活没有保障。据全国人大代表翟玉和在自费出资10万元组织三个调查组对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3%;三餐不保的占5%;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种养业农活85%自己干,家务活97%自己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养老问题的深思。

(二)现代社会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不能体谅、尊敬父母的现象。

孝敬父母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奉养上,还需要在态度上体谅尊敬父母,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的支持,使父母在精神层面上体会到儿女的一片孝心。首先,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多元化加重了代际冲突,影响了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加之当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自由与独立,十分迫切地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这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当他们在生活中与父母意见相左时,有些人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大声顶撞,大打出手,甚至出现弑父弑母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比如南京一个13岁少年要钱上网不成持锤杀母的新闻,不能不让我们痛惜和深思。其次,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父母过时老套,不尊敬父母的生活和情感,面对父母的嘘寒问暖,表现出极其不耐烦和嘲笑。再次,许多子女不顾家庭经济现状,盲目攀比,讲究名牌和排场,认为花父母的钱就是天经地义,安心地“啃老”,拿父母的血汗钱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无视父母的期待,对工作和学习放松懈怠,整天吃喝玩乐,虚度时光。最后,有些人认为给予父母物质上的奉养就是在尽孝,并不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和身体情况,不经常回家看望父母,陪伴父母,忽视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没有给予父母精神上的陪伴与慰藉。

(三)现代社会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自伤、自杀等伤害自己的现象。

为人子女者应该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做令父母为自己伤心难过的事情。“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它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我们的最大的财富,我们尊重自己的身体,就是敬畏生命,孝敬父母。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当面对生活、工作、情感等挫折时,他们没有选择积极地面对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式,而是采取一些伤害身体的做法来进行宣泄,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父母的不负责,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是孝意识缺乏的一种表现。国内的一些学者曾经对大学生自杀的观念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自杀观念或绝望感的发生率为8.89%-18.53%,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三、传承优秀孝文化,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孝文化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对于调整家庭伦理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极其重要。因此,应该以传统优秀孝文化为切入点,提高整个社会对孝文化的认识,并践行孝文化,促进我们整个民族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

(一)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孝道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传播优秀孝文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父母应该努力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亲密的接触,是对创造和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爱戴。父母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既不能溺爱,更不能虐待,只有形成平等、和谐、友爱的亲子关系,才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与尊重。其次,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深化对孝的理解。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母亲怀孕的艰辛与生产的痛苦,使子女明白生命的`可贵,进而使他们敬畏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有意识地使子女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苦和挣钱的不易,明白父母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体会父母对他们无私的爱与奉献,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与敬重。再次,从具体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行孝的行为习惯。父母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能表达对父母爱与尊敬的事。比如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简单的家务事,给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制作生日小礼物,节省零花钱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孩子孝的行为习惯。最后,父母要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充分阐释了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们应该从日常生活开始,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和身体状况,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多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久而久之,子女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言行。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弘扬优秀的孝文化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孝道教育。首先,完善孝文化教育的内容。现代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很少正面接触传统文化,对《论语》《孝经》等经典知之甚少,甚至对《二十四孝》中以前那些耳熟能详的孝德故事也一无所知,缺乏最基本的孝道观念,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进而激发学生孝的情感。其次,开辟多种孝道教育途径。学校除了利用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孝意识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使人们践行孝道,培养孝的行为习惯。学校应抓住各种机会,结合时政教育、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孝敬父母月”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帮助父母做家务等。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表达对父母的爱与尊敬,进而培养他们的孝道意识,养成尽孝的行为习惯。学校也可以利用话剧表演、电影观赏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使他们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最后,开展网络教育,搭建现代化平台。现代学生利用网络的频率非常高,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网络,由于现代的网络平台非常多,所以学校应该利用网络优势来为孝道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如开通微博,传递学生尽孝的感动瞬间;组织大家进行有关孝的微电影和话剧的制作,捕捉并感受尽孝的温暖瞬间;建立bbs论坛,让人们说出在与父母沟通时候遇到的困扰,并给予帮助;建立人人公共主页,分享世界各地孝文化的异同,深化人们对孝的认识等等。

(三)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成为文化传播、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技术,宣传和倡导有利于孝行的舆论,营造有利于孝行传播的媒介环境,强化人们的孝意识,使其自觉践行孝道。一方面,大众传媒要加强孝文化的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从而感染人们,使其受到鼓舞,学习先进人物,践行优秀孝文化。通过播放《常回家看看》和《感恩的心》歌曲和“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宣传片等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必须把孝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孝的行为习惯。通过《感动中国》《孝行天下》等栏目,宣传孝顺父母的感人事迹,给人们以启示和鼓舞。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要加强对孝的监督。大众传媒要对各种孝行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批判、鞭笞,逐步地在全社会营造孝教育的良好氛围。在现实社会中,一些虐待父母、抛弃父母的恶行时有发生,通过大众传媒的监督与批判,对他们这种恶劣的行为进行批判与鞭答,引起人们的警醒与反思,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孝顺父母为荣,虐待父母为耻,激发人们自觉形成履行孝道的内心信念,选择孝敬父母的道德行为。

(四)发挥法律的规范性作用。

孝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依靠道德的约束,还需要法律的规范。我国的法律,比如《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有关于养老敬老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大部分侧重于物质或经济方面的赡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父母精神上的奉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与时俱进地纳入法律的范畴。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我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严格地贯彻和实施这些法律,让父母的权利得以实现,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当然,对不孝的行为应该给予惩罚,引起人们的重视,鞭策人们自觉地履行尽孝的基本义务,用制度和法规来保证孝道的实行。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尊老和爱护自己的伦理观念对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孝文化的传承,深化对“孝”的领悟,自觉践行孝道,孝敬父母,从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十五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文明的发展震惊了世人,继而引发了许多领域的嬗变与重生。

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新工艺美术运动”和德国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宣告了欧洲古典建筑的终结。那种通过纷繁装饰取胜的神话与皇权风格受到质疑与冷落。随着新的科学精神,新的绘画语言,新的哲学思想等的冲击,建筑的空间设计开始注重功能与结构,建筑应本着空间与形体的原则设计。

古典的终结。

“新工艺美术运动”是在莫里斯的教义影响下一场工艺美术上的革新。这次革新运动莫里斯恢复了诚实朴素的风格,在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1861年莫里斯开创工厂从事雕刻,绘画,家具设计以及铁器制造等,标志了西方艺术新纪元的开始。他发现了“艺术的根已不复存在”,因此艺术需走出与时代相吻合的步伐。在一些艺术家脱离现实生活他指出“用希腊和和意大利之梦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对于这些东西,只有极少数人受到感动,或不懂装懂”。可以看出他对传统已不是那么迷信了。他还说:“我不愿意艺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不是人人都享受的艺术,那么艺术跟我们有何相干”。这些都为艺术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方向因此他被称为20世纪的预言家。

“德意志制造联盟”致力于改善工艺教学,创造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新风格。其宗旨是:“选择各行各业,包括艺术,工业工艺品等方面的最佳代表,联合所有力量向工业行业的高质量目标迈进;为那些能够而且愿为高质量进行的人们形成一个团结中心”。可以说“德意志制造联盟”初衷基本得以发扬,单在建筑上的促进作用就不可同日而语,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观念。其表现之一可以在其主要成员贝伦斯在他为图林国际博览会设计的前庭中看出,强劲的线条加上表现性的形体组合充满了形式的美感。

无论“新工艺美术运动”还是“德意志制造联盟”,都在为艺术(包括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语境,传统不再是左右一切的力量,使艺术与建筑向着应有的方向发展。

冲击与阵痛。

生产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始见倪端,欧洲文化进入一个转型时期。文化精神迅速向世俗化过度,文化生活的主体发生了由上而下的变化。文化精神的产品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描写穷人的、赞美穷人的作品逐渐受到推崇。形成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在主体、角色或生活场景等方面都是大众化的,而且其中蕴含的理解方式和价值准则也都表现出大众倾向。

生产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鼓舞了人们对知识的探求,从而新的知识谱系得以不断的建立。由于新知识谱系的建立同时也宣告了传统“宇宙论”哲学体系的瓦解。传统那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迪卡尔、莱布尼茨等关于天地人神的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科学实用主义技术哲学左右着人们的思想界。

传统与现代并存,新与旧不断碰撞等始终成为社会谈论的主题。人们再也很难顺从时代的安排,人们开始变得迷茫,人们不甘于现状。故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抹去时代给予的阵痛与苦涩。首先反映强烈的是一些画家,他们常常带着一种哲学的眼光去思考、去观察世界,去描绘世界。他们的代表是这些人:塞尚、凡高、高更等,是他们最先体会到了苦涩。

塞尚创作的《浴女》中,女人们完全没有雷诺阿人体丰满与圆润。他们表达只是一个观念,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塞尚用“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来构图”,塞尚的这种处理手法为后来的抽象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为后来的立体派艺术直接提供了可借鉴的形式。凡高则是一种用生命去阐释绘画的人,这个强烈宗教意识鼓舞下的殉道者,开始企图用仁慈的宗教方式去救济穷人,可最终却把自己搭了进去。恍惚中他拿起画笔,描写心中的“太阳”。他的生活提醒了人们,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歌颂生活的责任。这让迷茫的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寄托。高更并不是有意与社会决裂,他是一个有着哲学眼光的画家。为了解决他自己的哲学命题,他觉得必须而且一定要找一个能思考的地方,于是他来到了塔希提岛。他的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充满了深刻的哲学含义。这些意识领域先知先觉的艺术家们促进了人们去不断思考,促进了人们去发现生活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经历过这些冲击与影响之后,艺术似乎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各种风格与主义相互碰撞,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促进了现代空间的设计。建筑也的确从这些始于绘画的各种风格与主义之上吸足了营养,使建筑冲破历史的苑囿,朝着新的空间语境迈进。

新的空间语境。

文学家总是站在歌颂时代的最前沿,王尔德是个好例子。面对工业时代的到来,他曾赞美道:“所有的机器即使不打扮,也可能是美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好的机器都是优美的,而且是力的线条与美的线条融为一体”。而作为建筑师则需要用另外一种新的“空间”语汇来阐释生活,即设计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和造型优美的建筑空间,本着这个美好愿望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建筑师沙利文在他的著作《建筑的装饰》中说:“装饰从精神说是一种奢侈,它并不是必须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在若干年的抑制自己不去采用装饰,以便使我们思想创造,不借助于装饰外衣而得到形式秀丽完美的建筑物,那将大大有益于我们的美学成就”。他的话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深深启发了别的建筑师。

受他的影响,舒勒在其作品《美国建筑》中说:“如果我们刮掉那些临街的建筑的表层,露出真实的墙壁,你会发现所有的建筑风格都被轻而易举地除去了,留下的只是建筑的本身”。美国建筑师斯特其斯在《建筑实录》说:“由于我们这一代人和前一代人的错误使用,所有可公认的风格都或多或少的.被玷污了……简单的说,旧有的风格不适合我们,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丢在一旁,……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建筑师单纯的建造房屋,事情或许更好些……如果建筑师能把建筑物、建筑构架以及材料的使用作为建筑效果的仅有来源,那一种新的有价值的风格也许就诞生了”。

赖特和别的建筑师一样,将其主张凝结在自己的作品中。在流水别墅中,建筑以开放的形体与地形、林木、流水等环境完美结合,人与建筑和自然完美结合。他倡导“有机建筑”,认为建筑应“简洁轻巧”,“空间将更为宽敞,这种空间感将进入无论大小的每一个空间”受新实用主义思想影响,柯布西耶说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所有的人都有共同的机体,同样的功能。所有人都有同样的需要”。

赖特认为建筑是与功利动机无关的浓缩了的东西,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空间为依据,建筑应当“由内向外设计。他还认为经济实用的建筑就是符合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他们想通过经济实用、功能合理的空间设计来改变和提高人们的生活,以期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想这既是柯布西耶的愿望,也是其他建筑师辛勤劳动的原因所在。格罗皮乌斯信奉的口号“从零开始”,鼓励建筑师放弃传统的约束,力求发现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建筑语言。他怀着这样一个美好愿望,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于19组建包豪斯学校,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为设计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网罗各路人才,包括建筑师、匠师、抽象画家等以期为建筑的发展共同努力。格罗皮乌斯的作品包豪斯校舍,是其设计思想的物化。

整个建筑包括教室、工作室、车间、图书馆、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等。车间是钢筋玻璃结构,在宿舍一侧,阳台、窗子、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内部空间分割的节奏。栈桥连接车间、教室、图书馆等,使内部空间组织井然有序。建筑的外部造型简洁,点、线、面的综合运用使建筑充满了形式的美感。

现在看来,他们的辛勤探索没有辜负时代,没有辜负作为一个建筑师的责任。

总之,在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冲击面前,经过艰辛的探索之后,建筑师们智慧地解决了历史的难题,使建筑走向了新的空间语境。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优质16篇)篇十六

“苹果”产品的风行仿佛一下子将人们卷入一种特殊的消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们是如此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交换价值,以致于极少关怀其实际的使用价值。当我们开始注意“苹果”营销背后的文化学意义时,欧洲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消费与生产的矛盾中找到了理解这种消费文化之社会逻辑的内在密钥。这些理论家们主要包括法国的鲍德里亚、弗罗姆和美国的费瑟斯通等,鲍德里亚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干脆把这种从人与物的关系中寻找消费的特殊意义的理论称为“消费社会”理论。该理论的内在合理性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社会检验,但以此理论为视角,去观察这种“消费社会”给现实的人们造成的道德冲突、道德失范和道德模糊,并研究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消费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消费社会(consumersociety)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系于社会性的商品的符号价值、形象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反映商品自然性的使用价值、物理价值和功能价值。鲍德里亚的代表作《消费社会》对此有着权威性的解释,但是,消费社会概念的阐明并不意味着消费社会已经替换了传统的生产社会。站在唯物主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角度来看,“物质生产仍然是当代人类社会的基础……正是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消费的快速增长……符号消费意味着大规模的更具个性的商品生产”[1]。鲍德里亚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从特殊的需求理论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的确给我们分析现实提供了几个积极的视角。根据这些角度的不同,我们发现现实存在的一些消费社会的特点正在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1.新的消费方式正在置换青少年原有的生活态度、消费习惯,令他们在“丰盛”的商品面前变得手足无措。在传统的生产社会里,“消费”指的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商品的物理功能;现代的“消费”则是提倡过度的浪费、多余的消耗,认为人们只有在必需物品之外还有物品供其挥霍、使用,才能体现其身份、地位。因此,“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在鲍德里亚看来,物的丰盛不仅包括数量上的丰富,还指处于一系列符号体系中的商品。“洗衣机、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3]就是说为了实现意义的完整性、系列化,人们在购买一种产品的时候,就想着购买与之配套的相关产品。但是,当越来越多附着着某种符号意义的商品通过广告、传媒一古脑儿向我们涌来的时候,我们迷茫了(鲍氏的原话叫“眩晕”)。当人们通过消费来获得心灵暂时的安宁之后——他们又将陷入新的消费泥淖。就像我们用着苹果手机的时候,内心已经渴望追求苹果系列的其他产品,如ipod、ipad、itouch等。

2.新的消费逻辑使大多数人开始对身份、地位的追求。在生产社会里,消费的对象是具有使用价值或某种特定物理功能的商品;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对象是有一定符号意义的商品,其中的使用价值反而被遮蔽了。“如果说前些年诺基亚是靠应用方便占领市场,那么今天苹果的成果则是品牌文化的成果。”苹果产品的成功不在于把购买者单纯地看成消费者,而是一些怀抱梦想、希望和雄心壮志的人。人们往往为了确证自己作为一个追逐梦想的成功人士,会希图通过购买这些类似的产品以证明自己不再作为原来群体中的一员而成为更高一级阶层的人。人们的消费就成为区分其社会地位的手段。“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4]当符号借着时尚、身份地位等外衣来诱惑人们的时候,人们的社会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增长。欲望无止境,则消费不止;消费不止,则生产不止。表面上,人们通过消费超越了自己的阶层而与自己的阶层相异,但是真实的地位并不完全通过消费对象来反映,被拔高的消费只能通过给自己不断加压来抵消。

3.新的消费认同表明了“享受与个性化”消费的根基已经动摇。在生产社会里,人们消费产品,以完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耗。人们选择不同的产品,以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这就是所谓“享受性和个性化”的消费。但是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是被诱惑出来的,说得更直接一点是被“生产”出来的。乔布斯苹果营销的又一个成功秘诀是“学会讲故事”,让人们在故事里获得某种兴奋,从而产生对其产品的认同。如此一来,需求被生产出来了。而按照之前说到的,人们对符号的认同会导致其对一系列产品的购买认同,因而需求就不只针对某种具体的物和商品,而是一个体系,一个大范围内整体的产品系列。只有处于符号编码状态下的产品才具有更广阔的市场魅力,人们也将陷入这种不得不买的编码桎梏中。消费者们越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就越是导致自己与大众的同质化。

4.新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发展促使任何商品都变成一种符号,被用于消费。生产社会里主张节俭、理性消费的价值观念被消费主义、经济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取代,几乎所有的商品都被转化为符号消费。各种商品被附着艺术的、文化的或者审美的意义,成为诱惑大众的对象。如曲线美与美白是化妆品宣传的最佳兴奋点,唯有用某种美白产品才能使女性的皮肤更加美艳,所以人们开始追逐这种产品,反倒是不消费成了“边缘人”。不要说人们为了符号花费更多的金钱,不要说为了追求一个系列(序列)的产品陷自己于被动工作的状态,就是正常的需求也已经让过度消费来代替了,“人们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先哲的话越发指明了人在物质面前的无奈,这种商品拜物教让人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消费社会”中青少年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匮乏的商品时代里产生的是俭约主义的价值观,而丰盛商品时代里产生的'是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可以肯定的是青少年现时的需求比其父辈、祖辈们一辈子的追求还要多得多。

也正因此,使得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给现实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从消费方式的角度来看,未经审视的文化时尚造成了消费者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使他们失去了最简单的判断能力。很多青少年开始追求商品外在的符号价值和意义价值,引发对该商品的从众消费;在追求完整的系列(序列)产品过程中容易产生消费强迫,导致个体的行为强迫,加剧了个人主义和偏执心理的膨胀;消费的“浪费”本性,促使青少年以为只有浪费才是优越的,对身份和地位的标榜使他们陷于攀比、求异和盲目消费的漩涡。他们那简单的物质追求被虚拟的人造的符号所掩盖,迷失在自我的认同中。“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人的自我认同存在状态从立体化转向平面化;人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对符号的依赖性;人的自我认同类型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5]不要说他们感性的拜物教思想、跳跃在不同文化符号之间的求异行为、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幻麻木和个性丧失,就是他们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也让人十分担忧。由于绝大多数青少年不是生产的主体,如果盲目地消费,也是对家庭责任的漠视和传统价值的悖离。

从消费逻辑来看,“消费社会的消费意味着特权而不是平等;意味着匮乏而不是丰盛;意味着强制而不是自由”[6]。夸示性、炫耀性的消费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倾向,致使生产因之不断地扩大,但由于忽视了其危害的增长而造成生态价值观的扭曲;通过消费以与自己所处阶层相分离,从而弱化了自己的阶层认同,甚至民族认同。“消费社会造成的平等是一种假象,对于那些边缘群体来说,虽然他们参加了财富的创造,却没有能全面参与财富的享受和积累。”向更高阶层的追逐,对时尚尤其是外来产品时尚的追求,更促使部分青少年丧失自我、淡漠了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转而形成所谓“伪大同”思想,从而丢失奋斗、爱国的信念,这是十分让人警惕的。

从消费认同的角度来看,鲍德里亚指出消费者以为自己通过消费更加有个性,但一切只是商品制造者设定的圈套,他们消费什么与自己的本意相去甚远,同时导致消费与其他人的同质、趋同化。社会希望构建以主流价值为标准的较为一致的道德体系,而这种青少年在消费上的个人主义对青少年德育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消费都变成了符号。鲍德里亚曾提到:“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商品被蒙上了一层所谓文化的外衣,崇高与美变得世俗化,主流价值陷入了传媒制造的媚俗时尚中。消费异化放大了人的欲望,抹去了对消费对象的稀缺认知,在人与物二元结构的拉锯战中,双方都最终失败,唯有金钱才是赢家。金钱因为渗入文化使之商业化,渗入灵魂使之“三俗”化,渗入道德使之苍白化,渗入商品使之平面化。符号价值比之实用价值,具有不稳定性、易逝性,容易被垄断等特点,因此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修养成为紧迫的任务。

三、“消费社会”视阈下的道德策略应该说,由消费社会带来的消费文化的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德育问题具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

可以说,消费社会下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不仅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更加复杂,需要社会、家长、教师和青少年自身来共同完成。但是现实的青少年德育工作缺乏策略性研究,德育工作缺乏对人的关注和理解,仍然是一些固有的道德规范及与之对应的观念教育,德育的“理解”过程为德育的“认知”过程所代替。“你对一个年轻人所施的一切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那是由于你所施的这些教育还缺乏他那个年龄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而且重要的是,对任何年龄的人所讲的道理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述,才能得到他们的喜欢。”结合消费社会给现实社会带来的道德冲击,我们试着提供如下德育改进策略。

1.充分考虑青少年道德的发展水平,将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一直以来,我们把德育等同于德育知识的灌输,守着“高、大、远、空”的德育目标,对他们进行着“注入”式的德育。而消费社会的出现意味着德育不能只是知识的灌输,不能刻板地用一种教育形式强迫他们认同主流价值观,否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并被广告媒体等庸俗文化乘虚而入,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符号的问题应该用符号的方式去对付,可以用群体形象力去感染。据说日本国民去料理店吃饭人们会自觉把鞋子朝同一方向放成一条线,这种形象力可以借鉴于德育的实施中。即通过统一行为,令其对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认同。

2.实施生活德育,加强青少年德育“理解”的交互性。

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在消费社会中青少年能够作为自由个体参与消费,他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而传统青少年德育总是把他们置于“他者”的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其内心的需求很难被唤醒。所以,道德教育应该关注青少年的道德需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双方平等的了解(不一定是对话,可能是暗示、观察等各种手段),用生活中的鲜明事例、案例、情境,或创设类似的道德冲突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将道德内化为实际的体验,延伸到他们的行为中。道德或文化的规训往往比制度的管理更为有效,与其通过学校管理等制度性的管束不如通过类似于故事性的体验方式、模拟方式放大道德的力量,对他们产生影响。如前所述,广告改变着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德育工作也可以在内容、形式、手段和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样的方式矫正青少年的道德问题。

3.将青少年德育工作常态化、整体化、系统化、全员化,用与时俱进的方法开展德育。经常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充分发掘社会、家庭、学校的德育资源,将主流道德作为一种时尚、一种符号去影响他们的生活。很多发达国家不开德育课、思想政治课,但他们在各门学科、甚至各种教育方式中都贯彻着德育的内容。只有形成整体性氛围的德育才能真正对青少年产生感染与影响。

4.借鉴西方的德育经验,改革德育评价,提升青少年德育水平。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几种有代表性的道德发展模式,如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认知道德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模式、班杜拉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模式,还有涂尔干、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等等。学校应在学习借鉴这些道德教育模式和思想基础之上,通过德育诊断性评价,对青少年的道德问题进行临床指导,促生青少年之间的德育互助机制,在群体形象力的熏陶之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营造一种理解交流的和谐气氛。其实消费心理的扩展与延伸从根本上来源于消费行为的示范,因此应从小培养青少年理性的消费观。在消费的价值选择、道德冲突中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用情境再现、现身说法和后果推演的方法来加强他们的德育认知,用德育档案袋的方式来评估发展他们的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余源培.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复旦学报(社科版),,(1).[2][3][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5]李栋: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变[j].科技信息,,(13).[6]张红岭: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要[j].广西社会科学,2008,(7).

相关范文推荐

    创业计划书(汇总18篇)

    在创业计划中,要突出项目的创新点和竞争优势,明确核心价值以及实现路径,展现出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的创业计划范文,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

    2024年自我评价缺点的述职报告(实用22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可以将我的工作成果清晰地向领导展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佳述职报告范文,请大家参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对自己有足够的

    公务员个人简历示例(通用22篇)

    个人简历是向他人展示自己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技能等方面的一份综合性文档,它有助于雇主或招聘者更好地了解你的能力和背景。接下来会为大家推荐一些精心收集的个人简历案

    最新团总支组织部年终工作总结大学生(专业23篇)

    学生工作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师或学校的评价。学生工作总结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学生在学习、社团活动、文体竞赛、社会实践等方

    支部书记整改落实情况报告(通用17篇)

    随着工作的进行,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情况的变化,并及时向领导或团队汇报,这时情况报告就派上了用场。接下来是一些经典情况报告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专业21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寻求突破。如果你对写月工作总结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

    预备党员转正汇报大全(21篇)

    预备党员是指担任党员工作的准备阶段,是党员的培养和选拔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预备党员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敬爱的党组织:我在党的关心与悉心培育

    学习党章会议记录(热门16篇)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我们常常需要对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估。如果你在写学习总结时遇到了困难,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会为你提供一些指导。

    最新总账会计工作总结大全(15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思考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简历模板:所属行业

    2024年美术作品展览心得(优秀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供参考和借鉴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写作样本。为了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