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大全6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FS文字使者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大全6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一

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并且他的经历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处在变革时期浮躁不安的现代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更显得亲切、实用,也更有效。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也许读懂这本书,便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通了一次话,就明白了很多事理。感觉挤压在心底的那些惑事竟然轻轻化解了。

也许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二

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直到邂逅《曾国藩家训》,虽时隔二百余年,曾国藩的言语和精神仍熠熠生辉,能够照亮我们日益阴霾的内心。

《曾国藩家训》其主要内容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兴家要勤、读书要勤、修心要谦、交友要谦、兴家要谦,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

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自信来赞美自己,鼓励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给遗忘了。新时代的人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节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我懂得了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珍惜美好时光,在岗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为我矿的安全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三

我对于曾国藩的记忆,在之前还仅仅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水平,还只是知道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力挽狂澜,只是知道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积极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读了这本《曾国藩的启示》,才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曾国藩的奉行要义和其带来的长远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亲身感悟及经验教训,为读者清晰呈现曾国藩通过一生坚持修业而改变命运,由出身平凡、资质平庸之人逐渐蜕变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完人,由粗浅之人转变为鉴人用人大师这一非凡历程。

曾国藩的“恒”有三方面:在忧患中成长;持正道以开新;恒久中行善德。我们这一辈中有很多人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要如何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如何变得更加优秀,然而真真正正身体力行每日坚持的又有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时刻刻保持着对目标的饥渴呢?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恒心,也就有了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所以曾国藩总结出:“恒不是策略,而是信念,信念就是自己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的东西,我从此一定要有恒、有恒、有恒。”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曾经很火的一句话,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当官,就算是为人,也是需要学习曾国藩的“恒”和“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任,曾国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还有很多,这本书需要不断品读。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历史读物或者介绍历史人物的书印象都是比较死板。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的内心一下子开朗起来,没想到索然无味的历史人物在这个笔名墨香满楼的人的笔下可以这么生动有趣。

本书从曾国藩的出身开始写起,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

儿时的曾国藩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贪玩。但是从三岁看就比同龄孩子要成熟,所以曾国藩从小就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性格,稳重、老成、爱记仇、不吃亏。长大后,曾国藩在老爸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成绩还算优秀,十六岁中童生,从此走上了通往官场仕途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机学会了埋头苦干,还懂得了搭顺风车。二十三岁中秀才,三十岁走进翰林院,连升了十级。所以他春风得意,但他的稳重又让他得意却不忘形。

到了中年时期,曾国藩踌躇满志,很想为大清做一番大事业。但因太平军的异军突起,腐败的清朝军队无从招架,天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恰逢乱世,曾国藩只好投笔从戎,从此走上带兵打仗的道路。这条道路队从来没有拿过刀枪剑戟的文人来说,走起来举步维艰。曾国藩处处遭人刁难、讽刺,面对一切不顺,曾国藩学会了忍让、自强和世故。

老年时期的曾国藩功成名就,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清,却处处受到咸丰帝的猜疑,所以他很无奈,只能看着大清没落,努力在沉默之中保全自己一个忠臣的名节。最后在深度绝望中,曾国藩身患肝病抑郁地走完了一生。

只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话语,展现了曾国藩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大家可以去读一读,看后一定会对曾国藩这个人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五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六

第一次读《曾国藩》是在上学的时候,没能坚持下去,这次断断续续的读完。

借用几句名言,写一下观感。

1、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古三湘出人才,然人才之中,天赋异禀者少,大多离不开一个勤字。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科举之路不算顺利,几次之后才获同进士出身,终因诗文和见识打动穆彰阿,才点入翰林,而后十年七迁,官至二品。这其中虽有运气的成分,但跟他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分不开,一曰勤,二曰静,三曰诚;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是他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自己亦是这么践行。

正如他所说,拙不可怕,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的这句话为后来的读书人标榜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曾国藩也不例外,出身翰林,其使命是:埋首经丛史集,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然当时的清朝外忧内患,并不太平。带兵打仗,建功立业,为天下生民开太平之世,也是书生的志向。

初练湘勇的曾国藩雷厉风行,奉行“乱世用重典”,却不料成了百姓眼里杀人不眨眼的“曾剃头”。

靖港大败,选择跳江自杀,鄱阳湖之战,全军溃败,选择跳湖自杀。只要有他参与的军事行动,无一例外不是输,而他没有参与的,反而胜者居多。以至于认为自己根本无带兵打仗的才能。

论才华和军事谋略,曾比不过左宗棠,但左宗棠心高气傲,只可居人上不可居人下。曾则不同,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远在左之上。正因如此,三湘才俊愿意跟着他创办湘勇,也正是这批人,建功立业,封侯封爵。

虽无领兵打仗之能,却能运筹帷幄之中,湘勇由农民变成一支能打仗的军队,离不开曾的军事管理。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战国时代能提出这种思想真是了不起,虽然直至今日,仍是民为轻,官为贵。

在书的最后一章,也即曾国藩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对话;

陈广敷说他:几十年来,一直囿于忠于一家一姓之小节,遗忘了拯救国家百姓之大义。言外之意是,当掌握二十万湘军的时候,为什么不黄袍加身,建立一个新朝。

国之命运,必有其天数。为或不为或许冥冥中早已注定。

4、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虽崇尚程朱理学,但是没有理学家的固执和刻板,对待洋务这件事情上,虽有排斥,但不盲目。咸丰逃亡热河,以及“天津教案”,让他深刻明白清朝最大的忧患在于外部,要防止洋人入侵,需要有一支强劲的水师,而水师需要装备精良的设备,光靠买不行,要办工厂,而且要有自己的母厂,从原零件的生产到军舰的装备技术一应俱全,要派人出去学习技术,要建立专门的技术学校。

思想之超前,制度之腐朽,要想落地必然会招致许多非议,好在他有个得意门生:李鸿章,李和曾不同,曾做事有太多道德约束以及对整个家族命运的担心,从而事事谨慎,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而李既有文人风骨,却又有痞子手段,加之背后有一支自己的淮军,往往是功成事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