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琴心月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

读书心得是读者对所读书籍的感悟和理解的表达,它不仅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还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以下是一些写作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通过阅读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一

只读《论语》是不够的,还要多读古人、圣人留给我们的精髓思想。

读中国台湾学者傅佩荣的《孟子的智慧》,是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找寻自信的快乐。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话,“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为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真诚。”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自我成就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就会泉涌而出。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足够真诚,就能发现内心的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并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应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所以,人们在接受教育后,始终会以真诚的态度面度自己的责任,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

教育这件事。谁有资格当老师?四点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自我修炼:当然很重要,好老师要用自己觉悟的道理去让别人觉悟。两点:1、要广博得学习摄取知识,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要详细的阐述。把自己领悟的道理,学到的知识,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开拓心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东山上,鲁国变小了,登到泰山上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孟子说:“故观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而难为言,”看见了大海,就不会被别的水所吸引,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学说所吸引了。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开阔心胸,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几年后,就没有材料可发挥了。

知行配合:知识要与行动配合。讲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论与实际一致。

有教无类:先生开设课程,只要是诚心来学的,都接纳,学生中途离开也不追问。

其实,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饱受委屈的,他的伟大的才能未能被当时的国君所引用,甚至,两千多年来,孟子被当时的人们,乃至被后世一再误解、误读!

因为,对“仁、义”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所以,孟子现在被我们所理解,所推崇,所喜爱!亚圣孟子的一生是伟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与精髓完整清晰的著书立作,流传后世!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二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幼儿变得畏缩犹疑。作为教师,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们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从而对他们加以表扬。“你刚刚学画时,连笔都拿不住的,现在已经会画手绢了。”“你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励后,学习热情和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会很高。有意识的表扬,对与幼儿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在活动课上,还有在幼儿园里的一些简单劳动、游戏或其他活动,教师要鼓励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观察、多思考,如外出参观、游玩,目的是让幼儿与外界多接触,从而放松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这样教师就要对认真、能积极思考的幼儿多表扬,这既激发了这样的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对其他幼儿也起了一个正向引导的作用。在劳动中,有的幼儿不怕脏、不怕累,而有的幼儿则拈轻怕重,有躲避劳动的倾向。

教师就要讲明劳动的意义,大力表扬前者,对后者既不批评又不纵容,而是诸如此说:“_平常非常热爱劳动,今天的劳动热情还没全发挥出来,希望_成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这么一说,大家肯定都干得热火朝天,结果是既美化了环境,又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对孩子的鼓励,不一定必须用语言表现出来。老师满意信任的目光,亲切喜悦的笑脸,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他们从老师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对了,“啊,我进步了老师多高兴呀。”于是孩子在盘算着,怎样让老师更高兴,不用你唠唠叨叨的数落孩子,他们自己会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在鼓励声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让我们用真诚的鼓励来帮助孩子,我们也希望他们成功、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同时,不要忘记留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这样孩子才会在我们的掌声中走向成功。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三

看完孟子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四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五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时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为:道就在附近却去远处找寻,事情可以简单的办好却去寻找复杂的方法。人人都亲敬亲人、长辈,自然实现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标。)。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进不少。

至于好学上进、珍惜名誉,个人认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求上进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与道德的动力,所谓“君子恶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记自己的操守,看重尊严与荣誉,这才不会虚度年华,也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把誓言当作空气。

实际上,以上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亲与尊长,也就不难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与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广到与身边的所有人和睦相处。再者,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回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来阐发这些道德目标。比如开头提到的《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国学经典,无不是在以“仁义”为终极目标,无不是把“止于至善”作为标准。这些丰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参考。自然,国学中的许多观念,比如“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昏话,不再适应今天的环境,理当摒弃;而大多数观念,对今日依然具备指导意义,没有理由置之不理。

废科举、兴西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强盛是必要的;但废除科举并不等于废除国学,非功利的学习、实践国学,恰好是弘扬国学的良好契机,也是让国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契机。真心希望国学能再次发扬广大,真心希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与甜是既相对,也共生的两项。老天若要把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定会让此人受苦,苦后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获得甜,不想经历苦,然而,他们往往都错解了甜的真正意义。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悦不在于达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门前获取钥匙的过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给平凡之人,定会让其享受甜的过程,而不是甜的结果,过程大于结果,结果不等于过程。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七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读《孟子》,就是在学为人处世。《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耻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滕文公下》则讨论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乱频繁,诸侯们不择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孟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治国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随处可见,孟子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做人方面,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纵使已经过去两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精神贫乏的时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孟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2、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反对暴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任人唯贤,这对我们维护社会公正有重大意义。

3、“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这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

《孟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批判继承。孟子仁政理论中的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和胡书记提出的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致的,我们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孟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八

坦白地讲,一直没有读过孟子及其作品,因为本人喜欢道家,尤其是庄子。现在拜读过这本书,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他们和诸子一道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亚圣〞的孟子对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久,我们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概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凤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早已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在谈及学习时,有一点叫做“尚友〞。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方,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假设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在谈及教育时,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再来看看孟子对“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孟子还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产生“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鼓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九

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

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__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一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二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三

在教授《孟子》的过程中,跟学生一起体会到了跟学习《论语》时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相信学生们收获到许多自信与知识,而我也收获到了许多现实的快乐与精神的富足。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人能创造出诸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现代科技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这一规则是基于对经济活动方式的摸索与路径依赖,对人性善恶交织的深刻认知,对社群整体价值观的认同维护,并有效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规则统统被称为——制度,在东方古老的华夏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上,它被称为周礼,或叫“礼乐制度”。承载着我们中华先人这一政治与立世思想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始,在孟子这里,因其灼灼其华、雄辩滔滔的精彩华章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到后面的《大学》《中庸》,是哲人反复论证这一治世处世理想在思辨上留下的余韵。所以,《孟子》承前启后,在备课时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有时为了查证一些思想的缘起,会重新学习整理西方文明发展史的资料。

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作为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管男生女生,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要做的功课。认识我们所处社会的形态、本质、架构它的思想基础,是每个东方学院的小学员从现在就开始已经在做的功课。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儒家思想最迷人之处——对自我、他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意识,从“已”和“人”的关系角度,儒家强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警醒的社会意识,并且要积极地维护这种关系。那么在《孟子》的学习中,除了继续认识和熏陶礼乐治国这一传统文明的基石,我们又接触了同时代农家“与民并耕”、墨家“爱无差等”、杨朱“为我”之说、于陵仲子“清高于世”等先秦诸子的社会人性意识,同时还能获取另外一种平时生活中不太会有、但也极为难得的视角——帝王家的视角,帝王之家观念意识形态如何,为何出言必“言利”,孟子如何漂亮地反驳引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上种种,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极大的冲击力,不仅仅使其认识到先哲思想领域的丰富性,还能从对比中去感知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去思考个人的价值观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四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五

易中天出过一套中华经典故事,包含《论语故事》、《庄子故事》、《孟子故事》、《周易故事》和《禅宗故事》,用慕容引刀的漫画结合简短的小故事,大略地给大家介绍了四部国学经典和禅宗的历史。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孟子故事》的主要内容。

全书分四章。

第一章齐宣王的故事/有爱心才有希望。

1.装病大比拼。

孟子最喜欢开设国王培训班,但要他看得上的才教。孟子到齐国,说明齐宣王在录取分之上,所以齐宣王很高兴。

但不知道为什么齐宣王找人跟孟子说自己病了,所以需要先生上朝去看他。孟子马上回答说他也感冒了不能吹风,所以不能去。

结果第二天孟子出门吊丧,齐宣王就派人来他家慰问还带来了医生,弄得家里人都非常狼狈,学生孟仲子只好应付说: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些,已经上朝去,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然后他们派人去拦截孟子,孟子进退两难,只好去景丑家里借宿。

景丑不解,孟子就说:

天底下最尊贵的有三样,爵位、年龄、品德。在朝廷看爵位,在乡里看年龄,平治天下就看德行。贵为国君也不能凭爵位来蔑视年龄和道德。所以有作为的国王,必定有他不能随便召唤的臣民,有问题应该登门求教,做不到这一点,就休想成为有用的人。

2.哆嗦的牛。

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祭祀用的牛,牛边走边流泪,浑身哆嗦。于心不忍,便让人换了一只羊去祭祀。

孟子知道这件事后就认为齐宣王有仁爱之心,可以成为国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他认为如果发动侵略战争,横行霸道却想成为世界之王,就等于爬到树上去抓鱼。(缘木求鱼)。

3.流行音乐会。

孟子发现齐宣王喜欢流行音乐,然后就恭喜齐宣王可以成为世界之王。因为欣赏音乐是跟多数人一起,也就是与民同乐,与民同乐也一定会与民同忧。同乐又同忧,就是同心,同心就会同德。

因此孟子说要减轻人民负担,放宽各项政策,关注弱势群体,也就是鳏寡孤独。

4.罢免提案。

孟子认为国王不合格就该下台,人民有权革命。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破坏仁的叫作贼,破坏义的叫作残,贼仁残义的.就叫作独夫。我只听说打倒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什么弑君不弑君的!

第二章梁惠王的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吵一架再上课。

孟子来到魏国,与梁惠王一见面就吵了一架。梁惠王问孟子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孟子说:何必言利,讲讲仁义就好,然后训了梁惠王一通。

孟子认为要行王道,施仁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2.五十步与一百步。

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灾年都忙个不停,却不比邻国好多少,是为什么?孟子打了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表明梁惠王并不比那些家伙好多少。

3.不要学那偷鸡贼。

宋国一位大臣表示愿意接受孟子意见,减轻人民负担,但条件不成熟,只能一步一步来。

知错不改,就跟偷鸡贼没区别。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古人犯了错误,马上就改。今人犯了错误,却不思悔改,宁可一错再错。古代贵族的错误,有如日蚀和月蚀,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旦改正,也像重放光明的太阳和月亮,被众人仰望。

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敢于承认并立即改正。承认错误不丢人,反倒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4.见死不救有理。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权力来自人民,民权高于君权。

国王必须对国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权革命。官员也必须对人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理由见死不救。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怎样对待你。

第三章男子汉的故事/要做就做大丈夫。

1.不做小男人。

大丈夫有傲骨,小男人只有傲气。傲气是表面上的,傲骨是骨子里的;傲气争的是虚荣和面子,傲骨争的是原则和尊严。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个人受到侮辱,多半是他自取其辱;一个民族国破家亡,多半是自取灭亡。真正的灭顶之灾,只能是自己做的孽。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尊重自己的人,不会侮辱别人;勤俭持家的人,不会夺人之好。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有傲气就会骄人,无傲骨就会媚人。不骄不媚,才是大丈夫。

2.谁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成为大丈夫并不容易,除了先天的禀赋,也需要后天的修养,也就是“养浩然之气”。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浩气充盈胸中,表现出来就是美。如果美到能放射光芒,就是大。如果这光芒还能感化影响别人,就是圣。如果这感化和影响能完成于不知不觉中,那就是神。

3.上当受骗又何妨。

真正伟大的人物,内心世界都是非常简单和纯净的。而且越是伟大,越是单纯。他不会为自己设下心理防线,时时处处小心提防,反而愿意像小孩子一样,傻乎乎地相信别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第四章人性的故事/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1.人性就像水。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共同人性,是每个人都固有的。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如果舍弃向善的可能性,则成为恶人,这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熊掌与鱼。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有善有恶;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

3.生下来就携带武器。

古体字的“义”字是随身携带武器的人。

孟子认为正义高于诚信。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大丈夫不必像小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而是要确定是对的。

崇尚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哪怕走投无路也不丢失正义,飞黄腾达也不背离真理。穷不失义就能找到自我,达不离道就不会让民众失望。古代那些仁人志士,如果担任了职务就造福人民,没有一官半职就修身养性,为天下人做榜样。

孔孟之别也就是仁义之别。孔夫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大人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六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或许是过年前巨大的能量场感染了我,或许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身体的疲惫不觉涌上来。今天发现,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阅读,身体锻炼,整理,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会有惰性,会有情绪,会喜欢“吃喝玩乐”一切不动脑的东西,这也是天性使然。

阅读《孟子》,这段时间是看不下去的,归结原因是心绪不宁,工作了的我特别容易受到周围能量场的影响,这两天一直都在购置年货,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发现,读《孟子》实际上是在吸收来自国学文化的高频能量,《孟子》,久石让的音乐,优人神鼓的《托钵僧》,这些都是很纯粹的能量,每天站桩,每天听音乐,每天阅读,每天做这一件件小事来改善自己生命的状态,这些都是养人的宝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时间和他们相处,去感受他们一点一滴。今天站桩的时候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我感觉到腹部的`气在一点点往下沉,优人神鼓的音乐不断进入我的身体,我通过身体不断抖动将身体的负能量和情绪排泄出去,完成了整个能量的循环。

阅读《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对世人的仁爱和精神境界。一个人的言语是他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我感受到这位智慧的老人对世间的仁爱。

阅读《孟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在人世间为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屏障,让那些浊气远离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护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受了很多伤害。

现在我渐渐地为自己的内心构筑一个帐篷,好好保护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齐家。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尽心’题篇”,赵氏之注开篇便点明此篇题旨——存心养性,知天立命。

世世如事,人生在世,就如同扁舟泛于湖海,内心的守望便是风帆,航向的驶离,都靠着风帆的指引。

心若简单,干净,便得到的是静怡和稳稳的生;心若嗔念过多,便时常觉以石为饱,那么你驶向的便是无尽的贪念之海。

在人世的幻海中沉浮,我们必须保持自己内心的安定,修身养性之事,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一个人能做到表里如一,不拿腔作势,就会真正快乐了。一个人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就会有仁有义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投机取巧、放弃原则、不顾名誉的人,是没有什么羞耻感的人,也是无可救药的人。

死生有命,谁都无法强求于立世百年,我们能做到的,只不过是尊于自己的内心,确立一个人生目标,往前走,就可以了,逆境可以让人养成警醒、多虑的好习惯。一切太顺利的时候,人就疏于思考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存其心,养其性,才能做到凡事平常心以对。

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短短数十载,或许不能做到如何风光于世,流芳百年,但也切莫留下遗臭万年的印记,我们唯其可做的便是,做一个好朋友,好同事,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忠于内心的自己。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加强”自反”。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读书心得(实用18篇)篇十八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读《孟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辩才及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畅达,气势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过这一比喻,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乐和爱民的理念,而且让我深刻领教了他论辩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师帮扶幼儿工作计划(热门19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制定应当充分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的特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幼儿园教师要用自

    在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用20篇)

    演讲稿范文的撰写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以便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大家可以从这些演讲稿范文中学习到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写作技巧,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部长助理工作计划(精选17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分解大任务,将其分解为小任务,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一份完整、规范的工作计划书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不妨参考以下范文,加以借鉴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总结大全(18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的活动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

    读书月活动读书心得(实用17篇)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拓展自己思想和增长见识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读书是一项难得的活动,不仅能够拓宽视野

    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人教版(优质22篇)

    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有所帮助。规划在工作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做

    电工转正申请个人总结(优质15篇)

    总结是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进的一个里程碑,它记录了我们走过的每一段路程。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个人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我于20xx年xx月成为公

    考勤文员个人报告总结(优质15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的客观评价和总结概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__年,在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加强学习

    小学小古文教学策略心得体会(优秀2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体会和感悟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这里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建

    企业基层管理工作总结(模板14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次机会,可以评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及时调整和完善。阅读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