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森林音乐家公开课 森林的故事大班音乐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紫薇儿最新森林音乐家公开课 森林的故事大班音乐教案(汇总8篇)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民族团结的意义和价值怎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调查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一

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准备:

1、谱号图

2、打击乐器

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

(一)《小树变森林》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

(二)《仙女施魔》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编辑:stone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二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体验大树和树叶之间的亲密关系。

2、理解两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学习用舒缓、跳跃声音来演唱不同的`段落。

活动准备

磁带以及录音机教师自备秋天背景图;自制活动教具小树叶若干片;幼儿人手一份小树叶道具。

重点与难点活动过程(预设)

(一)、换位移情。

提问:小朋友,你们离开妈妈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呢?

(二)、学唱歌曲。

1、熟悉歌词。

(1)、秋天到了,许多小树叶离开了树妈妈,它们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呢?我们去问问它。

教师朗诵第一段歌词,并将小树叶粘贴在秋天背景图上。

(2)、“我们一起来问问小树叶吧!”幼儿学习按节奏朗诵第一段歌词。

(3)、猜想:小树叶会怎么说呢?

(4)、我们来听听小树叶是怎么说的,引入第二段歌词。

幼儿学习按节奏朗诵第二段歌词。

2、欣赏歌曲。

(1)、教师有表情的演唱整首歌曲,提问: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2)、教师分段范唱,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歌曲不同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提问:(第一段)离开了妈妈的小树叶心里是不是很害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出对小树叶的关心呢?(教师引导幼儿用舒缓、连贯的声音演唱第一段。)(第二段)离开妈妈的小树叶非常勇敢、坚强、乐观、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出小树叶的坚定、勇敢?(教师引导幼儿用跳跃、断顿的声音演唱第二段。)

3、幼儿学唱。

(1)、幼儿随弦律哼唱两遍。

(2)、幼儿边唱边尝试用“小树叶”道具做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尝试领唱和伴唱。

1、教师领唱,幼儿用“啦”伴唱旋律。

2、个别幼儿领唱,其他幼儿用“蕖卑槌旋律。

教学反思:

孩子对落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逐步学会了用歌声表达歌曲变化的情绪。同时,教学应体现在生活化中,活动之后,要及时了解反馈孩子勇敢独立的变化情况,用《小树叶》的形象再次鼓励,促进孩子勇敢,大胆品格的发展。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三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和表现歌曲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

2、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发展音乐记忆力、表现力,培养幼儿宽于待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性格。

3、引导启发幼儿能根据歌词内容,通过简单的表演动作理解歌曲。

五、教学准备:

《拉拉勾》音乐课件

七、教学程序

1、发声练习,让幼儿熟悉切分音和休止符。

2、欣赏歌曲、情感体验:播放课件,幼儿看完形象生动的课件后,对歌曲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问:“这两个小朋友怎么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你怎么看出他们生气了?那么他们后来怎样了呢?和好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他们和好了?”

3、教师边表演边范唱,引起幼儿倾听的欲望,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节奏朗诵歌词,首先请幼儿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切分音和休止符的节奏。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导幼儿学会切分音和休止符。然后在根据歌词内容运用语言节奏朗诵歌词。

5、整体跟唱,分别采用集体无伴奏跟唱、根据歌曲情绪分前后两部分表演唱和分组表演唱的形式。

6、运用简单动作表演唱,请幼儿自由选择伙伴两两一组尝试为歌曲配上简单的动作,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把生气和高兴的表情表现出来。重点创编动作:生气、不理睬、翘嘴巴。

7、再请几组动作表现好的幼儿进行示范性的表演。

8、活动结束,讨论:“和小朋友怎样才能做到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呢?”“团结友爱。”除了拉拉钩能使两个好朋友和好外,还有什么办法可让两个和好?孩子们自由的讨论并能将想到的答案用到歌词中。如:你伸出双臂我伸出双臂抱一抱我们又做好朋友。通过创编歌曲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大家一起玩音乐游戏“找朋友”,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四

一、活动目标:1、感受歌曲的快乐、活泼情绪,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习歌曲。

2、能把握歌曲的结构,尝试分组的自主学习歌曲并大胆仿编。

3、体验表演唱的快乐感。

二、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了解小提琴,及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及美妙声音。

2、森林背景图,小动物及乐器卡。

3、字卡:森林音乐家、热闹、快乐。

三、活动过程:(一)、练声活动:

“我听见风儿在呼呼吹”

教师小结:声音有强弱,在强拍上声音要――,在弱拍上呢?

(二)、设置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么美妙的声音带我们到了一片森林里,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看音符)“热闹”

2、这些音乐是谁带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扑捉歌词的结构,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尝试念歌词。

1、找对应。

松鼠、提琴、音乐家、这边拉一拉,那边拉一拉。

(有补充吗?)(你知道怎样演奏小提琴吗?)(会演奏乐器的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什么?)

2、图谱演示完整说一段歌词。

3、圆舞板也想说,听听他说的和我们说的有什么不一样?(强拍、附点、重复)

4、圆舞板想要邀请我们一起说,准备好了吗?你们可以拍手哦!

(四)、跟音乐唱,尝试表演唱。

1、你能把这些小秘密都唱出来吗?(跟琴演唱2~3遍)

2、我想当音乐家,瞧!我会拉小提琴,你们呢?让我们跟着音乐唱起来,演奏起来吧!

(五)幼儿自主学习第二、第三段。

1、除了音乐家小松鼠,还会有谁呢?他会演奏什么乐器呢?这个任务交给每个小组,以你为中心,这边为a组,这边为b组,每一组听一段音乐,听完后一起唱出来,看哪一组最会听。

2、音乐家是谁?他演奏的'是――?怎样演奏的?一组演唱一组表演,交换表演。

3、现在告诉我这首歌有几段?歌名叫。

(六)创编歌曲,制作音乐相册。

1、集体。猜猜这是什么乐器?钢琴。

2、个别。

3、找个小伙伴,编给他听。看!这是音乐家相框。

孩子们,只要努力,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一个个小小音乐家的。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五

目标:

1、理解故事大意,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境。

2、朗诵故事,感受古诗《悯农》的韵律。

3、对古诗《悯农》的表演产生兴趣。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悯农》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领会古诗《悯农》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重点:

理解古诗,喜欢朗诵表演古诗。

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幅图,你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引导幼儿从时间、地点观察)

二、播放课件,欣赏古诗,感受古诗表达的情境。

三、出示背景图,逐句理解欣赏古诗大意。

1、艳阳高照,锄禾的老农(活动图片,贴在背景图上,理解第一句:锄禾日当午)

教师:酷热的当午,一位老农在锄禾

4、饭座上的米粒(活动图片,贴在背景图上,理解第四句:粒粒皆辛苦)教师:人们每天吃的粮食幼儿园古诗中班,一粒一粒都是汗水和辛苦换来的啊完整描绘大意,体会5言诗的美妙韵律。

四、朗诵诗歌,感受韵律。

1、教师示范朗诵。

2、划分古诗节奏,引导幼儿朗诵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3、配乐诗朗诵。音乐:萤火虫之舞。

五、表演诗歌。

用熟悉的旋律老表演唱古诗。

六、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学习了5言诗《悯农》。在古代还有许多像李绅一样的大诗人,比如李白、孟浩然等,他们写了许多的美好古诗,这些古诗有五言诗、七言诗等,小朋友从小学习古诗,会发现古诗的乐趣。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通过我们教研组教师集体研讨,我一共改了3次备课。最后完成的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首先从教学环节上我从欣赏诗歌到理解诗歌再到表演诗歌,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教学过程水到渠成。这节活动最大亮点在于,表演诗歌环节,我引导孩子用熟悉的旋律来表演诗歌充分引起了孩子表演的欲望,孩子们思维特别活跃,有用学习雷锋好榜样曲调来唱诗歌的,有用黄梅调来唱诗歌的等,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六

活动目标:

1、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2、初步了解中国国粹——京剧艺术,在熟悉乐曲旋律的基础上,学唱京剧《戏说脸谱》。

3、通过京剧脸谱图案,熟悉歌词内容,根据不同的脸谱角色,学习用合适的力度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戏说脸谱》

2、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

(1)请个别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画面内容进行简单的解释。

(2)教师介绍不同脸谱代表的人物,并进行人物介绍。

2、播放歌曲,幼儿感受歌曲旋律。

(1)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欣赏。

教师:歌曲里唱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2)教师用儿歌的韵律将歌词内容朗诵给幼儿听。

蓝脸的窦尔敦深夜悄悄偷走皇帝的御马;红脸的关公在战场上杀敌英勇无比;黄脸的典韦很聪明,别人都喜欢问他问题,所以他觉得很神气;白脸的曹操,这个人很精明、奸诈;黑脸的张飞,侠胆仗义,但脾气暴躁,生气发脾气时,喳喳乱叫,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

(3)播放歌曲,教师结合挂图提问引导幼儿记忆歌词。

3、幼儿进一步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师幼跟随音乐共同哼唱歌曲。

(2)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唱歌曲。(接唱、分组唱等)

(3)教师重点、演示“啊……”,帮助幼儿突破难点。

4、探索用合适的动作演唱每个乐句,分角色演唱。

教师:这首歌唱起来可有精神,你们知道在唱京剧时该用什么动作吗?

5、部分幼儿扮演京剧演员唱歌曲,另一部分幼儿扮演观众在每个句末叫“好”!。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尝试创编不同的动作进行表演唱。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七

一、设计思路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课程中不乏诗歌教学,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是否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不得而知。于是我们班从一开学就让他们接触古诗词,幼儿对年代久远,与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古诗词从一无所知到饶有兴趣。慢慢的我开始尝试将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幼儿随着音乐吟诵了古诗词,使幼儿大胆地,富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的认识与想像。本次教学活动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加上音乐的力量,使幼儿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清明》所带给我们的意境。

二、重难点分析

幼儿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方面是最困难的,他们往往能流利地背诵出古诗词,却讲不出诗歌里面表达的是什么事情,更无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进行教学前,我发现我班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能背诵这首诗歌,但他们对诗中描绘的意境及所传达的情感一无所知。于是,我首先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会其中的情绪;另外,通过运用图画和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将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大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二)活动准备

(三)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清明》

师:你们知道古诗里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猜猜诗人杜牧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评:古诗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以领会的,因此我决定用音乐,动作来帮助幼儿更好的体会古诗的含义)

2.按节奏吟诵《清明》

(1)教师朗诵《清明》,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评:在第一个环节中大部分使用听觉帮助幼儿理解,而在这个环节中我追加了视觉,运用图片帮助幼儿,更上一层楼。)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评:稳定的节奏帮助幼儿稳,准地熟悉古诗。)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清明时节”,幼儿接“雨纷纷”,以此类推。

(评: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重复学习,记住古诗)

(5)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朗诵,吟唱歌词。

3.根据理解绘制图画

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清明》图

幼儿介绍和欣赏小朋友的图画,加深对《清明》的理解。

大班优秀音乐教案《歌曲森林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森林音乐家公开课篇八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正确合拍运用动作表现欣赏草原风景和马跑的姿势

2、感受优美宁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并能根据音乐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准备:电脑、电脑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了解草原及草原牧民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吗?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坦荡的平原、高高的群山、还有非常辽阔的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小朋友,你们知道辽阔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动物吗?(幼儿自由回答出了马、羊、牛、兔子、蛇、狼鹿等)。草原上的马、羊、牛特别多,它们是草原上的人们饲养的,我们把这些人叫做牧民,幼儿学说新词:牧民。

(二)通过看课件、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1、有一位草原小牧民拍了很多美丽草原景色的照片,小朋友我们来一起看看大草原上有些什么美丽的景色?有些什么动物?(幼儿看课件)

2、提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许多羊在吃草、牧民在吹笛子、马儿在奔跑、牧民在跳舞、许多的鲜花开放了……)

(三)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森吉德玛》

1、小朋友,有一首乐曲也把美丽的草原表现出来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森吉德玛》,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曲子里好象表现了些什么?(幼儿听乐曲后自由回答)

2、分段欣赏乐曲:

3、幼儿边看课件边听音乐,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再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四)引导幼儿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小朋友听了这首乐曲很想把它表现出来是吗?(是)那你想听着这首曲子表现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出了想做牧民吹笛子、蓝天上的白云在飘、小羊在吃草、马跑、鲜花开放、牧民唱歌、跳舞……)师将幼儿的回答简单总结后,请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节奏创编动作。(幼儿创编时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创编情况)

2、师根据幼儿的创编情况,由教师来模仿幼儿的动作或由部分动作表演好的幼儿来表演自己的创编动作。在表演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理解第一段(优美、恬静)的音乐时动作应如何表现,第二段(快乐、奔放)的音乐时应如何表现,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力度、节奏。师提示幼儿在优美的、慢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做的优美一些,慢一些;在欢快、奔放的音乐的时候动作做的快些、力度大些。(如:表现马的动作,第一段时可表现马儿在草原上散步,悠闲自得地吃草;第二段可表现马儿在草原上奔跑……)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幼儿再次创编。(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创编情况:幼儿创编出了白云飘、羊吃草、牧民骑马、牧民跳舞、花儿开放、马奔跑、马吃草……)

活动反思: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小朋友们的配合都很不错,能够很迅速的掌握歌曲的内容,教师在本次课中,请幼儿表演唱时,没有去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让他们能用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现去各种各样形状的大树和小鸟,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但是我也很困惑,就是表演唱中如何发挥孩子的想象让他们能表现自己也能很好的歌唱,因为发现有绝大多数孩子表演就忘记歌唱了,还是就直接让他们表演,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还有创编环节,我给他们提供了三张图片,创编了三次,所占课堂时间过多,当时在设计课的时候是考虑到是大班的歌唱活动,而且这首歌曲比较短小,通过创编可以让孩子知道,原来换成别的歌词也能演唱,还有通过更多的图片和创编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态和谐。可能内容有点偏多,其实公开课,不一定要考虑到很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看老师是如何引导小朋友的。

艺术活动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我们要在活动过程中有想法、有教法,利用最适合、孩子们最能够接受的方法达成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