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汇总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文轩最新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汇总8篇)

信任合作,共铸辉煌。团队标语要简明扼要地表达团队的精神风貌,展现团队的独特价值。力量相伴,共铸辉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一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的故事以及《高山流水》的乐曲,都可以称之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所以我力求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无论课件还是我的语言,都尽量诗化。环节设计上,我由浅入深,以音乐导入,引导学生在方法指导下自学,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朗读感悟并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继而结合资料,借助音乐渲染气氛,进行练笔,使学生深悟绝弦之意,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教学方法上我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做好引导与点拨,注重读与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中悟出文章蕴含的真挚情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二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三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新的单元,谁读读单元导语。

生:读单元导语。

师:说说本单元的学习与什么有关?

生:艺术

思考: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单元人文主题,学生很快明白本单元学习内容。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乐曲。这么动听的乐曲,你知道叫什么名字?

生:《高山流水》

二、揭示课题

师:对,这就是名列十大乐曲之首的《高山流水》,伸出手一起写下这四个字。

生:书空,写课题。

师:知道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弹奏的吗?

生:古筝

生:读题目。

师:读得有板有眼呢!读出节奏就更好了,画出节奏。指名读。

生:比第一名学生读得好。

师:齐读课题。

开课引入,与艺术、与语文紧密相关。

生:齐读《伯牙鼓琴》

三、读对读顺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介绍课文出处,理解“鼓”的意思,“鼓琴”的意思。

生:古琴就是弹琴。

师:这篇课文写了谁鼓琴呢?

生:伯牙。

师:这篇课文写了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写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板书),要求学生能书空。

思考:对学习古文的方法小结非常水到渠成。在学课文的时候能学到方法。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纠正捧书的姿势。

师:都读好了?谁来读一读?

生:一名学生读。

师: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谁来评价一下。

生:巍、弦读错了,多音字读错了。

师: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借助注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读准字音,还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多音字。板书“借助注释”。现在你能读对吗?指名学生读。

思考:每一次的学习,最终都落脚到方法的总结,课上学这一篇是为了课后学更多的篇目。

生:一名学生起立读书,完全正确。

师:不仅读对了,还把几个“乎”拉长了,读起来就有古文的味道了。老师范读。之后指名孩子读。

思考:文言文的范读,老师读得好,学生才能读出味道。

生:三名学生试读

师:这样读,古文的味道就浓了。指名学生读全文。读出停顿。

生:一名学生读。

师:读古文的时候,把速度放慢点,还可以摇头晃脑的读,把古文的味道读出来。老师示范读。指名学生读。

思考:老师示范之后,要给足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去试一试。

生:一名学生读。

师:最后一句话,再跟老师读一读。老师教读。

生:生练习。

师:现在我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课文一遍。

四、明了文意

生:伯牙古琴,钟子期听之。

师:这个“之”指的是什么?

生:琴声。

师: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师:“方”是什么意思,注释中没有,你知怎么理解的?老师查了字典,有好多种解释,你帮我选一选。

生:我选第五种。刚开始的意思。

师:你看,同学们,我们不理解意思的时候,还可以查工具书。(板书)。来接着说。

思考:理解“方”的意思,先搭建支架,接着总结方法。很有设计感。

生:继续说古文的意思。

生:联系上下文

师:板书(联系上下文)。你从那些地方看出了伯牙鼓琴技术高妙?

生:读句子。

师: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

思考: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这里落实了“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

生:生读。

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可以把山读得更高一点。

生:加上动作读。

师:老师再次教读,加上动作。

生:学生跟读。

师:这句话谁来读?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浩浩荡荡的流水。

生:齐读句子。

五、体会得遇知音喜上喜

师:同学们,伯牙想到什么弹什么,钟子期能听懂吗?

生:能。

师:钟子期不但能听懂,还对他的鼓琴技艺给了很高的评价,你看那个词是钟子期给出的评价。

生:善哉。

师:善哉就是——

生:好哇。

师:我们在合作读,赞一赞伯牙的琴声。请一名女生,分角色合作读,女作文吧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善哉——请坐,头摇起来了,手动起来,就有这个感觉!谁再来和老师配合着读?

生:一名男生起立读。

思考:文言文,一定要“读”,这是本节课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出来的理念。

师:现在女生读蓝色字体,男生读红色字体。分角色读。伯牙在鼓琴的时候还会想到什么呢?老师给大家一些词语,你也可以不用老师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雷,钟子期曰:“善哉乎,滚滚兮若春雷”。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乎,潇潇兮若春雨”。

……

师:同学们,伯牙鼓琴,想到什么就能弹到什么,这个“志”是什么意思?

生:心志、情志

师:心志就是志向,情志就是情怀。伯牙借着琴声抒发了怎样的只想和情怀呢?

生:高山一样高峻的志向,向流水一样博大宽广的情怀。

生:读句子。

思考:对“志”的理解水到渠成。同时悟中有读、读中有悟。

生:钟子期

生:欣喜万分、欣喜若狂

师:伯牙得遇知音,欣喜万分,(板书喜)会跟钟子期说些什么呢?拿出学习单,写一写。

生:伯牙得遇知音,笑曰——五名学生分享

六、对比体会“失去知音悲上悲”

生:生读的悲凉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心情

生:因为这时候,伯牙一定非常的悲伤。

师:好一个悲痛欲绝呀。得遇知音喜上喜,失去知音悲上悲呀(板书悲),指名读全句子。

思考:得遇知音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字在的感情对比中很容易体会到伯牙的心情。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也在这一课达到高峰,产生心灵的震荡。

生:读句子

生:读最后一句话。

师:摔碎瑶琴风为寒,知音不在为谁弹。钟子期死——再读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七、拓展升华。

生:心有灵犀、志同道合、知己知彼。

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人。

师:小结何为知音。

对“知音”的理解,是又一次深入的拓展,同时也把学生的思考带向更深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知音”,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是一种德育的无声浸润。

生:同桌互相背。

师:指名背诵。

生:一名学生,(学霸)背得熟悉。

师:能背的就背诵,不能背诵的看着读,配乐朗读。

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伯牙鼓琴的故事不仅记载在《吕氏春秋》中,在,《列子汤问》中,他叫《伯牙绝弦》,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他叫《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老师已经印在了学习单上,同时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背诵课文。下课。

思考:推荐阅读,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表达,同一个故事来自不同的书籍,这可能就是“传说”的文体特点之一吧。

本节课个人觉得略微遗憾的就是老师评价语言稍显单一化,用了很多次的“善哉”,却没有更具体细致的“善在何处”的精准表扬。当然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叫我,打死我也上不出如此好的课。记录,就是留下自己粗浅的思考而已。我思,故我在。因此,哪怕是错误的思考,也是值得记录下来的。毕竟,那是我自己真实的思考。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

一、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读中理解意思、感悟人物形象。根据不同的目设计不同的层次、不同梯度、不同方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悟结合。

二、文言文教学,要教方法。文言文作为不常见的文体,小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小结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文等,为孩子自主学习简单文言文服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方法,语文学习就事半功倍。

三、教学文言文,教师自己要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让我觉得,历史知识欠缺的老师是教不好语文的。

四、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一曲《高山流水》,带给观课人美的享受。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四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五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六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教学实录】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板书:

杨柳依依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

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

(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1、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生:知音!

板书:

知音

生:知音!

2、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七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工匠精神传承心得感悟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读书心得是记录自己阅读过程和收获的方式,使阅读变得更有意义。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领导者的工作心得,希望能对大家的职业发展有所启示。工匠精神传承心得感悟篇一工匠

    浙江省计划生育指导站(大全8篇)

    有了规划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方向,精确把握时间节点。这些创业计划范文展示了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浙江省计划生育指导站篇一(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更

    2023年五四青年节小学演讲稿(汇总8篇)

    讲话稿的撰写要注重节奏和语调,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运用,增强演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下是一份优秀的小学生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五四青年节小学演讲稿篇一尊敬的老

    最新增加工程量合同补充协议需要项目经理签字吗(通用8篇)

    承包合同的签订需要明确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质量标准等详细内容。欢迎大家查阅以下借款合同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增加工程量合同补充协议需要项

    最新开场白小学毕业典礼视频 小学毕业典礼(优秀9篇)

    请示是一种组织内部协调工作的有效方式,它可以促进沟通与合作。在写请示之前,要先明确请示的目的和内容,并根据需要收集所需的信息和资料。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

    五一劳动节的演讲稿 五一劳动最光荣演讲稿(汇总8篇)

    中学生演讲稿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五一劳动

    2023年儿歌小鸡教案 幼儿园中班老鹰捉小鸡教案(大全9篇)

    三年级教案可以起到指导教学、统一教学进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的高二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教师们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儿歌小鸡教案篇一

    读打造一颗坚强的心有感(通用8篇)

    公益事业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唤起每个人心中的善良和责任感,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和珍惜。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公益项

    最新劳动演讲稿格式(优质9篇)

    总结人生经验,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意义。奋斗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以下是一些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劳动演讲稿格式

    2023年高考励志标语(大全8篇)

    经典代表了一种优秀的标准和范式,是我们努力向上追求的目标和榜样。在写经典作品的研究论文时,要注重对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查阅和引用,以提升论文的可信度和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