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写作作品进行提炼和概括,帮助学习者了解写作规范和套路的学习资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一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握和设计新小城镇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提议。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提议对策。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超前规划意识差,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

有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带有必须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地方是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搞重复建设,使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没有明显地分出功能区,为远期发展没有留下充分的余地;缺乏编制乡镇的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更谈不上特色设计,使得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没有明确分工。

有的地方把握的不准确,盲目追求面积向外扩张,一味地征地大搞建设。大部分中心镇建制规模普遍不大,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本事较弱,在筹资上没有广度,不能合理运用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的资金。在经济实力上,缺乏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使得城镇吸纳积聚功能差。

(三)资源、土地等因素制约小城镇的发展。

由于农村团体土地拆迁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的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法律不生效,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使小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变得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受到制约,不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比如: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没有排污管道系统和集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本事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低下,存在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议。

(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小城镇的建设要研究未来的发展,树立精品意识,规划时根据本地的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实际情景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本事,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贴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使其协调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要盲目模仿,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打造特色上,根据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在统筹城镇关系上,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构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

产业集聚、支撑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比如:允许农村团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农民或农村团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代替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使农民能够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在补偿机制上,实现农村团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价,使农民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在投融资政策上,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逐步建立团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大力实施村镇道路改造提升,翻修各主干路段,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各生活小区地下管网、供电供水,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统筹规划,同步配套建设;在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让街道绿化、镇村周边绿化、美化,实现秩序良好、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推进学校教学楼建设。全面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让群众就业有岗位,坚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进取性。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二

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1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口就业率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不断增加的城镇建设需求,农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日益减少。不过对于农村特色产品的加工,出现了新的就业形势与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有了新的`就业选择,这些就业岗位可以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推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收入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2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从历史发展经验得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结果,不仅是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还会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即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数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农产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部门势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大产量,改进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2.2.3扩大城市内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消费与需求水平也随之加大,农民旧的生活观念产生变化,打破传统的消费思想树立起新的消费观念,这样的改变,使得城市农村内需不断扩大,人们利用起这些需求,顺应形势发展生产,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不仅提高城镇需求,增加农民就业率,同时,还指引着农村产业结构从分散化结构向着规模化结构进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力部队,农村私营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极大改进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使得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主要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它的发展推进并不仅仅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而同时也在一些方面产生出消极影响。

2.2.1大量土地被占用,农业资源严重流失。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均土地、农业资源都有限。而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基建工程,力图打造起富强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资源,使得农业资源短缺现象更加严重。

2.2.2城镇化建设滞后,拉动农业部门作用有限。就目前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情况依然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减至58973万人,较上年末减少1373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298人,较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仍落后于世界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城镇市场需求不足,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2.2.3农民就业问题未完全解决。城镇化发展征用大量农用地,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量下降,耕地资源有限,这需要农民走进城市就业,由传统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寻求新的工作机会。而目前来讲,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依旧处于滞后状况,无法提供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使得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成功进入城市,使得仍然有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未能妥善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就业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三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根据国际经验和相关数据测算,我国未来将有近5亿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我国有不少地区,异常是中、西部面临很大的挑战,城镇人口至少将翻倍。若所有新增城镇人口全部进入大城市,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政治的风险,是不可行的。”[[[]于立、彭建东:《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国际城市规划》(29),62-67页。]]现阶段应尽快提高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加大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吸引很多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按照集约式和生态化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重视农村人口的非农业化以及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小城镇的聚集,经过合理的城镇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导人口、资源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聚集,强化小城镇的作用和功能,从而解决多数小城镇“城不城,乡不乡”的混乱现状,这将是中国小城镇规划建设和中国城镇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达目前为止,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费孝通在1983年的《小城镇——大问题》文章中提到:“要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瞭望周刊》1984(02),22-23页。]].经过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所以,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很多农村人口转移的有效出路。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其自身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由于缺少长远的科学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不顾自身客观条件而出现盲目攀比、扩张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应对以上诸多问题,对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2.2小城镇建设面临问题。

(1)小城镇建设最大的困惑是整体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充分研究其地势、交通、经济、居民生活和城市分区等方方面面,总体分析之后,进而做出整体规划。由于涉及到城市规划的基础方面综合考量,诸如整合整体城市风格、主干道设计、城市基础分区和城市文化方面,并且工程量浩大。所以规划时常常忽视整体规划原则,而只是基于某一部分的情景进行定点规划,导致城市整体看起来混乱,缺乏整体性。应对这一难题,应当需要的一套整体设计办法。

(2)小城镇规划最尖锐的矛盾在于城市分区混乱不合理。由于小城镇包含很多旧的工业厂房集中区,许多工业厂房现已经停用,破败不堪,并且占用很多城市用地。很多下岗工人、低收入人群聚居在此周围,治安和生态环境较差;由于老城区建设较早,城市区域规划道路设计不合理,并且由于缺乏管理,很多的棚户违规建筑常常侵占街道使得市区街道拥挤。另外相应配套的城区基础公共设施十分缺乏。此刻的道北城区生活区与生活区、生活区与工作区、生活区与公共区域划分十分不明确。所以新城的城区规划应着重突出对老城区混乱的分区进行整合,寻找一种适宜小城镇的分区设计,尤其应注意对居民区和公共区域的规划。

(3)现代小城镇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城市均衡发展。绝大多数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城镇在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带动的市区经济迅速发展也体此刻市政建设上,城区发展极不平衡。现代小城镇建设规划需要调整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景,并且要使基础配套设施适于未来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四

为了进一步发挥蒲州镇独特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扩大小城镇规模,提升小城镇功能,打造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镇,根据蒲州镇总体规划,结合蒲州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的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用现代化理念建设经营小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和质量,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打造平台,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领导组:

组长:麻亚龙(党委书记)。

副组长:聂学政(镇长)。

张军峰(党委副书记)。

吴温霞(纪检书记)。

相挺(副镇长)。

成员:屈波(财政所所长)。

李锁牢(城建办主任)。

吴红军(交通道路站长)。

薛银锁(水利站站长)。

王国玺(林业站站长)。

姚耀强(派出所所长)。

吕刚平(土地所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蒲州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由相挺同志兼任,负责组织、协调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

三、实施内容。

蒲州镇小城镇建设主要以蒲州镇旅游景区拓展改造为重点,确立“旅游带动、科技支撑、城乡一体、跨越赶超”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挖掘蒲州镇文化内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民生改善”重点工程,打造一流“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

今年实施的主要工程有:

一、蒲州镇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本镇旅游景区东起永济西高速路口至域西黄河坝,东西长8.5公里。景区包括普救寺、蒲州古城遗址、唐铁牛、鹳雀楼。主要提升项目:

1、新建旅游接待中心。

在景区入口占地30亩,目前土地调整已到位,围墙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设计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2、旅游路绿化提升工程。

按照现代林业的绿化理念,遵循“人文性、景观性、生态性、实用性”的原则,采取“乔、灌、花、草”相配置,“带、网、片、园”相结合的模式,高标准完成旅游路全线绿化升级工程,共栽植各种树木3万余株,绿化带建设1万平方米。

3、西厢大街绿化。

西厢大街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大街的绿化工程,新栽各种树木2800株,新建绿化带4000平方米。

4、西厢大街广告牌匾整治及立面仿唐改造。

西厢大街是旅游景区中心位置,是贯穿三个景点的必经地,大街的建设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对景区的整体评价。为此,我们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和立面仿唐改造,对沿街商户门牌广告采取五统一(统一制作、统一模式、统一颜色、统一规格、统一字体)进行彻底更换。对沿街已建成的153户门房进行立面仿唐改造,具体要求完成仿唐墙、侧墙、柱子及屋顶喷漆等唐式格局。对未建的严格图纸审核,按照唐式建筑进行建设或改造,使西厢大街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一朝步入大街,一日梦回千年”的盛唐蒲州风采将又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5、修建硬化绕村道路。

为了缓解西厢大街车辆通行,保持大街清洁和优美环境。今年在大街商户屋后新开通硬化一条东西大路,既减轻大街车流压力,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6、大力发展旅游景区“农家乐”

为了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一批“农家乐”。目前,在景区发展“中都渔村”、“迎熙苑”、“盛唐庄园”、“河东农家”等集休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家乐”6家,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环境优美,贴近现实。

7、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针对景区有利的土地资源有势,在景区沿线和景点周围,新建生态旅游观光园、自摘园8家,发展早熟杏、桃、核桃等各种特色品种余亩,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植物的沟通。

工程进度:除了游客接待中心年底建成外,其余项目都在10月底完工。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800万元,由镇、村、户自筹。

二、蒲州镇生态园林休闲区。

拟定内容及规模:我们秉承“突出本土特色,展示旅游文化,体现生态自然”的理念,在景区旅游路两侧铁牛馆至鹳雀楼,新建占地80余亩,栽植雪松、栾树、红叶李、女贞等各种苗木15000余株,硬化游园自然格局慢行便道8000余平米,高标准建成生态休闲观光园区。这一休闲生态区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放弃坐车而漫行在密丛林中和生态园中,体验自然美景,享受自然生活。

工程进度:在10月底前到位。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50万元,由镇政府自筹。

三、蒲州镇商业街工程。

拟定内容及规模:一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硬化工程,全长1.8公里,预计工程投资860余万元;二是完成蒲州商业街雨、污排水工程,共完成全长3.6公里管道铺装,预计投资600余万元;三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亮化工程,共安装太阳能路灯120余盏,在西厢十字路口安装高杆灯4盏,预计投资238余万元;四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人行道铺装工程,全长3.6公里,预计投资240余万元;五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绿地建设和园林绿化工程,预计投资180余万元。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2700万元,上级补助和镇政府自筹。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规划。所有列入小城镇建设的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根据总体规划,依法按程序规范建设。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发生,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创新建设机制。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招商引资、垫资建设、资金担保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作为资产来经营,全面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强化目标责任。小城镇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拆迁建设工作涉及量大面广,要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倒排工期,加强督查,狠抓落实,确保小城镇建设各项工程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五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供给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必须的发展规模,可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取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职责人必须要严格追究相关职责。政府要站在必须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终,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向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减。

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相互促进。

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乡镇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是乡镇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为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

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了制度变革之后,还有两个大的瓶颈制约:一是物质技术生产力过于低下;二是人的素质不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既有利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实现物质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社会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现代化人。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由于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生产经营分散,形不成适度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这需要各种条件,而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厂化,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技术装备,把大批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广泛采用优良品种,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与质量,使农业朝着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推进耕地集约化经营,使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工业经济源于乡镇企业的崛起,其中规模较大的多集中于小城镇,但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尚未走出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以粗放经营和外延式增长为主的阶段,并以高投入、高耗费、低产出、低质量、低劳动生产率实现其发展;还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耕地等负面效应,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小城镇为载体,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有效机制,吸引乡企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缺陷和弊端,又能相应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为乡镇企业和新建企业提供合适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市场、服务等环境,推动乡镇工业和新建企业良性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小城镇对实现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也会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镇第三产业,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小城镇建设是可以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体现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构筑多种形式的以城带乡平台,扩大就业容量。一是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范畴,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构筑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做强非农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构筑文化融合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要采取“文化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七

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

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抓城乡统筹。经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进取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

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本事显着提升。经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

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经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供给项目扶持等措施,进取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到达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顺势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宁着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全县城乡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以“礼貌在行动·满意在镇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城区产城景一体化凸显。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美丽画卷。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把群众利益、安全便捷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建设新二中,启动镇宁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

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大力开展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创立二甲综合医院和新医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医院新院今年内投入使用。

乘势而上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必须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镇宁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

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潜能,又进取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构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

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大投融资力度,采取金融贷款、ppp公私合营、融资代建等创新模式,融资42.7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9%,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齐转。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站在新的起点,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将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行动指南,带领全县38万各族同胞进一步崇正强信、凝心聚力、勇为善成,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更加快速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康庄福民”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加快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小康步伐。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八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着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文秘站: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九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摘要: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需从小学抓起,但是就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情况堪忧,尤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弊端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不受重视、教学设备落后、音乐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因此,针对此类问题,本文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引言: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员,人们早已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盲区”,现状令人甚为堪忧。本文主要分析了此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我国已经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改革尚不深入,改革方针不能很好地落实,甚至有的还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很多学校还将升学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奖金挂钩,于是利用体、音、美课补习文化课成为农村小学的正常现象。[1]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其自身缺少文化,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考上好的中学、大学是摆脱农村劳作生活的唯一出路。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成绩,把音乐课程当成“副课”而从不重视,更不提倡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

2、教学资源不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基础的教学条件教学就无从谈起。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学硬件投入本身就很紧张,而用在音乐教学设备等资源添置上的资金就更是微乎其微。很多学校连普通的风琴都没有,更不要说专门的音乐教室、专业器材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了。因此,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是目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

3、教师专业能力欠缺。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师中有不少并非音乐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习,甚至很多都是半路出家,能唱几首歌、会一个简单的乐器就开始教学。这些教师本身对音乐知识一知半解,更不用提对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教学和艺术熏陶了。而对于从事音乐教育老师本身来说,学校的不重视、自身对本课程认识的不足等情况也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动力,甚至敷衍了事。

4、教材设置不合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适合该阶段的教材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现在的很多音乐教材根本不适应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教材比较深奥,内容设置不合理。甚至征订教材的老师并不是教音乐的老师,导致了所订教材的不适宜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因材施教,只好抛开课本来教学,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缺乏系统性。

1、加强重视,加大教学设施投入。要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首要任务是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开展和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音乐教学,重视音乐教师。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考核标准,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规范化、切实有效。另外,还应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如增加电视、各种器乐、光盘资料等,改善现有的音乐教学条件,调动农村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很多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本身就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有教学热情和基础的教师也大多闭门造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若得不到提高,即便是领导再重视、教学设施再完善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3]因此,引进专门人才、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要求音乐教师规范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3、教材选择注重针对性。要全面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水平不能忽视教材选取的环节,在教材征订的前期要做好调研和考察工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征订的工作应征求授课教师本人的意见,避免外行选择了不合适的教材而导致教材征订的形同虚设,不利于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4、因材施教,创造音乐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4]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重生动性和技巧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甚至人格塑造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更应该注重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只有认识到不足并积极改进,才能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赵博如何发展农村音乐教育[j].吉林农业,2010(11)。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十

小学阶段是德育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好这个关键时期的品德教育,就能给孩子们的成长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德育教育单靠学校一方还远远不够,只有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以社会德育教育为背景、以家庭德育教育为辅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小学生长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体,改革学校教育方式方法。

小学德育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把学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并结合教育改革目标,对学校德育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广大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广大道德素质优良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绪和道德体验。其次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里度过,所以一个班级的班风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通过班级成员的零号的情绪、行为、言论和道德面貌等,形成一个优良的整体精神风貌,同时催人奋进,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最后要努力建设和培育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强制度管理,重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言行,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例如结合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庆祝活动、展览参观、公益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以家庭教育为辅,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座谈会、亲自运动会等方式,把家长调动起来,提高他们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并积极发挥家长的主管能动性,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建言献策。其次学校可以采取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方式,建立起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班级的管理中来,为班级教学和管理提供各种义务劳动和服务,让家长们更亲近学校、亲近班级,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最后学校可以采取建立家长与学校互访互通机制,增加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立微信群、qq群,采取家访的方式,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中,教师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注意沟通的形式和内容,多讲讲孩子在学校表现好的方面,尽量避免导致学生和家长产生对立的负面效果。

可以说,社会教育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它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也是是实现少年儿童德育的关键。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将学校和社会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首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访问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开展劳动、到公园参观考察等,既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又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参观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写日子、写感受、画自己看到的一切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其次是学校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上一堂保护动物的知识课堂、请部队的官兵给学生上一堂军事课程、请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给学生讲一讲如何照顾老人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最后,学校要尽量与社会周边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给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也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成败。

综上,要想成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培养祖国的未来共同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健.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广州大学,2011.

[2]张燕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2.10.30.

[3]杨虹.小学生生活德育探究[d].鲁东大学,2012.

文档为doc格式。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十一

摘要: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一环。目前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进入人们小城镇的生存权利、发展预期的还不确定,科学合理的多元投资机制还没形成,助长了小城镇“摊大饼”式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291文章编码。

小城镇建设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长远战略意义,从《中共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小城镇发展问题以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均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因此深入思考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对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大路径。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一环。目前,城市增容扩量有限,中国大中城市的进入门槛过高,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将极大地缓解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的压力,推进了资源与环境更加协调的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的形成。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小城镇建设不仅仅影响着5多亿城镇居民的福祉,更是一个决定着十几年内中国几亿农民最终命运的重大路径问题。

2、根本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低收入的农民、低效率的农业和欠发展的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问题关键不在农业本身而在农业之外,在于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量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内部分工社会化,从而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数量,只能依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解决。

3、可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世界银行估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综合拉动gdp增长至少2个百分点以上。现阶段农村的内需不足仍十分突出,目前占全国60%以上的农村人口其整体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其消费能力仅占全国消费标准的40%左右。农村过低的消费需求已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负面影响,因此发展小城镇对拉动内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人居环境“软肋”十分明显。

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不少小城镇“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重招商引入轻可续发展”的现象十分突出,由此产生了小城镇总体面貌脏、乱、差的通病。近年来,地方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落户小城镇,由于招商项目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管理者、负责人缺乏环境意识自觉,使得大量工业项目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备。面对人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诸多问题,如何使小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将变得异常任务深重。

2、现行政策和制度约束十分突出。

至今仍有不少小城市、小城镇仍对外来人口通过变相途径抬高进城安居乐业的“门槛”。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进入人们小城镇的生存权利、发展预期的的不确定。另外,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上的“一胎半”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这些都是造成农民不愿意放弃现有建房收租、土地分红所获取较大收益的根本原因。

3、资金土地约束因素更加明显。

科学合理的多元投资机制还没形成,总的来说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的土地财政、卖地建镇仍然是最重要的筹集资金手段,而且单一主要的融资途径,但是这样的途径无异于饮鸩止渴、河泽竭鱼。由于有关存量土地的调整和置换的政策措施尚不很完善,造成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逐级下达、层层留有机动,最终落实到小城镇的用地指标所剩无几。当然在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受限的情况下大量地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的情况,由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三个方面的不完善,助长了小城镇重平面扩张、轻内部挖潜的“摊大饼”式建设用地。

4、小城镇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以致于不少基层社会管理者仍然认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功能与城市没有多大差别,农民不受门槛不受局限地自谋职业、自担风险、自购住房进入小城镇落户居住、务工经商、就业创业、开店办厂往往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某些地方农民、大学毕业生进入小城镇包括县城落户就业、创业经营出现了比在大城市里还要难。有些较大的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一系列的行政和社会管理问题面前难以对乡镇经济社会的运行实施统一协调管理和服务,最终造成了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面临两难、疲于应付。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布局。

城镇建设规划设计要有全局意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经济区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布局和功能分工,规划设计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好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结合小城镇建设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小城镇应当必须立足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状况、人才环境,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选取、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优化提升小城镇形象。

2、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土地运行机制。

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县、乡之间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分配比例上要尽量向乡镇倾斜,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盘活土地资产,对现有的国有、集体土地要进行整合利用土地级差的积累,建立土地收益资金平台。对热点区段以项目为载体,吸纳客商注资,对未成熟地段放开投资策略。从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出发,小城镇建设要尽量少占用耕地,从落实占补动态平衡标准给予保证。明确细化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机制,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做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3、深化小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

小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重点。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赋予乡镇在建设管理规划小城镇方面必要的权利,增强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身份证制度,进一步明晰和扩大身份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务对等待遇。施行无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小城镇落户长久居住,还是务工就业短暂居住都实施最宽松、零门槛的落户政策。必须强调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村人口的合法财产权利,对进城落户之后无论是否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地的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与其他城镇居民都应一视同仁。在小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职工养老基本保险制度,妥善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各项制度的衔接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外来人口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小城镇形象设计战略的探索与研究》学位论文陈斌同济大学2006年。

2、《对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为例》。

学位论文张玉波山东大学2011年。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十二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与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即对贫困者的覆盖面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兼容,继而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的发展之路。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自出现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中国小额信贷的历史只有十几年时间,但是发展迅速,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小额信贷还不尽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国际流行观点定义,小额信贷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无担保、无抵押、服务于贫困人口。小额信贷可由正规金融机构及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或组织提供。小额信贷组织按照业务经营的特点,分两类:商业性和福利性,也称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前者更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以印尼的人民银行为代表;后者则更注重项目对改善贫困人口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

我国小额信贷组织主要分三类,即依靠国际组织援助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或国内公益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项目;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试点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本文主要比较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和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因此在发展小额信贷运作思路上,主要按照独立的小额信贷机构来设计,而不涉及正规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组织设计问题。总体上,我国小额信贷现状存在制度主义与福利主义的矛盾,也就是覆盖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覆盖面广,但是不能可持续运营。

我国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和国内公益组织的小额信贷项目基本上都属于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它们着重强调小额信贷为低收入的贫困人口服务,注重对这些人的收入和福利的改善,不少机构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受益群体。在这方面,这些机构的小额信贷确实给贫困人口提供了信贷上的帮助,提高了他们的自立能力和生活水平。在我国,这类小额信贷机构约有300家,但是现在仍然存在的约有100家,能够经营的约有50家,能够可持续经营的不足10家。它们不但经营状况不理想,而且市场份额很小,约1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对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普查数据显示,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比例超过50%。

(二)试点的商业化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覆盖面难以顾及。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初衷是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探索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新路子。其经营原则是为在农村的自然人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度的贷款服务。12月27日,山西平遥晋源泰和日升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在经营一年后,小额信贷公司遵循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平均贷款利率为20%左右,运转良好,公司基本都实现自负盈亏,实现了经营性可持续发展。但从05至成立的7家贷款公司的贷款方式和贷款对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的贷款方式依旧采取抵押和担保形式,贷款条件过于严格,单笔贷款额度过大,贷款对象倾向于回报较大的微小企业和经济能力比较好的农户,在可持续发展的背后,贫困者真正从中获益的较少。

小额信贷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农村扶贫的一种有效工具,但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若只注重社会及扶贫效益,必然导致自身难以生存和持续下去。反之,如果没有扶贫理念,社会责任感缺失,纯商业化的经营会带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可能真正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完善的小额信贷机构应以为真正的穷人提供资金支持和追求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双重发展目标,兼顾覆盖面和可持续性。而且,扶贫和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目标是不矛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国际小额信贷的实践来看,小额信贷可以兼顾消除贫困和持续地扩展金融服务的双重目标。如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的拉基亚特银行尽管分别以扶贫和扩大商业银行持续性为其主要目标,但殊途同归,最后都实现了扶贫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具体的制度设计建立覆盖面和可持续并重的小额信贷模式。

1.在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首先,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从整体上尚未完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贫困地区的市场机制的发育情况更为缓慢,因此,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小额贷款运作的市场载体,小额贷款的扶贫效果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情况下,必定大打折扣。其次,政府应充分肯定小额信贷机构在扶贫和金融创新领域的作用,给予其合法经营权。对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经营历史达到一定年限并具有优良业绩的机构,给与一定金融业务的合法经营权,并在中央银行的指导下,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加以监管。

2.具有社会责任感扶贫的目标。

首先,确定目标对象,把低收入的贫困人口作为服务对象。这要有一套有效的识别目标群体的作法。对农民的土地、收入和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做出基本判断,区分贫困人口。其次,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设计符合贫困者需要的信贷产品,建立完善的贷款和还款机制。小额信贷应根据贫困户的经济和社会特点,合理设计一套有利于改善对贫困户的信贷服务,使得贫困户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金融产品。

3.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在利率方面,政府应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允许小额信贷机构按照合理的市场利率开展经营活动。制定激励贷款人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自负盈亏的利率政策。在资金来源方面,除了接受捐助外,还应获得优惠贷款,当地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向小额信贷组织提供贷款。另外,还可借鉴国外经验,创立一个总部机构或批发式资金形式。其次,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建立有效的运作机构,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有效运作资金,保证信贷活动正常进行。

总的来说,在我国,不管是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还是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根据其各自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是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是可以兼容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可以在发挥其覆盖面优势的同时,多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在保持其商业运作的基础上,多注意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两种组织形式不一定要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发展,可以在侧重某方面的同时,适时兼顾另一方面,发挥出组织自身的特色。只有实现覆盖面和可持续性这两方面的目标,小额信贷机构才会实现其真正的使命,取得其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我国正在探索小额贷款的发展之路,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防止小额信贷产生变异。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组建形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而应根据我国金融体制环境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

[2]杜晓山等主编,《小额信贷十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十三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并针对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城镇规模小、资金不足、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四个具体问题,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控制城镇规模、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布局等可行性的方案和对策,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

1.1农村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居环境、人口素质等领域,由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化城镇经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城镇文明的转变过程。中国城镇化理论的二元性是指城镇化可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而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建制镇)和集镇(非农产业集聚地)的集中过程。总之,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前提下,由于农村社区的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客观条件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日益现代化,农村社区与城镇社区的本质差别逐步缩小甚至消失,致使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都实现了城镇化的过程。

1.2可持续发展。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1995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定义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总之,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发展的无限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基本矛盾。

有首歌谣这样唱道:“市民笑,农民跳;农民笑,市民跳。”这是中国城乡矛盾、工农差别一定程度的反映。谷贱伤农,谷贵伤工。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问题交织在一起,正处于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人均gdp绝对差距迅速扩大阶段,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总体局势不可能出现缩小迹象。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1年为1:2.91.2002年为1:3.11.2003年为1:3.2.造成差距扩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那么,如何逐步减小差距扩大的加速度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速发展城镇化是一条重要举措。

2003年末,江西赣州市户籍总人口831.20万人,比年初增加1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1.98万人,占80.84%,比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市镇人口159.22万人,占19.16%。赣州市共有283个乡(镇),乡镇数比上年减少10个,其中城镇数超过20个的有3个县市,具体分布如表2.

从以上统计资料看,赣州市属各县城镇化率普遍偏底,大部分处于20%以下,远低于全国的40%,平均城镇人口数在0.5万以下,小城镇数目多数在15个县以上。城镇数目少的县相对城镇化率较高,如章贡、大余、全南、定南,城镇数目多的县相对城镇化率较低,如兴国、赣县、会昌、瑞金。

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赣州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率也逐年提升,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超过总人口增加的速度。

赣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对比。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3元,比上年增加548元,增长8.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0元,增加49元,增长2.2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9.6%,农村为51.08%。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328元,比年初增加492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83m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15m2.其中钢筋混泥土面积8.78m2.全市农村贫困人口22万人,比上年减少1.96万人。

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这种错误观念既妨碍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战略转移,也影响农村土地向非农土地的合理流向。二是城镇规模小,过度城镇化现象严重,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明显。三是资金不足。一方面,赣南作为有名的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城镇都是“吃饭”财政,根本不可能对农村城镇化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民间力量薄弱,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难以支撑城镇化建设。由于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城镇基础设施欠缺,城镇缺乏吸引力。四是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缺乏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特别是一些地方城镇中出现的“一任书记一个样,书记走了全变样”的问题,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1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

农村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以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必须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施农村城镇化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益。

3.2严格控制农村城镇的数量,增强农村城镇国际竞争力。

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摒弃传统的“小而全”模式,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我们必须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力度和强度,以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转移农村人口为目标,针对赣南人口居住分散的实际,可以以县为单位,规划5~7个中心城镇,扩大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并采取优惠的土地、税收、户籍等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3.3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

为了改变当前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还要在有效的社会监督下,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合理使用于最需要的项目上,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有偿使用土地的收入、乡镇企业出资、社会集资、上级政府补助、有关职能部门支持等。少数乡镇有一定的财政性投入,一部分乡镇从银行贷款投入设施建设,也有依法出租经营权筹资,开放民营投资与经营某些设施投资等资金筹措方式,部分城镇还可以采用城镇户口商品化的手段,即农民可以花钱买到城镇户口,城镇政府可以用卖户口的钱来搞建设,一举两得。另外,贫困乡镇的政府可以动员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或以工代赈,以工抵交部分应缴纳的费用,使群众和镇政府都获得收益。

3.4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能够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单个城镇看,赣州市有不少城镇建设很漂亮,但如果将其放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就很难说这些城镇的布局是合理的。因此,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农村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9月16~18日,首届“长三角城乡一体化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这次论坛强调,我们应尽快打破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体制,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对赣州市属各县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农村城镇化在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完善、减少、发展”的三位一体战略,逐步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速全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1陈家骆,李国凡,朱霞.小城镇建设管理手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胡顺延,周明祖,水延凯等.中国城镇化发展。

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十四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一定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责任人一定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政府要站在一定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后,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十五

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之中虽然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城镇化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

3.1培养农民综合文化素质。

培养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指对农民文化水平、科学技术、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多种素质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农民的个人综合能力。作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部分,农民这一生产主体所具有的综合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经济能否很好地可持续发展。

3.2合理规划城镇布局。

农村城镇的规划,必须注重整体协调发展,而不是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各地政府要认真把握,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因地制宜,构建个性化城镇。注重发展建设城镇第二、第三产业,保证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从第一产业向着第二、第三产业方向转移,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3.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当前,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传统的种植方式向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方向演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这同时必须要注意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刺激了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缓解了部分农村人口的就业率;扩大了城市内需;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为农村发展带来弊端:耕地资源的短缺、农村综合资源减少、劳动力资源流失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等等。因此,在加快城镇化发展时应注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出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02).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大全(16篇)篇十六

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小学的教育,必须得注重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情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我所任教的学校就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我8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担任班主任,深知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得失。现就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现在农村小学的大多数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如果不好好管理,将会对班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学生表现为:农村小学条件艰苦,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教学点撤消与合并,中心小学办成了寄宿制。而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爷爷、奶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甚至学会了打架、喝酒、抽烟、赌博等。

每接到一个新班级,必须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出发,把特殊的问题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学习成绩做严师、抓生活做慈母是远远不够的。

二、结合实情,创建有本班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对班集体进行综合治理,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在我8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选择的吸收他人的成果与经验,从学校、班级实际出发,努力创设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体系。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却深深体会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班主任,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选择了无私奉献,选择了甘当人梯。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就要努力做一名魅力班主任,要有一种堪为人师的高尚道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必须要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求教,从中吸取别人的精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但一定要与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从而构建具有个人风格和本班特色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项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上课。

三、当好一个爱心班主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而一个农村小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集体的大家庭中。“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就应努力当好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给同学们同等的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现在农村很多学校已经实行了寄宿制,由于条件所制,学生小,生活老师少,生活起居有困难,那么班主任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指导。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话最可倾诉的人,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行为也容易多了。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在全班形成一种能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现象的集体舆论。在班上,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量化打分,班干部记录在德育量化手册上,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组建一支高效率、充满活力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我在组建班委会时,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这样选出的班委干部有一定的威信,同学们信任,有号召力,班干部做起事来也积极。我还经常对班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工作方法。

在工作中,要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在教师主导上,著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我们应把工作放在平时,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科任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和联系,做到全面了解学生,从而及时洞悉学生的动态,找到帮助学生进步的最有效途径,这样我们班主任便成了一个医学生“未病之病”之上医。另外,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现在农村的小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生便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有无穷的潜能。记得我刚当班主任时,班里干什么都要自己去做,结果自己累而工作又干不好,现今,我有意识地“甩手”,让班委干部自己去管理班级。在工作中让他们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而且大胆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例如主题班会、办黑板报、寝室布置等有关工作基本上由班干部主管,班主任只是从旁指导,每项工作完成后,都及时找他们来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班干部的工作情绪,同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使干部能力得到提高。当然,在发挥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做好“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努力做好他们的参谋、后盾,当好他们的“导演”。真正形成推动所带班级工作的合力,产生班级工作前进的共振。

五、规范班级目标、行为,建立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

班主任应掀起激烈竞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在班内,实行“一帮一、一盯一”,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清洁、比体育、比纪律等。每次比赛之后,给予一定的奖惩。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班主任要善于表扬,巧妙地批评,以典型做榜样。

鼓励学生的好处充分体现在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不仅是一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表扬,要会表扬。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淘气,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中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如:我班的学生小强,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文化层次低),家境贫寒。不得不寄居在农村的大姨家,他行为习惯很差,脾气暴躁,经常逃学、偷东西、打架等。是同学们公认的无可救药的那种令人讨厌的学生,在班内影响力特大。当我接到这个班时,他不断的违反纪律,令人头疼。后来,我跟他大姨和他多次交流,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在这期间,我很注重顾及他的自尊,使他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作心灵的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班内,多给他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他一步步转变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于是,我在班内就让小强做改正缺点的典型,让他用他的行为教育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现在,小强已经和班级和谐的融为一体了。

可见,正确的表扬和巧妙的批评在班级能产生巨大积极的动力。

七、认真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和个别座谈。

做农村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家访时得走村窜户,历尽辛苦,但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的特殊化,在家访时就应该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

其次,还应该适时召开好家长会。在召开家长之前首先把学生名单发到科任老师手中,科任老师又先找这些学生深入一层谈心进一步了解学生。开家长会时,到会的家长和科任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家长听完老师的说话之后想个别了解情况就没有时间了,现在这种谈话式的家长会能及时回答家长的问题,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在课余,还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他们闲聊,与学生进行个别座谈,并做好记录。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多年来,我通过实践和探索在班级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掌握当前社会中最先进的元素,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复杂的,任务更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努力做一个有特色的农村小学的优秀班主任。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个人手机没收检讨书(专业18篇)

    检讨书的写作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检讨书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大班班务个人工作总结大全(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工作之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请看下面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总结有所帮助。“学校安全重于泰山”。校园安

    企业员工必备的爱岗敬业演讲稿(优秀19篇)

    爱岗敬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还能够提升我们的职业素养和个人形象。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爱岗敬业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小议偶像崇拜(精选18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观点鲜明,还需要有论证充分和支撑细节,让读者信服。接下来,大家可以一起品读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从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崇拜

    我的英语老师记事(优质20篇)

    英语是一门机会语言,掌握好英语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语学习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她,课堂严肃角色,每次英语课我们全班都是紧张

    中小学生暑假安全第一课观看心得(实用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感悟。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让大家共同成长和进步。“生命”多么一个鲜活的词语,“安全”多么重要

    七年级班主工作计划(精选20篇)

    编写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工作进度和节奏。工作计划书是在工作中对任务、目标以及完成方式进行规划和概述的重要文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工

    专插本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优秀20篇)

    毕业生需要发掘自己的潜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一些顶级企业的毕业生总结样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光阴似箭,四年

    繁星春水字读后感(汇总24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观点、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评析和思考的过程。7.不妨阅读以下的读后感范文,或许能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近来,我读了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繁星

    我心中的家园六年级范文(13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点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总结优秀作文的成功要素和技巧,形成自己的写作秘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上星期六,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