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 诗歌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9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紫薇儿2023年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 诗歌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9篇)

一个好的提纲能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思路和框架,让我们的文章更加有条理和连贯。在撰写提纲时,需要对文章或演讲的主题和目的进行明确和把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提纲,相信它们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指导。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一

绝句: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分类——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分类——五言律诗。特点,每句五字。七言律诗。特点,每句七字。

词又称长短句。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字句较自由,如:《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新诗自由诗,如《有的人》。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押韵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节拍即节奏: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二

(1)大历十才子活跃在唐大历年间(766—779)的十位诗人。分别是: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其诗多为应景献酬之作,少部分诗刻画了动乱年代士人凄惶悲戚的情感,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诗风追摹谢朓,清空疏秀,语言洗练,艺术造诣较高。

(2)王杨卢骆体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其创作扭转了齐梁诗的绮靡之风。对唐诗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人对四人诗风有如此评介: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3)元白体指元稹、白居易浅切平易的诗风。

(4)元白张王指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主要指他们的乐府诗。四人均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重要成员。从诗风而言,元白较平易,张王则偏凝炼。

(5)韦柳体韦柳是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之合称。二人长于山水田园诗,诗风淡远。但风格有异,韦较为简古,柳则更为淡泊。

(6)长庆体元稹、白居易首创的以铺叙为主要特色的七言歌行体,如《连昌官词》、《长恨歌》、《琵琶行》。

(7)西昆体李商隐诗辞采华丽,又好用典故,意旨深微,被后人称之为“西昆体”,对宋代诗人颇有影响。

(8)张王中唐诗人张籍、王建之合称。长于乐府诗,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诗风浅近,也称之为张籍王建体。

(9)宫词一般描写宫中生活,对帝王的奢侈淫逸予以讽刺,寄托沧桑之感。宫词中以抒发宫女孤寂哀怨的宫怨诗为主。形式以七绝为主。

(10)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岑参之合称。二人是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诗风雄浑豪放。但风格同中有异,高适悲壮而厚重,岑参奇逸而峭拔。

(11)初唐体唐高祖武德至睿宗太极年间(618—712)。其总体诗风尚未完全摆脱陈隋绮靡诗风的影响,但已趋向雄丽,气格较为淳厚,遣调用语富丽典赡。这也是古体向近体过渡的一个时期。对这一时期影响很大的有陈子昂;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

(12)盛唐体唐开元至代宗永泰年间(713—765),唐诗的`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古近体兼备,音节优美,而且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所谓风骨和兴象兼具,气象浑厚,神韵轩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胸襟开阔,乐观向上。诗的流派众多,诗体丰繁。杰出诗人纷涌,风格各异,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维的精致,储光羲的真率,王昌龄的声俊,高适、岑参的悲壮,李颀、常建的超凡。

(13)中唐体唐大历至敬宗宝历年间(766—826)。中唐前后诗风有明显差异。中唐前期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其诗风格调舒宛,音节流畅,理致清新,遣词省净,风格闲雅,韵味悠长。比如韦应物之雅澹、刘长卿之闲旷、皇甫冉之冲秀等等。后期至元和年间诗风有所变化,诗人辈出,艺术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其代表人物有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风格上既有韩孟的奇险豪纵,也有元白的浅切平易。同时出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缺少了蕴籍,这一倾向对宋代欧阳修、苏轼等都有影响。

(14)晚唐体唐文宗大和至唐亡(827—906);晚唐诗人虽多,但只李商隐、杜牧能称为名家,诗风也颇为复杂。追求立意过深的则流于僻,过浅的则伤于浮;写景状物力求贴切,其不足在琐碎;遣词用语或轻靡,或又过于俚俗。与盛唐相比;少风骨、缺兴象、乏蕴籍。

(1)勾勒原是绘画术语。指用笔有力,勾画出所描绘人物或所抒发情感的创作手法。长篇慢词用这种方法尤多。

(2)比兴寄托“比”“兴”原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指作品形象另有寄托喻意,意旨醇正,比兴手法在词中更是广泛运用。

(3)白描原是绘画术语。指不烘托渲染,有清新自然之风。像李清照《一剪梅》、苏轼《江城子》是白描手法的典范。

(4)用事写词时引用前人典故或成语,以此抒情写意。辛弃疾之词就很好用典。

(5)点染原是绘画术语。指根据词的主题需要,突出重点,同时用侧笔渲染烘托。如柳永《雨霖铃》的前三句就很典型。

(6)铺叙指铺陈叙述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以前都是用在散文创作中,后来柳永将其用在慢词创作上,以达到层层铺叙、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1)本色原是指词的可唱性是否合乎音律。后来则指清雅不俗的风格。

(2)平淡用朴素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历来著各的评论家都非常推祟并倡导这种风格。

(3)尖新险丽尖新,原是指写文章尖巧新颖;险丽,意为奇险俏丽。这种风格往往追求摆脱平庸,用尖巧之笔,写险丽之境,但处理不好则易出现险怪空虚之弊。

(4)本色当行本色和当行同义,都指内行。以此评论词时是指该词具有鲜明的词的风格体性。

(5)自然指不造作。先是评诗的,后成为词学批评中经常运用的一个标准。自然是针对雕琢而言,追求浑然天成、清新脱俗的天然之美。

(6)阳刚阴柔这是词审美风格的两个基本类型。阳刚之词,多气象恢宏、境界阔大,笔力遒劲;阴柔之词,多意境幽微,情思细密,运笔细腻曲折,风调谐婉。苏轼、柳永是这两种审美风格最著名的代表。但这二者并非是对立的,有时是相互影响的,甚至在一个词人身上都有体现。

(7)旷达这本来是魏晋文人所推崇的自由自适、任性所为的一种风度。常用来评诗,其后也用以评词。词中这类风格的杰出代表是苏轼。苏词的旷达,影响着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词人,形成了重要的风格和流派。

(8)含蓄深藏不露之意。常用以评诗。其主要特征是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令人回味无穷,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代词人秦观、周邦彦、吴文英等在这方面尤为出色。

(9)闲谈原指超凡脱俗的性格。评词则是指一种闲适淡泊的艺术风格。

(10)沉郁含蓄深沉。原以此评论文章和诗歌。杜甫的风格就是“沉郁”。以此论词,则指意在笔先神余言外,造境含蓄深沉,有思想内涵。但过分强调比兴寄托,不免穿凿附会。

(11)质实指凝涩晦昧,往往与“清空”相对,过多地使用丽字、代字、僻典,给人以雕琢和晦涩难读之感。

(12)浑成即浑然天成。指结构完整,形式内容完美统一。

(13)浑厚指浑朴厚重的艺术境界。原是用于品评文章的。词人通过细致绵密的叙事和写景,自然而然营造出一种含蓄深沉的抒情境界,给人以浑厚深邃之感,宋代词人周邦彦是其代表。

(14)艳丽原形容南朝宫体诗的风格。用于词则多指以华美的词藻描写女性的容貌和男女柔情。

(15)清雅清新雅放,苏轼的词即以清雅独标一格。

(16)清新流畅而新颖,不落俗套。原用于评诗,后以此评词,像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一些清婉之作具有明显的这种艺术风格。

(17)雅正和雅平正。但过于追求此类风格会导致过度重视写作技巧和音律声韵,忽视词的社会意义。

(18)飘逸先用于评诗。诗的飘逸公认是李白,就像杜甫之沉郁一样。南宋隐逸题材的词往往多有此种风格。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三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dd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dd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

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四

1、文体知识

1.1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

区别:唐以后,句数4/8、字数5/7,双句尾字押韵、颔联颈联对仗(格式、词性相同,意思相关或相对)。

1.2词

别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特征:词牌名(与内容无关)、标题可有可无、一般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议论

分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

1.3曲

分类:小令、散曲、杂剧

特征:宫调、曲牌名、标题可有可无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2、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世称、风格流派、作品

3、课内名句

1、景物:季节时间、地区、花鸟鱼虫、山水日月、风云雨雪

2、场面:农事、战争、狩猎、祭祀、庆典、离别

3、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情感

1、忧国忧民

1.1对黑暗的愤慨

1.2对离乱的痛苦

1.3对百姓的同情

1.4对国家的担忧

2、建功报国

2.1建功立业的渴望

2.2报国无门的悲伤

2.3保家卫国的决心

2.4山河沦丧的痛心

2.5还才不遇、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3.1游子思家人

3.2战士思故乡

3.3闺妇思离人

3.4思友人

4、生活杂感

4.1山水田园的悠闲

4.2古今变化的感慨

4.3年华老去的伤感

4.4淡泊名利的志向

5、四季

5.1春:初春——生机——喜;暮春——短暂——悲

5.2夏:初夏——暖和——闲;仲夏——炎热——烦

5.3秋:初秋——丰收——喜;暮秋——凋零——悲

5.4冬:严寒无生机——悲;严寒有生机——喜

1、雄浑扩大,深邃悠远:江河湖海、山林平原、大漠星云、国家历史

2、小巧玲珑、精细秀丽:花鸟鱼虫、星月小物

1、时空关系: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移步换景

2、动静关系: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无声衬有声

3、虚实关系:古今、未来现在、远近、想象眼前

4、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5、联想——想象,比喻——象征,用典——引用(化用),对比——类比,白描——比兴

1、字词鉴赏

1.1凝练性: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1.2抒情性:传递/烘托/流露/突出了作者/某人的……

1.3音乐性:使文字富有节奏感/流动性

2、修辞鉴赏

2.1描绘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对象……的特征

2.2结构类:对偶、对比、排比、反复

突出了……的特征/主旨,强调/渲染了……的感情,使文章更有气势

2.3表达类:反问、设问

增强语气,引发读者兴趣/思考

3、句型鉴赏

3.1整散结合:于整齐中加入变化,使语言流畅而有气势

3.2长短结合:增强节奏感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五

从文化上看,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通过吸纳汉族知识分子、学习中原文化进而发展成以汉族文化继承者自居,从文化的角度树立本民族政权的权威性地位,争取汉族的认同。北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系统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才会有隋唐时期由北往南真正实现的全国大一统,才会有隋唐的盛世局面的出现。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六

艺术成就,领域,作家,朝代,代表作品,成就或地位

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雕刻,北朝,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重点考点】

1.下术品问世时间距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d)

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龙门石窟佛像

2.“漂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王羲之)的书法。

3。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行省制知识点

产生朝代:元朝

简介: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意义和影响: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特殊机构:宣政院:负责宗教,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及澎湖群岛的事宜。

唐寅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中唐寅主要在于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唐寅水墨写意花鸟,墨韵明净、格调秀逸洒脱而富于真实感。中国古代四大才子的唐寅绘画作品融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风骨。构图简约清朗,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笔清隽,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寓有刚柔相济之美。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丽,超凡脱俗。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七

文学艺术:

1.建安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2.竹林七贤:

3.“田园诗”代表人物陶渊明。

4.“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东晋诗人谢灵运(385~433)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5.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6.曹魏: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8.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9.绘画:以佛画为中心内容,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东晋南朝时有三文大画家,即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陆探微、张僧繇。“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10.四大石窟: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科技:

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2.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4.《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注意: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八

1、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指的是诗歌呈现出的俊爽刚健的风格。建安是汉献帝年号,这类诗歌普遍反映了社会**和民生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等。

2、七言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正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3、南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气质刚健、爽朗,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较广阔,《木兰诗》为其代表作;南朝民歌则倾向于抒写男女恋情,风格缠绵清丽,《两洲曲《是其代表作。

4、阮籍代表作是以忧生念乱之情写下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诗大量运川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实感,思隐而辞丽,呈现出瑰然特异的风貌。唐代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师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人生实感辑录。

5、.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散义家。田同生活是陶渊叫诗的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其诗歌兼有半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白然。

6、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自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中围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7、鲍照以其特殊的身世感,发为歌唱,恃调激昂,气势雄健,对李白、杜甫的影响较大。在曹丕的《燕歌行》音响久沉之后,鲍照以其十八首《拟行路难》及大量匕言歌行的杰山艺术成就,奠定并开创了七言诗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把诗歌的描绘对象从山水展到一般自然景物,并以大量的新变体诗把五言创作推进到律化,为五言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他的创作实践,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谓永明体,是在齐武帝水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声韵,对仗工整,文辞华美,篇幅短小整饬。

诗歌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中篇九

知识要点

艺术成就的人物,朝代,身份地位,著作,主要科技成就及作用

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缀术》,计算圆周率到小数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贾思勰,北朝,著名农学家,《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以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等.

【重点考点】

1.把圆周率小数点推进到第七位数字的是南朝数学家(祖冲之)。

2.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

三省六部制知识点

产生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唐确立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

简介: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发展沿革: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明初,朱元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清延续明朝的制度。

意义影响: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印刷术知识点

中国约在公元7世纪的初唐时期就已出现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

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在雕版印刷业已普及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后制成字印.将一颗颗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印版后,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复使用。

这种活字印刷方法已具备现代印刷的基本过程——铸字、排版、印刷,比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制造的活字印刷工艺要早4.继泥活字后,中国人又相继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术的发明和传布,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