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文 圣路易斯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介绍(通用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字海2023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文 圣路易斯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介绍(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文篇一

这个部门的研究反映了教职人员的优势和多样性,它集中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特别是病毒学与免疫学领域。

这个部门常见的研究包括病毒发病机制、免疫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生物防卫。

圣路易斯大学的病毒学项目是美国最优秀的病理学项目之一,它涉及的研究包括腺病毒、肝炎b/c、单纯疮疹病毒、hiv(整合酶结构与功能)、痘病毒(包含天花的模型研究)、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载体的癌症基因治疗、疫苗。

免疫学项目的研究包括癌症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中的t细胞、t细胞的分子控制机制、慢性病毒感染的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树突细胞、炎症与胃癌。

分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其他包括领域包括寄生虫、结核杆菌、细胞周期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核酸与蛋白质的超敏探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文篇二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常用的其他染色法及用途 染色方法 用途

与特殊结构表现不同染色性,拥有鉴别。这些方法适用于细菌或真菌的荚膜、细

让复染剂染成红色的细菌称革兰阴性菌。用于帮助鉴别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古菌等 古菌域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可次 原核生物界

体、螺旋体等 细菌域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原核生物界

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真菌界

植物界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不同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现象及意义

无鞭毛菌沿穿刺线生长 液体培养基 混浊生长 保存菌种

菌膜生长 增菌

沉淀生长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

分类

标准

四类

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三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

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有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二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

间传播的微生物

一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分级

处理对象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

(bsl—1)

因子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bsl—2)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使人传染上

(bsl—3)

严重甚至是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

(bsl—4)

主要区别点

湿

热 导热介质

空气

水或蒸汽

适用对象

金属、玻璃与其他畏湿耐高温不畏焦化

棉织品、水液等不畏湿耐高温物品

物品

作用温度

高(160~180℃)

低(60~134℃)作用时间

长(1~5小时)

短(3~60分钟)

常用的方法

干烤、烧灼、焚烧等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间

歇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文篇三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第一部分 绪论 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2.基本要求

(3)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2)难点

细菌细胞壁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二)第二部分 消毒和灭菌、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消毒与灭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2)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3)噬菌体

(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2.基本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干烤、高压蒸汽、紫外线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

(2)了解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质粒的基本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方法(转化、接合、转导)

(三)第三部分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理论学时:8学时)

1.教学内容

(1)病原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病原性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弧菌、厌氧性细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4)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了解生化反应、分类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掌握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分类,了解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掌握肠道杆菌的共性;掌握埃希菌属的生化反应、致病性和卫生细菌学检查;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掌握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分型、致病性和肥达试验;了解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掌握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和防治原则。(6)了解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途径;掌握梅毒螺旋体的致病途径。

(7)掌握支原体的培养特性,掌握主要病原性支原体;掌握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了解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主要病原性衣原性;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方法、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难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1)真菌学概论和主要病原性真菌(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的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掌握病毒的重要特征、了解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了解病毒的分类。

(3)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复制周期,了解前病毒及顿挫感染。(4)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掌握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5)了解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6)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的特征和致病性(2)难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条件;掌握抗原的特异性、了解交叉反应;掌握半抗原、完全抗原、天然抗原及人工抗原;掌握td-ag与ti-ag的区别;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器官的组成。(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抗原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难点

抗原的特异性、td-ag与ti-ag的区别、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基本要求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七)第七部分 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抗原递呈、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2)免疫耐受

(3)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机制(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3)了解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文篇四

维克森林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的大部分课堂都是在第一学年完成,这便于学生从第一学年结束的夏季开始从事论文研究。

这个专业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有效地设计研究项目并从事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发表学术成果。

个人发表作品的质量是衡量学术成功的主要标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的学生有着优秀的作品发表记录,他们往后的事业发展也保持了高水准,这说明这个专业在培养研究技能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这个专业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老师们提供的优秀的技能指导。

维克森林大学要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的学生完成本部门提供的三门选修课,分别是:细菌学、免疫学和病毒学。

如果第一年没有完成这些课程,可以在第二年学习。

第二年和第三年需要学习高级主题课。这门课以科学文献为基础,以讨论为方向,要求学生对当前的学术论文进行展示和评论。

此外,这门课还为学生提供研究拨款申请书写作和评论相关的培训。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文篇五

一、课程概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由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合成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医科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专科护理专业统设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抗原物质的种类、特性;以及机体免疫系统与抗原物质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免疫学技术应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从早期微生物学的抗感染免疫开始,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领域也早已超出抗感染免疫范畴,而涉及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基础免疫学理论;临床免疫学部分只涉及超敏反应有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并力争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联系临床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其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抗原物质、抵抗力、遗传变异和培养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机制和免疫性,以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等内容。本课程按系统可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而细菌学和病毒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介绍微生物的共性,属于基本知识,即重点内容。各论内容介绍各种微生物的个性。由于微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所以会感到微生物学的知识比较庞杂和零散,难以记忆。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系统掌握重点内容,以总论部分内容为纲,将各论知识有机地串在总论知识的纲上,便于记忆。教师在辅导时也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帮助理解和记忆。

根据高等教育专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同时也适当增加了学科进展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地方电大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条件开设全部或选开部分实验课程,使学员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标本,实际操作细菌标本的涂片染色以及基本的免疫学检测,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后期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课程为5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课内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电视讲课18学时,实验27学时。学生应切实抓住时间,保证自学的学时数,做好电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良好的考试成绩。

和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同期开设的课程有人体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这些课程均为本课程的基础。第三、四学期开设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遗传学与本学科内容也有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概念及疾病的理解涉及上述相关课程的内容,可参考有关学科的教科书。

二、教学资源

(一)文字材料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由白惠卿、陈育民、安云庆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第一篇免疫学共10章。其中1-5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的顺序排列。6-7章介绍抗原系统。8-9章介绍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物质后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及生理和病理效应。第10章介绍免疫学应用,主要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共27章(章节序号与免疫学章节序号连续排列),按学科内容又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其中11-17章为细菌学总论,介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消毒灭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等有关细菌学的基本知识。18-23章是细菌学各论内容。24-27章是病毒学总论,介绍病毒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防治和实验室诊断等内容。28-32章介绍病毒学各论的内容。其他微生物的内容自33-37章,分别介绍了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学习指导》

该书是与主教材《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配套使用的辅导用书。全书37章与主教材编排相同,每章(“其他微生物学部分”测试题集中排在第37章后)均由重点难点内容、测试题和参考答案三部分组成。学生可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学习辅导教材相应章节,以便更好地抓住重点,理解难点,并通过课后练习和自测,加深理解,巩固大纲要求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音像教材

教学录象:共18讲。其中免疫学7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安云庆教授主讲;微生物学11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陈海伦副教授主讲。每讲50分钟。录象内容是主讲教师讲授的本门学科重点内容。微生物学部分还包括一些形态学的图片和照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在看录象教材之前,应先预习、自学教科书和学习指导中相关章节内容,课后应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网上教学

网上有与文字教材相对应的各章节辅导。每章主要包括学习建议、知识结构图、概念简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思考练习和参考答案等内容,分8次播出。第一次介绍概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2章)。第二次介绍免疫球蛋白(3章)。第三次抗原与hla(6-7章)。

第四次介绍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8-10章)。第五次医学微生物概述(11-17章)。

第六次介绍微生物各论(18-23章,28-32章)。第七次介绍病毒学各论(24-27章)第八次介绍其他微生物(33-37章)。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为90。电视讲课18学时,每周播出一讲。电视复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按照一学期18周,每周5学时进行安排。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自学时间。下表所列安排可供参考。

教学内容周电视课

次(文字教

材)

第1-2章

免疫学概述、免疫

网上

课后练习辅导 网上

免疫学实验

辅导

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1)沉淀反应:单扩散测免疫球蛋白含量(试剂盒)

医学免疫学第3章 3 第4章 4 第5章 第6-7

5章 6

第8-9章

与微生物学

网上作业

1(2)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辅导测妊娠尿hcg(试剂盒)

网上

抗原、主要组织相

辅导容性抗原系统医学免疫学(3)elisa试验:测血清乙肝表面抗

与微生物学原(试剂盒)注:免疫应答、超敏反

网上作业2 或次日看结果 应

辅导第10章 免疫学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学概述 细菌学实验 网上医学免疫学

细菌的形态与结辅导与微生物学第11章(1)显微镜油镜头使用 5 作业3 构 10

第12-13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遗传与

(2)细菌基本形态观察(3)细菌特殊结构观察

变异第14章 细菌的致病性 12 第15章 抗菌免疫 13 1

4第16-17章 第18-23章

消毒与灭菌 细菌学各论

网上辅导6 网上辅导7

医学免疫学

病毒学各论

网上辅导

教材第17 33-37

四、教学媒体播出及使用信息

8其他微生物

与微生物学作业

4(2)革兰染色法

(4)细菌培养性状观察:菌落类型、色素、溶血

第24-1

527章

病毒学总论 16

第28-32章

五、教学环节

1.自学为主:本课程以自学为主。学员通过自学文字教材、收看电视课程或录象、参加网上辅导、完成作业、参加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进度可参考教学安排表,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

2.辅导:网上辅导分8次。同学们平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答疑。教学点的面授辅导可以集中在实验课时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

3.作业:本课程安排作业4次。免疫学作业两次,微生物学作业两次。以作业本形式下发给每位学员。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2%。中央电大将不定期地抽查学生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及批改情况。

4.实验:各教学点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选做4-5个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成绩低于5分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实验指导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统设课程实验指导汇编》。

5.教学研讨:本学期暂定一次网上教学研讨,具体时间届时在网上发布。

六、教学组织建议

(一)自学

远程教育的学生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形式。要学会读书,书要反复读,用心读,才能理解、掌握。

(二)电视课

1.受电视课程学时的限制,电视录象课程每一讲内容都高度凝练,信息量集中在最重要的内容上,不能涵盖全部考核内容,也不像在课堂上讲课会反复强调、重复所讲内容。2.免疫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各种名词、概念层出不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因此期望听一讲电视课程即能听懂记住大部分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3.由于本门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与本门课程同期开设,而关系密切的病理课程在后期开设,所以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概念或疾病不易理解。看电视课主要是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印象。

(三)辅导

教学点的辅导答疑可以在实验课时进行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的教学,注意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辅导的时间不宜超过总学时的1/3。

本课程辅导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虽是两门学科,但免疫学是由研究病原微生物及抗传染免疫发展起来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免疫学的新理论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益更新,但本专业学生应着重基础理论学习,并应注意联系微生物学内容,将有助于理解免疫学理论。

2.微生物学是兼有形态学和机能学的课程,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等生物学性状是为了解其致病机制,而最终目的是为临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因此,学习微生物学应以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为核心,将形态和机能有机联系,有助理解和记忆种类庞杂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3.免疫学和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和临床有密切联系。因此学习中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学会用所学的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知识解决临床的实践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原微生物又可引起多种临床疾病。因此必须通过归纳的方法,建立整体观念,从整体认识疾病的角度去归纳可能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5.在掌握病原微生物共性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每种微生物都有其形态、培养、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预防、治疗等诸多方面的特点,令人难以记忆。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分门别类地按系统去掌握共性。在此基础上,再去记忆个别重点微生物的特殊之处。要注意抓纲举目。纲目即共性,属于总论部分的内容,可用其为线索将各论不同细菌的特点即个性串联在一起,万不可杂乱无章地、零散地记忆。

电视课应以学生在家里或在教学点收看为主,在辅导课上可以结合电视课中的内容组织教学和答疑活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