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初探论文(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HT书生2023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初探论文(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篇一

区域活动活动形式存在问题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比起正规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新《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但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怎样的环境创设才是合理的,能使幼儿积极地与之发生互动?如何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活动水平?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随着观念的转变,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由开始只注意开辟新的活动区,把眼光放在可见的空间环境变换上,逐渐认识到:区域活动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应注重开发和丰富区域游戏活动材料,从而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活动水平。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有计划、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品,在区域游戏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物品,提高幼儿自主活动水平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各种美丽的盒罐废品可成为幼儿创造制作的原材料;自然资源更是取之不尽,各种石头、木块、树叶、豆类、花生、瓜子等。各位家长也比较重视幼儿教育,他们非常愿意与老师一起,为孩子们收集和制作各种玩具……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能为幼儿区域游戏准备丰富的材料提供了可能,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的“幼儿园活动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更是我们的这一想法的理论指导。如中班幼儿有一个“快快慢慢”的主题,引导探索“斜面”的活动,我为幼儿的材料,也是精心考虑的。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的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自己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发生的不同运动变化,接着,提供大小不同的豆豆,让幼儿操作观察,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它们的秘密,让幼儿尝试比较它们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有时,还需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辅助性材料,例如我在益智区自制了许多饮料瓶子变成的娃娃,扎着漂亮的头发,张着可爱的小嘴等着小朋友给“她们”“喂饭”呢。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式“喂娃娃吃饭”。这让处于各阶段发展不同的幼儿都能参与此区域活动,而且根据自己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选择加深难度。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篇二

民间艺术来源于大自然,它包含音乐、美术、文学、游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的真实体现,是古老华夏文化中的一宗艺术奇葩。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次,它是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提高审美能力的好途径;第三,它在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民族艺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纲要》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正如古人云:“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要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首先要创设赏心悦目和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激发幼儿审美情感。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在环境创设上,我们运用民间艺术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在一楼走廊我们在涂成了白色的纸盒上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古代灯罩,让幼儿欣赏美。在一楼楼梯口展示不同民族有关服饰,地方特色物品,手工编织玩具等,让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感受和萌发审美的情感。同时,我园各班在创设区域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感受美,表现美的机会。比如我们班在语言区,让幼儿欣赏一些民间童话、民间故事、民间童谣,同时在益智区搜集了一些传统的生活用品,如茶壶、斗笠、蓑衣、孔明灯等图片,把它们剪成若干小块,让幼儿拼凑成完整的图案;在美工区,让幼儿动手剪剪窗花、玩玩泥塑,开展简单的编织活动。我们将幼儿的美术、泥工作品贴(摆)在展览区,把幼儿剪出的窗花、图案贴在玻璃窗上,将小小的艺术乐园点缀的更加五彩纷呈。

2、营造和谐、愉快的民间艺术活动氛围。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充满关爱、温暖和相互尊重的,这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教师把民间的一些传统游戏贯穿到各个环节中,(户外晨间活动、课间、餐后活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融为一体。

二、陶冶情操,汲取民间艺术精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合并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幼儿与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1、运用民间音乐,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民间音乐这一母语文化,最易为幼儿所接受。幼儿民间音乐通俗易懂,浅显意深。如托班的幼儿刚入园心情焦虑、烦躁。我们教师常会用歌声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像《合拢放开》、《拉个圆圈走走》这些传统的音乐幼儿们百听不厌,常做不厌,在边唱边表演的过程中,挂着泪水的笑脸出现了,幼儿的情绪得到了稳定。如在《数青蛙》的教学中,歌词是“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朗朗上口的节奏使孩子们学起这首歌来兴趣极高,又唱又跳,充分体现了对民间歌曲的喜爱。

2、运用民间艺术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人。如在教幼儿剪纸时,由让幼儿随意剪过度到沿线剪,对折剪,到剪出糖葫、窗花等形状各异的作品。在泥塑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民间艺术的捏面表演,哪些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形象的诞生,激起了幼儿想亲手体验的欲望。此时再给幼儿一团面泥,教师适当的给予引导,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专心致志地塑造起来。通过团、搓、捏、压等形式使手中的材料变成想象中的物品。这一切都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想象到创造的各种教育契机。

三、推陈出新,为民间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民间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历程中所创造出来,一代代流传至今。我们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但最终目标是挖掘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华,并将其注入创造性的新鲜血液,使孩子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游戏必须有想象,幼儿依靠想象来进行游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任何的发明与创造都是按照一定的目标,依靠创造性的想象活动逐步思考出来的。

四、抓住契机,利用民俗活动,激发幼儿情感

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民间节日时,我们都不失时机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在清明节,邀请小朋友的奶奶、妈妈来园和孩子们一起做青饺、编柳帽。使孩子们充分的感色到了节日的浓浓气氛,增进了亲子情感。中秋节来临时,各年段组织庆中秋活动,听听嫦娥奔月的故事,一起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团圆的幸福。

五、取得的效果

1、增强了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诵童谣、学讲故事等,幼儿不仅发音正确了,词汇量日趋增多了、语言的连贯性也得到了加强。各种民间故事、民间音乐的欣赏,都需要幼儿学会安静耐心地倾听。民间游戏的参与更加要求幼儿会仔细倾听他人的讲述。

2、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民间艺术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幼儿在表现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树立了信心,性格活泼开朗。以前有一些幼儿胆小、怯懦,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过程总我们教师为他们创造了多种机会,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演,并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逐步使这些幼儿变得大胆起来。孩子们在民间艺术的氛围中,心情开朗,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逐步使这些幼儿变得大胆起来。

3、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民间音乐中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小二郎》等都给幼儿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使幼儿懂得了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明白是非、好坏,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幼儿顽强有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实施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民间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幼儿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优雅的艺术环境,具体形象的作品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使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培养健康人格。

2、家园携手,我们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向家长宣传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家长参与、协助,教育效果、氛围更好。

3、要注意民间艺术的选材。由于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所以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应选择本地区,本民族有代表性的内容,这有利于幼儿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上的认同。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篇三

【摘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幼儿成长、获取知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融入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幼儿处于智力开发和情感启蒙的关键时期,他们还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给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促使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幼儿成长发育,这也能够促使幼儿教育形成系统体系,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家长的亲和力,根据幼儿特点展开更加有效教育,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围绕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策略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有效沟通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幼儿教育学习,长期工作在幼儿教育一线,而沟通能力同样也是幼儿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既要与幼儿展开沟通,同时也要和其它幼儿教师及家长进行沟通。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使得幼儿教育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幼儿教育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教师们很难完全依靠自己完成全部教育工作,家庭环境在幼儿教育与成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园情况及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方针,促使家长更好地帮助家长共同开展幼儿教育。同时教师也能够全面了解幼儿在家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措施并为家长提出教育意见,最终通过教师与家长共同的努力有效完成幼儿教育工作。

二、当前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该携手为幼儿成长搭建坚实桥梁,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沟通方式与良好的沟通技巧,而在现阶段实践中可以发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仍然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1.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幼儿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当前幼儿教育的重点是综合素质培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幼儿的个性和天性得到发挥,实现幼儿全面成长,幼儿园教育不再以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提升为主要目标。而目前很多家长仍然将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衡量幼儿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过早过多地向学生们灌输了不必要的知识,给幼儿造成了过多压力和负担,这也成为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障碍。

2.教师期待获得家长积极反馈。在大部分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优秀、最好的,家长更愿意相信孩子优秀的一面,而不愿意面对孩子们的不足。很多幼儿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家长心理,在沟通过程尽量满足并迎合家长的需求,家长只能够获得幼儿的好消息,却很少能够了解幼儿在园期间真实情况,这就使得幼儿家长们无法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帮助教师完成教育工作。而部分家长不正确心理也使得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和显著,教师们经常会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到教师与家长的正常沟通。

3.幼儿教师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幼儿教师能够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间相对有限,大部分教师只能够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有效的沟通。当前很多幼儿的接送工作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完成的,幼儿家长很少有机会与幼儿家长开展良好的沟通。幼儿教师沟通技巧的缺失既影响到沟通效率与沟通效果,部分家长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和家长未能建立良性交流渠道。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策略分析

幼儿教师要充分认清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积极推进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树立展开,确保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性。

1.充分理解家长需求,引导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教师应充分理解家长对幼儿关爱与望子成龙的心理,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此教师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与家长进行沟通,沟通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要帮助幼儿教师认识到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工作要顺从幼儿天性,不要给予幼儿们过大的压力,使得幼儿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避免他们提前接受并不适合的教育。

2.关注幼儿成长,开展家园共育。很多幼儿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而教师也未能及时向家长阐明这些内容。有一些幼儿的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成长中的问题很难有效暴露出来,教师和家长必须付出更多关爱,齐心协力地开展教育引导,发现幼儿的心理需求,努力适应和满足幼儿。通过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来开展家园共育,确保沟通及时而有效。

3.学会换位思考,提升沟通技巧。幼儿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换位思考,深入思考家长们的需求,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家长与幼儿。教师也要积极提升自身沟通技巧,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容易被家长接受,确保沟通内容与沟通方式情真意切,真正地打动家长,进而使得家长更愿意认同教师的观点和想法。

四、总结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作为幼儿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和家长都肩负着幼儿教育和监护的重要使命,这也要求幼儿教师与家长必须展开良好的沟通交流,准确把握教育脉搏,为幼儿的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蹇洪.浅谈幼儿教师如何做好家长沟通实现家园共同教育[j].亚太教育,(27):188.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篇四

【内容摘要】在班上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1.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

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开动了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首先,我们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2.材料投放有计划、有目的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其次还充分发动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动帮助幼儿园收集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以物代物进行游戏,拓展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丰富扩展和提高。

3.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二、启动和谐师幼互动应注意的几方面

师幼互动的有效和谐与否,体现了幼儿园保教目标实现状况。教师与幼儿为师幼互动行为的两个主体,两主体都可以启动互动行为。但由于教师的地位,对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居于重要的地位。由此,下面便谈谈教师在互动师幼互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才可能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应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建立和谐、平等、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教师、与同伴正常交往。从而启动更多更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更有效的实现保教目标。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幼教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师一般倾向利用自己的权威,为便于工作简单、轻松,往往采用高控制、高约束以及为完成一件任务,为了快速获得成效,不惜采用让幼儿产生恐惧体验的负向行为,借助幼儿的恐惧心理来建构起他们所希望见到的整齐划一的班级秩序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想而知,启动和谐的师幼互动便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这种现状应引起幼教工作者重视,尤其是幼教管理者。在评估一个班级保教业绩时,不应简单地看某班级表面上做了些什么,是否有效地完成一件任务,幼儿行为整齐划一,更应该深入到保教工作的实质中,不是只看到做了什么,更要看到在活动中,幼儿发展了些什么,在发展中是否快乐。这有助于幼儿教师摆正保教工作的态度,有利于教师认识和树立科学地儿童观,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作为开展工作地基点,更有效地启动师幼互动行为,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幼儿园保教目标。

2.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洞察和感悟水平。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洞察和感悟水平所强调的根本在于理解幼儿,这种理解不仅是善于观察幼儿的某一个独立的行为,更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于幼儿某一种行为客观原因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不仅善于洞察幼儿行为发生,更要从中感悟幼儿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教师具备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尽可能弄明白幼儿行为的意义与理由,以便保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或者是给幼儿提供恰当的要求。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行为的感悟水平太低,只根据表面现象去判断幼儿的行为,就很可能造成幼儿极大伤害,甚至会影响幼儿的一生。毋庸讳言,在误解幼儿的基础上行使教师的职责,开启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并不能真正帮助幼儿,相反会给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师幼互动行为进程中,教师开启的本意是出于履行教育者职责的施动行为,很可能会由于教师对幼儿行为洞察与感悟水平偏低而变成伤害幼儿情感的一个根源。这样的事情在目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并不少见,如不尽全力加以改变,任何理想的教育方案都不过是表面文章。由此,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洞察与感悟水平便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学会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

由于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差异,隶属于成人世界的教师与年幼的幼儿在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上总是存在着许多不同,在这种状态下的师幼互动中,这些不同最终总是以教师所希望的状态被统合在一起,很可能使幼儿教育本身成为看不见“幼儿”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特别需要放弃因为自己居于权威者地位而滋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经常对自己在互动之中指向幼儿的行为做一些回想,把关注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行为的意义,根据幼儿的特点施加适当的指导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面。如果不这样,如果一个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定自己提供给幼儿的就是幼儿所需要的,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至今为止,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认识幼儿发展在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方面都是相当复杂且极其丰富的,同时幼儿身心的发展与许多因素相关,更何况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身心方面各具特点的幼儿。而真正有效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在全面认识幼儿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作为幼儿教师不能透彻一次性地认识每个幼儿,只得要求尽量努力,全心不断地加以对幼儿的认识,谨慎地施以教育行为:同时应特别重视对自己在工作中行为加以反省反思:哪些是恰当的,哪些不够充满,哪些是不利于幼儿发展,哪些对幼儿造成伤害。并根据自己反思地结果,采取加强或补救地措施。幼儿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个体,这样注定教育行为也应该是不断调整改变的过程。这是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的。如若不然,教师不学会经常反思,就难以确定自己究竟提供了哪些指导,怎样提供指导才是对幼儿有益的;另方面,也无法进一步加深对幼儿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幼儿工作变得盲目,不顾对象,单一施行行为。如此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得启动,将成为泡影。由此,我们强调幼儿教师应学会常常对自身行为进行发思。

幼儿身心发展有赖于活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成长,在幼儿园中师幼互动便是主导活动和交往。师幼互动启动多少,有效和谐便关系着幼儿得活动和交往的频率与有效,就关系着幼儿身心的发展。由此,更多更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对幼儿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是幼儿园的'教育职责。那么以上谈到的,树立科学儿童观是在观念上确立启动师幼互动行为的基础,不断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洞察和感悟水平是改善师幼互动行为的质量,而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反思便保证师幼互动的有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幼儿园的师幼互动以传递知识技能,维护规则为主,事务性互动多,情感交流少。师幼互动总体上是一种教师对幼儿实施高控制和高约束,幼儿对教师采取高服从和高依赖的非对称相倚性互动。这一互动状况既不利于幼儿尊重需要的满足,也不利于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呼唤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幼儿是发展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人,这一互动状况显然与时代精神相悖。提高师幼互动质量,让幼儿在与教师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身心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是幼教改革中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教育实践中,我们高度重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积极改善师幼互动状况的即时性效果,体会到对相关因素的调控是优化师幼互动过程的有效途径。

(一)、宽松的环境是优化互动过程的前提。

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师幼互动现状,给幼儿营造的是一种处处布有坚固框限的心理与行为空间,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而又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允许幼儿有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利,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是优化师幼互动过程的必备前提。例如:在《感受春天》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带幼儿到大自然真实的课堂中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花、草、树木的变化,当幼儿来到户外草地上看到春天鲜艳的花朵、碧绿的小草、嫩绿的叶子时,与大自然亲近的情感油然而生,当老师允许幼儿自由观察、自由讨论、自主选择时,孩子们探索的积极性格外高涨,主动地与环境、与同伴、与教师相互作用,个体内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二)、开放的心态是优化互动过程的基础。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教师在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欣赏幼儿,努力地去读懂幼儿这本书,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对优化师幼互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例如:在《感受春天》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春天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春天象一幅好看的画,有的说春天象一块好吃的蛋糕,不管幼儿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感受,首先,我们都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接纳它,研究它,再用一种幼儿能够理解的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作用于幼儿,而不应仅用传统的对不对,好不好这一标准去衡量幼儿,框限幼儿,当你学会用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幼儿时,相信你一定能够发现一个充满童趣的美妙的童心世界,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师幼互动质量大大提高。

(三)、角色的转换是优化互动过程的关键。

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经不在只是传统意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者。而应该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f.霍钦斯语)。为此,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椐幼儿的需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努力做好不同角色的转换,积极引导幼儿主动而合目的发展。例如:在《感受春天》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当带领幼儿一起感受春天时,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当和幼儿一起观察春天时,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幼儿的平等伙伴,当幼儿想通过绘画、舞蹈等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时教师及时地为幼儿提供帮助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地转换角色,对师幼互动行为的开启、师幼互动行为的进行是极为有利的。

(四)、适时的引导是优化互动过程的核心。

教师作为幼儿发展进程中负有教书育人使命的特定伙伴,应积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发展进程中一步一个台阶,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明白幼儿行为的意义与理由,适时的引导幼儿,恰如其分的指导帮助幼儿,是优化师幼互动过程,切实提高师幼互动质量核心之所在。例如:在《感受春天》的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只想到用眼睛观察春天时,教师及时启发幼儿“你除了能用眼睛观察到春天外,还用什么办法也能感受到春天”时,幼儿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嘴巴尝,及时的帮助引导,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行为,是提高师幼互动质量,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核心。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发展,需要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儿童观的引导下,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师幼互动状况的影响,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指导,让我们用心关注师幼互动过程,抓住教育的契机,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不断地向理想化教育境界迈进。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篇五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活动中,幼儿在情感和经验上获得快乐和满足。有教师提供相应宽松的活动环境,丰富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集体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开放、自由的活动。本学期我将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作为重点,我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纲要》目标,有目的、有计划为幼儿提供区域材料,设置各种区域。此外,区域材料投放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本学期我与配班教师共同商讨下我们确立了6个区域:语言认知区、操作区、巧手坊、小小建筑师、科学区、表演区。现结合实践谈谈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的一些体会、策略:

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区域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孩子才能乐意去玩,玩得快乐。在一次滚画活动“美丽的手帕”中,在操作中孩子都能大胆地表现,对绘画形式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孩子对滚画的兴趣意犹未尽,所以在美工区我投放了玻璃球、颜料、篓子等材料,设计滚画“花背心”。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我让幼儿熟悉材料,知道怎么玩,应注意哪些要求。在进行第二次的游戏中,我准备好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出新花样。两次游戏的重点不一样,指导方式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要不断地提出相应地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人数较多,要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游戏的快乐,真正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操作区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娃娃乐: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可操作的玩具。在刚开始的娃娃家里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巧手坊:各种各样的纸张、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三、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在巧手坊中提供很多的蜡笔与颜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

四、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

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面球)喂娃娃。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投放材料考虑安全性,保证幼儿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总之,我的体会就是教师要做有心的观察者,对幼儿无时无刻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不同水平等,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并进行有效地关注,不断调整活动区的环境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可持续性发展。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总结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总结怎么写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

小班区域活动方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