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优质6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碧墨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优质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篇一

主题活动:“娃娃餐馆”的反思 

活动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食物的种类、加工和烹饪等内容,深刻地留在了幼儿头脑中,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育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发展。但就是常规比较乱,在这方面还要加强。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幼儿园体育活动反思。

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篇二

为了迎接特色活动的开展,我准备了一节科学活动《白萝卜和紫萝卜》。在设计活动之前,我仔细勘察了萝卜地,发线白萝卜和紫萝卜的叶子在形状、颜色和结构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的茎的颜色不同,这些茎的颜色与它们藏在泥底下的萝卜的颜色是一样的,拔出一两颗萝卜看看,我还发现了无论是白萝卜还是紫萝卜,它们里面的萝卜肉都是白色的。于是,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白萝卜与紫萝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尝试用标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发现。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大概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请孩子说说萝卜叶子的特征,这时候有的孩子就发现了萝卜的叶子是绿色的,萝卜叶子上有刺,还发现萝卜叶子上有长长的线,我就顺势引导孩子观察是不是所有的萝卜叶子上都有这些特征,并请他们做上相应的标记。这里无形中帮助孩子总结了萝卜叶的相同特征,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记录的能力,由于中班孩子记录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我就请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叶子的某一特征进行记录,这样相对比较简单。接下来就请孩子们观察萝卜叶的不同特征,有的说大小不同,有的说茎的颜色不同,有白色的,有紫色的,然后我就顺势引导孩子猜猜白色茎下的萝卜的颜色和紫色茎下面的萝卜的颜色是不是一样,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并请孩子在记录表上分别记下自己的猜想。那么,不同颜色茎下面的萝卜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孩子们都想知道,大家很快想到了拔出来看看的办法。于是,大家一起拔萝卜,几个孩子兴奋地说:“老师,我猜对了。”这里,“对与不对”的概念不是老师告诉孩子的,而是孩子自己通过探索发现的,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不同的萝卜皮里的萝卜是不是一样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孩子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于是大家拨开萝卜皮一探究竟,原来里面的萝卜肉都是白色的。

整个活动,孩子在仔细地观察,不断的猜测与验证中完成,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在层层深入的环节中,获得了关于白萝卜和紫萝卜的秘密,更获得了植物丰收的喜悦,增进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之后,细心的姚园长还提醒我们可以切开萝卜看一看,因为白萝卜和紫萝卜的萝卜芯是不一样的,紫萝卜的中心有一条白线。这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方向,其实我们可探索的东西还能更多,比如:种一些绿皮绿肉的萝卜和绿皮红肉的萝卜,让孩子发现萝卜的多样性。

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篇三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每个大班他们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切实在开展区域活动,充分发挥区角的作用,并合理布置有自己班特色的区域活动区,如:表演特色区、建构特色区、体育特色区。在不同的区域发展孩子不同的技能,这与集体活动的单一技能目标相比丰富许多。幼儿正是在这些区域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使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互衔接,优势互补。

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中教师不仅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月份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而且考虑了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如益智区的飞行棋、跳棋、扑克牌等。表演区的各种头饰、自制的相关道具。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媒介来大胆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又如手工区:为幼儿又投放了一次性桌布、彩纸、浆糊、剪刀等,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春姑娘的`衣服,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与此同时,活动材料不仅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获得新经验。而且在设置区域时,能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月份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域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活动前,老师出示了一个纸做的小机器人,小朋友感到特别的感兴趣,老师就与幼儿共同探讨与以往画的机器人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机器人是怎么做的?这样,根据幼儿的求知欲望 “生成”的认识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活动前,老师与幼儿共同回忆上次活动中碰到得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以便使幼儿能在原有得基础上得到更大得发展。同时老师详细介绍了新投入的福娃棋盘,使幼儿能大胆地尝试新内容;活动中,老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让幼儿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的意愿和能力,操作摆弄各种材料,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或商量式的共同探索学习。区域活动中,既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探索问题,如:幼儿在记录自己的脉搏时因为旁边区域声音太吵而未完成活动,把此区域与比较吵闹的区域都设置在了一起,动静分区有点不够合理,以后应当进行一些改进。活动后老师与幼儿一起交流活动的感受,使其能进一步体验倒成功得喜悦。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某一活动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在记录钟点时,教师能不厌其烦地为幼儿介绍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并提出“为什么有两种记录方法?”的问题,从而留下了更有利于活动开展的轨迹性材料。

通过这次观摩学习,使我认识到区域活动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老师是区域活动的控制者、观察者、指导者、完善者,在体现孩子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发挥了我们老师的作用。

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篇四

“古厝” 是我们晋江特有的建筑,开展这一活动《闽南古厝》,主要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走出教室,亲近自然,通过观察,感知古厝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及颜色,让幼儿欣赏和表现古厝的建构艺术,感受古厝的古朴美。

一、在内容的选择上,这一写生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形式,满足了每一位幼儿的表现欲望,而且培养了幼儿发现美、创作美的意识,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在目标的定位上,我根据我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在绘画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上进行制定,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在准备活动中,我们班从小班开始就进行了线描方面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线条作画的.能力。且在之前的秋游活动中,我有意引导幼儿观察古厝上的图案、花纹、及其颜色,让幼儿学习了观察的顺序,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为本次活动做好了准备。

四、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让幼儿回忆秋游的情景,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古厝。我先让幼儿整体观察,感知古厝的高矮及外形,然后再局部引导幼儿观察燕尾式屋檐、屋顶、弧形的门、雕花的窗及上面的图案,接下来通过让幼儿近看、触摸,进一步感知古厝上的图案及颜色。观察中,我以儿童的眼光让幼儿赖观察,如:你觉得屋檐像什么?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抓住古厝的细部特征进行作画,懂得把高矮错落的古厝连在一起,并能画出古厝上瓷砖的线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虽然这节课我觉的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线条运用讲解的不够详细,评价活动中没能对作品进行知识、技能上的提升等等。以后我将更多方面地进行思考、提升幼儿的作画技能,挖掘活动本身更多的亮点,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

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篇五

每当听到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有异议或意见相左的时候:我家孩子今天怎么尿裤子了?我家孩子今天的衣服怎么没拉好?老师你帮我孩子倒水喝吗?老师你要帮我孩子上厕所呢?老师你要帮我孩子脱-衣服呢?……做老师的心里总是有许多懈怠和愤懑的情绪:这些家长太娇宠孩子了!这些家长认识不到娇惯的严重性,以后后悔也来不及呢!……不过牢骚发归发,问题是要解决的,家长的意见正好显现了他们的观念水平,也提醒了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中国人不习惯别人的揭短,其实经常揭短(健康、有益于发展的揭短)会有助于工作的改进,即使是不正确的也有利于认识到对方的特点,让我们思考该如何去面对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家长,我都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做到不卑不亢。人是互相尊重的,家长和老师都是人,那么也应该互相尊重,这是最起码的文明。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老师因为自己的职业关系对教育的问题比较敏感、敏锐,那么我们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既不能因为家长的满意度而过分迁就,也不能因为自己教育知识的多一些而居高临下。在面对不理解的家长时,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一点:我们共同的目的是教育好孩子,是为了他的孩子。冲着这一点,家长终究会理解你的良苦用心。当然说服的艺术是要有的,家长毕竟不是教育工作者,他们可能懂得并没有我们多,那么浅显易懂、耐心真诚的解释是大家取得理解和支持的途径。

在我们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尤其是在冬天,孩子尿裤子是时常有的,也常常有家长来询问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通过爱心家园向家长介绍了幼儿园的作息和一日生活常规:介绍老师怎样提醒孩子一下课想去上厕所、喝水等有关生活问题;介绍老师怎样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讲解自我服务对孩子学习的有利之处。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要做一个细心、耐心,有着自己教育观念的人,在耐心地给孩子更换衣服的同时,还要注重去教会孩子,而不是直接帮着孩子做,并且跟着我们一起说服家长理解这样的教育观念。所以在生活问题方面,家长总是支持我们的,有的时候孩子不留心尿裤子,他们总是一个劲地说:“谢谢,麻烦了!你们这么多孩子!!!”

现在幼儿园的生源扩大到农村,许多人都想把孩子教育好,可又不知道如何教育。他们一方面很娇宠孩子,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又很注重。怎样去引导他们更好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大型的听讲座不是他们喜欢的形式,不经常的观摩孩子的活动也只会让他们片面的了解孩子(因为不经常的来,孩子总是兴奋),而责怪孩子的不认真参与活动。所以教师除了日常与家长的交流之外,我觉得在我们幼儿园比较适合定期举行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会让他们互相交流,老师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教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幼儿园的课程都是一个个的主题活动,有许多活动都需要家长配合和支持的。但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往往会有孩子不按照要求带东西来幼儿园。这时候我们做老师的常常会抱怨家长的.不配合甚至小气。例如我们倡议家长带一些常见的植物来幼儿园,开展人人种一株植物的活动,一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二来给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增添一些春色。活动开展以后,家长们开始陆续地带来了各种植物,种植的孩子特别兴奋,他们每天争着给小树小花浇水,但带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常常会教育孩子不要小气,或者会不知不觉地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们,你不带是吧,那你就不能玩了……这时候常常有人会给带东西的孩子发五角星,以刺激他们下次活动中要主动的带东西。我潜意识里总觉得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也非常渴望能自己的父母能配合老师。我主张老师和家长直接沟通,讲清带来的东西有何用处,尤其是学习的用处,让他们明白重要之处。或者可以在家长园地中用表扬信的方式感谢一些为班级作出支持的家长们,用这样的表扬激励其他的人。而不要在这件事情上用孩子来教育家长。总觉得我们开始缺少一种叫善良、友爱的美好物质,更没有让这种物质在孩子们中间流淌。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幼儿园家长活动反思。

跟着老师走幼儿园教案篇六

在培训中,我们观摩了大班的美术绘画活动《花儿朵朵》,受益匪浅,在观摩中学习、在参与小组讨论中评析、在聆听讲座后反思,学习观评活动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该活动的思考。

目标是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它的科学性十分重要,老师在说课时呈现的目标设定充分考虑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方向、最近发展区,体现了适宜性。重难点的定位恰当。如,重点: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花的特点。难点:学习组织画面,表现花的形状、色彩美。

通常,教师在活动中运动得最多的引导方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 系到孩子的学习是否有效。老师的预设提问与追问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1、在欣赏花的图片的环节,老师问:“你喜欢哪朵?说说它的形状、颜色。” 分析:这是老师在活动前经过精心思考设计的预设提问,这样的提问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目标进行,意在让幼儿在观察花的形状、颜色时,把握画花的关键要素:形状、颜色。为后面绘画环节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欣赏名画《向日葵》时,老师问:“看看这朵花像什么?”有孩子回答:“花心像洗脚盆、花瓣像辣椒”。在充分观察《向日葵》后,老师及时追问:“你准备画一朵什么形状的花?”

分析:老师启发幼儿将花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为后面部分幼儿创想花的形状作铺垫。教师的追问:“你准备画什么形状的花?”即是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大胆将生活中看到的形状设计成花的形状,如,有孩子的回答:“心形、梯形等等”孩子的回答充分体现了老师层层深入的递进性提问的有效性。

摆放得艺术,其实是能为孩子的良好绘画习惯培养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的。

老师在示范绘画环节,每一个细节动作都注重了对孩子良好绘画习惯的培养,如:将笔上沾的多余颜料轻轻刮在颜料瓶颈,防止颜料洒落在地上、桌面上。细节往往是孩子潜移默化学习的重要地方。老师注重细节式的操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绘画工具使用的合理性。

审美性是美术活动基本要素。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美,他们才能更好的 发现美、创造美。

1、开始的引入环节,老师让孩子欣赏几种有代表性的花的图片。

分析:美丽的花,冲击着孩子的视觉,把孩子带入花的世界。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丰富的视觉感知为孩子在后面部分表现花的美,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在孩子绘画完后,作品一一呈现出来时,观摩的老师们不禁感叹:“好美呀!”孩子们也在互评中,纷纷表达自己的喜欢的作品、表达自己欣赏到的美。

分析:细细分析,作品让人感觉这么美的原因——老师展示作品的方式很讲究艺术气息,将黑卡纸为背景的画贴在白纸做的长纸卷上,黑白搭配的“装裱”方式,十分具有视觉美感。让欣赏者有艺术享受、让绘画者有创作成就。这正是美术活动审美性的充分体现。

观评活动中,自己一直力求从浅思考者向深探究者发展,经验的积淀是必备条件。为此,作为一名经验欠缺的一线教师,我将努力在观摩、学习、研讨中循序提高自己观评活动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