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池州杏花村作文字实用

时间:2023-05-30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池州杏花村字篇一

芙蓉城四月雨纷纷,流连杏花村,雨淅沥,人憔悴。

“最近学习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电话那头传来冰冷冷的声音,例行公事般一句句问着。“没怎样。还行。”他愣愣,似乎是安了心一般:“那么我先挂了,有什么事就打电话给我,再见。”

长长的一声“嘟……”,瞬间拨乱了我的心跳,无法平复。撂下听筒,坐立不安。觉得必须找点事情做做。

我打起雨伞,向门外走去——今年的春天太漫长,今年的春天太寒冷。路上没什么人,也对,谁会喜欢在这样的鬼天气出来呢?偶尔有人打着雨伞走过来,越过,不留一个眼神,便匆匆离开——家里很温暖吧?否则,他们怎么会那么着急呢?

远处的山上笼罩着一层若有似无的白雾,透着一股子淡淡的粉色,令人心醉。

忍不住地便联想起那诗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还是绵绵延延地下,似乎带着粘稠感,想要依附一切美好的食物。待到蒸发时,想必他们也一定很难过。

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也算幸运,能够独赏这近处的塘坳,那远处的繁花似锦,静听那些水,那些花淡淡的心事。

借问酒家何处有?愁思何需酒消?淡然地看看这些山,这些墨绿色的小山坡,心里已释然不少,何需酒消,自欺欺人。

牧童遥指杏花村。我现在一定在那杜牧笔下神秘的杏花村一隅,不那么美艳的地方,遥望那花,那人间百态,别有一番乐趣,自有一番乐趣。

余痴想,觉心中释然,定睛看山水,忍不住流连,抬手去摸这山那水,摸摸这些温暖、能治愈伤痛的山水——哪怕遥不可及,也近了那么一点点。

“最近学习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他任然那样问,我却能够听出一丝的关心,伸手可触。“嗯,还行。你不用担心,我会努力。”

忍不住流连杏花村,忍不住流连在爱里……


池州杏花村字篇二

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去杏花村玩。

骑了很久才到杏花村,这里果然名不虚传。鲜花烂漫,还没走到门口,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沉醉其中。

走在小路上,淡淡的幽香在飘动,拼命地往我们的鼻子里钻。咦?这是什么花呢?我顺着香味向上看,哇!好大一片紫藤花!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紫藤萝瀑布》,“藤萝的花有三种颜色:红、白、紫。红的,让人觉得太艳,太土;白的,让人觉得太淡;只有紫的,不艳不淡,称得人心。”这些紫藤花,既像一串串风铃在微风中摇曳,又像硕果累累的紫葡萄,越看越让人喜欢。你瞧,连小蜜蜂都不愿放过这美丽的春光,在紫藤花丛中“嗡嗡嗡”地唱歌呢!

又来到“问酒坡”,因著名诗人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得名。来到前面,真有一个牧童和一个路人呢!再近点,原来是两尊铜像呀!

离开“问酒坡”,又来到“茶戏楼”。这里还真像茶馆呢!来到一块木板前,我看到了几句话:“来了李白,走了杜牧”,原来李白和杜牧都来过!我们走进一间小屋子里,天呀!全是名人字画。仔细找找,还能找到许多古人写的呢!

天色渐淡,太阳要休息了,我们也回家了。今天,真开心!

池州杏花村字篇三

浅冬,桃花不来,杏花不开;有雨,极似断魂时节。恰逢同学来,相邀同游杏花村,这倒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擎一柄雨伞,入园,我们把尘世的喧嚣抛在墙外。在这“天下第一诗村”里,我极力迈出诗意的脚步,踏上杜牧曾经走过的麻石道。道旁浅枝高木,俱翠绿披身,浓郁葱茏;隐现不明的小溪,潺潺有声,诗意地流淌。行走间,微雨湿面,空气清新,顿觉心旷神怡,俗念殆尽。

沿路,那些古老的井圈、石凳、石磉,俯拾即是,莫不彰显这个村庄悠远的年轮。顾盼间,我们望见近处那一面墙,工整地镶嵌着一排碑刻,皆字迹斑驳,古朴而凝重。其一残,本为“杜牧”的落款竟成了“土牧”字样,反而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残缺,本为憾事,但在此处,反而成就一种美,一种真实无欺的美。

惊叹间,瞥见那一轮石碾,如满月,静静地歇在圈定的石槽内。耳里宛若有声,“嚯嚯”轰鸣,似远天滚动的旱雷。正是眼前这石碾石槽,“嚯嚯”滚动,推动日月乾坤,把一个杏花开满的村落从唐朝一路推来,一直推到我们面前。沿着它的印迹,我们让思维和脚步逆时跟进。

于是,我们来到“古井院”。这神秘的古井,是杏花村里最具资格的正宗原居民。麻石质的井圈,刻录着岁月光顾的'痕迹,光滑,不失深沉;那井中的清泉,沿着唐朝的水路汩汩而来,质地明澈,甘醇诱人。提起那只木桶,我感觉装满了千年的风月。一种无法承受的重,让我心慌气短起来。杏花村的先民,正是用这一根绳索,凭此一吊木桶,汲取大地深处的精华,和着杏花的弥香,酿制出甘醇绵厚的绝世美酒,让晚唐池州刺史杜牧,禁不住一番畅饮,而后诗兴勃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名传千古的《清明》诗甫一推出,便引得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按捺不住热辣辣的情怀,趋之若鹜,纷至沓来;为杏花,为杏花村,为杏花村酒。

闻着酒香,我们来到村中的酿酒坊。我央求酿酒师傅让我来一次操作,却发现西装革履的我,像一个套着戏装的舞台小丑,与这古意的酒坊格格不入。同样,在古色古香的陆舫、焕园,我感觉自己又像极了一个精致的玩具娃娃,浅薄而幼稚。那些徽派建筑的老屋,皆粉墙黛瓦雕花窗,飞檐翘角马头墙,把岁月的沧桑,把历史的厚重涂抹得无处不在。推门而入,旧式的厅堂里,光线昏弱,板壁黯然,似乎随时会走出一位长袍马褂的管家来。按住心跳,小心翼翼地踏上古旧的木楼梯。楼梯扶手黝黑,那是岁月熏陶的结果;楼梯扶手发亮,这是岁月打磨的结果。脚下“吱吱呀呀”地响,我猜,旧时的老爷、太太、小姐大概就是如此踩着黑暗的影子上楼的吧。

是夜有梦。雾气如岚的杏林深处,嫣红点点,笛声悠扬,一位婉约的古典少女,提一壶杏花村美酒,笑靥如花,袅袅婷婷走向繁华的池州街头。

池州杏花村字篇四

;

节气里的自然与人

自九六年来京,二十余年了,虽然逢春节都要携妻儿回乡探亲,但总归来去匆匆,难得有闲心能静静端坐于老屋的中堂上,听小村子里远远传来的鸡鸣狗叫,看天井一角上有光影照射,隐隐中透过来的云卷云舒。

池州的老屋门窗多四开,气流顺畅,即使密闭,空气也从头上的天井直泻而下。风吹日晒、天光云影,雨雪冰霜、电闪雷鸣,也多是屋内屋外,大体无差。把大自然的气韵与人类的生活起居融为一体,自然中有人居,人居中有自然。

冬天自不待言,有火桶坐着,火桶的铁屉子下面是一盆生得旺旺的炭火。加之母亲总能因陋就简,时不时变化出一些花样的小吃食来,大铁锅现炒的透着清香的葵花籽、才去火后的灶膛里烤脆的花生、甚至一边烘着火一边在火盆里卧上几根甜红薯,热气腾腾中薯香飘散,即便外面寒风呼啸,可屋里却是热乎乎、甜腻腻的。到了晚上,煤油灯摇曳在夜色里,小小温暖的光罩着眼前方寸之地,奶奶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让幼时我们兄弟姊妹的心时时揪紧着。纵是冷风彻日彻夜劲吹,也并不感到寒冷了。

秋天在池州那是有深深禅意的季节。天一下子高了,山一下子矮了,河水一下子清浅了,而门前的白果树一下子金黄灿烂了,这时你要来池州,仿若走入了童话王国。翠绿的桂花树,在九十月里,往往开出了满树的黄花,清幽的香味久久漫在空中,让人总是想入非非,那是说不明的参禅悟道,即便在白日里,也总有入了梦乡的感觉。

要说夏天,那才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季节。老家的夏天,不像北京,除了辣辣的太阳,似乎就只剩下热浪了。可皖南山区却有那层峦叠嶂的山峰和绿油油茂密的森林,再加不知那山崖下密林中从哪里冒出来的无数个泉眼、溪流,流着流着就汇成了河,一条条河再流着流着,就都入了长江、奔了大海。林子里夏天漫山遍野都飘着野果的甜甜的香味。从四月的枇杷、五月的李子开始,六七月里猕猴桃、橘子、柿子等各色野果争先恐后成熟,这可是山野里孩子们最有口福的时节。我还依稀记得,幼时的我虽然因营养不良而显得面黄肌瘦,但却在孩子群里最淘,胆子也大,似乎总爱爬树,站在高高的枝杈上,一手攀着树干,一手扯着浑圆的果子往嘴里送。玩闹多了,总得付出代价。一年里从树上掉下来几回,不是划破了手,就是崴了脚,最险的一回,从树上滑溜下时不小心被李子树的刺给擦伤了,至今肚皮上还隐隐能找到当年的痕迹。虽然惊险,于那时的我而言,却是极具挑战的快事。夏天即便热浪滚滚,山下的河水却极清凉。每逢暑假,大人们总要一再嘱咐:“在家好好待着,别老惦记着去河里。”孩子们自然都一个个认真点着头,可大人们一出门,孩子们就心里痒痒的,一个个摩拳擦掌,往河边走。那清洌洌的河水哦,就像是有魔法的神渊,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神、诱导着孩子们的手脚。扎猛子、狗刨、水上漂各种姿势五花八门,山里的孩子们总是无师自通,比城里游泳训练班上的孩子们花样多多了。而更好玩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像顺着河岸边从大柳树泡在水里的树根须里,似乎总能掏出活蹦乱跳的鱼来。河岸上的绿洲里仔细寻,也总能寻到很多鸭蛋,那可是野鸭子们慷慨的馈赠。

大人们却是最喜春天。皖南回暖得早,正月才过,各种花儿的花骨朵就渐次打开,一场酥酥的春雨下来,也就在一夜之间,花儿就窜上了枝头。空气中到处都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布谷鸟的鸣叫声在辽阔的田野间回荡。云雾缭绕的山坡上一片片茶园开始吐青,那一蓬蓬嫩嫩的鹅黄色的茶尖儿,一天一个样,就等着茶娘们轻巧而快捷的手蜻蜓点水似的去茶树枝头掐择了。从清明到谷雨,农事总跟着节令走,田地里犁地、灌水、撒种、育秧、耘田、插秧,茶山上摘茶、做茶、卖茶,既紧张又有条不紊。一年之计在于春,于皖南山区于池州人,这句话可是格外应景。

我时常想,春夏秋冬、温热凉寒,池州人背靠秀雅的九华山,面朝长江,伴随四季更替,从从容容中过着稳稳健健的每一天,自是深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平淡中往往酝酿真意、而真意里又总不能脱了这“勤”与“敬”二字。

雨落池州

到北方二十多年了,若有人突然问我,北方与南方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我必毫不思索地回答,是雨。

北方的雨,来得稀少,虽然珍贵,可毕竟来去匆匆,未及品味,雨已经来无影去无踪了。而南方的雨,则无论春夏秋冬,似乎总是情意绵绵。在我的印象中,雨在南方不分四季,也不分早晚。睁眼闭眼,也都是雨。雨似乎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里,雨时时刻刻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在我们的梦里,思想里。

我的家乡在池州。池州一端伴着长江,一端靠着九华,山水相连,既有大江大河的壮美,亦多青山绿水的婀娜。但若论池州的美来,我还是要说这个字:雨。

池州的雨,不是單纯的雨。春天,雨淅淅沥沥,潮湿的空气,让大自然混融的味道无所不在。桃花开了,印着鲜红的脸,一切都透着喜气。杏花白了,像雪,漫山遍野,纯洁得让你不敢大口呼吸。而雨泥泞着大地,也裹挟着江水的咸味、山川花木的甜味,不由分说,齐齐细丝一样钻进我们的鼻孔、眼睛和嘴巴。夏天,雨哗哗啦啦,一下子就能在山崖上成瀑,在大地上成河。涨水的时候,平河两岸,波涛翻滚,人们总爱撑一把黄色的油纸伞,立在岸边,看着河水由上游冲卷而下,有时带来一截横木,有时漂来一头猪仔,看河的人油纸伞下的脸透着兴奋,那也是一道风景。秋天,雨矜持俭省,来得轻盈,去得也从容,总之是绝不做无谓的停留。九十月中秋前后,桂花黄灿灿地开放,雨悄悄落下来,混在香气里,远远地飘,不知道是花香还是雨香。冬天,雨总是和雪结伴同行,雨里常带着雪,雪里也总藏着雨,从空中就抱着团,款款下来,还没落到地上,雪就化成了雨,水一样流开。

池州的雨,不是简单的雨。雨里似乎总埋着深深的禅意。九华山的晨钟暮鼓,悠悠地荡开,化作雨水,落在参天的古松上,落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也落在潺潺奔流的山沟沟小溪里。儿时的我们,喜欢雨,喜欢穿着浅浅的小雨靴,喜欢戴上圆圆的竹斗笠,在雨中跑来跑去。直到母亲焦急地呼喊我们,母亲的呼唤声融在雨声中,若有若无,轻轻浅浅,时隐时现。到了老屋的天井前,望着淋湿了的我们,母亲本来已经高抬起来作势要责罚我们的手,在空气中停留片刻后,落下来却总变成了温柔的抚摸,每当母亲用干毛巾细细擦去我们脸上的雨水时,就像田野里柔柔的狗尾巴草触碰身体后那种酥酥痒痒的感觉,至今总还难忘。雨天也是留客天。留客不留客,对孩子们并不打紧,可留客要备各种小吃,却是孩子们的意外之喜。一把炒蚕豆,一捧烤花生,一碟葵花籽,屋里闲适的空气中,随口聊着家长里短,屋外,雨任它落着,雨丝飘着飘着,飘成一道帘子,帘子里从从容容,帘子外朦朦胧胧。池州的雨,这时候,就是世界,世界里,有童年的回味,也有人生穿越时光的定格。

池州的雨,充满了诗意。十里杏花村,江南的野趣,在雨幕中一一垂现。依稀望见清明的长堤上,三三两两的善男信女,款款前行;依稀望见黄牛的背上,牧童横吹柳笛,歌声悠扬,行人驻足聆听,忘记了细雨如酥打湿了衣襟;依稀还望见,远远的杏花林里,杏黄的一角挑起酒坊的店招,醇厚的酒香透进雨里,茵蕴了绿绿的春天。

池州的雨,总是催人游走。撑一杆长篙,顺着静静的秋浦河,逆流而上,碧绿的山,碧绿的水,山印在水里,水映着山,河面仿若静止的一匹绿绸,雨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连人的脸、人的眼,也都是绿的了。也难怪当年诗仙李白流连池州数月而不思归,青山绿水之间诗兴大发,一下子写了《秋浦歌十七首》。这是李白游历大半个中国后,唯一在一个地方写了那么多诗篇的,虽然歌里无雨,但你仔细去品十七首,每一首诗里,其实都带着雨声。这是李白的诗,这是池州的雨,相看两不厌,唯有意绵绵。

池州的雨,是有性情的雨。

四十年来,至今想起,总觉得,童年的雨,是咸的。初品,有点微微的苦,可细品,苦里还透着甜。那一年的雨夜,是大年三十前最后一个雨夜。母亲忧愁的脸,在摇晃的煤油灯的微光下,明明灭灭。那一夜,母亲终于找到出嫁时太家婆送的三尺蓝格子布,就靠着一把剪刀和一副针线,母亲硬是变戏法似的在天亮前为我赶制了一件新衣。当母亲为我穿上亲手缝制的新衣,我的眼泪莫名地流了下来,母亲笑着笑着,眼里溢满了泪花。此时,窗外,雨依然落着,悄无声息。

少年的雨,是甜的。读完小学、三年初中,我放弃了直升池州一中的机会,考到了离家好几百里的大湖之滨。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母亲,淡淡的愁里却充满了太多的兴奋。就像鸟儿飞翔在天空,就像鱼儿遨游在溪河。寒暑假回家,归心似箭,细细的雨丝里,依旧是见到母亲的无限欣喜。

青年的雨,是苦的。无论是中专毕业分配到偏僻的稠岭小镇,百无聊赖中看雨打芭蕉,看雨催花落;还是后来彻夜苦读,终于通过成人高考,走出大山,来到北京,举目无亲,家徒四壁,受人冷遇,遭人白眼,雨中抱着路边的梧桐树,暗暗哭泣,雨水伴着泪水,那份凄苦,实不足为外人相知。

到了这中年,再来回味雨,却怎么也品不出味道来。似乎是无色无香,也无轻无重。日子每天一点点过着,妻子、孩子,每天都在身边,一切都那么真实,一切都那么平淡。可一旦梦起池州的雨,心底顿起涟漪,幸福的味道,或许我们都无从说得清楚,可人生的那么多时光,就像雨一样轻轻飘落,雨来了,雨去了,岁月绵绵,不改的是我们的内心,那份永恒的眷恋。

哦,这就是雨,我要说的池州的雨了。

一个城市的文脉与精魂

说到四季里的池州,最出名的莫过于清明的池州。小杜的《清明》,寥寥四句话,极尽池州早春雨日的纯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诗里的杏花村,并无确指,概池州城西郊有大片杏花林,三五酒肆杂糅其间,借花下酒,借雨消愁,文人墨客,概莫能外。

若说小杜的池州是杏花春雨的池州,那么李白的池州則是清风朗月的池州。

说到池州,不能不提另外两个池州名贤。一个是挽东南于既倒、力主北伐收复河山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个是大公无私、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北宋清廉名吏包拯。

虽然两人一前一后,并未能在池州谋面,但有趣的是,二人都在池州东郊的齐山上留下了墨宝。包拯在岩壁上书“齐山”二字,刚正中直、凛然不阿,字如其人。而岳飞则在山崖一畔挥毫泼墨,写下“还我河山”,气势雄浑、汪洋恣肆,大有直抵黄龙、大破贺兰山阙之豪壮。遥想当年,包拯初到池州,百废待兴,连月干旱,百姓苦不堪言,包拯心急如焚,在州衙中连日挖掘,竟然见水,遂向百姓开放,清廉如水的包公井,今日仍在池州城中静静荡漾。而岳飞则筑营于齐山之麓,忙中偷闲,骑马登山,在小杜修建的翠微亭北望中原,心潮激荡,留下千古名篇《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没想到一个齐山,让杜牧、包拯和岳飞三贤相聚,实是幸事。

如果说岳飞的池州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怀激烈的池州,那么包拯的池州则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月白风清的池州。

从杜牧杏花春雨的早春的池州到李白清风朗月的盛夏的池州,再到岳飞壮怀激烈秋月横空的池州和包拯月白风清冬日下的池州,四人接力完成了这个江南小城四季的诗篇,这是池州人的骄傲。

池州的文脉兴于斯,池州的精魂亦蕴于斯。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池州杏花村作文字汇总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最新池州杏花村作文字精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2023年书与我相伴作文字初中(实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

    最新书与我相伴作文字优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2023年写书与我快乐相伴作文共多少字优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最新银行柜员工作总结(6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

    2023年银行工作总结结束语优质(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

    2023年银行年终工作总结优秀(8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

    银行年终工作总结(优质6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银行年终工作总结结束语5篇(优秀)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