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雁落霞

地震是地球表面上发生的震动,通常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恐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应对地震的挑战吧!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二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5、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6.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三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具准备。

课件、信封。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

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

生:救火队长。“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还有谁?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6、是什么信念让儿子如此坚强的在废墟中活下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8、带着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拿起书让我们齐读课外。

9、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地震。在205月12日发生了7.8级的汶川地震,20xx年的4.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不堪回首,但在地震发生之时也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随着这段视频去感受地震之中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爱。

(1)短信妈妈。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希望。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

(2)教师舍身救生。老师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像妈妈,教给我们知识,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危难时刻他们舍生忘死保护着我们。

(3)国务院总理讲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所畏惧,党和国家没有放弃我们。这是一个多么有凝聚力的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众志成城。”

(4)地震诗歌赏读。

(5)给地震灾区孩子的信。

10、防震知识。你知道哪些防震知识,说一说。

11、观看课件。

观看视频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地震的无情,为文中的有情埋下伏笔。放手学生去读,抓住关键字句。在读中感悟,感受父子情深。可以以此句为突破口来展开学习。走出课本,从生活中去感受人与人之间超越亲情、血缘的爱。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爱。爱的升华。由母爱到师爱再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永不放弃。层层深入的递进。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挖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今天这节课讲述的是发生在那次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读文,学习生字,感知主要内容。

1、师:在这场大地震中,在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学生读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用横线划出答案)。

2、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出示词语: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的正确请跟读,如果不正确请你们为他纠正。

生读词语。

同桌互相读词语,小组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这幅图,能想到我们刚刚学得哪个词语?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生齐读,师板书)。

三、品读体验。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先读划出的句子,然后谈感受。教学过程的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而定。)。

(1)同样是父母,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对比这读一读。(分角色读)谈谈感受。

(2)处境如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倒塌,不少人来劝说父亲,咱们都来看看父亲都听到了哪些劝阻?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分角色读读吧!(课件出示5—9自然段)。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回答)。

师: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生合作读。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指名生回答)。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小结:从众人在劝阻父亲的短短几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的恳求、焦急、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课件出示句子)。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课件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小结: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出示课文片断)。

师:就是因为父亲挖了这么久,现在已是“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课件出示第12段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四、总结。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我们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本课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六、板书设计:

了不起。

父亲爱儿子。

挖不论…总…。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六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反复吟诵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课堂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其次,我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洛杉矶、阿曼达。

第二组地震、混乱、废墟、爆炸。

第三组安顿、挖掘、拥抱、坚定、绝望、叹息、悲痛。

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先引导学生透过“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从而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四)读写融情,主题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

让我们对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七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八

2.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在一次大地震中,靠着相互间坚定的信念,一位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及其同伴的事。(板书)。

3.在这次地震中,父亲和儿子都抱着同样坚定的信念,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讨论课文。

1.四人小组一边读一边讨论: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这个信念的?(板书:责任、爱)。

2.指导朗读。(抓重点句子,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

3.父亲带着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信守自己的诺言,无论儿子是生是死都要和他在一起,而儿子也对父亲充满了信心,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指导对话分角色朗读。(板书:信心)。

5.在饱受煎熬了38小时又50分钟以后,一条生命的通道终于打通了,这对父子终于可以相见了,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

那么儿子呢?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板书:责任)。

6.你觉得他们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指导读最后一句话。(板书:了不起)。

三、扩展练习。

1.假设阿曼达的父亲也像其他人一样望着废墟哭喊一阵子离开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2.如果所以孩子的父母都像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有信心的话,情况又是怎样的?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信心是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支柱……)。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九

按要求写句子。

1.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缩句)。

2.父母赶来。(扩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最后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认为父亲的了不起在于。

;儿子的了不起在于。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这样描写父亲外貌的目的是。

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次,这样反复出现的作用是。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

(一)教材分析:《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文章虽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本单元的文章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它起着领航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同时还要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海鸥与老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有的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课堂上能发表个人的见解。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长文短教,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法上我设计整合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用质疑法阅读课文,运用勾画、批注、圈化、朗读、想象的方法,品味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点燃他们热情的火花。

进行了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把在学文中的真情流露记录下来。又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体会出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感情的表达。

本节课,我上的是《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奠定情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认读词语,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以复习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开门见山,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课文,收效良好。

(二)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了以读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

1、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带着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关系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从以下几方面去体会:

(1)老人喂海鸥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能够抓住老人和海鸥的动作的词语来体会,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

(2)老人呼唤海鸥、谈海鸥的句子,让学生能够抓住老人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

(3)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3、研读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情。

重点研读描写海鸥的三处句子:思考:海鸥们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一部分学习,老师无需做多大讲解,因为学生们早已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情厚谊。感受海鸥的灵性。当老人每天都来照顾它们时,它们对老人产生了感激之情,当老人去世时,它们是多么的不舍,它们为老人举行葬礼,为老人送行,正是这些海鸥们悲痛的表现。重点是指导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读懂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1、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

2.学了课文,大家悟出了一点什么小道理?

1、把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词句摘抄下来。

2、课外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军犬黑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 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 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 情切切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课堂上努力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习习惯上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中让学生能抓住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抓海鸥的动作感受出海鸥与老人的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在情感上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他们也能真心地去爱护动物。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一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5月12号的四川大地震吗?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无穷的,然而,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震撼人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感人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媒体资源,加深学生的生字词学习。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自己感动的句子旁做上标记,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作业设计,预留问题。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也可以参考其他重要语句。如,“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学生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亲“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环境下,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4.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

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语句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关爱。请你描写自己生活中关于亲情温暖的一件事。

四、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二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震》,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地震》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接下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准备:毛巾、木棒、课件等。

学生准备:毛巾、木棒。

接下来我谈谈我对本课教法、学法应用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自主设计实验,由此推断地震成因。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教师讲解并补充学习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震;学生可以形象的感知地震这种自然灾害。

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对地震进行合理的假设;课标中提出了引导学生猜想的重要性。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地震成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四部分: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一定都了解一些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课件展示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交流这两次地震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本环节安排五个小环节。

1.引导学生推断地震的成因。

谈话:研究地震首先要研究地震的成因。同学们知道地震时,大地会剧烈地震动,这说明地下也有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观察。汇报实验结果。

经过挤压的毛巾,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地下岩层很像毛巾,也是一层层的,假如地下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推断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汇报。

第二个实验: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汇报。

地下的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岩层会被挤压断会带来什么结果?学生讨论、汇报。

2.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成因。

讲解:(出示地震成因示意图)学生的难点在此体现出来。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弘扬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在1800多年前,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家监视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课件呈现)地震之前不寻常的现象。当看到这些现象时,有可能发生地震,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地震伤害。

4.联系学校地震演练,有效预防地震灾害。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电线着火、炉火倾倒,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5.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评价。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生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真谛。

(三)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本课收获。

2.教师小结,强调避震小常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四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五

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震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这次四川雅安地震下,宁静的小城在重创之下一片狼藉。尘土满面的孩子,低垂着脑袋被抱出废墟,模糊的图像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灾难再次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军队武警公安民政医疗等各个部门迅速行动,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援中。与此同时,个人、企业、民间组织也开始自发地捐款捐物,爱心正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和死神进行赛跑。经历了五年年前汶川大地震的磨炼,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自然灾害。这让我们在悲伤中感到些许欣慰。

尽管科技日渐发达,地震仍然不可预知。面对天灾,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坚强挺立,也应该不断进步。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汶川大地震之后,防震减灾法获得通过,已经于5月实施,应急救灾被纳入了法治轨道。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公民精神随之成长,很多人自发地为灾区的规划出谋划策,对应该用于重建的财物进行舆论监督。巨大的社会进步有目共睹,我们相信这些会在玉树地震后的救援行动中得到体现。

放眼世界,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唯有团结的民族可以在灾难的锤炼中变得更坚强。五年前,汶川大地震以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使得桥梁断裂、楼宇坍塌,可是中国人没有被击倒。三岁的小男孩躺在担架上向救援者敬礼,年轻的警察妈妈敞开怀抱为失去母亲的婴儿哺乳,至今我们还清晰地记得这些细节。更忘不了举国默哀的三分钟结束后,人民广场上那经久不息的加油声,那一刻13亿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在齐心协力的救援中,人与人的隔膜打开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新的认识,整个社会焕发出更强大的活力。可以说,灾难之后的记忆强化了国民的忧患意识,提高了社会的应急能力,所以今天我们能以最高的效率进行震后救援。

今天,在这场雅安地震的灾难面前,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共同面对雅安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帮助雅安人民过上新生活。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六

那些被给予掌声的永远是英雄,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心酸与苦楚。那些在路边鼓掌的永远是路人,因为他们不想付出,甘于平庸。而我选择做一个英雄。

做一个英雄,因为他比路边的人活得更加伟大。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活在这一片黄土,死后也是一堆黄土,死是所有人的终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生不过是一场奔向死亡的旅途。那些在路边鼓掌的人,在这趟旅途中,只有一个惊讶的表情。这是多么可惜啊!他们惊讶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他们惊讶于英雄的可歌可泣,他们双手拍得通红,他们双眼充满赞叹,可他们的人生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都不曾看见窗外的风景,他们只是听着别人的故事,蜷缩在角落里,浑浑噩噩,默默终老。而英雄,不满足于眼前的风景,他们看得更远,他们听得更多,他们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尝遍了生活的苦辣酸甜。在这趟列车上,他们可以骄傲地说:我来过。

做一个英雄吧!因为他有让人仰慕的志气。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平平坦坦,毫无颠簸,他们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到达了天国的终点站。而英雄们选择的大都是一条崎岖的路,虽然颠簸,但是不枉此生。

当秦始皇驾车路过时,刘邦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当路遇大雨,被逼造反时,陈涉高举手臂,面向戍卒喊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好像注定和这个世界不妥协,不兼容。同样是人生的压抑,路人会选择抱怨,而英雄会选择呐喊。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孙中山站出来改天换地;抗日战争,外族侵略,张学良敢于发动“西安事变”,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风云激荡,英雄总是不甘寂寞,总是有所作为;而路人呢?他们所有的声音只会藏在心里,也许他们也有英雄梦,但最后终究只是一个梦。

选择做一个英雄吧!就算是为了多看看窗外的风景也好。

最新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实用17篇)篇十七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解说。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略读和选读三类。讲读和略读课文都是必读课文,然而,由于课程标准对选读课文没有具体的实施建议,配套的教师用书对此类课文既没有统一要求,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教学指导,致使在课改研究如火如荼,老师们对讲读课文精打细磨,对略读课上下求索的今天,对选读课文却视而不见。其实,我们不应该忽略对选读课文的学习。教材安排选读课文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去教好选读课文,学生和老师都会受益匪浅。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文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配套选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维也纳生活风情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圆舞曲是维也纳的传统音乐,生活圆舞曲就是生活中的音乐。从文章的题目看来,音乐与维也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根据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搜集资料,师生合作开展《我所知道的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由于本课作者主要阐述音乐之都维也纳“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选读课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块“处女地”,平时在教学中很少有时间带领孩子去读去感悟。其实,它们是我们一线教师由手把手地“扶”学生到“放”学生的阶梯。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并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突出重点,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累积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究。

(一)咬文嚼字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其次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滋味,实现主体性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再次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实现教师教的作用,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其他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检验学习效果,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主线探索法:本课的教学,应该抓住一条主线,即“生活与音乐的关系”。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这句话便是全文的主线。根据主线我们便可以通过寻找维也纳无处不在的音乐,理清课文的四大块内容,即音乐存在于维也纳的鸟鸣、鲜花、道路、酒馆中。抓“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这句,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音乐的存在,“生活与音乐的关系”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中心句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表达课文主题的中心句,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来获取对文本的认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四)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ppt、音乐、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仅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因此,我觉得还要用资料来充实课文,包括文字、图片、影象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会通过“认识维也纳、走近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畅想维也纳”五个步骤层层深入,逐渐揭开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神秘面纱。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咬文嚼字”的啃读精神。我不会对课文的每个细节都讲得很详细,我会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重点部分反复品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4.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个环节我可以用跟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资料来充实课文,比如对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的讲解,比如对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的介绍等等。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音乐与鸟鸣。

音乐与花。

音乐与道路。

音乐与酒馆。

6.布置作业。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从尊重学生表达欲望,锻炼学生读写水平方面考量,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小练笔:我真想去维也纳看一看!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可以选取课文中的一两个方面把自己想去的理由表达清楚。

相关范文推荐

    敢于向命运挑战大全(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作品,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留下深刻印象。优秀作文是一篇内容充实、论述透彻、语言流畅、结构完整的文章。在写作优秀作文之前,我们需要做足够的准备

    网络世界的悲和欢范文(19篇)

    优秀作文的观点独到而鲜明,既能平实自然地描写生活,又能深入发掘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作文佳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文采和思想深度。

    证券营销个人工作总结(优秀22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个月努力工作的回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阅读一些月工作总结

    银行综合工作总结(优秀22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表现的一种客观评价,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

    2023年我家的幸福梦(模板14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观点,还要有恰当的事例和引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要写好一篇优秀作文,不妨多读一些经典的作文范文,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我学会了羽毛球三年级(实用18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文风和个人特色,让人一读即可辨识出作者的独到之处。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一到周末,我就能看见公

    最新幼儿园交通演讲稿(模板22篇)

    演讲稿范文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内容的丰富性和独到性,还包括演讲者的表达技巧和自信度,以及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演讲稿范文,供大

    2023年教师阶段个人总结(优秀20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在教师专业技术

    五四青年节励志精彩演讲稿(通用18篇)

    无论前方是什么艰巨的困难,我们都要坚信自己,励志去迎接挑战。通过总结和概括成功者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方法,这些对我们追求成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半年个人述职报告上半年个人述职报告(优质17篇)

    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一份精确、有条理的述职报告是被高度推崇的表现。以下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写作的指导。尊敬的领导:本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