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琉璃

编写教案应该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任务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五年级教案示例,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教学思路。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今天这节课讲述的是发生在那次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读文,学习生字,感知主要内容。

1、师:在这场大地震中,在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学生读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用横线划出答案)。

2、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出示词语: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的正确请跟读,如果不正确请你们为他纠正。

生读词语。

同桌互相读词语,小组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这幅图,能想到我们刚刚学得哪个词语?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生齐读,师板书)。

三、品读体验。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先读划出的句子,然后谈感受。教学过程的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而定。)。

(1)同样是父母,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对比这读一读。(分角色读)谈谈感受。

(2)处境如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倒塌,不少人来劝说父亲,咱们都来看看父亲都听到了哪些劝阻?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分角色读读吧!(课件出示5—9自然段)。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回答)。

师: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生合作读。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指名生回答)。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小结:从众人在劝阻父亲的短短几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的恳求、焦急、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课件出示句子)。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课件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小结: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出示课文片断)。

师:就是因为父亲挖了这么久,现在已是“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课件出示第12段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四、总结。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我们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本课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六、板书设计:

了不起。

父亲爱儿子。

挖不论…总…。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四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五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全国小语会为我们语文老师搭设这样一个梦想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谢为我这堂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光是人教网上挂出的教学设计就有好几个,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很难。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七

按要求写句子。

1.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缩句)。

2.父母赶来。(扩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最后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认为父亲的了不起在于。

;儿子的了不起在于。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这样描写父亲外貌的目的是。

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次,这样反复出现的作用是。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八

设计理念:

抓住主线“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废墟前,

当消防队长要他离开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警察要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不再阻挡他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没有!没有!他一定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为了信守承诺,无论谁来劝阻,父亲也决不放弃,(板书:信守承诺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谁也没有帮助父亲,谁也不理解父亲,父亲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可是,为了信守承诺,无论怎样孤独无助,父亲也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六、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这些片段,好好地体会一下。

七、父亲孤身一人,要徒手挖开废墟寻找儿子,难吗?从哪看出来?

从这些描写,你想象出父亲在挖掘中会有哪些困难吗?

就这样,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在余震和爆炸中父亲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分析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但父亲始终没有停下来,他还是挖呀挖呀,把我们的感受送进文字里,一起朗读这段话。

十、是什么让父亲挖个不停,忘记危险、忘记饥饿、忘记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是父爱!(板书:爱)因为爱,父亲用行动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十二、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说话)。

是啊,儿子信赖父亲,虽然被埋在废墟下,但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板书:信赖父亲、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最后化险为夷,所以说他是——了不起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约定,(课件无论——)被埋在漆黑的废墟下两天一夜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可能——?可见,这承诺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动力,也是儿子绝境求生的勇气,所以他对父亲说——(课件出两段孩子的话)这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不但前后呼应,还说明了父爱能创造奇迹。

十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现在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

十四、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其实,父爱不仅展现在大灾大难中,更多时候伟大的父爱是潜藏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九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写亲情的许多文章,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坚持课外阅读及做读书笔记,也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对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品质,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增强学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素材包括: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技术处理),音乐《假如爱有天意》。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初步了解,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评价这对父子吗?板书:了不起。

师:那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学习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在文中画出来,并做批注,谈体会。

2、小组内交流你画的句子和自己的体会。

3、指名汇报: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

生汇报师随机出示句子:“课文5---9自然段”从这几段对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人来劝他,可父亲的回答却是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老师的问题来了:父亲的回答意思虽然一样,虽然有些重复,可父亲说三句话时的心情一样吗?(第一次:恳求第二次:焦急第三次:发疯崩溃)透过这简简单单的问话,你读懂父亲了吗?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学生读父亲说的话)。

师:我想问一下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险情又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预设:因为我承诺过儿子)支撑他战胜困难的就是这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

引读:当危险一次次降临时,父亲总是默默地对儿子说:(生接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一次次化险为夷,他还是自言自语地说:(生接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谁接着说还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生汇报师随机出示句子(12自然段)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感动?(挖)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坚持的父亲。全班齐读这句话。

4、补充资料:感受父母之爱。师:此时此刻,让我不禁想起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出示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假如爱有天意)透过这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伟大”“父爱无疆”

师:今天,我们又记住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位了不起的儿子吧!

5、交流儿子了不起(小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怕,--------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预设体会:在这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7岁的阿曼达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们不要怕,可见他的沉着和勇敢,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呀!

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当得到爸爸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他先人后己的品格实在了不起!

师: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小练笔: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四、小结。

(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五、课外延伸。

师: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在很多书中同学们也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父亲坚持不懈。

了不起。

儿子先人后己。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具准备。

课件、信封。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

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

生:救火队长。“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还有谁?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6、是什么信念让儿子如此坚强的在废墟中活下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8、带着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拿起书让我们齐读课外。

9、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地震。在205月12日发生了7.8级的汶川地震,20xx年的4.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不堪回首,但在地震发生之时也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随着这段视频去感受地震之中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爱。

(1)短信妈妈。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希望。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

(2)教师舍身救生。老师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像妈妈,教给我们知识,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危难时刻他们舍生忘死保护着我们。

(3)国务院总理讲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所畏惧,党和国家没有放弃我们。这是一个多么有凝聚力的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众志成城。”

(4)地震诗歌赏读。

(5)给地震灾区孩子的信。

10、防震知识。你知道哪些防震知识,说一说。

11、观看课件。

观看视频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地震的无情,为文中的有情埋下伏笔。放手学生去读,抓住关键字句。在读中感悟,感受父子情深。可以以此句为突破口来展开学习。走出课本,从生活中去感受人与人之间超越亲情、血缘的爱。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爱。爱的升华。由母爱到师爱再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永不放弃。层层深入的递进。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挖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一

2.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在一次大地震中,靠着相互间坚定的信念,一位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及其同伴的事。(板书)。

3.在这次地震中,父亲和儿子都抱着同样坚定的信念,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讨论课文。

1.四人小组一边读一边讨论: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这个信念的?(板书:责任、爱)。

2.指导朗读。(抓重点句子,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

3.父亲带着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信守自己的诺言,无论儿子是生是死都要和他在一起,而儿子也对父亲充满了信心,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指导对话分角色朗读。(板书:信心)。

5.在饱受煎熬了38小时又50分钟以后,一条生命的通道终于打通了,这对父子终于可以相见了,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

那么儿子呢?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板书:责任)。

6.你觉得他们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指导读最后一句话。(板书:了不起)。

三、扩展练习。

1.假设阿曼达的父亲也像其他人一样望着废墟哭喊一阵子离开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2.如果所以孩子的父母都像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有信心的话,情况又是怎样的?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信心是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支柱……)。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方法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地震中发生的事太多太多了,有太多的悲伤,更有着太多的感动。听,《生死不离》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去年的汶川地震,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播放视频)。

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7)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8)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放弃挖掘了吗?(生答)板书:永不放弃。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坚强?(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心疼,激动,感动)。

(9)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这种感情。指生读,齐读。(配乐)。

师:方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交流: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4)师: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但是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

(3)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板书:对爱的坚信。

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自己读读这句话,读出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对父亲的信任。指生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父亲救出儿子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女同学读儿子。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挖出儿子了,并且知道儿子还活着,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在等了38小时后,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是什么心情?(生答)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父亲和儿子这种惊喜、激动的心情。(开始读)。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父:永不放弃子:对爱的坚信。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2、83页。)。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独立成篇的,这节课与本单元的其它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本课知识虽然简单,却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好题材,即是让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又是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学生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五年级学生在数的方面,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小数、分数等。在形的方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利用图形研究数,寻找数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还有困难。学生对线围成的基本图形有深刻的认识,但是点阵中的几何图形,只有点,没有线,学生要利用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和延伸,这对学生来说会感觉比较陌生。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学过找规律填数,二年级学过按规律接着画,四年级学过探索图形的规律。因此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而这节课完全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极为抽象,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会感觉有点困难。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五子棋,磁扣等。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课题。

1、展示图片,(投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好像都是由点组成的。

师:是呀,不要小看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点,点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许许多多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就构成了点阵。

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并且发现了有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阵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细心观察,探求规律。

1、出示正方形点阵,探索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a、第一个规律。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指名读)。

(1)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

(2)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正方形),同意吗?

生1:我认为第一个点阵不能看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圆形。

师:其他同学也同意他的观点吗?

师:其实第一个点阵虽然只是一个点,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边长是1的小正方形。是吗?

师: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2: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有没有更快一些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横着看,每行有2个点,有2行,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每行有3个点,有3行,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每行有4个点,有4行,共有4×4=16个点。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师:这种数法真是又快又方便!照这样下去,能不能根据你们的发现画出第5个点阵呢?(学生画,指名说,教师投影显示)。

师:第6个呢、第7个第100个点阵的点的个数都能瞬间求出来。也就是说:“是第几个点阵,就用几乘几”(板书)。

师:如果一个点阵它有81个点,它应该是第几个点阵?每行有几个点?每列有几个点?

(这个画点阵的过程虽然简单,但体现了由数――形的转换。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数形转换的意识。)。

b、第2个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的?(横着数和竖着数)。

正方形点阵还有没有其它的观察方法呢?能不能换个角度观察?

“斜着看又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与序号有关的算式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写出算式,然后汇报。”(投影)。

观察并思考。

(1)分别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点的个数。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第1个:1=1。

第2个:1+2+1=4。

第3个:1+2+3+2+1=9。

第4个:1+2+3+4+3+2+1=16。

第n个:1+2+3+n++3+2+1。

师:“谁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如第2个点阵就从1加到2再加回来,第3个点阵就从1加到3再加回来,第4个点阵就从1加到4再加回来”。

师小结:“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这个规律。

刚才是横竖数,“第几个点阵就是几乘几”。

c、第3个规律。

师:我们把第1个折现内的点看成第一个点阵,该用什么算式表示?其他呢?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1+3=41+3+5=91+3+5+7=16。

师:(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

师:第1个点阵是1,第2个点阵是在第1个的基础上多3个,第3个点阵呢?有的学生可能说:“这次都是奇数相加。”

教师问:“从奇数几加起?加几个?是随意的几个奇数相加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第几个点阵就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

第几个点阵,就是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这3种规律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出来的,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得到的结论都与它的序号有关系,所以我们以后再研究点阵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跟它的序号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更简单。

(在这里,教师不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些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刚才发现的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其实就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的规律,它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完全平方数。)。

(在刚才的新课教学的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表达等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并深刻体验到数与形,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牛刀小试。

生:竖排×横排:1×2,2×3,3×4,4×5师:与它们的序号有什么关系?都是序号和它后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乘积。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

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2.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试一试第2题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师: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有什么规律?(第几个点阵,就从1加到几。)。

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学生思考,指名说。(投影显示)。

四、兴趣优在:(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练一练)。

第2题:按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师:这道题就象梅花桩,指第一个,走了几个梅花桩?

生:3个。

师:指第二个,共走了几个梅花,增加几个桩?

生:7个,增加了4个。

师:指第三个,共走了几个梅花桩,又增加了几个桩?

生:13个,又增加了6个。

师:如果再往下走,你们想想会再多走几个桩,你能写出算式吗?写完算式,学生自己独立画出点阵。小组合作,讨论点阵中蕴涵的规律,然后汇报交流。

生:交流,探索总结规律。

(这一题与前几个题区别很大,前几题的点阵可以看作规则的几何图形,这一题点阵图不规则,要画出下一个图形,既要抓住数量的变化,又要抓住形状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重要。)。

五、知识拓展。

欣赏生活中的点阵图片。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点阵的知识?(座位、站排做操、楼房的窗子等。

师:点阵不只是点,很多有规律的排列,都可以看成点阵。

投影跳棋、围棋、十字绣、花坛里的鲜花、水晶灯等图片。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点阵,有没有收获,哪些收获?

七、课后操作。

自创新的点阵图,并说出点阵规律。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四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

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在交流与反馈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明确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五、教学反思。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较中认识互化的必要性。

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请观察图表,说一说图的意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板书:林林0.4(小时);明明1/4(小时))。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在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精确比较)。

生1:我们小组是把小时化成分钟来比较的。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大小的。0.4小时是24分钟,1/4小时是15分钟,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2:我们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个同样的小格,0.4涂4格,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0个同样的小格,0.4能涂40格,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来比较的。0.4是4个1/10,也就是4/10,约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5:我们小组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分数化成小数那个小组的方案。因为画图太麻烦了,而分数化成小数,直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的那个小组的方案。分数化小数有的时候除不尽很麻烦,画图也很麻烦,比较时间能化成分钟来比,如果其它单位的还得又一种化法。所以我喜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案。

生3: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分母不同的时候还得通分,也很麻烦,还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探索分数化小数。

师:谁来说一说第5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的?

生: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而分母相当于除数。

师:请你把71页“试一试”第2题这几个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师:老师问一下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生:我们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0.4是4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约分后是五分之二。

师:那0.04,0.004呢?

生:0.04是4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约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约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师:说的真不错,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一直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小数的位数与分母1后面的零的个数一样多。

生2: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

师:请再观察分子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生: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把课本第71页“试一试”的第1题做到练习本上。

(二)练习提高。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题,分数化小数。

2、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

3、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

4、比较各组数的大小(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进行练习)。

5、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三)小结延伸。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五、教学反思。

练习五。

内容:练习五。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的熟练性。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0.40.80.7。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4、练习五的第1题(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这里重点练习分数的通分和运算顺序。

二、垃圾分类。

1、看图,理解图意。

2、提问: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看图表,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内提问,并组内进行解答,

4、全班汇报,集中交流。

三、解方程。

在复习解方程的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四、找数字游戏。

猜一猜,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然后确定数字的范围。教学反思:

五、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

读2本和3本书的学生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内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六、想一想,算一算。

先自己算一算,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得出-的结果吗?

七、小结。

八、实践活动:建造“分数墙”

单元小结: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激情导入。

1、谈话回顾旧知。

2、教师激情导入。

(二)以情入境,突出重点。

1、提领全文关键句,解读全文,学生边读边划出父子了不起的语段。

2、默读相关语段,思考他们怎样了不起,写出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用教师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相关镜头,音乐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说,读中写。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品读感悟,突破难点。

1、在品读感悟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规律,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利用评价语言顺水推舟,渗透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和读书方法。

切入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切入情景:16自然段感受儿子在绝境中冷静、勇敢。想象在长38小时中,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会有怎样的感人镜头。结合课后练习,读写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四)探索体验,化解疑点。

1、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没弄懂的问题?

2、质疑问难,梳理归纳。

3、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创读升华,拓展延伸。

1、播放父子拥抱的配乐画面,学生自然带着各自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到这激动人心时刻,再诵读这激动人心的句子————全文关键句(照应开头)。

2、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动了说说都想到了什么?

3、推荐有关人物亲情的文章和动物亲情文章。

附:板书设计。

[nextpage]以情入境   品读感悟   探索体验。

恩施市实验小学  李小东。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情入境  突出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看到了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言之有理地写,晓之以理地说。到后来,孩子们质疑问难,那动之以情地思,激情满怀地解难,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深感在有限的时间里长文这样有效地短教,是孩子们的需要,我做对了,心里感到特别痛快!

品读感悟  突破难点。

关于领悟文中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我是这样来突破的:我在课中尊重儿童原始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我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活跃、更为开阔的实践平台:抓住提领全文的关键句品读全文,感受父子“了不起”,采用读中划(相关语段)、读中写(体会)、读中想(感人镜头)、读中说、读中思、读中悟(表达方法)、读中议(解难),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引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凸现了儿童主体地位,但也不忽视老师的导引、组织、学生活动的促进者,适时点拨,积极鼓励。如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规律,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接合点,利用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顺水推舟,渗透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读书方法,这样自然贴切,不着痕迹地教给了学生人物对比描写特色,不断列数字写父亲挖掘时间之漫长、之艰难的特色,及人物外貌描写的特色,读书方法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不仅痛快,而且很踏实,是因为我实实在在给了学生营养。

探索体验  化解疑点。

作为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需求,寻找最近发展区,加强教学设计的启发性和针对性。我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鼓励学生带着各自感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没弄懂的问题,学生潜心读书后,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困惑与需求,这是纯开放性的。我在此过程中归因析理,针对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真正的难处,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求积极、高效地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享受到了探索的快乐,也享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是让我痛快,也不是踏实,而是兴奋。课堂评价是课堂上师生、生生间交流的基本手段,更是一种综合能力。我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让学生充分享有发言权,表述自己观点,发表意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注意到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注意了语言的丰富性、有效性、激励性、引导性,为学生做好示范,从而使课堂和谐,真正让学生“人在语言中渐渐长大,心在语言中慢慢享受”。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望专家和同行们不吝赐教。

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精彩。

恩施市教研室  冉正方。

[nextpage]李小东是恩施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她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细腻的课堂教学风格,前不久在参加市、州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技压群雄均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李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精”。从这个“精”字派生出五个词,即精深、精确、精巧、精妙、精辟。

一,    文本解读——精深。

李老师就《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研读不少于20遍,因此,熟读成诵,甚至背得滚瓜烂熟。这还不足以值得称道,真正让人佩服的是李老师自己先把这篇文章读成了一幅画,再把文章读成一句话,那就是“父子了不起”。只有教师把文本解读深透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地与文本对话。

二,    目标定位——精确。

本节课属于第二课时,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李老师在确定目标时重点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流程设计——精巧。

李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对话,激情导入——以情入境,突出重点——品读感悟,突破难点——探索体验,化解疑点——创读升华,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一是紧扣了教学目标;二是体现了时代特色;三是突出了教学重点;四是回归了语文本源。

四,    情景创设——精妙。

首先,李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时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的真实感人的场面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毁灭性的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样为学生走进课文,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然后,李老师又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问题创设对话情景和问题情境。以情激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李老师的匠心独运所在。

五,     课堂语言——精辟。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过渡性语言,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都很精美、精辟、精彩。例如李老师在评价学生时说,这样的表达真清楚,可以说是言之有理;我发现你有一双慧眼,找得很准;你在读中已经动情了,如果你再把字都准一点会更好;它最先抓住这个机会,就让他来说吧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时,引导学生自己朗读,自己感知,自己品味,自己想象,自己领悟,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给学生以自能获取知识,自能开发智力,自能陶冶情操的广阔空间。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六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

树真好。它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吵吵闹闹,到处乱跑。

树真好。我家屋子里清清爽爽,阵阵风儿吹,满树花香往屋里飘。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荫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天热了,树下真凉爽,我和我的小猫咪,躲在树下睡午觉。

树真好。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就爬到树上躲起来,气得小狗“汪汪”叫。

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哇摇,摇哇摇。

树真好。夏天的夜晚静悄悄,只有树叶和微风在一起唱歌谣。

树真好。树叶在秋风里飘哇飘,树下铺着树叶地毯,我们可以在上面滚来滚去,跑跑跳跳。

树真好。我在大树旁边,种棵小树苗,勤浇水,勤施肥,让它做大树的小宝宝。

树真好。一天天,一年年,我在长,树也在长,今年比我矮,明年比我高。

树真好。人人都来种树,低低的山谷,高高的山坡,大树连成片,森林真美好!

这世界真美妙!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学写剩下的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树的好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入。

1、复习巩固。

《树真好》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智慧的散文诗。上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了很多很多,谁能用文中的或者是自己的语言把下面的一段话说完整。

“树真好。小鸟。树真好。它可以,。树真好。可以连成片,变成。这世界将!”

2、激情导入。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树真好。它能挡住大风……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

二、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

1、教师引导。

这篇文章很美很美,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你们仔细地轻声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美?读了这些句子你产生了什么想法?请随手写下来!(教师提供范例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范读。

2、教师梳理阅读方法。

看看谁是个有心人,发现老师刚才是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学习的?

3、出示阅读方法。

(1)阅读你所喜欢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2)你觉得句子美在哪里?

(3)再次朗读,读出体会。(4)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精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4、教师教学中随机引导。

第1自然段:

从“叽叽喳喳”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播放cai(小鸟欢悦的鸣叫的情景)指导朗读。

小结:aabb式词语可以让人感觉音乐美,同时在不同的语境中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2自然段:

“树真好。它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吵吵闹闹,到处乱跑。”

学生读、说以后思考:树为什么可以挡大风?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播放cal)。

从“吵吵闹闹,到处乱跑”中感受到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指读、评读、齐读。

第6、第7自然段:

很多同学都喜欢这两小节是因为有趣,怎样有趣呢?能说说吗?

是呀,树是小狗、小猫的游戏场,是它们戏耍的地方,也是我童年的摇篮,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欢乐和温馨。分男女生读读吧!

第10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说以后,教师引导:你从作者把小树苗比作“小宝宝”感觉到什么?

是呀。树是我们童年成长的摇篮。同时给大家带来那么多福音,我们怎能不喜欢它?我们喜欢它,赶紧行动起来植树造林让它们成片成林吧!指导朗读。

第12自然段:

想象那是怎样一个情景?播放音乐让学生慢慢闭上眼放飞想象。指名说。

你们想看看在人们的努力下荒山、低谷变森林的奇迹吗?(播放cal)。

教师激情引导:多可爱的树,多美丽的森林呀!它们为我们带来了那么清新的空气,那么美的家园!树真好,我们的世界因此更美妙!

多好的树,多让人自豪的树,老师也忍不住夸夸它了。

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比读、分小组读、评读、配乐读)。

树真好,世界也因此美妙。让我们自由地轻声朗读全文。

树真好,让我们一起夸夸它,配乐朗读全文。

三、拓展知识,发展语言。

1、树是美丽的、朝气蓬勃的,它为人类造福,带来无穷的欢笑。同学们那么喜欢树,在你眼里树还有什么作用呢?你可以把你课前收集的信息以及你的理解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你还可以把你的想法画下来,或者做个小诗人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指名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3、树的作用可真大,让我们再次夸夸它吧。一起朗读课题。

四、主动练习,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3个生字认读。小组内交流如何写好余下的生字。

2、教师范写“热”,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师生评价。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生生互评,充分肯定学生书写的优点。

五、教师小结,启迪升华。

1、教师激情小结。

树真好,好在它可以成林,可以独立耸立;好在它可以挡风遮雨;好在可以攀爬依靠。树木细细微微的好,树好在它是个朋友,并且是个给予生活颜色、趣味、声音与休息场地的朋友。

树因为有了你们的关心与爱护茁壮成长,成片成林,相信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世界会更美妙!

2、课后练习。

同学们喜欢这首散文诗,下课以后你们还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句子改编为歌词唱给你的好朋友和家人听。

3、在教师的(树真好)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八

教材分析:

《雨中的布料》是五上“材料”单元的第二课。材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材料构成了大千世界。材料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不同材料有什么特征?面对繁多的材料我们该怎样选择和运用?怎样开发新的材料?这是材料科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引领孩子们经历的认识过程。《雨中的布料》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从布料这一个视角,深入研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渗水性、吸水性这一类特征。教材由4个部分组成:

3、“中雨”下的'布料;

4、布料的使用。

在生活中寻找常见的物品,对这些常见的物品对这些物品在使用材料特性方面进行研究是这节课的主要意图。衣服是我们最常见的物品,人们穿衣服除为了饱暖美观之外(这是主要功能),还要追求衣服的舒适(透气性)可能还要求衣服具有防水性能等特殊功能。本课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这些布料的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为下面开展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尽管进入五年级了,但是观察依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过我们追求的是在3、4年级培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不再单凭兴趣,而是要在经历模拟实验中经历一个连续的观察过程,观察事物的不同变化,要力求体现观察的连续性,培养学生观察认真细致的精致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几种布料的特性研究,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见有效的方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够对布料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能根据这些差异进行科学的选择。

教学材料:不同布料每组四种共两份、放大镜、小型喷雾器、喷壶、橡皮筋、水槽、塑料杯、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供4种布料,这4块布料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说出4种布料的一些不同点,引出4种布料的名称,在屏幕上出示,认识4种布料)。

2、布料可以做什么?如果在这4种布料里选择一种做雨伞的伞布,你们会选择哪一块?小组合作,作出选择,并找出自己的理由。

二、设计方案。

1、要知道你们的选择是否有道理,该怎样寻找科学的依据?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在科学文件夹上写下要点(可以用图画或是文字)。

3、交流小组的初步设计方案,阐述自己小组的想法、理由、可行性、缺失和改进设想;小组间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结设计方案,提出不足之处。

5、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下雨情况(毛毛雨或是中雨),选取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对实验进行再设计。

三、实验探究。

1、交流新的设计方案,理清操作要求,进行实验。

四、延伸。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十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两年前,我按照书上的图示,让孩子们把一块橡皮泥做成4种实心的形状,然后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橡皮泥质量不好的都软了,实验效果不好。这个学期上课我就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让每个组准备了一桶橡皮泥,在一桶里有很多根同样规格的`橡皮泥,我让每组同学从里面拿出四根,然后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后排开的水量并没有变化,也就是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效果好,结论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做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试验中,最难操作的就是测量排开的水量。我在500毫升的烧杯上贴上了刻度条,并改变了原有水量为300毫升,让学生用大一点橡皮泥做实验。虽然我觉得准备的很详细,可是还是有几个小组,在实验操作中失败了,我反复思考,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反复的试验中将杯中的水中带出,测的数据不够准确。这一课的记录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记录表的第一项是测“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第二项是测“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其实都是沉的形状,修改成“沉的形状1”和“沉的形状2”。与后面“浮的形状1”“浮的形状2”统一起来。这样教学效果好。

我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

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

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二十

2、做成空心的形状的橡皮泥未必浮,尤其是饺子的形状学生很难做出,教师要及时指出空心形状的空心含量高才会使橡皮泥浮起来。

3、学生会把排开的水量缩写成排水量。老师要指出排开的水量指的是排开的水的.体积,而排水量指的是排开的水的质量。不能缩成排水量。

4、排开的水量的测量如果按照教材中的装置测量会出现测量不准确以及只能测量小体积的物体的排开的水量。因此对教材中的装置教师要进行改进,选择水槽做实验可以测量好多物体的排开的水量,同时用电脑做出很多细线表格能准确测出物体的排开的水量。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二十一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5月12号的四川大地震吗?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无穷的,然而,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震撼人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感人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媒体资源,加深学生的生字词学习。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自己感动的句子旁做上标记,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作业设计,预留问题。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也可以参考其他重要语句。如,“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学生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亲“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环境下,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4.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

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语句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关爱。请你描写自己生活中关于亲情温暖的一件事。

四、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22篇)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相关范文推荐

    党在我心中演讲稿分钟六年级(精选17篇)

    演讲稿的语言运用需要简洁明了、表达准确,同时富有感情色彩和说服力。以下是精心挑选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指导,快来看看吧。祖国不只是黄河长

    中秋节超市促销策划书大全(18篇)

    策划书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后续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接下来,我们将给大家展示一份经典的策划书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八喜同庆xx燃情。1、抢购

    大学生学生宣讲会演讲稿(热门20篇)

    大学生演讲稿是展示个人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机会,我们应该积极撰写一篇演讲稿。接下来是一些备受好评的大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参考。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

    初中德育工作总结学校(优秀18篇)

    德育工作总结是对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果和存在问题的总结和分析。以下德育工作总结范文是各位老师多年来的工作心得和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递成功的简历(专业19篇)

    个人简历是我们向他人展示自己过去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简历范文,仅供参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撰写个人简历。“勇”是勇敢的简称

    朱子训读后感范文(14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总结和概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通过欣赏这些读后感范文,我们能够加深对书籍内容和作者用心的理解和感悟。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

    失踪的森林王国教学设计(优质19篇)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资源来制定。浏览以下教学计划范文,你可以获取一些关于教学计划编写的宝贵经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

    我可怜的小狗(专业16篇)

    优秀作文是在表达方式上独具匠心,能够让读者对主题产生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思考它们的优点和特点,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项目合同合作大全(23篇)

    在合作中,我们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和挑战。以下是一些成功合作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途径,让我们一起

    合理的企业培训计划方案(模板19篇)

    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训计划范文的分享是为了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提高整体的竞争力。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