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薇儿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或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和构思进行提取和总结的一种文本形式,它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灵感和思路。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常见题材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把“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进思想,激发爱国之情,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关于建党90周年: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当磨洗认前朝。”这一首咏史诗,或许很多人在谈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都会用一杜牧的这首《赤壁》来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也不免俗的套用一下,让它带领我们看看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时光。

运动的热情点燃了星星之火——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这燎原之火点燃了华夏大地的热情和生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风雨飘摇了许久的中国人终于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在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抗战以及各种各样的考验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带领了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终于在经历了这段屈辱的近代历史后可以抬头挺胸的向前迈进了。

对于近代史,我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是对于近代史的前半部分特别的有感触,每每读到这段时间的历史都会令我扼腕痛惜,沉浸于纷繁复杂的心情中去。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

2010225012徐梦茹。

2011.9.15。

美国军事作家、评论家拉瑞斯约本海默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是谁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事实上我记得美国以前有一位总统他是乔治·华盛顿。他以贫弱的美国北方军,经过多年苦战打败了先进的南方殖民军。使得美国获得了统一与和平。但是,在东方一个大国,他就是中国。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是什么让他对毛泽东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毛泽东走出了韶山,也就走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大世界。这个世界就像一件艺术品的原胚,虽然五色斑斓,却瑕瑜互见,总需要一双灵巧而有力的大手来雕琢。毛泽东也许不知道,他就是这双大手。他在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构建与两位19世纪的伟大德国人遥远的回应。他秉持着自由的理想,领导中国人民反击党国政府的围剿,抵抗日寇的入侵,拯救中华民族于瓜分豆剖之际。理想的旗帜挥舞在他的前面,这是最博大的民族理想,革命的人生理想,并在他热情的诗歌中赞美了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就是这样一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堪称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毛泽东陆续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至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带来十年**,十年的伤疤,用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医好。据此,有人意图对毛泽东做全面否定。早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毛泽东已经得到了客观的评价:“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作为诗人,他是政治家诗人。毛泽东特殊的进取个性,斗争意志,浪漫想象和执着情感.这些诗化的性格,为他从事的事业谱写了一首首杰作,也铸造了一篇篇遗憾的败笔。这杰作与败笔对国家民旗的影响既深且大。其反差相隔天壤却同样惊心动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饱餐中国传统文化而达“内圣”、“外王的毛泽东,其诗化的秉性、气质、风格与其毕生的政治实践融为一体。儒学士大夫其墨客骚人的秉性气质和风格是多重的。有其气势磅礴、洒脱不羁、气冲霄汉、豪迈不屈的一面,又有超凡脱俗、远离客观现实、文过饰非、虚幻理想的一面。很明显,这两个方面在毛泽东身上都是浓墨重彩。当他天才的想象与历史逻辑的轨迹吻合时,毛泽东创造了奇迹,这种奇迹是那些把历史的进步看成电梯一层一层上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法领略和创造的。当他天才的想象和历史逻辑的轨迹错位时,灾难性悲剧也是天崩地裂。毛泽东是大半个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设计、创造和指挥者,民主革命的成功和胜利把毛泽东推向“唯意志论”,而且是“唯己意志论”。他对自己天才的想象力从不怀疑,把“文化大革命”当作他一生两件大事中的一件,便是最好的佐证。

毛泽东以毕生精力钻研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思想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现在正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要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因此,年轻的一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缅怀毛泽东同志!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三

[摘要]近代中国宪政之路异常曲折。在追求宪政的路上,有林则徐、魏源、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等人为追求宪政的一次次努力。近代中国的宪政史可以说是一部为强国理想奋斗的历史,一部夹杂着屈辱与不懈奋斗的悲壮史。

[关键词]近代中国;宪政;民主;独立。

一、中国社会宪政化的源泉: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昭示的不仅是典型的现代与传统两种社会体系的冲突,而且揭开了西方与东方两大文明体系在中国冲突的序幕。正是在两大文明的撞击中,中国艰难地开始了宪政化的历程。

林则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四洲志》中辑录了一些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的资料:“君国大事,关系外邦和战者,均由议会定之,设所见不同,则三占从二。升调文武大吏,更定律例,必询谋和同。”这些介绍虽然过于简单,但已接触到了西方近代宪政制度的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实行议会制,少数服从多数,元首任期制。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林则徐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对西方民主、宪政制度的记载比《四洲志》更详尽。该书已经涉及到了议会的地位,议会与国王的关系,议会、国王与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议会与国王的权利界限等制度。关于美国,作者表达了对美国宪政制度的向往。

鸦片战争使得一部分如林则徐魏源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却“天朝上国”的幻想,开始睁眼看世界,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宪政制度并且著书立说介绍引进,为后来对西方宪政制度的进一步理解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立宪的初次尝试:甲午战争与百日维新。

在近代国际环境中,对中国宪政化历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及1895年的《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宪政化进程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最终使中国社会进入宪政化阶段。甲午战争对中国体制内外刺激之大,远远超过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中国被一个过去视为属国的小邦所击败,而这个小邦从事现代化改革甚至比中国还晚约20年。而且,这场战争中国人是被西方人之外的黄种人击败的。

1898年6月11日,在遭受了甲午战争惨败的打击之后,在维新派的极力劝说之下,在经过长时间的思想和人事准备之后,清光绪帝毅然下诏“明定是国”实行变法。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宪政化历程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百日维新则是中国立宪的初次尝试。

戊戌变法的中心内容之一是体制内的开明派与维新派精英集团合力进行的推动宪政化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向清政府提出了“立宪法,开国会”的要求,第一次把资产阶级改良的政治理论运用到政治实践。随之在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的压力之下,镇压维新运动的当权者被迫开始了全方位开放,君主立宪作为一种政治和变革思潮在中国开始兴起。“变法”、“新政”和德日宪法模式的抉择。立宪、官制改革、责任内阁制、中央及地方准议会的建立及试验这一系列新观念和新事物在眼花缭乱之中纷纷在中国社会登场。

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自身的局限性,维新运动昙花一现,“立宪法,开国会”也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实施。但是“百日维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光绪皇帝规定的“许官民上书言事”是“百日维新”在宪政建设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百日维新”是中国以日本为参考下的立宪的初次尝试,但在顽固派的阻扰下,中国失去了实现宪政的绝好机会。

三、抵制革命的幌子:清末预备立宪。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中国的宪政历程并未终止。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定的走从暴力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国。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抛出“预备立宪”的丑剧,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不久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虽然清政府只是把它作为抵制革命维护自身统治的幌子,“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但是《钦定宪法大纲》第一次将宪法作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使得中国在通往宪政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可是这种纯粹的“皇族特权”当然不会被人民接纳,也无法挽救穷途末路的腐朽清王朝,辛亥革命爆发后,四面楚歌、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发布了近代中国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该“信条”同样声明“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与《钦定宪法大纲》相比,皇权得到一定削弱,国会权威有较大提高,“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帝直接统帅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年度预算,须经国会议决”;“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以历史的眼光看,《宪法重大十九信条》是一部比较中立、平衡的宪法,含有“虚君共和”的因素,宪法文本规定的国会之地位,足以与皇权分庭抗礼。

四、中国宪政路上的短暂春天: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得“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观念深入人心,古老的中华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始新的征程。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众多宪法中最具民主性的宪法之一,它的制度模式仿效美国模式,其民主性体现在“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和程序性规范两个方面。《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种“主权在民”的宣示,从根本上否定了“主权在君”、“主权在国”等反民主的政治原则以及世袭君主制的合法性。其次,从内容上看,该法的主要部分是涉及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组成及选举的程序性规范。虽然迫于当时的情势,有“因人设法”迁就个人的迹象,但是总体上并未规定任何个人和团体的“先定”统治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使命止于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之时,1913年国会成立,正式的制宪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此时袁世凯早已就任正式大总统。先选总统并成立政府,后制订宪法,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问题。早在美国革命时期,潘恩就指出宪法必须先于政府由人民制订,否则先成立的政府必定干预制宪,谋取“私利”。潘恩的话不幸在中国得到验证,事实上袁世凯不仅篡改宪法,而且最后完全抛弃宪法复辟帝制。袁世凯当政期间,产生过《天坛宪草》和《中华民国约法》,前者因无法满足他的权力欲望而被其废弃,后者是在袁世凯直接干预和授意之下制订的,史称“袁记约法”,它的真正宗旨就在于增加总统权力,削弱议会对总统的牵制,完全是满足其私欲的“作弊”之作。袁世凯的称帝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是中国的宪政之路戛然而止,中国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

五、结语。

近代中国的发展处处是血与泪,悲伤与苦难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中国人一次次的在最关键的时候错过了发展的机会。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过两次难得的机遇,曾经“闪现”出培育“健康”宪政的契机:一次是辛亥革命之后,另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两次机遇性的时刻,有许多共同或相似的历史迹象,对宪政的“生长”是适合的,例如,都存在几种势均力敌的政治势力,政治上呈现出一定的均势状态;都出现了掌控着较强政治权力,也享有较高政治权威的“强权人物”。如果这些强权人物能够将其势力真正地用于推动中国宪政的发展,那么他们一定会名垂青史(而不是贻害于历史)。可惜的是,他们都逆历史潮流而动,将其有限的政治权威和合法性用于追求反民主的专制独裁政体,从而耗尽自己的政治资源,最后都落得身败名裂、遗恨万年的可悲下场。他们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意图地追求“极端”的个人、集团和阶级的政治权势,是使得他们“权欲熏心”,无法把握历史机遇的主观原因。

百年中国宪政史昭示人们,容忍不同的价值取向,分享共同的政治利益,协商解决政治冲突,是宪政制度走向健康成熟的最终途径,而极端的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则是宪政发展之大碍。

宪政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宪政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如何才能与社会、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才能引起民众真正关注,如何成为权力的制约而不是工具并值得人们奋不顾身的捍卫与服从。

[参考文献]。

[1]张生。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徐祥民。中国宪政史[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文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m]。法律出版社。1997.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四

[摘要]近现代思想史中对国民性的讨论批判从未停止,国民性问题关系着民族的存亡与发展。而近代民众劣根性的流弊是民族发展的严重阻碍。许多思想家均着眼于国民性的改造。现树立介绍了即为典型的思想家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并对其进行简单对比。

[关键词]国民性;近代思想。

晚晴启蒙思想萌发后,中国近现代思想界逐渐发起国民性讨论的热潮。严复、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有其对中国国民性的思索与探究。国民性在政治心理学中是群体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将国民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国民性与民族心理等同,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国民性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环境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特有的、反复起作用的心理和行为特质、性格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一个民族的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观念往往会集中地展现其民族心理特点。因此在讨论国民性本身的同时,也是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心理文化的探索,会对国民的政治行为有导向作用。

近代中国思想史中之所以发生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批判讨论,是在列强压迫侵略,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企图通过国民性的改造来提高国民的素质,摆脱民族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强大。“国民性”这一话语是从西方传人的,18、19世纪,西方以及日本对国民性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精英群体深受其影响,从中获得启示:一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可以通过培养出一些发达的民族所具有的习惯或特性,来提高本民族成员的素质,从而推动民族的文明进步;二是消除阻碍民族进步的消极因素,使人从政治、宗宗教及其它压迫体制下解放出来,能够促使民族的进步。近现代许多政治思想家都有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首先要提到的是严复。“国民性”概念在晚清思想界的广泛使用和流行,是以现代“国家”、“国民”意识的出现为前导的,而中国现代“国家”意识及“国民”概念,是在晚清启蒙运动中才产生的。据梁景和考证,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表达国民意识的是严复。1895年3月,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事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文章,首先将国民的精神素质视为救亡兴邦的根本,进而提出挽救国家危机的措施,严复思考的国民性问题,是怎样能够实现民族的复兴保住民族生存的活力。在《论事变之亟》一文中,严复在中西文化的对照中来探索中国的国民性:“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认为中国人“好古而忽今”。严复推崇进化论,其进化论来自于西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赫胥黎的社会进化论,认为“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但是生物界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那些适应生存竞争的智者、强者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而个人作为国家的一个细胞在国家兴亡盛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就成为关乎国家强弱存亡的一件大事。严复认为“民智者,富强之原”,而精神的涣散衰颓、道德心的丧失,是中国失败的根源。严复提出的启蒙“三民”说,是在西方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下提出的改造中国国民性的具体方案,成为近现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先声。

另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梁启超。梁启超在其《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新民说》、《中国积弱溯源论》等文章中均有提到其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断。梁启超认为中国国民缺乏独立、自由之德。“吾中国所以不成为独立国者,以国民乏独立之德而已。言学问则依赖古人,言政术则依赖外国。官吏依赖君主,君主依赖官吏。百姓依赖政府,政府依赖百姓。乃至一国之人,各各放弃其责任,而唯倚赖之是务。”而且奴性深重“数千年民贼之以奴隶视吾民”,既然如此便罢了,但国民不能自己视自己为奴隶。并感叹“吾不解吾国之秉奴隶性者何其多也。”梁启超认为奴性导致中国数千年的腐败,而且奴性不除可能会导致亡国灭种。梁启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当时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他对国民性的论述主要也是对劣根性的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专制压迫制度以及家族部落思想等,都是劣根性形成的动因。民主法治观念几乎没有,而且在教育上,学而优则仕的导向,后来严格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压抑了国民的思想。除此之外,我认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发展到另一方面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中庸”,强调克制自己来达到整体的和谐,学会宽容与忍让,这样的思想理念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使国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与反抗的精神。在趋同的过程中磨损了个性。

梁启超在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拯救方案。梁启超主张以“新民”来“新吾国”。梁启超提出了“新民”的两个途径:“一日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不同于严复的拯救方案中,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梁启超也看到了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继承和发扬古代中华民族精粹的同时采补外来文化中新的价值观念,学习其它民族的优秀文明以实现本民族国民性的改组。梁启超强调国民意识的塑造,除了有“国”的概念,还看到了强调国民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认为“国权”与“民权”是紧密联系的。国民个人权利的倡导将个人由以往的对君主意志被动服从的臣民而推为主动参与国家意志形成的国民,由“国”而“人”的观照,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前提。梁启超将国民素质的改造与提升视为社会会政治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首要前提。

晚清启蒙意识到这个国民是民族自立的根本,“国民性”的改造便是有效的方法方案。但是,他们基本上还是从传统的“用民”的角度出发来倡导“重民”甚至“新民”。他们的“新民”之道,还是比较狭隘的,设想的是在旧有的文化体系内部借助一些外来文化的力量以辅助民族实现自新、自强。在严复、梁启超等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那里,“民”的概念是作为建立“民族一国家”的必备因素被提出来,其涵义与西方人道主义立场上的“人”的概念有本质差别。而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反省国民性的弱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思想家。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更是其作品思想的灵魂。鲁迅在其众多文章以及言论中对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鲁迅笔下的民众盲目自大死要面子、奴性十足、麻木冷漠、愚昧无知,鲁迅一向不吝使用最尖锐的词汇也不吝以最恶来论述中国的国民性。鲁迅受“世纪末”思潮的影响。世纪末思潮视现代文明为颓废、摧丧本能、造成人种退化,认为文明的再生有赖少数天才或杰出的个人。鲁迅笔下的革命者作为杰出个人,为了革命流血牺牲,课面对的是无知看客的麻木不仁,革命者为他们献身,他们非但不会理解,而且还把他的遭遇受刑当作娱乐节目。鲁迅一方面对庸愚大众进行批判,但是他又不能离开群众,他不能没有听众。鲁迅常常在文章中把自己的同胞比作虫豸,而虫豸一般是族群意向,需要相互协助完成艰难的任务。这体现出对群众的依靠。因此“超人”在情感上得依靠庸众,至于庸众,却连自己被贬为昆虫都不知情。这是一种复杂的双重情感。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而劣根性的来源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封建礼教的束缚另外还有外来侵略的刺激的因素作用在里面。众所周知,鲁迅弃医从文,便是认为国民病的不是身体,病在国民的性格国民的素质,麻木愚昧的民众是不可能有带领其走向反抗、带领民族走向复兴的希望的。

除此之外,林语堂、梁漱溟、张君劢等人也有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讨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讨论是近现代思想中的热门话题。这是如当时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的。我认为单从国民性本身来看,可能包含的内容会更多也更温和。近代思想中主要是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并企图通过对国民性的改造来实现民众的觉醒民族的复兴。中国国民的国民性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关联,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作为正统文化,其“仁”的核心并由此而来的行为导向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国民的思维习惯道德风俗。道家等阴阳调和无为自然的思想也对国民性格有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本就是辩证的,有精华的同时也含有糟粕,儒家的封建等级教化的束缚等为国民劣根性的形成埋下祸根。封建专制统治的登峰造极,使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民众的性格受到严重压抑。而中国的闭关锁国在思想技艺上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后的对比更加使近代中国国民性的劣性彰显。

近现代思想家之所以均从国民性的批判与改造入手是因为国是由民组成,民众的思想行为会对国家的生存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近代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的根种已经严重阻碍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发展复兴。所以欲救国,首先要开民智要改造国民性。

从主要思想家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中我们能够发现有发展创新之处,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下面来谈谈自己的总结归纳。

一、正如前文所诉,从严复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后者更多了对个人精神的探索与重视,不再是在国家一民族的构架中来,讨论因为民众是其组成部分,需要发挥民众的作用,民众的思想意识存在问题所以要对其进行开化。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更多的是从人本身来论述,看到了国民应该拥有权利。

二、陈独秀等批判的矛头更多的是指向纲常礼教,改造国民性的要求是与反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相符合。

三、我认为对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批判由于提出反对传统文化的口号,虽然严复的思想中也有提倡西方思想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显然要更激进更偏至。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批判本就是深受启蒙思想家影响的,所以有很多共性字不用说。对国民劣根性产生的根源的分析都是一致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产物。思想家们都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批判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而且有破有立,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自己国民性改造的方案。都接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与刺激,而且将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了对比,发现了文化中落后之处,并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改造处方。都看到了民众在国家发展中的中的重要作用,将民众作为民族发展的载体,只有民众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进而谈进步谈发展。

国民性的问题一直都在提,现如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集体过马路便不用管红灯等也会归结到国民性问题上去思考讨论。我认为,国民性虽是一个民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它还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地域环境等,而且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会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保留,但同时绝对会有发展变化。因此它包含的内同是十分丰富的。对国民性的批判是有其特定历史环境背景的,在当时,只有将国民的思想打开智慧开启,才能够求得民族的发展。我们现在再来谈国民性,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对自己的观照,能够以之为镜,进行反思,实现现代人国民性的发展。国民性问题应该重视和思考,但是不能过度。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五

一实践目的。

二行程介绍。

(1)白玉山(2)万忠墓纪念馆。

三思考与讨论。

四心得与感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为了进一步陶冶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切实把深入学习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行动落到实处,今年五一,我们到旅顺白玉山和万忠墓进行实践活动。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大连,群山多姿,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旅顺在清朝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是一个备受外国列强蹂躏之地。近百年来曾被沙俄和日本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占领,长期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近代历史中的战争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中的种种遗迹,使得旅顺成为一座战争博物馆。这些遗址既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的铁证,也是记载了旅顺口在近代史中悲惨的命运。

(一)白玉山。

白玉山是大连市十大风景之一。光绪六年,李鸿章陪同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视察旅顺口时说,旅顺有黄金山,也应有白玉山。从此得名“白玉山”。山顶有白玉山塔和高达110米的电视塔及海军兵器馆。登上白玉山顶,旅顺口军港及市区风光尽收眼底。日俄战争结束后,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和陆军第三军军长乃木希典的倡议下,殖民当局决定在白玉山顶修建“表忠塔”,以表彰在日俄战争中为天皇效忠的官兵。该塔高66.8米,塔内有螺旋形阶梯273级,塔尖为弹头形状(也有说是蜡烛形状,表示长明不熄之意)。1985年,旅顺口区政府将塔名依据山名改为“白玉山塔”。

白玉山开启了那段痛苦历史的回忆,一个旅顺口,中国半部近现代史,给我们强烈的启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这段惨痛的历史不但值得我们深思、反省,也时刻告诫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二)万忠墓纪念馆。

旅顺万忠墓纪念馆是中日甲午战争旅顺殉难同胞的墓地,万忠墓纪念馆是侵。

华日军旅顺大屠杀的铁证。是为纪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惨遭日军杀害的近2万名中国同胞而于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之际新建的。该馆陈列内容包括“甲午战争前的旅顺口”、“甲午战争与旅顺口的陷落”、“震惊中外的旅顺惨案”、“旅顺万忠墓”四部分。该馆真实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旅顺制造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的罪恶行径,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虽有爱国官兵奋勇抵抗,清军仍是连连失利。11月21日,日军攻陷扼守京津门户的战略要地旅顺口,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近2万名旅顺同胞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旅顺市区内仅存36人,留做抬尸之用。1895年春,旅顺大屠杀遇难者尸体被集中焚烧后,骨灰丛葬于白玉山东麓。1896年,清政府主持为旅顺大屠杀殉难同胞竖碑修墓,建立享殿,题“万忠墓”三字。1994年,重修万忠墓,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万忠墓墓穴时,发现了大量死难同胞遗物和遗骨,仅老百姓衣服上的铜扣就有成千上万个。这一发现为揭露日军的暴行提供了更加确凿的物证。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的重大事件,这场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沦陷的进程,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旅顺口作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是这场战争陆地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有近两万无辜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万忠墓就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当人们从血泪斑斑的甲午痛史中走出,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时,会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繁荣富强才能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经过这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旅顺行,我们受益颇多,引发了我们的许多思考与讨论。

这次的实践除了收获愤怒、震惊,我也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要学中国近代史。

古人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看见我们民族的前世今生。看见我无辜倒在外国列强枪口的同胞;看见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看见“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

看见是为了不要忘记。

《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把中国深深的拉入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中。

苦难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本滴血的书,翻阅其间,字字句句写满中华儿女的屈辱与不甘,也许只有血的教训才能让人真正明白: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自强无以论实力、不变革无以图自强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近代中国是与外国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最多的时期。所谓谈判,实则是不谈只判,除了割地赔款外,别的免开尊口。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谈判桌后面是一字摆开的兵舰和大炮。朝廷的腐败,国力的空虚,助长了列强的专横。应该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高呼“公理战胜强权”、要求从德国人手里收复青岛时的情景。然而,列强们完全无视中国人的要求,竟拿着中国领土做起了交易。事实教育了中国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对列强,没有实力做后盾的公理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今天我们仍能看到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余风,但和一百年前相比,当年列强的耀武扬威不复存在。因为今日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从各方面实力来看,我们不再无足轻重。尊严不是乞求来的,是自己拼搏来的,“弱国无外交”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不自强无以论实力。人们很难理解,以中国幅员之大,人口之众,文化之灿烂,怎么会沦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惨境地。是因为朝廷腐败,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不聊生,躯体虽大却弱不禁风。古人云:“政亡,则国家从之。”一个无法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的民族,一个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的国家,虽地广人众、高城深池,却不足以为强为固。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要使中国强大起来,首先要靠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十三亿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才能屹立不倒。

不变革无以图自强。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因而变法图强构成了近代史最为动人的一章。一棵树的树叶腐败了,只需要修修剪剪,但如果它的树干腐败了,就只能把它铲除,而清王朝就是这棵腐败的树,这就是变革,中国只有变革才能自强。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六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作为开端,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仍处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想中,但很快这种幻想就被列强的炮火轰碎,中国被列强用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其实质是对中国的一场侵略,但从客观上来说,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并逐渐融入其中乃至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与鸦片战争不无关系。鸦片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鸦片贸易的战争,更是两种不同不同文明的撞击,甚至是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契机。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但这强盛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鸦片战争之前,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思想上,吏治败坏,封建专制达到了顶点,清政府用四书五经束缚人们的思想,对评议时政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清政府长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内部也是一团散沙,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而与此同时,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却在迅速发展。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由于各国工业的发展,其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蒸蒸日上,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而古老的中国幅员辽阔,成为了他们狩猎的对象。简言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使中国由闭塞走向开放。不仅如此,鸦片战争还加速了社会内部的改革,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兴起。前期,清廷官员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在全国开展工业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后,请听为解决内忧外患,形成了“顽固派”与“洋务派”两大阵营,其中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增强国力,维护统治。虽然洋务派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仍不够大胆甚至有所抵制,但与顽固派相比,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无疑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们迈出了近代官方对外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其意义在于其引进的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其培养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引发了中国的文化结构的变化,可以说,正是洋务运动时期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吸收,才导致了旧知识分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的萌发。虽然洋务运动最后不了了之,但其深刻揭示了在旧制度和旧思想下要依靠自身发展现代化产业是无法达到“自强求富”这一美好愿望的事实。政治上的失利也让国内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富国强民,必须从政治体制上下手,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并第一次把西方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它的失败让广大的爱国人士意识到,清廷是不会接受西方先进的制度的,要想救亡图存,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从此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古老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这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之一,它不再是以往那种循环式的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而是在世界的东方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的旗帜。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奴隶之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邹容《革命军》)蒙昧的国人中有部分志士渐渐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换汤不换药似的朝代更迭,他们追求的,是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真正能够挽救民族危亡的先进思想。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笔者认为,过去的认识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一条道路。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经过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不懈努力,二战获得了胜利,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但在治国方针上,国共两党发生分歧,重庆谈判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于1946年6月爆发全面内战。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了全中国,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过去的是历史,但历史并没有过去。历史,以他巨大的惯性连接未来,又以他可贵的经验给后人以借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日之中国发展蒸蒸日上,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近代中国的屈辱。日军的侵华行为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但在社会变化的过程中,抗战最宝贵的精髓信念——自强奋进、团结民主、逆境求胜、和平博爱等,对今天的人们同样具有巨大的感召与秉承意义。事实上,如果把物质作为生存的基础,信念才是人类的灵魂。如果一个国家失去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同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灵魂,不仅会丧失凝聚力,还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夸夸空谈,无论在任何时代,实力才是硬道理。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社会进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挑战。将满腔热情化作牢固的发展信念,将对现实的不满足化作对奋进努力的原动力,让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无限的社会价值,真正从自己做起,这才是爱国情怀的最正确的表达,也是抗战精神在当代的应有体现。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的了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是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丧失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了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他会在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界潮流中迷失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历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真正效用。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长流,人们真正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段。司马迁说“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可以随时摄取、揣摩乃至反刍,这对人类的现在、未来的发展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更多的是对过往的反思。

时间的流逝有可能会磨灭很多记忆,但这些往事将永远警醒人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然沉重,但却必不可少。

参考书目:孙立平,《中国近代史现代化努力失败原因的动态分析》,(《学习与探索》,1991)。

龚淑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朱维铮《重读鸦片战争》。

1999年3月。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七

摘要:《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这部史诗巨著使我们在建党就是周年之时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国情;教训。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是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内有军阀混战、外受帝国主义欺辱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而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旨在向那些为革命奋斗牺牲的先烈们致敬,也提醒现代观众特别是党员们不要忘记那些新中国的开拓者们。观看完该片,我同大多数观看者一样,被深深感动,同时也深受启发。该片对于我们今天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影片展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革命选择中国共产党来完成其历史使命,不是偶然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直遭受列强入侵,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卖国苟活,国将不国;中国各阶级的有识之士起来反抗,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代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代表上层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可谓风起云涌,但是,由于受阶级自身的局限所影响,或者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这些革命或者改革自救运动先后都失败。这表明,这些阶级所领导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不能救中国,不能将中国救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那么,中国的出路在何处?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必须要有新阶级来领导新式的革命,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革命的重任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地落到了先进阶级的身上,此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人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终于找到了革命的正确方向——以苏维埃俄国为师,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指导革命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就这样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阶级——无产阶级和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利益,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天生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又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上与农民有着天然的同盟,这些优势就决定了革命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在她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建国伟业》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爱国家爱民族的人。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近代中国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民族遭受外敌蹂躏,丧权辱国的事屡见不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原本想借此机会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却被列强拱手转让给日本。这让人何等的愤怒,何等的不平!但是,作为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又能怎么样呢?具有爱国良知的学生们终于不能忍受政府的无能,起来抗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痛打卖国贼,火烧赵家楼,却遭到政府的镇压,爱国工人和商界也联合起来援助学生的行动,最终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警示着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否则就会成为奴役的对象。这些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其中就有许多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终身。

《建党伟业》教育广大党员,应树立起远大理想,坚守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就是怀着伟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经历巨大的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顶着牢狱之灾,赴汤蹈火,忧国忧民,无所畏惧,真正表现出共产主义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敬仰、缅怀。对比之下,贪生怕死,动摇信念,最终难免为世人不齿,甚至沦落为千古罪人。陈公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参加党的成立大会的他被酒店里的枪杀案所吓倒,竟然忘记自己的使命,被妻子劝说潜回老家广东。从这里就可以窥见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历史也证实,后来陈公博叛党,投靠军阀陈炯明,然后又跑到国民党阵营里去了,再后来跟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大汉奸,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罪人,抗战胜利后最终被处决。这就是陈公博的下场,也值得后人警醒与深思。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应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保持先进性,做好先锋带头作用,冲锋在前,享乐在后,舍小家为大家,创先争优,做好表率作用,唯有这样,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凝聚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建党伟业》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少数逆历史大势者,违背民心搞复辟,下场自然悲惨。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结果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抑郁而死;张勋复辟,也只上演了一回十二天的小丑闹剧就草草收场。这就说明,帝制时代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顺应潮流向前看,不能开历史倒车。新的历史时期也是如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否则必然会被时代淘汰出局。那么,就要做到:一是要弄清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就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二是要了解新生事物、接受新生事物,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是进步的。三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开拓创新,我们的事业才会进步,才能在国际社会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屹立不倒。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要牢记历史,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魂”。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风风雨雨,她的丰功伟绩已载入史册,万古不朽。让我们携起手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历史使命,坚持信念,开拓进取,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2007。

[3]斯大林.《斯大林集》.人民出版社,1959。

[4]柯云;丽阳.《钟山风雨》,2006.06。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八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张可明学号:

1105616034。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以此作为近代史的起点,开始了一段令国人振奋,悲哀,无奈的不可磨灭的历史。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签订,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一个耻辱的开头,世界就这样用近乎残酷的方式让中国人认识了当时的时局,认识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世界。当时在一连串的失败后,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大堆的条约,使得帝国主义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9世纪60至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他们还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人构成的威胁,但是这样更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击,刺激了中国人民的醒觉,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不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实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主义形态。帝国主义势力于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由于外强的进入,大量倾销商品使得中国本身的自然经济迅速崩溃,白银外流严重,人民生活失去经济来源,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了中国从落后的自然经济中发展到商品经济,然而过程却是异常艰苦的,当人们意识到仍旧依靠单纯的自然经济手工劳动已经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是已经太迟,而地主,官僚等得出现更是使他们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19世界70年代终于开始转变,中国的民族资本兴办的形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但其中的真正的民族资本家却因为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过小,设备落后,受到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这样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去附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1867年,台湾人民也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奋起反抗,《马关条约》签订时更让他们鸣锣罢市,表示抗议,1884年,中法战争时,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国军舰,爱国商人也罢工,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1900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鸦片战争后只有少数人朦胧意识到的民族醒觉意识,在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醒觉。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主用,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但洋务运动有封建性,加上对外国的依赖最终难免失败。由此给人民心中一个重击,寄予的希望都无望。清末新政可以算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革命,清末新政自1901年开始,在慈禧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清末新政的伟大和成就,在海外史学界已经得到承认,清末新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彻底而迅速地对中国政治系统加以改造,在体制和思想两个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传统向现代转移,从中国转向西方模式,造就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分野。清末新政之前的中国政治与清末新政之后的中国政治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清末新政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政治在西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次革命。“新政”以政治上的革新为主,实际拟定和实行的改革措施以政治为多,改革所影响最深的领域也是政治。新政的开始起因于帝国的危机,但它又刺激引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反而又加剧了帝国的危机,促进了清朝的灭亡,然而新政所带来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制度,却保留了下来。新政所规划的改革措施,很大一部分没有来得及推行,已经明令实施的计划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而举步维艰。但是,清末新政是一系列历史事件链条中的一环,它受到了以前历史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也影响和限制了后来的历史环境。新政的失败更是让国民对未来的飘渺的希望一个迎头重击。一直到了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全国响应,人民首尽了太多的压迫,太多的委屈,终于在这一刻爆发出来,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得封建帝制终于覆灭,年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整在人民当然地以为会迎来新生活的时候,人民艰辛取得革命成果却袁世凯窃取,虽然如此,1921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得五四运动,依然是人民心中对自由、幸福无限追求的体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逐渐扩大,却形成了国民党和中共的对峙,国民党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企图压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是民心所向,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中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人民一直坚持着的它,一直相信它,坚持了七年直到抗战胜利,再坚持了十年,直到内战结束。

1927-1937年为土地革命时期,也是十年内战时期。期中中国出现短暂繁荣的现象,但是因为国民党的欺压,中国人民开始作出坚韧的反抗斗争,为了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自身的解放。从而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经历了长征的洗礼,一步步的走向中国革命的心局面。

刚开始,在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后,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国民党变成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息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这个政权性质与当时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国民党实行***和军事独裁统治。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而且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同时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以控制广大人民的行动。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一个个的控制手法,正是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

不过在“一战”期间,因为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的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轻工业发展显著;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可是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相当的不成熟,也为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所以很快就被国民党控制了。

这样的情况,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国人清醒了,也开始站起来了。无论在国民党的追杀,摧残下,还是在白色恐怖统治下,中国共产党还是独立高举起反封建的革命旗帜。

可是当时无论中外,都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而且中国近代革命也曾在大城市进行过革命斗争,但不成功。不过当时的毛泽东主席已经在艰难的探索中发现了问题,他最早关注农民问题,最早提出进行农村的武装斗争,还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领导创建了第一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以由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后来的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广州起义,让我们革命时期走到了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实行私有制,农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这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再加上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大大推动国家的进步,而且根据地也慢慢的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使身在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由于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而且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所以中国共产党滋长了一种“左”的急躁情绪,而且“左”倾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使得很多方面产生了很多的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所以迫使到最后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再加上红军战士秉着长征精神,为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拼搏一战,展现了长针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历过种种的阻碍和困难,中国共产党已在人民的心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且慢慢的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所以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人民都满怀信心的去斗争、去奋斗。这次的土地革命是成功的,它确立了中国的性质,找到了中国的前进方向,而且人民也开始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带给他们明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经历了109年的不断战火后,中国人民终于都能够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然而回忆当中的战火烧得依旧猛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谨记历史的教诲,谨记自己的处境,自尊自强,不再受辱。

而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不彻底,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江青集团的艰难曲折的斗争,使得“文化大革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遇巨大的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在国家**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依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心的局面,这一切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

尽管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严重挫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在以毛泽东未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随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人民定以此为戒,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自由、富强的时代。参考文献:

(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5)[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8)《江泽民文集》人民出版社(9)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10)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1次印刷。

(11)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7)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18)费正清、赖肖尔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19)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20)[美]李侃如著《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九

摘要:近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从左宗收复新疆,胡雪岩与洋斗商,到张謇实业救国,康梁戊戌变法,六君子横刀向天笑,再到黄兴雨花台起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求共和真理之路漫漫,却演绎出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决定历史的是人,是那个时代的人,是一批用热血与精神相交织的人。

前言: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从救亡图存的角度说是一部人物史。本文从各阶层角度分析近代人物为何纷纷涌现的原因,又从整体以及历史渊源方面分析近代人物源源不断涌现的规律。从晚清到辛亥,人物构成了近代那独一无二的旋律,他们的出现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鸦片战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爱国主义。

纵观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的不屈精神与爱国主义演变成救亡图存的原动力,同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各阶级亦怀投机主义,对纷争乱世产生雄霸天下的想法。

时代造就英雄,也逼我中国人自立自强。

从晚清开始,鸦片战争一下子敲醒了那些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于是他们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为的是强健国民素质,维护国家长远,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为的是开启民智,而洋务运动则为富国强兵,但也有增强自身在朝威望。这其中既有士大夫精神,也有中国人爱国主义,自强自立之道。可以说是时代危机感促使先进人士投身救亡图存中,也催生了一批仁人志士。但由于封建势力依旧强大,近代化初露端倪,以致运动革新屡遭失败,也为乱世枭雄的出世埋下了伏笔。

晚晴社会动荡,税收苛刻,加上体制死板,科举制度依旧存在,小农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加上西方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一些底层知识分子的救国思想,于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白莲教,太平军起义,到捻军起义皆系晚清体制腐败,民不聊生。如洪秀全因科举屡次不中,却以一本基督教小册子而转变思想,为天下耕者有其田而激起奋斗之志。而石达开自小看到民不聊生的困局,于是决定起义而救天下于水火中。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使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更加觉醒,为后来革命人物的出现创造先决性条件。

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毕竟有其局限性。思想的狭隘性,各阶级及各派的矛盾以致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重重,如胡雪岩系左宗棠一派,而盛宣怀系李鸿章一派,两者互斗,加之面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而束手无策,从而导致胡破产的悲剧。这就迫使资产阶级出世以再救中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发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而政府对民间设厂的放松,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民主自由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甲午中日战争又一次敲响了地主阶级无能的警钟,资产阶级维新派率先登上了英雄的舞台。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运动到百日维新,其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进步思想,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如康有为经过学习,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他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梁启超更如是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接着,谭嗣同等人又在南方创立湘报,文化传媒有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使之为国家自强民主而奋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而改良派的失败,使资产阶级内部不断反思,亦促使革命派大展手脚。一时间革命人物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天下,黄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并贯彻实行。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更是催生出一系列将思想解放的革命壮士,为近代后期的人物传播了民主思想的火种。

但改良派以及旧势力亦投机革命,局势的复杂性使各方人物辈出,而三座大山的存在,亦使那个时代容易将能臣变为奸雄。如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期军阀混战。而对革命后未来的憧憬也使革命人士不断坚定信念,为之前行。如蔡锷舍荣华富贵而投身于护法战争。一时之变却造就了不同人生,乱世,亦是个人理想可以迸出火花的时代,更是天下理想成为朝阳的时代。

正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往那种向往自由的思想如洪水泄了闸般涌流而出。思想改变人,意识的能动性促使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企业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各言自我观点。陈独秀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使新青年变为一方平台,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使北大成为一方阵地,鲁迅更是剖析中国人性,揭露黑暗,促使中国人更加认知自我。而优秀思想对人的巨大影响性,催生出更多的仁人志士去救亡图存。

爱国主义始终是救亡图存的核心动力。自古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当代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无不体现人物舍不开救国,救国离不开人物。而近代则是爱国主义从古向今过度的一个时代,爱国从忠于民族到真正忠于天下,不断认识世界,革新思想,抵抗外侮,不断有近代人为大我舍小我,成为不朽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又影响下一代人再去抛头颅撒热血,以致近代爱国人士源源不绝。

越是束缚人性的社会,越能激发人的潜在的自由思想。如乌托邦主义就是中世纪阴霾散去后方才绽放光芒。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也希望建立一个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理想社会。为此理想社会,受千年封建压迫的中国在近代不断出现为此奋斗的仁人志士。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近代国家变革具有阶级派别递进性,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地主阶级腐败,农民阶级落后,继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成为变革国家的主导,而其局限性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国家的原因之一,而资产阶级亦有其局限性与软弱性,这就需要无产阶级去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种阶级递进性不断催生出一系列仁人志士,同时在递进的过程中又有不少枭雄诞生,但在中国统一的大局中,他们毕竟只是昙花一现。

乱世促使救世人才的爆发性增长。自古以来,乱世是人才最多的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东汉末年却英雄辈出,魏晋南北朝三教九流各放异彩,而近代则不断出现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割据一方的军阀枭雄,影响当代的革命领袖。近代的确是一个面临内忧外患的乱世,而各阶层人物各有生存之道,也各有治世与乱世的独到思想,于是焉,各方人物各显神通。

近代是古中国文化与先进西方文明相冲击的时代,儒学中尊重儒士的风气依旧存在,于是便有章太炎敢摇扇坠怒骂袁世凯,梁启超敢入军营行谈判。中华文化中重文轻武的礼节依旧存在,这种传统风气是促使仁人志士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

总结。

时代造就人物,而历史根性亦为造就人物奠定基础。人物辈出的时代定有规律,这种规律在今天人有借鉴之处。而纵观近代史,感慨那些人物,但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他们的出世则需时代的惊天一变。近代史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历史,诸多仁人志士,人杰枭雄因这个时代而绽放光芒。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非凡。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

【2】《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美】杜赞奇著。

【3】《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英】方德万著。

【5】《中华民国史史料》季啸风、沈友兰主著。

【6】《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萧致治著。

【8】《民国人物列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寻辛亥革命之路》刘建强罗歆宏著。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与之伴随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专制统治下,广大民众始终局限在有限的土地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华夏大地更是天朝上国,无需与外夷通联。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欧洲,自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不仅给欧洲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给欧洲民众带来了民主和自由。

随着资本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欧洲大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所以,西方列强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到了一个地方:那个曾经被马可波罗称之为遍地是黄金的古老东方国度-中国。通商请求屡遭清政府拒绝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此时的中国,由于统治者长期以来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已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相当之大的差距。与西方列强的几次战争,中国均已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已经成为当时对清政府最形象的描述。与战争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成为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着亡国的危机,一些爱国之士,纷纷献言献策,想要变法图存,拯救这个危亡的国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在奏折《上清帝第六书》中明确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力请求维新变革,富强国家。

在这封奏折中,康有为列举了世界各国兴亡盛衰的原因和教训,充分说明了变法的重要性,敦促光绪皇帝痛下决心,尽快确定国家的基本方针和前进方向。康有为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1)下诏鼓天下之气;(2)迁都定天下之本;(3)练兵强天下之势;(4)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只有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变法的三条纲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开制度局,试图以此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排除守旧派官吏的干扰和抵制,发现并选拔天下的维新人才,使新政得以顺利推行,以此达到国富民强。

然而康有为所倡导的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百天就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有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大力阻扰外,其本身的可实用性及实际影响也是有限的。

首先,人民群众至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这场政治变革中。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康有为及其变法者却没有注意到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因康有为幼年时经历过太平天国革命,懂得农民起来造反有多大的威力。所以从变法的一开始他们就站在害怕和反对革命的立场上,不敢设想通过人民革命来推翻封建统治,只是希望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向资产阶级让一点步,吸收他们参加政权,实现资产阶级专政。出于此原因,康有为在变法开始时就实行自上而下的模式:一方面自然是鉴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希望他能够以身作则,带头变革,从而达到全国的改变;再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则是鉴于下层人民群众起来造反的危机。出于以上种种对人民加以防范的动机,其影响力也不可能深入群众,从而使革命失去了最有力的依靠。

其次,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这是这场运动的经济基础。但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阶级力量相当弱小,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变革的基本条件。

资产阶级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本国封建主义会应允,西方列强会赞成。康有为等人认为只要说服了光绪皇帝,便可以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变法就可以大获成功。但它们却放过了最主要的敌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大批守旧官员,他们是利益既得者,改革会让他们失去好处,所以他们是改革的一大障碍。再有,就是在华的西方列强,他们也不愿看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强盛起来,所以千方百计的要阻止中国进行改良变革。因此,维新派对内不敢和封建主义决裂,对外不敢同帝国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改良实难继续下去,结果却被中外反对势力所绞杀。

再次,维新派的影响有限。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鉴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亡我之心日盛。维新派打出了救亡图存的大旗,以唤起群众的爱国热情。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缺陷,认识上的不足,严重的脱离群众。所以,维新派所能影响的基本人群只是对当时政治现状不满,朦胧地要求新出路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绅士。

维新派通过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把这些人员组织起来,并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主张灌输到这些绅士中间去,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的主张一度得到某些当政的官僚支持。例如强学会成立时,帝师翁同龢、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等清朝大员纷纷捐款资助,并列名于会籍,使强学会一时间名声四起。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入会的人都真正支持变法,如张之洞是想拉拢康、梁,借他们的名望,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当他发现维新派的言论主张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时,他不但领导了反对维新派的论战,而且还破坏了维新派的舆论机关。袁世凯起初也是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谭嗣同曾一度只身前往袁世凯的寓所,托以出兵重任,说服其举兵起誓。但是,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他看到慈禧的势力远远超过光绪皇帝,决定投靠后者。他随即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随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官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光绪皇帝虽然支持变法,但也不能算是维新派的皇帝。光绪皇帝只是把维新派当洋务派的后起之秀来使用。在同慈禧太后的争权过程中,光绪皇帝把维新派引以为援,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取得权力,这样的历史现象是很常见的。这些人都不能说是真正的维新派。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虽然冲破了封建守旧主义迂腐沉闷的空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在资产阶级化的和企图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波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再加上领导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这场改革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维新派遭到残酷镇压后,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旗帜越来越褪色,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实际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一

你们好!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一建党节,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各位优秀的党员汇聚一团,庆祝中国共产党97周岁的生日。

首先,我谨代表向各位劳动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同时也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各个单位和优秀个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回忆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97年的光辉历程,在这97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们经受住了来自外来世界的考验,维护了祖国的和平和主权。在这97年的人事变动中,我们坚持着最初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园!这是坎坷的92年,这也是辉煌的97年!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和“中国梦”的提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又增加了两盏明亮的指引航灯。我们的计划要有大局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更加细化,让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各处的成就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更快实现“中国梦”,并使之更加牢固。

在这里,我回顾这一年来我们的工作,感觉既欣慰又惭愧。

首先,一年来,党委带领着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xx”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在“中国梦”蓝图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全镇各族人民思想认识得到了统一和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一批有觉悟、有潜质的年轻党员,为我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我党的生命力和生机。

其次,市党委在抓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也绝没有放松基层组织的建设。

我们不仅坚持以党建目标管理为龙头,带领着农牧民全面奔小康,而且以村级党支部“五好建设”为基础,狠抓落实,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双带”作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我党的战斗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再次,市党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抗震捐款、实施“两基”工程,扶贫帮困,使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显著增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不过,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要实现“中国梦”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我们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重要的责任。为此,我特别点出这样几个建议,希望能与诸位共勉:

第一,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全面了解十九大思想和精髓,发挥榜样的作用。

作为党员一定要自律自戒,做人民群众的表率,一定要以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在前面,用在前面。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同务实肯干的作风相结合。

远大的目标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因此,我在此希望同志们能够保持住现有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做出更高的要求,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遗余力。

第三,做好群众工作,执政为民。

无论想问题办事情,都心系群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指导个人行为的标准。同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意见,彼此促进,为建设更好的城市而努力!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二

(1)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从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冲破闭关自守的牢笼,改变盲目排外的态度,向西方国家学习,以实现富国强兵。他受林则徐之托,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序言》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知识,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下颁布的。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均天下田地给农民耕种,并制定了颇为详尽的分田方案。其目的就是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虽然得到天王的赞赏,但因缺少施行的多种其他条件而未实行。

(4)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共计103天,故称“百日维新”,也被称为戊戌变法。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5)清末新政:清朝末年,列强大举入侵,面对列强的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17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等为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6)保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晚联合发动。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9)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17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10)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1、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2、其次,就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等。

3、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等。

二、简答题/17(1)鸦片战争为什么是近代史的起点。

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是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答: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软弱,发展很缓慢,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洋务事业兴办的企业有哪一些。

答:

第一,近代企业:

a、军用企业(官办):

1、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

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

b、民用企业:少数采用官办或官商,多数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

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的原因。

答:失败的原因:

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

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历史的作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给中国带来新的知识(引进自然学科和官派留学生)。

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5)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答: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

义/17。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观上,维新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在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惧怕人民群众。

(6)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答:“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17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势力乱了政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的阀门。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从主观方面上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

误。/17主要是: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

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

心。

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

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

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儿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

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的素质,增强他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争中更是身先士卒,骑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是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10)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答: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实现了对抗日战争的正确指导。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抗日根据地和领导游击战争确立了正确的战争方针。

(12)怎么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路线以及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答:

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原因:

第四,中欧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

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意义:

精神。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

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1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7答:原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5)遵义会议解决的问题。

答:

1、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3、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

(16)资本——帝国对中国军事侵略有那些。

答: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略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17)资本——帝国对中国政治控制的方式有那些?

答: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18)资本——帝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的方式有那些?/17答: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19)资本——帝国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的方式有那些?

答: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着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0)新文化运动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答:局限性:

1、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

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

2、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3、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4、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

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

答:

历史特点:

合./17爆发过程: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首先,是新的社会的力量的成长、壮大。

3、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4、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2)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出现了那些重要的新情况?

答:

1、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环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3、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中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新的发展。

(23)/17。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三

摘要: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指导思想的确定,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及国际社会的影响,促得五四时期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重要价值和转折意义。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妇女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键词:五四运动妇女解放马克思主义。

(一)经济基础。

(二)思想的启蒙与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重新又一次掀起了反封建的浪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猛烈抨击“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号召人们勇敢挣脱封建枷锁获得自由解放,这些都对深受压迫、歧视和剥削的妇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冲击了旧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对广大妇女的思想产生了颠覆传统腐朽的作用。这样就解决了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基础。

(三)国际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展很快。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广大女青年和男青年一起罢课,进行集会抗议,号召女工展开罢工运动,共同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在运动中表现出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妇女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五四运动之前,妇女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和“进化论”学说,以及自由、平等理念。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成为了妇女解放思想的主流,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一)突破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旧框架,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作为思想武器。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激进民主主义者队伍中分化出来,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妇女问题,逐渐成为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于1919年2月发表了《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与无产阶级运动妇女解放的区别,并断言“妇女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制度;一方面还要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青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19年至1921年《新青年》登载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及苏维埃俄国妇女状况的文章近20篇,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观点有:第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层根源在于妇女经济的不独立,因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妇女的活动也仅限于个体家庭的小圈子,追求妇女解放必须改变这种社会发展模式。第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妇女问题,指出实现妇女解放的最终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重视革命自觉能动性的作用,强调妇女解放最终要靠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

这些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即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以求得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妇女的彻底解放。

(二)突破英雄史观的束缚,劳动妇女成为妇女运动的主体。

辛亥革命时期开创了近代妇女运动之先河。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不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往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但是,这次的妇女解放运动仅限于上层资产阶级的妇女当中,有少数的知识妇女参加,占妇女80%以上的劳动妇女没有被动员起来。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也没找到真正的解放道路。

五四时期的妇女运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劳动妇女为主力的妇女运动,实现了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妇女领袖向警予,在领导中国妇女进行解放斗争的道路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妇女解放思想。他认为,劳动妇女最有团结心,最能战斗。“因大工业的发展把她们成千整万的聚在一起,使她们天然的易于组织和战斗,从而她们的觉悟与实力也就超出了其他妇女团体之上了”,她们一起来,“一声摇班,动辄数百人数千人乃至数万人不等”,用罢工的手段,争自由、争本身的利益,“这支勇敢奋斗有组织而能战斗的新兴妇女劳动军,不独是妇女解放的先锋,而且是反抗外国掠夺者的国民革命之前卫!”由于劳动妇女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特殊素质,“我们要完成妇女解放的使命,只有去找群众,只有去找生活最痛苦,要求解放最迫切,而最富有解放精神与魄力的群众。这种群众,方是我们妇女运动真正的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妇女运动也随之失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虽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运动的理论不够成熟,但是它毕竟为之后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妇女运动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为起点,从此,中国妇女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彻底解放的光明之路。

(四)妇女运动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康、梁也把妇女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但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孙中山尽管把女权运动看成是民权的一部分,但是在资产阶级所允许的范围内,那是虚伪的,不能实现的。只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妇女才能真正解放,从而从根本上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

向警予明确提出,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治革命。并且号召,热心妇女运动的妇女,在革命运动中,一面要代表全国人民的要求,提出救国救民的主张,一面代表全体的妇女,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这样,显示妇女的能力,使妇女成为每次国民运动中间的劲旅。广大妇女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推动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发展,而社会革命运动又促进妇女运动取得了成功,并进一步将其推向高潮。

(一)妇女运动主要由男性领导,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比较温和。

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入批判,但是妇女解放运动主要由男性启蒙和领导,这就造成了对男性为代表的父权制深入批判的缺失,不仅不把男性作为批判对象,反而以男性为榜样,这就造成“以男性为准则的妇女解放没有从深层去挑战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的价值标准,其结果是,女性走进了男性的世界,却未能改变这个男性世界的社会性别等级及其价值观,社会资源和权利也依然由男性掌控,知识生产领域更是极少能包容女性的生活和经验”

中国的传统性别始终处于一种基于“男尊女卑”下的和谐状态,中国“有轻视妇女的历史,但是没有仇视和诋毁女性的运动,因此,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一直是比较温和的”。

(二)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不够,女性地位仍然有待争取。

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仍旧集中在中上层家庭的女子,广大劳动妇女仍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经学校培养出来的新型知识女性仍占少数。北伐后,虽然在法律上承认男女平等,男女权利义务差不多一样,但实际上,人们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女性就业机会比男人少,就业范围小,也不能同工同酬,女性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经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用支离破碎的婚姻来换取一己的事业。

首先,五四运动时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的解放思想,并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其次,五四运动使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促成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政治方向的转型。

再次,五四以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了自己坚强的领导者。

由此看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到五四时期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结合,开创了新的纪元。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四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等院校新开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搞好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一是于叙事中寓论断;二是注重多媒体教学;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课堂讨论和演讲;五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政教〔2005〕5号)中规定,在一年级本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新课。该课程的开设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工作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会导致教学工作紊乱,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确定教学目的是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社政教〔2005〕9号)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这个规定,进行《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

第一,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必要性和进步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使中国社会长期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不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社会制度,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必然性的认识,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了解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斗争,明确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都进行过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提出并实施种种救国方案。但无论是和平式的救国方案(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革命式的救国方案(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即使像辛亥革命那样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由此学生懂得: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没有一套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要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此增强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坚定信念。

第三,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史实,加深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的认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进而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进行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了彻底解放。

第四,充分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明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此增强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把握课程特色,于叙事中寓论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程的开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系统性大大增强。但《纲要》课程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有所不同,是以古喻今通过鉴史而明理,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最大的课程特色在于它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下(1840年至当代)、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期)、更复杂的社会场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讲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复兴和国家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以历史事实说话,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正确性。《纲要》课程重心在于讲“史”,但它与普通的历史课又有所不同。普通的历史课侧重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有着鲜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它的开设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认识,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应在加强理论性教育的同时,做到史论结合,于叙事中寓论断,着力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语言的阐述,其吸引力有限,不仅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制约他们对历史的形象性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电脑网络资源查找许多历史图片以丰富教学电子幻灯的内容。这些原始资料和图片能给大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的、生动的、深刻的。另外,结合专题讲座,适时播放一些资料性强的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和相关纪录片,用图片和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程的艰辛、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的理解。除了幻灯和影视等教辅手段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积极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网页,开展网上自学辅导、讨论答疑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由于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要使学生不只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还要注重教学的拓展,即向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在课上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课下参观学校所在地周围的一些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等,通过历史实物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也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比较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该课教学还可结合团委、学工处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对活动加以指导。

(四)课堂讨论和演讲。

讨论与演讲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在课前需做认真的准备工作,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的来源与线索,由学生自己选择有兴趣的题目,搜集材料,最好写成文字,讨论后再补充和完善,形成小论文,从而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独立或集体完成研究的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对原来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约占总成绩的50%―60%;提高平时成绩(作业、提问、讨论和考勤)的比例,约占40%―50%;对一些回答问题、做作业和试卷思路宽、有自己见解且阐述合理的学生适当给予高分,避免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

三、结语。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当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集知识性、理论性、生动性于一体,在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模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2]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学导刊,2006年增刊。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五

每当提到孙中山,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振奋,是热血,虽然他所在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但他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他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无法取而代之的。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也想发表一下个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感受,斗胆对这位伟人做一下评价。

一、伟大历史地位。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这段话已经大概反映了孙中山的部分伟大贡献。具体来说,他的伟大贡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他是全面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驱,是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行总体规划的开山祖。他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

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极具意义的。他的人生都在为人民而奋斗,他最后留下的政治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让人心酸心痛,但是国人更加热血沸腾,为之更加努力!

二、高尚的思想修养。

孙中山先生常以“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自勉;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而我们的孙中山先生就是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修身以齐家,治国。胡适先生曾说过,中山先生所以能至死保留着他的领袖资格,正因为他终身不忘读书,到老不废修养。可见中山先生是很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

命也是救人。治病只能救少数的几个人,而革命能救千千万万的天下人,在国家危机的时候正需要有人站出来,而孙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危难之时,无人知晓国家的命运将会如何。他敢于用自己的力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他敢于站出来,这是挺身而出的精神,这种敢于担当历史国家重任的宝贵精神值得学习。他启迪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必要时候挑起国家重任。

孙中山先生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山先生积极投身革命,然而革命道路总是充满曲折的,极其需要坚定的意志才有可能成功。广州起义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然而,挫折面前,孙先生没有丧失斗志,而是愈挫愈勇。孙先生在谈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说道:“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精力尽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不能屈,穷途之困苦不能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风潮。”他的政治遗愿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见他的信念有多么的坚定。他这种坚定不移,不达目标势不摆休,屡败屡战的精神令我深深感动。

中山先生的良好思想修养是很有口碑的。他的崇高思想修养让世人折服,让后人深深感动,让我们都敬仰万分。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的全部优良品质可用“天下为公”四个字来概括。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正以国家、社会、民众、民族利益为重的人,一个真正以建设性的立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三、不足与缺点。

在我看来,每个历史伟人都摆脱不了众多正、负面的评价。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护法时之岑春煊,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些人认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

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另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但今日观之缺乏远见。

孙中山为讨袁,企图争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中提出与二十一条相匹敌之不利条件。事实上,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近代史中,中国领导人于混乱局势下,企图以权宜手段对列强在华权益让步的案例甚多。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公投独立等等的沈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后来皆颇多学者批评。

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是极具意义的。他的人生都在为人民而奋斗,他最后留下的政治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让心心酸心痛,但是国人更加热血沸腾,为之更加更近!更加努力!孙中山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奋斗与救中国。他具有乐天的人生态度,博爱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77年,人民出版社。

2.《中山书信手迹选》,1986年,文物出版社。

3.《伟人孙中山》,2001年,出版社。

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5.《孙中山选集》。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六

摘要:在大学学科教育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等许多学科都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寻求到到社会的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本文笔者主要就中国近代史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教育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教育现状重要性强化教育。

在大学学科教育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等许多学科都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寻求到到社会的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的事例,这些事例蕴含着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这些具备道德教育的事例,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了解公民在社会中应该尽到的责任和可以享受的权利,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一、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对于学习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书本背后的知识,书本外可以延伸的东西,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特点,高校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进展也很顺利,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是,在高校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思想更新不够,还在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就书本而进行教学,课堂上思想道德教育喊得响,但都是学用脱节,表里不一,仍然流于形式,并没将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想道德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二是一些老师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还在沿用以的老套路,还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他们不想花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想到调动学生学习性;三是没有积极开辟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第二课堂,出现就书本内容进行书本教育的情况,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四围是教学中并不关注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课堂上更多的是大话、空话和套话,没有紧密联系实际,学用脱节,知行脱节,没有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注定会导致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不好,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不良的社会文化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出现道德问题,而教育教学模式还囿于原有思维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改革一直推进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严重影响学生正常道德意识的形成,这些消极的反面现象,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者也受到影响,从而让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可有可无,没有任何价值。

加之,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家长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影响高校学生道德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建立的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生活中相抵触,在生活中并不适用,甚至遭到大多数的讽刺、嘲笑,这些现象的存在,让高校课堂中的教育与学生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一些学生由相信这些观点到怀疑这些观点,到后来公然反对教师的观点。历史教师的教学中也存在偏离正确教育导向的情况,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表现,轻内在,观念极为落后,自身素质也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信息量世大,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缺乏互动,一些教师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安逸于轻松的教学,的巨大信息世界,但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二、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英勇无畏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争,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为的是让国家定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幸福。让高校学生通过这中国近代这段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了解当时国情的同时,增强与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培养学生大我的的人生境界。让学生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热爱并乐于继承中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建立起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发展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自觉做到真善美,杜绝假丑恶。在中国近代史上渗透思想道德,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要强化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

牛根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这位知名企业家的言语中看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让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可以使用移情体验法,在学生眼前、脑海中再现历史情境,从而形成道德表象;可以使用对比法,让学生在鲜明的历史对照中深入深化道德认识;可以使用故事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之,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专注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就要不断致力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让中国近代史中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更好,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热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图范文(17篇)篇十七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的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分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

因和基本经验原因:

1.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内容。

4,办学会5.6.设学堂办报纸。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

因作用:

二.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失败原因:

1.2.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4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意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相结合的思想。

8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3.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

2.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4.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5.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做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0.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

基本经验意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二十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原因:

1.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4.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5.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6.“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7.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3.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

成就。

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主政治。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14.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

外条件。

1.来说比较强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行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4.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多一点,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住时机,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4.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5.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18.评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

取得的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19.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建设。

化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2.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6.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9.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抗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20.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原因: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1.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基本经验: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汽修创业心得体会(通用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通过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写作形式的要点和特点

    热门参加社团心得体会大全(21篇)

    这段时间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对...有了全新的认识。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对你们的写作会有所帮助和启发。第一段:引言(100字)我作为一名

    实用学生军训演讲稿(汇总16篇)

    演讲稿的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关联学科知识和社会时事。在这些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观点,不同风格的演讲稿如何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热门网络舆情心得体会学校大全(21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第一段:引言(about

    最新乐曲的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民族乐曲是一种独特而富有

    精选安全冬训总结(案例19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独特,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写作思路和风格选择。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

    精选同辈交流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具备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会喜欢。4月28日,在

    热门二手货车合同协议书范文(16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的基本法律文件,它确保了合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下面的示例中,您将看到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格式和表达方式。甲方:乙方:号牌号码:_______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语言(通用19篇)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工业之大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苏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信息,给你出行提供便利。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唐太宗虚怀纳谏

    最热做好环保工作的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中的成功和失败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工作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