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2023-10-10 作者:HT书生最新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一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弄断琴弦,再也不弹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用了77个字,共用五句话,第一句话总起,二、三、四句顺承而下,第五句急转而合。全文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新课开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教学中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这节课我采取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

第一次,初读课文识知音。采用学生自由读,交流读,老师范读等形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第二次,推敲细读遇知音。让学生在默读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当学生自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触摸伯牙与子期的灵魂,与他们同悲同喜,感悟知音的内涵,感受伯牙的遇知音有痛失知音的情怀,这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此,我给学生的理解搭了梯子:感悟知音的内涵,感悟知音相遇之喜,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第三次,朗朗诵读怀知音。借助课后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在老师的引领中反复朗诵,传唱这个故事,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收集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还渗透了有关文言文以及古文化的的代代相传。

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又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借助资料袋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源远流长,并且入情入境的朗诵。体悟文章的情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在学生理解伯牙感遇知音这一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写出伯牙的遇知音的'感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使学生实现了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了传承文化的熏陶。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过渡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精准影响了课的精彩。

一杯喷香的茶,我们细细品味,会悟出茶的神奇;一篇隽永的美文,我们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深远;而一次活动的砺炼,我会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责任。

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二

今天,讲《伯牙绝弦》,当拓展时说到“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我的心猛地紧揪一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当抬头时,才发现底下的孩子已是泪流满面……相信此时,孩子们对于知音一词理解的想必更为透彻吧!是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伯牙绝弦,真知己!讲到这里,我已无需再多说一句话了,在孩子们又一次诵读声中我们结束了这堂语文课。从教以来,今天,我心胸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欣喜充盈着,对于语文教学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能达到心灵相通,则教学顺利、效果明显、目标达成。

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我们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就会自觉强化这种情感,教师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指导。如此双向交流、双向反馈,必然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师生间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大师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定的情境,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自然地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和谐共振,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深蕴在课文中的丰富内涵。

相信我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谢谢你们,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遇到质朴,纯真的你们!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绝弦,荡气回肠,东方文化,艺术瑰宝!愿在美好的明天,我孩子们和天下的有情有致之人都能觅得高山流水之知音!愿我的漫漫语文教学路上能时常向今天一样开出一朵朵绮丽的小花,等岁聿云暮之时,在我的教育历程上也能留下一段佳话!

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三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补充关于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感情朗读——感悟——个性朗读” 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对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不能灵活地把握课堂生成调节教学设计影响了课的精彩。

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四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努力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这堂课上,努力营造的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还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上,是否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对于虚词、实词的理解是否到位?

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五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仅有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见这77个字的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有很多收获,审视自己的这堂课,还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从图引入,让学生看图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了解他们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学生渗透真正的知音是没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有的老教师曾经这样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首先将文言文读通,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读出节奏和韵律,个别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直至学生读到烂熟于心我才开讲。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引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和江河的一泻千里,指导学生读出知音间的默契;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1、由于我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够,对知音相聚时的激动,分别时的感伤没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课堂上学生情绪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2、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不够,因此学生课堂上对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够了解,有的甚至连下面注释中有的内容都找不到。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我教学的不懈追求,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

小学语文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六

《伯牙绝弦》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教学时我和学生共同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整堂课我和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反复朗读,感受了文言文之美。第一次的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读的兴致满满;第二次读有板有眼,在教师范读得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了解古文该怎么读;三读课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读理解知音;第五次齐读结束,真情流露。这样的朗读设计,让学生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适时的资料补充,升华了主题。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小班科学领域教学反思(优秀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2023年螃蟹歌教案 螃蟹歌教学反思(模板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

    2023年高三下学期政治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大班地球的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最新大班美术变废为宝教案反思 大班美术教学反思(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

    2023年大班传染病教案反思(实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最新四年级语文园地五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

    2023年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优秀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

    最新大班一日活动计划方案(通用9篇)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避免盲目行动和无效努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2023年足球防守教学反思总结(通用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