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哲学家读后感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薇儿最新小哲学家读后感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大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哲学家读后感篇一

各位亲爱的书友,今晚的这本书是《僧侣与哲学家》,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所谓的有意思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本书的内容,一方面是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它的翻译者。在我们的一般意识里面,我们认为僧侣和哲学家仿佛是这个世界的两个极端,僧侣仿佛完全沉浸在自身的体验中,而哲学家不断的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本质奥秘。一个爱之求真的,一个行于当下。

这两个仿佛完全不搭的生物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第二个有意思是僧侣和哲学家,他们两个的作者特殊的身份,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是哲学教授,法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他的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都引起了极大轰动,曾经担任过法国新闻周刊快报的总编辑。他的儿子就是僧侣,他并不是一个出身于东方,完全基于东方文明的传统的修道者。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一个完全受到西方哲学思辨训练的父亲和一位政治家,和一位在西方完成了最基本的训练的生物学的博士,而后走上东方修道之路的僧侣,他们的对话,各位您不觉得这话风非常有意思嘛。

这是一个对话,对话于,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那位哲学家和政治家和他的儿子进行了一场为期10天的对谈,因为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他们有基本的对话的基础。因为他们基本受过西方哲学思辨的训练。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有共同的频道去理解彼此是什么。或者说,儿子更多的能够理解父亲的语言体系,而父亲可能不怎么能够理解儿子的语言体系。

所以,在这本书对谈话中,父亲更多的扮演一个提问者。也就是说,父亲如苏格拉底一般不断提出假设,不断提出论证,不断的按照那个线索不断探索。而儿子来自于分享、说明和解释。向父亲分享他对宗教、佛教对藏传佛教的理解。当然藏传只是一个表现的形式,更多的来自于对世界、对文明、对历史、对生命、对宇宙的重大话题的对谈和碰撞。实际上这是东方智慧和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对话。

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两个人通过对谈之后的结论,关于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僧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实际上,佛法道路和所有的伟大心灵传统一样,其目的是要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所以生命的最基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真正有品质,如何让我们生命的内在变得更加有意义。从这个问题出发,父子两个人,就展开了对宗教的探索。在这本书的最后,父亲的结论是这样的:通过对谈,他对东方的智慧除去了标签的含义之外,因为在西方人的心里面,佛教是有一个标签的,他认为,就是讲无为,讲涅盘。通过和他儿子,和僧侣的对谈,他认为,东方文明、佛教充满了生机,而且他认为佛充满缺口,就是西方哲学所遗弃的伦理和生活艺术的范畴。

因为我们说,在过去的很多书里我们读过很多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印象就是它不断的爱之求真,甚至他会把哲学推向了由无数的概念堆积的结构,甚至称之为这个世界就是由数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是一个结构,是一个算法。各位您觉得这个说法是不是特别的耳熟,因为最近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对算法有了更多的熟悉。那么,这个世界真的会被算法所吞噬吗,在这本书里面,说西方哲学的探索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包括书的哲学,还包括人对这个世界的精神体验。我们目前称之为“智慧”。

而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实际上,关于科学、关于智慧,它本身就是同步存在的,只是到了17世纪以后,更多的划向了科学,把智慧放在一边。因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应该如何过。所以在佛教里面,更多的强调我们如何能够活出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找到生命的本性。所以僧侣认为,所谓的探索生命的内在意义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性。而那个本性的发挥和闪现就让人获得了最终的快乐。他认为人类最深切的期望就是活得快乐。

由这本书,双方探索了众多的课题。比如什么是死亡,比如什么是个人主义,比如如何去创新。现在创新创业是我们大众的话题,在这本书里面,佛教认为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要不断的除去无知和以自我为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我们无数次提到每个人都有遮蔽效应,过去的成功会让我们看不到更多的未来。而佛教就是一个让我们的心性得到升华的过程。

这是一本书相对而言比较难读的书。因为这里面他的父亲讲了大量的西方哲学的术语,和大量的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同时,僧侣所阐述有众多藏传播佛教的专有名词和说法。但是我依然推荐各位看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纷乱的世界里面,去看一下这个世界,或者说看一下这个世界上经历过从几千年来从哲学和宗教两条主线上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祝福大家,美满幸福!

小哲学家读后感篇二

其实我认为孩子是有思想的,刚出生开始就会觅食、会哭、会笑,在稍微大一点还可以和家人互动,虽然刚出生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提出他们的需求,这些都是他们的想法,才会有这些表现,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还可以像书上说的孩子可以创造完整的幻想世界,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接触这个社会,怎么会去幻想这个世界呢!但是后面的反事实思维让我了解了,就是因为孩子的单纯,没接触社会才会去幻想创造。我家小孩以前还小的时候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幻想成几个人在家里上对话,当时我在想可能因为是独生子比较孤单,就自己和自己玩。其实我觉得这和之前的那本书有点类似,孩子的想象力很重要,只有敢想才会去做,只有做了才有机会成功。

儿童肯定不会像成人考虑事情比较多,成人考虑因果关系中间会有很多复杂的过程,儿童只是简单的原因和结果。不过儿童的世界我是不懂,我家小朋友还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家他就经常假想一些自己的同伴,想出这些反事实的结果,就是一个人分饰几个角色自娱自乐,也会拿出一些物品想象成好吃的或者好玩的玩具,当时也没有想到这是宝宝的想象力,只是觉得他可能是孤单了,在学校或者电视上模仿过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因为这些虚构的反事实也展现了人类能力的特征。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在仔细回想尚鑫瑞小时候的模样,以前也没有仔细观察过,现在想想小宝宝的思维的确很神奇,当你对着他笑的时候他会回应你笑容,而你的脸色沉下假装生气,他也会立刻收回笑脸,还有现在的小宝宝玩电子游戏,都不用教的,因为游戏里面花花绿绿的颜色吸引着小孩,当小孩拿到电子产品就开始探索、研究,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小孩天生就会玩游戏一样,宝宝还会模仿大人们的一些行为,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小孩有这些行为,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能认识周围物理世界和心里世界中的因果结构。

我经常和同事聊天会说:现在也只有小婴儿和小宝宝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单纯,不需要思考,无忧无虑,等到上学了就要思考、学习,不过这只是我想的,事实并非如此,小婴儿和小宝宝也有他们的思想,只是不会说话而已。当他们的脸上出现笑容、哭泣、嘴巴里吐出"咿呀哟"的声音时,这时候就是他们的思想指引着和我们互动。中作者写到婴儿的大脑不太能够抑质干扰,而且注意力也没有成人集中,所以婴儿接触到的信息比成人更广,也比成人更有意识,书中的图4-1,看到小婴儿与成人接触信息的区别,让我更加了解了婴儿的注意力更广,接受到的意识更多,所以婴儿肯定要比成人接受的意识要多。

意识不仅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更是一种独特的内在体验。注意力与外部意识密切相关,而记忆则与内部意识相关。成人的记忆会比较长久,而婴儿我们经常会说没有记忆,甚至小龄的幼儿记忆也很短暂的,可是本也说了婴儿是有情景记忆的,当小婴儿第一次去了一个地方做了一有趣的事,第二次还要去,我们会以为这是模仿,其实这就是婴儿的记忆,他记得之前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因为比较有趣所以第二次还要去,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记忆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比较感兴趣的会记得,小龄的幼儿也会对一比较特殊的事情记忆深刻。儿童大约~6岁的记忆就会发生改变,我在回想自己,7岁以前的记忆完全没有,之后才会有断断续续的记忆。

孩子的性格一小部分是遗传父母亲,大部分是由于后期的环境影响,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记得在几年前看过一篇报道,美国的2对双胞胎报错了,双方的家长各自抱走了一个对方的孩子,结果命运就不一样了,在城里的兄弟俩考上了律师,(范先生网fsir)在农村的兄弟俩卖猪肉,这个事情说明了智商是培养出了,不是遗传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在不好的环境里,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每个小婴儿生下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在母体内待了10个月,所以一出生就喜欢待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着母亲的爱,稍微大一些对周边的人或事就会有所感知,他们也会学习爱,会选择一些信任的人靠近,父母亲也是在生活中慢慢学会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婴儿才出生谁带的多就会比较依赖谁,80后的我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工作原因,我们的父母心疼我们,所以也会帮着照看孩子,但是因为爷爷奶奶是隔辈的,会更疼爱自己的孙子,思想也和现代的我们不一样,所以只能照顾,不能教育,孩子的成长路上必须是由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我们无法保证会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有多好,因为每个孩子不可能都一样优秀。但是孩子在儿童期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陪伴和教育,童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不能让自己有遗憾,等孩子长大了,他才不会责备我们没有好好教育他,我们自己也不会后悔没有陪伴孩子。关于道德,婴儿可能是天生就已经有根基了,所以婴儿渐渐长大我们会和他们解释道德,但是他们也是似懂非懂。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孩子我们还是要制定一些家规并且让他们遵守规则。

我觉得每个人做了父亲母亲以后,人生才是完美,没有遗憾的,而宝宝就是延续我们的生命,是我们每天奔波的动力,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带给我们欢乐,也会带给我们烦恼,不过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总希望孩子是按照我们给他规划的路去走,可以一路平顺,可是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我们只要做好引路人,正确的引导孩子。

小哲学家读后感篇三

这个故事讲的是:船夫驾船载哲学家过湍急河流。途中,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不懂。”“那你失去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没有。”“那你失去一半以上生命。”哲学家刚说完,风把船吹翻了,两人掉入河里。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许多人会问:为什么哲学家会栽“跟头”?因为他仗着自己博学多识,拿自己长处和人家短处比,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短处,导致丢了性命!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在我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次,体育老师要测试我们一分钟跳绳,就提前一天布置我们准备一根结实、牢固的跳绳,没有的同学可以现买一根新的。回家后,我忘记了准备了。第二天,随手拿了一根以前用过的.跳绳来到学校。测试开始了,第一位是个男生(平时跳不过我),他连续跳了十一个后,绳子被脚绊到了,停一下,跳一下,一分钟下来,加起来他一共跳了三十八个。我在一旁哈哈大笑,说:“你个小菜鸡,才跳这么一点点,我今天一定能跳你的三倍多。”

很快就到我了,我信心十足地起跳,很顺利地跳到二十个了,就在我抡起第二十一个的时候,绳子被甩飞了出去,无奈,我只好去捡,把绳拴上,刚跳一个,老师就喊:“时间到。”我只跳了二十一个,老师填成绩表的时候,当众批评了我一顿。这时,我才知道:不能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即使比别人强,也不能轻视对方,否则就会跟哲学家一样栽“大跟头”。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拿自己长处和别人短处比,要及时发现自己不足,取他人长处补自己短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越来越好!

小哲学家读后感篇四

孩子的思维和大人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却总是拿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孩子,总是嫌弃他们话太多,问题太多,或者想法太多。乐乐总是对我说一些我都无法解释不了的问题,刚开始我还会应付他的问题,后我直接用不耐烦回应他,现在想想我扼杀了孩子多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当我们静下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有趣的,他们的想象力会让你不可思议,甚至比我们更聪明,有时候一些问题我还需要请教孩子。前段时间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爸爸和自己的孩子都趴在床上,然后爸爸会对着几个月的宝宝翻身子,当宝宝看到以后居然也跟着做同样的动作。所以可想而知即使是一个婴儿也是有很强的理解能力的。

语言是很重要的,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还可以让你得到很多受益的东西。我就不善于语言表达,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我的话几乎滔滔不绝,但说的几乎都是自己的事,因为我属于吃粮不管闲的人在稍微有些不熟悉的人面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甚至特别紧张,所以我也很少去结交新的朋友。

婴儿的世界应该是五彩斑斓的,他们喜欢颜色鲜艳的物品。他们的世界应该是极其开心的,他们会因为一点点的事就哈哈大笑起。他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因为他们会不停的乱动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们会用哭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会用笑表达自己多么满足。婴儿还能用味道辨认自己的母亲,即使在睡梦中的婴儿只要闻到母亲身上的味道就知道钻进妈妈的怀里。所以说婴儿有很强的感知能力。

意识不仅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更是一种独特的内在体验。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潜意识,平时我们也会对某事意识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婴儿也应该有意识的吧,要不然他们怎么会了几个月就会认人呢!注意与外部意识密切相关,而记忆则于内部意识关系匪浅。我好像也会编织一些记忆,大多都是美好的,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真是假了,甚至说出以后还会有很强的情绪呢!

儿童的记忆应该不是像h那样只有被截断的记忆的。我记得在我小侄女一周岁的时候我给她带发箍,我会说好美好美。等我半年以后再次回老家帮她带发箍的时候她自己居然说好美好美,所以说儿童的记忆应该是像成人一样拥有细致的情景记忆的。幼儿易受暗示是有可能的,乐乐小时候跟着他爷爷奶奶的时候,常常喜欢打人,有一次我发现这个习惯于她的爷爷,因为那次我看到乐乐骑在他爷爷的肩膀上一边高兴的大喊,一边朝着他爷爷的头上一巴掌一巴掌的敲打,可是他的爷爷还一直说着你看我的大孙子多会打人呀,多有本事呀!所以一个儿童所做的事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乐乐现在就不会乱打人了,我告诉他打人的坏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懂了一些道理。

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与罗马尼亚的孤儿:我们能够感受到,童年时的经历塑造了如今的自己。是的,就因为自己的童年有太多的不满意我才会在我的孩子身上找回,我希望他们不要走我的路,更希望孩子的童年是美好的,长大以后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会尽一切努力做到最好。

罗马尼亚的孤儿:父母的行为是可以影响我们的童年的。就如我吧,我胆子特小,这是因为从我八岁的时候姥姥为了不让我出去玩,就不停的告诉我哪里哪里有鬼,晚上走那条路会被鬼捉住,所以我从小就怕黑,晚上也不敢出。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我个人认为环境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平时为了让孩子能专心的做作业,我放下手机,拿起书,坐在距离孩子两三米的地方看书,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个效果很明显,当孩子看到你也在看书的时候,他就不会想着玩了。因为刚开始我的疏忽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原因是当孩子在做一事的时候我常常会中途打断孩子让孩子,以后我会和孩子一起改掉这个坏习惯。

婴儿如何培养自己的父母:我以前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长大就是不健康的,孩子的爸爸酗酒和酒后暴力导致我的孩子担心很小很抑郁。离开我前夫以后我们三个人都变得乐观不再抑郁。

四种依恋模式:乐乐属于安全型依恋,情感丰富的乐乐想时时刻刻的待在我身边,即使他在看动画片也会十分钟抱我一次,他甚至希望我常常抱着他看动画,这次暑假我把他送回我妈家里,没过几天他就开始哭着要回,每天都跟我视频,甚至晚上不好好睡觉。乐乐对我的这种依恋也让我很焦虑,他是男孩子我更多的希望他能够独立。生命像天气一样无法准确的预知:儿童的早期经验会带一系列因果互动关系,儿童早期所以学到的东西日后必定会有帮助的,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一个礼貌有教养行为都会影响他此后的人生。

拥有过去很重要:也正因为我们有过去所以才会有那么的回忆,当我们老了回忆年轻时冲动做下的决定也会感觉到很可爱,有句话不是说嘛回忆很美好。也有的选择,选择性的失忆,是因为一些事他自己不想想起,我也有,我发现自己忘记了很多事情,就算我努力去想也只是模糊的片段式的。也许等我老了以后我就会记起,到那个时候也就会放下所有的美好的不美好的。

童年转瞬即逝:孩子们的童年是极其短暂的,当我们做父母的感觉还没有对他们保护够的时候会突然发现他们已经有能力保护我们了。我一直希望我儿子的童年是快乐的,之前在他回忆的时候是美好的。我没有办法控制他的未,或者他以后的婚姻生活,但是我会努力去做,让他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健康的身体。

翟光军心理工作室服务内容:心理咨询,青少年成长咨询,注意力检测,注意力训练,多动症矫治,青少年及成人人生规划,潜能开发,中学生,高中生成绩提升,危机干预等。

小哲学家读后感篇五

一天,女儿让我把她外语课上得的积分卡放到盒里,我应付说好啊,她便说:”你们大人啊觉得不重要,但对于我们小孩子是很宝贵的。”我顿时刮目相看。还有几次她一边走路一边给我讲故事,当时正在处于走神状态下的我当然根本就没有听到她说的什么,只得含含糊糊的说“听清楚了。”女儿执着的说“那听清楚了,你就说一遍吧。”我只能无语的张张嘴,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又重复了一遍,然后继续问“这次听清楚了吧。”这次肯定用心的听了,然后我复述了一遍,这其中有两个词语跟她的用词有些许的出入。只听女儿在旁边喊着“你这是不尊重小孩儿!”当时的我只当这是一个笑话,甚至之后的一个星期内我都把这当成一个笑话讲给周围的人听。

当我看了《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我的确是不够尊重她,当她给我讲故事的时候,心不在焉的确是对她不尊重,甚至在她指出我的问题后,还当做是一个笑话,这也是对她的不尊重的表现。

《孩子是个哲学家》首先是作者皮耶罗费鲁奇写给他自己的书,也是写给全天下父母的书,作者也有着跟大多数父母一样的经历――抓狂、绝望的父母跟调皮捣乱的“熊孩子”之间斗志斗勇,家里充斥着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妈妈大声的斥责声。这些熟悉的场景会让身为父母的读者感同身受。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成功”的育儿指南,甚至还算不上是一本育儿书,这只是作者皮耶罗费鲁奇对自己平时育儿上的“失败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的一种记录。

“一个孩子处于过度或不恰当的重压下,必然会拒绝或掩盖他自己的冲动和兴趣,价值观和思想。他觉得它们不够好,他想要讨人喜欢,并努力满足那些要求,他不信任自己的判断,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看到这里我就在思考我的状态,我是不是经常以我的完美要求来要求我的女儿,以至于将我自己压进了她小小的身体里。所以在她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是女儿就会大哭“妈妈,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可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她的错么?她只不过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儿而已,这一切都是我这个妈妈的错,是我对她的期望太大了,大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也让我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了。

期望无处不在,是的,当看到女儿同龄的孩子有的英语说得很流利,有的弹琴弹得很好,有的轮滑滑的不错,有的画画画的很漂亮的时候,身为妈妈的我就会着急,为什么同样的年龄我的女儿却什么也不会呢?她既不会说英语,也不会弹琴,更不会轮滑,甚至连画画都只能叫做涂鸦,这个时候我承认我是焦虑的。而我的焦虑会直接影响到我的心情,然后当天的女儿就会显得特别的烦人,经常以各种小小的事件为导火索进而大哭大闹。

“我的孩子必须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我的生活。”“不期望他们任何东西,既不批评他们,也不将他们和别的孩子比较。按照他们本来的样子接受他们,我感到了自由。”看到这里有没有豁然开朗,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他们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期望,把我们生命里的那些不完美让我们的孩子替我们实现,那些都是不现实的。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父母的态度稍微有些改变,你会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更多跟孩子相处时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让我们放下自己的期望,静静的关注孩子本身,以孩子为师,看看我们的亲子关系会不会有所变化。同样在对待我们的学生时也是受用的。

[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火烧圆明园读后感(实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优质10篇)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

    2023年写读后感列提纲(实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

    最新中国人文精神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023年草木生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模板8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

    2023年秋的读后感 父爱读后感读后感(大全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

    2023年职业精神读后感(汇总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优秀10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全篇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

    最新读后感换一个文雅一点的名字 欣赏是一种善良读后感(模板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