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文轩最新幼儿园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模板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

(一)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再花一番心血。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二

总觉得这首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太简单没什么好教的。细细研读文本,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感觉意犹未尽。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云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苦吟诗人”,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等特点。接着从“隐者”入手,联系学生熟悉的“诸葛亮”“姜子牙”等人物,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编独幕剧。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场景,好解决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是对话与场景。

我引导学生自读诗,与同桌商量对话内容,集体交流:你师父去哪儿了?采药了。他在哪里采药?山里。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然后逐步加上人物还可能说什么?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亲切随和、轻松、自然,诗人心里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释怀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对答如流。

在场景描写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青松郁郁,白云悠悠的山中优美景色。学生很感兴趣,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轻松与成功。

《寻隐者不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四

我们教学古诗时,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意境的同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体会诗人的情感“,换言之,就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所抒发的情感,可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我们从题目到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再结合文字读悟,推想;作者是谁?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思乡?作者为什么思乡?心情怎样?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可联系相关语句去解读,有的要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有的则应该依据关键字词去推想。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五

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的诗人贾岛所作,贾岛又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寓问于答的写作方式,我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然后结合《补充习题》中的第三题:“想象诗歌中诗人问了哪些问题,童子又是怎么回答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彻底失望,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感情色彩后,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与文本对话。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改写诗歌,并适当地指导学生要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描绘周围的景物。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