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 数学三年级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HT书生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 数学三年级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一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五、教学准备: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室黑板的长是4()。一支铅笔的长是18()。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二

“分米和毫米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悟。在实际活动中感知分米和毫米并提高估测能力;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加深对分米、毫米的理解和应用;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因此,我在选取学习素材方面,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

上课伊始,通过几个问题“同学们晚上睡觉时做过梦吗?都做过什么有趣的梦?跟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分享了几个有趣的梦后,我顺势一转,甜甜也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他梦到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老师做个他的招牌动作你们猜猜是谁?孩子们蠢蠢欲动先怕猜在后面最后不约而同喊出“孙悟空”,然后引出他神奇的兵器——金箍棒,孩子们畅所欲言的说着金箍棒的神奇之处。然后出示我带来的不同的金箍棒,整节课围绕着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展开,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为整节课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在一声“变”后我拿出准备好的金箍棒,让孩子们估,然后变短再估一估。从而引出以前学过的米和厘米,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稍做复习后,金箍棒继续变短再估一估,然后小组合作测量,结果用厘米没法测量了,就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们意识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初步感受到了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尺子,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一厘米就是十毫米。我赶紧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在黑板上,为下面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埋下伏笔。有的同学发现五毫米的那条竖线很长,这为快速测量奠定基础。

在认识分米时,刚认识了一分米有的同学就发现了十分米就是一米,我顺势引导他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当老师去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教学中,都用到了估测。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估测意识,我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难度从刚开始估测一米到30厘米再到1厘米最后到6毫米,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用手势比划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认识了一毫米后,先让学生们用铅笔在尺子上指一指,然后摸一摸(1毫米的银行卡)感受一毫米。接着经历“比划——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认识分米的时候,也是经历比划——在尺子上验证——修正比划——在验证。在不断的比划中,学生们对毫米和分米的大小已经有了准确的认识。

上课过程中语速有点快,导致重复。教学环节上丢了很多地方,有的准备好的材料没有及时展示。另外就是板书有些潦草。

总之,本节课还算比较成功,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学的很扎实。

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四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填合适长度单位,吸管长1,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最后得出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要学的新长度单位,接着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让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1分米,再次感受10厘米就是1分米。

在引进“毫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数学书,发现不到1厘米,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五

1.本节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唤醒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在探索新知的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撕纸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

3.在探索新知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些实物,如利用五分的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数时不仅要数0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1厘米=10毫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不足:

1.按米、厘米、分米、毫米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懂,对这几个单位的关系理不清。

2.单位换算这一难点突破得不够彻底,尖子生有喂不饱的现象。

3.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不够多。

4.板书没能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