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田园四季美景古诗句(精选6篇)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秋天的田园牧歌秋天的田园四季美景古诗句篇一

;

摘要:《边城》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牧歌式文体”的开山之作,不仅以抒情的笔调精心营造了“田园牧歌”式的诗化世界,同时又运用象征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民族寓言。小说的现代性及其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性的呼唤与抒情性叙事,寓言的构建与空间化叙事,情节的设置与间离化叙事。

关键词:“田园牧歌”《边城》 现代性 寓言 叙事

《边城》刚一发表,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独特的“牧歌式”文体、诗化的审美意境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为中困现代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确立了沈从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自问世以来,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并赢得广泛赞誉,相关研究视野开阔,成果丰硕。但总体看来,主要侧重于小说“田园牧歌”式诗化意境的分析和悲剧意蕴的揭示,以及将小说作为地方志和民族寓言的人类学研究与文化学批判,对小说的现代性及其叙事策略关注不够,研究也不深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予以分析,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边城》的现代性既体现在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在故事情节设置及叙事策略上。具体来讲,运用抒情性叙事,营造“田同牧歌”式诗化世界,呼唤和赞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通过空间化叙事,构建一个似真似幻的理想乌托邦和意蕴丰厚的民族寓言;通过问离化叙事,精心设计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一、人性的呼唤与抒情性叙事

在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压抑、扭曲日益严峻的现实语境下,对自在生命形态与美好人性的呼唤,成为现代小说关注的重大话题,也是小说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小说《边城》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自在生命状态的肯定和健康美好人性的呼唤。作为被边缘化的“乡下人”,沈从文强烈感受到来自都市的挤压和排斥,认识到都市文明中人性的自私、虚伪和丑陋,与湘西人民淳朴、健康、美好的人性形成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无论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追求,还是迫于外力的被动选择,都促使作者回望故乡,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同,呼唤自在的生命状态和健康美好的人性。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说:“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因此,“更有人性,更近人情”,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根本主旨和自觉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②。

小说对健康美好人性的呼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性美的歌颂。《边城》是一曲美好生命与人性的赞歌,小说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厚道而又简单的灵魂,他们心口相应,言行一致。小说所颂扬的人性之美,是一种“诚与义”、“美与爱”、“人性与神性”的完美统一。③老船夫的淳朴厚道、迂阔执拗,顺顺的正直明理、放达洒脱,大佬的豪爽率真、不拘小节,二佬的清秀挺拔、温柔浪漫,翠翠的天然纯真、活泼可爱……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但作者并没有花大量筆墨精心刻画,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来歌颂他们共有的美好人性——健康、淳朴、善良的心性。作者笔下的湘西人民,是自然之子,在青山绿水间长大,顺应自然,合乎天性,有着健康的体魄和淳朴、善良的心性。他们心里总装着别人,乐于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老船夫管理渡船五十余年来,从不收人一分钱。有人不安心,丢点钱币在船上,船夫一定捡起来,硬塞回去,实在退却不了,就拿钱买些茶叶和烟草,供来往客人用。船总顺顺“喜欢结朋交友,慷慨而又能济人急”。老船夫猝然离世后,他不计前嫌,帮助料理后事。大佬、二佬“和气可亲,不骄堕,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在爱情上,虽彼此为对方考虑,但并不客套谦让。翠翠,更是大自然的精灵,风罩来雨里去,帮着爷爷拉渡船等这种健康美好的人性是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二是对两性关系的坦荡态度。两性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逻辑起点,是人类延续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最能够体现人性的幽深、丰富和美好。处于自在状态下的边城人,对于性如对待生命一样,把它看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完全遵从生命的本能和情感的指引,道德对他们而言是自然的律令和习俗的约定,真诚,坦荡,健康。没有来自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道德说教,也不存在现代都市文明中看似光鲜亮丽的龌龊勾当。翠翠父母偷情并私奔之后,老船夫并没怎么责备他们,村里也没有多少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之所以最终双双殉情,不是因为社会环境容不下他们,而是因为彼此心中的那份“责任”:一个无法违背军人的责任,一个不忍心抛弁自己的父亲。生命中善良本性之间的冲突,导致两个人的死亡,使得与之有关联的性爱获得了一种生命意义上朴素的庄严与崇高。翠翠与大佬、二佬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因各种误会和矛盾,最终导致大佬死去,二佬出走。但这种生命本真状态下建立起来的至真至纯的爱情伦理,却绽放出光彩夺目的人性光辉。即便这里的妓女,也守着自己的本分,有着善良、淳朴的心性,尽责尽力,有人甚至为了爱去殉情的。无论作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并没有人觉得下流可耻,妓女也不因此而受到轻视和指责。因为在他们眼里,性是生命自在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种是叙事中包含作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传统叙事,要求客观冷静,不带有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作者或叙述者应该隐藏在故事背后。法困著名作家福楼拜曾指出,作家不能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能在生活中露面。为了歌颂健康美好的人性,沈从文打破了传统的客观叙事,用带有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的叙事方式,歌颂边城人民自在的生命状态和健康淳朴的人性。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小说创作,不过是以叙事的方式抒情,“作品中不论改写佛经故事,或直接写农村人事,通过头脑,一例都成为抒情诗气氛”(5)。这一点可以从作者在叙事、刻画人物时频繁使用赞誉性的词汇中看出来,如“淳朴”“浑厚”“安静平衡”“极有秩序”“勇敢的人”“重义轻利”“信守自约”……写翠翠有“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眸子清明如水晶”;写船夫有“骨头硬硬的”,“慷慨奉赠”;写顺顺有“大方洒脱”,“公正无私”,“明事明理”;写大佬、二佬有“甘苦与人相共”,“和气亲人,不骄堕,不浮华,不依势凌人”。这些肯定性的评价,使叙事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歌颂了自在生命状态下的美好人性。

二、寓言的构建与空间化叙事

小说的现代性还体现在,运用象征手法构建一个民族寓言,揭示了丰富多维的深刻主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味。如卡夫卡的《城堡》,钱锺书的《围城》,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现代寓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丰厚的文化空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所不同的是,《边城》构建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民族寓言,富有诗情画意。

虽然我国“田同牧歌”的文学创作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但相较于其他“田园牧歌”式的文学创作,《边城》所营造的精神乌托邦,既不像夏志清所指出的“完全沉溺于理想主义境界。结果是,写出来的东西与现实几乎无关。我们即使从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他这种过于沉溺于迷恋牧歌境界与对现实不负责任的态度”⑥。也不只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而是对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身份的认同与焦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追问和哲学反思,是关于一个民族、困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现代寓言。这一点,可以从小说的“题记”中得到验证。沈从文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7)

“边城”,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再现了古老湘西的山山水水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男男女女,让我们看到了极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同时,它作为虚拟的精神家园和诗意空间,是一个隐喻和象征,寄托了作者理想的生命形态和健康的美好人性。但面对滚滚而来的现代化浪潮,这种生命形态和诗意生活不堪一击,瞬间崩塌。对此,小说通过三次死亡事件予以暗示:一次是翠翠父母双双殉情,一次是大佬溺水而死,一次是老船夫猝然离世,并用小白塔的坍塌进行呼应。作者似乎想借此告诉我们,边城人民的爱情、亲情、友情……美好的生活和生命形态将一去不复返,永远成为历史。厌恶乃至痛恨现代都市文明的虚伪、狡诈和丑陋,沈从文用手中的笔建构了一个“田同牧歌”式的精神乌托邦,而这一精神乌托邦却无力抵挡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这是沈从文内心最深的伤,最烈的痛,也是其情感与理性的痛苦挣扎。但作者并没有因此将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物質与精神对立起来,更没有用现代线性思维去做价值判断,彻底否定和批判现代都市文明,而是站在历史、民族、人类的高度,在全球化语境下思考现代化这一宏大的哲学命题。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地区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在遭遇现代化进程时所面临的困境,是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悖论,无论主动出击,还是被动接受,都难以逃脱悲剧性的结局。从中国范围看,《边城》是湘西苗族的一个“民族寓言”;从世界范围看,它是中华民族乃至第三世界的一个“民族寓言”;从全球范围看,它是整个人类经典的寓言文本。在当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下,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理解和处理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复杂关系,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命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命题和文化命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为了构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民族寓言,作者运用空间化叙事,将时间空间化,使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置、叠印和映衬,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诗化境界。这种空间化叙事手法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为现代小说广泛使用。在小说《边城》中首先表现为时间的模糊性和空间的具指性。无论是故事时间,还是叙事时间,作者在文本中处理得都极其模糊,尽管有“端午节”“中秋节”“某一年”等时间线索,但总体看来,不够清晰明了,仿佛将事件从时间长河中抽离出来,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同时,“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活动的重复出现,使故事时间不断循环,流而不变。时间的模糊性,使人物事件既停留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更连接于未来,给读者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从而营造出“田同牧歌”般的诗化世界。这也许就是作者再版作品时特意省略掉明确时间的用意所在。与时间的模糊性相对应的是,空间的具指性。小说故事发生在茶峒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所有的人事都在这里上演,从未溢出这个偏远的地理空间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并且年复一年,亘古如斯。空间的具指性、稳定性与封闭性,仿佛让时光倒流,充分展现出古老的湘西世界,契合了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审美境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其次,表现为时间的压缩与空间的拓展。小说在叙事时,频繁使用“常常”“通常”“照常”等时间副词,将重复性动作、行为或事件一次性讲完,极大地压缩了故事时间,导致叙述时间扁平化。这种叙事方式,将每一个动作、行为或事件都提炼成一种习惯或普遍现象,南个别到一般,使叙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体现在人物或叙述句子主语的承担者身上。如小说中关于人物的叙述,大量使用了诸如“女人”“妇人”“水手”“这人”“大哥”“副爷”等复数名词或主语,以某一类人代替某一个人。在叙事学理论中,这种叙事方式称为“反复叙事”。北师大教授刘洪涛指出:“他通过反复叙事,把个体还原到类,从现象发现规律,把特殊提升到普遍,经验与人事通过这样的抽象,从流动时间的冲刷侵蚀中解脱出来,演化成习俗、风俗、文化,达到永恒。”⑧由此,作者其实并不十分关注人物个性的捕摹,更专注于事物类型的抽象和概括,进而拓展小说的意蕴空间。

三、情节的设置与间离化叙事

对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肯定和追求,是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小说《边城》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上,同时也体现在情节结构上,并且通过情节结构的精心设置,更好地体现小说丰富多元的审美内涵。情节结构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就是要打破小说单一的线性稳定结构,阻隔或遮蔽情节之间显在的逻辑关系,使小说故事情节处于开放、不连贯,甚至看似混乱的状态。

小说就是讲故事,但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讲好一个故事,不仅考验作者组织故事结构的能力,同时也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和叙事技巧。要想将故事讲得精彩,讲得意蕴丰厚,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还是需要精心设计情节并采用恰当的叙事方式。《边城》的故事是通过两条线索来展开的。一条明线,即翠翠的爱情悲剧;一条暗线,即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并通过一系列的误会所产生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直至走向悲剧性结局。看似传统的情节结构,在沈从文的笔下有了创新。它不同于传统情节结构的是,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展开,而是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有断裂,有交叉,有呼应。同时,在情节展开过程中,又先后穿插两次节庆活动和三次死亡事件,改变了单一的线性结构,遮蔽并阻隔了事件之间单一的因果逻辑关系,而这种独特的情节结构,与其间离化叙事方式密切相关。

所谓间离化叙事,就是叙述双方或多方在同一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时,打破传统的平叙(分叙)手法,将双方或多方事件切割成一个个小片段,进行分头、交叉叙述,使情节之间延宕、阻隔,进而造成误会和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共二十一章,除开头两章,运用平叙手法分别讲述翠翠和老船夫、大佬和二佬的故事,其余部分,都是交叉进行,中间又穿插端午和中秋的热闹场景,使双方叙事形成阻隔、延宕,造成重重误会和矛盾。一个误会接着一个误会,一个矛盾连着一个矛盾,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如船夫与大佬之间的误会:大佬提亲时,船夫说的是实话,大佬认为是托词;大佬唱歌失败,船夫以为成功并进行恭维,大佬感觉不爽。船夫与二佬之间的误会:船夫有意暗示,二佬认为“做作”;船夫套近乎,二佬认为他“弯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害死的”;二佬等船,船夫有意让翠翠去拉,但翠翠因害羞不愿去,二佬认为是故意的;二佬喜欢翠翠,船夫却以为他心屬磨坊。船夫与顺顺之间的误会:船夫主动与顺顺撮合,但顺顺却感觉最近家里的事都与“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这一连串的误会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为了制造这一连串误会,作者通过间离化叙事,在双方或多方之间形成阻隔、延宕,让他们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误会因此不断加深,矛盾开始慢慢升级,直至激化。这种情节设置,不仅打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同时也增添了故事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透过阻隔、延宕、时断时续的情节结构,仍然能看到故事的内在联系和呼应。造成这一悲剧性结局的,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是哪个人的错,也不是任何人的错,甚至不是人的错。但如果追根究底,似乎看到与翠翠父母的死有关联。翠翠父母的死,在船夫心理留下了很深很重的阴影,他最担心和害怕的是,这种悲剧会在翠翠身上重演,所以在婚事上显得特别谨慎、犹豫。他的这种谨慎、犹豫,造成大佬对他的误会,并导致大佬遇难身亡;大佬的死又加深了二佬、顺顺对船夫的误会,并影响到翠翠的婚事;船夫一心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翠翠找到一个幸福的归宿,但这一愿望因各种阴差阳错最终没能实现,于是在深度的焦虑和恐惧中离开了人世。翠翠父母的死亡与大佬、船夫的死,以及翠翠婚事的遥遥无期,因间离化叙事形成的阻隔、延宕,在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死亡事件,突然之间好像有了呼应,有了某种内在联系,冥冥之中,好像是命中早已注定。不仅如此,小说中小白塔的坍塌,这看似与船夫的死毫无关联的一件事,至此好像也有了某种神秘的关联,具有象征的意味,突显了人生的命定性和不确定性,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悲剧性,不仅在于没有过错,更为吊诡的是,人们越是想不犯错误,澄清误会,避免错误和悲剧发生,却越是加深了误会,犯下了错误,并加速悲剧的到来。用李健吾的话来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南于情节的推进,而且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着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⑨这这一悲剧是命定的,悖论的,无法避免的,具有强烈的现代意味和丰厚的审美意蕴,但这还不够。为了充分体现命定性、悖论性和不确定性这一具有强烈现代意味的深刻主题,作者还在故事最后的悲剧结局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结尾:坍塌的白塔已经重新修建起来了,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而又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也给作品增带来一丝希望和光亮。

①参见周宪、许钧主编: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围教派·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页。

②沈从文:《从文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③吴投文:《论(边城)的生命形式及其消解》,《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12卷第3期,第345页。

④⑧刘洪涛:《(边城)与牧歌情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第86页,第88页。

⑤沈从文:《我的分析兼检讨》,《沈从文全集》第2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76页。

⑦沈从文:《边城·题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⑨李健吾:《边城》,《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作者:廖建霞,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文教学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秋天的田园牧歌秋天的田园四季美景古诗句篇二

;

以一个人的葬礼始,以一群人的葬礼终,是以整部电影都笼罩在光怪陆离的死亡气氛中。

相信許多人起初想看《巴克劳》的原因是对巴西所代表的南美文化的好奇。对于观众预设的对南美大陆瑰丽风景和独特民俗的期待,这部电影也算是有所满足。电影的开篇,我们跟随着一辆卡车,以teresa的视角进入了巴克劳这个位于巴西东北部的小村庄,在祖母的葬礼上,吉他手弹唱着高亢的音乐,众人簇拥着棺木,仿佛一场热闹的家庭聚会,态度近乎庄子的“鼓盆而歌”,独特的生死观带来了某种奇观化的体验。但民俗并不是重点,导演也无意对传统文化着墨过多。此时从太空俯瞰地球,一颗卫星掠过天河,一架外观如同飞碟的无人机将我们拉回现代视角。

关注戛纳电影节的影迷们对小克莱伯·门多萨这个名字并不会感到陌生。2012年,他凭借长片处女作《舍间声响》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2016年,他的第二部长片《水瓶座》则直接空降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以他家乡累西腓的一位“钉子户”的遭遇为线索,现实而又超现实地影射了巴西社会现状,以极高的质量征服了包括法国《电影手册》在内的众多媒体与影迷。时隔三年之后,门多萨与他一直合作的艺术指导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联合执导了新作《巴克劳》,毫无悬念地再度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并斩获评审团奖。

与门多萨导演向来擅长的城市生活主题大异其趣,巴克劳村庄里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着部分现代文明的痕迹,如人们选择骑摩托车出行,互联网已渗入生活,儿童在学校里跟随老师学习知识并建构对世界的认知,但整体上是十分原始而质朴的。他们在露天的棚子里洗澡,赤身相见毫不避忌;老人们去诊所看病取药,但也会接受一些巫医的建议;大腹便便的大叔在自家的花棚里浇花,衣冠不整优哉游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会使人产生与世隔绝的错觉,直到有一天,学校里的老师在准备为孩子们指出巴克劳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时惊奇地发现,gps无法定位这个村子,它就这样在地图上消失了。这才发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宁静生活渐渐开始被打破,似乎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

山谷中间横亘着一道水坝,棺材倒在路边被车轮无情碾过,神秘的果实被卷入舌尖仿佛一种巫术,翻斗车像卸货一样把书本如同垃圾一般丢弃……后来这些显得突兀、矛盾、令人极为不适的意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巴克劳的劫难联结在了一起。

隐喻与暗示,是导演在本片中大量使用的技巧。

两位衣着前卫的骑越野摩托车而来的背包客,成了这场“入侵”的先锋。通过两人的穿着、行为和语言,我们了解到他们也是巴西人,但他们身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更受全球化浪潮影响的现代人,显然来自巴西某些更现代的城市。

对巴西前途的思考和担忧令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恋地”情结影片,它的底色因承载着民众的愤怒情绪而格外鲜血淋漓。导演镜头展示下的村庄并不是单纯的世外桃源,虽然发展节奏有所滞后,但整体仍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社会群落的缩影。村庄里肤色多样的人种宛如一个微缩的南美大陆。政客欺骗人民,枪击不断发生,血腥的味道使每个村民的生命都笼罩在意外的阴影之下。枪林弹雨中,血浆四处飞溅,镜头干净利落地展现每一场杀戮,从不在尺度上有所顾虑,在影片所呈现的世界观中,暴力早已司空见惯,电视里反复播放着巴西街头枪击的画面,即使是闭塞之乡的村民都似乎早已被暴力同化,变得麻木不仁。

而暴力也是导演表达的重点之一,大概正是因为麻木和习以为常,才更加需要一种发于原始的、粗暴的、本能的爆发力,以热血去给萎缩的民族精神打上一针强心剂。

于是在远离城市的土地上,人们的原始兽性被激发出来,南美人民特有的生猛使得影片的后半部分看起来有种抗战神剧的爽感,入侵者不断被村民反杀,他们用同样的残忍对抗残忍,用同样的暴力对抗暴力。性和暴力也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着回归自然的粗粝之美。

很多人觉得南美的艺术作品都逃不开《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巴克劳其实也是一个未来版的马孔多。实际上,这也许只是因为没有在南美生活过的人不了解本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不同的土壤会衍生出不同的气场,不同的气场又养育出多样的人,这种感觉就像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作家只是客观地描写东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冰河和破败的老工业区,却被很多人冠以“东北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称号一样。

影片的最后,在悠扬的传统民族音乐中,村民们将坏人扒光衣服扔在驴子上放逐,用泥土将罪恶的入侵者深深掩埋。古早味的村落未必代表着魔幻,或许只是过去或者未来的现实。未来也很像过去,这种轮回感才真正的“马尔克斯”了。

相关热词搜索:;

秋天的田园牧歌秋天的田园四季美景古诗句篇三

我们家前后有园子,巷口有水塘,路边还有几棵既大且老的柳树,大约两三丈高,一两抱粗。说它老是形容枯槁,行将就木,头上的“头发”越来越少了,快成秃顶了。每每看到这些柳树,总有一种悲壮的凄凉,特别是太阳快要落山之前走在回村的大路上,风吹来,哗啦哗啦,衣裤鼓起像风帆,略感有些凉意,看着老柳树头上那几根“毛”,瑟缩着,颤抖着,那种悲壮的凄凉填满了你的胸膛。

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头桥旁边那几亩田是专门用来培育秧苗的,叫秧田。每年开春以后,村里专门有人去播种。把秧田的泥耙得平平整整,放满了水,再均匀地洒上稻种。过一段时间以后,秧田里就长出了绿油油的秧苗。村里寻一黄道吉日,开始本年的栽插,我们当地叫开秧门。

刚插下的秧苗有点无精打采,一株株耷拉着脑袋,我们这里不用插秧机,全部是人工插秧。插秧的时候,人们一字排开,边插边往后退,一人所插的宽度大约一米左右10株秧苗。左手分秧,右手插秧,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秧苗插到泥里,如果你是五个指头一起把秧苗插到泥里,别人会笑话你。插秧的时候大家的速度要一致,步调要均匀。插秧熟练的人,比插秧机的速度还要快。你只听见“嗒、嗒”的把秧苗插到泥里,手指的入水声,那感觉就像郭晶晶跳水一样,完全是在欣赏手指的舞蹈,秧苗在插秧者的面前均匀地、齐刷刷的.排列起来。如果谁插得慢了,插得快的会把上岸的口子给封了,让后来的人上不了岸,引得大家一阵阵的欢笑。我虽然生在农村,我基本没有干过这些活。栽插完了要举行关秧门仪式,吃完秧果,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什么是完秧果,可能那只是一种象征吧。生产队也会买头猪回来杀了,煮一大锅,全生产队的人饱餐一顿,打打牙祭,庆祝栽插完成。

几天以后,耷拉着脑袋的秧苗昂起了头,蔫黄的秧苗变绿了,开始分蘖了。雨水也开始多起来,有时候一两场大雨,河水满了,沟汊的水满了,田水也满了。河里、沟里的鱼也拼命地往上游抢,这时候也是打渔的最佳时机,可以在沟汊里用网兜捞,但更多的是在稻田的出水口,安上一个须笼,一种用竹子编制的捕鱼的工具,鱼从入口处进去就出不来了。这时鸭子也开始在稻田里撒欢了,不见鸭子只看见稻秧摇晃,“竹喧归浣女,帘动下渔舟”,与这种景象十分的类似。八九月份天气比较热,雨水也相对要少一些,水稻也开始扬花,这时候的雨多是阵雨,一边出着太阳,一边下雨,我们把它叫谷花雨。你行在路上,猝不及防,说来就来,全是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还有点生疼,就算你拼命地跑呗,等你跑到避雨处,雨也早停了,不禁想起刘文正的那首经典的《雨中即景》。

水稻扬花了,慢慢地灌浆了,稻穗像是怕了羞,渐渐地低下了头,沉甸甸的。风吹过,泛起阵阵金色的稻浪,送来稻穗的清香,直钻你的心肺。近了看,你才发现,那稻穗完全是头重脚轻啊,像是喝醉了酒,东倒西歪,须相互搀扶着才站得稳脚跟,如果有谁一不留神摔倒了,那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割谷子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围秧鸡。秧鸡是稻田里的一种鸟,有鸽子那么大,大约是在水稻分蘖的时候就飞到稻田里产卵繁殖,在稻杆上做了一个个的窝。在割谷子之前先在稻田的一边,安静一点地方,先割出一个突出的部位,就像是一艘船的船头,沿着船头向纵深扒出一条道,在这里挖一个坑,把从腰上开口的须笼支上,周围用谷草密密实实地围起来,把这的光线搞得有点暗,在放须笼的谷穗上边还要覆上鱼网。从一边割着过来,唰唰,唰唰,割下来的稻子整齐地铺在谷茬上,这叫撵秧鸡,在这个过程里时不时有秧鸡扑腾起来又扑腾下去,就像在池塘里围鱼。在快要接近鱼网覆盖的地方,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下意识地放慢了收割的速度,屏住了呼吸,人们嘻嘻哈哈的插科打诨变成了手语,这时会派一个身手敏捷的小伙子钻到鱼网底下,把秧鸡往须笼里赶,然后起出须笼,秧鸡全钻到笼子里了,多的时候十几只,少的时候两三只,一只没有的时候也有。偶尔也有漏网的,当掀起鱼网,秧鸡一下就飞出去,但秧鸡不善飞翔,有点像连飞带跑,飞出几十米就一头钻进刚割下的稻子底下。这边的人,就像百米赛跑听到发令枪声一样,大家都是鼓足了劲,使出吃奶的力气,狂奔过去,因为刚收割后的田比较软,跑起来很费劲呢。谁逮到那只倒霉的秧鸡,谁就像英雄一样,大家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笼子里的那些,宰杀以后用盐巴腌一下,等全部收割完了,炒了全生产队的人一起吃。那味,唉两个字:好吃!想起都要流口水。

收割完已是冬天了。

晨雾弥漫在田畴中,天空湿润,空气湿润,太阳好像也被湿润了。远处是依稀可辨的村庄,村子后边青黛色的山,山上是些叫不出名字的树。太阳懒洋洋地从山背后爬上来,阳光呈斜面倾泻下来,人猛地一激灵,田畴一下明亮和温暖起来,山、树、村庄兀黑兀黑,看一眼吧,眼发酸什么也看不清,“哞、哞”老牛出来了。收割后的田畴,留下了一片谷茬,就像是为田畴理了一个板寸,燕子在田畴上空飞来飞去,一会儿做超低空飞行,一会儿又直刺蓝天,一会儿停在路边的电线杆子上,喃喃细语。谷茬下面的软泥披着一层绿绿的青苔,几头老牛在田畴的那一头悠闲地吃草,不时甩甩尾巴,抬起头来“哞哞”叫着。上去踩踩吧,软软的吱吱作响,不时冒出小泡泡;猛吸一口气吧,沁入心脾的暖湿腥香和水稻的余香,我喜欢这样的气味。偶尔有几个人从田里的沟坎走过,神态是悠闲而充实的。村里升起了袅袅炊烟,散发出淡淡幽幽的柴草味,和着晨雾在阳光下迟重地消散。

秋天的田园牧歌秋天的田园四季美景古诗句篇四

秋天是个令人心情欢畅的季节,但秋姑娘提着裙子来临时,同样也带来田野里丰收的喜悦。

秋天的田野是喜庆的。放眼望去,金色的稻子“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整日害羞红着脸的高粱也被这丰收的景象笑弯了腰,果园里硕果累累,苹果,梨子压弯了枝头乐坏了果农们。

秋天的田野是忙碌的,小动物们为冬眠辛勤的准备着,小草换上了大地妈妈为它们准备的黄衬衫,风儿一吹,枝头的树叶开始“哗哗“地往下掉。

秋天的田野是美丽的。各种颜色的菊花有的含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则花瓣往上卷,像一只小船,飘飘悠悠往下落。瞧,那边小树林里一只只“黄蝴蝶“飞舞着。地上铺了一层“金子“做的地毯。

秋天的田野是大家最喜欢的,放学后,同学们在田野里疯狂的玩呀跳呀,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是大家的最爱。有的时候,大家跟着老师来跑步,写生,做标本,在落叶里嬉戏。

秋天是集所有好处于一身的季节,秋天的田野是美丽的,喜庆的,忙碌的,也是我们最喜欢的。

秋天的田园牧歌秋天的田园四季美景古诗句篇五

引言:沈从文笔下梦一般的景色,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柔美似水的翠翠,英俊豪爽的傩送以及那一群有着美好人性的人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说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傩送与翠翠的爱情和美丽的湘西景色融为了一体,仿佛如一首富有诗意的田园牧歌。

《边城》 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之中。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最后,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边城》的忧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来的,而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泄出来的。作品的忧伤基调没有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魅力。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种种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一部关于美与爱的小说,让我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秋天的田园牧歌秋天的田园四季美景古诗句篇六

;

编者语:林清玄的文字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其营造出的清朗透明的境界让人沉醉。惠老师旁征博引,教大家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宁静的风格,提出了如何建设我们自己灵魂家园的深沉思考。从文章中获得感性熏陶,从赏析中学习赏读技巧,再从思考中升华认识,联系现实,“感”“学”“悟”环节走完,你会有全方位的收获!

【美文展示】

无我的茶

林清玄

与朋友相约去爬山的时候,我总是比平常起得更早,准备到山间泡茶的用具。

朋友说:“起得更早,是为了烧开水吧!”

我说:“不是为了开水,而是为了开心,我很喜欢和你到山上喝茶。”

那种欢喜和开心,是为了“一生一会”的想法,在这个忙碌混乱的社会,要和朋友在咖啡馆喝杯咖啡或在茶馆饮茶都是困难的,何况是在山林,对着沿山坡变化的枫树、松树、相思林,喝着最好的茶,真是人生难得的。

在山林里喝茶当然不比在家里,有各种齐全的用具,所以,我通常准备一大壶开水放在保温瓶里,带着一只紫砂壶,几个小杯子,还有两三种茶叶,然后背到山顶去喝茶。

山林里的喝茶,是与室内不同的,由于心里充满了自由,所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泡茶的地方,不管是坐在风景美好的树林或繁花盛开的花园,感觉那来自高山的茶与四周的林园融成一气,我们的心也就化成一股清气,四散飘了。

那种清朗之气的回归,使我们进入无我的境界,这使我想起有一个爱茶的朋友组成的茶会,他们常在各地风景好的地方喝茶,互相分享带来的茶叶,茶会的名称就叫“无我茶会”。这名字取得真好,如果山林与茶都是宇宙大河流中的一叶,当我们“入流亡所”,也进入那宇宙的大河流忘记自己的执著,就会呈现“无我”的状态。

“无我”就会连忧悲苦恼一起流入大化,到最后,胸臆里只剩下山林与茶香,而整个山林,也充溢了友情。

宋朝以前的人喝茶,都是用大壶大碗。寻找心灵自由的僧人,为了四处云水参访,为了在林间品茗,发明了紫砂小壶,以便揣着小壶在人间游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坐下来喝一泡茶;或独自行走时,在山边水湄,坐下来与树木和溪水共饮。这是紫砂壶的由来,因此,紫砂壶中有着浪漫的心,是为了自由、为了无我而创造出来的。

我们虽非僧侣,却也是为了云水的自由而游行于人间,如是思维,我们的情感也就灵动如水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也。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美点鉴赏】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他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其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曾重印超过二十次,可见读者对其作品的青睐。林清玄先生作为台湾著名的乡土派作家,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入到散文中来,为散文写作开创出一种独具风格和魅力的崭新写法。也许是因为他的散文中渗透了深奥的禅意,从他笔下流出的文字总是自然而然地给人一种“精神家园”的感觉。那种感觉既有些虚无又有些飘渺,但没有远离红尘,它不会将人和现实从具体的历史天空中剥离出来,相反,它会让你在感叹过人生的无常、挫折与空漠后有种想要归属的欲望。在他的笔下,“有中还无”,“无中亦有”,“有”与“无”成为同一种存在。林清玄曾说:“我的散文只是我生活的笔记,唯一与生活不同的是,它祛除了生活的琐碎杂质,来表达心灵中单纯与干净的世界。” 他说,人要学会超越,只有超越了旧的自我,才能到达一个诚真的大境界;他说,人要重视现在,“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他说,凡事大可不必百般取索,千般计较;他说,只有把爱和美的感觉融入生命,美好的生活才会更加宽广;他说,痛苦终会过去,美会流传……林清玄先生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所以他的作品被誉为“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玄妙的声音”,影响遍及海内外。

《无我的茶》就是这样一篇天籁般的优美散文,文字如云般轻松飘逸,字里行间溢满了作者的浪漫情怀和超凡智慧,读来令人神清气爽,怦然心醉。文章在轻松愉快的语气中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

行文一开篇作者便自叙有早起的习惯,不为别的,只是在准备山中喝茶的用具。作者喜欢于山林中喝茶,他常常在山间泡茶,林间啜饮,为何有如此怪异的做法呢?作者告诉我们,不为别的,只求自己身心的自由自在、开心快乐,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乐趣。于山林间喝茶,率性自然放浪形骸,无拘无束,尽情张扬着自己的个性,这种美妙的独特感受使作者由茶悟道,逐渐进入到一种深邃的禅意境界。“那种清朗之气的回归,使我们进入无我的境界”。何谓“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这样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作者刚刚开始在林间煮茶畅饮,享受山林中的清风明月,我想那仅仅是一种“有我之境”。他以一颗浪漫的心打量世界、放眼红尘,耳之所闻、目之所见都被他内心的快乐感染得五彩斑斓。随着习惯的养成,作者的心灵逐渐从“有我之境”升华为“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妙悟,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在作者笔下“我”和自然万物皆静止为“物”,互相观望,“我”渐渐就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忘记自身,终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作者写道“‘无我’就会连忧悲苦恼一起流入大化,到最后,胸臆里只剩下山林与茶香”。通过山林品茶作者获得了一种清寂明净、纯洁秀美的情趣,一方自由自在的天地,而且构建了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这是一种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的涅盘境界。这种“无我之境”具有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触点启智】

1.林清玄的这篇散文读后给你什么感觉?能否从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选择一两点谈谈体会。

2.文章题目名为《无我的茶》,请问 “无我”如何理解?

3.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夏天的浪漫文案句(优秀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企业团委宣传干事述职报告(优质8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2023年幼儿园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模板10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

    最新房地产广告设计合同(优秀8篇)

    随着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加深,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怎样写合同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合同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最新参观心得体会小学实用 参观小学心得体会(优秀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

    最新秋天的田园美景诗句大全(六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秋天的田园诗句有哪些大全(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钢铁厂安全心得体会 写钢铁厂安全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

    2023年销售员培训心得体会实用(通用10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最新介绍枫树的句子(模板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