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7篇)

时间:2023-01-18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7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一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论语》在历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许多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三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论语》在历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许多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五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论语》在历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许多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六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细小白须用不着染黑,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你莫埋怨,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

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时刻,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些小:细小。

几人:很多人。

星星点:言鬓发花白。

作郡:任知州事。

厌:厌烦。

胜我:比我强。

不敢:不敢行动,没有时机。

三郡:苏轼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

宁:安宁。

非忝:不惭愧,意即还顺心。

冉冉:慢慢的样子。

有渐:有慢慢衰老时刻。

千钧:古代30斤为一钧。这里言其极重负担。

从头减:从根本上消失。

卸掉:实指死亡。

《渔家傲·赠曹光州》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王适和曹焕来访苏轼。苏轼作此词,让曹焕转交其父光州知州曹九章,相互慰藉。同时作《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绮州》词安慰被罢官的王适。

上片,作者从时光的易逝来看官场游戏生活,与曹九章相互安慰。这是一种感觉性的审美心理。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从须鬓慢慢斑白感觉时光的流逝,暗叹自己老了;从“白须”上联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飞过。这是自然规律。曹九章须埋怨,苏轼已过了三年贬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厌”三字隐含着曹光州的满腹牢骚,“胜我三年贬”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从苏轼自身的官场沉浮、世事变迁的体验来谈看穿人生。“我欲自磋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苏轼自叹回朝无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顺心如意,难免内心郁郁不平。最后三句,再看婚嫁世事与年岁渐衰,得知人生“千钧重担”也无意义地“从头减”了。从“自磋”、“非忝”、“冉冉”、“从头减”,这一认识过程的矛盾、变化,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苏轼还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

全词名为赠词实是慰语。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遭际相似,个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却前非。词从“白须”、“浮光”、“婚嫁”等的具体人事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游戏,从而隐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不过,现实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苏轼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不去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关于九章原文及翻译,九章赏析(推荐)七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入党动机学习心得_端正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简短(二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2023年入党动机学习心得_端正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简短(二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2023年入党动机学习心得_端正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简短(二篇)》的简介: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

    推荐论文开题报告(精)(五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推荐论文开题报告(精)(五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推荐论文开题报告(精)(五篇)》的简介: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

    2023年小学数学学年工作计划(实用10篇)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有意

    最新远游原文及翻译,远游赏析汇总(五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最新远游原文及翻译,远游赏析汇总(五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最新远游原文及翻译,远游赏析汇总(五篇)》的简介: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

    2023年三方合作协议书(7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2023年三方合作协议书(7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2023年三方合作协议书(7篇)》的简介: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

    关于管理人员的述职报告怎么写(6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关于管理人员的述职报告怎么写(6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关于管理人员的述职报告怎么写(6篇)》的简介: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

    推荐哲理散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推荐哲理散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推荐哲理散文》的简介: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三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三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三篇)》的简介: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

    有关人物的句子(推荐)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有关人物的句子(推荐)》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有关人物的句子(推荐)》的简介: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

    有关学校支部书记述职报告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有关学校支部书记述职报告》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有关学校支部书记述职报告》的简介: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