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语故事作文100字精选

时间:2023-05-17 作者:储xy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故事篇一

成语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那么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成语的一些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2.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3.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4.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唇亡齿寒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7.东施效颦(pí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8.后生可畏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9.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0.卧薪尝胆

公元前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1.孟母断机

孟轲(kē)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à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12.曾子杀彘(zhì)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调教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13.毛遂(suì)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14.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5.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16.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17.道听途说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18.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19.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0.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21.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22.三人成虎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23.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24.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25.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6.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7.完璧归赵

公元前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8.孺(r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29.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30.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1.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2.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33.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近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时,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时,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成语故事篇二

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 年)八月,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懿的第九子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掌管临漳军事。赵王司马伦到任后,滥封官爵,只要是王亲宦戚、亲信部属,即便是奴卒厮役,亦封以爵位。因此,每次上朝,貂蝉盈座(古时大官的官帽上,有蝉形图案的金铛为装饰,并插上貂尾,称为“貂蝉冠”),殿上挤得满满的尽是“大官”。当时老百姓看不惯这股腐b 之风,编歌谣讽刺道:“貂不足,狗尾续。”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因为司马伦的滥封,大官太多,貂尾不够用,只好用狗尾巴代替。腐朽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五十二年就结束了。

吃过午饭的狐狸很无聊,就独自一人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忽然闻到了诱人的鲜肉香味,他顺着肉香味望去,看到几头狮子正在撕吃着一头野牛。

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吓的狐狸连大气都不敢出,悄悄的偷趴在浓密的草丛中,胆战心惊的偷看着狮群,焦急地等待着狮群的离去。

吃渴了的狮群陆续离开找水喝去了,狐狸小心谨慎的站起身,探头探脑的用眼睛环视一圈,确信狮子都已离去,就大摇大摆的从草丛中钻出来。

他走到野牛尸体旁,准备带些肉渣回去当晚饭。这时他的好朋友狗,睡过之后出老寻找食物;狐狸看到了,就大声叫唤道:“喂,狗大哥,快过来啊!这里有很多肉!”狗听的狐狸的喊叫,一溜小跑过去。

狐狸又从肉堆中捡了一块,对狗说:“我有事先走了,你慢慢在这吃吧。”

喝饱水的狮群中的老大回来看食物,看到狗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自己的猎物,很是生气。就走到狗的身旁,二话不说,抓起狗的尾巴,一下扔出几丈开外,狗从半空中落下来,摔折了一条腿。

从前有一个很凶的猎人,养了一只猎狗,但是每次都只给猎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实在大饿,偷吃了一点猎物。

没想到被猎人发现了,猎人拿起猎刀要将其杀死。

不料,猎狗一时害怕,从园子的很高的围墙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猎人惊讶极了道:“狗急还能跳墙!”

猎狗东躲西藏,慌不择路,被逼进高围墙。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纵身一跃,越过高墙,终于死里逃生。“狗急跳墙”这个词在词典里也许是作为贬义词而加以诠释的,词里含有讥笑狗。但是从某个方面来说,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激发了自己的潜能,救了自己一命,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成语故事篇三

【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ō

【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他去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已经画好了。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环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象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的花瓶,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说着,把画撕了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成语故事篇四

【拼音】: fāng cùn zhī dì

【解释】: 指心。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方寸:指人的心。成语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绪。

成语故事篇五

住持知其用意,答道:“有。”,

崔群一时语噎。

“老鹰嗜血,鸟雀见了害怕,远远避开惟恐不及,哪敢到它头上拉屎?佛性慈善,容忍众生,对外物从不计较,因此他容得下鸟雀的嬉耍;而鸟雀因这一点就找到他头上拉屎,岂不是深明佛理,很有佛性?”住持对答机智,使崔群非常折服。

成语故事篇六

想是成闹得不好,恐将来弄出大祸,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参的,倒是避重就轻①的意思也未可知。

①避重就轻:躲开要害问题,只谈次要的事。

看来是闹得太不好,恐怕将来闯出大祸来,所以就借这件失察的小事来参勋可能是有避重就轻的意思也不一定。

贾赦在家,贾琏进来请安,告诉他今天在他大舅家听见一个谣传,说是贾政被节度使弹劾了。

原来,贾政在江西任粮道没干多长时间,就被江西节度使上奏皇帝,说他对下属人员管教不严,李十儿等重征粮米、苦虐百姓,请旨革职。皇帝念贾政初任外职,不熟悉吏治,被下属蒙蔽,不予革职,只降官三级,调回京城,仍任以工部员外行走。

贾赦没有听他说完,便对他说:“你先去告诉你婶子知道,且不必告诉老太太就是了。”于是贾琏就去给王夫人报信。

明朝嘉靖年间,严高和严世蕃父子操纵朝政,诬杀了很多大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御史林润又上疏弹幼严世蕃。明世宗下旨将严世蕃逮捕治罪。黄光升等人把严篙陷害沈炼和杨继盛两案加人疏中,准备上奏世宗重审旧案,严办严篙。严世蕃在狱中听说这事以后,不仅不害怕,反而有些高兴。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十分佩服徐阶的眼光。于是,徐阶把黄光升等人引人内室,屏退家人,修改奏稿,避重就轻只揭发严世蕃招财纳贿和聚众为乱这两大罪状。世宗看后果然立即命令将严世蕃送交都察院、大理寺和锦衣卫会审定罪。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世宗下旨将严篙削籍为民,将严世蕃绑赴西市斩首。严世蕃被斩后,其家产全部抄没,严篙也无家可归,只得寄食墓舍,两年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一生。

成语故事篇七

现在说的白日做梦就是黄粱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你自己不肯努力,却整天想着发大财,你以为天上能掉馅饼么,你这就是在做黄粱梦。

黄粱梦出自金·元好问《过邯郸四绝》:“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客,犹是黄粱梦里人。”因而,也称“邯郸一梦”。

话说从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卢生,在邯郸一个客店遇见道士吕翁。吕翁送他一个枕头,这时店主正开始做黄粱饭,卢生小睡一会,在梦中他中进士做宰相娶美妻,儿孙满堂,生活美满。梦醒后,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做熟。真是梦里不知走了多少路,做了多少事,醒来还是在床上,徒生悲凄。

【想当然】

“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这都是想当然,不去实践了解真实情况,而是在那里凭主观臆想,生活中这样的事多如牛毛,“你不要在那里想当然”,这个成语恐怕都不知道用了多少遍了。

说的是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运用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曹操明白了孔融的真实用意,心里自然不快,以后借口杀孔融,或多或少与这想当然有些干系。孔融想当然惹下了麻烦,看来这个想当然的危害不可小觑啊。

【一杯羹】

如今互联网行业火爆,都想去分得一杯羹;房地产火爆时,大佬们都分得了一杯羹。生活中,只要有利可图,大家都想分得一杯羹,只无奈僧多粥少。

一杯羹原义是一杯肉汁。现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话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我吧。”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战争中,以攻心战术取胜,项羽此举反而暴露他已是走投无路。刘邦顾国不顾家的选择让刘爸爸失去了利用价值,因而得以保全性命。

【丑八怪】

丑八怪,顾名思义就是外貌丑陋的人。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没有高颜值是多么令人心塞的事啊。可是,长得丑是我的错吗?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你万万想不到,丑八怪最初竟然指的是“扬州八怪”——郑燮、金农、汪士慎、罗聘、李蟮、高翔、黄慎、李方膺、高凤翰、华岩、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等人。这些可都是有名的画家,大才子耶。难道是因为他们都长得丑吗?当然不是,而是这些人在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画我从我法、推陈出新,所以被蔑成为“丑八怪”,这可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落汤鸡】

下雨天不打伞,不小心掉水里了,浑身湿透就成落汤鸡了。很多人都有落汤鸡的经历,所以这个成语早就烂熟于心了。落汤鸡比喻浑身湿透或名利受到极大损失的人。

可是落汤鸡成语是怎么来的,恐怕就鲜少有人知了吧。落汤鸡出自明·天然智叟《石头点》第六回:“止子小船身一旺,立勿定,落汤鸡子浴风波。”说的是聪明长工惩治恶财主的故事。

从前,有个大财主名叫罗堂吉,有一次,罗堂吉要下乡收租,却叫长工挑百十斤行李,财主老婆还交代道:“行李都是你挑,可不准老爷拿一件;不论走到哪儿,要让老爷走在前面;不论谁招呼老爷,你不准多嘴。若违犯了规矩,回来揭你的皮!”长工听了气得不得了。

走到半路上,突然下了大雨,财主忙叫长工拿雨伞,长工说:“那可不行,太太交代的,行李不能让老爷拿呀!”任财主怎么说,长工就是不给。财主叫长工找个地方避雨,不料却跳出一只恶狗来,财主一面躲,一面叫长工去招架。长工连理都不理说:“太太交代的,不管谁招呼你,都不准我多嘴呀。”财主哭笑不得又拿长工没办法。催完租往回走河里涨了大水,财主忙叫长工下去探一探深浅。长工推辞道:“太太交代不论走到哪儿,都要让老爷走在前面。”财主只得自己下水,谁知他竟掉水里了,等长工把他救上岸来浑身湿透了。

等财主回家,财主婆一看,吓了一跳:“你怎么成了个‘落汤鸡’啦!”财主便把路上的经历说了一遍,最后说:“你以后再不准教那老实疙瘩那一套了,以后收租干脆别让他再跟我啦!”于是,罗堂吉的外号“落汤鸡”就这样传开了。后来,“落汤鸡”变成了一句俗语。

【苦肉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苦肉计不仅用于战争之中,如今也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有没有为了让父母多给点零花钱而上演苦肉计的经历?这个成语大家不仅会说,都已经运用自如了。

苦肉计就是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出自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已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了。两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戏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骗过曹操,诈降成功,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兵马。

隋炀帝杨广就是运用苦肉计的高手,并且靠此计登上皇位。隋朝时期,杨坚谋位成功,封杨广为晋王。杨广心中不服,一心想当太子,就找安州总管宇文述商议。宇文述知道独孤皇后妒心重,就给杨广出主意,让他回宫用苦肉计博得皇后的同情。这一计很灵,皇后鼓动皇上,废太子而另立杨广。看来,这苦肉计用好了能助自己成大事,当然,苦肉计也是险计,用的不好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闭门羹】

这个羹想必很多人都吃过了。想去拜访,不料却遭遇“铁将军”把门,真是相当遗憾啊。

“闭门”何以与“羹”联系起来的呢?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但她会客有一条规矩:客人献上一首诗,看中后才愿意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看中,就叫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闭门羹”就成了拒绝的代名词。

【下马威】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火”就是下马威。烧得好就树立了威信,让人心服口服;烧得不好恐怕就烧伤自己了。

据说,西汉时期,豪门贵族少年班伯主动请缨到混乱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刚到任,当地的豪绅大姓把以前的犯事的人全都藏匿起来。而班伯一上任就大肆宴请豪绅大姓,与他们交朋友,待了解犯事的人藏身之处后立即下令捕杀,定襄很快就安定了。这个“下马威”用得好啊。

相关范文推荐

    销售计划怎么做通用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

    最新销售计划书 销售计划和目标精选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

    年度教学总结考核精选(7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

    最新年度教学总结美篇(精选十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最新年度教学总结报道(6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2023年成语故事作文200字实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成

    教师线上教学情况总结(优质10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师线上教学情况

    2023年销售计划书优质(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给

    2023年销售计划管理 销售计划怎么做优质(6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最新销售计划八篇(精选)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