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曼珠

教案模板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过精心挑选,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实用的教案模板,相信会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一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二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力》初二物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三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平面镜成像是对光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它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一下三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接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三个目标中,情感目标是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接下来,我们来看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

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观认识,还没有能过向抽象认识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如何研究虚像的环节中运用平面镜和平板玻璃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虚像。因此,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由以下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引入、新课教学、总结归纳、实际应用、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首先是第一环节:新课引入。由于本人教学物理的同时兼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有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照镜梳妆,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阳光时用镜子,钢尺在墙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师都很困扰,虽然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但对于成像规律及特点不很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从教参四个引入方案中选择了第一个,也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我用一块较大的平面镜,同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

(1)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本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提出问题”作必要的铺垫。2、此时,学生已经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所以第二个环节我将进行新课教学,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提出猜想。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将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与物左右相反;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进行比较。到这里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同学们选定器材:平面镜、平面镜固定底座、两支蜡烛(模型)、白纸、刻度尺、用白纸充当光屏,进行实验。

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我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他们,这样既巩固了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时。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到呢?从而进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补充虚像的特点。)。

3、总结归纳: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接下来展示平面镜成像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平面镜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其实,平面镜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平面镜的例子呢?我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时我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平面镜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师生进行交流生成了动态的课堂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5、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6、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状,我一直坚持分层次作业。必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学优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延伸。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板书的设计意图是突出重点、再现过程。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五

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材由“三个活动”和“一个看图讨论”组成,其中心是围绕压力、压强概念的建立及应用展开,教学重点是“压力、压强概念”的建立,难点是“压强概念”的建立。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个:

3、学生能尝试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充分地体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你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雪深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利用随手可得的实验器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引出压强的概念、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交流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3、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师生之间多层次的信息交流。

1、教师:多媒体课件、图钉、铁钉、羊角锤、三角板等;

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压力教学(把握生活经验、确立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物品、教室内的人和物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

1、你能画出老师(静止地站在地面上)对地面作用力的示意图吗?

2、请画出教室内花盆对桌面的作用力、画出课桌上的书本对桌面的作用力(在第一题完成之后)。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几幅图(如图1-5)的共同体特征,引出压力的概念。

板书: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引申三点:压力的作用点——受压物体表面;方向——垂直并指向受压表面;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此三点均由教师讲解)。

5、小练习:请画出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图6)。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物品、教室内的人和物创设问题情境、确立教学起点,通过画一画、比较归纳、感悟体会、强化练习等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

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观察:观察图7生活场景,并回顾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境,思考为什么?

2、体验:体验两个小活动,如图8,谈谈自己的体会;

3、猜想:针对观察和体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此处使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整合、提炼出探究课题: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探究方法一:利用矿泉水瓶和海绵进行探究(如图9)。

探究方法二:利用软泡沫金属块(砖快)进行实验(分别平方、侧方、立放)(如图10)。

探究方法三:利用自制的小方桌(四根钉子和一块小木板)、钩码、海绵进行探究(如图11)。

探究方法四:利用小方桌、钩码、细沙进行实验探究(如图12)。

5、师生通过多变互动归纳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观察——体验——猜想——实验——结论”,一步步剖析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实验探究后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归纳结论”的思维过程,不但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更实现了“知、情、意”的有机融合,很好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比如:播放动画(舞蹈演员与大象)。

过渡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三、压强。

具体板书和例题详见ppt。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几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再回归到生活中适当解释一些现象(深度点击)。(板书详见ppt)。

【设计意图】许多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创设生活场景或虚拟生活场景,广泛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将物理与生活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情感,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教学研究的对象,不但体现了物理的生活意义,更体现了物理的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也会感到亲切,感到物理有用、有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巩固练习:播放ppt,师生共同完成(具体内容见ppt)。

六、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给学生以清晰的图示(ppt)。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六

三棱镜、白纸、手电筒、红色和蓝色塑料片、多媒体资料、平面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问题: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给了基础差的学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于学生更新已有经验,接受新知识,诱导学习动机,丰富感知。

情景导入。

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

说明:也可通过播放与光的色散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图片来引入课题。

实验导入。

演示: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让阳光通过透明的圆珠笔笔杆射到白纸上,小心地转动笔杆,白纸上就会出现“彩虹”了。用多媒体投放到屏幕上。把白纸放在笔杆前,让学生看到照到笔杆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色散。

情景介绍: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dispersion),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牛顿是怎样让太阳光色散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出示三棱镜让大家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点评:透明的,有三条棱。

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播放色散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来解释,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叫做色散。

点评: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扩展:雨后的彩虹就是由色散现象引起的。

下雨过后,有很多小水滴,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较大,上半部分较小。

水滴像三棱镜,太阳光经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空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雨过天晴会看到彩虹。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将生活和物理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色光的混合。

点评: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

[播放色光的混合视频]学生观看。

点评: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值得注意的是,颜料也有三原色:红、黄、蓝,拿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混合也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颜料。它跟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扩展: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就会观察到这一现象了。

三、看不见的光。

1.光谱。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点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如课本图。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

问题:我们在前面学过,人耳有听不见的声音,同样的,是否存在人眼看不到的光呢?

点评:在光谱上看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光,称为可见光。

扩展: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18研究光谱中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把温度计移到光谱的红光区域的外侧,结果温度上升得很快,说明那里有看不见的射线射到温度计上,于是发现了红外线。

德国化学家里特18在光谱的紫光区域外侧放置了一张照相底片,结果底片感光了,于是紫外线被找了出来。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是红外线,紫光以外是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称为不可见光。

2.红外线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外线的应用。

问题:红外线有什么应用?

点评:热作用、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

问题: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这桌子在辐射红外线吗?我们人呢?

点评:辐射;都在辐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展示:多媒体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扩展: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其实也在不停地吸收红外线,吸收红外线后物体温度会上升,按照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烘烤炉。

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问题:把遥控器对准电视周围墙壁按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说明什么?

点评:红外线可以反射。

3.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问题:我们平时拿到一张钞票,是怎么辨别它的真伪的?

点评:对着光看,摸一下,看手感对不对。

问题:我们去银行,银行的员工是怎样检验钞票的?

点评:他们把钞票放到验钞机去。

说明:原来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在医院有很多病菌,可是如果用消毒水来消毒,它成本高,又比较难闻。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衣服、被子经常在阳光下晾晒可以灭菌消毒。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有好处,紫外线有生理作用。

点评:头晕,皮肤很烫,会变黑。

说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这才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七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八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具体的实验去深入了解力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九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十

1、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电压的初步概念、电压的符号、单位名称及换算关系、几个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构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一)、电压

1、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时,形成 ,此时电路两端必须有 。

所以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 )的原因

2、电压是加在导体两端的, 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字母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

4、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v= v 1v= mv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安全电压为 。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

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 、 、 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测量1.5~2.0v的电压时,选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要用它测量三个蓄电池串联成的电源电压,应选用 量程。

2、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 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且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 接线柱流出电压表;和电流表一样,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

3、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 ,这是因 为 。

4、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 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 v。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电压每个都是2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 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用电压表测得l2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

3、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是由两节干电池组成,当

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灯不亮,v示数为零

b、l1l2两灯都不亮,v示数为3v

c、l1不亮l2亮,v示数为3v

d、l1亮l2不亮,v示数为3v

4、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关两端的电压为零 b、电灯两端的电压为零

c、电源两端的电压为零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

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仍保持不变

6、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它测出的值为10v,原因是 ,正确电压值为 v。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l1l2都不亮,

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 。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十一

了解照相机的构造,知道它的成像原理。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度数不同的近视眼、远视眼镜(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蜡烛;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四人/组)。

(一)引入:

同学们都有一双眼睛,你们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过眼睛去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那么照相机(出示)是怎样给你留下成长的足迹、精彩的瞬间的呢?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照相机、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三、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板书)。

(二)展开:

1、实物投影书本照相机,请同学回答出物体可通过镜头(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学生)根据这回忆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且根据同学日常经验得出照相规律:物远,像则近,像越小;物近,像则远,像越大。(板书)。

2、我们一起来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来解决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个问题。

投影片显示眼睛结构图,并结合生物挂图眼睛成像原理图,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分析,再与照相机比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成像在视网膜上(相当于智能的光屏),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放映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光盘中眼睛成像动画)。

阅读:电影与视觉暂留(课后请同学做一做)。

3、活动1: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一位视力好的同学分别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个e字。

(学生看书:)眼睛的调节(课本p.100)。

(学生讨论:)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老师用气球模拟)。

(老师:)很好,其实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从而改变了眼睛晶状体的'焦距(即调焦)。请大家用桌面上的几个凸透镜和带来的水透镜(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实际感受一下晶状体的厚薄与焦距关系,以及如何调焦。

(学生活动:)讨论出凸透镜厚焦距短,凸透镜薄焦距长。

(师:)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动画模拟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4、学生活动2:请班里所有视力不好的同学分两次看视力表中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镜,一次戴上眼镜)谈谈有什么感觉(生: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师:)那么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中学生)和远视(老年人),是怎样形成的呢?(生讨论出:)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好引起的。

(师:)很好,我们是怎样去矫正的呢?这个问题我请你们结合书本自学并实验,大家先个人自学两分钟,然后用度数不同的眼镜(应作好标记,并告诉学生度数越大焦距越短,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度数不同的眼镜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小组按照实验活动4.4视力的矫正边实验边讨论。

活动3(分组):学生先独立自学,后小组实验、讨论、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清晰像与透镜的距离(cm)。

相差(cm)。

结论。

(作用)。

在学生自学和实验差不多的时候,请学生交流反馈一下活动后的结果,及时讲解并给与提出问题的机会。再用多媒体动画播放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统一学生的认识: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发散,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会聚,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板书)。

(生:)不同,镜片度数越大,两次成清晰像时光屏移过的距离越大,说明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也说明晶状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越差,视力越差。

(师:)非常好,我再简单介绍眼镜的度数计算方法(度数=100/f)f是焦距,单位用米(m)。请同学算一算200度的眼镜的焦距:f=?(生齐答:0.5m)。

(师:)这节课我们结合实验,研究了眼睛和眼镜的问题,大家学得很投入。我出几个思考题检查一下大家,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5活动4:教师出示课堂思考题;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附后)。

6、师生一起作课堂小结。

7、学生活动5:放眼保健操乐曲,请同学边做操边回顾和思考本节知识。

8、课后作业:

1、做书上的视觉暂留小制作:笼中鸟,比比谁做得好。

2、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

3、保护学生的视力,有些地方要求学生用的书籍、资料、练习本不再用白色纸张。

而是用特定的淡黄色纸张,请你谈谈你的感觉,并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4、人类有许多东西是仿照动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来的(即仿生学)。就是利用。

眼睛的调焦特性,人们制造出调焦照相机和摄像机,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谈谈它们的优点。

附课堂练习:

(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3)f=1m的近视眼镜,它的度数是多少?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十二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1、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十三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秒末的速度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练习

1、讨论:练习三(1)(2)(3)

a.倾斜直线b.竖直直线c.平滑曲线d.抛物线

【b】

3、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下落的高度。(答案:v0=10m/s h=15m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六、课外作业: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十四

(1)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初二物理说课稿大全(15篇)篇十五

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初二物理光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1、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m/s。在水中约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为真空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原理: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是虚像。

7、球面镜的利用:凸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8、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

9、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中折射入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介质中折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0、光发生反射与折射时,都遵循光路可逆原理。

11、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为色散。

1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1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1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15、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6、当白色光(日光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这就是反射光,我们看到的就是反射光,不反射任何光的物体的颜色就是黑色。

提高效率。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上学路上、等车时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突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虚心学习。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最忌讳自暴自弃,“反正我成绩不好,也考不上重点高中……”这类言谈,是自杀式的无药可救性的自毁。它会让人丧失进行的动力。

系统学习。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这种弹性扩展思考方式,会把整个物理知识串通在一起,让人思考起来更容易。

学科间互补。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相关范文推荐

    家长会家长精彩的讲话稿范文(17篇)

    讲话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以演讲形式将思想、观点和情感传达给听众的文体。请大家阅读一下这些现实题材的讲话稿范文,一起思考社会问题,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县级推普周活动总结(模板15篇)

    活动总结的写作应该注意通顺、简洁、明确,结合事实和数据进行论证和分析。接下来是一些详细的活动总结样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推普活动年年开展,为

    桃花岛的风景小学生(实用15篇)

    作文是一种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写作技巧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摘抄,让我们一同感受其中的文采和

    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总结·(优质20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指导。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按

    口腔毕业自我鉴定(汇总19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分析和模仿范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我是xx大学xx系口

    英语四六级讲座策划书(汇总16篇)

    编写策划书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明确目标和任务,提高协作效率。通过学习他人的策划书实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大一新生,刚刚踏入校园,对于很多很多的事物,

    科技魅力无穷大(实用17篇)

    写好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反复的修改,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这些作文在内容、结构和语言上都有着独到的表达,希望能

    破冰行动心得感悟(模板21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回忆与思考的结合,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类似情况。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他们对于写作的观点和方法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特别的毕业季(优质16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个人的独到见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通过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体会(优秀19篇)

    社会实践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一次实际应用,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下面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常见问题的解答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