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念青松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

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和突破。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四年级教案编写的案例分析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一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的人最多,喜欢看()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3、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66.449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脏跳动的次数。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五、小结归纳。

1、现在在你心目中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三

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助,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谈谈这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老师怎么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尽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找互帮小组,进行比赛学习,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后阶段我才用了后,效果还是很好的。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们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们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1、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2、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根据平时检测成绩情况,本学期在认识更大的数、乘法两单元检测考的比较好一些。在图形变换、除法这单元学生学习的比较困难,考得较差,相当部分学生对空间图形认识较次,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除法运算方法以及除法的相关运算规律掌握的不够好。

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四年级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对个别优生进行培养,发挥优生的所长,使优生更优,并对差生进行教育,提高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差生变优,根据学校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内容地开展工作,巩固他们的学习基础,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1、进行分层教学,优生以提高为主,如:曾雨倩、官昭泰、温宝华等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有难度的题让他们完成,差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如:官绕、华琳、张珑等学生,布置稍微简单一点的题让他们分层练习。

2、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经常出一些思维性较强的练习和能力型的训练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利用课堂、课间时间进行辅导,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5、经常向优生进行思想教育,找差生谈话,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6、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生帮助差生,以照顾个别差生的发展。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结束了,学生在成绩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数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数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数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数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四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1)画一画。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2)线段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六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1.出示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八

《编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利用今日说法真实案件《家中被盗一百万》的微课,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探索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本人和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渗透编码思想。

三、以生为本,习本课堂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2、过程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会运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结构与含义,初步学会用数进行编码。

难点: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破案吗?生:喜欢。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侦破一起案件。请看案件的视频资料。

【课堂激趣】。

1。播放《家中被盗一百万》。

2。师:同学们,你认为谁可能是犯罪分子?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巧妙设疑,引出课题】。

1。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了,身份证号码不就是一组数字吗?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破案呢?

2。师:也就是说身份证号码能传递给我们很多的信息。其实啊,像身份号码、银行卡号这样的由一组数字组成的号码也叫编码,是人们把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那编码里面有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将学生引入到生活情境,将学生对生活中数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本课的基础,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学与教的活动。

【探索组成、感悟特征】。

一、对比辨析,认识地址码。

2。师:一共18位。这就是身份证号码的统一性。不管身份证信息是什么样的,我们统一用18位数字表示。

3。师:那这18个数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呢?身份证前两位代表省,三四两位的两位代表市,五六两位代表区或者县。

4。师:身份证的前六位,统一称地址码(边说边板书)。

二、猜猜我是谁,认识生日码。

1。身份证号码第七到第十四位是出生日期码,七到十位是出生年,十一十二位是出生月,十三十四两位数是出生日,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老师这里有一组出生年月日,你觉得是你,你就站起来。

2。展示年份20xx很多同学都是20xx年出生的。

3。展示月份02有同学有疑问了2月为什么不直接写数字2,而要写02呢?因为啊一年有十二个月,如果2月写2是一位数,12月写12是两位数,那身份证的位数就不统一了。

4。展示20xx0205师:只有一位同学了,你确定一定就是他吗?不一定。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获取身份证上的相关信息,达到对年月日这些旧知识的整合。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让学生简单的介绍了身份证编码的含义,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练习,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发挥想象,探索顺序码和校验码。

1。师:那不止他一个人,么怎么样区分同一天出生的人呢?这应该是所有双胞胎的烦恼了。顺序码,将同一天出生的人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顺序码的最后一位1。3。5。7。9表示男的,0。2。4。6。8表示女生。有了顺序码,即使双胞胎的身份证也不一样了。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

2。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校验码,是通过前十七位计算出来的,有数字0—9,我们常见的身份证最后一位是x,其实是罗马数字10。师:身份证号码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啊我们可以把他分成四个部分: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设计意图】。

“先猜测,后验证”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身份证编码的规律的得出利用观察比较和猜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走向生活,巩固新知。

1。学习了这么多关于编码的知识,现在你们可以拿起知识的武器帮助警察叔叔破案了吗?

3。再看银行的卡号编码。2、3、5只有5持有甲银行的银行卡。所以确定5才是真正的罪犯。恭喜你们成功破案。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自我实践,检验真知。

(二)我是“小小编码师”

【设计意图】。

1。通过练习,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经历编码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编码思想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对编码的认识,增强了课堂的数学味,将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课堂小结。

2。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你还见过哪些编码?生举例子。学籍号、军事情报、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都是编码。

3。师:同学们,我们的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数学好玩,祝大家玩好数学。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

学生在此次学习兴趣浓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乘胜追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你能把这张表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吗?(各项活动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请把它在书上填完整。看着学生很有默契的配合,感觉这部分导入还比较成功,顺利结束本节课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往往平静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波浪。当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数据时,发现学生的数据都是填正确地。我追问他们:外出游玩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0,为什么?你是怎么得来这个数据的?学生一片茫然。我追问了几次,结果无人举手发言。我仍不死心,点了班上成绩拔尖的几个学生回答,可结果却令我更加灰心,他们也说不出。怎么办呢?学生会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就是用部分的人数除以整体的人数,再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式变成分数的形式,最后把这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几分之几。我再次引导了学生读这个问题,并找出了整体和部分,可是学生还是不理解用部分人数除以整体人数就是它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实在是身心疲惫,人都崩溃了。真理不会在人崩溃时蹦出来的。在这环节我只有搪塞,揭示真理。为了尽快结束本节课,后面我调整心情,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可是学生的心情和兴趣被我一扫而尽。为了再次巩固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概念,在学生提出分数数学问题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方式,调查本班同学在元旦节活动情况。8个小组长利用表调查本组同学意向,然后将情况统一汇总给班长,班长做最后的统计,最后汇报,在黑板上列出本表,结合表再次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于后来活动的组织有序,学生热情再次被调动了,但是这节课的知识却没有按计划上完。

本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堂课中的知识都不是新授,为什么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答复,出现卡壳的现象?难道是我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有误,还是在学习理解分数的意义上没有讲清楚这个意义?还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呢?或者是由于我初次教数学,没有教学经验,更甚至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而导致的?在本节课创设情境教学应该是不会存在很大问题的。可是,我无从找到解决方法,我想,此时我遇到了教学的另一个瓶颈:自己懂得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简单、直接、深刻地理解其原理?只会做题目,而不知道来的缘由,长期以往,学生会被我们教成了类似于“石匠”或“木匠”的解题工人,而不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工程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一

《平均数》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

《平均数》这一堂课,我磨课过好几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都有数次的提高,但是由于自身的水平较低,再加上对学生把握不够,而且,平均数是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整节课我以阅读贯穿,以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入。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想评选优胜组,是第一组还是第二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第一组,有的认为第二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哪组获胜必须先求出“每组平均读了几本”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读了几本”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表格呈现数据到变成一幅图,并利用图中书本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再将表格呈现为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更加明了。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第一道题目,学校里捐书活动对算法的巩固,以及在过程中的算法优化;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进一步理解。冬冬去河里游泳是不是有危险,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解决。第三题是班级阅读量引导整个温州市、全国的阅读量,从小到大的延伸。这个过程中对班级阅读量那么大的鼓励,对我们处在阅读危机中该做什么给予建议。这几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听取多位前辈的评价和建议后,对平均数这一堂课感悟更深。现总结如下:

(一)平均数的理解不够。

这是一堂概念性的课,而这一个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平均数方法的计算,而忽视了或者说少重视了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悟的时间不够。

在第三环节的第2题的练习中,让学生思考冬冬是不是有危险的题目中,让学生说的不透彻,而且没有深入说说平均数的意义。仔细考虑,终其原因是对“平均数意义”的不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人的实际水平。

(三)语言过于抽象。

平均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教师抽象的语言去描述抽象,那学生如何理解?是的,在本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反复琢磨,使学生有易于接受理解。

(四)课堂内容不扎实。

这一节课,上下来的总体感觉是太过于粗糙,走马光花,该深入时没有透。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吃透教材。

一堂好的课必须反复磨练,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记者问一位数学老师,您的课为什么上得这么出色。这位数学老师只是浅浅地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备这堂课。是啊!每一堂课,都是一场演出,台下多少工夫都是进步,台上的表演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演绎。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二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内容。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教学准备:

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生活中哪些容器用“升”为单位?(学生举例)。

2、比较发现“升和毫升”作为单位的不同之处。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提问: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毫升。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二、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1、初步认识“毫升”,记住常用数据。

出示练一练1让学生细心观察并记住常用的数据。

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2、体验1毫升,形成1毫升的概念。

(1)观察1毫升水和10毫升的水,谈谈自己的想法。

(2)实验:用滴管向空两杯滴入1毫升的水。

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那么10毫升是多少滴水。

试着把1毫升水倒入手心里,试一试,摸一摸,多吗?

三、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完成试一试。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三、练习一。

1、练习一4。

仔细读题,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汇报是要求说明理由。

2、练习一6。

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可以跟其它容器比一比。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1升=1000毫升。

作业设计:

【必做题】。

升与毫升的换算。

【选做题】。

到附近商店调查,记录几种容量用毫升做单位的商品。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四

内容。

34—35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2.使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的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的喜欢的图案。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难点。

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习惯的图案。

关键。

让学生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

图形。

学生。

图形。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17。

15。

5

1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三、练习。

四、检测。

图形设计使用上四中或四种以上的图形。

五、小结:

1.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教师先请学生们回忆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把图形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再出示一些好看的组合图形。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这些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图案?那就请你来动手试一试、看一看。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案都是我们现在所学生的平面图形经过数字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得到的,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桌布围巾花布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就能够用知识去发明和创造使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汇报并讲解。

(1)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2)再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3)小组内修改。

5.自由发挥设计。

注意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平移和旋转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讲解。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设计图形中感觉图形的美。

这些图形经过人们的双手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些妙趣横生的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图案,每位同学都来尝试着画一画说一说,探索一下其中的奥妙。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2)指名汇报。

(3)小结并寻找规律。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图案欣赏。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五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5)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56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热门17篇)篇十七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安全工作自我评价(优秀22篇)

    自我评价需要客观公正,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自我评价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在日常工作中我认真听取

    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报告摘要(汇总19篇)

    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需要准确客观地描述自己的实践经历,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总结主要做法(精选17篇)

    公务员工作总结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的重要步骤。以下是一些经过同行们审核的公务员工作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学习。总结是对以往工作的评价,必须坚持

    单位在职证明申请(热门14篇)

    在单位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以下是一些单位管理的成功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x有限公司(单位名称)。兹证明————,

    毕业生自我鉴定的题目(汇总19篇)

    毕业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成果,他们将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位优秀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历程,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我是一名高中应届毕业生。我性格

    学生会副部长竞选演讲稿分钟(精选21篇)

    学生会竞选是学校中选拔出优秀学生组成的团队,他们负责为同学们提供服务和代表他们的利益。赶快来看看以下精选的学生会竞选总结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劳动仲裁社保申请书(汇总18篇)

    劳动仲裁申请书应当简明扼要地叙述纠纷的起因、经过和影响,突出纠纷的关键问题和争议焦点。劳动仲裁申请书是劳动者为了解决劳动争议而书写的一种申请材料,它承载着劳动者

    国家安全专题教育心得体会(优质17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和成果。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国家安全教育日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广电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8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的撰写,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突破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借鉴。如果你正苦恼于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先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思

    小学书法社团工作计划(通用17篇)

    最重要的是,编写工作计划书需要我们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创新思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工作计划书是在工作中对任务、目标以及完成方式进行规划和概述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