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读后感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LZ文人宋词故事读后感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模板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宋词故事读后感篇一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数和声韵。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没必然联系,所以,词牌下面往往另立标题。词可根据篇幅长短之分为小令仅十几个字,长调在九十一字以上,最长的有二百四十字。

书的知识无穷无尽,它给予人快乐,给予人收获,给予人智慧,给予人进步,我喜欢书的海洋。

宋词故事读后感篇二

床头柜上一直摆着几本书,喜欢在每天睡觉前翻上几张纸似乎才睡的香甜踏实,老公常逗笑我“识字不多,每天睡前还有这习惯!”,我亦总是笑答:“正是识字不多,每天翻翻温习一下,好不忘记这认识的几个字呢。”这一习惯坚持数年,而这一本《宋词三百首》在我床头一放便是数年。在儿子上幼儿园时,为了教孩子背诵诗词,我专程将这位新朋友带回家,她先是陪伴我和儿子,再陪伴我,如今十多年过去,她可以算得上我真真正正的一位资深老友哩!

诗词曲赋,独爱宋词。因为唐诗偏向于大气,汉赋侧重于堆砌,元曲倾向于惨淡,唯有宋词意境绵长浑然天成,清丽缠绵而又气势磅礴。宋词中贮存着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堪称古代版的“心灵鸡汤”。品尝着“宋词鸡汤”,即便冷雨淅沥,即便寒意来袭,这一盏心灵鸡汤的.能量足以使你暖透心扉!

宋词中有抵御外辱、忧国忧民的豪放之词,也有山水风月、伤春怀人的婉约之情。前者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后者悱恻缠绵,荡气回肠。

豪放词是壮美的。豪放词人中,最敬佩那岳飞,也许单论词赋他不算最有才华,但他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让后人敬仰唏嘘不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多少中国孩子耳熟能详的座右铭,时时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孩儿珍惜时间,努力拼搏!还有那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因雄心壮志无法施展,不得不发出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悲叹!这种报国无门的拳拳赤诚和失意无奈怎不让后人怅然涕下?这哪里是词,分明是一声声震破苍穹的呐喊,一句句誓死报国的誓言!

婉约词是柔美的,艳而不妖,华而不俗,情深而不造作,意重而不赘人。它虽无“渡江天马南来”的威武,却有“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诗情;虽无“淡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这就使宋词在铿锵韵律之外又添了几分悠扬婉转。但李清照却是让人心碎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的痴情,“却上心头”的深情,“寻寻觅觅”的愁苦,字字句句皆是泣血而成,读之怎不叫人心酸!

宋词故事读后感篇三

?蒋勋说宋词》,感动我的并不是宋词,而是一个人的精神,他是苏轼。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犯的罪相当于清朝的文字狱,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宋朝时仁政的朝代,所以仍然没有杀他,只是贬到了海南。可是他的人生却因此提升了一个档次,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辉。蒋勋说,苏轼到黄州后,对无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他的《寒食诗》中,有“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样的句子,他眼中,花和泥已经是一样的事物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后来他到赤壁,又写《赤壁赋》、《赤壁怀古》,抒发了生命的豁达。

当然苏轼并没有完全看透无常,活着的人谁也看不透。但是,我们连东坡的境界都望尘莫及。我觉得无常很难,直到年初的一场病,让我看淡了许多。

去年十月以来,一直在咳嗽,断断续续,如秋日的霏霏江雨。只是疏于治疗,一直拖到了今年元旦。那天一早起床,浑身泛起阵阵寒意,竟然动不了身子。当时父母俱已出门,一时欲济无舟,心中不由得慌乱。挣扎了好一阵,终于将就起身,潦草洗漱。看着镜中的自己,我竟然有些不认识,一年的第一天,我却潦倒成这个样子,真是可笑。扶着墙坐到桌前,勉强提笔写下了一首古体诗,然后又倒在床上。

在医院的两周,胜过我看的一切圣贤书。生老病死,离愁别恨,全在我的眼前发生。有一天我在等护士给我输液,一家人连同大夫神色匆匆地推着病人冲进了抢救室,感觉没过几分钟,就推出来了。这一次,病床变成了白色,再也没有人慌张,有的只是全家的失落与茫然。这一切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近得我稍微起身就可以触到那人的病床。护士来给我输液时,我竟没有发现,因为我当时已经懵了。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已仙逝,可是没有一次发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感到,亲历一个生命的结束,内心是如此悲怆而又无可奈何。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常。无常不是太阳东升西落,无常不是四季秋收冬藏。无常是一切没有预料的事,没有征兆的事,没有办法挽回的事。人世间有太多无常,只可惜我从来没有读懂。陆游唐婉,“山门虽在,锦书难托”的凄美爱情,我不懂;柳三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依依离别,我不懂;刘后村,“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动情哀叹,我不懂。直到这一回,有一个生命如流星坠石,从眼前消逝。我发现无常并不一定伴随着刻骨铭心,反倒是如尘埃一般悄无声息,不带走任何活着的证据。

生命的无常给我们留下太多遗憾,甚至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螟蛉与鲲鹏,哪一个活得长,哪一个活得短,都终究会死去。但最难消受的,其实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剩下”的人。史铁生在《地坛》中所遭受的折磨,无非是母亲用生命呵护了他,自己却痛苦地离世。远藤周作的《深河》中,面对亲人离世,人们纷纷接受了恒河的洗礼,让愧疚与悔恨随河水流去。这才是无常令人神伤之所在。我常想起苏东坡“纵使相逢应不识”,与妻天人永隔的痛楚。东坡一生都没有看透无常,尽管他写过《寒食诗》,写过《赤壁赋》,但是他还是会悔恨,还是会愤怒。他说“人生如梦”,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一旦到自己身上,也仍然消受不起。

因为我们终归是俗人,我们还得吃人间烟火。倘若真看透无常,宠辱不惊,便不须再活着。那是王家卫的一句台词:“人生若真的无悔,那该多无趣。”人生若真懂无常,便也非常。

生病的这些天,我常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常常在心里说,我会不会死?也许一个护士输错液,一味药吃错,我就会死。面对近在身边的生离死别,我越发的神经过敏。我甚至在想,一个爆炸,一场灾难,我们便不会再有明天。可是反观眼下,我们又有多少未竟的事情?未竟其一,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说来容易做来难。譬如我做教师这个行业,最易攀比竞争,你不比,也会有人跟你比。我们能不能放下执着,只做自己。未竟其二,惜时尽孝。父母为了我的病,许多天没有合眼。我在想,难道非要等到他们也动不了的那天,我们再去报答这份恩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人因此而抱憾终生。我们来不及细细地坐下来筹划幸福,趁我还活着,趁他们还活着,珍重这最宝贵的时间。未竟其三,善待众生。我们都是自私的人,自私没有罪。可是在生命的长河中,我更愿做一个渡河的人。上善若水,希望用余生的善念,笑对每一个无常的生命。若此,人生何憾。

宋词故事读后感篇四

接触蒋勋,是因为爱看《红楼梦》,我常说:“多情人看红楼,看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跟着哭,跟着笑;无情人看红楼,看的是‘食尽鸟投林’,知进退,明舍得”。然而,蒋勋却把红楼一梦解释得既入情又清隽,这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切换,实在让人惊叹。从这点上看,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那种“静水流深”的学者一样惜字如金地道出哲理,而是把哲学用很人情味的过程表达出来了,就好像安徒生把塑造人性美与批判人性恶的箴言用很梦幻的童话传达给孩子们,蒋勋则擅长用很生活、很心灵的方式来向成人世界表达生命的意义。

蒋勋是个很纯粹的文人,只专注于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比如他评价《红楼梦》,不会把美食、建筑、华服单独拿出来深入研究,若有些许篇幅的描述,也是为了让读者能了解当时的文化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本身。他更多地是在讲人物的身世、心理、性格及命运;在讲癞头和尚、跛脚道士如何给执迷之人指点迷津;在通过曹雪芹的作品说一切人生的状态都是值得悲悯的。所以看《蒋勋说红楼梦》,让我对作者的素养与境界真是肃然起敬。

基于以上所说的表达方式和他对经典之文学性的尊重,我对他的其余作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读《蒋勋说宋词》这本书仍然是一次意外。相对于唐诗而言,我是不太喜欢宋词的,珠玉在前,唐诗恢宏大气,李太白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把古今万千气象都道尽了,再说宋词,“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我们就来看周邦彦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种意象的`对比,宋词就相对好像更纤弱一些,更耽溺一些;杜甫一生都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志,然而李后主则终日关心的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种小情绪、小落寞。也许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来说,比较难理解宋词的美,最在意“家国天下”的年纪,是看不上这些儿女情长的耳边絮语的。所以,最初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瞧瞧蒋勋这位“生命的旁观者”是如何看待宋词的小家子气的,会不会偶尔他也不那么中庸?可是这本书拿起就放不下了。

首先是整本书的格局,蒋勋在谈每一个词人的时候都连带着把他所处的朝代背景、生活际遇交代了一遍,你很少看到一部专门谈诗词曲目的文学作品会把那个年代的历史统统写进去,通常是非常严谨地在讲格律,讲平仄,讲意象。可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深谋远虑,看到了宋徽宗起兴文化的良苦用心,甚至看到了李后主整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对其词作的影响。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整个宋朝时期的发展演变,对一种文学形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种更为全面立体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是拓宽了对美学的认知。就像我先前讲的自己对宋词的感受,觉得宋朝的词人太过拘泥于生活琐事,没有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视野和心态。可是蒋勋说,这一种繁华落幕后的自省,是经历过金碧辉煌的盛唐以后,人们转而开始关注自己内在感受的一种变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落寞”和细微的观察实质上是一种进步,他称之为“颓废美学”,是指在现实生活里,人向外的征服已经没有任何缺憾了,这个时候,心灵上的空虚感、缺憾感就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所以不论是李煜、周邦彦、李清照,在他眼里都是更为内省和细腻的存在,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更敏感、更准确的。往往空虚过后,人就开始呈现悟道的形式,这是潇洒肆意的李白和报国无门的杜甫所达不到的境界,而宋朝的整个节奏正好都是平静内敛的,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气质。

最后是这本书所传达的一种文人的气度与从容,叫人称赞不绝。如果我们说李后主写“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懦弱和无能的体现,那我们不要忘了,欧阳修、范仲淹这些有名的政客,他们表达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也不会觉得羞怯。但今天我们在官场里,是很少有男性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远不及宋朝文人的坦然,这事实上使得文化在部分人群身上产生了一种“特殊性”,它是相对封闭的。我们再看台北故宫博物馆里苏轼的《寒食帖》,写错了就点一点,再改一改,面对人生中的错误非常随意和坦然,所以宋朝给文人的大环境是让人倍感舒适的,没有压迫感。就像程颢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述,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说任何生命的美丽都不必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宋朝和宋词又是外放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无拘无束。

推荐大家看《蒋勋说宋词》,不仅是看宋词之美,更是蒋勋道出的宋朝之美,看整个宋朝文化对一个人生命态度的影响,除去唐朝的豪放与潇洒,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内省与沉淀来面对各种际遇,承受各种结果。

宋词故事读后感篇五

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却不断遭到当权者的阻扰,革新雄图猛然迎来一盆冷水,这怎能不令人愁肠满怀?“黯乡魂,追旅思”的苦恼向谁倾诉?眼见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你却只能“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那爱国之情汹涌于胸间却不能实现,祖国的沦陷使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泪眼中,我仿佛看见了深深的无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