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历史素材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名人(五篇)

时间:2023-05-12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历史故事篇一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楚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阳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这则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高雅的艺术或者有个性的人,暂时不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们不应因此而简单地否定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应当植根于大众,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变成“与民同享”的文化产物。

高考历史故事篇二

清代文学家沈起凤的《谐铎》一书中有一个“一钱落职”的故事,如今读来仍然耐人寻味。

有个南昌的青年人,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

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汤大人,于是非常惭愧地辞官走了。

刘备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钱落职”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因为一枚铜钱而断送了大好前程,说明即便是十分细小的行为不检点,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高考历史故事篇三

刘宽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后汉书·刘宽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刘宽的性情温和善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即使在急迫匆忙时,也未曾见他面色严厉,言辞急迫。他的夫人对此也感到奇异,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想激他发怒。

一天早上,正当刘宽整理好衣冠装束,准备上朝时,夫人暗中命侍婢捧一碗肉汤走近他,并且假装不小心将汤碗打翻,弄脏了刘宽的朝服。

刘宽的宽宏大量和好脾气竟然到了如此程度。他为官从政也以宽恕为主,天下人都尊称他为宽厚的长者。

弘一法师谈处世之道时,有一条——“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意思是做人忌讳刻薄讨巧,圣贤大都宽容厚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刘宽的行为已经接近圣贤了。

下人犯错时不仅没有喝斥怒骂,还好言相慰,除了说明主人公生性宽厚以外,也与他的修养有关。反观我们身边,有的人在消费场所对服务人员颐指气使,甚至动辄训斥谩骂。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姿态,恰巧说明了其修养缺失,品性低劣。

高考历史故事篇四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琴师名叫俞伯牙。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据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伯牙创造出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他最满意的是《高山流水》。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这首曲子,但是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

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因为这则故事,后世人们用“知音”代指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伯牙绝弦”来形容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高考历史故事篇五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民族英雄。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其人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当时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宦官王振权势极大,经常以权谋私,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总在进京时献上珠宝白银与当地土特产等。

巡抚于谦却与别人不同,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有位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当下笑着作了首诗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弄:“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心生不满。)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后人用“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形容为官者正直、清廉的品行。

《论语》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于谦能在贪腐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为他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