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是一种对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输出,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个专题中,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难得一见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一

一、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言说出来的道,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不变的道,即常道。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万物,却塞不满天地,若有若无,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远不会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生养万物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四、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亮不暗,无头无绪,不可描述,无状无物,恍恍惚惚,不见首尾。

五、道,无形而有象、有物、有精华,是可以信验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还早,静极虚极,从来没有变过,永久地推动万物运行而不会把自己消耗殆尽。道很大,会变化消逝地无影无踪,但是还会变回来。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无”,而“无”平淡无味,不可见,不可闻,用不完。

八、道,运动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无,道的功用就是把强的往弱的方向推动。

九、道,是隐性的,无法命名。但道能施给万物、成就万物。

十、道,即为无之极。无极生出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阴阳加太极为三,阴阳的不同组合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概括起来,道是无之极点,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消灭之根源,是宇宙第一因。

当然,《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分三个层次,我们这里讨论的道,是“常道”,即最根本的道。另外两个层次,一是“天道”,即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是“德道”,即人与道的关系。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那么,为什么道是宇宙第一因呢?

其实《道德经》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无”是天地的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而《易经》里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就是无和有,也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和有排列组合,产生天地万物的卦象。比如,任何物质,就是“有”,细分下去,无情无尽,最终一定是“无”。而无的极点,就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无,二就是无和有,三就是无和有的排列组合。无限排列组合下去,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万物。

那么,为什么天地万物不把宇宙撑破呢?因为,道还会消灭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道德经读后感: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听不见,但它确实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可以验证的。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二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破解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强烈推荐《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这本书,它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融汇贯通、有机结合,既深入浅出,又富有哲理,对家长、孩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后深受启发、颇为受益,建议更多的家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三

在这一章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站在人的思维方式上,更是站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上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相处才会更长久。而如今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人类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让人们对赖以生存几千年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为了成就一己之私掠夺各种资源以占为己有。可叹的是就连没有思想的花草树木都知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天地,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破坏环境,却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够成就我们的天长地久,反而会摧毁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利他”的观点。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正是因为天地的无私包容,才养育了万物,从而也成就了天地的永久存在。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意在说明,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会更有助于实现自身利益。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倡无我无为无私的品德,只有象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反馈给天地,如此反复故能长久下去。如果一个人考虑事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目光短浅,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不能长久的拥有。如果能谦虚的退居人后,认真的倾听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出提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利他的建议,必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拥护。

人本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事物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存在看作是合理的,但人们也正因为此陷入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之中,从而束缚了身心的自由。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不会喜欢一个处处算计、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人们更容易喜欢一个阳光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喜欢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地善良总是为了他人着想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想去帮助他。所谓的吃亏就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我们退让三舍不一定就是坏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残害以打败对方夺取利益这是人生的成功吗?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拥有一个悠然自得超然外物无比快意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我们只有达到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才可以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正所谓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四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么事情,心就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发呆也一样。我曾经试过,但不久就被识破。因为那时候的我会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有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烦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做到吧。做到“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句话吧。努力朝“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五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意在说明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无厌欲望不同,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放纵欲望。欲望从哪里来,欲望来自感官的永不满足的追求。这一点不独老子认识到了,佛家的大师也认识到了。《心经》里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意思是说,把这些器官的感觉当成是空的,就没有花花世界的干扰了,也就没有感受、想望、追求和感知了。所以放弃了眼耳鼻舌身意的追求,就从根本上摒除了色香味触的诱惑。老子在这里形象地勾画了人们因贪婪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老子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民警察来说,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保持清正廉洁、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才能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当好人们的好公仆。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六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说的是无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没有,反而才能当容器。就像一个满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别的,必须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装进别的。所以有是优点,没有是用处;)。

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见,或是意见,就不容易客观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实。打破偏见,放开心胸,兼容并蓄。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七

九九八十一章,对于年幼的我而言,简直就是九九八十一难。每天早晨那么美好的沿途风景,就被这“该死”的“老子”《道德经》搅乱了。刚开始的时候,可怜的我是多么向往清静啊!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也渐渐被迫或自愿或慢慢习惯的跟着cd诵读:第八章,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是“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一双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多思考,而不是多说话。

往后的日子没有再和父母一起同住,而是选择了离学校最近的外婆家,我那“可怕”的听经典的日子也终于结束了。到了高年级,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渐渐似乎懂得了曾经的那么一点点,正如妈妈常说的:女人应该柔情似水,以柔克刚,她和爸爸的“家庭战争”逐渐越来越少,我们一家人也渐渐其乐融融,我好开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现在坐在家里的车中,偶尔还会重头播放这一句经典。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知的那样。即将迈入初中的我,对未来之路充满着无限的期待和向往!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八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传世之作。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发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此,他得出"物极必反"的通则,并警戒人们待人做事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得不偿失。

现代人普通认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酷爱,崇尚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的机会,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强加干涉,引起公愤,使人民不得安宁,国家不稳定,社会不和谐。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需要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应是一件自觉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能够学有所成,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自觉、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生拉硬扯参加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增长,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不正充分说明了物极必反这一道理吗?在极度兴旺发达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走到极致事物向反面发展,最终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好多观点和思想,对后人在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学会自知、知人、自胜;其次要贵身而轻名利宠辱;最后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做事要顺其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看待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目光,不能一成不变地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因为贵贱美丑是非善恶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而且随时间、环境的差异而变动。老子的许多观念主张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以便指导我们每个人更好地去生活、学习和工作;使国家更稳定、更团结、更繁荣、更兴盛、更强大;使社会更和谐、更融洽,远离战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使自然界不再遭受人为的破坏,让我们人类能跟自然友好共处,和谐发展。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九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十分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资料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当怎样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构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当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解决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够阐说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所以,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我而生,所以能够长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我,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净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源泉。

三、坚忍不屈是全力履行职责的保证。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民教师来说,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保持无私的关爱学生、满腔的工作热情,才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一

《道德经》这一本书是老师让我们去读的。我最近一直在读,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触的还要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让我回味无穷.如第二章说:“玄之又玄,重妙之门。”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万物都很奇妙。确实,只要我们去无限探索,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更多不知道的知识,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东西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也就是指“恶”)。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这就产生了恶(也就是指“不善”)。确实,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对应的,如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我很敬佩老子!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德,我在本书里已经读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无穷,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道和德都是极为平常的,但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做到了吗?”虽然说说是容易的,但做起来是难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评语:小小年龄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一点不假。“道可道,非常道”!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二

国学大师曾言:墨子代表真实,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个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样去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状态。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神话里的太上老君。据说孔子和老子曾就“仁义之治”和“无为之治”展开激烈的辩论,有关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

道和德。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计划、有根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德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水和道。

书中关于水的论述堪称经典,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上善若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世人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无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才会被人们所尊崇!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却不能用刀剑劈开水。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规律和无为。

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这样阐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无为则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主要讲的是人之道,无为贯穿始终。

此书可谓旷世奇书,字字珠玑,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人望“道”兴叹。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它表现为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它表现为“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三

哲者以其洞悉天道,军者以其参透兵机,政者以其安邦定国,勇者以其建功垂名,静者以其养生延年。故曰:《道德经》,如不竭之井泉,汲桶,自然人道皆唾手可取之。

传之言曰,老子欲隐,及函谷关。守将尹喜悦之,欣然留之以问道,遂留五千余言,上曰《道》,下则谓之《德》。道,万物之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乃道之行及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德窥道,无所不包,周行不殆,亦辩证矣。盖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或,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养一己之身,小德也;养一国之民,大德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后世称之民本。即天下初定,则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盛世太平,辄体恤民生,取法天道,宽待百姓,无私无欲。

至于为人处世,老子视之乃后生所不及。一词赋千意,十言有万思。譬物极必反,或曰人事莫尽,或曰反其道而行,事半功倍。将欲废之,必先兴之;将欲夺之,必先与之。或曰勿过人而忘形,是何异于鸱鸮待腐鼠?或曰详虑周思,可避急风晦雨。八方睹,八玲珑。

言语咀之,甘之如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之以为利,物之以为用。是美学巅峰者,慧达之致者。通读之,细品之,非艰涩,皆凝练,富诗意。韵语排比,参差错落,朗朗上口。

《道德经》集智慧于大成,融精神于血脉。浅尝高深莫测,深掘无处不在。会创新时之际,顺乎大道,随德而行,固有所广益。吾辈肩复兴重担焉,应求承文化根基,振华夏威名,似大鹏扶摇万里,御风击浪,须秉德继道,烙“道”“德”于脊梁,弘“道”“德”以兴邦。

文以载道,行以育德,道德千年,万世安康!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四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

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五

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过得很充实,因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道德经》彩色图解。在此感谢院里能有这样让大家读书的机会!

道德经原著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读。原著读起来深奥难懂,这次读的有图解的感觉很好。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乃万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书涵盖面甚广,无论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浅,如沐春风。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们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比如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物极必反、功成不居、宠辱不惊、戒骄戒躁、自知之明、福祸相依、以柔克刚、哀兵必胜、无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报怨、满招损谦受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仁者爱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难怪世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看到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整个人的思想仿佛瞬间再次得到升华,那种感觉只能用“玄之又玄”来形容。书中虽然说的是自然法则,教人修身治国,但竟然让我看到了气功的影子,就像万物遵循道一样,人身体内同样存有一种“气”,我们如果能按照周而复始的气的自然走向来运转身体,甚至能引导气的走向,那么我们就会赶到身心舒畅,反之则气血不顺,经脉受阻,身体不适,借用中医思想就是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无形无象,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让我想到了武侠片中的人修炼内功时要用意识来引导气进入丹田,储存起来,然后再由丹田顺着经脉以拳掌或其他方式发出体外,产生神秘的效果。“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天门开阖”,意思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当然也能用意识去分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分离),那种灵魂思想凌驾于肉身之上的感觉很玄妙,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时整个人仿佛看透万物,仿佛身体透明一般,后来我想到个词去形容——顿悟。聚集精气,达到柔和,像初生婴儿一样,疯狂吸纳自然之气,口鼻自然的开闭,呼吸吐纳,绵绵细静的雌守,让我想到了武当山的道士们,清晨在山上宁静处呼吸吐纳,就是传说中的采气,吸收自然之精华。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练气的地方,甚至长生之道。感觉思想有点跑偏了,这只是从书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们本身还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则和处事方略为主。

道德经不愧是“万经之王”的奇书,用学校里分科来说能分为哲学、商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可用于为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包络万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解读。道德经影响世人两千多年了,相信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六

2021年8月,我正式开始了诵读《道德经》的路程。在此之前,其实水莲老师早就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经典,可能是机缘来得刚刚好,我就是在那个时间点,从内心深处愿意亲近《道德经》了。

我还记得第一次正式诵读《道德经》的情景。瑜伽垫一摊,水杯一放(原先诵读时会口渴),两腿一盘,坐北朝南,就这么不疾不徐地开始了,居然可以整部从头读到底,不像之前诵读时心情那么难耐,口渴,想放弃。读完整部经典,内心特别舒适,宁静,放松。

哇塞,原来《道德经》这么好啊!从此以后,我对《道德经》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她。陪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时候,上班的时候,出门旅游的时候;见缝插针,有机会就拿出来读一读。甚至上洗手间的时候也绝不落下与她亲近的时刻。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粗略算下来有诵读1000遍以上了。也得益于水莲老师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在我们部门,每天中午都会组织《道德经》诵读与读后分享。即使自己哪天懈怠了,也不用担心,我们诵读的路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在诵读的初期,我是有些不同的感受的。那天,照例睡前读一遍《道德经》,读着读着,我恍惚间听到女儿在叫我,抬头望向女儿和先生,他们在跟我说话,但是声音却是那么遥远和不真实,环境也很奇特,就像在看电影屏幕一样,屏幕中的他们在与我对话。但,我却是观众,我不存在他们的空间里。这种感受存在大概几秒左右,当时有些惊慌失措,当我咽下口水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我把这个感受跟水莲老师分享了,她告诉我,不要怕,有些人在诵读《道德经》的时候,确实会有不同的体验,你是非常有根器的,一定要坚持诵读啊。

我很幸福,在人生的路上遇到《道德经》;也很幸运,在我遇到困惑的时候,还有一位“心灵导师”会为我带来生命的启发和正念。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思想就特别敏感,经常会想到死亡。如果自己死了,那我有灵魂吗?如果有,那灵魂的归属在哪里?如果没有,那我现在存在的意义在哪?对于死亡的恐惧会让我吓出一身冷汗。

说来也怪,《道德经》读了几百遍之后,我突然不畏惧死亡了,没有原因地自信,相信自己死后,将来要去的地方一定特别美好。而且我找到答案了,人死亡后是有灵魂的,众生会再次踏上轮回之路。有生之年,如果《道德经》无法让你解脱,但至少,在这一世,不会活得像行尸走肉。人生的三层楼,至少你不会掉入物质层,一生为物质忙碌,被他奴役。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有时候,自己在忙着手头活儿的时候,会突然奔出《道德经》某一章节的语句。有一天,当我心里飘进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忽然一个念头闪现,《心经》中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老子也说了啊!有和无,就是空和色。“有”代表有形的物体,就是“色”;“无”代表空无、虚无,就是“空”啊。

“无”和“有”同一根源;“空”和“色”也是同一根源。只是名字不同罢了。整整一部《心经》所讲的内容,老子第一章就提到了。而同一根源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认为就是“道”。

真真感叹经典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道德经》能量之广大,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唯有珍惜当下,坚持诵读,就会找到内心的答案。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七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可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可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忙他人坚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可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我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够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我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能够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经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当坚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应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坚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八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x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相关范文推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通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需要考虑教学环境和资源的配置,为教学提供有利条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借鉴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初步学会解答.2.培养学生动

    最新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8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教学中的问题,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教学反思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1.会写6个生字,

    最新度护士竞聘上岗演讲稿大全(19篇)

    护士是医疗队伍中至关重要的一员,负责提供患者的基本护理和健康教育。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的护士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好!随着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经验管理

    2023年寒冬里温暖范文(17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堆砌华丽的词藻,更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我们特地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素材,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冬日,

    最新教师晋职工作总结(模板18篇)

    在写教师工作总结时,应该客观真实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表现,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与交流。20xx学年即将结束,回顾

    最新入党申请书版医生大全(18篇)

    入党申请书是党组织了解党员的个人历史、家庭背景、学历等情况的重要材料。下面是一些入党申请书的精彩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学习。尊敬的党组织:我怀着无比诚挚的心情

    2023年借助外物成功(热门17篇)

    优秀作文的创作需要积累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并注重学习和模仿好的范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文章摘录,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游,子游便积极地组织大家修

    2023年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参考(模板13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培训心得体会,或许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再次掀

    最新中专毕业学生实习总结中专毕业的学生范文(22篇)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对未来做出规划和决策,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或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2.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

    2023年学生会反省检讨书(通用20篇)

    检讨书是培养自律和自我反省能力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品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几篇优秀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