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书香墨2023年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一分钟的沉思,是灵感的源泉,能够产生更好的创造力。如何在一分钟内展示个人风采,提高个人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取的一些关于如何应对一分钟挑战的文章,希望能帮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一

宣汉县胡家中学王强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

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4、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2、领悟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

五、教学准备: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感悟了《风筝》浓浓的手足情,感受了《羚羊木雕》诚挚的朋友情,其中也不乏甜蜜的苦涩,苦涩的甜蜜,真所谓“是是非非总关情”。今天,我们再来跟随莫怀戚的《散步》,去体悟一下如水的母爱,如山的父爱吧!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把握重要信息

快速抢答

a、散步的地点是:

b、散步的人有: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发生了:

(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2、思考如下问题:

a.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点:祖孙三代一家四口散步经过

b.从这个故事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

3.请给文中人物加上修饰语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祥亲切,善解人意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三)、研读赏析(美点寻踪)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并简要阐述你喜欢的理由。

语言美

1.佳词赏析

a.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换成“抱”,可以吗?)

初春的田野潮湿,容易滑倒;儿子很胖,抱容易挡住视线。不经意的动作,却倾注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b.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好在哪里?)

“熬”含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之意。

2.妙句赏析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景物美

3.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该段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b、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该段写景交代了儿子走小路的原因。

这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迷人的春光,我们全家人才出来踏青,本以为风平浪静,谁知微风拂过,湖面荡起点点涟漪,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人性美

完成板书

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呵护善待

责任

成熟的生命

我和妻子都属于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责任重大。

6.主题升华

故事层面:亲情

寓意层面: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a.本文选取生活一角,叙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家人之间互敬互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课文以“散步”为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拟题,并说说理由.

章法美

7.写法探究

尺水兴波,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的亲情。

秀美隽永,文短意丰

大词小用,卒章显志

“分歧”“责任”等是小事用大词,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使命感无形、无声、无色,独具灵感的作者捕捉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化无形为有形。

(四)、展开想象体验感受

a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

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自由讨论)

b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上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的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d.小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e.齐读《如果爱是左右手》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孩子,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未来,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五)同题比较阅读(选文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散步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

人生其实并没有路,每一步都要自己去探索,你自己走什么路,其实你也不知道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走好每一步就是了!

我们常常去走捷径,因为我们知道,怎么样走才能够花最少的力气走最远的路。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功利。可是,孩子们有他们的世界,他们想要经历,那些曲曲折折的情致和美丽,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丰富的人生情致,是趣味的故事。

(七)总结

3.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山珍海味,也许是一枚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毕淑敏《孝心无价》

(八)联系生活,抒写亲情

1.仿写训练

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

饥饿的时候,妈妈是_____;

困难的时候,妈妈是_____;

黑暗中,妈妈是_______;

幸福中,妈妈是_______.

2抒写亲情,发手机短信给至亲。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

甜美醇香;

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

精美隽永;

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

轻柔温婉;

四、作业

回家以后,请同学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难点)理解“我”(中年人)对于生活的使命感

课时:1课时

一、导语: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牵手,轻轻地,自由地漫步田间、道旁。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让我们来体会一家三代之间那种互敬互爱的深挚感情吧!

二、阅读思考

1、学生自由发言,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归纳: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优美抒情的句子;带有生活哲理的句子

2、“这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十分和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情节发生: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我提出“散步”(爱母)内容

波澜发展: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爱幼更尊老)真切

起伏高潮:母亲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听从儿子更爱孙子)感人

3、人物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散步”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后齐读第4节。问: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大地新绿(铺)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树上的嫩芽(密)生命写抒

田野的冬水(起)景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春天生机盎然的特征,写景为抒发对生命的热爱

4、设计“我”这个形象的好处?

------“我”(祖孙间的桥梁)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心理描写

(人到中年承前启后)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责任使命

三、破读

1、调

摘句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词语的位置不能换。其一,母亲老了,自然是我陪伴;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其三,妻儿走在前,母亲的视线就会受影响。这样安排,体现了儿子的匠心。

2换

摘句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抱”不如“背”,母亲不能去抱,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

3、删

摘句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板书、

景物描写大地新绿(铺)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树上的嫩芽(密)生命写抒

田野的冬水(起)景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成功学校:杨华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三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宣读,可包括冰心的生平、性格、作品、风格等内容。)

学生活动: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感情?请你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可见诗歌的感情就是诗歌的灵魂,要深入读懂读好一首诗歌光有适合的背景音乐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散步》教案(七年级必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四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2.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3.通过分析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配乐)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基调深沉而欢愉,语气温和,亲切庄重,语调平稳。

2.知识抢答

读过课文,老师来考考大家:

(1)散步时间是?(初春)

(2)散步地点是?(田野)

(3)文有哪些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4)散步的途中发生了件什么事?(分歧)

(5)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母亲作出了让步,选择了走小路)

(6)请据以上问题的答案概括文章内容。

三、再读探究

1.赏读美句

要求: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板书设计

母亲――善解人意我――温和稳重

母子情珍惜亲情

夫妻情珍惜生命

祖孙情互敬互爱

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懂事

3.感悟作者的情意

――尊敬老人,爱护孩子。

4.请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写一写“我理想中的温馨的家庭”,作为本周的周记。

[《散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五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3.揣摩语词含义,品味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富含的浓浓深情。

【背景链接】

《散步》的写作契机

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疏通字词句

1.给加点字注音,给划线词释义。

嫩芽()霎()时拆()散熬()过分歧()水波粼粼()

委屈:

各得其所:

2.根据原文填空。

=1gb3①母亲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gb3②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gb3③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4gb3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有的浓,有的淡;

=5gb3⑤小家伙突然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6gb3⑥我的母亲高大,很瘦,不算重;儿子很胖,幼小,也轻。但我和都是,,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再读文本,品评人物

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

四.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体会加点字的含义。

=1gb3①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六

《荷叶母亲》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自主学习】

1、朗读,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作者一首诗中相同意旨的一句是什么?

2、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呢?

环境红莲我的心情

一写红莲

二写红莲

三写红莲

【合作探究】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首先,展示你的朗读风采然后这样说:我喜欢这句话,因为。

2、写一写,仿照下面的句式,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

例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多读几遍,你就是诗人了)

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来了,除了你,谁是。

【达标测评】

2(1)给加点字注音

并蒂()瑞菡萏()()徘徊()()欹()

(2)解释下列词语

菡萏:

欹斜:

并蒂:

徘徊:

亭亭:

四、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3、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积累歌颂母亲的诗句。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为人处事的启示或人生感悟是:

苏晓琴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七

实用现代文阅读技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导学案)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先浏览问题,如有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也要看,然后再看文章。这样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途径,这里指意见。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称“岳父见教的是”,这里是教导。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四、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五、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六、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对有把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李静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掌握生动的词汇。

3、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学习重点:

1、朗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及表达效果。2、体悟作家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学习难点:通过想象,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描写;揣摩字里行间了;流露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把握学生默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

1、读准下列字音:迸()溅()挑逗()穗()绽()琼()伫()凝()傍()伶仃()虬()酿()

2.圈画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3.全文紧紧围绕紫藤萝花来写,不仅写了眼前的花,还写了什么呢?

4、作者要表达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试试吧。

二、品读赏析

(一)有人说这篇散文语言含蓄、精美如画、感情深沉如歌。的确,我们阅读时如入画境,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描画花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动情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美点。(学生自由读,后单个诵读、品析。)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2、

3、

三、研读思考:作者是按照“赏花--忆花--思花”的思路来行文的,

(1)作家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眼前的藤萝花的?怎样写的?

整体到局部顺序(花瀑-花穗-花朵);颜色、形状、神态;

(2)眼前的花与以前的花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这样写?教师简介时代背景

(4)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联系生活,说说对这一主旨的理解。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5)作家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它意指作家将怎样?这句照应文中哪句?

四、感悟: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感想,一定有对文章更深层的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学习本文最深的感受。

如:a、生,就是美。b荡起生命的双桨,在生命的长河里搏击。

c.

五、写作启发

1.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重要饱含感情,后加以精炼的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才能写出好文章。2.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都要细细观察。

3.对景物要有感情。4.多思多读,学会感悟,学会提炼精辟语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