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灵魂曲琥珀教学设计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8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做好教案的编写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以下是一些教案编写的案例和技巧,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揭示课题,提示学生注意课题中两个字的“王”字旁与“琥珀”的价值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琥珀”。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

2、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3、简介作者夏衍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学内容: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示: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巡视、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形成松脂——( )——( )

完成思考题:

小组展示,评价。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价值。

检测:

一、给下列字注音

琥()珀() 掸( )翅膀 晌()午 渗( )出 淹没() 包裹( )

挣()扎 腐()烂 澎( )湃( ) 黏()稠() 松脂( )

二、多音字组词

没挣 扎 重

三、形近字组词

莫( )沾( )渗( )晌( )淹( )腐( )

摸( )粘( )掺( )响( )掩( )俯( )

仰( )刷( )决( )绸( )

抑( )涮( )绝( )稠(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 前( )后( ) 详细( )( ) ( )( )时代

五、回答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森林渗出松脂

粘稠

苍蝇沾满逼近

前俯后仰包裹淹没剩下

重点认识:蝇渗裹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夏天晌午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蜘蛛

已知: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几千年又是几千年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珍贵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2.把真实的情景与想象的情景联系着读,发现文章“严谨的推测”;通过推想想象情景中“划”等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

一、交流预学,自主质疑。

1.了解琥珀。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生读课题:琥珀。

师:见过琥珀吗?它的样子可以从琥、珀两个字的偏旁看出,什么旁?(王字旁)

师:课前我们找了带“王”字旁的词语,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略。

师:读读这些带“王字旁”的字,你有什么发现?(珊瑚、玻璃、玲珑)

生: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的词语,大多表示光泽、较珍贵的玉石。

师:结合资料袋,你会发现琥珀就是珍贵而有精美、透明的化石。

(生读资料)

2.自主质疑。

师:学贵有疑,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

(出示预学单)我的问题。

(我希望每个同学有独到的视角,提出你自己心里的真问题)

预设:琥珀中的蜘蛛会腐烂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琥珀还能保存多久?

所有的琥珀里面都有小虫子吗?琥珀里面有猫、狗吗?这篇课文算不算童话?

生:《琥珀》怎么形成的。

生:《琥珀》的价值。

生(高层次):那么多偶然的条件合在一起,让琥珀形成变成了必然。

二、展开共学,发现文本属性。

(一)借助质疑,理清形成条件

(出示预学单)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

(高温、松脂、小虫子、长时间、地壳变化)

生:高温。

师:从哪读到的?

生:太阳暖暖地照着

生: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就像他这样,

师:这些条件少一个行不行?

这些条件,是琥珀形成不可改变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科学性的。

(一)前后联系,体会“严谨的推测”

1.换词理解。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齐读。“推测”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推想、猜测、猜想)

2)再读句子。由什么推测什么?

(由那块琥珀推测到一万年以前的详细情形)

师:那块琥珀是真实的描写(板书:真实),“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是作者想象的故事(板书:想象)。

2.聚焦“真实”

师:那块琥珀,到底有什么和其他琥珀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蜘蛛的长腿、黑色的圆环。琥珀是透明的。

师:看到这样的琥珀,你想知道什么?

生:苍蝇和蜘蛛是天敌,它们怎么关在一起?

师:作者头脑中也有这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象了一万年以前的故事,那就让我们把“真实”和“想象”联系起来读。

3.体会联系。

出示共学提示:

2.小组用“根据,想象”的句式说一说。

2)交流,体会“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预设一:根据“两个小东西”想象“蜘蛛吃苍蝇”的情节。

预设二: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 师:仅这一句吗?(继续找和汇报)你们会发现,所以写小苍蝇的情节,都忘不了写苍蝇的翅膀。

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她伸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预设三: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蜘蛛划动长腿”

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顿美餐。

他小心地划动长腿,沿着树干爬不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预设四: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挣扎”

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

他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3)小结,体悟“严谨推测”的科学性

师:有了这些发现,再读这句话,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之前,有同学说推测就是猜测、猜想的意思,现在你们认为可以换成“猜想”吗?

预设:不行。推测是有依据的,是根据琥珀现在的样子,来推理、想象一万年前的情形。

师:这“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真实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这才叫——

生:推测。

师:这样严谨的推测,就是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特点——科学性。所以翻译学家顾均正就曾这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 生:(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师:科学小品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生:艺术。

师:就是生动、有趣、有意思。课文哪儿最有意思?

生:蜘蛛吃苍蝇。

(二)走进故事,体会“生动的'语言”

师:那就听你们的,让我们走进故事,你觉得哪儿写得生动有趣,与大家分享。

1.自由交流。

预设:心理活动,把蜘蛛的那点小心思、小算盘,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拟人的写法,小苍蝇是“她”,爱美的女士,年龄不大,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蜘蛛是“他”,一位善谋划的男士;真是太形象了。

动作描写,典型的就是苍蝇“掸掸翅膀”,这个“掸”,苍蝇的腿就像鸡毛掸子,轻轻地扫去尘土,动作多轻盈、多可爱。

2.对比阅读。

比较“划”和“搬”。“搬”把蜘蛛多条腿行进不易的样子突出了出来,“划”字更符合故事的情节,把蜘蛛悄无声息去捉苍蝇,怕被苍蝇发现的样子写了出来。

小结:不同的翻译文本,运用不同的动词,但是,都把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演读再现。

师:真的是太有趣了,你们说用什么形式才能把这个故事再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加动作读。

师:那不就是演读吗?好啊,四人一组,分工分角色演读。为了演好,我们先讨论一下,第一是角色,苍蝇是——(小姑娘,)爱美、天真噢;蜘蛛是——(男士),鬼主意思多多呀。

第二,是情节。蜘蛛越来越近时,很——(紧张);松脂滴下来时,很——(可怕)。开始吧。(各小组分工练习)

一组演读汇报。

(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三)自主推测,激发探究的兴趣

生:不是。

师:如果让你进行推测,展开想象,那会是怎样的故事?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

师:一万年之前的详细情形可能是文中想象的那样,也可能是你们想象中的一种情形,还有可能都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原本就是"推测"出来的。

(出示“推测”的篆书)

就如大家理解得,“推”的本义是用力推移,引申为从已知到未知;“测”的本义是量长度,引申为推想。既有“推”,又有“测”;既有“科学知识”,又写得生动有趣,让《琥珀》熠熠生辉。

延学, 研究“为什么写”。

再读课题,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为什么写“那块琥珀”?

稀有、独特而珍贵;研究的价值;瞬间生命成为永恒。(审美的价值)

2.为什么写“科学小品文”?

生: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师:知道《琥珀》的原题是什么吗?

生:两只史前虫子的美丽坟墓

生:奇异的琥珀

师:《琥珀》的作者柏吉尔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原题叫《玻璃棺材》,出自《乌拉波拉故事集》,里面有《风暴四兄弟》《金刚石和他的兄弟》等15个这样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例如法拉第自己就说,读了《乌拉波拉故事集》,爱上科学,成为化学家的。

爱因斯坦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爱上了科学,走上了科学家的道路。

可惜,一百个科学家也出不了一个科普作家。科学小品多么美好,阅读多么美好,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师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

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湖泊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条理清晰,极适于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写作技巧。

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作者通过大胆、丰富、周密的推测,想象了一万年前的故事。教学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过《黄河象》,《黄河象》是一篇推理性说明文,科学家由黄河象骨骼化石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200万年前大地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课文既有写实,又有推理,学生通过课文体会到了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

《琥珀》这篇课文虽然结构与《黄河象》不尽相同,但同属推理性说明文。学生有了学习《黄河象》的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应当难度不大。而到了小学最后一个阶段,利用已有的语文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已有的语文技巧的训练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琥珀教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以迷茫为话题 迷茫话题的演讲稿(模板8篇)

    通过总结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写总结范文时,可以着重强调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以增加文章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以下总结范文汇集了不同领域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

    最新活着高中生读后感(优质7篇)

    通过发言稿,演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思路,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清晰明了。在写发言稿时,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得体性,避免使用口语化和随意的表达方式。最后,希望这些

    最新本科大学生自我鉴定(优秀8篇)

    公益可以让我们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并且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公益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需要考虑到目标、资源和执行方案等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益项目经验分享,供大家

    少先队员个人先进事迹 少先队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优质12篇)

    一分钟不长,却能有所收获,让我们来看看吧。在一分钟内,我们要有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不再犹豫不决。一分钟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如何在一分钟内做出明智的决策呢?以下

    最新小学级观察日记(实用14篇)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通过整理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成长和提升自己。应该从整体上概括和评价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或学习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方向。过去一年

    最新幼儿园庆六一节目串词(模板17篇)

    在致辞致谢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庸俗的词汇和形式,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使用过于庸俗的言辞,应该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来表达感激之情。以下是一些富有情感和真

    2023年在行政服务中心开业仪式上的讲话稿(模板8篇)

    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对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洞察。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带有艺术性,更能传递人性的关怀和智慧。想要写一篇经典之作?不妨借鉴以下一些精心挑

    妇女节祝福语短语(汇总16篇)

    标语可以在宣传和广告中起到重要的推销和宣导作用,对于塑造品牌形象和传播企业理念十分关键。标语要有个性和独特性,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标语

    2023年小暑节气微信最火祝福语(大全8篇)

    爱国标语的创作应该贴近时代和人民的实际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导向。写一条较为完美的爱国标语需要考虑受众群体和传播环境的特点。爱国是信仰,热血沸腾奔涌。小暑节气

    最新本科生毕业生自我鉴定 大学本科生毕业生自我鉴定(汇总12篇)

    提纲还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写作时间并提高写作效率。在制定提纲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或者大纲的形式将思路和关键词整理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借鉴下面这些范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