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10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ZS文王2023年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城关一小 高银芳 教材概述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的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现在常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两首古诗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两首古诗进行比较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轼在赞美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同时,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体会陆游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策略

提示诱导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资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ppt课件)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从视觉上给学生留下庐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讲解(17分钟)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6、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三、拓展阅读(10分钟)

自由阅读资料书第 页的内容,背诵你喜欢的古诗。(设计意图: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四、拓展写作(10分钟)

把《题西林壁》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用上你积累的优美词句,使文章形象、具体。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2分钟)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设计意图: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为学习古诗打基础。)二,读诗,整体感知(8分钟)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0分钟)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10分钟)

1、自由阅读资料书第 页的内容。

2、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设计意图: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六、拓展写作(10分钟)

1、学习了这两首诗,你懂得了什么?请写一写。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试着把它写下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我在教学时把两首古诗进行比较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效果良好。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

3、初步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质疑。(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诵读。

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 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悟意、生情。)

四、拓展升华

[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五、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 “枝”、“记”,学生认读。[ 出示田字格 ]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写。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山行》,把古诗读通,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出示《山行》 ]

2、小老师教生字

3、比赛读

4、齐读诗句

四、师生研读

1、边读诗边想象,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是什么?在书本上找出个词来(爱)

2、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石径,他最爱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爱这里的霜叶?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坐”。

一片枫叶是火红的,那一树的枫叶像什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一棵的枫叶让你感觉到美,那满山的枫叶让你感觉到什么?我们再来把诗的最后两句读一读。

3、学习第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人家看起来怎么样的?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仿佛听到人们的欢歌笑语。把我们的感觉溶入进去读一读。

五、诵读激情

1、整首诗哪一处的景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这么美的景假如能把它读好就更美了。(范读——个别读——配乐朗读)

3、学生背诵——配乐朗诵

六、课外拓展

1、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除了用诗歌来赞美秋天之外还用什么语言来赞美秋天的美景呢?

2、交流收集的资料

3、师出示文章,师生共读。[出示课外资料]

七、书写练习

1、书写生字“于、枫。”

2、完成“我会填”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悟诗情

目酒明诗意

情知诗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理解诗意;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会写生字。

2、借助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诗意,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4、试着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古诗,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

三、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领会其意境。

四、导学《寻隐者不遇》

1.回忆古诗学习方法。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用怎样的方法来学懂古诗的呢?

小结学法: 懂字词、解诗意、一边听,一边想 想意境

遇:遇到,碰到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3.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的,哪些是童子说的呢?()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松下问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言师采药去。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云深不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想象童子、诗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各是怎样的吗? 6.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二)品读诗文,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3.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性格高洁,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四)拓展阅读

《寻隐者不遇》 宋

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隐士,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在蓬莱岛的隐士。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到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这首诗题名为《寻隐者不遇》,和贾岛之同名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诗人一路欣赏的美景——寻访的过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问

言师采药去。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能遇 云深不知处。难遇

教后记: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车拉学校 梁民玲 教材概述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的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现在常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两首古诗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两首古诗进行比较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轼在赞美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同时,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体会陆游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策略

提示诱导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资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ppt课件)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从视觉上给学生留下庐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讲解(17分钟)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6、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三、拓展阅读(10分钟)

自由阅读资料书第 页的内容,背诵你喜欢的古诗。(设计意图: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四、拓展写作(10分钟)

把《题西林壁》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用上你积累的优美词句,使文章形象、具体。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2分钟)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设计意图:引导理解字词的意思,为学习古诗打基础。)二,读诗,整体感知(8分钟)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0分钟)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10分钟)

1、自由阅读资料书第 页的内容。

2、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设计意图: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六、拓展写作(10分钟)

1、学习了这两首诗,你懂得了什么?请写一写。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试着把它写下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两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两课时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 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竟放纸鸢

早春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1揭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 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碟飞舞 儿童急追

树头花落 叶未成阴 融入菜花 无处可觅

景—————人

静—————动

暮春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6个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描写的是什么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拔。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了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颜色?出示课件让学生议一议。

六、指导写字

1、要写的的字:

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首:书空笔顺。

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天的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刘、记、枝”三个字。

3、出示《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指导:

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如,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学;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还可以画一幅画,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喜欢表演的同学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读;愿意说的同学说说读后想到的景象;喜爱表演的同学边给同学朗读边进行表演;擅长画画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向周围的同学展示过程中,师相机点拔诗中表现出的枫叶经霜仍然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不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方法:

师出示本诗的生字卡片,让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摆放,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2、情境背诗,方法:

师扮演学生的家人,如,妈妈、爷爷、奶奶等,请同学背诵诗给“家人”听。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字,集体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2、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提示学生这个字左窄右宽,学生书空。

3、学生写一遍,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21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一、指导看图 二、讲读诗句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1.出示古诗图文。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1.观察生字,说说你记住生字的方法。 2.师范写“禾、粒、辛、苦”。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1.练习背。2.指名背。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学生交流。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指名说。 3.背诵表演古诗。 1.认读生字,观察记忆。2.生描红、临写。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内容。1.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2.学生积累成语: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1.理解: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2.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1.同桌背。2.齐背。1.观察生字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2.生描红、仿写。

计21.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相关范文推荐

    雨点教学设计博客(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2023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个人住房贷款合同(优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

    银行辞职申请书(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银行辞职申请

    销售业务员转正申请书(优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船舶安全生产管理心得体会(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

    2023年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2023年那一定会很好教案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

    美术小猫玩线团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

    2023年美丽的彩虹说课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

    中班数学分类 中班数学教案(大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