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通用9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LZ文人2023年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通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一

1、在学校里,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活跃和炽热的思想,是研究精神。只有当教师具有活生生的个性时,只有当他把自己某种深思熟虑的东西注入普遍的东西时,最优秀和最精明的教育方法才能发挥作用。(第五卷415页《惟有依靠你们》)

2、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

3、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地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言语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儿童的心灵。

4、只有当我们培育的人感到自己是祖国的儿女,并用为祖国服务这一最高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活动时,庄严和美才会成为学生易于了解的东西。(第五卷588页《寄语后来人》)

5、掌握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工作中最细致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掌握注意力,就应当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使我深信,要能掌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这样一种方法:就是要先形成、确立并且要使儿童保持一种内心状态,即要做到儿童精绪高涨和智力振奋,这些都是由于产生驾驭真理的感觉和思想上有一种自豪感。

6、正因为教育者能够使用明智的、真挚感人的语言,正因为教育者要求言行一致,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我们才能培养出爱国主义者。

7、由于我们很少教育年轻人要像珍爱无价之宝那样珍惜爱情财富,致使部分男女青年在意识中竟把许多丑陋卑污的东西同晶莹、纯洁的思想和情感混杂在一起。昙花一现、瞬间即逝的迷恋,常在年轻人的心坎上留下不快之感,模糊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情似乎是不够体面的。(单行本《爱情的教育》12——13页)

8、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的理想。

9、只有日益深入地钻研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微妙细节,只有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

10、在形成学生道德面貌时期所培养的情感,不应局限于认识周围世界。感情应是积极的。学校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要爱憎分明,感情丰富。一个人到了成年时期,他的情感、爱情是否高尚,取决于他在青少年时期爱什么,恨什么,同情什么。

11、一个有学识的、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教师,他并不花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但他确实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的精神生活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已经积累够用一辈子了。知识是活的东西,它永远在更新。知识也在陈旧和死亡,就象人有衰老和死亡一样。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

12、一个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世界,从而获得了最高的乐趣――进行创造的乐趣,劳动的道德意义就在于此。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如果少年们不是从童年起就习惯于劳动,那么对他们来说,就谈不上什么劳动的乐趣。(第三卷633页《公民的诞生》)

13、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光辉榜样,一切关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没有父母的榜样,没有父母在相互关心和尊敬中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光和热,儿童的自我教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14、只有在一个人将个人的命运融入祖国的命运之中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地展示出个人的才华,才会真正地珍惜自己的荣誉、自尊心,珍惜家庭、家族、姓名的尊严。(第二卷243——244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15、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16、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化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17、真正的教育,不是从高处降至地上,而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是登上,而不是降下来。不要过分迁就儿童,不要适应儿童兴趣的“局限性”,而是要做一个聪明的导师。(第二卷82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18、一个人在童年能进行精神上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锻炼、善于要求自己、指导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卷214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19、在学龄初朋,教师对儿童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

20、真正的教育大师很少去同个别偷懒的学生进行斗争,他们同作为智能冬眠的后果的懒惰进行斗争。(第三卷237页《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21、再教育工作中,要使公开的和隐蔽的、社会的和私人的各种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幸福的谐音就产生于这种结合之中。

22、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23、一个人只有在其童年和少年时期同大自然和人们打交道的那种条件下使他的心灵不平静、忧虑、柔弱、敏感、易受刺激、温柔、富于同情感,他才会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二卷187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24、在充满着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感情。

25、在道德上让孩子们做好体验爱的伟大情感的准备,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要在集体成员的各种相互关系中经常提出道德审美因素。(单行本《爱情的教育》39页)

26、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27、这类不可救药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的精神生活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乐观主义色彩。(第一卷796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28、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29、在激情的促使下,孩子们随时准备立即采取某项行动。要知道,儿童的心灵才刚刚开始为他人的忧而忧,为他人的乐而乐,因此不让他们心中这股炽热的感情冷却,而让它流入人们的心中是那么的重要啊!我以为一个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使孩子们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这些感情日益加深并永远保持下去。(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43页)

30、整个数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缺少了这种品质,学校就是不可想象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二

1、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应该严格地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

2、能自觉控制自己欲望的人,大都成为真正的人。

3、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4、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5、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

6、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

7、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8、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

9、友谊是培养人的情感的学校。

10、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11、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12、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

13、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14、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则尤其不可容忍。

15、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

16、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

17、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18、人是自己志向的创造者。

19、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20、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21、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

22、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3、美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

24、谦虚,被人们称为一切美德的桂冠。

25、教师不深刻了解他所教的基础知识所属的那门科学,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26、你作为一个人生了下来,但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27、任何时候也不要满足于一般成绩,要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28、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29、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

30、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

31、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

32、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

33、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

34、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祖国,也就失去了个人的一切。

35、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

36、要记住,你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是你最大的快乐。

37、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38、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

39、如果你想使你的学生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那么首先就要引导教师热爱书籍和语言。

40、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41、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

42、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43、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

44、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

45、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46、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47、对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48、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

49、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

50、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51、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发源地的动力。

52、他(指校长)应当既是一个熟悉业务、经验丰富的教育学家,又是一个心理学家。

53、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54、我要建议青年校长和教导主任设一个本子,把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成功的做法和微小的发现都记录下来。

55、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幸福。

56、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57、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

58、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

59、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60、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

61、提高每位教师和整个集体的教育素养,这是领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62、图书是知识不可缺少的源泉,是你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

63、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组织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师。

64、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65、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

66、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为崇高的理想服务。

67、人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巨大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三

放假在家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

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

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四

2、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

9、道德教育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应同步进行。——苏霍姆林斯基

10、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5、单调的攀登动作会感到厌倦,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顶峰。——苏霍姆林斯基

21、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24、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苏霍姆林斯基

26、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9、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0、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苏霍姆林斯基

40、良心是信念的感情哨兵。——苏霍姆林斯基

43、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六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在我的书房里,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

真理总是简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字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买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教育家”显得那么无力与乏味。说一句实话,我并不反对理论,但优秀的理论同样应该成为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对于教育理论书刊的众多的优秀的论文,从来都是能带给我们美妙的启迪的,从来就是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的——我觉得阅读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话,阅读便会成为一件苦差使。

更何况,时下实在太多的是拼拼凑凑的“论文”,即使并没有拼拼凑凑吧,我也实在不知道发表这些论文、阅读这些论文对于我们的真正的教育发展究竟有没有作用?甚至我颇怀疑它们的副作用。我宁愿一次次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七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无限的创新能力。

读了这部专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八

假期中偶遇原来一起在初中教学的同事,他向我吐槽了初中教师这几年生活的苦楚。谈话间,我思绪流转,竟有些憧憬起曾经刚刚工作的那几年。

我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初中教学,第一年工作,学生13岁,我21岁,站在讲台上好奇的看着这群初中的学生,孩子们也好奇的看着年轻的我。在我到这所学校工作之前,已经一段时间没有年轻人来这里了,相反的几个原本在这个学校的老师想方设法考了出去。

新学期伊始,校长老顾给我们开会,会议结束时留下我,告诫我:新班主任一定要在班级建立威信,只有学生敬畏你,你的班主任工作才做的下去。

回到宿舍之后我开始研究自己的课表,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做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每个班级8节语文类课,做班主任的那个班级再加上一节班会课,在初一任教两个班级的语文是及其无聊的一件事,因为你只教语文,因为初一只有语数外三门学科,因为从早上长达70分钟的早读到晚上9:00才结束的晚自习你不在a班就在b班。

老师这个群体是生活在怪圈中的人,从小到大都在学校生活,等到走入了社会,又重新走回了学校。而初中之后的老师更是这个怪圈中最底层的一群人,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住在距离学校两里地远的宿舍区,宿舍区的前身已经记不大清楚,但是我们宿舍前就是农田,宿舍后也是农田,再后面一排废弃的宿舍被不认识的人家养了猪。春天,田地里需要施肥,宿舍就被包围在奇妙的味道里;夏天,雷雨天气里,我们总需要多准备几个塑料盆;秋天宿舍前面的路上晒着各色各样的农作物;冬天的时候,宿舍后面的水塔冻住了,我们便提着红色的塑料桶,到后面的民房敲门,用吊桶从井里打水。

最纠结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教师宿舍,而在课堂或者在学生的宿舍。如果放在秋天某个雾霾的早上,你在教学楼上远远看着路灯下晃动的无数身影,那感觉和看生化危机似的。先是一抹黄色的轮廓,紧接着便是摇晃着的无数的人影,他们拖着早起时还没有伴随睡意离开的疲倦,机械的走进了教室,开始一天的生活。上午和下午照例是上四节课,晚自修是两节,一节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对于这群刚刚从小学升级到初中的孩子来说,生活的节奏变化的太快,学习的苦难才刚刚开始。农村初中的寄宿生很多,刚开学那几天,下了晚自习孩子们还不适应自己洗衣服,不少不放心的爷爷奶奶就在熄灯后就着宿舍外昏黄的路灯,给自己的孙子孙女洗衣服。

“苏老师”说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大概就是说的当时那个群体学生的生活。每天在灌输式的学习当中,学生们已经不记得学习的最初,可能是出于爱好、处于求知愿望的阅读,因为那个时候主流的观念是禁止孩子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小说,会占用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虽说怀念那个时候的生活,现如今让我重新回到那样的生活状态,我是不乐意的。值得怀念,有时不是因为美好,而是过重的教育负担,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让人历历难忘罢了。

十年班主任工作当中,我看到了不少优秀的班主任将班级打造成让人羡慕的团队,这些班级有着共同的特点,班主任管理轻松,学生听话乖巧,无论这个班级有没有老师在班,学生们都能主动积极的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小学阶段,不少老师依然选择牺牲自己所有休息时间看班,以保证学生大脑和身体的绝对“安全”和“服从”,通过六年的驯化让孩子逐渐走向老师比较期望发展的方向。我曾经尝试过两年,但是说实话,这样的做法会累到教师自身,付出的时间和取得的成效不成正比。也许花更多的时间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许看班的班级会表现突出,但这不是我所想要的班级,我所认可的教育。

什么是自主,自主是还给学生自由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如何将学生的自由和有意识的规范关联到一起?每个成功的班主任应该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吧。

很享受这样阅读这样写字的过程,想不通了写下来,想通了写下来,想错了写下来,偶尔再读,应该会有新的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条建议篇九

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蔫”。学生“蔫”的原因也许不一而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对教材的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一来,被讲述的内容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高度,试问学生怎么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不堪,也许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谁没有见过学校里这种常见的场景呢?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