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夜书所见古诗教案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笔舞2023年夜书所见古诗教案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夜书所见古诗教案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夜书所见古诗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齐读)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古诗教案篇三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古诗教案篇四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两位诗人思乡情感的体现:“我应该怎样吟诵这两首诗才能表达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后,老师仍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夜书所见古诗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教学学法:

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聊一聊,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卜算子·咏梅》、《中秋月》、《月下独酌》、《渔歌子》等诗词。

二、 猜一猜,解释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1、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合标注出来。

小组间交流。

集体交流。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3、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 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 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 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板书设计:

景 ——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事——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