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JQ文豪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

情况报告的撰写要结合具体的背景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格式和内容展示方式。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市场调研的情况报告,希望对有相关需要的读者有所帮助。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共已刊发13期。同时,结合召开理事会、会员大会通报茶叶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二是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协会采取以会带训、邀请专家上课、赴外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如今年6月,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县茶业协会组织会员听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努力促进了我县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为培养茶文化人才,县茶业协会先后会同县农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2期茶艺师培训班,共培训茶艺师70多人。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2次,促进了茶叶技术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提供考察展会服务。县茶业协会先后组织理事到台湾、福建安溪、安徽皖南茶区、四川成都茶区以及我省嵊州、新昌、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经验。会同农业局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茶事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茶叶展、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等展会共12次,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加强了我县茶叶企业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在各类展会上,我县共有14个茶产品获奖。四是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促进茶城有序经营,协会会同县农业局、茶城管理办公室召开了茶城经营户代表座谈会,鼓励各经营户诚信依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春茶生产期间,很多会员反映用电紧张,协会立即向县政府反映,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一位理事在组织员工采茶运输鲜叶时不幸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协会迅速召开理事会,共捐款16220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给会员上安全教育课,引导茶企业增强安全意识。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解决各类难题20多件。

三、积极配合参与中心工作,增强了会员的大局意识。一是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茶事活动筹备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中国・**首届名优精品展销会、“武阳春雨”万人品茶活动、中国**国际养生博览会、“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的筹备工作。每次活动中,协会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按照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二是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做好“武阳春雨”参评省十大名茶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沟通协调。经过考核争取,“武阳春雨”成功蝉联,成为金华市唯一入围的茶叶品牌。三是认真配合做好茶叶品牌管理工作。协会按照**县“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武阳春雨”茶品牌日常管理和新加盟“武阳春雨”茶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报送等工作。清溪茶业专业合作社、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嘉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加盟“武阳春雨”,“武阳春雨”品牌茶企业从七家发展到十家。县茶业协会还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武阳春雨”茶质量抽查活动,有力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四、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一是邀请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协会积极参与更香公司邀请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等在京主流媒体来我县开展了以“探有机茶乡、寻低碳茗香”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实地考察了有机茶园、鲜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流程,举行了以有机茶产业的低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效提高了**有机茶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协会领导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茶协工作交流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努力当好宣传员。三是多形式开展茶文化宣传。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充分利用协会与研究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茶文化“四进”活动,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更香杯”茶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在当地媒体《今日**》开办了《**茶文化》专刊,促进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四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开展宣传。近年来,共在县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0多篇,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着力提升素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协会理事会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科技、行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协会组织全体理事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了茶产业专题研修班,通过听报告、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事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协会会长会议、理事会议、会长重大事项沟通联系等制度,推动了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积极改进理事会议形式,围绕议题,把会议开到企业车间,提高了会议效果。俞学文会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首都杰出茶人。四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根据县委两新工委的部署,建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建立后,积极完善设施,创建了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被评为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协会工作得到了上级协会的肯定,协会被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全省茶叶行业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茶协名誉会长许行贯,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领导先后来**考察,对协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深深感到,**茶业协会的工作与兄弟县市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会员期盼仍有不少的距离。我们认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抓好服务,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质量。要认真总结协会服务工作的经验,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上级行业协会、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会员需求相结合,围绕服务多听意见,做到问需于会员、问计于会员,不断增强协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二、如何抓好调研献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继续发挥协会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开展建言献策。要精心选题,围绕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好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共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如何抓好重点,提高协会服务中心工作和宣传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协会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在**举办的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对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到积极主动,尽心尽职,努力完成。要把扩大**茶叶知名度,提升“武阳春雨”品牌作为协会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协会对外交流,编印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茶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当好宣传员。

四、如何抓好基础,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继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积极改进作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多征求听取会员和对协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协会工作。要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制度,推进协会“三化”建设。要加强协会与兄弟协会的联络联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的水平。要主动邀请县领导和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理事会,到协会指导工作,积极为协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为协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协会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为**茶业协会履职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将认真学习这次会议上交流介绍的各地先进经,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二

序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本身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三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上升到%。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七、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四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称,油茶林面积69.2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1.3%。油茶一直是常宁市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观念、市场、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茶产业一直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常宁油茶产业能否发展,如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问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三省,衡阳是湖南第一油茶大市。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茶油年产量约15万吨。近年来,茶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油茶的相关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1、油茶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油茶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的主产品茶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能有效抑制和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它的品质经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优于世界植物油王“橄榄油”,被确认为全球最营养、最健康的优质保健食用油,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全球重点推广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附产品如油茶叶、油茶果皮、茶花、茶粕等是食品、制药、化工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料,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同时,油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油茶的开发加工如火如荼。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林业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形成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把发展油茶产业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江西省全面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强省的目标。广西省正式启动优质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我省和衡阳市也把发展油茶产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于茶油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代表着生活食用油的发展方向,不少外国科研机构和公司已着手开拓深挖现有的油茶产品市场,国内食用油品加工企业也纷纷将研发重心往油茶上转移。

3、油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国际市场对茶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在日本等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从茶油中提取的化妆品油,价格每吨达20万元人民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进口大量茶粕,用于改良土壤或特种的消毒灭菌。在国内市场上,一般经过简单炼制的普通茶油,其价值达每公斤20至30元,部分精品茶油达到每公斤100元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食用油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达到720亿元,总体上供小于求,尤其是高品质的食用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茶油的深加工大有文章可做。

1、基本特点。常宁市油茶经营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常宁栽培油茶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总的来说,常宁市油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油茶林面积大。常宁市油茶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2.6%,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6%,占经济林面积的92.5%,占衡阳市油茶总面积(330万亩)的1/5强。

油茶林分布广。油茶林遍布常宁市各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油茶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宜潭乡等12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有荫田镇、蓬塘乡和烟洲镇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最大的村是蓬塘乡芝江村,该村总面积8783亩,其中油茶林面积就有5479亩。

油茶品种较优。常宁市的油茶品种类型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个品种群。寒露品种群是常宁市的主要品种群,遍布全市各地,果实小,每果含籽4粒,出油率高,鲜果出油率达7%,高者可达8%。霜降品种群零星分布在全市各地,与寒露品种相互混杂在一起,以荫田镇的分布最多,果实大,每果含籽7粒左右,鲜果出油率5—6%。常宁市油茶的霜降和寒露品种,分别有红球、红桃、青球、青桃、黄球、黄桃等类型。

油茶加工步伐较快。早在1988年,常宁市就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市区建起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常宁市油脂厂。拥有化验室、粉碎车间、浸提车间、预榨车间、肥皂车间、机电车间和一条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油料80吨、油脂50吨的油脂生产流水线。其主要产品是精制茶油,其副产品有茶皂素、茶粕粉、洗涤剂等。xx年,引进菲律宾林老板整体收购市油脂厂,成立了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首期投资300万美元。该公司集生产、加工于一体,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2、发展状况。解放前,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仅产茶油125吨。新中国成立后,油茶林回到了农户手中,油茶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78年常宁市出席了全国油茶生产会议,并介绍了常宁油茶生产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此后,常宁市积极推广“三保地”和“一地三油”经验,并实行“三年一深挖,一年一中耕,老林改造,间密补稀,修枝整形,防治病虫,施放基肥”等一系列措施,油茶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上交国家的茶油达到2060吨,居全国首位,获得了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油茶生产作为常宁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油茶生产的稳步发展。近二十年来,常宁市油茶产量保持在年平均3000吨左右,其中,1994年油茶产量达3595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常宁市的油茶生产一直得到了国家、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油茶生产及开发性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84年以来,常宁市先后实施了涉外油茶工程、国家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跨世纪油茶高产稳产示范林建设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油茶大面积单产低、效益低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油茶生产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道路树立了样板。1984年—1991年,常宁市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2696”工程,完成油茶老残林更新造林5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3万亩。1993—1995年,全市完成油茶更新造林0.83万亩,常规改造0.95万亩。1999—xx年,全市完成了3900亩的油茶示范林建设,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获得了省油茶低改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nextpage]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油茶林抛荒。这种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抓好油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施方案》。常宁市成立了油茶生产指挥部,切实加强了对油茶生产的领导。尤其是xx年7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常宁市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制定了油茶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以宜潭、柏坊、松柏、蓬塘、烟洲、荫田、西岭、盐湖、三角塘、罗桥、板桥、胜桥、洋泉、官岭等14个乡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逐步改造油茶低产林40万亩。规划xx年—2010年,建设高标准油茶商品林基地11.5万亩。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9679万元,该规划确定了常宁市油茶产业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两年,常宁市油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xx年,常宁市与福建荣成轻工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拟在宜阳工业园内,由该公司投资1.28亿元,开发“中国油都”项目,集“基地—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独具常宁特色的油茶产品和油茶文化。现该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该项目正式启动后,将极大推动常宁市油茶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的充分结合。在油茶基地建设方面,xx年底,常宁市从省里成功争取了15万株优质茶油,分发给三角塘、烟洲、蓬塘、兰江、荫田等乡镇。计划今后每年为一个有条件的、适合种油茶的乡镇,培育一块基地,逐步实现常宁市油茶品种的更新换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缺管理。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常宁市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大环境下,油茶林垦复率低,抛荒率高,基本上是人种天管,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农户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开发,全市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低产油茶林比重达70%以上。而且近年来,“荒灾、火灾、虫灾”导致全市油茶林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进山扫墓、烧荒引发的火灾,据粗略估计,每年烧毁油茶林都在3000亩以上。病虫危害也很严重,近年荫田镇和西岭镇一带的油茶林遭受油茶尺蠖和茶弈刺蛾的危害,受害面积近4万亩。

二是基地不大,缺规模。常宁市油茶林示范基地面积不大,分布相对分散,未形成集中成片规模。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优质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而且,全市油茶品种相对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据统计,常宁市油茶平均亩产茶油4—5公斤,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产品不优,缺效益。长期以来,常宁市油茶加工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农户沿用农村土制方法自产自销自食毛茶油,一些乡镇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油品贮存时间短。这种土制茶油市场售价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受季节性影响和分户经营的制约,油茶籽等原料的收购也是瓶颈。油茶加工企业除了收摘季节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原料收购,加工设施只能闲着。

四是龙头不强,缺品牌。常宁市仅有衡阳绿园农业加工公司一家企业从事油茶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五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时间集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六

据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七

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林业资金短缺

-,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当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它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须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进,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当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当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当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她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当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它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八

oo乡地处隆阳区东北部,东与大理州永平县隔江相望,南与瓦渡乡接壤,西与金鸡乡、板桥镇相邻,北与瓦窑镇相接,国土面积106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4242人,耕地10657亩,林地1224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乡内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人均林地七亩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把生态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oo”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xx年全乡生产总值中林业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了6000多万,对gdp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5396元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林业及相关经济产业,这些还不包含畜牧业中林下养殖应计入林下经济部分。全乡无论从自然坏境还是经济收入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森林之乡、生态之乡。

(一)经济林建设和林下种植情况。全乡经济林主要以核桃、果松为主,核桃种植5.8万亩,年产量1600多吨,产值4000多万。成材果松种植2万亩,年产松子50多吨,产值100多万。另外种植油茶2350亩,桑树2830亩。林下种植中药材、花椒、木瓜、梨、石榴和柑橘等,其中中药材种植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仅20xx年林农自行发展种植龙胆、七叶一枝花、续断、板蓝根就达到400多亩,主要种植在洼子田和oo,oo有零星分散种植,且经济效益不错,平均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

(二)林下养殖。oo乡林下养殖发展较早,但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多为农户自发分散养殖。全乡一半以上的禽类都是农户散养在自家庭院前或林下,林下土鸡养殖以玉米、米糠、稻谷等做饲养主料,再以自然草地、林地以放牧的形式自然觅食,这样既节约了饲料成本,又提高了土鸡的肉质,使其肉质鲜美、汤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林下旅游和林下综合开发。发展林下旅游和林下综合开发是我乡“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做的是依托松茸、块菌等林下珍馐,发展以oo为代表的生态农家乐,今年准备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整体提升oo环境的基础上,改变农家乐单纯餐饮服务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农业,如举办古道文化旅游节、生态核桃节、在假日开展如“果松采摘比赛”、“农村生活体验”、“松茸发现之旅”等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另外石仙堂和渭西河两个旅游区正在规划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oo的旅游将由点及面,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一项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产业。

我乡林下经济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是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市场化程度极低,竞争力弱,没有将林下产品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全乡境内除了有一家“武陵春”核桃初级加工厂外,没有其他生产企业,且农户各自为战,没有实现合作社式经营,产品空有好的质量而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林农不能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缺乏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林下种植、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复合生产经营。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农户发展规模化的林下经济产业受到较大制约,另外由于缺少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目前,全乡林下经济主要为“林果”和“林禽”两种模式,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林地属于涵养水源的.生态林,主要集中在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比如太元的水磨坊水库,周边环境非常好,但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周边整体开发。

五是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我乡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乡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4点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乡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林菌”模式,继续推广oo为代表的封山育林养松茸、块菌模式,适当人工种植其他食用菌种。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规模饲养肉牛、山羊、野兔等畜类。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种植各类蔬菜。

(四)多方支持,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上级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农林水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推动。一是恳请今天调研的各位领导帮助我们向上多呼吁,给予我们发展林下经济更多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贷款)等;二是希望上级相关部门免费定期开展各种种养技术培训。三是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九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8元,较增长13%,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全县粮食总产84.7万吨,连续十年丰产增收。其中:夏粮单产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7年超千斤;夏粮总产50.4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亩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增产丰收。

(二)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xx县蔬菜瓜果品种主要包括西兰花、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苦瓜、丝瓜、芥蓝、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西瓜、甜瓜等。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28.56万亩,总产量75718.6万公斤,总产值244405万元。其中:露地菜24.82万亩,产量60718.6万公斤;温室面积0.97万亩,产量25190万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积1.45万亩,产量5800万公斤;小拱棚1.32万亩、产量4630万公斤26万亩。露地菜年平均产量为4200公斤/亩,2013年平均产量4700公斤/亩,每亩增产500公斤。其中:付井、周营、纸店、留福四乡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

(三)槐山药生产情况。

2013年,xx县槐山药种植面积20000亩,种植区域涵盖北城、东城、白集、新安集、纸店、莲池、范营等7个乡镇(办事处),以xx北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口、淮阳、西华、郸城等县市种植槐山药面积达30000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6000公斤,槐山药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四)高粱生产情况。

以xx县久酒中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2012年我县开始发展高粱种植。2013年,该公司在xx县及周边市、县种植酿酒高粱12万余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其中在周营、赵德营等乡镇的11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0900多亩,进行生态酿酒粮食(高梁、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周营乡建设一个与项目相配套的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具有凉晒硬化场地,库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和分筛、烘干、脱壳清理、灭菌、包装等多个车间的加工基地,与贵州茅台集团、台湾金门高粱酒厂、泸州老窖等酿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年提供酿酒高粱12000多吨。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会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46亿元,合作社成员14万户,行业及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粮食、秸秆利用、中药材、农机、沼气服务等多个门类。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1、周口金丝猴乳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周口永欣生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优质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付井镇郭岗村是xx县17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到户增收试点村,经村民民主评议,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塑料大棚发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积600亩,年可实现纯收入700万元左右。

3、北城以种植槐山药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家,合作社种植面积12000亩。

4、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在村支书林峰的带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实行了整村流转,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规模种植为主,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5、xx县瑞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槽集肖营行政村流转土地521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山东金乡客商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厂及冷库。

6、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城、石槽集乡流转土地12000亩,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是以优质强筋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生产为主的粮棉油产业。二是优质马铃薯、棚菜、槐山药、西瓜生产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三是以白术、白芍、薄荷、桔梗、牡丹、凤仙透骨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规模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突出抓好了东部酒用高粱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订单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药种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抓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龙头、建基地、构载体,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金丝猴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链;以雪荣面粉、掌柜食品等为主的面粉生产产业链;以三闸纺织、振东纺织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秋迪糖业为主的科技产业链。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6家,带动了近50%的基地和8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增收近2000元。

(三)抓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三个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坚持定期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进行抽检,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初步构建起了从生产基地到流通市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食品18个、绿色食品3个,涉及小麦、高梁、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冰糖、面粉等产业。20,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产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获得省级“放心菜示范单位”1个。三是抓好农产品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并对农资市场定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2013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先进县。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

构元镇位于旬阳县城东部,距旬阳县城14公里,地处汉江北岸,境内交通便捷,316国道贯通东西。东与关口镇相连,南与棕溪镇一水相邻,西接城关镇,北与白柳、双河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61.5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920米,平均气温15℃,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镇内辖7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3397户,11959人,均为汉族居民,耕地总面积18634亩,森林覆盖率达68%,人均纯收入9729元。

近年来,构元镇把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科技兴农,突出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稳粮、强烟、壮畜、扩芋、兴药和优果”的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烟草、畜牧、中药材、枇杷、柚子、狮头柑、蔬菜等产业,着力培育核桃、油桐、金银花、油牡丹、皂角后续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各类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按照“高标准建园、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办法,重点以群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牵总的羊山市级生态农业园区、万阳公司为龙头的清明河现代渔业园区,以谷多公司为引领的羊山特色种植酿造园区,以庆丰油脂为龙头的芝麻种植园区,以羊山民俗文化村建设为龙头的磨沟河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发园区。二是大力发展烟草产业。抓住放开烟叶收购价格上调的机遇,加大对村级烟草生产扶持力度,严格考核奖惩等措施,保持特色优质烟叶发展、烟农收入稳步增长和财政增税“三个不动摇”目标,加快推进全镇烟草产业稳步发展,抓好林相烤烟千亩村、每个村各建2个百亩以上烤烟生产小区,年种植烟草3000亩,实现产值780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突出规范、生态发展,重点以生猪养殖、林下养鸡和养羊为主,以大鲵、甲鱼、山鸡、网箱养鱼等特种养殖为辅,已建成千头生猪养殖场9个,发展100头以上养猪大户60余户,121循环经济示范户512余户,实现年出栏商品猪3.8万头。发展林下养鸡1000只以上大户6户,存栏5000羽以上蛋鸡养殖大户2户。养羊大户50-100只的12户,存栏820只。养牛大户10-20头的3户。渔业生产势头良好。在万阳大鲵养殖水产公司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磨沟流域为核心区的水产养殖基地,主要水产有大鲵、金樽、银樽、中华鳖、鲤鱼、草鱼等,大鲵产出8吨,产值1280万元,全镇实现渔业产量230吨,产值1642万元。四是注重打造林果产业品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在构元社区发展柚子、枇杷、狮头柑系列产品和羊山村、林相村核桃等果品,截至目前,核桃种植面积达3000亩,枇杷面积500余亩,建成枇杷示范园1个、核桃示范园2个、柚子示范园1个。示范园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运用“畜沼园”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果树采用沼液沼渣施肥,果实采用套袋防病防嗮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栽培技术,确保了园区内产品的品质。构元社区万花果园盛产的枇杷、柚子口感好,绿色、无公害、无污染、注册了“万花”果品商标,在全县已小有名气。五是努力发展蔬菜产业。以磨沟河流域的设施蔬菜和羊山高山露地蔬菜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黄瓜、辣椒、莲菜、甘蓝、四季豆、马铃薯等为主的蔬菜产业。近年来,年种植蔬菜4000亩,发展商品蔬菜1000亩。六是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把油桐、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列入全镇重要特色产业加以发展,已发展油桐3万亩、黄姜7000亩、魔芋余亩、金银花800亩、牡丹600亩。庆丰油脂有限公司发展订单种植芝麻6000亩,年加工“庆丰源”牌小磨香油150吨,还加工有花椒油、辣椒油、芝麻酱等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供不应求。“秦蕾”牌金银茶已注册上市,提高了金银花附加值,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目前,魔芋、中药材、皂角等产业虽然规模小,但发展前景较为可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镇虽然在农村基础设施上投入了不少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但从现代农业生产来看,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耕地为陡坡地,水田旱地仅占1.8万亩耕地的30%左右,土地抗旱保土和生长能力差,水利设施不到位,存在靠天吃饭的现状。加之我镇山大人稀,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镇入村公路虽然覆盖了100%,但到组路未硬化路况条件差,许多地方无法正常通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法运输出来,严重制约了我镇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科技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当前农业产业虽然在向园区化、科技型、现代化产业方向发展,但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劳动者素质较低及技术服务体制不健全,新型科学化耕作很难代替传统耕作手段,有机无公害促产增产方法很难替代化肥农药极端增产方式,修田造地以土养地的优良传统无法战胜急功近利人为降低土地地力的行为,导致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仍无法摆脱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加之目前我镇产业发展正处于升级转型期,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部分农户思想相对保守,创新能力差,进入市场的主动性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实施连片种植和规模养殖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对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有畏惧和排斥心理。同时小农思想观念强烈,缺乏诚信经营理念,一些食用性农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超标使用化肥、农药,非法添加激素等有害物质,直接降低产品内在质量,转基因技术的无序利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经营和销售,阻碍了产业健康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农业产、供、销、储、运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农业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虽然各级各部门都出台了关于对种养业发展的奖励政策,但仍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制度,造成一段时间产业发展较快较好,一段时间又停滞不前的局面,甚至存在借发展项目套取政府发展资金的现象。当然,农业产业的发展离开项目的支撑,没有资金的投入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上不了规模、档次,也只是小打小闹。镇财政也只是保机构运转,对农业产业的的投入有限。

三、对策与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应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本着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生产要素,加大全社会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集中发展适宜的优势产业。

(一)转变观念,推动发展。一方面,决策层和领导层要牢固树立“农业优先、产业支撑、园区引领、企业拉动、合作共赢”的理念,农业企业、合作社要树立“顺应市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农业产业生产者和农民要树立“以农为本、依托市场、科技先行、守土生财”的理念,从思想上为农业产业科学发展准确定位,为转型升级铺路奠基。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现全镇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要紧盯市场,提升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弄清所经营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市场条件和市场风险,做好产业规划和产品的现实规模和发展前景,牢固树立因地制宜,规划在先,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把农业产业规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确保农业产业速转升级,科学有序发展。

(二)强化基础,促进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重点和发展方向,积极向相关涉农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制定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加大以40度以下耕地坡改梯、土地复垦、流域治理、基本农田保护为主的修田保地工程,以造林护林、保土涵养水源、节雨水窖、渠道、池塘、防护堤为主的水利工程,以机耕路、通户路为主的农业生产通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村组公路通行能力和水利化程度,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采取“大力引进、就地培养、搭建载体、建好平台”等措施,以培养职业农民为抓手,建立一支适应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对适宜发展的优势项目,要组织专门的科技队伍和人员,做好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政府推动、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农户参与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

(三)树立品牌,拉动发展。对发展前景好,群众发展热情高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强力推进以群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禽类产业发展,做优构元土鸡蛋,羊山山鸡品牌,以羊山无公害露天蔬菜和磨沟河设施蔬菜品牌,以万阳特种养殖为引领的特色产业品牌,以谷多产业园为引领的种植养殖酿造品牌,以羊山清泉为引领的工业牌品,以庆丰油脂为引领农业产品深加工品牌,以万花果品为引领干鲜果品牌,以“秦蕾”金银花为引领的中医药品牌。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精加工的发展转变,不断延长产业链,整体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让优势产业做强做优。强力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注册商标,加大品牌包装和营销,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率。同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羊山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进程。

(四)强化服务,提升发展。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争取信贷、财政等部门的资金支持。协调农业银行、农商行等金融组织积极支持种植、养殖大户和头龙企业优先发展。二是抓好重点帮扶对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抓好重点户建设,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做大做强,成为为民增收、行业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型产业。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加工企业入驻我镇,加快全镇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切实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需要通过培训,切实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和劳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五是强化引导和管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也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有效方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引导和管理,让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切实发挥在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对市场信息的掌控能力,及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六是加快土地规范流转。镇、村两级干部无偿进行土地流转服务,当好土地“媒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方式,把一家一户的土地合理地流转出来,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领导,保障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统筹安排工作,落实建设计划,注重农业项目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时序性。明确责任人员,同步制定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调。政府要从宏观着手,对农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运营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有组织地包装推介,有重点地培育名牌,打造构元品牌农业形象。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将畜牧干部驻场包抓、农技干部抓点示范等工作机制引入农业产业建设中,夯实包抓责任和目标任务,确保培育任务高质量完成。各经营主体要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从经营主体内部做好纵向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组织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编制规划时要注重产业现状、发展潜力、提升空间等要素,体现前瞻性、可行性、特色性等特点;制定计划必须实事求是,要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指标紧密结合。四是科学评估,严格考核。制定考核办法,把发展情况、干部科技人员是否抓到户、服务到户作为评定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对抓好龙头企业、园区建设、大户发展、招商引资、市场销售成绩突出的有关人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先争优,把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对单位和村绩效考核,以严格的考核奖惩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一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进行农业地质调查时,发现丰城有524.7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董家、曲江、尚庄等10个乡镇,土壤中平均硒含量约0.538μg/g。为充分利用富硒资源,xx市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提出创建“中国生态硒谷”的战略目标,按照绿色、生态、科技的标准,以富硒种养产业为依托,以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以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集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富硒产业集群,使富硒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抓开头、强基础,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爆发力。初,xx市把富硒产业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点,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链接点,全面拉开中国生态硒谷现代农业发展的序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xx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富硒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中国生态硒谷现代农业管理委员会,定编16人,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专项事业经费50万元和专项建设经费500万元。二是编制发展规划。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组高起点编制《xx市富硒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定位为打造“中国生态硒谷”,建成集富硒农产品开发和休闲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生态富硒产业发展集聚区。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先后投入1.8亿元,高标准完成修建富硒大道1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完成造地增粮工程1280亩,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座;进一步完善示范园区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网络,新建具备人员培训、产品检测、产品展示等多种功能的富硒展示中心。四是争创品牌荣誉。年,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授予xx市“中国生态硒谷”称号。以来,xx市富硒产业示范园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示范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标准化示范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园暨省级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并荣获“江西省富硒低碳产业园”称号。“泉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登记认定为集体商标。丰城富硒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认定,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市场。

2.抓龙头、壮主体,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承载力。依托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进行产业招商,先后引进了河南华英禽业、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和珠海农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总投资达135亿元。其中,上市公司1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公司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有“世界鸭王”之称的河南华英禽业兴建了江南最大的种鸭场,年孵化种鸭能力2800万羽,年养殖加工商品鸭万只。中国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圣迪乐公司兴建的自动化养殖小区,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中国最早从事有机水稻生产的企业之一珠海农丰,已建成万亩连片富硒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正在兴建年产20万吨的富硒大米加工厂。具有“中国现代花卉旗手”之称、在同行业中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排名第一的浙江森禾种业,已建成千亩特色果品基地和千万株花卉苗木基地。上海御润坊公司规划建设1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已连片种植高产油茶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连片高产油茶基地。江西恒衍禽业建有全国最大的鹌鹑原种养殖场,年产原种种苗1000万羽,年产扩繁种苗3亿羽,占全国市场的65%,并获得国家专利4项。

3.抓甜头、富农民,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带动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形成富硒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xx市富硒产业覆盖9个乡镇,人口近20万人,总产值达20亿元,富硒开发企业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63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2.2亿元。华英禽业公司通过订单养殖2000万只樱桃谷鸭,带动丰城、樟树、高安和新余、新干等周边地区2000多农户,其中丰城本地1500多户,增收8000万元,户均年增收4万元。上海御润坊公司建设的高产油茶基地,带动农民亩平创收480元,是开发前的8倍。珠海农丰公司开发有机富硒水稻,每亩增收980元,比原来农户自种两季水稻增收300元。

4.抓势头、添后劲,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生命力。突出抓好了三个重点:一是科技支撑。引进了“产学研推”为一体的南昌大学富硒低碳科技示范园,总投资5亿元,将建设“四个中心、一个示范体系、一个气象站”及其配套项目。目前,已设立中国生态硒谷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创业中心、食品科学与技术博士后工作站、环境科学工程博士后工作站。示范园正在建设国际领先的恒温、恒湿、恒氧的2000平方米低碳节能建筑样板房,今年将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现代低碳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二是把握标准。,由xx市起草的12类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被江西省质监局评定为省级标准。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禽蛋、禽肉和大米三类富硒食品国家标准。三是文化创意。中国生态硒谷被授予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已形成10公里长的富硒文化旅游长廊。今年,上海御润坊公司投资建成中国第一个油茶文化博物馆,铁骑力士集团圣迪乐公司投资建成蛋鸡标准化生产展示馆,广东新中美公司投资开发的富硒温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科技、标准和文化三大要素投入,为中国生态硒谷的全面提升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二、困难和问题。

1.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丰城在推进富硒产业发展方面作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富硒产业起步晚,富硒知识、富硒资源的开发价值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富硒产业发展的理念、文化、本能和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2.知名品牌不多。“中国生态硒谷”的荣誉,有效提升了丰城富硒产业的地位。但富硒品牌建设,尤其是拿得出手、叫得出名的知名品牌还非常缺乏,有待进一步统一规划和组织建设,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科技创新不足。受政策、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部分高新技术项目落地难、资金争取难、人才引进难,影响了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度。同时,因龙头带动企业少,产品生产、保鲜、储藏、加工、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的专业技术匮乏。

三、几点建议。

1.狠抓规划管理。一是尽快审定出台《xx市富硒产业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富硒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引导富硒产业科学发展。二是适时进行全市硒自然分布情况调查,建立完整的富硒资源档案,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开展富硒效果的系统研究及评价工作,通过富硒区与非富硒区人口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形成富硒产品的综合评价成果,作为宣传营销的有力资料。

2.强化政策支持。由于富硒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值得借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建议市委、市政府整合全市富硒资源,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主导调控作用,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尽快制定出台《xx市富硒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二是适当降低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列入重点项目调度的门槛;三是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对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倾斜力度。

3.加强园区建设。建议成立富硒产业项目及财政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利用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对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实施田、土、山、林、水、路的综合治理,力争建成“渠相通、路相连、排灌自如、耕作方便、旱涝保收、集约高效”的富硒产业生产示范区。

4.推动品牌建设。建议进一步强化“中国生态硒谷”品牌建设:一是建立“中国生态硒谷”网站。注册“中国生态硒谷”中文域名,并建立“中国生态硒谷”(安康富硒食品)网站,通过网站集中展示、宣传、推介和营销富硒资源、企业、产品和项目。二是加强富硒食品商标(包括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及地理标志的申报,带动富硒产品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品牌建设的奖励制度,对品牌创建、项目申报、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积极性。

5.开展宣传推介。以增强富硒区群众对富硒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宣传意识和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认可度为重点,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富硒产业。一是借助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硒元素有益人体健康的科普知识。二是印制富硒及其产品的科普手册,并通过参加大型的商品推介会、省内外大型超市、农产品流通市场等渠道,扩大宣传范围。三是在南昌、长沙、武汉等周边省会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及机场、公路两旁建设大型广告牌,在公交车、广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专题宣传片,大力宣传富硒产品和富硒品牌。

6.提供人才保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富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富硒生产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富硒产业人才。二是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政策和生活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富硒食品产业的开发和创业。三是建立专家库,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搞好项目决策、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为宜春富硒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渠道调研的通知》(川职改办[20**]25号)要求,20**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省职改办、住房城乡建设厅职改办对我省非公建筑企业职称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包括南充、遂宁、绵阳、德阳、广元5市以及在省工商注册的28家建筑类企业,它们涵盖了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咨询(包括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招投标代表等)、勘察设计三个建设领域的主要专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结合近年来非公企业职称申报实际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非公企业量大面广,已成为申报职称的主体。从调研南充等5市的情况看,现有行业企业总数约3698家,其中非公企业约为3645家,占98.6%,这5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全省来看,截止到今年5月底,我省建筑行业共有各类企业(含房地产企业)33326余家,其中公有制企业仅为783家(基本都是省直属企业),而非公有制企业为32543家,占行业企业总数的97.7%。到底,建筑行业从业人数已突破500万人,其中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占85%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南充等5市行业职称总人数约12000人,而非公建筑企业职称人数达7800人左右,约占这几个地区行业职称总人数的65%。从省直属非公企业来看,职称申报人数一直占据主要比重。近五年(从2009—20),省属单位初、中级职称和全省高级职称(除成都以外)申报总人数分别为初级1348人、中级11878人、高级3454人,其中非公企业申报人数分别为初级1267人、中级10597人、高级2410人,分别占申报总人数的94%、89%和70%。由此可见,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力量已经发展成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主力军,研究制定有关职称政策必须面对非公企业的实际。

(二)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来源多元化。非公企业招聘从业人员完全自主,招人渠道多种多样,通过公开招考、转岗、跳槽、中介等渠道进入非公企业的人员都存在。专业人员中有学历与无学历、本专业与非本专业、长期从事本专业与中途改行等都占有相当的比例,人员构成成份相当复杂。从调研情况来年,这5个市的被调查企业直接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占50%,公有制单位改制“下海”到企业占15%,其他非公企业跳槽占15%,经他人介绍、推荐等占20%。由于来源渠道多元化,职称申报的背景、条件、标准不一,面临的困难问题相应增多,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统筹研究解决。

(三)非公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对人才使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待遇差距较大,一些关键性岗位可能会重金聘人,而对一般岗位只能给予平常收入。这些技术人员往往在一个单位工作2、3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后就会跳槽或转行等。由于企业间竞争激烈,跨地区、跨省市、跨专业流动现象十分普遍。从5个城市专业技术人员抽样调查显示,能在一家非公企业稳定工作5年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到7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主要反应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严重影响职称申报。这是调研5个城市普遍反应的问题。现行职称申报是以人事档案管理关系单位为准。公有制单位机构设置规范,人员所在单位与其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一致,申报职称时只需要所在单位推荐同意就可以顺利实现申报需求。而非公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很难完全做到工作单位与人事档案代理机构一致,主要原因:一是按照现行规定,非公企业未经批准,本身不能管理人事档案;二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高度流动导致人事档案所在地与工作单位不在同一地区;三是由于改制原因部分人员无法向人事代理机构转递档案;四是由于人员频繁流动,导致档案遗忘、丢失等等,造成很多非公企业人员无法通过人事代理机构推荐审核,从而严重影响了非公企业的职称申报。如xx市的四川飞亚建设有限公司现有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068名,由于受人事档案原因申报受影响,目前仅有2名高级工程师。

(二)规划设计专业申报资格条件过高。调研中,规划设计类企业反映职称外语、计算机申报条件要求过高,尤其职称外语对实际工作没有多大指导意义。他们认为,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都具有较高学历,但工作实践中,由于使用和执行的是我国自成体系的建筑标准,专业人员无需使用外语,没有学习外语的动力。在办公手段上尽管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但也仅限于对一些专用软件的熟练掌握,与职称计算机考试中有关程序设计、计算机语言要求相差很远。因此,现行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考试难度较大,限制了绝大多数规划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需求。如四川众恒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有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都考取了注册执业资格,但80%以上人员因外语、计算机问题无法申报相应的职称;四川省源景建筑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45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1名高级工程师。

(三)职称归口管理不统一。调研中,一些城市反应,职称主管部门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职称管理职责不够明细,职能任务和分工不够规范,执行和把握政策的标准不尽一致,致使各地职称申报水平发展极不均衡。建设部门对职称评审的参与程度不同,如,有的从收件到评审全程参加,有的没任何工作可做,掌握情况不及时,研究制定行业人才发展规划需要的一些基础数据难以有效统计。在职称证书管理上,各地编号方式不一,手写、打印、号码机盖印都有,专业填写随意性大,等等,给行业管理带来一些困难。

(四)执业资格与职称评价存在脱节。调研中,企业普遍反应,注册执业资格是参加国家和省统一考试取得的,是衡量和反应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非常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从技术角度讲,含金量很高,但目前除个别专业外,注册执业资格没有能很好地运用到职称申报和评价之中。

三、建议。

今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川府发30号),进一步强化了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突出了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建筑行业人才队伍赢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非公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主力军,更加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政府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职称政策,努力营造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畅通职称申报渠道刻不容缓,针对我省非公建筑企业实际。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拓展非公企业职称申报渠道。着眼于建立体制内外统一的、公正公平的职称申报体制机制,对于非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坚持按照人事代理关系规定申报职称的同时,对确有客观原因不能办理人事代理的,建议由所在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建立业绩考核档案的办法,对其人事档案不作强制性要求,既保证申报人员素质和质量,又解决好他们的有效申报途径。同时,为强化企业责任,增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评价考核权,建议取得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以上的非公企业在初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资格时,由企业初核、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登记并发证。

(二)适当降低规划设计专业职称申报条件。建议暂不对规划设计专业设定职称外语要求,或降低免试年龄;对职称计算机考试适当降低难度,结合规划设计行业实际,改进考试内容,突出实用性,并将免试年龄与建筑施工专业同步。

(三)强化不具备规定学历(非本专业学历和无学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由于建筑施工理论考试取消后,大量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申报职称。为解决此问题,从实际出发,对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申报中初级职称时,强化对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提高他们申报职称的资历(从业时间、年龄、业绩规模等)条件,同时进行答辩,合格后才能进一步申报评审,以有效保证申报者素质和水平。

(四)细化有关破格申报条件。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4]30号)要求,建议对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或3项以上“天府杯”金银奖的负责人,可免于相应的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考试要求,并且任现职满2年后可申报高一级职称。对取得国家级注册执业资格人员,参照注册造价工程师确认工程师的办法,可以直接确认相应专业的中级职称,并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可减免相关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要求,确实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对于取得省级注册执业资格的人员,在申报和评审初、中级职称时,也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

(五)加强职称归口管理。为便于行业主管部门对职称工作情况明、底数清,建议各地参照省级管理模式,在评审方式上,统一采取由行业主管部门收件评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把关,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体作用;在证书管理上,由全省统一证书样式,统一证书填写模板,由建设部门统一填写证书,报同级职称主管部门审核加盖钢印后发证。同时,为了解掌握当前行业职称人员现状,建议由省职改办牵头,对市州开展一次建筑工程职称人才统计。从今年起,各地每年将建筑专业职称评审情况在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同时,抄送住房城乡建设厅。

为破解制约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执行、手续办理、质量管理、竣工验收、服务管理、认购入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新型农村社区依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根据区委安排,近期,由区政协牵头,组织部分农业界委员和区委农办、区国土、住建、环保局干部组成新型农村社区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方式,对金羊镇、永昌镇等28个乡镇的7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彻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为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底,全区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70个34365户,止6月已认购67个19720户,平均认购率57.38%;已入住48个6344户(以交清房款为准),平均入住率18.46%。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效果好。区委区政府每年研究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基本要求、政策支持、组织保障提出明确要求。在政策支持方面,区上采取政策向社区倾斜、项目向社区投放、资金向社区整合的优惠方式,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进行扶持。对新建500户以上和续建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低于2万元的补助,对达不到建设规模的社区,采取差异化扶持政策予以补助,补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公共财政扶持作用,大力整合公租房、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及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环保、文体、卫生、教育等专项资金,累计争取资金8.3亿多元,向社区捆绑投入,促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根据群众意愿可登记为非农业户口,既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又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

(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向城市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向产业聚集区集中、向中心村集中、向交通主干线集中”的“五个集中”建设思路,形成了中心村社区、集镇中心社区、城郊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移民新村社区四种建设模式,分类推进。一是中心村社区模式。对村庄原先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建制村,进行创新提升,如:高坝镇蜻蜓社区、双城镇南安社区。二是集镇中心社区模式。选择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一个村作为社区中心村,每个社区服务5-10个行政村、人口2000—5000人,村民距离中心村不超过1.5公里,实现中心集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如:河东乡中心社区、五和乡中心社区、发放镇发放社区。三是城郊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解决城市规划区新增居民不再审批宅基地的问题,选定合适地域集中建设失地农民安置房,如:金沙乡金厦社区、金羊镇宋园新村社区。四是移民新村社区模式。为解决高海拔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水源涵养区的农民实施“下山入川”工程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如:东河乡富泉社区。

(三)社区建设规模大标准高。—20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累计投入72.6亿多元,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0个34365户,近10万群众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建成社区服务中心32个、幼儿园18个、文体广场33个、农家书屋46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4个,建成供水管网123公里、排水管网131公里、化粪池155座、污水处理站6个,架设锅炉53台、变压器92台、高低压线路100公里、硬化道路103公里、设置垃圾收集箱450个,栽植绿化苗木14.1万多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村容村貌变化明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杆乱堆乱放,“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如洪祥镇中心社区、双城镇南安社区、永昌镇白洪社区等社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医疗卫生、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依法建设运行规范。按照先勘查、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依法依规办理了大部分建设手续。在22项社区建设的应办手续中,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意见书、立项批复、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地址勘测报告6项报建手续已经办结。在工程发包上,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招投标程序进行,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在质量监管上,乡镇、村组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监督小组,聘请义务监督员,对施工、监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建设资金监管上,采取专人专户管理,实行资金、账务“双代管”制,资金支付实行乡级报账制,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由建设单位提出付款申请,村(组)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和工程监理部门审核,乡镇复核专户拨付,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认购率低。一是群众思想顾虑多。部分群众在缴纳购房定金后,观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否配套,后续管理能否跟上。二是房屋产权办理难度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集体建设用地,29个社区挂靠公租房项目,享受补助资金6.6亿多元,住房面积超过公租房规定,产权办证存在难度。三是部分农户习惯“单院独户”的生活,担心上楼后生产生活资料没处放,种地比较远,生活成本高。四是部分农户经济收入低,筹资渠道窄,银行贷款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住进度。如九墩乡中心社区施工单位已垫资1700多万,群众只筹资113万,由于不能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款,导致工程进度缓慢,年开工的7栋住宅楼仅建成主体框架。永昌镇永和嘉苑社区因建设资金短缺,无法支付农民工工资,导致群体性上访。

(二)基础设施滞后。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要2—3万元,资金压力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社区服务管理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目前处在探索和逐步规范的阶段,基本上是由村委会代管,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社区管理服务的组织机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等不规范,多数社区因暖气费、物业管理卫生费不能足额收取,社区物业管理入不敷出,金羊松涛社区入住200户,入住率57.54%,物业运行两年亏损约40万元。永昌白洪社区、洪祥中心社区、中坝镇上坝社区等社区,物业管理资金也很紧缺。

(四)工程质量不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存在质量管理漏洞,部分社区建设手续不完善,影响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清水乡昌盛佳苑社区、金沙乡金厦社区、于郭庄社区、五和乡中心社区擅自修改施工图纸,将断桥隔热窗户改为铝合金窗户,且外墙柱没有做保温层。发放镇发放社区公共租赁住房一期3、4号住宅楼室外散水下沉,群众反映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五)总体规划滞后。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复垦困难。

(六)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一个社区建设的手续达22项,建设手续费偏高,办理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全区70个社区除金羊新鲜3组社区、4组社区、黄羊康瑞社区、新店社区(一期)、武南大河社区(一期)竣工验收,其它社区都存在手续不全未竣工验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通过挖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建设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积极运作、农民积极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社区建设科学合理。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行政区划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殖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和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政策向社区倾斜、项目向社区整合,资金向社区投放,通过整合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及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环保、文体、卫生、教育等项目资金,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短缺难题。六是区住建、农牧、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房屋、设施农业、林业产权的确权颁证力度,为产权抵押贷款创造条件,解决农户入住资金短缺、建设进度缓慢的难题。

(五)加快设施配套,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坚持主体建设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同步的原则,在做好通水、通电、通路、通暖、通信、美化、亮化、绿化,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与生产布局通盘考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便民服务,提升和完善社区功能。加大集镇社区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区环保、住建、农牧等部门实施的农村垃圾、污水和污染物处理和整治项目整合,重点用于农村垃圾污水以及污染物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站要与社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六)明确责任主体,严格工程质量监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力而忽视工程质量。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任主体,在工程质量监管上,要落实《xx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严格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许可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好社区建设关。对各项报建手续的办理要继续查漏补缺,抓好补办完善工作。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住宅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职能部门监管、监理部门监理、技术人员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要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管理的意见》要求,严格落实资金、账务乡镇财政所“双代管”制度,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乡级报账”的管理方式。审计部门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做到事前审计、事中监控、事后检查验收,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国土部门争取旧宅复垦项目,研究出台旧宅复垦的办法,对旧宅基地复垦任务较大的乡镇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旧宅基地,要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和农家乐。

(七)探索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居民满意为标准,选择入住率高的一些社区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服务功能拓展的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取得经验后进行推广。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方式,积极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专业物业管理;按照区上加强住宅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规范物业服务管理活动,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收费价格体系。区新农办要切实负起牵头抓总、督促协调作用,按照依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盯住问题抓落实,深入分析研究社区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解决,形成社区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这一惠民德政工程办好办实。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二

为展示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塑造“央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排头兵”的形象,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承办了“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采访活动”,组织《中国企业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国电科、中国移动、中化集团、新兴际华、中国航信、华侨城集团等多家央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在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此背景下,央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困难,谋划更远的发展格局。

显著的业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绩不能单纯用经营性考察,而应该用战略性、创新性、效益性考察。

首先,从战略性来看,央企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跑者。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成为中国节能减排领军企业,并且成功注册了全球首个地热供暖cdm项目;中国移动已经成为5g技术的引领者,5g应用标准化的领导者;中冶集团是中国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大唐环境承建的环保类工程在国内位居前列;华侨城集团不仅拥有全球闻名的欢乐谷,而且还将打造举世无双的100个民俗小镇,并且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创意产业;康佳集团的大数据挖掘系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品体系最全的应急救援装备供应商、集成商。

其次,从创新性来看,央企突破了一系列重点领域或关键技术的瓶颈,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先者。大唐环境的脱硝、脱硫、除尘、催化剂等多项环保产业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电科突破了包括预警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太赫兹、高端芯片在内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关键技术4000余项,取得150多项国际领先和160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基础软件平台是中国民航核心实时交易系统第一次实现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的先例,更是国产基础软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互联网级大规模应用中规模容量最大的应用,创造了中国国产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在大型核心交易系统中应用零的突破。葛洲坝集团自主研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乡生活垃圾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技术,创造性开展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属于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化泉州石化着力通过联合创新,将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再造工业流程,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生产的融合。

其三,从经营性来看,央企不仅抢占战略定位,大胆创新,而且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制定发展战略,经营业绩也持续向好。在传统产业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中,中国中冶的非冶金业务占比已经从的49.3%上升至的83%,从过去传统业务的“亏损王”到现在借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为“央企增利第一”;大唐环境公司营业收入由20的37.8亿元增长至20的117.3亿元,年均增长45.9%;实现利润由3.23亿元提升至9.07亿元,年均增长41.1%;镇海炼化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化工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仍创下近110亿国内炼化企业利润的新纪录。

面临的难点。

尽管央企在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探索,还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核心人才激励、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等难点问题,许多企业希望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市场需求的政策引导、金融配套支持政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

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重大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例如,对近三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企业,在申报省部级各类项目上不受指标限制;对研究开发实际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超过规定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一批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并且对企业建设或牵头组建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给予补助。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大《知识产权法》和《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快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体系和主导产品标准体系。

二、完善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选人用人、薪酬管理等体制机制仍受到政策制约,对于高素质人才吸引、激励既有骨干人员发挥更大作用存在一定影响。对于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大制约。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竞争激烈的现状,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等有关体制机制,推行工效挂钩的薪酬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国企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和优化企业创新人才规模、结构、层次。

三、完善市场准入等相关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形势必然是复杂多变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分,市场需求者认同度低、进入市场难度大。因此,不仅需要企业自主决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也需要政府支持,完善市场准入制、完善行业标准及简化审批手续等。

四、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能带来巨大投资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投入的资金风险。在当前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也更加强调金融支持的效率。因此,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不断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高效融资体系。利用资本市场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行为给予奖励。加大财税政策扶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前期对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通过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结合税种特征、税制改革方向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完善和实施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

未来的布局。

尽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但这些央企不等不靠,认真研究和积极调整发展模式、路径,有效整合和配置各种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方略。

大唐环境提出了“立足国内,走向海外”的发展举措;中国航信一直以来坚持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坚持自主创造,不断创新,彻底摆脱对国外厂商的依赖,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自主掌控;中国移动提出“5g”联合创新,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的发展方略;中国电科面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行业特性的变化,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加强顶层谋划、强化战略引领,提出“一五五三”发展战略,重构了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了军工、民品、科技“三业”良性互动,系统、设备、元器件“三级”有效协同,和以中国电科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层、以战略合作单位共建共管的协同创新平台为紧密层、以常态化技术合作的国内外企业和高校为松散层的“三层”布局的“三三制”创新组织体系,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汇聚平台。

科学决策、精准选择;真抓实干、精益培育;扬长克难、精心谋划,这就是央企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之道。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三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特点,符合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要求,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0xx年10月,“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出现,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建议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20xx年11月,发展文化产业又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报告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目标和手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做了全面论述。自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根据浙江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和xx市委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要求,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xx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xx市统计局联合开展了一次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活动,以发现问题,认清形势,寻找对策,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目前,xx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海洋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适时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工作,将有利于:

1、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及其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发现不足,寻找对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文化产业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及各文化行业间的同度量对比分析,提供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方面准确、客观的政策依据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

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学术界观点众多。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习惯于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xx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xx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在文化产业范围的划定方面,20xx年9月,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演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0xx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下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及其他文化等;“外围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此次调研中,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行业划分和统计范围,制定了《xx市文化产业调查实施方案》,以统一的范围、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来源渠道,保证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能正确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此次调查统计的时间跨度设定为三年,即2004至20xx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从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就业人员和补充指标等4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

(1)财务状况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包括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指标、文化产品流通企业指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服务企业指标、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指标。

(2)业务活动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

(3)就业人员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结构等情况。

(4)补充指标:主要反映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近年来,xx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速度地发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增加,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也进一步显现,创造的增加值较快增长。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3232家,文化产业总产出22.42亿元,从业人数2.52万人,资产总规模16.8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9.47亿元,文化产业税收(不包括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下同)5707万元。到了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64亿元,从业人员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文化产业税收7844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32.4%、5.4%、10.1%、33.0%和37.4%,年均增速分别为15.1%、2.7%、4.9%、15.3%和17.2%。

然而,文化产业总体情况与xx市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相比,仍显落后。近年来,我市以海洋经济为龙头,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突出“二、三、一”产业发展导向,以船舶工业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实现了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全市gdp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尽管有较快发展,但在全市gdp中所占的份额却略有下降,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10%,20xx年占4.01%,20xx年为3.88%。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高有得到充分挖掘,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从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看,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总产出4.40亿元,从业人数0.35万人,总资产7.40亿元,增加值1.6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35%、13.16%、39.90%和12.97%;文化产业外围层总产出12.45亿元,从业人数0.57万人,总资产7.65亿元,增加值7.5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61%、21.33%、41.25%和58.39%;文化产业相关层总产出13.80亿元,从业人数1.74万人,总资产3.49亿元,增加值3.7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04%、65.51%、18.85%和28.64%。文化产业外围层在全市文化产业中占居份额,文化产业相关层次之,文化产业核心层所占份额最小,与20xx年相比,三个层所占份额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从增加值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业所占份额,20xx年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实现增加值6.04亿元,所占比重为46.45%;第二位是玩具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所占比重为10.59%;第三位是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所占比重为9.51%;第四位是室内娱乐业,实现增加值0.59亿元,所占比重为4.55%;第五位是电视业,实现增加值0.45亿元,所占比重为3.46%。与20xx年比较,前五位行业没有变化,但从总体发展趋势看,除工艺美术制造业所占份额比20xx年略有下降,其余四个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比20xx年有所上升,风景名胜区管理业上升0.2个百分点,玩具制造业上升0.92个百分点,室内娱乐业上升0.31个百分点,电视业上升0.05个百分点。

从企事业单位(包括风景名胜管理区)注册类型看,国有单位占居绝对优势。20xx年国有单位实现增加值6.93亿元,所占比重为70.62%,比2004年提高0.3个百分点;私人有限责任公司位居第二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74亿元,所占比重为7.58%,与20xx年比发展最快,份额提升最多,两年所占份额提高0.51个百分点;第三位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增加值0.65亿元,所占份额为6.58%,比20xx年提高0.32个百分点;第四位为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实现增加值0.38亿元,所占份额3.89%,比20xx年下降0.1个百分点。

核心层中印刷业总产出为16072.23万元,从业人数796人,总资产为8143.25万元,实现增加值2755.6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4.1%、2.4%、16.4%、36.3%;图书零售业总产出为4251.26万元,从业人数237人,总资产为4687.07万元,实现增加值1491.8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3.8%、4.4%、9.9%、35.7%;专业社团总产出为2223.46万元,从业人数361人,总资产为1955.65万元,实现增加值1495.9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5.4%、4.0%、3.6%、26.6%;群文活动单位总产出为1772.74万元,从业人数235人,总资产为1145.63万元,实现增加值1150.3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0.3%、0.4%、2.0%、10.7%。

外围层中室内娱乐业总产出为13128.91万元,从业人数1955人,总资产为9527.63万元,实现增加值5920.2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3.9%、14.5%、12.9%、47.3%;旅行社总产出为30980.9万元,从业人数1023人,总资产为19477.21万元,实现增加值3412.2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5%、10.0%、44.6%;广告业总产出为7803.72万元,从业人数710人,总资产为5558.79万元,实现增加值2507.6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58.1%、12.3%、21.6%、59.7%;计算机服务业总产出为3247.06万元,从业人数439人,总资产为3220.80万元,实现增加值1542.0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4.3%、0.2%、0.9%、14.9%。

相关层中玩具生产总产出为83093.38万元,从业人数3355人,总资产为10307.42万元,实现增加值13761.0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0%、14.5%、50.4%;工艺品生产总产出为16162.68万元,从业人数9804人,总资产为125.27万元,实现增加值12355.4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9.3%、2.4%、6.3%、32.0%;文化家用电器零售总产出为14846.89万元,从业人数943人,总资产为9539.09万元,实现增加值3188.8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6.3%、4.0%、8.5%、35.4%;工艺品零售总产出为2816.08万元,从业人数638人,总资产为604.78万元,实现增加值2396.66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7.7%、2.6%、8.0%、29.7%。

近年来舟山文化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在发展中突出海洋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海洋文化旅游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批零贸易业也开始起步,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全市依托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着力建设具有海岛特征、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实施,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节、金庸武侠文化节等一批海岛度假旅游、节庆旅游迅速崛起,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工艺美术品制造、销售初露倪端,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文化产业发展扩展了海洋经济外延,丰富了海洋经济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经济的品质,增强了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产业,范围广泛,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性和渗透力,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强,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就同时涉及旅游业和制造业,其发展也就为舟山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使我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税收达7844万元,比20xx年增长37.4%,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2.1%,占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比重为3.2%。

3、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拓展了海洋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文化品质,为海洋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实现其社会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展了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近年来舟山依托海洋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促使舟山旅游业从主推佛教文化逐渐转向海洋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促进舟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海洋文化的内涵;依托民间民俗资源,举办了“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将原本散落于民间的民俗文化艺术进行加工提炼和集中展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吸引大量市民、外地游客观摩欣赏的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亦提升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品味,拓展了文化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文化产业发展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就业结构转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有效推动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的消费结构,提高群众文化消费品味、个人素质及其整体生活质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提升了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舟山社会和谐发展。

5、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鸟之两翼共同构成了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名城既要有繁荣的文化事业,又要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只有两者比翼齐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地推进文化企业单位在用人机制、分配制度以及工作方式、运作思路方面的变革,使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生机与活力。同时,可以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使部分文化经营单位从公益性单位中剥离出来,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压力,使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进步,共同促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一)观念落后,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过去一直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难于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正是由于过去一直回避文化产业化的提法,认为跟市场联系起来,就会削弱文化的宣传功能,背弃社会属性,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消极被动,成长速度慢,创新力度小,被抢占了市场先机。

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忽视了文化的产业性质,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影响了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成长,致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不充分。

(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活,体制不顺,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

文化管理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传统的文化单位尚在事业管理体制中运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胶着,难以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真正分离,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一是文化管理部门的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二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对市、县(区)的文化企业缺乏资源整合,对社会文化产业单位更是底数不清。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属性,偏重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体较弱,内部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内部层级发展不平衡,“核心层”及“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核心层”,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8.39%,从业人员占21.33%,资产占41.25%,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97%,从业人员仅占13.16%,资产仅占39.90%。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也只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64%,从业人员只占65.51%,资产只占18.85%。

从外围层内部行业来看,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占绝大部分份额,占外围层的78.4%,外围层除此之外的其他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偏低,文化产业外围层内部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四)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人均经济效能较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64亿元,从业人数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仅占gdp的3.88%。其中,“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69亿元,“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只有7.59亿元,而且主要是旅游景点管理的收入,若扣除旅游门票部分,“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仅有1.64亿元。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只有4.89万元,低于全市6.00万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为4.83万元,而文化产业相关层则仅有2.14万元。总体上说,我市文化产业人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还比较弱,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规模较小,人才匮乏,缺乏大规模产业集团。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员偏少。据统计,20xx年,平均每个文化产业单位仅有从业人员7.80人,年增加值上千万元的单位寥寥无几,年增加值在百万元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数。从单位性质来看,个体经营户所占25.2%,到20xx年也还占24.5%,经营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xx市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根据20xx年全市人才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中人才比重为43.66%,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但同年教育行业的人才比重为91.21%,卫生行业的人才比重为86.30%,分别高于文化产业人才比重47.55、42.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20xx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高级人才只有59人,占全市高级人才的比重仅为2.3%,与教育、卫生等人才密集度高的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对称。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才匮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植。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致使守法经营者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群众文化消费力弱,水平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xx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4.1%和16.2%(由于统计中无法将教育消费剔除,因此仅能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进行表述),若将教育消费剔除,估计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足6%。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文化娱乐消费仍处于弹性较大的次要位置。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xx年我市人均gdp达到4320美元,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并急需将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目前,群众多元性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启动,文化市场也还存在供需缺口,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市虽然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文化产业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没有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没有提供保障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

(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年均产值可达4800亿元,目前仅有1800亿元,尚有3000亿元发展空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设想是: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1999年浙江省委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突破了原来单一地看到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价值。20xx年,浙江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6.93亿元,占全省gdp的7.4%。目前,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纷纷开始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可以预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二)舟山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全面跨越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资基础。

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亿元,年均增长16.3%,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34475元,全省排名从第8位跃居第5位。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5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高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增强了消费者潜在的购买能力,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正逐步扩大。这预示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将会高起,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将于20xx年完成,20xx年正式通车。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加强了舟山与沪、杭、甬长三角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使舟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相对孤立、封闭、岛域分割、资源共享程度低的传统岛屿向更为开放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型。大桥突破了地域限制,延伸了发展空间,提升了海岛城市发展定位,能够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桥加速了资源要素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大大降低了我市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成本,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转变观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将文化事业职能和文化产业功能相混淆的体制性障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文化单位自身发展活力,根本就在于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则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立足现实,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最直接的资源优势。

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处,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踞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心,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通道。这里“得渔独丰”----是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中心,人称“东海鱼仓”;“得*优”----港域水深广阔,航道顺畅、良港天成;“得景独秀”----拥有两个风景名胜区和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舟山“渔、港、景”等海洋资源闻名遐迩,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深水港口物流基地、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海洋旅游胜地。20xx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1414万吨,水产加工业产值150.3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152.8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3.0亿元。丰富的渔港景自然资源和迅猛发展的产业经济,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独特的地域特点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形成了诸如海洋佛教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名人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是人类海洋生活的遗迹和结晶,它不仅与人类的海洋经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也是构成海洋文化自然环境的内容和实现海洋文化开发、利用的基础。应进一步挖掘、整合、发挥海洋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大桥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利用大桥沟通吸纳功能,为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并加强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使上海的科技研发能力、资金、信息等要素条件为我市文化产业服务。要借助大桥的沟通,把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优势,培育海洋文化产业竞争新高地,形成海洋文化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将舟山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更大范围内销售,提高舟山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地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大桥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实现产业目标,克服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尽快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产业化生产方式这个核心问题,按照产业化运作规律,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布局结构、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作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尚有待制定,这里我们仅根据舟山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现状,初步提出“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十一五”期末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显著提高,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渐加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占gdp的比重居全省前列;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覆盖全市、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3-4个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主导产业,培育并建立2-3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崭露头角,海洋文化产品对外输出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升至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左右。海洋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业的支柱产业。

(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行业,推动形成品牌产业和主导产业。

文化产业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发展文化产业需突出重点,分明主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需根据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优势,精心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倾斜,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展示我市城市风采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经分析,这些文化产业主要有:

1、文化旅游业。

编排具有浓郁舟山地方特色的一台海洋文化大戏和一批精致的小戏,充实旅游景区文艺表演的内容,进一步搜集整理民间民俗文化,编撰舟山文化旅游系列丛书,加强宣介力度;开发文化主题旅游岛,如“沙岛”、“侠岛”、“泥岛”等;挖掘整理并推出“渔歌”、“军歌”、“佛歌”等系列产品;建立海洋民俗村展示我市渔业博物馆,包括渔村生活习俗、渔业生产习俗、渔乡信仰习俗、渔乡礼仪习俗、渔船发展史(渔具、船模)、渔业文化与艺术史等内容;精心策划组织特色文物及艺术展览,突出精品陈列,加强文物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启动以文物与旅游结合拉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利用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有利时机,主攻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把舟山建设成为长三角洲影响力的海洋休闲度假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

2、节庆会展业。

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把节庆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和媒体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节庆会展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在实行这一模式中,各方明确己任,各负其责,如政府负责协调、宣传、安全、制定政策等,真正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确保节庆会展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果。

我市国际沙雕节,从第4届起,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了舟山国际沙雕公司,该公司策划、组织、实施沙雕节及相关经营业务,使节庆活动越办越好。要进一步将舟山国际沙雕节的成功经验推介到其他节庆会展活动中,加强对“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以及定海的双拥文化节、普陀的民俗民间大会、岱山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和嵊泗的贻贝节等节庆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其举办水平和影响力。

3、文化娱乐业。

进一步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的手段引导文化娱乐业健康稳定地发展,着力加强和改进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切实解决娱乐场所散、小、乱、差问题。积极推广自助消费的量贩式歌舞娱乐场所,鼓励娱乐企业走超市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连锁经营之路。引导歌舞娱乐场所向商业区和旅游区发展,严格歌舞娱乐场所申办程序,实行审核公示制度等。

加快新城海洋文化中心及其他相关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进程,优先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大型、综合性的文化娱乐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及早规划、及早立项、及早开工建设。

4、演艺业。

依托华东演出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形成集创作、演出、经营、场所、设计、制作、中介等产、供、销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产业集团,努力开发挖掘演出市场潜力,不仅与省内各演出团体合作,并且与省外甚至国外的演出团体合作,建立统一的营销机制,降低经营演出成本,以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挥市演出公司龙头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在引进、外联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把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海岛民俗风情的剧目带出舟山,将大陆文化的优秀经典作品引入海岛,形成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机制。

5、艺术培训业。

艺术培训业是两个效益并收的产业,也是最能体现和发挥文化优势和特长的潜在资源,市场潜力极大。要把艺术培训作为一项产业来做,积极发挥群艺馆、文化馆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提高艺术培训社会化程度。优化艺术培训资源配置,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艺术表演、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艺术培训市场,使艺术培训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消费之一。

6、文博业。

在做好文物保护、文物抢救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全市文物资源的整合、开发、改造和利用工作。以各级文物馆、博物馆、名人故居为依托,建立以文物复制品生产销售、文化展览和文化景点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文博产业体系。努力开发、利用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以展示全市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军事文化、海洋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文物藏品和资源以及场馆设备,在做好藏品巡展之外,广泛引进国内外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展览。

7、影视业。

近年来,舟山通过广泛吸收民营资本,投资兴建了全国第一座海岛拍摄基地----桃花岛射雕影视城,目前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风景点。下一步要依托桃花影视城及其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洋、海岛影视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改善影视拍摄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影视制片人到舟山拍摄影视剧,提高海岛影视拍摄基地的知名度,并带动朱家尖等地影视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设计、工艺品、影视、音乐、表演、出版、游戏等,舟山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观音故事、海洋动物故事等都是动漫、设计、影视、音乐、游戏等创意产业直接灵感的源泉。应通过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企业落户舟山海岛。

文档为doc格式。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四

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经过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8个加工系列和5个成熟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达到了422个。其中,有4个、43个和81个企业分别成为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整个行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35亿元,从业人数达到了3.3万人,加工的产品达10大类100余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超过了400万吨,产品在国内29个省市和国际2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上销售,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销售额达到了448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仍达到200亿元。我市已进入到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大市的行列。

一、农产品加工业在稳定全市经济增长上拉力凸现。

从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大数据上显示,农产品加工业稳增长促发展上凸显出了4大拉动作用。一是改变了全市的工业结构,成为工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仅在3年内就增加了100余个,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5%。农产品加工业近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80亿元,占到了全市整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9%。农产品加工业创出的产值由三年前的200多亿元增加到500多亿元,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增幅超过了工业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二是创造了税收,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大来源。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属于低利润率行业,但它也给地方财政创出了可观的收入。据对xx县的宝龙饲料、福汇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金实集团、闾伊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达莲水产、锦州百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仁禾集团锦州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县的富民牧业、辽锦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9个企业调查,每个企业每年缴税额平均都在200万元以上。其中,像达莲、通亚、金实等企业年缴税额都在4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每年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收入达5.3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10%,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xx市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大体在10亿元左右。其中10%来源于农产品加工业,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三是带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促成了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上转变。在全市400余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粮、油、果、菜、畜、禽、奶、水产和林业等10大产业链,将全市80%左右的土地和农户吸引到了这些产业链上。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下,培育出了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实现了农户与企业二次生产的对接,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百亿元以上。四是给农民创造出了就业岗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除给农民带来百亿元的产品增收以外,给农民找到了一条就业的出路,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端起了新“饭碗”。据我们对全市百户企业调查,用工量少则200人,多则800多人,平均每户企业的就业岗位达300个。就业岗位的创造,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每位就业农民每年从企业中获得的收入大都在3-4万元左右,每户企业每年给当地农民提供的工资性收入少则在1200万元以上,多则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达3.25万个,占到了农民就业岗位的`10%,给农民带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了10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对百户企业调查中,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发出一个共识,就是在我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空间较大。一是在上规模上空间较大。首先是农产品的资源量大,能给扩大加工业规模提供基础性保证。目前我市每年提供的农产品总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加上周边地区的输入,每年可供加工的农产品总量可达到1500万吨以上。如此多的资源,可为上规模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加工能力有限。目前,尚无一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规模的企业。在422家企业中,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0户。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多而小的状态亟需通过上规模去改变。再次是投资的潜力和投资的积极性较大。目前有些行业在调结构中开始转向农产品加工业,一些民间资本也开始流向农产品加工业,他们都对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抱有信心。正在投资扩建中的xx市闾阳镇闾伊顺这个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原是一个年屠宰、加工、销售1万头牛和10万只羊,年销售额为6800万元的中型加工企业。今年,这个企业新增投资4800万元,计划将肉羊的加工量由10万只扩大到70万只,企业扩大规模后,每年实现销售收入可达到12亿元。凌海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生姜种植、收购、储藏、销售为主的企业。在一期工程完成10.68亿元投资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16.01亿元,建起了80万平方米的恒温储藏库。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8亿元,企业利润可达5亿元,税可超过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二是在上档次上空间较大。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大都为初加工产品,产品档次相对较低,实现的附加值较少。市场的需求开始由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产品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加大。特别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提升产品档次的能力和条件。xx市的金实集团新上一个名为“道隐谷”的五谷粮健康食品加工项目,产品分为各种成份,各种口味,各种包装,适应各种人群消费等,产品销售价格比普通加工产品提高了3-5倍,并得到市场认可。xx县的五味福食品加工将不同豆制品和普通鲜蛋加工成风味特色的中高端产品,产品在全国大型超市上架销售,销售额实现了翻番。三是在市场开发上空间较大。我市的地方特色产品,特别是地理标志性产品,诸如花生、葡萄、杂粮、水产品等,在全国闻名,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我市有一批品牌产品,诸如五峰米业、百通食品、达莲水产、常兴葡萄等闯出了市场,产品销量逐年递增,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据20家具有品牌产品的企业反映,品牌产品的市场销量每年的增幅都在10-20%左右,每年都有一批新市场接受这些产品。除产品上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外,我市的物流条件得天独厚,依托国家区域性节点物流城市这一区位优势,可将加工的产品输往全国各地。

对于上述这三大空间的利用,我们进行了模拟测算,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可扩大一倍,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可实现翻番。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五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公路运输业广大从业人员,紧紧抓住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强化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客货运输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客运量持续增加,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外地来洛旅游观光等各类人员流动显著增强。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年全市客运量为1.60亿人,较上年增加2670万人,增长20.0%;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达到124.28亿人公里,创历史记录,较上年增加20.91亿人公里,增长20.2%。

二、货运能力不断提高,货运周转量完成358亿吨公里。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各类商品消费持续旺盛。统计显示,市货物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运量达到1.63亿吨,较上年增加2892万吨,增长21.6%;货物周转量达到358.09亿吨公里,较上年增加66.39亿吨公里,增长22.8%。

三、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维护养护资金匮乏,与公路配套的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科学性、前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个体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

年,市对几家大型公路运输公司进行了整合改制,经营主体集中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货运方面,存在大量个体私营货物运输业主,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成本攀升增加企业营运压力。

油价、人员工资不断攀升,增加了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汽柴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货物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已达到0.7元左右,一些运输企业经营困难。

(四)超限超载等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对货物运输车主的调查显示,由于货源少、车辆多,加之信息缺乏导致的无序竞争,一些运输车主把货物运输价格降到每吨公里0.4元左右,为了不亏本赔钱,部分车主存在超载超吨经营,增加了运输业经营风险。

(五)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运输业经营线长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当前运输市场监管力度、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亟需加强,信息化设备和专业人才引进滞后,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运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科学谋划,打造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运输投入力度,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加大运输行业法规宣传力度。

采取有效形式宣传运输业法律法规,增强从业人员自觉守法意识,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在提高文明执法、公平执法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超限超载问题的深入研究,努力从源头进行非法营运的治理根除工作。

(三)制定合理运价确保企业效益。

加强运输企业成本核算,制定合理运价,保证合法营运企业得到适当效益。目前客运票价已基本到位,客运车主效益得到了保证,超载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对货运行业应该加强运价调控,制定最低限价,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增强盈利能力,保护合法经营车主的经营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运输市场管理。

依法强化行业管理,落实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努力形成运输行业的监管合力。完善运输安全、市场准入和退出等监管机制,建立公开公平、运行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

(五)努力推进现代运输业建设。

强化现代化人才与先进设备的引进培养,加快运输企业体制改革,努力培育现代运输物流企业。运输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人才层次不高,信息化管理设备发展滞后有关。在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信息化设备配备方面加大力度,切实解决运输业营运管理难题,找准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确保公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六

果穗圆锥形,果粒中等、圆形,皮紫黑色,果肉汁浓味淳,甘甜鲜美。含糖量高达25。8%,维生素和矿物质,每100克中维生素c含量达36毫克,每公斤含钾908毫克、铁1。28毫克、锰3。5毫克。树势生长势强、抗病虫,适宜于阴凉山区栽培,以海拔500米左右为最宜,因其枝梢均带刺,并且采取富硒种植因此而得,葡萄产业作为我乡特色主导产业,在全乡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葡萄种植面积占全乡种植总面积的15%。可以说,葡萄产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全乡经济发展大局。为把大桥江乡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我深入各葡萄种植专业组、种植大户及外地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展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富硒刺葡萄适宜栽培区是10℃的年活动积温3800℃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年降水量500600mm,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有灌溉条件的壤土、沙壤土即可。大桥江乡恰位于海拔850m以下地区,生态气候指标全部符合富硒刺葡萄生长发育的要求,属最佳适宜地区,发展葡萄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达2000亩,覆盖全乡10个行政村,年产量达8000吨,经过近几年的栽植实践,大桥江乡富硒刺葡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效益良好、前景广阔,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桥江乡富硒刺产业发展大致可为分三个阶段:1、为政府号召、群众尝试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虽大力倡导发展葡萄产业,但绝大部分群众畏于投资大,技术含量要求高,看不到市场前景,仅有部分农户零星栽植,尚未形成规模。2、为葡萄建园成效凸显,群众大面积栽植阶段。主要表现为初期栽植的果农,富硒刺葡萄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效益是种植水稻的六七十倍,群众诱于可观的利润,纷纷栽植,富硒刺产业初步形成。3、至今为第三阶段,主要体现在栽植面积成倍收长,产业规模进一步形成。截止2011年底,仅大桥江村葡萄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其中种植大户杨大和通过集约土地种植富硒刺葡萄10余亩,年经济效益达8万余元,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富硒刺葡萄的管理相较其他产业技术含量要求较高,通过县农业局农技专家指导,特别是乡葡萄协会对果农的培训、实地讲解、示范,使我乡广大果农管理技术日臻成熟,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新型果农纷纷涌现,果园单产及果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加之近年富硒刺葡萄市场价格看好,群众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富硒刺葡萄产业日渐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日益成为我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村一品战略的典型。

(三)主导地位初步形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富硒刺葡萄产业在我乡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后盾。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果农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务农,科学种田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富硒刺葡萄产业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主导产业的引擎机。

二、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90%为中熟品种,缺乏早熟、晚熟品种。采摘期比较集中,周期短,不利于拉开时间差,提高葡萄价格。成熟期销售压力大;葡萄贮藏、包装、运输等技术跟不上,市场竞争力较低。

(二)技术开发滞后,优质苗木供应不足。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乡在葡萄新品种引进上基本属于空白,无法提供优质苗木进行品种更新。由于技术支持不够、优质苗木无法自给,导致个别村从外地引进的苗木质量无法保证或品种不对路,死苗现象时有发生。

(三)管理方式落后,种植规模发展受限。葡萄种植投入期较长,产前投入大。在成熟期前,每亩地投入至少在5000元左右。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四)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我乡鲜食葡萄没有统一包装,缺乏终端销售网络;葡萄酒生产企业缺乏,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

(一)加快土地集约,扩大种植规模。在巩固目前鲜食葡萄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围绕做强葡萄酒产业,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加快葡萄种植示范区建设。按照县委政府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长寿旅游名县的要求,积极推进葡萄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标准模式为主的种植基地建设。计划到20,大桥江乡实现建设富硒刺葡萄功能示范区4000亩。

(二)加快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以前重鲜食轻酿酒、重种植轻生产的做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葡萄协会为主体,加快发展葡萄附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葡萄酒加工业,把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预计在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葡萄酒加工企业,签订统一购销合同,提高葡萄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示范区在葡萄销售中的话语权,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群众收入,丰富产业发展内涵。重点搞好上三区大桥江、托冲、文昌阁三个乡镇的富硒刺葡萄生产项目建设,把上三区三个乡镇打造成富硒刺葡萄生产三角区。

(三)加强产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葡萄产业发展在乡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有绝对比重,但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多依靠长期的经验进行种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利用葡萄协会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乡党委政府把统一规划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工作,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培养学得了、干得好的技术型和营销管理型专业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品牌化经营。品牌已经成为决定产业和产品档次及效益的关键性因素。要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培育、维护富硒刺葡萄品牌。以葡萄酒品牌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投入,强化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打造1—2个在全县及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三是加快葡萄保鲜库建设。建设葡萄保鲜库,可以实现葡萄的错季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四)在调优结构上狠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和搭配品种,重点发展晚熟和中熟优质鲜食葡萄,适度发展早熟葡萄。引导果农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力度,增强科技管理含量,努力提高果实商品率。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乡葡萄协会的作用,在加强对果农培训、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联系大型果品批发企业与农户签定购销式合同,发展订单式农业,切实解决果品销售难的问题,解除果农的后顾之忧。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七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10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竹木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八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20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均匀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均匀亩值20xx.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进来源。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1〗〖2〗〖3〗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3、夯实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一要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制订有力措施,高分子材料鼓励全市茶园在自愿、有偿的条件下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扩大单体茶园经营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要制定出台有关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茶农发展良种茶的积极性,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无性系良种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良种苗木的产销治理,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选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茶园更新改造,优化茶园结构,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进步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建设一批道路园林化、治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

4、坚持科技立业,推进茶叶产业技术进步。一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茶叶科技职员队伍和农民技术队伍。市农林局应至少配备2至3名专门从事茶叶科研和推广的专业技术职员,各茶叶主产乡镇也应配备1至2名。同时,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使茶叶从业职员普遍接受先进的茶叶科学技术和现代营销知识。二要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以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切实点,规范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加速实现茶业标准化。三要大力推广剪采、施肥、治虫、加工等的机械化,推广立体摊青、智能化摊青、无烟尘加工新工艺,努力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将设施栽培技术引进茶叶生产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调节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进步科学资讯茶叶生产效率。四要加强新名优茶开发和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黄金茶和白茶及经济型名优绿茶,同时根据茶叶产品需求变化,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冰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从茶副产品如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色素、抗氧化剂等。五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实现茶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化。加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绿色食品操纵规程。

5、推进茶文化建设,培育我市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人们对茶的爱好与需求日益增长,茶文化旅游与消费将成我市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我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茶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必定会促进我市旅游业与茶业的共同发展。一要建设茶文化旅游设施。利用茶树起源、绿茶之源、茶饮俗之源等,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隆重推出“绿茶之源”品茗游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名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二要普及饮茶知识,推广茶艺活动。充分发挥茶文化促进会的作用,积极宣传饮茶的保健作用、休闲功能,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良好氛围。在新闻媒体开辟茶文化专题节目,以茶会友,以茶传情能源材料,弘扬茶文化,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19篇)篇十九

近10年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相关范文推荐

    启动仪式讲话稿(优秀23篇)

    讲话稿要具备逻辑性、条理性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来看看以下这些讲话稿范文,它们在演讲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今天,我

    营销工作策划(优秀19篇)

    一份优秀的策划书应该包含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实施计划。接下来是一些策划书的精华摘录,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策划案例和范文。新的一年,是策划部壮大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解除装修合同的绝招(通用15篇)

    装修合同是双方达成共识的结果,能够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是装修过程中的保障。装修合同范文中的关键条款和注意事项,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政教处学期末工作总结(汇总16篇)

    在学期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以便做出改进。以下是一些学期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相信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

    成本会计工作思路与计划(实用14篇)

    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了解一些成功的会计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财务分析和报告的要点。严格贯彻一费制制度,开学初公示

    教育局核算中心工作总结(优秀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状态和能力的一种自我剖析和反思,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接下来是几篇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它们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希望能给大家带

    国旗下讲话七月一号(热门15篇)

    国旗下是我们应该铭记的地方,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民族荣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国旗下的优秀作品,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

    幼儿园班级总结中班(优秀23篇)

    幼儿园中班是孩子们从“玩中学”向“学中玩”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你正为写幼儿园中班总结而苦恼,不妨借鉴一下以下幼儿园中班总结的范文。又一个学期过去了,介绍只有

    大学生就业实践心得体会(通用18篇)

    通过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中国人执行力不够的原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师德演讲稿范文(18篇)

    演讲稿是一种通过言辞的艺术表达来传递信息的文体,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观众对话题的兴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对你的演讲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