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文轩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

范本是指导我们写作思路的好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要求。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书写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一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xx—20xx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xx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xx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

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口众多。由于人口膨胀,就业负荷加重。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20xx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人口累积达到800多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就业。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xx(5)。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二

摘要:

关工委虽然以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工作目标,虽然在年纪、思维想法、工作理念与年轻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匠人精神与工作经验引导年轻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面对当代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的外因与个人发展的内因双重因素影响而急剧改变的就业思潮,关工委如何顺应年轻人的思想,给予正确指导?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关工委;匠人精神;就业;创新创业。

一、学生面对的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面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计划性地调整企业用人需求;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带动新型市场,分散就业压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讨“创新”、“变化”的今天,重提“忠诚”、“敬业”、“主动”之类的话题未免会让人觉得无趣与过时,但这些标贴却是关工委老同志们身上内化的绝对敬业、高度执行力与主动性工作美德,是他们希望传承给年轻人的就业“法宝”,而这是大学生匮乏的宝贵品质。

1、就业竞争环境激烈。

从多家门户招聘网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这两个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而这恰恰给高职类学生砌上了双层隔墙。与本科相比,专科生只有3年的学习过程,在就职体验上稍逊一成;每年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使得招聘市场对于学历要求也是水涨创高。连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闻总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语,这种日趋常态化的问题对于就业学生来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能难”。

2、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也有扩大趋势,北上广及周边城市成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导致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现“用人荒”。再加上高职类学校与本科高校存在较大专业差异,大部分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大、广、深,高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局限,导致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文科类尤其明显,对外经贸类、外语类一度招生火爆却是就业困难专业。

3、就业期望值不匹配。

根据最近几年麦克斯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分析得出:80%以上的毕业生首选都是大公司、大企业或是企事业单位,认为福利待遇好、发展有前景,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效益带来的人才驱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预期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匹配困难。总结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对称、难以优化配置;从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不适应、思想准备不够。关工委可以依据问题导向,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有效就业。

二、匠人精神的三点体现。

引导树立正确就业意识一般说起匠人,我们的理解是把那些只会埋头干事不知创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关工委的老同志来说,他们是对本职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第一,“匠人”的敬业精神。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本职责任。年轻人要学的不仅仅是聆听老一辈的人的教诲,更要将敬业精神付诸行动。第二,“匠人”的执行力。“匠人”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精益求精,也外显在强大的执行力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与现在年轻人光说不做、办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匠人”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自己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完全显现在强大的执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充斥太多“被动教育”,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似乎没有多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三、关工委如何在实际工作帮助实现有效就业。

1、就业知识的普及化。

就业成果作为考量一个学校工作的硬性指标,得到了学校的有效重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就业素质作为基本素质之一等措施都是为保障学生就业做出的努力。但是与专业课程授课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通过3—4年的渐进式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只想通过1—2个月的密集型授课就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受用一生的就业技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关工委在每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培训、就业讲座。通过阶段性专业知识普及,让学生在入校后就能实现有效的就业规划,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就业实战的常态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虽然谈起来有些陈旧,但这一理念却永不过时。再好的专业培养都是为了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运用,实战好比容器,将学习过的知识置于这个容器中。关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长期工作的经验,为学生搭建在校实战平台。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网上招聘会,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增长;运用企业人脉,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就业机制的完善化。

目前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保障机制随之完善,很多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受到个人潜力与市场机遇的阻碍因素,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就业。但是就业的配套保证体系却没能跟上时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与4月的招聘推荐会上。关工委可以组建就业特长生工作室,激起学生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创立就业学生保障组,提供一站式咨询、困难帮扶体系、多元化的推荐就业等方式。从学生进校后就能对就业产生认同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就业。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而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却十分匮乏,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而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展观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面临着三方对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严重缺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另一方面,经过了四年或三年大学的系统教育后,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待磨练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专业技能。对毕业生择业价值的强化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了个人价值、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知识技能、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继而对人才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大学毕业前夕,有的毕业生已经面试好了工作单位,准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挑灯夜战,准备报考研究生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开始积累人脉,准备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观念的不同形式,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解除就业者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

1.就业竞争压力逐年上升。

当前发展形势下,“全民大学”的概念逐步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加大促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2001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仅144万人,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多达699万人,到了2015年,已经达到了749万人。在十几年的变化中,已经翻了5倍之多。很多福利待遇好、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万中求一”的局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可以称为“人才的白热化”发展形式。学历、经验、容貌、气质、能力都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聘管的重要标准。

2.高学历人才不断推进。

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学历高一些,自己才有更多的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深化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学历人才都在稳步递进,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国家,至少培养出12万名博士、85万名硕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生大国。

3.自主创意意识的萌发。

“创业”的大热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期心里十分迷茫,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创业,能够让自己摆脱给别人“打工”的命运。但是,由于学校“象牙塔”搬的约束性,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仅凭热血和想象很容易遭受失败。马云、冯仑、陈金义等富商的创业史让无数大学生热血沸腾,可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性格上急于求成,很容易深陷到“自主创业”的误区中。

尽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依然是“挑战和发展”并存的局面,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优化:

1.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要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环境的融合,创造积极、宽广的就业影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内因、外因的多项交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力资源的调配。在高校管理者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优秀创业事迹的传播,呼吁学生学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始终呼吁用人单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除此之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他们改变“消极”“懈怠”“孤傲”等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性格,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就业偏差。在家庭教育方面,要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将毕业生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融入到家庭发展中,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家长首先要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不断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从而为就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大学生择业、创业理想。

从内因上讲,在“创业”的发展热潮之下,学生想要达到择业、创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新的岗位,增进市场创业的生命力。同时,大学生要养成“多听、多学、多看,少说、少论、少谈”的习惯,求真务实,不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而从外部因素来看,相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创立一个适宜的创业条件。政府应该有选择、有计划的推进社会就业,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福利保障、创业贷款、劳动保险等人才需求上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思想成熟、可行性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倾斜政策,在税收、贷款等项目上给予一定帮扶。

3.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服务意识。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价值可以用薪酬来计算,而劳动的价值是相互等同的。为了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对于酒店、餐饮等一些服务行业,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却看待它们。毕业生应该树立全局意识,认同劳动无贵贱的科学观念,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为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大学成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熔炉。

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也要面临个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却往往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从这个基础上说,大学生能力服务意识的素质十分重要。例如,马云当初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面临着无数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因而才有了今日淘宝日均销量过亿的神话。大学生要本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避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的通病。

4.认真做好大学生自身价值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要从出校门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阶段从事的工作、职务或以后即将进行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摆脱盲目的就业观念,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完善的就业规划中,寻找积极的就业观念,将诚信、友善、努力、持久等观念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完善的价值规划,分析自我实际环境。在自身价值的运作中,设定职业阶段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职业实施修正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自已更好的面对学校、社会,学生、员工的身份转变,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社会教育、高校教育都要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中下足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引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的客观分析自我优缺点,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1]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

[2]潘业旺,矫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4(34).

[3]李娜。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4]段志英。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5]常惊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四

关工委虽然以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工作目标,虽然在年纪、思维想法、工作理念与年轻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经验引导年轻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面对当代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的外因和个人发展的内因双重因素影响而急剧改变的就业思潮,关工委如何顺应年轻人的思想,给予正确指导?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工委;匠人精神;就业;创新创业。

面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计划性地调整企业用人需求;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带动新型市场,分散就业压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讨“创新”、“变化”的今天,重提“忠诚”、“敬业”、“主动”之类的话题未免会让人觉得无趣和过时,但这些标贴却是关工委老同志们身上内化的绝对敬业、高度执行力和主动性工作美德,是他们希望传承给年轻人的就业“法宝”,而这是大学生匮乏的宝贵品质。

从多家门户招聘网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这两个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而这恰恰给高职类学生砌上了双层隔墙。与本科相比,专科生只有3年的学习过程,在就职体验上稍逊一成;每年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使得招聘市场对于学历要求也是水涨创高。连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闻总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语,这种日趋常态化的问题对于就业学生来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能难”。

2、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也有扩大趋势,北上广及周边城市成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导致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现“用人荒”。再加上高职类学校与本科高校存在较大专业差异,大部分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大、广、深,高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局限,导致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文科类尤其明显,对外经贸类、外语类一度招生火爆却是就业困难专业。

3、

根据最近几年麦克斯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分析得出:80%以上的毕业生首选都是大公司、大企业或是企事业单位,认为福利待遇好、发展有前景,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效益带来的人才驱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预期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匹配困难。总结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对称、难以优化配置;从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不适应、思想准备不够。关工委可以依据问题导向,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有效就业。

一般说起匠人,我们的理解是把那些只会埋头干事不知创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关工委的老同志来说,他们是对本职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第一,“匠人”的敬业精神。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本职责任。年轻人要学的不仅仅是聆听老一辈的人的教诲,更要将敬业精神付诸行动。第二,“匠人”的执行力。“匠人”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精益求精,也外显在强大的执行力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与现在年轻人光说不做、办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匠人”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自己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完全显现在强大的执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充斥太多“被动教育”,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似乎没有多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1、

就业成果作为考量一个学校工作的硬性指标,得到了学校的有效重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就业素质作为基本素质之一等措施都是为保障学生就业做出的努力。但是与专业课程授课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通过3-4年的渐进式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只想通过1-2个月的密集型授课就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受用一生的就业技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关工委在每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培训、就业讲座。通过阶段性专业知识普及,让学生在入校后就能实现有效的就业规划,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虽然谈起来有些陈旧,但这一理念却永不过时。再好的专业培养都是为了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运用,实战好比容器,将学习过的知识置于这个容器中。关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长期工作的经验,为学生搭建在校实战平台。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网上招聘会,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增长;运用企业人脉,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

目前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保障机制随之完善,很多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受到个人潜力和市场机遇的阻碍因素,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就业。但是就业的配套保证体系却没能跟上时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荐会上。关工委可以组建就业特长生工作室,激起学生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创立就业学生保障组,提供一站式咨询、困难帮扶体系、多元化的推荐就业等方式。从学生进校后就能对就业产生认同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就业。

〔2〕朱文武。高校关工委工作的价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

作者:陈潞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五

内容摘要: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越来越重视文化。而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并在几年的时间里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随着大学生的猛增,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起点低和就业难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首选职业的调查与分析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十分必要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将怎样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因为这不仅关系他们的未来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调查中,我们针对于各地本科和大专学院的学生做了百余份调查。(调查问卷见附页)希望可以通过调查发现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并试图寻找适当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就业、专业、求职、首选职业、竞争。

调研时间:.7.1----2011.8.1。

调研地点:网站,贴吧等。

调研对象:各地本科和大专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

调研目的:了解即将毕业的的大学生对就业首选职业的选择情况。分析趋。

势和原因并提出我们的合理化建议。

调研方法:网络问卷调查,(在网上发布并回收问卷,然后进行资料收集,

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调查问卷:

1.请问您是否为您将来的就业打算过?

a.有b.没有。

2.请问您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吗?()。

a.清楚b一般c.不知道,想了解。d.困惑。

3.毕业后的去向()。

a继续学习b工作c创业d不明。

4.请问您的专业会成为您的首选职业吗?()。

a.会b.不会。

5.对于当今社会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你认为?()。

a很普遍,很正常,求职者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应该主动接受并适应。

b专业不一定要对口,求职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喜好选择职业。

6请问您毕业后,首选哪种类型的职业?()。

a.各类专业、技术人员b.服务性工作人员c.商业工作人员。

d.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e.办公人员和有关人员;

f.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

7.你是否会将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

a会b5年以上c3—5年d1—3年e1年以内f不一定。

8.你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最看重的要素是()。

a经济收入高b职业稳定c发展前途d专业对口。

e先有活干,解决生存问题。

9.你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持怎样的态度?()。

a非常看重,应该精挑细选,不能委屈自己;

b干什么都行,先实现自食其力,并尽早积累实践经验;

c在哪工作不重要,但干什么很重要,毕竟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啊;

d我并不急着挣钱,但很在意第一份工作对我职业之路的积极意义,它能够让我学到东西,享受职业的快乐。因此,我更关注单位的文化氛围。

a提高自身素质,再进修b就业前景乐观c关注就业政策d对就业前景茫然e其他。

11.你对现时经济环境与就业的理解与看法()。

a我会以经济环境变更我的就业方向。

b对现今经济环境感到乐观,我不担心就业前景。

c经济环境不容乐观,我可能推迟就业继续进修,增强自身实力为紧。

d经济环境对我就业影响不大,我不会因此而困扰。

12.你就业优先选择的城市?()。

a出生本地b东部发达城市c中部地区d西部发展中地区。

13.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单位()。

a国家机关b国有企业c私人企业d合资企业。

e外资企业f其他(学校等)。

14.您就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a家人的意见b事业发展平台c薪水d工作环境e其它。

调查过程:在各个网站,贴吧,论坛等地方发布调查问卷,并给与填写说明,然后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将来就业打算方面:

88%的被调查者对将来自己的就业有过打算,而只有12%的人则没有打算过自己将来的就业。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打算过自己将来的就业,都积极的应对人生,而只有少数的人没打算过也许是因为家庭背景或者其他原因。

2、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方面:

9.5%的被调查者都非常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70.5%的了解的一般还不够透彻,然而还有3%的人并不了解就业形势,对就业形势感到困惑的也占了17%,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国家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关于就业形势的宣传与教育。

3、毕业去向方面:

15%的被调查者选择继续学习,26.5%的人选择了创业,而选择工作的占了55%,剩下的3.5%的人选择了不明。对于现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很多学生很早的就去工作。但由于社会人才资源丰富,求职机会较少,一些有创造力,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大学生走出了就业的套路选择了自主创业。然而,也有少部分人对毕业后的规划感到很迷茫,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4、专业首选职业方面:

87.5%的受调查者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12.5%的人选择不会。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选择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这是因为在学习了3-4年的专业知识后,对于首选职业来说,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的概率还是相对较大的。而另一部分人选择与专业对不上号的职业,其中65.5%的人认为这很普遍,很正常,求职者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应该主动接受并适应,剩余的34.5%的人由于对自己的专业并无兴趣反而在其他领域有着很高的才能,他们就会选择不对口的职业。

5、首选职业方面:

37.5%的调查者选择了对应专业的技术人员,9%的人选择了服务性工作人员,12.5%的人选择从事商业性质的工作,而选择国家机关的占了25%,选择办公人员的占了14%,剩下的3%选择了体力劳动者。从以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脑力工作,由于国家机关和办公人员工资待遇高,工作稳定,所而选这两项的人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而工作轻松,具有高额利润的商业工作者也占了不少。但选择体力劳动的也是有的。

6、首选职业工作时长:

在被调查者中有4%的人会把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8%的人将会任职5年以上,14%的人是3-5年,13%的人选1-3年,11.5%的人1年以内,将近一半的人对将来职业能待多长不确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比例较之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抢铁饭碗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都以一种学习的心态,积累经验的心态去从事第一份工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对新事物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人想要他们死守着一份工作直至退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做教师和公务员的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的决心与信念的确是值得褒扬的。

7、最看重职业要素方面:

19%会认为经济收入高是职业最重要的要素,27%的人认为是职业的稳定性最重要,34%的人看重职业的发展前途,专业对口的只占了13%,剩下的7%认为要先有活干,解决生存问题。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选择职业会看重这个职业是否稳定,而更多的人会以职业的发展前途作为作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和北京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此次我们对这百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考虑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已是发展前途,工作稳定排在第二,薪酬待遇退居第三位,专业对口也有一定的比重。这种变化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为理性化,成熟化。更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利益。这种变化也将使用人单位从在薪酬方面的比拼转向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平台。这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将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自身体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8、优选哪些城市就业:

45%的人选择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工作,42%的人在东部发达的城市工作,还有13%的选择在中部地区。在此次调查中虽然受调查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区上学,所学的专业也截然不同,但是却在选择职业所在地上不谋而合都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首选。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人才政策,经济水平吸引着无数的大学生。而西部地区虽然有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支持但是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物质条件方面的欠缺仍然无人问津。在此次调查中居然无人选择去西部地区。这种过于集中的选择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依然在某些方面比较盲目,没有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所能吸收容纳的人才数已接近饱和,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不适宜更多的人才拥向这类城市。另一方面内地地区近年来的发展也很快,在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上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是大学生应该着眼考虑的地区。另外,中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正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建设。而当代的大学生却把物质和地域因素看得过重,不愿去环境艰苦的地方受苦,不愿去单独打拼一番事业。可是只想舒服的在大城市坐享其成并不是正确的心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不进则退,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锻造自己的未来才是我们应该作的。

9.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

国家机关13%,国有企业20%,私人企业14%,合资企业19%,外资企业23%,其他(学校等)12%。入世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渐渐突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是争夺激烈。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这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同时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有近1/5的人选择进外资企业工作,并且这个比例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较大。究其原因,外资企业的高薪酬,高效率,管理规范,注重员工个性和创意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然而,在外资企业中中外员工的不平等待遇,中外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工作压力过大成为制约其吸引更多人才的瓶颈。

结论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对于首选职业和面对职业的一些观点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发扬的优点和及时纠正的问题。针对调查中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

首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正在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阶段。当代的大学生大多能够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认识与评估,进而选择职业。但是有时由于对就业市场分析认识不清和对物质生活要求较高使得他们也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而影响择业。因此应该在他们还尚未面临择业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向他们讲授一些经验教训和应对策略,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冷静地面对未来。

其次,针对大学生择业过于集中地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当政府采取的一些外力的作用并不明显时适当的对内因采取一些调整措施或许会有所收效。例如当代的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施展。国家可以引导学生去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展示自己,中西部地区也应该解放思想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第三,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咨询引导机构,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及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大学生创业尚处在一个分散式的阶段,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同时学生创业更要面临缺乏经验的风险。因此尽早建立起一整套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机构是当前十分必要。

第四,端正态度,走出误区。给予大学生、研究生公平的择业和竞争机会。面对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有一定的好处在一定阶段内有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就业学生的素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去考研,研究生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因此加强高校的教学使用性使本科毕业生具有真才识学,加强在各方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五,首先建立一整套吸引留学生回流的体系,给她们以宽松的环境,适当的政策。在自身方面,规范国内市场竞争机制,人才管理秩序。其次提高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使之与国际接轨,减少人才外流。面对人才外流我们应在扩大高校规模的同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比之国外不仅有量的优势也有质的优势。其次,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也是我们现在所应做的。

第六,规范国有企业在企业内部的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吸取外资企业的经验,借助全球一体化的时机与国外企业取长补短加快自己的进步,使自己融入这激烈的竞争中。

最后面对激烈的竞争,残酷的淘汰,大学生自己要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为自己选择职业打下基础赢得机遇,在任何时候积极面对压力,把握机遇,挑战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六

摘要:

面对现如今就业的严峻形势,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后从各个方面着手,谈谈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关键词:

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建立,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双轨”制,打破了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人享受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现象,也打破了文革后国家包分配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和试点,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化、择业自主化,基本上完成了就业模式和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步发生变化。

1.注重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不管男生、女生都很看重个人的薪酬待遇。笔者选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0名09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在3000以上,主要集中在3000-4000。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在开放,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但在这种进步中,功利主义倾向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只愿意选择好单位,好工资,好地区,甚少考虑服务欠发达地区。

2.注重“稳定”工作。在就业压力下,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行业更加吃香。大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求稳心理明显。笔者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有3%的学生选择读研,0.5%的学生选择科研,4%的学生选择创业,12%选择外企,8%选择基层,剩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国企,要么选择事业单位等一些“稳定”单位。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功利和长期性,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作为选择的标准。

3.男生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女生更看重就业地域和环境。因为性别的不同,男女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未来顶梁柱角色,男生们更看中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39%的男生首选个人发展,而只有15%的女生首选个人发展。男生们表示他们不介意从低层做起,但其岗位要有一定的前途,有发展空间。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们则更看中就业地域和环境。一方面,女生不愿意离家太远,家长也不放心。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有比较严重污染,会影响皮肤和健康,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女生,就业时会选择相对环保的厂房。

4.就业准备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着手准备的,而是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或者更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显然,各位大学生在就业上仍有诸多不足。他们在四年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准备着踏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企业文化的不知晓,使得大学生们离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5.存在迷茫阶段。在与大学生的谈话中,不免会出现“迷茫”二字。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按学生的话来说,专业是定了,但究竟是从事跟专业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学生们开始迷茫了。调查中发现有72%的学生反映对未来有迷茫。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就业,现下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再以“能否生存”作为首选目标了,他们会考虑怎样的工作更舒适,更有利益,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这种“就业难”,这种“迷茫”不是找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与理想有所差距形成的。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只着眼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而是转向注重物质。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都很看重薪酬待遇,择业的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对社会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自己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一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涌来。如果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择业中过低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自卑、焦虑,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则不堪压力,直接把就业事情交由父母全权负责。这些个人的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就业观念。

(1)高校因素。

专业设置有待合理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不断增长,有时往往没考虑到地方的经济情况,社会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是不是很合理。各高校如能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情况来设置专业,这将让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但有的高校只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授课形式流于表面。学生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的工作和活动较少,即便是一些团学活动,也只是少部分学生组织者与主办方交流。这也让很多的大学生一直躲在象牙塔内,无法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安定下来。从大学生入学志愿上来看,就夹杂着不少家长的意愿,家长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家长自己未完成、未达到的一些方向。在今天,大部分父母为子女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现象仍很常见。总体而言,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提供可靠经济支持,创设更多就业机会,让学生放心,就算大家都舍弃了他,还有父母呢!消极影响是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父母养着,找到的工作除了让自己满意,父母也得满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也是近几年这些单位的招考过分火热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受外界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价值观,在就业态度上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物质水平。另外,眼见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获得好工作、好岗位,大学生开始不积极主动找工作,一味想着攀龙附凤去找个工作,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从自身角度。

(1)准确的自我评价。

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2.从学校角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一,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客观评价。大学生还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第二,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激流勇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扮演好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开展并积极推进高校的此项工作,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有高校老师可以求助,帮助他们安然度过各种危机。

(2)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生硬的说教方式肯定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改进方式,改良方法,寓情于理,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生涯师资队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四的学生,有条件下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交流的机会,要让就业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企业的需求,本校及同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3)创造多渠道就业途径。

各高校可通过拓宽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部分用人单位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合同,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建议来校进行专场招聘的企业,会后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对招来的学生进行提早入职培训。高校对得到的一手就业信息,进行分专业整理以及有针对性推荐。

3.从家庭角度。

作为学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然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是需要的。毕业生家长可收集部分就业信息,供孩子参考和选择。因为学校收集的信息相对会具有地方性,比如温州的高校,得到的更多是温州企业的一些招聘信息。不是本地的大学生或者不想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就需要自己更多的去寻找。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于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作为过来人,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和企业进行分析,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各行各业。

4.从社会角度。

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就业环境,缩短农村、城市的距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失业服务,给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科技资讯,2011,(7).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

[4]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2009,(2).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七

关工委虽然以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工作目标,虽然在年纪、思维想法、工作理念与年轻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经验引导年轻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面对当代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的外因和个人发展的内因双重因素影响而急剧改变的就业思潮,关工委如何顺应年轻人的思想,给予正确指导?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工委;匠人精神;就业;创新创业。

面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计划性地调整企业用人需求;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带动新型市场,分散就业压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讨“创新”、“变化”的今天,重提“忠诚”、“敬业”、“主动”之类的话题未免会让人觉得无趣和过时,但这些标贴却是关工委老同志们身上内化的绝对敬业、高度执行力和主动性工作美德,是他们希望传承给年轻人的就业“法宝”,而这是大学生匮乏的宝贵品质。

从多家门户招聘网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这两个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而这恰恰给高职类学生砌上了双层隔墙。与本科相比,专科生只有3年的学习过程,在就职体验上稍逊一成;每年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使得招聘市场对于学历要求也是水涨创高。连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闻总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语,这种日趋常态化的问题对于就业学生来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能难”。

2、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也有扩大趋势,北上广及周边城市成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导致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现“用人荒”。再加上高职类学校与本科高校存在较大专业差异,大部分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大、广、深,高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局限,导致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文科类尤其明显,对外经贸类、外语类一度招生火爆却是就业困难专业。

3、

根据最近几年麦克斯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分析得出:80%以上的毕业生首选都是大公司、大企业或是企事业单位,认为福利待遇好、发展有前景,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效益带来的人才驱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预期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匹配困难。总结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对称、难以优化配置;从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不适应、思想准备不够。关工委可以依据问题导向,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有效就业。

一般说起匠人,我们的理解是把那些只会埋头干事不知创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关工委的老同志来说,他们是对本职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第一,“匠人”的敬业精神。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本职责任。年轻人要学的不仅仅是聆听老一辈的人的教诲,更要将敬业精神付诸行动。第二,“匠人”的执行力。“匠人”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精益求精,也外显在强大的执行力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与现在年轻人光说不做、办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匠人”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自己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完全显现在强大的执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充斥太多“被动教育”,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似乎没有多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1、

就业成果作为考量一个学校工作的硬性指标,得到了学校的有效重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就业素质作为基本素质之一等措施都是为保障学生就业做出的努力。但是与专业课程授课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通过3-4年的渐进式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只想通过1-2个月的密集型授课就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受用一生的就业技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关工委在每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培训、就业讲座。通过阶段性专业知识普及,让学生在入校后就能实现有效的就业规划,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虽然谈起来有些陈旧,但这一理念却永不过时。再好的专业培养都是为了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运用,实战好比容器,将学习过的知识置于这个容器中。关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长期工作的经验,为学生搭建在校实战平台。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网上招聘会,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增长;运用企业人脉,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

目前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保障机制随之完善,很多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受到个人潜力和市场机遇的阻碍因素,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就业。但是就业的配套保证体系却没能跟上时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荐会上。关工委可以组建就业特长生工作室,激起学生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创立就业学生保障组,提供一站式咨询、困难帮扶体系、多元化的推荐就业等方式。从学生进校后就能对就业产生认同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就业。

〔2〕朱文武。高校关工委工作的价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

作者:陈潞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八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与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与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与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应届大学生需根据学校与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与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与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与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与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与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与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是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2)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与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若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与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九

内容摘要: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越来越重视文化。而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并在几年的时间里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随着大学生的猛增,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起点低和就业难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首选职业的调查与分析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十分必要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将怎样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因为这不仅关系他们的未来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调查中,我们针对于各地本科和大专学院的学生做了百余份调查.(调查问卷见附页)希望可以通过调查发现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并试图寻找适当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就业、专业、求职、首选职业、竞争。

调研时间:.7.1----2011.8.1。

调研地点:网站,贴吧等。

调研对象:各地本科和大专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

调研目的:了解即将毕业的的大学生对就业首选职业的选择情况。分析趋。

势和原因并提出我们的合理化建议。

调研方法:网络问卷调查,(在网上发布并回收问卷,然后进行资料收集,

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调查问卷:

1.请问您是否为您将来的就业打算过?

a.有b.没有。

2.请问您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吗?()。

a.清楚b一般c.不知道,想了解.d.困惑。

3.毕业后的去向()。

a继续学习 b工作c创业 d不明。

4.请问您的专业会成为您的首选职业吗?()。

a.会b.不会。

5.对于当今社会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你认为?()。

a很普遍,很正常,求职者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应该主动接受并适应。

b专业不一定要对口,求职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喜好选择职业。

6请问您毕业后,首选哪种类型的职业?()。

a.各类专业、技术人员b.服务性工作人员c.商业工作人员。

d.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e.办公人员和有关人员;

f.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

7.你是否会将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

a会b5年以上c3—5年d1—3年e1年以内 f不一定。

8.你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最看重的要素是()。

a经济收入高b职业稳定c发展前途d专业对口。

e先有活干,解决生存问题。

9.你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持怎样的态度?()。

a非常看重,应该精挑细选,不能委屈自己;

b干什么都行,先实现自食其力,并尽早积累实践经验;

c在哪工作不重要,但干什么很重要,毕竟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啊;

d我并不急着挣钱,但很在意第一份工作对我职业之路的积极意义,它能够让我学到东西,享受职业的快乐。因此,我更关注单位的文化氛围。

11.你对现时经济环境与就业的理解与看法()。

a我会以经济环境变更我的就业方向。

b对现今经济环境感到乐观,我不担心就业前景。

c经济环境不容乐观,我可能推迟就业继续进修,增强自身实力为紧。

d经济环境对我就业影响不大,我不会因此而困扰。

12.你就业优先选择的城市?()。

a出生本地b东部发达城市c中部地区d西部发展中地区。

13.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单位()。

a国家机关b国有企业c 私人企业d合资企业。

e外资企业f其他(学校等)。

14.您就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a家人的意见b事业发展平台c薪水d工作环境 e其它。

调查过程:在各个网站,贴吧,论坛等地方发布调查问卷,并给与填写说明,然后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将来就业打算方面:

88%的被调查者对将来自己的就业有过打算,而只有12%的人则没有打算过自己将来的就业。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打算过自己将来的就业,都积极的应对人生,而只有少数的人没打算过也许是因为家庭背景或者其他原因。

2、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方面:

9.5%的被调查者都非常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70.5%的了解的一般还不够透彻,然而还有3%的人并不了解就业形势,对就业形势感到困惑的也占了17%,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国家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关于就业形势的宣传与教育。

3、毕业去向方面:

15%的被调查者选择继续学习,26.5%的人选择了创业,而选择工作的占了55%,剩下的3.5%的人选择了不明。对于现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很多学生很早的就去工作。但由于社会人才资源丰富,求职机会较少,一些有创造力,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大学生走出了就业的套路选择了自主创业。然而,也有少部分人对毕业后的规划感到很迷茫,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4、专业首选职业方面:

87.5%的受调查者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12.5%的人选择不会。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选择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这是因为在学习了3-4年的专业知识后,对于首选职业来说,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的概率还是相对较大的。而另一部分人选择与专业对不上号的职业,其中65.5%的人认为这很普遍,很正常,求职者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应该主动接受并适应,剩余的34.5%的人由于对自己的专业并无兴趣反而在其他领域有着很高的才能,他们就会选择不对口的职业。

5、首选职业方面:

37.5%的调查者选择了对应专业的技术人员,9%的人选择了服务性工作人员,12.5%的人选择从事商业性质的工作,而选择国家机关的占了25%,选择办公人员的占了14%,剩下的3%选择了体力劳动者。从以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脑力工作,由于国家机关和办公人员工资待遇高,工作稳定,所而选这两项的人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而工作轻松,具有高额利润的商业工作者也占了不少。但选择体力劳动的也是有的。

6、首选职业工作时长:

在被调查者中有4%的人会把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8%的人将会任职5年以上,14%的人是3-5年,13%的人选1-3年,11.5%的人1年以内,将近一半的人对将来职业能待多长不确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比例较之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抢铁饭碗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都以一种学习的心态,积累经验的心态去从事第一份工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对新事物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人想要他们死守着一份工作直至退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做教师和公务员的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的决心与信念的确是值得褒扬的。

7、最看重职业要素方面:

19%会认为经济收入高是职业最重要的要素,27%的人认为是职业的稳定性最重要,34%的人看重职业的发展前途,专业对口的只占了13%,剩下的7%认为要先有活干,解决生存问题。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选择职业会看重这个职业是否稳定,而更多的人会以职业的发展前途作为作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和北京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此次我们对这百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考虑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已是发展前途,工作稳定排在第二,薪酬待遇退居第三位,专业对口也有一定的比重。这种变化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为理性化,成熟化。更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利益。这种变化也将使用人单位从在薪酬方面的比拼转向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平台。这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将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自身体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8、优选哪些城市就业:

45%的人选择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工作,42%的人在东部发达的城市工作,还有13%的选择在中部地区。在此次调查中虽然受调查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区上学,所学的专业也截然不同,但是却在选择职业所在地上不谋而合都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首选。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人才政策,经济水平吸引着无数的大学生。而西部地区虽然有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支持但是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物质条件方面的欠缺仍然无人问津。在此次调查中居然无人选择去西部地区。这种过于集中的选择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依然在某些方面比较盲目,没有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所能吸收容纳的人才数已接近饱和,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不适宜更多的人才拥向这类城市。另一方面内地地区近年来的发展也很快,在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上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是大学生应该着眼考虑的地区。另外,中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正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建设。而当代的大学生却把物质和地域因素看得过重,不愿去环境艰苦的地方受苦,不愿去单独打拼一番事业。可是只想舒服的在大城市坐享其成并不是正确的心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不进则退,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锻造自己的未来才是我们应该作的。

9.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

国家机关13%,国有企业20%,私人企业14%,合资企业19%,外资企业23%,其他(学校等)12%。入世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渐渐突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是争夺激烈。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这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同时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有近1/5的人选择进外资企业工作,并且这个比例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较大。究其原因,外资企业的高薪酬,高效率,管理规范,注重员工个性和创意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然而,在外资企业中中外员工的不平等待遇,中外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工作压力过大成为制约其吸引更多人才的瓶颈。

结论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对于首选职业和面对职业的一些观点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发扬的优点和及时纠正的问题。针对调查中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

首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正在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阶段。当代的大学生大多能够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认识与评估,进而选择职业。但是有时由于对就业市场分析认识不清和对物质生活要求较高使得他们也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而影响择业。因此应该在他们还尚未面临择业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向他们讲授一些经验教训和应对策略,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冷静地面对未来。

其次,针对大学生择业过于集中地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当政府采取的一些外力的作用并不明显时适当的对内因采取一些调整措施或许会有所收效。例如当代的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施展。国家可以引导学生去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展示自己,中西部地区也应该解放思想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第三,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咨询引导机构,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及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大学生创业尚处在一个分散式的阶段,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同时学生创业更要面临缺乏经验的风险。因此尽早建立起一整套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机构是当前十分必要。

第四,端正态度,走出误区。给予大学生、研究生公平的择业和竞争机会。面对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有一定的好处在一定阶段内有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就业学生的素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去考研,研究生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因此加强高校的教学使用性使本科毕业生具有真才识学,加强在各方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五,首先建立一整套吸引留学生回流的体系,给她们以宽松的环境,适当的政策。在自身方面,规范国内市场竞争机制,人才管理秩序。其次提高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使之与国际接轨,减少人才外流。面对人才外流我们应在扩大高校规模的同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比之国外不仅有量的优势也有质的优势。其次,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也是我们现在所应做的。

第六,规范国有企业在企业内部的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吸取外资企业的经验,借助全球一体化的时机与国外企业取长补短加快自己的进步,使自己融入这激烈的竞争中。

最后面对激烈的竞争,残酷的淘汰,大学生自己要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为自己选择职业打下基础赢得机遇,在任何时候积极面对压力,把握机遇,挑战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而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却十分匮乏,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而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展观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面临着三方对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严重缺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另一方面,经过了四年或三年大学的系统教育后,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待磨练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专业技能。对毕业生择业价值的强化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了个人价值、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知识技能、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继而对人才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大学毕业前夕,有的毕业生已经面试好了工作单位,准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挑灯夜战,准备报考研究生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开始积累人脉,准备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观念的不同形式,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解除就业者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

1.就业竞争压力逐年上升。

当前发展形势下,“全民大学”的概念逐步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加大促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20xx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仅144万人,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多达699万人,到了20xx年,已经达到了749万人。在十几年的变化中,已经翻了5倍之多。很多福利待遇好、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万中求一”的局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可以称为“人才的白热化”发展形式。学历、经验、容貌、气质、能力都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聘管的重要标准。

2.高学历人才不断推进。

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学历高一些,自己才有更多的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深化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xx年,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学历人才都在稳步递进,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国家,至少培养出12万名博士、85万名硕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生大国。

3.自主创意意识的萌发。

“创业”的大热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期心里十分迷茫,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创业,能够让自己摆脱给别人“打工”的命运。但是,由于学校“象牙塔”搬的约束性,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仅凭热血和想象很容易遭受失败。马云、冯仑、陈金义等富商的创业史让无数大学生热血沸腾,可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性格上急于求成,很容易深陷到“自主创业”的误区中。

尽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依然是“挑战和发展”并存的局面,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优化:

1.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要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环境的融合,创造积极、宽广的就业影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内因、外因的多项交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力资源的调配。在高校管理者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优秀创业事迹的传播,呼吁学生学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始终呼吁用人单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除此之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他们改变“消极”“懈怠”“孤傲”等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性格,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就业偏差。在家庭教育方面,要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将毕业生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融入到家庭发展中,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家长首先要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不断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从而为就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大学生择业、创业理想。

从内因上讲,在“创业”的发展热潮之下,学生想要达到择业、创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新的岗位,增进市场创业的生命力。同时,大学生要养成“多听、多学、多看,少说、少论、少谈”的习惯,求真务实,不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而从外部因素来看,相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创立一个适宜的创业条件。政府应该有选择、有计划的推进社会就业,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福利保障、创业贷款、劳动保险等人才需求上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思想成熟、可行性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倾斜政策,在税收、贷款等项目上给予一定帮扶。

3.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服务意识。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价值可以用薪酬来计算,而劳动的价值是相互等同的。为了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对于酒店、餐饮等一些服务行业,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却看待它们。毕业生应该树立全局意识,认同劳动无贵贱的科学观念,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为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大学成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熔炉。

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也要面临个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却往往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从这个基础上说,大学生能力服务意识的素质十分重要。例如,马云当初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面临着无数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因而才有了今日淘宝日均销量过亿的神话。大学生要本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避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的通病。

4.认真做好大学生自身价值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要从出校门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阶段从事的工作、职务或以后即将进行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摆脱盲目的就业观念,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完善的就业规划中,寻找积极的就业观念,将诚信、友善、努力、持久等观念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完善的价值规划,分析自我实际环境。在自身价值的运作中,设定职业阶段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职业实施修正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自已更好的面对学校、社会,学生、员工的身份转变,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社会教育、高校教育都要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中下足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引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的客观分析自我优缺点,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1]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09)。

[2]潘业旺,矫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xx(34).

[3]李娜.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xx(40).

[4]段志英.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5]常惊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1).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一

面对现如今就业的严峻形势,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后从各个方面着手,谈谈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建立,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双轨”制,打破了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人享受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现象,也打破了文革后国家包分配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和试点,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化、择业自主化,基本上完成了就业模式和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步发生变化。

1。注重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不管男生、女生都很看重个人的薪酬待遇。笔者选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0名09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在3000以上,主要集中在3000—4000。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在开放,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但在这种进步中,功利主义倾向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只愿意选择好单位,好工资,好地区,甚少考虑服务欠发达地区。

2。注重“稳定”工作。在就业压力下,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行业更加吃香。大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求稳心理明显。笔者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有3%的学生选择读研,0。5%的学生选择科研,4%的学生选择创业,12%选择外企,8%选择基层,剩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国企,要么选择事业单位等一些“稳定”单位。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功利和长期性,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作为选择的标准。

3。男生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女生更看重就业地域和环境。因为性别的不同,男女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未来顶梁柱角色,男生们更看中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39%的男生首选个人发展,而只有15%的女生首选个人发展。男生们表示他们不介意从低层做起,但其岗位要有一定的前途,有发展空间。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们则更看中就业地域和环境。一方面,女生不愿意离家太远,家长也不放心。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有比较严重污染,会影响皮肤和健康,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女生,就业时会选择相对环保的厂房。

4。就业准备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着手准备的,而是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或者更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显然,各位大学生在就业上仍有诸多不足。他们在四年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准备着踏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企业文化的不知晓,使得大学生们离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5。存在迷茫阶段。在与大学生的谈话中,不免会出现“迷茫”二字。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按学生的话来说,专业是定了,但究竟是从事跟专业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学生们开始迷茫了。调查中发现有72%的学生反映对未来有迷茫。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就业,现下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再以“能否生存”作为首选目标了,他们会考虑怎样的工作更舒适,更有利益,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这种“就业难”,这种“迷茫”不是找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与理想有所差距形成的。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只着眼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而是转向注重物质。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都很看重薪酬待遇,择业的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对社会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自己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一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涌来。如果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择业中过低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自卑、焦虑,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则不堪压力,直接把就业事情交由父母全权负责。这些个人的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就业观念。

(1)高校因素。

专业设置有待合理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不断增长,有时往往没考虑到地方的经济情况,社会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是不是很合理。各高校如能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情况来设置专业,这将让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但有的高校只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授课形式流于表面。学生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的工作和活动较少,即便是一些团学活动,也只是少部分学生组织者与主办方交流。这也让很多的大学生一直躲在象牙塔内,无法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安定下来。从大学生入学志愿上来看,就夹杂着不少家长的意愿,家长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家长自己未完成、未达到的一些方向。在今天,大部分父母为子女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现象仍很常见。总体而言,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提供可靠经济支持,创设更多就业机会,让学生放心,就算大家都舍弃了他,还有父母呢!消极影响是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父母养着,找到的工作除了让自己满意,父母也得满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也是近几年这些单位的招考过分火热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受外界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价值观,在就业态度上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物质水平。另外,眼见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获得好工作、好岗位,大学生开始不积极主动找工作,一味想着攀龙附凤去找个工作,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1。从自身角度。

(1)准确的自我评价。

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2。从学校角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一,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客观评价。大学生还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第二,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激流勇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扮演好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开展并积极推进高校的此项工作,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有高校老师可以求助,帮助他们安然度过各种危机。

(2)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生硬的说教方式肯定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改进方式,改良方法,寓情于理,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生涯师资队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四的学生,有条件下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交流的机会,要让就业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企业的需求,本校及同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3)创造多渠道就业途径。

各高校可通过拓宽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部分用人单位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合同,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建议来校进行专场招聘的企业,会后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对招来的学生进行提早入职培训。高校对得到的一手就业信息,进行分专业整理以及有针对性推荐。

3。从家庭角度。

作为学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然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是需要的。毕业生家长可收集部分就业信息,供孩子参考和选择。因为学校收集的信息相对会具有地方性,比如温州的高校,得到的更多是温州企业的一些招聘信息。不是本地的大学生或者不想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就需要自己更多的去寻找。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于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作为过来人,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和企业进行分析,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各行各业。

4。从社会角度。

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就业环境,缩短农村、城市的距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失业服务,给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1]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2]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科技资讯,20xx,(7)。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xx,(11)。

[4]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20xx,(2)。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二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我主要是抽取了一部分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主要是针对现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观展开,具体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毕业后的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的看法等的方面。

二、调查的时间。

本次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施行时间从12月2日开始截止到12月8日。

三、调查问卷内容。

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本科毕业后的方向,就业区域的选择,希望工作的公司类型,对待如今就业形势的看法,希望工资起薪多少,选择职业的标准以及向进入的企业等。

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大多是单项选择,职业选择的标准为多项选择,其中最想进入的企业为唯一的开放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

四、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学校人流比较多的路上发问卷,本部为集中发送地,如食堂门口,学院门口。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另一小部分人托熟人在其他班上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状况,迫使大学生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认为大学毕业就能高枕无忧,而是应该在大学的这几年里就应该树立好今后的就业观,给自己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只有明确好自己今后的工作目标,为自己今后的道路寻找一个好的起点,我们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不断磨练自己,有目标地做好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中走得更自信,更成功,更容易,更富有激情和魅力。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三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20xx届、20xx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二)调查对象分析。

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届、20xx届毕业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91%。其中109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人,女生513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人,非江苏籍211人,分别占比80.68%和19.32%;城镇户口646人,农村户口446人,分别占比59.16%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认知层面分析。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情感层面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1)焦虑。

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2)自卑与自负并存。

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3)攀比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3.意志层面分析。

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1)挫折应对。

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2)缺乏恒心。

本次调查,特别在20xx年6月选取了230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xx年9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人;20xx年11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人;20xx年12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3)惰性。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一)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四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五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六

3月一过,又到了大学生就业的高潮,每年的情况都是相同的,又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现实情况是,一面是很多企业找不到员工,形成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学生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利就业?我关键是大学生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以下从七个方面谈谈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一、要做好充分准备。

军事家最忌讳的就是打无准备之仗,生活中同样如此。凡事都是思考越周密越好,准备越充分越好,措施越具体越好。如果行动前做好充分幸福格言的知识和信息等准备,行动中又有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应急方案、预备方案等并且有强力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确立职业目标。

所有的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人生的目的标;而那些没有多大成就的`人,共同点也正是缺乏人生目标。要有目标就必须不满足于现状。一个人一旦失的去冲劲和创意,最终必然被时代淘汰。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暂时的得失算不了什么。当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次伤痛、每个打击都已转化为通向我们目标的基石时,你能说这些挫折、伤痛和打击没有意义吗的?职业的目标贵在及时修正,永远保持在“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新高度上还应始终保持一份良好心态的,认识到生活是不能假设的;正确评价自己,知道适合别人的事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能成功的事自己来做却不一定能成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不知哪座山上有柴烧。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出色了,凡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千万别胡乱羡慕别人。

三、要摸清个人实底。

兴趣既影响对职业的选择,也直接关系着职业的成就;智商、情商则关乎事业的发展;性别及年龄对职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想百战百胜,必须“知彼知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个人而言,“明”比智往往更艰难、也更重要。只有全面摸清自己的实底——我最想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干成了怎么继续?干不成又怎么办?在搞清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去发扬优势,才有望在职场上闯出自己的天地。我们公司旗下有个“植涯”俱乐部(职涯俱乐部),这个平台上的同学和辅导老师们都本着“一切从兴趣出发”的思路,发现着自己的能量为自己铺路为社会做贡献。

目前在就业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转变的陈旧观念,较典型的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想就业的多,敢创业的少;想搞管理的多,愿去一线操作的少;想托关系的多,愿凭本事硬干的少;想高薪的多,图发展的少;急功近利的多,踏实肯干的少。这些观念导致不少求职者的就业选择面过窄,流动性加大,客观上也给现阶段的就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人认为,人还是要务实一点。只要具备一颗务实的心,一切都会有希望:岗位可以调整,经验可以积累,本事可以学习,财富可以创造,没事干的人可以去做没人干的事。如果一味跟风,不切实际地做着攀高附贵的美梦,理想的得不到,务实的又不愿干,恐怕只能永远希望,永远失望,到头难免依旧两手空空。只剩沮丧的叹息,我希望大家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潜能,摆正心态,务实工作!年轻就是财富。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七

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此外,大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企业或者外企,认为比较有面子。其实我认为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上是我总结出的几点经验,相信对我明年的求职应聘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八

摘要:

面对现如今就业的严峻形势,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后从各个方面着手,谈谈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关键词:

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建立,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双轨”制,打破了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人享受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现象,也打破了文革后国家包分配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和试点,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化、择业自主化,基本上完成了就业模式和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步发生变化。

1.注重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不管男生、女生都很看重个人的薪酬待遇。笔者选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0名09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在3000以上,主要集中在3000-4000。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在开放,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但在这种进步中,功利主义倾向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只愿意选择好单位,好工资,好地区,甚少考虑服务欠发达地区。

2.注重“稳定”工作。在就业压力下,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行业更加吃香。大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求稳心理明显。笔者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有3%的学生选择读研,0.5%的学生选择科研,4%的学生选择创业,12%选择外企,8%选择基层,剩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国企,要么选择事业单位等一些“稳定”单位。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功利和长期性,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作为选择的标准。

3.男生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女生更看重就业地域和环境。因为性别的不同,男女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未来顶梁柱角色,男生们更看中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39%的男生首选个人发展,而只有15%的女生首选个人发展。男生们表示他们不介意从低层做起,但其岗位要有一定的前途,有发展空间。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们则更看中就业地域和环境。一方面,女生不愿意离家太远,家长也不放心。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有比较严重污染,会影响皮肤和健康,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女生,就业时会选择相对环保的厂房。

4.就业准备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着手准备的,而是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或者更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显然,各位大学生在就业上仍有诸多不足。他们在四年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准备着踏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企业文化的不知晓,使得大学生们离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5.存在迷茫阶段。在与大学生的谈话中,不免会出现“迷茫”二字。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按学生的话来说,专业是定了,但究竟是从事跟专业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学生们开始迷茫了。调查中发现有72%的学生反映对未来有迷茫。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就业,现下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再以“能否生存”作为首选目标了,他们会考虑怎样的工作更舒适,更有利益,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这种“就业难”,这种“迷茫”不是找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与理想有所差距形成的。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只着眼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而是转向注重物质。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都很看重薪酬待遇,择业的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对社会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自己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一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涌来。如果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择业中过低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自卑、焦虑,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则不堪压力,直接把就业事情交由父母全权负责。这些个人的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就业观念。

(1)高校因素。

专业设置有待合理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不断增长,有时往往没考虑到地方的经济情况,社会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是不是很合理。各高校如能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情况来设置专业,这将让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但有的高校只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授课形式流于表面。学生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的工作和活动较少,即便是一些团学活动,也只是少部分学生组织者与主办方交流。这也让很多的大学生一直躲在象牙塔内,无法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安定下来。从大学生入学志愿上来看,就夹杂着不少家长的意愿,家长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家长自己未完成、未达到的一些方向。在今天,大部分父母为子女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现象仍很常见。 总体而言,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提供可靠经济支持,创设更多就业机会,让学生放心,就算大家都舍弃了他,还有父母呢!消极影响是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父母养着,找到的工作除了让自己满意,父母也得满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也是近几年这些单位的招考过分火热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受外界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价值观,在就业态度上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物质水平。另外,眼见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获得好工作、好岗位,大学生开始不积极主动找工作,一味想着攀龙附凤去找个工作,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从自身角度。

(1)准确的自我评价。

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2.从学校角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一,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客观评价。大学生还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第二,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激流勇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扮演好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开展并积极推进高校的此项工作,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有高校老师可以求助,帮助他们安然度过各种危机。

(2)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生硬的说教方式肯定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改进方式,改良方法,寓情于理,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生涯师资队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四的学生,有条件下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交流的机会,要让就业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企业的需求,本校及同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3)创造多渠道就业途径。

各高校可通过拓宽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部分用人单位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合同,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建议来校进行专场招聘的企业,会后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对招来的学生进行提早入职培训。高校对得到的一手就业信息,进行分专业整理以及有针对性推荐。

3.从家庭角度。

作为学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然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是需要的。毕业生家长可收集部分就业信息,供孩子参考和选择。因为学校收集的信息相对会具有地方性,比如温州的高校,得到的更多是温州企业的一些招聘信息。不是本地的大学生或者不想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就需要自己更多的去寻找。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于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作为过来人,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和企业进行分析,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各行各业。

4.从社会角度。

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就业环境,缩短农村、城市的距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失业服务,给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2]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科技资讯,2011,(7).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11).

[4]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2).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十九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此外,大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企业或者外企,认为比较有面子。其实我认为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上是我总结出的几点经验,相信对我明年的求职应聘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汇总20篇)篇二十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而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却十分匮乏,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而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展观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面临着三方对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严重缺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另一方面,经过了四年或三年大学的系统教育后,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待磨练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专业技能。对毕业生择业价值的强化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了个人价值、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知识技能、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继而对人才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大学毕业前夕,有的毕业生已经面试好了工作单位,准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挑灯夜战,准备报考研究生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开始积累人脉,准备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观念的不同形式,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解除就业者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

1.就业竞争压力逐年上升。

当前发展形势下,“全民大学”的概念逐步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加大促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仅144万人,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多达699万人,到了,已经达到了749万人。在十几年的变化中,已经翻了5倍之多。很多福利待遇好、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万中求一”的局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可以称为“人才的白热化”发展形式。学历、经验、容貌、气质、能力都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聘管的重要标准。

2.高学历人才不断推进。

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学历高一些,自己才有更多的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深化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学历人才都在稳步递进,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国家,至少培养出12万名博士、85万名硕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生大国。

3.自主创意意识的萌发。

“创业”的大热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期心里十分迷茫,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创业,能够让自己摆脱给别人“打工”的命运。但是,由于学校“象牙塔”搬的约束性,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仅凭热血和想象很容易遭受失败。马云、冯仑、陈金义等富商的创业史让无数大学生热血沸腾,可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性格上急于求成,很容易深陷到“自主创业”的误区中。

尽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依然是“挑战和发展”并存的局面,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优化:

1.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要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环境的融合,创造积极、宽广的就业影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内因、外因的多项交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力资源的调配。在高校管理者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优秀创业事迹的传播,呼吁学生学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始终呼吁用人单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除此之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他们改变“消极”“懈怠”“孤傲”等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性格,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就业偏差。在家庭教育方面,要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将毕业生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融入到家庭发展中,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家长首先要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不断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从而为就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大学生择业、创业理想。

从内因上讲,在“创业”的发展热潮之下,学生想要达到择业、创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新的岗位,增进市场创业的生命力。同时,大学生要养成“多听、多学、多看,少说、少论、少谈”的习惯,求真务实,不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而从外部因素来看,相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创立一个适宜的创业条件。政府应该有选择、有计划的推进社会就业,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福利保障、创业贷款、劳动保险等人才需求上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思想成熟、可行性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倾斜政策,在税收、贷款等项目上给予一定帮扶。

3.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服务意识。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价值可以用薪酬来计算,而劳动的价值是相互等同的。为了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对于酒店、餐饮等一些服务行业,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却看待它们。毕业生应该树立全局意识,认同劳动无贵贱的科学观念,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为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大学成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熔炉。

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也要面临个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却往往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从这个基础上说,大学生能力服务意识的素质十分重要。例如,马云当初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面临着无数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因而才有了今日淘宝日均销量过亿的神话。大学生要本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避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的通病。

4.认真做好大学生自身价值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要从出校门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阶段从事的工作、职务或以后即将进行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摆脱盲目的就业观念,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完善的就业规划中,寻找积极的就业观念,将诚信、友善、努力、持久等观念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完善的价值规划,分析自我实际环境。在自身价值的运作中,设定职业阶段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职业实施修正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自已更好的面对学校、社会,学生、员工的身份转变,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社会教育、高校教育都要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中下足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引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的客观分析自我优缺点,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09)。

[2]潘业旺,矫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34).

[3]李娜.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4]段志英.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5]常惊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1).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我的高中任课老师(汇总19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针对性和可读性。请大家一同阅读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范文范本,一起探讨其优点与不足。新的学期的到来,我担任了

    优秀小学语文品质课堂心得体会报告(案例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某一经历中获得的独特感悟和领悟能力,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和方法。

    专业案例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借鉴。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撰写教学案例是培

    精选我的生命我做主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寝室是我大学生活中重

    精选食品微生物工作总结大全(14篇)

    写一份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份交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成长。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和借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我镇一至六月食品

    2023年快递员调研报告(汇总17篇)

    调研报告的写作过程需要严格的逻辑性和论证力,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最近完成了一项关于员工满意度的调研,以下是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据中国南方人才市

    优质接电话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在参加培训活动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写作材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士对培训的理解

    热门小学元旦致辞老师(模板19篇)

    致辞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话者的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准备和训练。在这里,我分享一些成功的致辞实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老师们,大家下

    最优好习惯养成心得体会(案例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

    最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报告(通用22篇)

    工作报告的撰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工作思路,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和计划。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工作报告范本,它们是经过精心撰写和修改的,具有很高的价值。2018年以来,